师说作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说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说作者

师说作者范文1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提问:(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课堂训练

师说作者范文2

一、文本的几种分析

文本探究是通过文本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针对作者在小说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意图是什么,怎样才能从文本中探究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主题思想的分析。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阅读小说时,我们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这是整体感知小说的基础,是鉴赏小说的前提。而从小说的情节,我们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节,设计这样的情节要表达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本身就体现着小说的主题思想。

2.现实意义的分析。小说是社会现实的高度浓缩,作者在小说中所叙述的人和事,实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探讨作者在小说故事中所要表达的现实意义。

3.创作意图的分析。社会现实纷繁复杂,然而小说总是从中选取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经过典型化,提炼出能表达自己观点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常见题型

1.人物形象的探究:(1)小说中主人公的某种独特的表现、追求,相关人物对此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3)小说的人物形象,充满丰富的个性,请选择一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解。

2.情节结构的探究:(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叙述你的理由。(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3.主题的探究:(1)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2)作品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3)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三、答题思路

每一种类型的探究题在答题时,我们都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需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

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我们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强化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化阅读,并不能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

【阅读训练】

定制名师

立 文

县教育局张局长给王校长打电话,说,明天,市教育局高局长要到你们光德中学听课。要求讲课老师一定是获得过名师称号的。你们那儿有两个名师,你务必做好准备啊!

听名师的课。什么目的呢?王校长问。

是这样,市里要从所有名师当中,选出学科带头人。张局长解释。

王校长听了,愣了愣,说,张局长啊,你说,我们学校那两个能成吗?

咋就不成呢?张局长糊涂了。

王校长提醒说,那两个怎么成的名师,您应该知道。一个是您的小姨子,一个是镇党委牛书记的夫人……再说,您小姨子成了名师后,早不教课多年了。牛夫人每周倒还上着两节课,可她那课,也实在不敢恭维,要是弄砸了,还不丢咱的人?

哦,那……显然,张局长有点儿底气不足了,停顿了好一会儿,才说,已经上报了,也更改不了了。要不,你在学校里找个合适的老师代替,成不成?成。合适的老师当然有的,比如说甄老师,在咱们县里很有名望的。他带的班已经连续几年取得县语文课中考第一的好成绩,教出了一届又一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还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很多优秀文章呢……

那行,就让他上!张局长说。

可他不是名师啊。王校长担心着说,要是人家问起来咋办?

哈哈,也不一定会问,要是问,你不会编理由?张局长笑着说。

第二天,市教育局高局长真就带着几个人来光德中学听课了。

听完了甄老师的课,高局长很满意。他在评课的时候说,我今天听了一堂货真价实的名师课,领教了名师的风范啊。呵呵……讲得就是好!

在场的甄老师听了很惶惑,禁不住插嘴说,各位领导,我必须声明一下,别弄错了,我不是名师,我没有获得过名师称号啊!

什么?高局长诧异地望向王校长。一下子,小会议室里显得沉闷起来。

是这样,王校长赶紧打圆场,说,我们学校呢,有两位名师。只是一个早已经离开了教学第一线;另一个呢,很不凑巧,这几天又请了病假。所以,就只好请领导们来听甄老师的课了。甄老师啊,当下虽然还不是名师,可大家刚才已见识啦,他是我们学校将要上报的名师呢。

原来只是个准名师啊!高局长听了,似乎有些失落,可话锋一转,说,不错!你们学校也算藏龙卧虎,准名师水平都这么高啊!

王校长赔着笑,说,甄老师课如何,都有目共睹了。他早是我们学校,乃至我们县公认的名师啦,不过只是个称号问题嘛……

甄老师的脸早红了,说,惭愧啊,别说名师了,学校里那么多高职教师,我二十多年了,还……

嘿嘿,甄老师谦虚啊,甄老师也会马上成为高职教师的!王校长赶紧打断了甄老师的话。

那一瞬间,小会议室里的气氛异常了。

这当儿,高局长说话了。他说,像甄老师这样不图名利、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好老师,我看完全应该是名师嘛!我回去后就破例给你们学校争取个名师指标。怎么样?

