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范例6篇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范文1

关键词:三线建设;战争;工业布局;经济规律

一、何谓“三线建设”

“三线”的划分,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我国的自然地理、经济重心和国防安全的位置和区域为根据划分的一个经济地理概念。它将沿海和沿疆地区作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而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地区为三线。“三线”又分西南三线(包含四川、云南,贵州及湘西和鄂西)和西北三线(包括陕、甘、宁、青,豫西和晋西)。三线地区离海岸线最近700公里以上,距西部边界上千公里,还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屏障。

“三线建设”的概念,是指在我国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建设为主体,在三线地区实施工业化的建设进程。其中由国家意志推进的称“大三线”,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推进建设的称“小三线”。大三线建设由中央财务拨款,实施的均为战略性工程,如核武器、核潜艇、火箭、导弹、卫星以及钢铁、交通等。在大三线建设的同时,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小三线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主要产品是为步兵和民兵提供轻武器装备。

二、“三线建设”产生的背景

1964年春,随着攀枝花钢铁厂工程的上马,宣告“三线建设”历史画卷的序幕被徐徐拉开。“三线建设”由当时共和国的最高决策层与领导者亲自提出,有着其深刻的国际背景与国内形势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西方阵营对新生的人民中国采取了政治敌视、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文化渗透、科技限制以及军事威胁等政策和手段。为了遏制新中国,他们一再践踏国际法公然支持新疆和分裂势力,千方百计地企图阻挠其统一和领土完整。作为西方盟主,美国在战略上不断强化半月形包围圈,讹诈和封杀手段更是咄咄逼人,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其次是中国台湾当局把自己绑在美国战车上,不断叫嚣要,不断派遣武装特务袭击大陆东南沿海,妄图建立大规模进攻大陆的“游击战走廊”。从1962年到1965年就派几十股武装特务登陆大陆。派遣侦察机深入大陆腹地窃取军事调动、国防建设等情报。指挥潜藏在大陆的特务进行爆炸、暗杀等活动。

第三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老大国沙文主义不断恶性膨胀,视中国为其奉行的世界霸权主义的绊脚石,处心积虑地欲清除而后快:1959年单方面撕毁协议,停建一切援华项目,撤走全部专家;1960年多次侵入中国领土,擅自挪动界碑,殴打绑架我军民;1962年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策动当地居民外逃;次年与蒙古国签署了《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苏军进驻蒙古;在中苏边界地区陈兵百万人,战略导弹瞄准中国,试图对我国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在中国新疆和黑龙江等地挑起武装冲突。

就国内形势而言,自1953年我国首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规划提上工作日程后,对于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苏方专家计划全部放在东北或沿海地区。理由是东北和沿海地区工业建设配套条件较好,项目上马快、工期短、成本低、见效快、空间大,而且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强。但认为这不利于中国工业均衡布局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主张将一批项目放到中西部。经反复协商,最终106个民用项目中的21个和44个国防项目中的21个,落户西部。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兵器、航空、建材、电子电气等企业开始扎根中西部。 在1964年5月9日,罗瑞卿将总参谋部作战部的调研报告报送中央常委。报告表明:我国工业布局不适应备战:

一是工业过于集中。14个百万人口城市集中了60%的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

二是大城市人口多。大城市大部分在沿海地区。战时防空、疏散人口、保障生产,特别是预防核袭击,能力低下。

三是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多在大中城市,城市遭受轰炸时,交通也易被破坏。

四是水库安全泄水能力差。若水库同时被炸毁,京津及周围地区将遭水灾。

建立在这样的备战态势与对国内经济布局的分析基础上,1964年5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要搞三线建设,一、二线也要搞军事工业。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遭受百年殖民蹂躏的中华民族,历经几代人前赴后继、几千万人流血牺牲,才获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面对悬在我们头上随时可能落下的利剑,为了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别无选择,被迫而无奈地做好反侵略准备,既要做好应对常规战争的准备,又要做好应对核战争的准备。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举国上下“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了主流意识和行为准则。

