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游记范例6篇

丽江游记

丽江游记范文1

2、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它是一座“活”的古城。这里的景色迷人,会令你留恋忘返。

3、第一次进入秀丽的的古城中,第一次亲密接触这古老的地方,我感到既新奇又兴奋,也特别仔细地看了这儿的景色。在并不是很宽的小巷里,铺着光滑的石头,这些石头经过了许多年的风霜雨雪,它那原本直直的棱角,经过许多人的踩踏已经变得十分光滑,踩上一脚,都会不小心滑到。在小路的旁边流着一条小溪,这条小溪的水是从玉龙雪山上的雪留下来的,经过了家家户户的门前,流经整个古城,也是走出这个“迷宫”的重要路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整个古城就像一个八卦阵,很容易迷路,但是有一个诀窍“顺水而进,逆水而出”就是根据小溪来判断的。

4、河岸边是一棵棵拂地的柳树。柳树上的枝条密密麻麻,一条一条垂下来,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把长长的头发,在来往游人的头上悠悠飘扬,为大家夫去夏日的炎热,带来了一丝清凉。来到四方街,一眼就看见远处的玉龙雪山,灰灰白白。在金色的阳光照射下格外明显,就好像在眼前现出一条白龙,跨腾整个丽江古城穿过一条小巷,就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客栈,这里的客栈都非常精致,在院子里放上一把摇椅,喝上一杯清香的绿茶,手里拿上一本书是件多么悠闲的事呀!

丽江游记范文2

丽江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云南省的一个地级城市。凭借创意产业发展,丽江案例进入2010年《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璀璨明珠。

2011年1月,本刊记者调研丽江,就当地创意产业发展情况采访了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文银。

重组地域特色资源打造本地创意品牌

记者:张部长,您好!在2010年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丽江被盛誉为“创意产业的国际性展台”。2011年是丽江启动创意产业的第八个年头了。八年来,丽江人如何创意?

怎样将一个中国西南默默无闻的小城营造为创意产业的国际性展台?

张文银:丽江有相当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经过此地,始建于宋末的“丽江古城”已有800年文化生态积累;纳西族先民以东巴教为平台,以象形文字书写保留下来的“东巴古籍文献”绝无仅有――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于一身,丽江这个小城便拥有了中国罕见的世界遗产资源集聚优势。

记者:充分认识并掌握本地的优势资源是区域创意产业品牌塑造的第一步。丽江如何发挥这些独特资源的作用呢?

张文银:开发旅游业是遗产资源积聚地的产业发展捷径,而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的排他性又使丽江避免了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丽江创意“文化特色旅游业”,古城、东巴图文、纳西古乐等与世界遗产相关的主题首先成为开发重点。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丽江关于文化特色旅游的创意经营好吗?

张文银:就以“丽江古城”来说吧。

始建于宋末的丽江古城自然景色和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在自然资源的角度,玉泉河水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令“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城区街道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美学意味。

在历史文化的角度,大量始建于明清,以纳西族建筑风格为主导的各民族建筑及装饰提供了一部活生生的环境艺术图谱。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茶马古道集散中心的四方街,作为古城核心区统领城内四通八达的街道,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籍此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到过古城,你一定注意到古城特别的用水方式:以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成为纳西族先民水资源利用的智慧表征。

记者:丽江古城1986年被列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丽江古城已经成为全球文化旅游胜地。

张文银:创意丽江,我们挖掘古城固有资源,引进各类体现本民族特色的商铺,引入多民族文化甚至异国文化展示,引入包括酒吧、客栈、娱乐、运动等休闲服务场所,同时还引入了一种基于文化旅游主题的市场竞争。我们希望丽江古城是一个可以为不同游人提供不同自然风光享受的地方,同时还是一个置身于空间中的游人与古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交互,从而产生文化体验的地方。

记者:经过创意的丽江古城,在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升华出一种迷人的感性。白天去丽江古城,就像进入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建筑、街道、水渠,鳞次栉比的店铺,川流不息的人群;老城的硬件,古今文化及商业的软件,跨度出一种特别的时尚空气。夜晚去丽江古城,就像进入海市蜃楼:民族特色的瓦屋楼房西北依山而上,当年茶马古道的物资集散地与今日的酒吧街交错;重金属摇滚乐、纳西族圆圈舞、南来北往的游人投影、主辅灯光和摇曳在风中的一排排大红灯笼层层叠叠,直将浮世的光影从地面投递天际。

张文银:丽江古城一方面为游客提供饮食、休闲、娱乐、购物、居住等舒适的全方位服务,吸引游客留步驻足,悉心体验这个“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同时积极推广以纳西族文明为主的丽江民族文化遗产,大力营销丽江式的“慢生活”理念。

在古城酒吧街上,“千里走单骑”、“樱花屋”、“一米阳光”等著名酒吧的名称与经营方式充满创意;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以不同的肤色、各异的服装、不同的语系甚至思维方式在这里旅游休闲,互相交流,获取服务,同时为丽江古城留下新的文化印迹。

就像游客们描述的那样,多元文化的进入令丽江古城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大增值:“游客主体同为烘托丽江古城文化旅游休闲气氛的客体”――无处不在的创意,动态造就了丽江古城最值得骄傲的文化旅游资源。

记者:除了古城,丽江还有束河古镇、白沙古街,还有纳西族东巴象形图文、纳西古乐……同为宝贵的历史遗产,怎样令每块璞玉发出光芒?

