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游洞记范例6篇

游三游洞记范文1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发现这个“天生一洞”。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冯玉祥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尽头便是漂亮的三层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宽阔已无险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任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

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楼高三层。在一楼大厅可以欣赏到古乐器—编钟奏出的音乐。登至三楼,峡口风景尽收眼底。

下了楚塞楼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于江边一巨型石台上,这就是“张飞擂鼓台”。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张飞任命期间在此擂鼓练兵,因此而得名。

游三游洞记范文2

来将乐一定要进洞。对于福建本省人来说,没去过玉华洞的少之又少,它被列为中国四大名洞之一,在旅游业刚刚兴起的1986年便已成立了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专门管理。玉华洞有着漫长的民间旅游史,在数百年间吸引了无数前来探险寻奇的驴友、游客,这其中自然包括明代的徐霞客,现在他的描述“炫巧争奇 遍布幽奥”成了玉华洞的宣传词,而他自己化成一尊塑像立于凉风习习的洞口,俨然成了玉华洞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不过,这种说法将乐人可不一定会同意,他们见过更牛更全的驴友游记,它出自将乐书法家、画家、诗人萧慈之手。明代甲辰年(公元1484年),萧慈以玉华洞内外实景为依据,将176处古迹和景点以诗解意,以画示形,留存下一套《玉华洞志》,其中包含了81幅画作。这本游记埋没在民间许多年,直到2008年才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评委会审定为“年代最久的洞穴导游图集”,但现在拿出来依然会为里面丰富的信息所折服。

若是有考据癖,手持一套《玉华洞志》尽情游览一次一定会让人心满意足。但玉华洞太大,即使抄近路匆匆走一遭也要花上一个半小时,恐怕不能给游客留下足够时间。玉华洞有藏禾洞、雷公洞、果子洞、黄泥洞、溪源洞、白云洞六大洞厅,若是与溪源洞、白云洞比,前面几个洞空间狭小,但比上其他地方的洞穴还是要大得多,这一点对于游客来说,增强了空气流通,自然不会感到滞闷。不同洞厅的景色随空间、水流、质地变幻各有特色,穿梭在洞与洞之间,五颜六色的灯光不仅营造出缤纷的视觉效果,还颇有一番科学讲究。为了保护洞内原生态的岩壁,防止光照过长加快植物生长,灯光每隔五分钟便会自动关闭,需要由导游开启光源开关,而这也是游客千万不能脱队独自行走的一个重要原因。洞内的代表性景点比比皆是,一开始引得众人争相留影的仙人田、龙宫、瓜果满天、擎天石柱,随着前进的步伐,不一会儿就被马良神笔、动物世界、夕阳恋人所取代,而溪源洞内石瀑布往上,虽然并不像之前一样景点如此密集,却占据了高处,视野十分开阔,看着四壁嶙峋的怪石,让人惊呼这里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场景。导游却说,真正的《西游记》拍摄地还在后面的洞标鸡冠石处。走到那里方明白鸡冠石的奥妙,上方一束自然天光正打在鸡冠石上,是此处仅有的洞穴奇观。

游洞出来,拾阶而上便可至顶端的天阶山,这是玉华洞与其他洞穴截然不同的另一点:山下有洞,山上可玩。沿路曲折盘旋的老枝已经显露了天阶山“天然盆景园”的端倪,让人流连忘返。山上建有一处三绝馆,展示了将乐西山纸、龙池砚、擂茶,向游客介绍了本地的独特文化。

玉华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5℃不变,但玉华洞外正在发生很多新变化,入口处,就在玉华洞天休闲山庄对面将建一个大型停车场,游客中心也将被一座新建筑所取代。更加利好的消息是,一条连接动车站与玉华洞的快速通道正在规划中,建好后,将大大缩减来往交通时间。

而在动车站斜对面,斥五亿巨资修建的杨时文化园预计在年底完工,给千年古县将乐带来更多韵味。杨时文化园还原了宋代建筑,由三个区域组成。第一个区域包括了杨时文化馆、将军纪念馆、瓷器展览馆、将乐三绝展览馆、擂茶南词馆等九个人文主题展馆,将互动式体验融入展览当中,让游客可以切身感受,并将建设一家快捷酒店。第二个区域文化创意区,容纳了本地、传统和电商不同方向的创意文化企业。第三个区域以大型庭院式主题会所为主,包括大型仿古文化酒肆和文化体验馆,给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家提供创作、展示的园地。