三、“三线建设”的实施内容

从1964年到1970年为三线建设第一阶段,投资560多亿元人民币,开工400余个项目。1971年至1980年为第二阶段,耗资1492亿元人民币,开工1100多个项目。这初步改变了内地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工业布局不合理、科技人才缺乏等局面,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工业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工业体系,达到了打不垮、炸不烂的战略预期。比如交通方面,随着成昆、川黔、贵昆、湘黔、焦柳、襄渝焦枝、枝柳、青藏一期等铁路的贯通,使西北、西南地区铁路纵横,西南地区与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相互通达;依托襄渝铁路,湖北十堰建成第二汽车制造厂;机械方面,按照既为军工服务,又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的原则,形成了重庆、成都、贵阳、汉中、西宁等重型机械工业基地,在重庆、豫西、鄂西、湘西建成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航空航天方面,在四川成都、贵州安顺以及汉中、鄂西建成了航空工业基地,形成了歼击机、运输机生产中心;在陕西南部建成了火箭和导弹等战略武器科研、生产体系,在四川西昌和甘肃酒泉建立了航天工业生产、卫星试验基地、航天发射中心,等等。到1975年,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净值,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和设备水平均超一线和二线地区。

为了改变我国工业布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中央投资2052亿元,建设了1400余家企业和100多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三线地区迅速崛起了群星灿烂般百余座新城镇,30多座新城令人刮目相看――攀枝花、绵阳、西昌、雅安、乐山、十堰、德阳、六盘水、安顺、凯里、怀化、金昌等。

四、关于“三线建设”的得失分析

“三线建设”的困难和艰苦不言而喻。在原始生态环境中,既要长期超负荷工作,又要克服生活困难和调整心理状态,这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要求很高。在“好人,好马,好刀枪上三线”口号中,400万优秀儿女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有些举家搬迁,连同家属人数超过千万,他们怀着“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四海为家,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境界与精神,默默地为实现强国梦献出了青春,甚至献出了生命。

当然,今天我们从历史事实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会认为“三线建设”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战争危险估计过高和在“”干扰等情况下实施的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的庞大系统工程,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建设规模过大,战线过长,时间过久,投资过高,国力难当。如1965年至1971年,新建和内迁企业1000多个,资金、设备、原料常常滞后,有的中途被迫下马,有的项目建成后又长期不能按计划投产。

第二,一些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且实行边勘探、边施工的方式,计划和要求过急过快,建设费用常常超出投资预算,从而导致工期一拖再拖,投产后效益低,有的生产越多亏损越多。

第三,强调战备需求,忽略经济规律。如按“靠山、分散、进洞”原则,造成生产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人力物力的浪费。为了解决职工和家属生活需要,企业不得不进行社会化投资和管理,要建商店、医院、学校、幼儿园、书店、派出所等机构。

第四,“”干扰,有些建设项目为了政治挂帅、政治献礼等导致规章制度废弃,瞎指挥、搞突击。

第五,国民经济临战状态,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国防建设虽然投入巨大,但主要是应急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一些武器装备与世界差距扩大。

第六,认为东北和沿海工业基地将是战争的殉葬品,不肯投入或投入严重不足,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潜力。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80%的工业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这种布局无疑将在大战中很快失去工业后方,进而失去自卫能力,任人宰割。因此,中国必须有所为。三线建设就是以战备为中心,在中西部13个省和自治区建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工业和交通体系,打造坚不可摧的工业战略基地和国防战略大后方。

但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国际形势评判历史重大事件的是与非、功与过。面对被孤立、被包围、被侵略的弱肉强食之国际形势,没有重工业特别是没有国防实力、没有战略后方的中国倍感安全压力。在无法准确预料和把握世界大战或大规模侵华战争是否爆发、何时爆发、爆发规模的紧迫危险环境中,有准备比无准备要好,多准备比少准备好。中国总不能把国家安危寄托对战争威险程度估计不足上,不能把民族独立寄托主观侥幸心理上。受尽列强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作为落后农业国,面临着超级大国的常规战争威胁与和战争讹诈,面临着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即使高估了战争危险程度是可以理解的,是难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更是责任所在和使命使然、更是历史担当。为了防患于未然,中国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必须做最好的准备。

1990年小平同志曾意味深长地说道:“看起来,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许多提法,还是站得住的”,“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1992年他又强调:“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

即使就经济意义的层面来说,“三线建设”客观上改变了国家工业布局,促进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物资基础、科技条件和人才队伍。没有三线建设,今天中国东西部地区差别更大,西部大开发和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时间更长。