张文银:我们把丽江的历史遗产作为本地创意品牌的基础模块,差异化保护,差异化开发。比如丽江古城的开发继承并发展了茶马文化活跃、开放、动态的特征,而束河古镇的开发则以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农耕风貌延续了相对封闭、静态的特点。古城、古镇、古街的创意落点主要在营造空间体验,“东巴象形图文”、“纳西古乐”的创意落点侧重在营造视听体验方面。世界遗产经过创意,转化为丽江独特的、能够提供消费者多元享受的产业模块;再加上“慢生活”理念的统领,丽江的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而丽江,也成为“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市之一”、全球网友推荐的“中国十佳旅游城市”。

记者:今天,“烤太阳”、“发呆”这类语词已经作为丽江“慢生活”理念模式的广告语流行。趋之若鹜的游人,前来体验的,是丽江这个“让心灵休息的地方”。

张文银:除了凭借世界遗产集聚优势,丽江还借助民族文化和现代演艺、影视、展会等手段,成功塑造了《丽水金沙》、《印象丽江》、丽江雪山音乐节、束河情人节和国际婚俗文化节等旅游文化品牌。2009年以来,丽江提出“生态产业、清洁能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三大基地建设目标,着眼于城市产品、企业、基础设施、服务、氛围等的全方位城市营销。随创意产业逐渐向纵深发展,各创意要素聚集丽江的生活理念、旅游产业、民生质量,丽江作为创意城市的品牌形象愈趋饱满起来。

观念促成资源转化体制开拓产业市场

记者:了解丽江创意产业发展的人知道,每个丽江创意品牌的背后,都有丽江人观念转变,制度创新的故事。

张文银:丽江创意产业启动以来,市政府组织本地自然人文资源,尤其是本地的世界遗产资源突围旧有体制的“管辖”,走向市场寻求重组和发展。

记者:从全民所有制转向市场,政府、企业、个人都遇到了挑战。

张文银:2001年,有深圳客商提出要在丽江政府投资5000万元建成的丽江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搞一台类似“百老汇”的旅游歌舞《丽水金沙》;国有单位丽江民族歌舞团遭遇市场邀请,大家在观念上还不适应。丽江市政府以此案例为突破口,引入开放观念的宣讲,展开文化产业市场化的讨论。现在的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时任丽江市委书记,他亲自出任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第一阶段,丽江市歌舞团与深圳能量公司劳资合作;第二阶段,市府依法核销已存在50年的丽江市民族歌舞团,成立了以客商控股55%并担任董事长、演职员个人入股45%的丽江市民族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改组之后,由原歌舞团人员组成的演职人员团队同时作为股东,保证了演出的专业水平和表演质量;而深圳能量公司作为项目策划者、出资人和管理者,以沿海城市的观念、信息、技术、商业运作手段带动产品的灯光布景等硬件设施和演出策划,使产品质量达到并保持了高水准。市场化后的《丽水金沙》2002年投入商演, 2010年底统计时已演出5700多场,接待观众3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2.5亿元。

记者:观念转变,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多元投融资市场环境;制度创新,以体制改革促进了创意的产业化。

张文银:《丽水金沙》开了个好头。接着,市歌舞团、电影公司、博物馆等单位相继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丽江的创意产业市场日趋活跃。

记者:张部长,大研“纳西古乐”能够获得如今的影响也不简单吧。

张文银:大研纳西古乐1987年第一次有偿演出;票价4元,乐队成员每次个人演出费5元,乐队年收入约为15,000元,影响有限。

1987年以后,乐会长宣科在国内音乐专业机构的演讲和乐队赴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机构进行的巡演引起中国音乐学界极大的震动和关注,纳西古乐的文化价值得到高度认同。

2000年,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改制为丽江宣科纳西古乐文化有限公司,宣科任公司董事长,纳西古乐全方位市场运作。

经过多年创意经营,内容方面,纳西古乐演出由大型古典乐曲《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两部分构成,实现了古老的洞经音乐传承与纳西音乐的融合。形式方面,大研纳西古乐由耄耋老乐人持古老乐器弹奏古老乐曲,罕见的化石级演奏者、化石级乐器、化石级乐曲汇聚一堂。演出节奏方面,纳西古乐专家宣科的现场主持,不仅令专业的古乐与休闲欣赏方式结合起来,同时令品牌具备了明星号召力。在古城定地演出外,纳西古乐还实现了远赴英国、法国、挪威、瑞士、意大利、德国、爱沙尼亚、西班牙、葡萄牙、美国、日本等国的推广。

记者:“到中国,要到丽江,到丽江,要听纳西古乐,听纳西古乐,要看宣科风采”。宣科个人对纳西古乐的发掘,国内专业群体对纳西古乐的研究定位推广,丽江政府对纳西古乐产品化、市场化的政策支持,创意品牌包装与营销手段的催化,使大研纳西古乐与丽江蓬荜生辉。