在红色旅游资源方面,选址距离动车站仅有五公里的长征印象将率全国之先,成为首家再现长征过程的红色景区。长达12.5公里的长征景观带,选取瑞金誓师、湘江战役、遵义会址、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甘孜会师、胜利延安等十一个长征过程中的重大节点加以展现,届时游客穿好红军军装,带好装备,可设置分组,以徒步竞争的方式重走长征之路。

住宿:星级酒店目前主要有老字号的将乐玉华宾馆和刚营业不久的天源国际大酒店,价位在200~300元,依五星标准正在修建中的酒店还有金喜汇和锦澜国际,周围安静,出行都很方便;将乐县贸易兴盛,为方便往来的商务客人,这里还有很多家庭旅馆分散在县城各处。

其他游玩:想要参拜理学大师的,可前往水南乌石山的杨时墓。想要体验水上激情的,将乐有龙栖山漂流、云衢山漂流可选,每年10月中旬以前可以漂流。

游三游洞记范文3

郴州地图,郴州天气,万华岩门票,郴州万华岩,万华岩风景区是仍在发育中的大型地下河溶洞,属南方典型的喀期特岩溶地貌,以自然风光著称的风景旅游渡假胜地驰名中外,属南南岭亚热带季风气侯区,温湿多雨。

郴州地图,郴州天气,万华岩门票,郴州万华岩万华岩(坦山)的自然资源丰沛富积,品味奇高,1978年开发,1987年5月1日对外开放,90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型地下河洞溶洞为景区主要景点,主支洞已探明九公里多,地下河已知总长8公里多,现在开放的主洞长2245米,三个进出口,十二个迷离怪异的大厅,二十三个景点,支洞在主洞430米处,洞内石景别致,洞中三大瀑布神秘莫测令人神往,洞内一般宽度在15~20米,最宽处110米,高度一般在10~20米左右,最高处30米,地下河贯穿始终,空气清新流畅,四季恒温在190c左右,溶岩景观鬼斧神工,两壁钟乳石,若飞禽走兽,似万树千花凡尘不染,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溶洞景观岩石无论大小,处处雄风大气,阳刚十足,赤壁倒悬,险峻无比,造型奇绝,特色鲜明。洞中有洞,处处晶莹剔透,一脉柔情,石狮、石鹤、石树、石花、石钟、石幔、石田,有的象“水底龙宫”;有的似“瑶池果树”、“鲲鹏展翅”、“巨蟒捕食”,有的则如“观音坐莲”、“玉女垂帏”,可谓是奇景芬芳,别具一格。岩溶精品,要数湛称世界奇宝的“水下晶锥”,1988年3月中美联合溶岩考察队一行12人来万华岩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后,赠锦旗一面,赞美郴州地图,郴州天气,万华岩门票,郴州万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洞穴之一,她可以与世界上所有漂亮的溶洞媲美。”具有颇高的岩溶科研、旅游观光、洞穴探险价值。但盖世绝景是200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宋教授一行来万华考察,发现的“石蛋生笋”,目前世界上属首次发现,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郴州地图,郴州天气,万华岩门票,郴州万华的长期的洞穴考察、旅游历史。最早发现于宋朝,北宋时著名诗人阮阅到此一游后曾写下的《坦山岩》一诗,“空山夜雨鬼神愁,怪石层岩虎豹忧。鸟道不通车马到,只供衲子羽人游”。它将溶洞特征,历史传说,水色山光,岩洞惊、奇、险、秀都融入其中,游后真实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南宋到民国,多少文人学士撰文刻碑颂以万华岩美名,经漫长岁月的风霜洗礼,至今尚存文物数件,洞顶镌刻“万华岩”三个红色大字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轼手迹;顶壁左侧有南宋李朴所书“万华岩”三个大字,下厅顶壁的“万华岩”三个大字是隋朝郡守杨昌子所书,码头的岩壁上还有台湾著名书法家陈峰留下的“亘古之观”;洞口左侧刻有南宋郴州知军赵不退的《坦山岩劝农记》石碑,立于公元1148年,记叙了务重谷乃天下之本。碑高3米,宽2.7米,厚1米,至今字迹清晰,完整无缺;该碑系农耕史上第一碑;洞口左上方《万华岩坦山岩叙》,刻碑立于咸丰十年,碑高1.5米,宽1米,厚0.3米,记叙了太平军攻入郴州和退出郴州的时间、地点、太平军留下三处城墙依稀可见。洞口石壁、顶壁各有宋、元、明所刻洞名“万华岩”三字,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目前也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洞口右侧一条地下河水从洞中缓缓流出,清悠凉沁,游鱼可数,洞口上方藤蔓攀挂,树木花草斜逸,各式各样的石笋、石钟乳点缀其中,五十米瀑布飞流而下,泛起阵阵水雾,构成一幅“人间仙境”的壮观图画,洞外湖水相接,青山映衬。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诗词题刻、游记。现万华岩已成为郴州市的重点风景资源及湖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由凤凰旅游网提供郴州地图,