至于“三线建设”成本过高的问题,“三线建设”经济上不划算,军事上划算的问题,以及关于“吃穿用”与“三线建设”孰先孰后、谁重谁轻的问题,对此,不能简单地用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来评判。今天看来,这几种意见都是从国家利益考虑的,只是工作视角不同与孰先孰后、轻重缓急、比重比率不同而已。确保自身安全、建设战略后方、威慑霸权主义、改善自身发展环境之代价,属于国防安全、和平发展之成本,是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无奈之举。工业重心转入三线地区之效率低下与效益损失,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预付金,属战略性长远投资。待到收获期,红利将持续让国家、社会和民众得到补偿和回报。而“吃穿用”解决不好,固然社会就不稳定,但“三线建设”解决不好,就没有战略后方,国家安危就难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危相辅相成,辩证和谐地处理,两者相得益彰,否则,一损皆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常态,特殊时期,国家安危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天枰上更具分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国内外形势的特殊性,导致国际和国内许多历史事件都不可免地有其特殊表现形式,非独“三线建设”而然。

无论如何,“三线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镜子,启迪颇多,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建设和高强度投资必须有稳定和民主的社会生态基础;

二是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特别不能以式的运动搞建设;

三是国防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建设相协调,要立足当下,也要着眼未来;

四是必须有国际视野,既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又要透过国际形势把握新动向新趋势,理性洞察世界强国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心态、思维方式、是非标准、国家利益和行为准则。

因此,笔者认为,“三线建设”的基本事实是:在这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影响深远,事关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决策时刻,在与世界霸权主义的较量中,直接或间接地赢得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博弈的胜利,取得了开发西部的重大经济成就,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一步沟通、融合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得与失[J].当代经济研究, 2005(06).

[2]张勇.近三十年国内三线建设及相关问题研究概述[J].三峡论坛, 2014(02).

三线建设范文2

关键词: 通信机房;标准化;三线分设;建议

为进一步规范机房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机房设备稳定可靠运行,从而为打造通信精品网络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根据《通信机房环境安全管理规定》、《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实际改造施工中“三线分设”、“机房整治”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机房布局

1、一般在机房的主要进门一侧绕机房一周设定主走道,净空间宽度要达到1200mm,设备列间的净空宽度根据机房的情况可选在600~900mm间距。新增设备机架(柜)尽可能保持外部尺寸及色调的统一,使用标准机架(柜)。

2、合理布局,数字配线架、光纤配线架要求尽可能相对集中。

3、传输机房内应采用专用的光纤槽道,方便维护与调度。

4、机房宜采用防静电胶、上走线、一层或多层走线架方式,不设吊顶。

5、中心局尽可能采用分散供电方式。可以在较大的交换、数据、传输等综合机房内,划出一定的电源安装空间,根据实际负荷有效地设计电源设备的容量。

6、根据机房的规模,各种设备应按功能及规格分区集中排列。

7、机房设备、机柜要有统一明显的标识牌。

二、机房环境与安全

1、不同种类及规模的机房根据规程要求配备消防灭火设施。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自动灭火系统按《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邮部联[1995]885号)执行。

3、通信机房无易燃材料制作的门窗、地板、柜、工作台等易燃物。

4、通信机房内电缆竖井、电缆孔洞用防火阻燃材料封堵,封堵的厚度,应不低于楼板、墙壁的厚度;封堵托板采用防火板。通信机房内的交流电源线和其他线路分竖井、孔洞敷设;确实不能分开的电源线和信号线靠孔洞两侧敷设,距离不少于20cm,两线之间电缆孔洞间隔部分用防火材料封严。

5、储油间与发电机室应分开设置,发电机房总储油量,不得大于8小时(部分市电不能正常供给的地区可适当调整)。外置油箱用耐火等级不低于3小时的实墙与柴油机室隔开。高层建筑的自备柴油发电机房应设在主体建筑之外。油机发电机组的出线及信号线通道要求与供油回路及底座下面排油管道隔开。发电机室内严禁设置其他供配电设施。

6通信机房、配电室、发电机房严禁配置微波炉、电冰箱等加热、存放食物的电器皿;严禁使用电炉、电热器、电油汀等电热器具。

7、通信机房、配电室、发电机房内无杂物,环境清洁。设备周围要留有足够的维护空间,机房门前道路要保持畅通无阻。

8、发电机房有完善的进排风措施。发电机带ATS的机房实现自动进排风。

9、通信机房内不设暖气管道,自来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机房空调加湿系统应采用独立水路,接头必须用罗纹接口,进水阀门应设置在机房明显处,并做出标记;通信机房应做好上层与下层的渗水防护,应有水浸告警。