好啊,甄老师感激您,我也代表学校感激您啊。王校长说。

过了不久,还真又下来个名师指标。

张局长又给王校长打电话。张局长说,这个指标给你们学校的宋迷人老师吧。她?王校长刚听说,这个宋迷人老师最近跟县里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走得很近,有人见她经常陪着副县长跳舞喝酒……王校长想到这里,支支吾吾地说,可是,高局长说把这个指标给甄老师啊,说好了的……

你是听高局长的,还是听我的?张局长的话语里透着硬度和火气。

我……当然听您的呀,您是我的直接领导嘛!可我怎么给老师们交代呢?王校长有点儿为难。

你就说这个名师指标是戴着帽儿的,只给教英语的。张局长指示着。

宋迷人老师倒是教英语的,可教英语的里面她也不是最好,轮不到她的,刘老师李老师都比她要好呢。王校长拍着脑袋,说,这事如果处理不好,别人不服气会闹意见啊!

电话里停了停,张局长的声音又传了过来,你木头啊,你可以再添加别的条件的!比方说,年龄三十岁左右……

范围虽小多了,可还不一定就是她呀。王校长说。

那再添加条件!张局长说。

添加……王校长拍着脑袋,总算想到了理由。他兴奋地说,除非添加上:结婚以后又离异的女性。那就一定是宋迷人老师啦。

成啊,张局长满意了,说,就这样!

挂断了电话。王校长思忖琢磨了片刻,叹了口气,嘀咕着,甄老师啊,这名师指标,又跟你无缘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21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

2.本文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

3.这篇小说体现了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

师说作者范文3

1.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要教师教的帮助,只有两者和谐平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笔者在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后,总是把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给他们提供锻炼能力、展现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发言、多演讲,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小说《项链》时,出乎意料的结局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在课文学习结束之后,笔者让学生自觉发言,复述故事情节,续写故事的结尾,改写主人翁的命运,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说话和听话的能力,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在语文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选用实例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与技巧的训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口才和组织能力的平台。如在讲解《听话与说话(二)》时,笔者利用课本上提供的“晏子使楚”案例,让学生分组扮演其中的角色,体会人物听话与说话的技巧。然后再选用课外实例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不仅要听清内容,还要能把问题阐述清楚。譬如:50年代初,一次周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笔放在桌子上,就接受一个美国记者的采访。那个美国记者看见桌上放的是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便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完后说:“提起这支笔啊,那可说来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当笔者问及美国记者和周总理对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时,学生就回想起了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也把他们对答的言外之意准确地表达了出来。通过这样的实例教学与训练,学生基本能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而且锻炼了技能,使课堂的教与学真正有效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笔者常开展自我介绍、朗诵比赛、演讲等活动,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且使整个活动的收效良好。所以,教师应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作准确的定位,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有所成。在检查学生的语文水平时,笔者采用了多种方式,写作、朗诵、演讲、讲故事等,学生都颇感兴趣,特别是口语测试,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参与,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锻炼胆量、提高口语能力,而且还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应用。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教师也要随时改变教法,让语文课堂增添生气,学生也能很快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与技能,并加以运用。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有效课堂的开展

常言道,“亲其师,信亲道”,在学生面前,除了保持着教师的威严,笔者也不吝惜自己的热情与亲切,与学生和谐相处,彼此亲近,让学生了解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工作习性等,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而笔者认为自己却不是一个真正的“严师”,可学生却很尊重笔者的为人、尊重笔者的教学,能够接受笔者的教学方式。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师生总是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怀和具有较高心理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的氛围中。实践表明,课堂环境、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和教师的情感与态度体验,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在课余时间,笔者会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的意见,以便提供更好的信息反馈,促进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了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对课堂的热情有时候是从一些细节开始的。如教师的板书、教师的普通话,等等。有不少的学生对笔者说,很喜欢笔者的字,那工整、规范、美观的字迹,让他们有模仿的冲动,让他们把精力都集中在听教师讲课、看教师板书上。所以,笔者注意在课堂上适当增加板书,满足学生的欲望,也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师说作者范文4