“创意”成就丽江机遇“坚韧”推进丽江成长

记者:张部长,您在丽江市委宣传部工作了20年,亲历了丽江的成长。除了刚才提及丽江创意产业的重大举措外,您能否展开谈谈丽江成长的具体线索,比如丽江遭遇的机缘,发生的事件,为丽江做出各种贡献的人们……

张文银:丽江的成长是生态的,丽江创意产业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994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数十年前,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吴良镛、风景园林学家周维权等就先后考察丽江古城,积极进言丽江古城的严格保护。上世纪90年代,时任云南省省长的何志强非常重视,批文出台具体保护措施。1994年,省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1996 年,丽江地震,世界闻名

1996年,古城世界遗产申报工作进行中,丽江发生7.0级大地震。当时我在市委宣传部陪同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实地拍摄东巴文化专题;记者当即通过电话向中央台报道了相关信息。震后5小时,全国人民听到了中央台的新闻播报。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开放灾难报道。地震次日,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驻云南记者等纷纷赶赴丽江。在抗震救灾的关键40天里,先后有记者286人次到访丽江,仅我收集的新闻稿就有2万多条,报道纸质堆积物高达1.5米――偏僻的丽江,一时间海内外皆知。

丽江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大地震这个契机,以“大灾难、大机遇、大发展” 为鼓舞广大干部群众的口号,组织丽江积极迎对灾难,主动顺势转化,寻找发展契机。市委宣传部在对外报道中,不仅传递救灾信息,同时宣传丽江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来到丽江的记者们在报道丽江抗震救灾的同时,也亲身感受了丽江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考察地震影响也亲临丽江。著名建筑师兼申报专家多米尼古亲自考察丽江古建筑受损情况,亲耳聆听了古城80岁老太太希望丽江申遗成功的愿望,感动非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组结论:震后的丽江仍完全具备申报资格。

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丽江创造了人均接待游客15人的旅游奇迹。这个奇迹源于地震带来的海内外正面知名度,也源于丽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广告效应,还源于丽江人以创意和坚韧迎对并转化困难的能力。

2003年以后,《丽水金沙》、《千里走单骑》、《丽江印象》等创意产品的推出高潮迭起

任何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气积聚。丽江人气的积聚为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机遇。雄奇险峻的自然风光首先得到开发,注重传递少数民族文化的产品同时得到推广。《纳西古乐》之后,欧阳坚任书记期间的丽江政府感到丽江创意产业发展必须继续锐意开拓市场。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推出的《丽水金沙》集民族歌舞、服饰、风俗展示为一身,唯美的表演为丽江的旅游夜生活消费平添声色。

2005年,张艺谋来丽江拍摄电影《千里走单骑》。丽江市委宣传部专门成立了协助拍摄办公室;周到服务,热诚推介,全程跟踪。结果是,张艺谋在此完成了他第一部未超期影片,丽江在张艺谋的拍摄中赢得了许多非计划内镜头。接着,丽江政府与张艺谋合力推出《千里走单骑》在丽江的全国首发式,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及张艺谋的名人效应令国内外更多人知晓了丽江。

宽松的创作环境,壮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特色,吸引张艺谋和他的助手创意了大型实景歌舞表演《印象丽江》。玉龙雪山下的实景现场体验,令所有观众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印象丽江》的创意之美感动;加之政府组织导游实现的有质量推介;现在,以每场观众2500人的规模,《印象丽江》每天上演3到4场,淡季也至少保持每天演出一场。

记者:张部长,您在市委外宣办工作多年,现在又担任宣传部副部长,您怎样带领宣传部门介入和推动丽江的创意产业发展?

张文银:创意起步

我1992年到宣传部,曾作为总经理助理,与东巴文化研究所、外事办联合组建过“东巴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公司”。虽然刚启动工作,但有个目标那时候就明确:要以文化带动旅游。我们的第一个动作是组织当地民族工艺品赴深圳“民俗村”设“云南铜器作坊”,很短时间里不仅吸引了东南亚商贾、游客的目光,而且迅速拉动了旅游消费。

1993年,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昆明举行。尽管金费拮据,宣传部还是策划了“丽江风光十绝”摄影展,把纳西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宝山石头城、丽江古城、长江第一湾、泸沽湖、玉峰寺万多山茶树、泸沽湖、摩梭走婚风情等丽江的自然风光第一次通过策划展现出来,在展览现场引起不小的轰动。参观者纷纷打听这样的人间仙境在哪里。当得知丽江离开昆明仅600公里时,艺术节的参观者们甚至连夜搭车赶往他们向往的圣地。

抓住任何机遇

在丽江尚未名满天下时,宣传部外宣办的工作原则是:抓住任何一个可以抓住的机遇,利用任何可能的资源宣传丽江,助推丽江创意产业发展。

不同于命令方式的“贯彻执行”,对外宣传需要胸有成竹、润物无声、行为影响。我们找寻民族文化符号,发掘丽江自然风光,以此感染和吸引受众,创造市场;我们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作推广丽江创意产业的公仆。