游三游洞记范文4

这是一段《中华儿女》海外版对金华双龙风景区富含深情的描述,这基本上概括了部级风景名胜区、双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金华双龙风景区的基本概况,即双龙风景区素以林海莽原、奇异洞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金华古城和双龙景区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金华古称婺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江南邹鲁”之雅号。城内婺江,雅号双溪,李清照留有“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的词句予以赞颂。溪水涟涟,萦绕西去,顿生无限风光。城外南、北两山对峙,气势雄伟。北山“蜿蜒起伏,势如游龙”,南山“回峦列峰,连屏排乾”,如此山水之间蕴含着极富特色的自然风光:以双龙洞为代表的溶洞景观竞相争奇,早已蜚声中外:以九峰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山景挺拔绝秀,名扬浙江;以全华北山部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山林景观派郁郁葱葱,林木蔽天之间曲径通幽,宛若琅媚洞天。自古人杰地灵,涌现名人无数,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诗名画手皆奇绝”的五代诗僧和书画家贯休,南宋“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吕祖谦、陈亮,清初戏剧家、人称中国莎士比亚的李渔,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历史学家吴晗、著名诗人艾青等等,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所依托,双龙风景区便有了一股别样的人又气质。

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被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而打通双龙洞与冰壶洞时,发现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它们为苏门羚、巨猿、真象、大熊猫、犀等24种,为距今约7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到10万年前左右的晚更新世初。同时在沙蹭中发掘出两只玉璧,是距今52D0年前至43D。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产物。玉璧系珍贵装饰品,为部落领袖佩戴之物。《易・系词》云:“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据此可知,玉璧系上古部落居于洞中的遗物――则把双龙洞历史推向了更为遥远的上古时期,令人遐想。

双龙作为景区已经有1600年的历史,东晋以来双龙风景名胜区就为世人所钟情和簇拥,唐宋明清几度辉煌,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近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代名人佳作就有2000余篇。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都为双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而双龙风景区真正得到开发、面向市场的是在改革开发的80年代初期。至此,你来我往、沧海沉浮,双龙已经走过了漫长的数千年光阴。

与徐霞客一起游览北山三洞: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

溶洞景观是双龙风景区自然景观的主要特色之一。现代科学探明,在金华北山南坡中部分布着一条长达20余公里,宽约1公里的带状石灰岩层。在地下水的侵蚀下,亿万年来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50多个地下溶洞。景区的岩溶景观十分奇特,以双龙、冰壶、朝真三洞为代表。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像东部沿海地区有这样规模的分布还是很罕见的,具有较高的科学和旅游观光价值。

双龙风景名胜区分为双龙洞、黄大仙、尖峰山、赤松山、大盘天和家园里六大景区,其中双龙洞和黄大仙为核心景区,主要景点为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桃源洞、金华观和黄大仙祖宫等。双龙景区属喀斯特地貌,有着为数不少的地下溶洞,而成名最早,最为著名的即是让徐霞客也震撼不已的金华北山三洞:双龙洞、冰壶洞和朝真洞。

公元1636年,已经年过五十的徐霞客通过精心准备,再次从家乡江阴出发,开始了这个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旅行家的一生中历时最长、成就最大的最后一次长途旅行。他从江阴故里出发,途径浙江、江西、湖南,穿越广西、贵州,最后抵达云南。也就是在这一次出游中,徐霞客来到金华,游历和考察了闻名遐迩的北山三洞。在《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中,金华北山之行的记载尤为详实,洋洋洒洒4000余字占了《浙游日记》一半左右的篇幅,从中也足见北山三洞在徐霞客地理考察中的重要份量。他总结三洞特征,“朝真似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斛珠玑为异,而双龙则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翻开《淅游日记》,可以发现在抵达金华前的行程中,多为观光游览描述性的文字,这次“万里遐征”真正的地理考察金华北山算得上是第一站,而且北山三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徐霞客耳闻已久,正好趁此出游途径得了心愿。这是徐霞客对金华北山考察不惜笔墨的重要原因。