10、配电室、发电机房、进出线地沟要进行防水封堵,室内地沟要进行防水处理;通信电缆入局管道要做防水、防有害气体侵入封堵,地下通信电缆进线间局前孔要做防水处理。

11、通信楼及通信机房安装门禁系统,实行封闭式管理。机房的门要严密,远端模块局、接入网机房等无人值守处所的门应采用防火、防盗、耐冲砸的钢门。做好防盗、防小动物入侵工作。

12、无人值守机房不设窗户,原有窗户要封堵,设在高层建筑内的机房,不宜封堵时,应进行密封处理,具有良好的防尘、防水、隔热、防风性能。

13、无人值守机房需要安装设备运行监控系统,特别是市电停电、动力空调运行、温湿度、传输(PDH)告警、配线架强电入侵监控系统,保障无人值守机房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

14、无人值守机房应安装安全监控设施,包括:防盗报警、门禁管理等。对2万门以上的局所,无人值守机房应安装图像监控设施。

15、不同种类、规模的机房,温湿度符合规程要求。

16、机房内施工要有完善的防护措施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17、机房要有可方便连接的移动油机接口。

三、直流、交流、信号线三线分设

根据各地机房实际情况,在三线整治中,交、直流电源线、信号线整治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交、直流电源线、信号线上走线模式。拆除机房内全部活动地板,电源线与信号线全部上走线,且分开敷设。

1、采用双层或多层线架时,线架的长、宽及架间距离与线缆的多少相适应,并留有扩容空间。交、直流电源线、信号线分层敷设,交、直流电源线也可在同层分两侧敷设。要求布放捆扎整齐,有线缆走向用途标示。

2、采用单层走线架时,交、直流电源线、信号线沿列头垂直线架到上部水平线架;方向不同的线架采用不同的安装高度,或使用立体交叉方法;交、直流电源线、信号线分架敷设,或在同一个线架内分两侧敷设,间距不少于10公分(或中间加隔板)。

第二种模式:信号线下走线电源线上走线模式。

1、在地面上安装信号线线架。通信设备的各架出入信号线全部整改到走线架上。装机容量2万门以下的交换机房地板拆除,且线缆有防护设施。

2、交流、直流电源线改为上走线。交流、直流电源线分层架设,或在同一层架设间距不少于10公分,从分配柜到各机架全部敷设在垂直和水平线架上。在本模式中也可电源线下走线信号线上线方式。

在机房安全整治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机房实际情况进行组合。不论采取那一种模式线缆都要布放捆扎整齐,有走向、用途标示;走线架可靠接地。

四、安全用电

1、机房内电源线使用铜线,线径与设备的用电量要匹配,并有足够的富余量,220V以上交流电源线采用上走线或沿墙壁敷设;没墙壁走时加装PVC槽道,没有接头;必须接头时采用封闭接线盒,机房没有私拉乱接电源线现象。

2、通信机房内供给测试仪器、仪表、计算机及其设备的电源线要与机房照明和通信线缆分开布设,电源线走PVC槽、管,禁止多级串连使用电源插排,电源插排不得放于地板下面。

3、通信机房内动力线应使用阻燃电缆,严禁使用橡胶电缆,严禁出现线径、负荷、开关容量不匹配的现象。

4、连接各种电气线路的熔丝盒、闸刀、插座、插头、空气开关、灯头、接线盒等外壳无破损,电气接触良好,并严防酸、碱、水、蒸汽和有机溶剂的侵蚀。

5、通信机房不设高温照明灯具,照明灯具与线缆、机架距离应大于0.5米,并不得放于机架正上方。重要机房的照明须有应急备用。

6、禁止在交(直)流配电屏(箱)的同一输出端子上多路引接。

7、集中式UPS单独配电和布线,中性线线径要加粗。单相模块的开关电源的中性线线径要加粗。

8、机房内空调设备单独配电和布线。

五、防雷与接地

雷电是造成通信机房设备损坏和火灾的重要隐患,要加强防雷措施,完善接地系统。

1、通信机房(基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应根据机房(基站)的设备安装情况,统筹考虑被保护对象和保护等级,确定SPD的保护参数。

2、通信机房(基站)雷电过电压保护,严禁使用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防雷器件,要统一选型,并加强施工管理及工程验收工作。

3、通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包括屏蔽接地和建筑防雷接地)应采用共同合用一组接地体的联合接地方式。