从1992年到2002年,外宣办没有经费,外地记者如果有连夜报道需求,常常晚上就住在我家里。有一次中央3套记者采访丽江,宣传部没经费接待,那就一切我自己来。我一边陪同记者观察拍摄,一边仔细讲解推广,一个月工资200元,最后花了自己6个月的工资完成了陪同拍摄任务。记者们回北京后,为丽江作了三个专题片:《这是一片净土》、《神奇的东巴文化》、《请你欣赏》。其中的《请你欣赏》在央视全频道连续播出8个月,对丽江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作为推广丽江的公仆,我很欣慰,干“外宣”,我问心无愧。

主动策划 主动出发

丽江名满天下后,外宣办的工作方式和原则也要有所调整。根据形势变化,除了参加一些较大规模的有偿宣传外,我们开始主动策划特色活动。

2007年,我们在丽江策划主办了国际婚俗文化节,吸引了八方来客,后续影响非常好。

2010年,我们与新浪网联合举办了“品丽江博文大赛”。全国除外有56个城市的博友发表了近1000篇博文,以现代、新颖的方式串联起全国各地对丽江的关注。我们提出“品”丽江的主题,把丽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提升到一个较高的体验层次。

记者:张副部长,随着丽江走向国际,宣传工作的开展是否比起步时轻松很多?

张文银:进入全球视野后的丽江责任更重,压力更大。我常常提醒自己和手下:丽江无小事。我对外宣干部的要求是,第一要有服务意识;第二要有责任意识;第三要有奉献精神。

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钻研纳西族东巴文化,在推介丽江自然风光时始终注意宗教、民俗、民间文学等文化底蕴的注入;事实证明,丽江的旅游业因为文化的介入才令人流连忘返。随着全国各地国际旅游城市创建呼声的高涨,我们搞外宣的在对丽江国际旅游城市品牌打造、维护和宣传方面所要做的工作绝不会轻松,我们任重道远。

记者:创意产业的“丽江模式”一直为人称道,张副部长,您能最后归纳一下“丽江模式”吗?

张文银:“丽江模式”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都有涉及。有的特指丽江申遗,有的泛指丽江创意产业的区域品牌塑造。长期以来,丽江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强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因此,丽江的旅游业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共生共荣、协调发展。有媒体这样评价:丽江以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旅游发展到哪里,文化就跟进到哪里。在第三届世界旅游文化论坛上,丽江市长王君正从丽江旅游业发展角度阐释对“丽江模式”的理解: 所谓丽江模式,简单说就是“以特色为根、自然为本、文化为魂、市场为导向”。

约翰•托夫勒在《第四次浪潮》中提出:农业社会是第一次浪潮,工业社会是第二次浪潮,后工业社会是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是第四次浪潮,娱乐和旅游业是第五次浪潮。

结合社会需求,凭借创意,丽江将自然人文资源与旅游业联系起来,2007年实现创意产业增加值8.6亿元,占全市GDP的10.3%,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4年,丽江被评为“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丽江游记范文3

丽江之美,美在这里平静的生活仿若与世无争,不去计较得失,不去思考未来,美在这里是人类心灵重归宁静的精神家园。

在中国西南边陲,有一颗熠熠生辉的高原明珠――丽江。因地处万里长江第一湾河套地区而得名。美丽雄浑的奇山异水与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构成了自然与人文相互融汇的旅游资源。

丽江,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有人说,丽江是上帝遗留在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一块人间仙境,那里瑞云缭绕、祥气笼罩,鸟儿在蓝天白云间鸣啭,牛羊在绿草红花中徜徉,人们在古桥流水边悠闲,阳光照耀着生命的年轮,雪山涧溪洗涤着灵魂的尘埃。在那里,只有聆听、只有感悟、只有凝视人与自然那种相处的和谐,那种柔情的倾诉、那种深深的依恋,把这些统统加在一起,告诉你,这里,就是丽江。

发现丽江之美

有这样一种颜色――青山倚白雪,碧水映红窗;有这样一种生活――玉水杨柳畔,红楼酒飘香;更有这样一种态度――慢谱妙时光,安静乐独享……这就是丽江。丽江对都市人最大的吸引就在于它的景、它的人以及它的悠乐生活,安安静静、不动声色地在那里等待着你的独特发现。每当日落西山,暮色四合,点一杯云南小粒咖啡临窗而坐,一种独自旅行的惬意与自在感便油然而生。

提及丽江,人们往往先入为主的是丽江古城,并在心中将之定义为无法比拟的小资和柔情。倘若你亲身前往丽江,在见识了至今仍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内处处细流、客栈比比皆是、石板路斑驳之后,更会发现古城之外,属于丽江这片土地上未经人工雕饰的自然之美:部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三朵大神”化身的玉龙雪山;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具有“蓬莱仙境”之美誉的泸沽湖;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被称为“世界植物基因库”的老君山;拥有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和宝山石头城的金沙江。

丽江不但风景秀美,而且具有独特的融汇了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东巴文化;在美丽的泸沽湖畔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大家庭和古老的“走婚”习俗,形成了极具神秘感的摩梭风情。

丽江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的荟萃之地,八百年的沧桑,八百年的故事,都被家家门前那毓秀灵动的河水记载着,诉说着,仿佛现代的光盘、磁带,又仿佛一位古稀的老者,有着说不完的丽江故事。