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洞前村附近,海拔约520米。双龙洞是风景区的代表性景点,由内外两个大洞及一个耳洞组成。外洞洞厅高达7~10米,面积有1200平方米左右,高敞轩旷,可容千人,气温常年保持在15℃左右,是炎夏游人休息乘凉的最佳之处。外洞与内洞相距仅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宋代叶芳的诗句“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都是这进洞情景的真实写照。如此进洞方式为国内外所罕见。1957年4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双龙洞后,写下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三课),有这样的描述“……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仰卧在小船里,遵照人家的嘱咐,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一处不贴着船底, 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可能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这样的进洞方式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此文50年代至今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后,双龙洞和“千尺横梁压水低,轻s仰卧入回溪”进洞情景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进入内洞后,比外洞更大,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洞内地下河由冰壶洞至双龙洞的通道而下,沿内洞北侧的洞底蜿蜒流出。在自北往南高出地下河水面5―10米的堆积平台上,钟乳纵横,千姿百态。有“双龙蟠顶”、“仙人帷帐”、“五百罗汉”、“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数十处景观。双龙洞外洞与内洞中的历代摩崖石刻无数。现保存完好的最早石刻为五代后晋非丘子的题诗《金华洞》,距今已一千多年。早在宋代之前,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合称“金华洞”。在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中被称为“金华山金华洞 元洞天”。直至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年)秋天,这三个洞才正式分别命名。明崇祯九年(1636年)年已五十开外的徐霞客经过精心准备开始了一生中历时最长,困难最多,成就最大的最后一次出游。也就是在这一次出游中,徐霞客游历和考察了闻名遐迩的北山三洞。这三个洞在《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洋洋洒洒4000余字占了《浙游日记》一半左右的篇幅,可见双龙、冰壶、朝真三洞令见多识广的徐霞客也分外震动。

双龙洞经“龙耳”洞,拾级而上200多米,便到冰壶洞。双龙、冰壶两洞已于1991年年底打通,由双龙洞内洞上行50多米,即可闻冰壶洞内瀑布的“若击鼙之声者”。再上行就能欣赏“银河倒泻入冰壶,长有惊雷阵阵呼”的洞中悬瀑奇观了。冰壶洞为一倾斜而下的竖井状的落水洞,洞底坡度约为40。,斜长约140米,垂深约70米。因其口小,肚大,身长,形似酒壶,再加上洞中有瀑布,凉气袭人,故名冰壶。洞内景色主要为悬挂瀑布,其从暗河飞泻而出,落差达20米,声若巨雷轰鸣,其势壮观无比,为国内外洞景所罕见。瀑布落下又似飞珠溅玉,冰花乱舞,而水流立即潜入洞底,不留水潭。宋代著名学者金履祥赞冰壶洞诗曰:“洞外烟云肤寸合,洞中冰雪百寻飞。壶中日月凭谁记,水自飞蒙云自归。”冰壶洞底裂隙中还发育有“仙牛角”、“观音弄”等支洞,不可深入。洞中不仅银瀑飞泻,而且钟乳石千姿百态。飞瀑旁有一巨大钟乳石状如佛手倒挂。洞底有石笋突兀而起,高达三四丈,色泽晶莹如玉。洞底还有多处钟乳石,形状奇特,令人惊叹。在冰壶洞洞口,立有郭沫若手书的“冰壶洞”洞名碑,碑阴镌刻郭沫若手书的七律诗首。

自冰壶洞北上,登石级640余步便达朝真洞。朝真洞海拔887米,洞口朝西,洞厅轩豁。前临深堑,背依青峰。在洞口远眺,可极目巍然南山伴云排列,蜿蜒婺江穿城西去。观近处,芙蓉峰植于半空,狮子山蹲伏于下,山塘水库则如颗颗明珠镶嵌与绿色丝绒中。仰望长空,白云朵朵,正如史志所云:“巍然在上,去天若尺五者,日朝真”。相传因有石真人曾在此洞居住修炼,故又名“真人洞”。入洞曲折深长,崎岖高旷。洞高约10米,全长250米。该洞由主洞和两个支洞组成。方凤《金华洞天行记》载:“入洞而右为观音洞,……其石像天成,垂衣伸一足,如土偶者。……旁有潭,深不可近,名观音井,又名龙潭。”另一支洞肚大口小,但尾长,形似螺蛳,故名“螺蛳洞”。主洞内有“石棋盘”、“天池”等景观。洞顶有一罕见大梁,长达数十米,上有无数钟乳石,纵横交错,倒垂悬挂,纵横交错,倒垂悬挂,极为壮观。左侧洞壁下端,石笋累累,参差错落。从“石棋盘”前行,便到达堪称洞天奇绝的“一线天”,天窗到洞底约50米。“一线天”下来,即为“巨峡”,两边峭壁如削,底下巨石突兀,直下干寻,深不见底。明代学者屠隆的诗句“涧落干寻通地脉,光生一线透天门”,即是对巨峡和线天景观的真实写照。过一线天尽处,原有宋学大师朱熹的题刻“止步”二字,因此南宋学者金履祥写有“天窗不照人间世,限尽游人自此回”的诗句。朝真洞为燥洞,可以居人,所以古代隐居于此修炼者甚众。

