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设计范例6篇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语用 角度 气度 广度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因而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我们应在更高的视角、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实施阅读教学,唤醒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真正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设计《推敲》一课时,我想让学生在一个兴趣盎然的环境中学习语用,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故而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以独特的“角度”,巧妙设计教学突破口。本文可供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地方不少,但由于课堂容量的有限,我必须大“气度”地舍弃部分内容,注重关键语言训练点。我努力寻找教材中的“出路”,让学生基于文本进行语言运用,积累语言经验,落实文本后能由此及彼地横拓“广度”,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一、角度――研读教材。巧设教学突破口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精心备课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前提,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小处着手而前往“别有洞天”的大境界。

《推敲》一文的故事起因于一个“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夜晚”,如此幽静之景也是贾岛所创作的《题李凝幽居》一诗的环境背景,而韩愈主张用“敲”比“推”的理由之一也是“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由此可见,文中的环境描写大有文章。那么如何将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出供学生品读赏析呢?我将目光聚焦在了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上,从诗中寻找文本教学的“突破口”。既然课文中出现了贾岛的诗篇,那便是一种教学资源,我首先让学生去读这首诗,在诗中感受李凝居住的环境之幽静,找到诗眼“幽”字后伺机追问:读一读第2小节,哪些句子围绕了这个“幽”字来描写李凝居住的环境?学生找到体现环境幽静的句子,发现“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句可看出李凝居住之幽深。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既在字面上反复推敲字义,又能紧扣文本内容仔细揣摩词语内涵,在学习《推敲》的过程中体验“推敲”,玩味“推敲”。

二、气度――取舍内容,探寻语言训练点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学科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以教材为例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姓“语”,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教W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取舍。因此,我们应该在解读教材、剖析文本、设计教学时,有一种懂得“取舍”的气度,在简单扎实的语文课堂中追求“一课一得”。“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便是这“取舍”之道。

(一)词句品析

语言文字中承载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阅读教学中,紧紧围绕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揣摩、理解、品味,从特定的情景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言语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感悟文章遣词造句巧妙的同时,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贾岛反复思考,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长安城,“闯”进了仪仗队。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理解“吟哦”的意思,并“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在动作中感受贾岛斟酌字眼时的专注,顺理成章地体会到“不知不觉”和“闯”背后的人物形象,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贾岛对于文学创作严谨认真的态度。

(二)表达训练

语言表达是学生用语言反映思维成果的一种行为活动,也是一个学习运用,再创作的过程。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实践的平台,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推敲”一词有一段来历。它既是一个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作者在编写本课时也是根据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行文的。故事学完后,我为学生提供了文章的脉络及故事的关键点,让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丰富内容,以达到故事情节的清晰、生动。

出示:

(起因)夜深人静月光皎洁拜访沉睡

(经过)吟哦推门敲门比划闯进

(结果)宽恕思索礼貌宁静响亮斟酌推敲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思辨与交流中,将原本静态的语言生动化,焕发出生命力,既巩固了“推敲”的含义,也体会着表达的魅力。

(三)写法指导

教学中要把目光从内容的锁定聚焦在方法的引领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推敲》一文中,其环境和推敲的过程描写都用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比如,从文中的“夜深人静”和“月光皎洁”两个词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环境的幽静,而“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则以动衬静,从侧面衬托出环境之静,两者结合,使静更静。在此基础上,再去让学生揣摩“为什么作者描写贾岛认真推敲字句的过程还要花费笔墨描述行人、车辆的反应?”便迎刃而解。

三、广度――超越文本,学会举一而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阅读教学是为了以教材为例,让学生懂得阅读的方法,找到阅读的策略,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更多地关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迁移文本语言形式。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也就是说,对于文章中个性化的语言,可以通过模仿将言语形式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表现生活情景,从而达到运用的目的。如《推敲》中的“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我由浅入深地设计练习,让迁移循序渐进,在实际操练中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做到“入乎其内以观其理,出乎文外以通其变”。

出示:

即使今天下雨,

____,也阻止不了我去上学。

____,____。

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2

一、阅读练习要回归本位

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必须丢弃华而不实的肤浅做法,还课堂以本真,品词析句,辩词析意,融语言内涵的体会、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表达的训练与一体,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周信东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读这句诗时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古诗讲究炼字,因此用字一般不会重复,而这首诗第一行就有两个“异”字,为什么呢?

