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母亲的诗范例6篇

写母亲的诗

写母亲的诗范文1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

清 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忆母》

宋 陈藻

上缀珠玑为屋盖,旁堆翡翠作屏风。

写母亲的诗范文2

一首有关母亲的诗,

诗中我要写出母亲的慈爱,

母亲的慈爱如一场甘甜的春雨,

滋润了我那疲乏、干枯的心田。

我想要写诗,

一首有关母亲的诗,

诗中我要写出母亲的关怀,

母亲的关怀像一件厚厚的皮衣,

披在身上,将温暖注入心里。

我想要写诗,

一首有关母亲的诗,

诗中我要写出母亲的善解人意,

母亲的善解人意好似一根结实的绳子,

牢牢地抓住我的心让我不想离开。

母亲常说:

“每一个女人当上了母亲都会变傻,

但傻得心甘情愿。

因为母亲的无私、母亲的傻,

写母亲的诗范文3

1、学会本课生字,能背诵、默写诗句。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情地朗诵古诗。

3.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诗人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对母爱的赞颂。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2、搜集有关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了解诗人。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请你们认真听,想一想这首歌是唱给谁听的?(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2、在这音乐声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学生说,教师小结:母爱是三月的阳光,温暖儿女的心房;母爱是巍峨的高山,不怕风吹雨打的磨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讴歌、赞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师板书课题)

3、当你看到这首诗的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梳理)

4、了解诗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孟郊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自由尝试)

2、正音,指名划分五言诗的节奏。

3、再按节奏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游子心,感受慈母恩。

通过诵读,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内容,现在请你们结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研究、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还没有弄懂,把它记下来,小组讨论。(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1、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喜欢的诗句的理解。喜欢哪句就说哪句。

2、引导学生读写临行前的诗句:当你再读这首诗时,你的头脑中是不是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课件出示母亲油灯下为儿缝衣服的插图)

(1)教师范读,同学们想象,并说说体会。教师边朗读,边板书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读一读,想一想,以同学们提出的“远离故乡的游子在轻轻地吟唱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主线,读写临行前的诗句。这几句再现了临行前的什么情景?请结合注释,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教师点拨:诗的第一句用“线”与“衣”两种极其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会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感。再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4)交流临行前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母亲为何不等明天再缝?针对这一问题师生研究讨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临行前的情景?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5)从“密密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缝进的只是一丝一线吗?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到的意境先说一说,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6)教师提示:在古代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子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会回来得越早。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是什么意思?母亲“恐”什么?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临行前母亲会对儿子叮嘱什么?

(7)让学生分角色倾诉临行前的嘱咐,体会母子难舍难分之情。

3、教师过渡,引出作者感慨的诗句。

过渡句:母爱之厚难以回报,儿子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汇成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读,教师板书这句诗。)

(1)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把你的理解在诗中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用这个反问句式,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感慨?为什么儿子的“寸草心”不能报答母亲的“三春晖”呢?讨论、理解这个比喻句。 (结合背景、诗句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儿子永远无法报答母亲的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个性朗读,背诵这首诗。(满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朗读、背诵,把母爱的无私、伟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读写结合,激起创作灵感,进行练笔训练。

写母亲的诗范文4

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3 教学过程

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

(设想意图: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总结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即: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设想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为如何有秩序地自学古诗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诵),“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写(五言)古诗。此诗是作者50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做官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临行)时的情景而做。

③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通读本首五言古诗。

(通过自由读、欣赏配乐朗读、个别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读古诗。)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 母/手 中/线,

游 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④根据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诗句的大意。

(出示影视《游子吟》情景剧。)

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孩子对母爱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⑥教师提问:能展开你的想象说说母亲除了给孩子密密缝衣,还会对进京赶考的孩子说些什么?

当老母送孩子将要远行时,孩子为何不直说“母亲啊,你的爱,孩儿难以报答”?根据刚才的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你的理解。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爱

⑦请同学们再读此首诗说说诗中吟诵的是什么?

(设想意图:为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选用练习填空以及划分节奏读古诗和欣赏情景剧说诗意的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的自学结果。并通过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内涵。此设想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声情并茂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诗中真情自然跃于学生脑海。)

⑧通过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想意图:通过观看主持人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刻地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实内涵。)

4)教师小结本诗,衔接现代诗歌《妈妈的手》。

①学习了《游子吟》,我们知道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衣的细节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深情地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故而此句成了赞颂母爱的千古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同样赞颂母爱的现代诗歌《妈妈的手》,先听老师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想想本首诗作者是重点抓住哪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流传的原因,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通过引荐现代诗歌《妈妈的手》,让学生对比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细节动作感受母爱的。)

妈??妈??的??手

作者:吾桐树

我洗手的时候 河说

把你的手给我

那是1992年 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钻心地痛

流水简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妈妈从山坡上飞奔下来

她说 把你的手给我

她揉搓着 一边呵气

然后把我的双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温暖的肚皮上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此首诗并和《游子吟》作对比,《游子吟》的结尾和本首诗的结尾是否相同?哪首诗的结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结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爱难以回报,而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难以回报。同时学习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有声有色,以及学习两首诗歌结尾的不同,再次体会《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课堂练习。抒真情写我心:学习和赏析了这两首赞美母亲的诗歌,相信你的感受颇深。或许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母亲为你操劳的画面,或许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说给母亲的话……那就请拿起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以情煽情,趁热打铁,充分打开学生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真实地写想对母亲说的话,练习的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板书:

游 子 吟

写母亲的诗范文5

唱几声粤戏或京剧

写几排行书或狂草

哺我乳汁喂我食粮的母亲

它的名字叫汉语

我是她象形会意的儿子

是她方言俚歌的儿子

我的胸腔里有甲骨文滚烫的血液

我的嘴唇边有北方话呼啸的风声

多少年来,我说出了北方相声、四川龙门阵

我唱出了闽南的歌仔戏、陕北的信天游

我还吼出了声母的花开和韵母的春天

而我愧对母亲,浩博的汉语啊

我缺少黄河浩荡的肺活量

缺少长江洪亮而辽远的嗓音

我喊不出的,只用一管瘦笔

写下了泰山日出、故宫背影

写下了陶罐里的鱼纹、丝绸上的路

写下了贩夫的吆喝和走卒的悲苦

在我写破的纸笺上

在我唱哑的声带里

那是多少一笔一画的灵与肉

那又是多少字正腔圆的魄与魂

哦,汉语的母亲

我的偏旁是炎部首为黄的母亲

我多说一个音节她就百鸟朝凤

我多写一个撇捺她就风生水起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

从风华正茂到垂垂暮年

这一生,我庆幸我以汉语说话

以方块字写诗

我庆幸我生活在这片土地

做了汉语的儿子

当了中国的草民

(选自《山西文学》2009年第5期)

熊焱,曾用名熊盛荣,“80后”的代表性诗人,贵州瓮人,现居成都。

《汉语的儿子》是熊焱近期诞生出的又一迸射着强烈爱国主义挚情的力作。这首诗主题丰腴厚重,意象构建大气磅礴、鲜活灵动,情感投入真挚若狂、细腻如水。诗人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汉语的精魂揉融进行云流水般的诗行之中,在时空的穿越中,让汉语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隧道中穿梭行驶,坐着这辆快车,诗人狂奔放吼:做“汉语的儿子”,当“中国的草民”!

诗中内在的节奏,如同西北黄土高原汉子仰天高亢的呐喊,粗犷而豪放,又如江南水乡商客沿街扯嗓的吆喝,缠绵而柔情,既似长江的喷涌,黄河的咆哮,也像编钟的悠扬。瓮缶的沉稳,诗中处处张扬着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澎湃着每个读者的心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诗的第一节既像一个婴儿在襁褓中的喃喃细语,又像一个母亲摇晃着襁褓哼唱出的缠绵和爱怜,诗人用纯物质的感受喻汉语为“乳汁”和“食粮”,赞美汉语给予“儿子”的哺育,她的形已深入“儿子”的骨髓,她的音已融入“儿子”的血液。在这一节里,诗人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汉字与“我”的母子关系是超过任何物质的精神脊梁。

第二节,诗人依据第一节锁定的感情基调,穿越时空的隧道,通过对汉语的“读”和“写”两个具体化的行为,来凸显汉语母亲这一伟大意象,并从中抒发对母语的敬畏之情。汉语母亲的形象是通过无数个“我”――甘愿做汉语儿子的炎黄子孙的口“说”、“唱”、“吼”出来的,是通过无数个顶礼膜拜于母语的中华儿女的手用“一管瘦笔”虔诚地描摹、勾勒出来的。然而,这位“母亲”丰韵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情怀又令“我”敬重和愧疚,难于形容她的富丽与壮美。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面对祖国璀璨浩瀚的语言文字,既有骄傲与自豪。又有爱怜和忧患。“声母的花开和韵母的春天”,“黄河浩荡的肺活量”,“长江洪亮而辽远的嗓音”,以及“泰山日出、故宫背影”,“陶罐里的鱼纹、丝绸上的路”,“贩夫的吆喝和走卒的悲苦”,这些形象化的语言。再现了中华历史的厚重、祖国文化的魅力,使这一节在全诗中处于主体地位,让文化与历史、祖国与母亲、汉语与儿子紧紧地融汇在一起,

第三节,是诗人站在自我的角度更进一步地宣泄汉语的鲜活与灵动。如果说前一节是一个广角镜头的话,那么这一节则是一个分摄镜头。“我写破的纸笺上”,“我唱哑的声带里”。“一笔一画的灵与肉”,“字正腔圆的魄与魂”,是诗人用丰富深邃和流动美妙的诗句对汉语情感的具体表述。假若诗人没有这种对汉语的广阔情怀。不可能有如此大气磅礴的诗情。事实犹鉴:汉语绝非等同于其他语种的字母文字,她美妙的语音、生动的字形、丰富的寓意,尽在她“一笔一画的灵与肉”中,尽在她“字正腔圆的魄与魂”中。她的鲜活就在于“多说一个音节她就百鸟朝凤”,就在于“多写一个撇捺她就风生水起”。这就是“我的偏旁是炎部首为黄的母亲”――汉语!

第四节,从每个中国人成长的历程道出汉语是炎黄子孙的家,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汉语的精神家园里长大。“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风华正茂到垂垂暮年”,拥有了汉语,就拥有了一生。我们从这一节可见:在中华这个大家庭里,一个个鸿儒由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虔诚,断须苦吟,虽咏唱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虽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佳句名篇,却还是辗转反侧、彻夜不眠。自叹没有达到那个至高的境界。我想,诗人熊焱大概也是属于这一类的人吧!如果所有的炎黄子孙都甘愿做这样的“儿子”。当这样的“草民”,汉语就会更加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

全诗通过列举汉语的种种特色和精髓,通过震撼历史进出激情的排比文字,通过“儿子”眷眷依怀、“母亲”慈慈相拥的形象,抒发了对汉语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的一种赤诚的情怀。诗人把汉语一个个美妙形象的点连缀起来,形成一个,多棱角的、多情感的爱国层面。

写母亲的诗范文6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上一篇大学教师论文

下一篇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