除了这早已名声在外的“北山三洞外”,桃源洞和二仙洞也各具特色。桃源洞位于双龙洞西北200米处,洞口石壁上镌刻的“桃源洞”三个隶书大字为我国著名书法家姜东舒手笔。洞内迂回曲折,分“梦仙”、“丹光”、“赤松”三个洞厅及“牛鼻”、“龙狮”两个侧洞,面积3000平方米,游道400余米。整个洞体如一个硕大的倒悬葫芦。洞中有佛手长廊、丹光夜照等10多处景观。洞内主景“群龙戏水”得之于倒挂的钟乳石林,它们如同群龙吐水,棱角嶙峋而生动有趣。洞内钟乳悬积,石笋林立,石柱擎天,琳琅满目,似佛手、似鱼、似龙,如神仙点化,呼之欲出。明月古塔,飞云舞树,一派特有的地下自然风光,堪称“世外桃源”,桃源洞故而得名。

二仙洞则位于洞前村里坞北侧。洞口与双龙洞直线距离约200米。该洞是一个廊道与洞厅混合式的大型溶洞,全长600多米。洞内结构奇特,通道崎岖回旋,上下重叠,空间时窄时宽,变化莫测,时时给游客神秘之感。洞群姿态各异,绚丽多彩,既有南方的柔媚,又有北国的豪放。特别是“黄土丘陵”、“大寨梯田”、“泥螺啃金山”、“高原水库”等洞景,由于都是由金黄色钟乳石灰化淀积形成,纹理细腻清晰,色泽纯黄,造型逼真如雕琢而成。

法天敬祖黄大仙

需要说明的是,前文所提及的朝真洞属于黄大仙景区,而即将所介绍的金华观则隶属双龙洞景区,如此行文安排一方面便于阅读流畅,更重要的是黄大仙特殊的影响力。同时,黄大仙景区还是金华双龙风景区重要的人文景观。双龙风景区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96.6%,满目皆绿,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木本植物近80科350种,维管束植物千余种,野生动物近70科210种,其中部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麂、豹、白鹳、穿山甲等均有分布。公园内有两个高山湖泊青山湖和鹿田湖。湖面开阔,有烟雨半岛、茶岭春色相伴,水体清澈,平波如境。而黄大仙祖宫便在这风景秀丽的森林当中依山而建,其规模之大在国内罕有。

黄大仙俗名黄初平,晋朝丹溪人,因其行侠仗义,广行善事,惠泽百姓,后来得道成仙,其事迹蜚声海内外,人称“黄大仙”。因他居于赤松山,所以人称赤松黄大仙。他的故事最早见之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关于他“叱石成羊”的传说流传至今已有1600多年,传说当年年仅15岁的大仙,放牧群羊到南山(金华山之南)后突然音信全无。一晃四十年过去了,虽然经家人多方查找仍无一点音讯,特别是其兄黄初超虽已经满头白发,但还是就经常想念多年前离奇失踪的弟弟。后经一道人引见,兄弟意外重逢,而哥哥惊异地发现,虽然四十年的漫长光阴已过,可弟弟的面容竟然还是昨天的年轻模样,就好奇地问当年的羊群是否还在。弟弟遂领来到金华山的东面,对着磊磊白石大声叱喝道:“羊起!”。同时仙挥转了几下,白石眨目间幻化成数万羊群。哥哥这时才恍然弟弟已然得道成了高人,于是跟随弟弟开始一同学道修炼,后也随弟弟其后得道成仙。在金华双龙景区依然可以见到此传说当中的磊磊白石。

“黄大仙文化”源于金华,兴于粤港澳台,远播于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作为“金华分迹”的广州、香港、澳门、纽约、渥太华、悉尼等30多个海内外黄大仙道观一直香火鼎盛,信徒数以千万计,仅在香港就有400多万黄大仙信徒。因此,“黄大仙文化”已经不仅仅限于金华,同时,它也影响到广州、香港和世界各地华裔侨民,构成广泛的文化影响区域。因此黄大仙文化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地域文化,通过把海内外的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据悉,已有学者指出,与已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妈祖文化同等影响力的黄大仙文化,应该将“黄大仙文化”的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物如金华黄大仙祖宫、香港黄大仙庙和广州黄大仙祠集中起来,捆绑申报文化遗产。