4、通信接地与以钢筋作泄流引下线的房屋避雷接地合设接地时,通信接地应在室外与房屋避雷接地的地网牢固焊接;此时所有通信外线一律采用地下方式引入,选用具有金属外护套的电缆,并要安装避雷设备;室内机架、走线架(槽道)在电气上应与地线牢固连接;引入电缆金属外护应良好接地。

5、通信大楼内所有交直流用电及配电设备均应采取接地保护。交流保护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上专引,严禁采用中性线作为交流保护地线。各类设备保护接地线的截面积,应根据最大故障电流值确定。选用导线截面为50—120平方毫米的多股铜导线。

6、同一局站分设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接地装置的接地体应改造为联合接地方式。两接地体间的连接线不少于2条,并从不同的连接体连接。

7、从接地体到机房地线汇接排的引入线不少于2条。与引入线相连的连接体相距大于5米。

8、室外接地体及连接裸导体应采用镀锌钢材,接头焊接处应采取防腐蚀措施。接地系统的全部导线上严禁装设开关和熔断器。

9、配线架接地系统可靠,防强电入侵设施到位,保安单元齐全完好。

10、各种类型、规模的机房接地电阻符合规程要求。

六、管理制度与资料

1、有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

2、各种原始记录齐全。

2、有故障管理制度及处理流程。

3、有设备资源台帐、工具仪表台帐。

4、无人值守机房要定期巡视,巡视记录详细完整。

5、机房内具有设备分布平面图、电源线布放平面图、信号线布放平面图、孔洞分布示意图、灭火流程图、故障处理流程图、相关设备(设施)简易操作流程图等。各种图纸要及时更新。

6、具有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相关人员熟练掌握。

特别说明:鉴于部分旧机房的具体情况,部分条款使用“一般”、“尽可能”、“尽量”、“宜”时,作为指导意见使用。

参考文献

1、《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邮部联[1995]885号)。

2、《消防法》

三线建设范文3

“不建设好攀枝花,我睡不好觉”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周边很不太平,与苏联关系破裂,美国扩大侵越战争规模,威胁我国的南大门,台湾在美国支持下叫嚣“”,中印边境冲突有所升级,日本和南朝鲜等也对我国持敌视态度。国内形势也不容乐观,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布局极不合理,从军事备战角度来看,工业基础的确非常薄弱。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主席觉得不能不有所准备,他曾对一位主管工业的同志说过,要好好研究斯大林的经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这是教训。但乌拉尔以东地区的工业基地,在战争中发挥了作用。中国如果打起仗来,没有后方的工业基地是不行的。即使仗打不起来,也需要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当时,根据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我国由大陆国境线向内地收缩,依次画出三条线,分别形成“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一线”地区作为战略前沿,“三线”地区是战略后方,主要涉及13个省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自治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自治区靠内地的区域。

1964年1月,主持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向中共中央和主席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为了国家安全,应尽快调整国防工业的战略布局,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建设后方基地。在5月到6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全国分成一、二、三线,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同时,一、二线也要搞点儿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要加快三线建设,但不能毛糙。他特别强调在四川攀枝花建立钢铁生产基地,他说:“不建设好攀枝花,我睡不好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就骑着毛驴子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搞。”还要求各省都要搞小三线,沿海各省也要搞手榴弹,打起仗来不能等二、三线给你运。

同年8月,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在北部湾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并且悍然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将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南部边界。密切关注战争态势,他向总参谋部提出,如果美苏南北夹击,中国军队能对抗多长时间?总参报告只能支持两三个月,因为中国军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边境一线,很容易遭到破坏。这引起高度重视,更下定决心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建设“三线”。之后不久,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项目都要摆在内地,沿海地区能搬迁的项目尽量搬迁,两年内不能见效的项目缩小建设规模,沿海所有部门要求增加的投资一律“顶住”。至此,

“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终于确立。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1965年和以后的一个时期,基本建设的中心是集中力量建设“三线”,采取多快好省的办法,在我国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工农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从1965年起,全国上下积极投入到“三线”建设工作中。从中央、中央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地、县及建设单位,都先后建立了专门机构,组织和指挥“三线”建设的实际工作。千千万万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官兵和民工建设者都被号召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参加了这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出于国防考虑,“三线”企业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条件极其艰苦。如陕西汉中飞机工业基地,下属28个单位分散在2个地区、7个县的范围内,其中一个企业被分散在6个自然村中,装配零部件需要汽车往返几十甚至上百公里。陕西的400多个“三线”建设项目,将近90%远离城市,并且多数是一厂一点,甚至一厂多点,这样的布局被称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在这种情况下,对“三线”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当时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大批大城市的人才进入西部山区,