曾有人说,丽江是个百变女郎,拥有着万种风情。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感受到的便是不同的丽江美景。的确,这个既具山城风貌,又含水乡韵味的“高原姑苏”,就像一段被青山绿水沉淀下来,却又不断发酵、衍生的传奇故事,在每个人的心里品味、酝酿。听纳西古乐,看丽水金沙,发思古之幽情,悟人生之哲理。闲逛在静谧的古城,无论是生活,还是旅游,都仿佛是轻踱在时光之中,让丽江的水洗刷灵魂,让丽江的阳光柔软内心。

山环水绕的丽江朴实、恬静、幽雅、静谧。青色的山,碧绿的水,山水一色,无论是春季的百花盛开,还是冬日的白雪皑皑;无论是夕阳西下的桔色大地,还是旭日东升的晨光柔絮,都犹如一幅令人惊叹的天然画卷。

文旅相携之魅

如果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了丽江秀美的容貌,那么灿烂的民族文化就给了丽江一颗美丽的心灵。在丽江,自然与人的结合是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它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将自然视为自己的兄弟;而自然也毫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示着她时而灵秀,时而妩媚,时而坚毅,时而刚强的千般变化、万种风情,让居住在这里的纳西人世世代代繁衍不息,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和耀新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就是吃文化这碗饭。”的确,丽江是个美丽的地方,同时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和民族特色鲜明的地方。丽江美丽、富饶、开放、和谐,可以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丽江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

据和耀新介绍,近年来,丽江旅游飞速发展,在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丽江市旅游局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灵魂,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原则,丽江旅游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要素日益齐备,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并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品牌塑造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繁荣了旅游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一五”期间,海内外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18.10%,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1.80%。2010年海内外游客接待量达909.97万人次,是2005年的2.25倍,旅游综合收入达112.46亿元人民币,是2005年的3.31倍。和耀新认为,在这其中,文化旅游类项目的贡献功不可没。

国家旅游局确定2011年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华文化游”,就是旨在进一步推动旅游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的地位,促进中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民族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是其他地区不可替代和复制的,所以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其挖掘和开发也是传承和保护。”和耀新说丽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深入挖掘世居丽江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推广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对于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意义非凡。

近年来,丽江成功开发了“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以民族文化元素作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旅游产品,既丰富了丽江旅游的文化内涵,又为丽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持续的动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更是功不可没。

颇具唐宋遗风的“纳西古乐”,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民族音乐,还创造了数千万元的市场价值;大型民族歌舞表演“丽水金沙”在对民族文化进行艺术加工与升华后,通过成功的文化体制改革,八年多创造了数亿元的旅游收入;而由张艺谋团队创作的,在海拔3100米之上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更是创造文化旅游项目的奇迹,2006年7月开始公演,三年后的2009年,全年接待游客就突破了100万人次,实现收入突破1亿元,实现净利润6000余万元,截止2010年末,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收入,并于2010年获得了“中国文化旅游发展贡献奖银奖”。

今天的丽江,文化元素渗透到旅游产业的各个角落,甚至带有清晰的时尚印记的古城酒吧文化都已成为中青年、中高层消费群体心驰神往之所在。这一时尚休闲文化旅游产品,大大提高了丽江作为旅游面对大城市的重游率。今后,除演艺文化、时尚文化外,“我们还将从茶文化、珠宝玉石文化、酒吧文化、休闲康体文化、民族文化体验等方面,将文化与旅游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促进两个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和耀新告诉记者。

开发保护之举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旅游带动着丽江涅的同时,问题接踵而至:古城过度商业化、雪山雪线后退、丽江古城内的原住民大量外迁。

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商业味,历来是比较受关注的问题。和耀新说丽江过去就是茶马古道上的商业重镇,“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商业,就会变成一座死城;但是,一个古城如果过度商业化,也会显得庸俗。”这就对丽江古城的保护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关键是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在此方面,丽江主要通过保留部分原住民、保护和修复传统民居建筑、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体验点(民居)、合理规划游客游览线路、对古城内商业店铺进行总量控制和功能分区、严格商铺装饰装修风格设计审批等措施,既保持其古朴的风貌,又维护其商业繁荣和民居生活方便,使其真正成为一座繁荣的古城、一座受到游客欢迎的古城、一座“活着”的古城。

一直以来,丽江古城的旅游开发一直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2007年,丽江古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2007年遗产保护优秀奖”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丽江古城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模式非常认同,认为这种模式符合世界遗产保护综合规划,值得向全世界遗产地推广。和耀新认为“丽江模式”用最通俗概括的一句话表述,就是“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世界遗产保护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发展反哺遗产保护”。

在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丽江一直坚持“科学论证、规划先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多年来,在旅游开发中,丽江秉承“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倡“低碳旅游,环保优先”,在环境效益得到充分保证的基础上,通过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生活在丽江,鲜见不易降解的塑料方便袋,取而代之的是环保购物袋;鲜见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到沟渠河流,取而代之的是较为完善的污水管网和净化处理设备。

“丽江的碧水蓝天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物质财富,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对得起子孙后代,必须守好这一方碧水,留住这一片青山。”和耀新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