生:这两个“异”意思不同,一个是他乡,一个是客人。

师:这种理解不对,这两个“异”都是别的、另外的意思。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里不是诗人的家乡,是别人的家。

生:说明作者在这里只是客人,没有亲人和朋友。

生:这更说明作者孤独。

师:对,虽然在这里生活了两年,但这里不是自己的家乡,没有家的温暖,重复使用两个“异”字更加体现了诗人的孤独。这么一细读,我们似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出示填空:初到长安时 ;夜深人静时, ;身体不适时, ……

生:初到长安时,王维对一切都很陌生;夜深人静时,他一个人躺在床上,难以入睡,忍不住想起家乡的亲人;身体不适时,妈妈细心照顾自己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不禁流下了泪水。

生:初到长安时,王维人生地不熟,没有一个朋友;夜深人静时,王维仰望夜空的明月,常常思念起家乡和亲人;身体不适时,没有人照顾,他更是感到孤独。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这句诗。(生读得韵味十足)

【评析】:

在案例中,周老师以强烈的语文意识和敏锐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维孤独寂寞、思念亲人的情感。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小、人生离别的体验较少,理解作者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周老师的练习设计是循序渐进、渗透学法的。他先从两个“异”字入手,让学生揣摩从字面理解两个“异”的本来意思,学生的理解有些偏差。老师随即用自己的解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异”,然后周老师补充王维离家两年、独自求学的经历,再设计一个联想说话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了对诗人孤独情感的切己体验。

二、写作练习要化整为零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妨像周老师那样利用教材的独特资源,给学生一个创作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华:

师:这一读,王维身处异乡的孤独寂寞,浓浓的思乡情怀更加真切了,现在读这首诗,就不仅仅要注意节奏,更要读出情感韵味了。谁来试一试?先静静地听几秒钟音乐,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再读。(播放音乐《思乡曲》,生感情朗读)

师:过几天元旦佳节就要到了,我想我们班来自安徽的同学读了这首诗,可能感受更深,这仿佛就是你们自己的诗。哪个来自安徽的同学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得非常有味道,读着读着,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

师:我想你可以把题目改成《元月一日忆安徽亲人》。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 , 一人。

生:《元月一日忆安徽爸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爸妈迎新年,全家团圆少一人。

【评析】:

在这个案例中,周老师通过设计了一个写作练习,让学生由仿到创,当堂创作了一首诗,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他的做法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二、要贴近学生生活出题,让学生依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情感去写作,唤起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最动人的感受。三、要运用音乐等多媒体,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使学生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文思如泉涌。

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3

实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纯进行实验演示的设备却很少,对新教材来讲,更是如此,大部份要自行设计,而许多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很难形象地讲授,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简单实验演示。

1、地、日运动与日相实验

在教学中,用一只排球代表月球,以学生为地球上观测者,把黑板作为阳光照射方向。教师手持排球绕课堂一周,代表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月相的变化情况以及自转的关系。往往学生能连续到月相: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连续运动过程。形象地搞清了月相变化周期,能判别清楚上弦月、下弦月时月球不同的光亮部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注意自转与公转的联系,请同学上台来演示自转与公转同步现象,由此弄清了为什么地球上只能见到月亮同一半球。虽然这个实验可以用三球仪来演示,但仪器太小,学生难以看清。用这种演示实验就能使前后学生观察清楚,由于地理实验连续、直观,充分表明了地月运动与月相的规律和运动过程,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地球公转的意义实验

在新教材中,地球公转及意义部分用三张插图,分别是太阳直射角的季节变化,地球公转,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变化表。由于插图都是静态的,课文又较长,如果教师依靠插图讲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很难建立动态观点,未必很快掌握这部分知识,而用地球实验演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一张园形硬纸,画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另一张黑卡纸剪成半园形代表黑夜,覆盖在底盘,能以地球为中心转动。在讲课时教师牵动底盘,可以演示出太阳直射点不断南北移动,造成季节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与极昼极夜现象,把地球公转的规律及意义浓缩于一个简单实验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就能弄清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四个重要的节气(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能连续观察不同节气之间各地区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和极昼极夜现象,以动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思维掌握规律,能形象地记忆,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印象。这样,虽然不能置身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来观测,却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发挥了智力仿佛一年四季都压缩到短短几分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从以上二个实验可以看出,实验开展能应用于教学重点和难点中,教具简单,易物制作,而且直观性极强,把静态的内容,转化成为地理事物连续运动,沟通了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能过实验,把学生学生观察、思维、技能、记忆的认知过程一气呵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4

一、引导自学,培养习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应该是同步的,要做到在学会某种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善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为求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例如,讲授《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并打印发给学生。从定义、轨道面、地轴的空间位置、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别,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自己看书,填写。讲解时,请学生代表发言,请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在两极上空观看地球的自转方向:讨论地球自转时为什么两极的速度都为零等问题。这种方向,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是引导方向、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二、引导读图,发展空间思维,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学科性方法