“三线”地区在崛起了座座新城的同时,还锻炼培养出了领导干部,现任国家主席就曾经于1968~1974年亲自参加了刘家峡和八盘峡两座水电站的建设。

从1964年提出并决策,到1980年左右结束,

“三线”建设经历了长达17年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其间形成两次建设高潮。第一阶段是1964、1965年和“三五”时期(即1966~1970年),投入资金560多亿元,占当时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8.5%;第二阶段为“四五”和“五五”时期(即1971~1980年),投入资金1492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6,4%。两次高潮分别出现于1965年和1970年。1965年8月21日,国家经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搬迁工作会议,确定了要立足于打大仗和快搬、早搬的指导思想,推动了第一次建设高潮的形成,但不久又受到“”的严重冲击和破坏;1969年年初,中苏边境发生珍宝岛事件,强调在建设上和“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使三线地区的工程建设又一次迅速铺开,形成了1970年的第二次建设高潮,大部分“三线”企业都建成于这一时期,而“三线”地区的崛起也是在这一时期。

新时期的“三线”调整

祖国西部的高山峡谷、荒漠野岭,通过“三线”建设的特殊方式,第一次传来工业文明的足音。“三线”建设共安排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建成了川黔、贵昆、成昆等铁路干线,四川和贵州的电子,贵州、陕西和鄂西地区的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基地,以及以四川攀枝花钢铁厂为代表,包括冶金、化学化工、建筑材料等工业部门的原材料工业体系。攀枝花钢铁厂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建设项目,为攀枝花发展、为西部新兴的钢铁工业科研生产城市奠定了产业基础。能源、机械制造和纺织工业也都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工厂。同时,储备性仓库、广播电视、科研院校等非工业配套设施也得到相当发展。这次“西进运动”改善了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促使中西部一些城市兴起,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三线”建设中发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为我国新时期建设事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线建设范文4

接受命令,组建联合调查组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一个文件上作了批示,肯定了此前关于开发攀枝花资源的意见。当时攀枝花钢铁厂在西昌,叫“西钢”,由时任四川省委工业部部长兼西昌工业区委员会和西昌工业区建设委员会主任的杨超负责。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带来的严重困难,三线建设不得不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西南三线建设一度进展缓慢。1964年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对建设攀枝花作了指示,他说:前一个时期,我们忽视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后来提醒,注意了。最近这几年又忽略了“屁股”和后方了。他指出,建设攀枝花就是建设三线,攀枝花就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点。还说:攀枝花不搞起来,我就睡不着觉。他要求加快三线建设。这次会议,对动员全党重视西南三线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1964年6月19日,总理召集国家计委、冶金部、铁道部、交通部、地质部、电力部、煤炭部以及一机部等部委负责同志开会,传达5月中共中央研究大西南三线建设布局的会议精神。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责成国家计委牵头,立即组织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和专家成立调查组,制订调查计划,提出调查纲目以及各部委调查的具体项目,并尽快赶赴大西南三线建设现场,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确定各厂矿厂址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会议任命程子华为联合调查组组长,负责组织研究调查计划。

程子华后来回忆说:三线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任务非常艰巨,情况也非常复杂。中共中央、当时要求三线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当时三线建设的指导思想很明确:鉴于过去基本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三线建设中一定要深入研究,摸清客观情况,扎扎实实地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才能又好又快。否则,一定是欲速则不达。慎重初战,就是我们贯彻这个指导思想的第一步骤。

6月23日,程子华要我通知冶金部、铁道部以及煤炭部等14个部委的负责同志,于25日在四川成都锦江宾馆参加联合调查组的第一次会议。会上,程子华宣布了联合调查组副组长名单、调查组下设机构以及此次会议研究的事项。副组长有:国家计委副主任王光伟、铁道部副部长熊宇忠、一机部副部长白坚、五机部副部长朱光、煤炭部副部长钟子云、电力部副部长张彬、地质部副部长旷伏兆、铁道部副部长钱应麟、八机部刘昂、中央财贸组张永励副部长、西南局书记处书记阎秀峰、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杨超、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郭超、贵州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陈璞如等。