整个双龙洞景区有关黄大仙的遗迹和传说不胜枚举,而想要去向黄大仙祭拜还愿的地方,有两处是必去的:金华观和黄大仙祖宫。

金华观位于双龙洞南侧,供奉黄大仙神像。据古代方志载,相传为赤松子、安期生登真之地。原系赤松宫下观,掌“三洞”香火。宋政和七年(1117年)以“洞天福地”重建,当时有“天下名山”额。历代香火鼎盛。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再重建。1991年重修扩建,在其原址施工时,发现成群“石羊”,遂将宫址移位予以保留。不料如此改动,竟使金华观的中轴线直对前方的白马峰,正应验了当年黄大仙在此牧羊休憩时梦见白马的传说。是年11月23日举行开光大典时,已晴旱40天的金华山竟随着鞭炮声突然下起了大雨。如此“巧合”现象,在海内外黄大仙信徒中广为传播。

黄大仙祖宫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鹿田湖东侧(鹿湖也为双龙景区著名景点,湖面11公顷,水体清澈,平波如镜,周围青山倒影,风光旖旎。阳光下波光粼粼,荡漾不定。湖岸迂回曲折,层层茶岭如绿色的等高线,密密匝匝。连接湖坝的小山似岛屿,使鹿湖更显妩媚。还有鹿田书院、石浪、比武石等景点依湖而屹立),坐北朝南,倚山望湖,海拔562.8米,空气中的水汽多呈过饱和状态,湖畔常有云山雾海,蔚为壮观,呈现道教特有的神秘气氛。整个祖宫呈七进阶布局,从南向北依次为石照壁,石牌楼,灵宫殿,钟楼、祭坛、鼓楼,大殿,三清殿,祈仙殿等。石照壁长18米,厚1.5米,高4.8米,气势磅礴。照壁南面刻有黄大仙全华山牧羊及大仙兄弟两人骑鹿驾鹤得道升天传说的浮雕,照壁北面刻着金华著名书法家毕民望老先生手书篆体赤松仙师自序。照壁对面的石牌楼(三重檐的主牌楼,两重檐的两座边牌楼)全部用石板砌成,结构精巧,错落有致,体现了道观建筑庄重的宗教氛围。祭坛是祖宫内宗教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祭坛还有个非常神秘有趣的现象,每当游客站到坛中央鱼形太极图的中心喊声,就能听到四面传来较大的回音,人犹如站在谷底。祭坛东西两面的钟楼和鼓楼,为四重檐结构,层层叠叠,别开生面,富有道教特色。其内的铜钟重3吨,木鼓直径1.5米。

大殿为道教典型的歇山顶重檐结构,占地1068平方米,总高20.88米,气势宏伟,再现了当年江南道观之冠的雄姿。殿内的黄大仙神像座坛高1.668米,像高5米,整个神像由香樟精心雕刻彩绘而成,散发出阵阵清香。神像坐姿神态安详。自然、传神,体现了东阳木雕传统工艺之绝之妙。大殿左右两壁仿青铜的根木浮雕展现了1700年前流传至今并不断创新的有关黄大升仙的传说,从出生到得道成仙再到香港显灵,分别为“玉帝赐胎,初平牧羊、叱石成羊、赠桃度仙、大仙行道”等乃个故事。刻工精细并朴实,人物栩栩如生,整个浮雕古色古香,清幽素雅,别有番韵味。

游三游洞记范文5

走进织金洞,如同走进一卷巨幅“天书”。洞内石笋状如海豚跃起,黑白分明,挺拔的石笋上花瓣有规律地环绕,“群山”巍峨森严,岩壁绚丽多彩。

记者在织金洞景区看到,售票大厅站满了购票人群;洞口入口处,等待进洞的游客自觉排起了长队。刚结束游览的李先生说:“我是第一次来织金洞,感觉很震撼!溶洞里面的石柱、石笋、石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十二五”期间,织金洞管理局把握历史机遇,景区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

入选世界地质公园一鸣惊人

目前织金洞已探明的总长度为12.1公里,由分为4层的5个支洞组成,洞体一般高度在60~100米之间,最高处约150米(相当于50层楼高)。洞内总面积达78万平方米,总体积为800万立方米,如果全部装满可容纳1.3亿人。

2015年9月19日,由织金洞、织金大峡谷、东风湖三个岩溶地貌单元组成的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作为中国政府推介的第八批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单位,在日本召开的第四届亚太地质公园网络研讨会上经投票表决,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填补了贵州省境内没有世界地质公园的空白,也为织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严格遵循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定理,通过编制规划引领开发,严格执行和落实政策,以达到有效开发与地质保护共生的状态。”织金县委副书记、织金洞管理局局长何正芳说。