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地理味”的关键是地图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读图呢?首先,要使学生形成对所研究地理对象的鲜明、深刻稳定的形象。可用如下做法:教师指图,学生观察记忆,学生用红笔描图。进一步观察,找出特征:教师绘图,要求学生也绘图。对学生大脑皮层刺激的力度不同,留下痕迹的刻度也是有差别的。教学时尽可能要求学生心中有图,接着以图做支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比如,让学生分析北半球从夏至到冬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时,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1)要求学生按顺序绘画三幅示意图,即夏至、秋分、冬至三个时间段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2)据图观察,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从而推出结论:北半球从夏至到冬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3)发展思维,思考北极地区极昼和极夜的范围变化情况。

三、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要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上就必须要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树立教学相长的教学观,使学生感到“心理自由”,就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习热情。要保护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比如,在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完毕后,我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公转,而是正着身子,地球将会出现什么新的地理现象?请两个同学上台演示,一个同学模拟太阳,两眼平视相当于一束太阳光线。另一个同学手拿地球仪作公转运动,其余同学观察讨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这样,教师就必须在师生互动方式上下工夫,张扬学生的个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传道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地理课中还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缺乏知识的形象化和动态感,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即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本人在处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时,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常规的文字,地图表现知识扩大的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能启迪思维、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作用

进入21世纪教育呈现出科技化,直观化,尤其是多媒体的处出现他以其庞大的容量、丰富知识量而著称、受到了社会各界人们的好评和依赖。并且国家教育部也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教学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变,把原来那些不直观,不普遍的旧教学模式废弃用新的来进行教学的进步 。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使学生们从中得到更好的学习,把原来的抽象改为直观的教学,是学生更好的去理解。 然而,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一样,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今天就和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语文教学在多媒体下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的任务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 :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训练,热爱祖国母语,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义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 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干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要有热爱母语,创新,提高素质的整体意识。 中学语文也是理解力和智力的提升,是归宿和方向。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带给学生全新的教育模式。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各自的发展 。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一种工具 。多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直观和可视性把我们推到了显著的位置 。 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 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人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该去做那些事情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要正确把握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定位。多媒体技术使我们在教授语文课程中的一门完整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提高我们在教学中的质量,也能把我我们那些抽象的变为不抽象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 “弥补”教师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技术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一种辅教学工具。例如:《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紧扣“液泊”来写,起首写了三种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一幅深永静谧的夜的图景。

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6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而兴趣的产生与一定的情境设置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给学生创设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十分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能让地理现象通过视频、声音、图片、文本、动画等媒体技术,让教学内容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诱导学生对教学进行积极思维,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进而促进教学的有力开展。

二、多媒体教学可晓之以理

学好地理重在“理”字,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一般比较抽象、深奥,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借助多媒体来解决。要向学生出示感性材料,帮助学生观察,而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在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既可以显示地理事物的全貌,又可将局部放大显示;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空间的立体形象;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内部结构;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可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不足为信。我们在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条件时,学生对东北地区一无所知,此时可播放一段录像来介绍东北的土地、河流、植被、春小麦田及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场景等。学生不难从录像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东北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所以教师在讲解地理原理、地理现象时,必须借助多媒体来呈现相应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动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

三、多媒体教学可活化地图

空间思维能力是学习地理的“瓶颈”,也是地理考查的重点能力之一。地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要想使学生掌握得好,又学得轻松,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最大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地理试题是“无图不成题”,一幅图往往可以考查学生多个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解读。而这项能力的欠缺,是很多学生学不好地理的关键所在。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简易的图片、图示和图表甚至动画,使不易观察到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受范围之内,培养了学生仔细读图、提取图形中有用信息的能力。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了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而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洋环流的形成等地理原理、地理现象一直都是地理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对于高一新生而言。鉴于此,我利用Flash展现了由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制作了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课件,使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领悟到了地球运动的规律,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多媒体教学可增加容量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容量,可以对大量教学信息进行优化处理,也可通过课件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等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能力和对地域空间的想象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五、多媒体教学可化繁为简

高中地理的挂图、地图反映的信息要素繁多,能见度低,板书和板画也很难展示出丰富的内容,且耗时过多。但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将这些静态的事物制作成“活化”的教学软件,就能使之比教学挂图更清晰,比课本附图更灵活、易读,比复合投影片更准确、规范。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的形式可以多角度地呈现地理教学内容,它所具有的趣味性、新颖性等的特点深深吸引着众多学生的目光,容易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学科。

六、多媒体教学可凸显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