联合调查组下设12个专业组:冶金、煤炭、电力、铁道、军工、地质、交通、劳动、农业、林业、布局以及综合等。每组由相关部委的副部长带队。专业组按照三线建设的六大块布局进行调查工作: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武器配套生产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生产基地,成昆铁路建设,以内迁为主的机械工业建设,以六盘水为主的煤炭生产基地。

会上,程子华还向与会的同志传达了中共中央、、对大西南三线建设所作的重要指示。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人员还重温了的《实践论》、《矛盾论》以及《反对本本主义》三本著作,结合实际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与会人员对调查西南三线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在思想、行动以及指挥上达到了统一。会后,各调查组制定出了各自的调查纲目和具体计划。

实地调研,跋涉重重山水

1964年6月28日,程子华率领联合调查组由四川成都出发,沿着乐山、自贡、宜宾、西昌、石碑、泸沽、小庙、太和、牛郎坝、逸宁、会理、红格、拉拉铜矿、鱼、拉,云南省永仁、仁和,最后抵达川滇交界的高山峡谷和攀枝花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当时杨超准备了十几个备选厂址,联合调查组必须一个个去看,把各地的厂址确定下来。

在攀枝花(因为村里有棵攀枝花树而得名)主要是对拟建中的钢铁基地以及钒钛矿石、铁路、煤矿等相关项目进行调查。选定的钢铁厂厂址弄弄坪,只有七八户人家。程子华详细询问了当地一位姓游的老人,以了解当地有关地震、开矿、农业、金沙江水质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情况。老人介绍说:这里干旱少雨,他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都没有发生过地震。1958年前后到这里开矿的人不少,甚至还有一些外国人,但是由于这里缺吃少穿,这些人先后都离开了。他依靠蓄水池里的雨水,在山坡上种点庄稼为生,养的牲畜全被野狼给吃了,日常喝的是金沙江水。每年的6月至9月是金沙江涨水的季节。

1964年8月,程子华、阎秀峰、谢北一等人翻山越岭,步行20余里来到位于攀枝花西边的宋家坪渡口水泥厂厂址进行现场调研。这里紧靠矿山,附近有宝顶山煤矿,还有取之不尽的金沙江水源,位置很优越,可以规划大型水泥厂。为了加紧解决建设攀枝花钢铁厂所需水泥的问题,几位领导同志当场研究决定将四川德阳的一套水泥设备迁往渡口,建立一个水泥厂,程子华还当即批了400万元专款,要求水泥厂在1965年第四季度投产。当大家在现场议论水泥厂厂名时,程子华提议:“就叫渡口水泥厂好不好?”大家听后都热烈鼓掌,纷纷表示赞同程子华所提的厂名。那时的工作作风真像战争年代的作风,只要经过现场调研,把情况调查清楚了,就马上拍板,既不行文也不召集方方面面的负责人开会,而是当场研究解决问题。不久,在建材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渡口水泥厂不仅提前完成建设施工,而且很快就生产出高标号的水泥。为此,水泥厂还举行了庆贺典礼。

为解决攀枝花钢铁厂和铁路建设所需木材,我们随程子华沿雅砻江而上,来到原始森林地区进行考察。当时攀枝花到内地城市既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相通,从成都、昆明向建设基地长途运输木材等建筑材料因此就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采取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直供施工现场的办法来解决。经过程子华等领导同志和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反复调查研究,决定在这个原始森林采伐木材,再利用雅砻江漂流到下游与金沙江的两江汇合处。这样不仅多快好省,而且解决了建设工地上急需大量木材的大问题。

在原始森林现场调研十分艰险,走在浓密的树林中,脚踩在半尺厚的腐烂树叶以及野草上,如同在软床上行走,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都使不上劲,对程子华那么大年纪的老人来说就更加吃力了。在三个多小时的现场调研中他摔倒了两次,我想搀扶他,他不让。途中,当地老乡告诉我们,深山里面有老虎,叮嘱我们别往深处走。程子华听了说:“怕什么?打仗不是很危险吗?不还是照样往前冲?!”但在往深山里走的时候,我还是在冲锋枪里装满子弹,时刻保持警惕,防止老虎冲出来伤人。