[关键词]教师工作;教师学习;教师生活;边界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45 ― 02

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有些教师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但也存在着一些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部分新手教师甚至为此懊恼、惆怅而身心俱疲。在此,笔者借助于齐美尔“边界理论”来透视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关系,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三者复杂、动态的变化关系。

一、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内涵及现实关系审视

对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三者内涵的清晰界定是研究三者之间关系的逻辑起点,按特定的标准还可以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

(一)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内涵

1.教师工作的内涵

教师工作是指作为社会人的教师为履行教师角色而承担的各种劳动。教师工作按照是否由外在制度约束可将其划分为制度性工作和非制度性工作两类。教师的制度性工作是指教师遵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的教学、管理等劳动,它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限制性和引领性两个鲜明的特点。教师非制度性工作是指教师个人或非组织化的教师群体在学校制度范围之外,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借助道德、常识、工作经验等调控因素,进行非约束性的劳动。

2.教师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人们在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盈生命意义的生命实践活动。教师学习是指作为教师个体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阅读、培训、反思等多种方式来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个体意义的生命发展活动。根据教师学习时是否有明确的外显要求为依据,教师学习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性学习两类。教师正式性学习的具体形式包括职前培养中的各种课程学习及职后所进行的各种培训活动,而教师非正式学习指“发生在正式学习或培训提供的课程之外,由教师自主产生,自己控制的通过自我指导或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获取新知的活动”。

3.教师生活的内涵

何为“生活”,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上的,是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生活,而不是纯粹的抽象化存在”。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将“生活”理解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感性的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鉴于此,我们认为教师生活是指教师个体所经历的各种对象性实践活动。

基于教师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是关注于个体再生产还是社会再生产可将教师生活可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类。阿格妮丝・赫勒把日常生活定义为“个体的再生产”。鉴于此,我们认为教师日常生活是指教师个体为实现个体生命的延续,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如:衣食住行等活动。而教师的非日常生活“总是同社会整体或人类的存在相关,旨在维持社会再生产或人类的再生产的各种活动总称为非日常生活活动”。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各种培训学习活动等。

(二)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之关系的现实审视

教师在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三者关系时不同个体往往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大致有如下两种样态:

1.新手型教师对工作、学习、生活关系现实审视

一般来说新手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往往有着强烈的学习意愿。但对于新手教师来说,一般正处于婚恋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买房、成家等的系列生活问题,往往觉得工作上的事务繁多,个人系列生活问题需要解决,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面对环境的变化也将在职业认同、工作环境、胜任能力、学生情况、理论运用等方面产生系列“现实冲击”。好像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工作、学习与生活三者好像天然存在着冲突。

2.专家型教师对工作、学习、生活关系现实审视

一般来说专家型教师认为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间密不可分,三者有相当大部分的交集,他们能够有效利用工作中的情境进行基于情境的学习,同时他们也能够视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专家型教师的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日常生活时间来进行自我导向学习,且将学习视为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这就是专家型教师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现实样态。

不同类型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为何呈现出不同样态?在此,我们依据齐美尔的“边界理论”来看待此问题会看到问题的核心所在。

二、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关系

齐美儿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在其名著《生存形式》中提出了“边界理论”。

(一)齐美尔“边界理论”概述

齐美尔提出“人是天生的越境者”,人始终应该不断地进行越境,“我们能够一面在一个边界内,一面又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点并能超越这个边界性”;同时,人总是不断地处于两个“边界”中,如上下、前后、多少等,另外,我们自己也是“边界”。“边界”具有虚构性的特征,以模糊的方式为人所知,进而发挥作用,“我们在所有方向上都有边界,但与此同时,我们在任何方向都没有边界”。此外,齐美尔“边界理论”对现代性时间观念进行反思的同时,指出生命的时间既是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时间流,也包含各种体验层被体验着的过程,一种主体意识和内在反思的自我超越性结构也是齐美尔“边界理论”核心思想。