目向高远之力

“十一五”是丽江旅游飞速发展的五年,是启动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丽江旅游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要素日益齐备,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并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品牌塑造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十一五”规划的五年中,丽江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245.9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3.73亿元人民币;20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09.97万人次,同比增长20.03%,旅游综合收入112.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4%。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2.13%,拉动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

五年来,丽江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十个小城市之首、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市之一、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CCTV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度假胜地、十佳绿色城市、全国改革开放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十佳旅游品牌城市、2010十大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等四十多个部级和世界级的荣誉称号。

目前云南文化旅游业正步入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丽江也适时提出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争当全省旅游“排头兵”的目标。据和耀新介绍,“十二五”期间,丽江旅游将紧紧围绕“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建设目标,首先,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灵魂,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原则,坚持“文化带动、转型升级、打造精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国际和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和战略机遇,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推进大项目建设,使丽江旅游的“一体带动,两翼齐飞”;第二,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集散地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丽江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航空、铁路和公路等交通条件,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旅游人才集聚等优势,通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快丽江由旅游目的地到旅游集散地的转变,使丽江成为滇西北乃至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中心城市和集散地,成为“云南省第二旅游集散地”;第三,在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大力研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强发展商务会议、康体运动、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加强自助游、自驾游旅游产品的供给,以满足旅游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

丽江游记范文4

记得4年前,我第一次去丽江游玩,我感受到了丽江那种淳朴的美丽,一种不繁杂而是简洁的美丽。那时,我在心中暗暗地想,以后我一定再游丽江。

我的愿望实现了。寒假里,我又来到了丽江。这一次,我又去了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束河古镇、拉市海……但是,让我感受不同的却是拉市海。

拉市海是丽江周边的一个小湖泊。因为湖泊在丽江这样海拔两千多米的地方很难见,所以,当地人民把湖泊称为海。

游拉市海并不是坐船游览湖泊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骑马游拉市海旁的那座雄伟高大的山。

这座山不简单,古时候的马帮运送茶叶就要路经这里,现在人们称之为茶马古道。

我们选好马就出发了。我们开始登山,山上四处可见清澈见底、潺潺的流水,时不时还听见悦耳之极的流水声,这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和谐之美。

马儿在山间小路上漫步,一个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因为走到原始森林的林区,沙多,顿时尘土飞扬,即使是马走得很慢,沙子依然像金色的雨点朝我们飘来。我并不讨厌这种漫天尘土的感觉,反而觉得它与北京香山、颐和园不同,它拥有的是天然之美。

在游玩的一路上,我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带领马队的那位马夫。这位马夫是当地纳西族人,脸黑黑的、个子不高、不胖也不瘦,很精神。我们骑马上山的途中,他时常唱起山歌,偶尔还会唱几句纳西民歌。那声音高亢、豪放、清脆,可不比我们口中常提起的那些明星逊色。这又让我感受到了纳西人民的豪放、大方之美。

走在这条茶马古道上,我仿佛看到了木老爷带领马帮越过千山万水,看到过去马帮运送茶叶的艰苦生活,。这又让我感受丽江历史文化的深厚之美。

丽江游记范文5

关键词:丽江旅游业;传统文化流失;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丽江市位于滇、藏、川交汇处,地处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地,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必经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名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丽江成为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始建于南宋末年的丽江古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自1997年1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之后,丽江旅游业迎来了它新的发展。

丽江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一城即丽江古城,一湖即泸沽湖,一江即金沙江,一文化即东巴文化,一风情即摩梭风情)等旅游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水融为特色,真正成为了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旅游胜地。在丽江市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优势资源,成功打造了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丽江雪山音乐节、木府、玉水寨、东巴谷等旅游文化品牌。旅游业已成为丽江旅游的支柱产业,据统计,从2000年开始,旅游业收入几乎每年都占到了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1]。

一、丽江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产业,但从更高的发展定位的要求看,丽江旅游还面临着许多亟待提升和解决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丽江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游客过度集中,旅游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回顾丽江这十几年的旅游发展,丽江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玉龙雪山与丽江古城周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心景区,但作为丽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泸沽湖和老君山等部景区由于交通建设滞后,可进入性差,景区建设投入不足等的诸多原因,尚不能真正承担吸引、分流游客的作用,导致现阶段游客主要集中在古城和雪山景区(古城区域内每年接待全市80%以上的游客,全市的旅游住宿设施基本都集中在古城区范围内)[1],这种状况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游客过于集中,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近些年来,为了接待更多的游客,玉龙雪山修建了两条索道,到达了4506m海拔的玉龙雪山冰川(雪山最高),使得冰川严重消融,雪线也是急剧后退。

其实丽江拥有众多自然和多个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除了知名度较高的“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外,在古城区东边的永胜县有著名的他留人文化,盛产螺旋藻的程海湖,明清屯边遗址,华坪县的花傈僳族歌舞,丽江以西有巨甸的花马国,塔城乡的靳巴舞,九十九龙潭,以南有九河,金山的白族风情。另外,丽江除了原始的东巴教外,藏传的噶玛噶举派在丽江也非常盛行,现存的就有指云寺、文峰寺、玉峰寺等著名寺庙[2]。在近年来的开发中,片面注重了玉龙雪山景观、丽江古城和纳西族风情的开发,另外就是知名度高一点的就是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风光和当地的摩梭风情,而其他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这也是造成游客过度集中在古城和玉龙雪山的主要原因之一。