用世界级品牌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这是织金县委、县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此,当地确立了“依托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效应,立足‘洞天福地・大美织金’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推动以织金洞为龙头的‘大织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下一步,织金将重点打造以“一洞一城一寨”为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以织金洞景区为龙头,织金大峡谷、织金瀑布、织金古城、乌江源百里画廊为连线,马场乡马家屯、熊家场白马村等乡村旅游景点为补充的大旅游格局;逐渐形成以溶洞文化、宝桢文化等为主要载体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打造一批集休闲疗养、旅游观光、民族工艺为一体的顶尖旅游综合体项目,吸引全世界的游客。

何正芳说,随着发展思路逐渐清晰明确,软硬件设施日渐成熟,织金洞景区也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带来很多机会。在政府和景区的有效引导和扶持下,当地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村寨)通过从事餐饮业和旅游商品制作等,吃上了“旅游饭”。

连通高速路迎来发展黄金期

从2013年开通铁路列车到2015年高速公路连通,织金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织金洞乃至全县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尤其是全长69公里、双向四车道的清织高速公路开通,驾车从贵阳至织金只需50多分钟,结束了织金通向贵阳无全程高速的历史,使织金融入“贵阳1小时经济圈”。

“我们从贵阳来织金洞游玩,比以前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曾多次到过织金的贵阳游客周先生,提起交通带来的变化显得十分兴奋。

“有朋友来贵州旅游,过去我们首选黄果树,现在首选织金洞。交通改善后,织金洞真的值得一看,还可以顺便领略周围的少数民族风情。”从贵阳带朋友来参观织金洞的胡女士告诉记者。

织金洞面临的发展机遇远不止这些,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织金洞的旅游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际上来看,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10~15%,且这种发展势头仍在不断增强。

拥有独特禀赋优势的织金洞在毕节市乃至贵州西部旅游龙头的作用当仁不让,有潜力成为走出国门的旅游名片。

“随着织金洞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品牌的打造以及名气的提升,游客不断增多,景区的接待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为此,我们通过引导性的打造农家乐、农家旅馆,以及购物点建设,包括对一些产业的培育和带动,一方面提升了接待能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何正芳说,织金洞现在发展势头良好,接下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基础工作做好,只有把基础打扎实,才有足够的底气去迎接机遇与挑战。

品牌建设推动景区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及新兴媒体的推广,织金洞管理局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景区免费wifi全面向游客开放,不断提升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

织金洞的管理者深刻意识到,外环境的改善将为织金洞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但景区现有的硬、软条件还远远满足不了大发展的需求,必须在外环境改善的同时“苦练”内功,积蓄力量。

据织金洞管理局副局长彭雄介绍,每到周末,景区在上午11点左右就会出现车位爆棚、游客爆满的状态。为了迎接游客“井喷”带来的严峻考验,织金洞管理局未雨绸缪,增加大量人力物力在“安全、秩序、质量、效益”上做好充分准备,为游客尽兴享受世界地质奇观之旅提供有力保障。

景区在游客接待量出现激增时,将实行分时段售票,通过地方交通广播以及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时通报景区情况,同时在进入景区的主要交通干道设置咨询服务点。

在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同时,织金洞管理局科学规划旅游布局,不断提升旅游开发水平。积极推进织金洞景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景区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强化对景区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的职能,促进景区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中,着力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服务功能空间布局,实现旅游资源合理配置。规划将景区的行政、后勤与接待服务主体放在织金县城区,着力提高景区游客接待能力与服务质量,满足织金旅游大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织金洞管理局始终把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为全市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作为重要社会责任,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和帮扶地方建设,为地方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织金洞管理局投入200万元支持官寨乡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培训提升地方群众保护资源环境和发展旅游服务业的意识。

目前,织金洞景区内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特色旅游产品经营店的农户达100多家,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2000多人就业,其中直接从事景区服务工作的有260多人(含织金大峡谷景区),年人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2015年,景区所在地官寨乡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30%减至10%以内。同时积极协调民政扶贫资金10万元、管理局自筹资金15万元支持帮扶因病致贫、因学致贫户30户。

“十二五”期间,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的织金洞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推动景区步入大发展的快车道。游客量由2010年的20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68万人次,门票收入由12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增幅居全省景区第一。门票收入在全省景区的排位由原来的前十名晋升至前五名。