(二)从“边界理论”透视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关系

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关系落实到具体个案教师身上可能有所区别,然而当我们以“边界理论”透视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处理三者关系时仍有其共性,在此笔者以新手与专家两种类型的教师为例给予说明。

1.新手型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之关系

基于“边界理论”,我们将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三者分别虚拟成三个有界限部分。现实中的新手教师也并不是将工作、学习、生活彻底完全分开。因为,从现实层面来看“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常常交织融和在一起。学习是教师工作的需要,也是工作的过程;学习是教师生活的方式,也是生活的内容;工作是教师生活的形态,也是学习的路径。”从“边界理论”来看所谓的“边界”只是人们虚设的,以模糊的方式来自我画界而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必会在工作、学习、生活的虚拟边界上进行越界。同时,在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三者内部的划分也是相对。这样来看对于新手教师来说由于其越界能力较弱,相对专家教师来说工作、学习、生活交集较小。

2.专家型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之关系

专家型教师能够较好地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间关系,说明专家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间能够打破彼此边界,其越界部分所占比例较大。这类教师处理三者关系时,不仅其中的两两之间有重合部分,同时,三者之间有明显的交集。说明专家教师已经能打破工作、学习、生活的虚拟界限而进行深度的越界。同时,从每个部分内部来看与新手教师相比,两两界限变得更模糊。

(三)教师工作、学习、生活历时性过程之关系

探讨了新手与专家型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之关系是在一般意义上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极端情况。然而,教师发展连续带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客观的时间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历程中的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也存在着随时间流相互不断越界的动态关系。因此,我们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待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可知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三者随时间流的推进经历由靠拢两两越界三者部分越界三者完全越界直至重合的过程。依据齐美尔“边界理论”中关于“非虚拟超越空间的界限”及“‘边界’虚构性和模糊性特征”等特征可知,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其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间相互边界的界限逐渐模糊,越界能力达到一定的极致时,三者可以达到几乎完全重合。当然,教师工作、学习、生活内部边界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提升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三、促进教师工作、学习、生活越界的策略

新手与专家型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三者关系存在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其越境能力的不同,越境能力是指跨越模糊“边界”所具有的能力。为促进教师形成在工作、学习、生活越界的能力,可采取如下几种策略:

(一)深入学习“边界理论”的核心思想,形成促进自我越界发展的意识

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不同领域进行越界的前提是将越界活动变成在理论指导下的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教师掌握“边界理论”的核心思想精髓则成为教师促进自我在工作、学习、生活进行越界的首要前提。具体落实到教师工作、学习、生活越界包括两个含义:其一在某个具体领域的边界,如工作领域边界的扩大。其二还包括跨越某个领域的边界进入到另一领域,如工作领域成为了学习领域。作为一名教师来说,要意识到所谓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边界只是一种相对存在,它们之间不是必然存在冲突,只是自己还没有将三者界限打通。

(二)增强教师自我反思力,倡导形式多元的非正式学习

当教师具备了在工作、学习、生活三者越界的意识后,还需要具备具体的越界途径。在此将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就是新式的学习方式,即能够在工作情境及日常生活中所开展的非正式学习。而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一种善于从平常事件种捕捉智慧并将其纳入自己实践性知识的反思力。反思力是“反思者进行反思活动时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条件,往往通过个体内隐的思维过程和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9〕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反思力才能在多种看似平常的工作及生活事件中开展各种非正式学习,进而将各种学习后所获得的个人理论沉淀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

(三)深化教师自我工作、学习、生活的生命体验,增强自我职业幸福感

就个体来说,生命体验是指在自我生命长河中,对所经历的事件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将其变成自身生命智慧的过程。教师工作并不是完全付出的过程,也是超越生命重负之后体验精神愉悦的过程。当教师在与学生精神与精神发生碰撞而产生共鸣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生命享受,而这种愉悦的体验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一种生活。当教师始终保持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面对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发现原来学习无处不在,与自己的工作一起构成了自己的生活。而此时,教师必然会体验到强烈的职业幸福感。这种职业幸福感恰恰来源于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间进行越界的生命体验。

〔参 考 文 献〕

〔1〕陈曙光、周梅玲.论马克思的“生活”概念〔J〕.江汉论坛,2015,(08):35-39.