2.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浓郁独特的纳西民族文化是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丽江古城的灵魂。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与之相伴的,旅游区的过度开发使得民族文化真实性降低,当地人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而将民俗文化过度开发,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使真实的民俗传统渐渐被商业化表演代替,造成旅游形象“符号化”。同时由于保护意识淡薄和管理及规划不当等原因,使得民俗文化的传承遇到了两个尴尬::一是旅游的开发使丽江的纳西下一代生活在扭曲的传统文化中。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印象很多来自当地的旅游部门对游客的宣传和表演,一开始看到和听到的就是异化的民俗文化。二是原居民的大量外迁和房产的转移,纳西族的下一代失去了继承一个真正的有着丰富的纳西民俗文化丽江古城的机会。据2006年底古城派出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户口仍在古城的居民有18545人,而从实有居民人数9900人来看,实际古城原住居民只有一半了[3]。从2009年社会科学专家话丽江的调查活动中,古城居民有9万多人,而外来登记的暂住人口(实际很多是长期居住了)已经达到了8万多人[4]。大量古城居民外迁,一方面是由于商业化的运作,使纳西下一代儿童大都出生在新城,已经失去了接触原民俗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已经被剥离,再加上强势文化的影响,一种文化的传承面临中断。

3.旅游行业要素发展不平衡

丽江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旅游行业的吃、住、行、娱、购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使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丽江旅游产品十年来以观光产品为主,缺乏度假、商贸、会展等旅游产品,旅游区推陈出新速度慢,趋于老化。十年来,以丽江古城——玉龙雪山为主,游客停留时间越来越短,消费水平越来越低。据《携程旅行网》的调查,旅游者对丽江旅游的“风景”和住宿环节评价较高,分别给了4.5分和4.0分(总分5分),而对交通、美食、娱乐、购物等方面的评价较低,这说明丽江在吃、行、购、娱等方面则存在内容、种类单一,本土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购物、娱乐、餐饮等依然是丽江旅游的薄弱环节,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1]。例如,丽江旅游餐饮业因地方物价高、利润空间有限等原因,一直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影响了丽江旅游的整体形象。

二、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1.合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布局

丽江要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依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认真研究编制好《丽江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有效的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对一些开发和利用程度低的旅游资源的利用程度,如永胜县著名的他留人文化、华坪县的花傈僳族歌舞等,优化丽江旅游的产业布局,由“点线型”向“板块型”转变。

2.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

从政府及民众两方面着手,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大力的宣传,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保护,特别是一些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从思想上提高丽江居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同时,当地居民也要积极的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如以家庭为单位向年轻人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加民族传统节庆、祭祀活动等。

3.创新旅游产品、优化产品结构

由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逐步向休闲度假体验等综合性旅游转变,在巩固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度假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休学旅游、民族文化风情、康体娱乐、婚庆旅游和会展旅游等多样化旅游,使之协调发展,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提高旅游者消费水平。

三、小结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丽江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实现丽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正面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优化产业布局,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君正.区域旅游创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57-170.

[2]洪玉松.丽江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生态经济,2012(01).

[3]纳麒,李世碧.丽江之路[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52.

[4]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社会科学专家话丽江[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05.

[5]李群育.见证丽江旅游发展三十年[N].丽江日报,2008-11.

丽江游记范文6

一、文化创新在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中的作用

影响并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文化是根基,文化最重要。要真正赢得发展、赢得未来,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科学发展的中心环节。无论是从人类发展的历程看,还是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无论是从应对区域发展竞争的挑战看,还是从丽江发展的现实需要看,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赋予文化新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都显得极为重要而又十分紧迫。我们要用历史的视野、时代的坐标、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文化创新不仅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中具有着重大作用。

(一)文化创新是超越历史的“助推器”

自古以来,丽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积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创造了个性卓然的本土文化和兼包并容的多元文化。如何正视历史,确保实现丽江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文化立市、旅游强市”目标,使丽江发展进入一个以“增活力、强实力、求和谐”为特征的新阶段,首要面对的一个最重要课题就是文化创新。近年来,丽江在抓好建立民族文化原真性保护体系的前提下,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基础条件,找准民族文化与旅游、科技、市场的对接点,通过体制创新、艺术创新、运作模式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创新的关系,注重文化品牌开发的典型性、独特性、市场性、多样性、持续性和有序性,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激活民族文化的潜力,扩展民族文化的资本,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一条自然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旅游产业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民族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打造出了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纳西古乐、茶马古道、《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中国西部极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精品和旅游品牌,逐步形成了民族文化投资多元化、经营多样化、项目品牌化、产业互动化的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文化创新,为丽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超越历史的“助推器”。

(二)文化创新是正视现在的“动力源”