游三游洞记范文6

1.自然观。与明代的其他文人雅士好郊游,追求旅途中的舒适与享受不同,徐霞客好远游,喜欢登绝顶、探奇洞、涉深谷,特别喜欢远离尘世、幽深绝迹之地。徐霞客少年时就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兴趣志向,徐霞客游记中的很多描述都反映出他与自然为伴,投身自然的人生追求。他的自然足迹遍布熔岩地貌、火山地热、高原峡谷、流泉飞瀑、江河湖泊等。据统计,徐霞客共考察记录了地貌类型61种,水体类型24种,动植物170多种,名山1259座,岩洞溶洞540多个[1]178。他不是简单地游山玩水,而是探索自然的奥秘,徐霞客是我国研究熔岩地貌的第一人,他在游历了桂、滇、黔的熔岩地貌后得出的结论是“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别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则土蜂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这比德国人瑙曼对石灰岩进行系统分类的研究要早200年。徐霞客同时代的其他旅行家多是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狎山水而娱己”,使自然为自己服务,而徐霞客游记反映出作者敬畏自然“,以身许山水”,所以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山水审美,而是进而“审视山脉如何去来,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山水之好变成一种科学追求,实现了悦己向求知的转变。三十多年的探险旅程使他心灵陶醉,精神升华,并已经具有了朴素的生态旅游观念。《徐霞客游记》中多次描写了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并对人为破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徐霞客在江西看到采石业对岩洞的破坏“,峰皆丛石耸叠,山麓有龙姓者居之。东向者三洞,北向者一洞,惟东北一角山石完好,而东南洞尽处与西北诸面,俱为烧灰者铁削火淬,玲珑之质十去其七矣”。徐霞客还提到造纸业对水污染的破坏“,多坠峡奔崖之流,但为居民造粗纸,濯水如滓,失飞练悬珠之胜”。徐霞客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我们今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人文观。徐霞客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从小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在深入西南地区考察的时候,也面临许多地方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但是他非常注重了解民情,主动融入当地文化,打破了地域间的隔膜和文化认知上的差异,架起了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2]30。他走访了很多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他对保山水寨村的描写“:四山回合于其上,底圆整如镜,得良畴数千亩,村庐错落,鸡犬桑麻,俱有灵气,不意危崖绝蹬之上,芙蓉蒂里,又观此世界也,……武桃源源,王官盘谷,皆所不及矣!此当为入滇第一胜。”(《滇游日记八》)极边蛮夷之地在他的笔下远胜桃源。他见到“其人无衣与裳,惟以布一幅束其阴,上体以被一方帏而裹之,不复知有衿袖之属也”“,所居皆茅,但不架栏”(《滇游日记九》),这样的奇风异俗让生长于江南水乡的徐霞客十分惊诧。他经人介绍前去拜访土司,写到此地“民安地静,物产丰盈,……,夜不闭户,……,新谷、新花,一时并出,晚稻香风,盈川被陇”,并发出由衷的赞叹“:真边境之休风!”(《滇游日记十一》)。从徐霞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许多当时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作为一名外来者,徐霞客以旁观者、体验者的视角,客观公正地记录了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使江南民众得以一窥明末边民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他也赢得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尊重和接纳。他晚年与丽江土司府木增土司交好,促进了汉文化和纳西文化的传播,成为一段佳话。

3.审美观。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一是出自于孔子的“山水比德”观[3]93,即“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儒家的旅游审美观与其仁义礼智信的政治主张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旅和体山悟水的自然之旅,自然山水被人格化,自然之美在于被赋予的社会性,忽略了自然先于人存在的本质属性,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二是出自于庄子的“自然逍遥”观,道家的旅游审美观是返璞归真,自在逍遥,体现了道家追求“无为”,不受外物约束、随心所欲的哲学观念,是一种自由纯粹、大美无言的浪漫主义审美观。《徐霞客游记》中对山水的描写既有中国传统儒道审美观念的延续,也有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扬弃,那就是求真求新。徐霞客游记中更多的是自然审美的因素,偶涉名胜,多一笔带过,既有“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游雁荡山日记》)、“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游庐山日记》)等的直抒胸臆,更多是对自然景观的写实描绘“,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襆之攲”(《游雁荡山日记》)“,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游武彝山日记》)。他笔下的山,层峦叠嶂、怪石嶙峋;他笔下的水,蜿蜒曲折、形态各异,哪怕荒山野岭、深山空谷,寥寥几笔也能写出趣味、描出情致。徐霞客每登一山,必历尽艰辛登临绝顶,每探一洞,必涉水深入,从家乡吴中远赴西南,所到之处多为人迹罕至之地,也反映出徐霞客求真求新的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