〔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

〔3〕〔日〕北川东子.齐美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54-158.

〔4〕秦德林.教师的学习、工作与生活〔J〕.上海教育科研,2012,(01):55-56.

师说作者范文5

一、敬业乐业,享受教学

梁启超先生说过,“敬业和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从我们教师这个行业的角度说,必须要有敬业和乐业的精神,敬业的表现就是:保证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没有错误的。乐业的表现就是:保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能够超水平地接受,快乐地接受。这话说起来简单,其实要做起来可就是不简单,你要保证你所传授的知识没有错漏,你就必须能静得下来,认真地熟悉你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备好课。在保证了所传授的知识无错漏以后,你还要去研究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能轻松地愉快地接受知识。而作为一个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得到一种快乐,就是享受教学。所以,笔者认为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享受教学。

二、耐得清贫,守得寂寞,做精神的富有者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可以上天入地,进入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层次,经济的发展诱使人们狂热地追求金钱,喧闹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当教师的,如果守不得寂寞,耐不得清贫,就会心浮气躁,就会患得患失,从而很难完美地完成自己的职责,所以一定要记住“耐得寂寞好教书”。 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教师的奉献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教师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无私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教师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教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无怨无悔,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真诚的育人理想。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教师的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教师无悔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自己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始终岿然不动,金刚不坏,教师就必须经常地进行自我修炼,就像佛学者经常诵佛书一样,教师也要经常阅读,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读一些榜样人物的传奇,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笔者想,每个教师都应该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做一个精神的富有者。正如革命志士所说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原因”。

三、保持激情,唱响三尺讲台

师说作者范文6

论文摘要: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课前或者课后行为,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说课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丰富教师的学科知识;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促进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加速教师的角色转化;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使教师群体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大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做出的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从而证明自己的备课是有序的而不是盲目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教师发展也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发展特指教师在智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学科知识的丰富、教学理念的更新、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说课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说理精辟,突出理论性;客观再现,具有可操作性;不拘形式,富有灵活性;说课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使教师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说课作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不仅为教学研究工作注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从而提高其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将教学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说课推动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根据说课的要求,说课教师首先要“说教材”,就是要阐述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具体包括说明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相关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说明本节课内容在单元、章节、年级乃至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具体、明确地说明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即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另外要说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等。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评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应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人理解教材,弄清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相关内容的要求、本节课内容在单元、章节、年级乃至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等,还要具有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的能力,具有开发新教材的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只有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才能得到加强,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完成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化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对“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设计思想的分析,在说课过程中,说教材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人理解,而且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课程理论基础,不是把教材作为必须忠实传递的官方文本,而是作为可以灵活取舍的范例;说学生不仅要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而且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说教法不仅要求教师能说明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求教师能说明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这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教学论理论基础;说学法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而且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深人研究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说教学程序不仅要求教师介绍教学步骤,而且要求教师反思设计这些教学程序的理论依据,而其理论依据来自教师对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等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促使自己完成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化。

    三、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

    在说课过程中,要求教师“说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深人研究学生,说明学生的学习风格,即认知风格、成就动机、学习归因、焦虑水平、学习坚持性等;说明学生的起点能力,即认知、技能、态度起点等;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即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智能及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等。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要想实现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自主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的成功转变,教师必须对学生情况有正确的把握,这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

    四、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自我完善

    从本质上讲,说课过程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是一种自省、思考、探究和评价,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把自我或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没有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就难以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说课,特别是授课之后的说课,就是教师进行有效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说课过程中,教师要反思自己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研究的得失,反思自己对教学程序设计的成败,反思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情况,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意味着对旧我所包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对未来发展图景的规划,是一种自我超越。通过这些反思,有效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推动教师的自我发展。

    五、教学改革促进说课与教师的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