丽江虽然地处边远,却创造了丰富多彩、令人叫绝的传统文化。其中,用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文化,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和合”等思想文化内涵,是丽江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代表了丽江文化的精华,蕴涵了丽江文化价值的世界性,体现了独树一帜的前沿视野和时代精神,确立了丽江文化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丽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黄金机遇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丽江文化内涵,一些难题需要破解、一些门槛需要跨越、一些节点需要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刻不容缓。一定意义上讲,目前丽江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创新主要还是依靠民间的力量,投资力度不够,发展方式单一,与一些“文化强市”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继续维持这种投资方式,将会极大挫伤人民群众主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使文化产业发展、要素支撑都将会难以为继。二是提升文化产业层次刻不容缓。丽江的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是低端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准入门槛低、企业规模不大、产品趋同化明显,缺少一批创新主导的“领军型”文化企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一次次看到丽江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深入挖掘、保护、弘扬,转化成生产力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丽江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断变异、流失和消亡而感到惋惜;当一次次看到其它文化产品冲击过来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丽江民族文化产品市场空间占有率低而感到忧心;当一次次看到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受冷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其市场竞争力不强而感到痛心。“不投入是死水一潭,不提升是死棋一盘,不创新是死路一条”。正确审视并认真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一条重要的出路是科技进步,一个根本的办法是大胆创新。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准确理解、把握文化创新的实质和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丽江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把民族文化发展与进步进一步贯穿、渗透、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继续培育、成长、壮大、发展民族文化显示丽江的优越性,以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新成果展现丽江的新形象、新理念、新实力。只有这样,丽江的发展才能真正跨越历史,跳出现在,走向未来。

(三)文化创新是引领未来的“通行证”

历史的文化,就是今天的优势;文化的创新,就是未来的经济。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丽江靠什么实现新发展、依什么迈向新目标、用什么争取新跨越?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关键的只有一个:有没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优势,有没有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创新是第一竞争力。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一定意义上就是文化创新能力的竞争。谁在文化创新上占据了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赢得主动权、抢到制高点。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确立“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把文化创新作为区域竞争的“杀手锏”,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而丽江,也顺应发展潮流,明确了“文化立市”战略目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文化创新这个决胜未来的关键点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不少环节需要加强,不少领域需要突破。一座缺乏文化创新能力的城市,是没有竞争力的城

市,也是一座很难赢得未来的城市。如果说过去丽江靠民族文化“闯出一条道路”,那么今后必须靠创新文化“拼出一条新路”;如果说过去丽江凭民族文化赢得先发优势,那么将来还必须靠创新文化引领争先。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规律,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总目标,把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着力增强新的发展动力,营造新的竞争优势,让文化创新真正成为撑起丽江未来发展的“强筋壮骨”,力争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使丽江文化创新在城市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有一个大的提高,文化创新成果有一个质的飞跃,民族文化品位有一个新的提升。

二、文化创新必须正确把握的几个问题

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丽江实现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战略选择,是丽江广大人民群众新的历史愿望。加强文化改革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任务繁重而艰巨,影响广泛而深刻。我们必须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在进一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目标中要正确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文化创新,必须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意义

丽江不是孤立的丽江,它是古代少数民族文明的继承者和代表。丽江各民族在物换星移的历史进程中奇迹般地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丽江不断发展的历史印记,是丽江实现发展的最大优势。在现代文明不断涌人的今天,要继续保持民族文化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意义,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突出丽江各民族文化特有的优良传统,突出丽江各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突出丽江各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精神追求、道德情操等。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特色、吸引力。外地游客到丽江旅游,其主要目的是接触、欣赏那些不到丽江就领略不到的风光名胜、历史文化,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民族风情、文化特色。因此,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必须注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叫人一看便知是某个民族的,而不是其他地方的。否则,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会失去本来的意义和应有的价值。如:对东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积极利用自身条件,创办教授东巴文学校;纳西古乐会开办古乐传习馆,招收中外学员入学,使濒临失传的音乐奇葩后继有人,弦音不绝。此外,整理东巴文,制作纳西手工产品并使之商品化,力求生动、丰富、自然、全面地展示纳西人原汁原味的各种文化活动,既不去刻意模仿,也不求矫揉造作,达到了抢救、展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功效,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合一。

(二)加强文化创新,必须科学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民族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旅游业缺少了民间民族文化的底蕴,不能反映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失去了特色,也就散失了强大的吸引力。历史的经验表明: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地,莫不以民族文化取胜。因此,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正确处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关系,实现互补和谐、同生共荣,是发展旅游业的必然要求。就丽江而言,不仅有绚丽的自然景观,更有文化底蕴厚实的人文资源和风土人情,这是大自然和祖先赐予的最大财富,我们要十分珍视它,并致力于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把它转变为富民强市的财富之源。近年来,丽江积极实施文化旅游先导战略,以旅游为载体、文化为内涵,走一条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道路,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7年,丽江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30.93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15.4%,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丽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和珍爱,日益成为了旅游热点城市。然而,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从各个层面不断地渗入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造成了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发展旅游业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呢?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保护不是拒绝外来文化,开发也不是否定地方文化,保护是一种开发,开发也是一种保护,确立保护与发展共赢的观念;在开发理念上要增强打造文化品牌意识,使人一看到产品,就知道这是丽江特有的、自主开发创新的民族文化产品;在经营思路上要采取项目推进的方法,进一步挖掘和展现民族文化内涵,提升民族文化的保护价值。

(三)加强文化创新,必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上一篇美术设计

下一篇大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