为了加快成昆线的建设进度,程子华、吕正操、熊宇忠以及郭维城等领导同志,还多次到南北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程子华率领联合调查组重点对西昌专区的10个县和矿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西昌是在1950年3月获得解放的。1955年西康撤省后,西昌改由四川省管辖,是西南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西昌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临金沙江与云南相望,北临甘孜、雅安,东接大小凉山,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西昌专区下辖西昌、德阳、会理、会东、宁南、勉宁、木里、盐源、盐边以及米易10个县。西昌境内地形复杂,峡谷很多,山间小盆地星罗棋布,有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也有海拔400米左右的低谷。当时,西昌全区总人口为214万余人,其中有汉、藏、彝、回、傈僳、蒙古、苗等民族。

在钢铁厂厂址的筛选方案中,西昌曾被列入调查研究的重点,曾经就三线建设问题说过:“我骑毛驴下西昌。”这句话实际上是把西昌作为整个西南三线建设的一个代名词,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西昌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是三线建设的要地。经过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进一步考察和论证,发现西昌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地震。另外,在西昌建钢铁厂,用水也是个问题,安宁河在冬天进入枯水期后,基本上没有水,因此必须修建水库,水库如果建在北面,那儿的地质条件不行――漏水。不能用安宁河水,就只得引邛海的水,但这样的话又会与农业争水。总的看来,西昌水的问题无法解决。再一个问题就是西昌没有煤,要从六盘水运煤来,没有现成的铁路,而修路的话要经过地震带。所以最后调查组否定了在西昌建立钢铁厂的方案。

实地考察后,联合调查组还决定:在西昌建设大型军民两用机场、卫星发射基地、大型南北火车站、28立方米小高炉改造钒钛磁铁冶炼试验厂和108国道改扩建工程。并要求加快锦屏电站设计和二滩水电站的勘测工作。

随后,调查组从西昌出发,途经安宁河谷来到攀西大陆裂谷带,对该地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曾有地质学家称该裂谷带为“攀西聚宝盆”,认为该地是大西南矿产资源最为富集的“金三角”。 抵达后,联合调查组中的地质、冶金、水电、林业以及煤炭等小组分头进行了详细调研,发现当地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产地集中,资源比较配套,开采也很方便。矿产资源尤以钒钛磁铁矿著称于世,据当时的资料,该地的铁矿蕴藏量为全国第二,钛占全国储量的93%,钒占全国储量的58%,而且铜、铝、锌、锡、轻稀土都有若干中型矿藏,化工、建材以及冶金所需的非金属矿藏也有巨大的储量,煤炭储量达10亿多吨。另外,攀西大陆裂谷带境内江河众多,主要的大江有金沙江、雅砻江,两条大江的年总流量564亿立方米。在金沙江、雅砻江流域的林区,木材蓄积量达7亿多立方米,占全国的10%,原始森林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木里、盐源等高山区,这些地方也是国家重要的林业基地。

1964年9月5日,程子华和阎秀峰召集联合调查组成员在云南大田召开调查工作研讨会。在会上,程子华总结说:攀西的实地调查研究工作很重要,通过调查,基本上弄清了这里的矿产、林业和水利资源情况。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决定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建设。阎秀峰说: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希望大家按照程子华同志的意见提出各小组的工作方案。随后,程子华和阎秀峰向正在渡口视察工作的李富春、薄一波汇报了实地调查研究和研讨会的情况。李富春指出:综合调查的办法很好,当场可以研究解决问题。你们先搞个书面材料向汇报,我和一波也准备去攀西看看。

程子华后来总结了当时联合调查组的工作方法:各单位负责同志都驻扎在现场,经过调查研究,充分讨论,制定出统一计划和各单位分工计划方案,在统一指挥下,各单位负责自己的建设任务。这就解决了过去坐在机关里,靠听汇报看文件,一项工程从办理手续到开工,少则数月,多则一年的问题。这次都到现场就地解决问题,实行联合作战,前后方密切配合。手续少了,扯皮少了,问题解决快了,效率高了,从根本上解决了“锣齐鼓不齐”的现象。

1964年11月初,程子华率领联合调查组由攀枝花到昆明,沿途察看了成昆铁路南段和一些厂矿企业,并听取汇报。我们赶到昆明的时候已经是晚上,联合调查组住在翠湖北岸一处普通的招待所,云南省委书记阎红彦到招待所拜访了程子华,并请他搬到接待中央领导同志的别墅居住。程子华说:“谢谢红彦同志的关心。招待所的条件比金沙江渡口的吃住条件还是要好得多嘛!”晚饭时,首长们和我们一块儿吃“过桥米线”,他们一边吃饭一边交谈,一直聊到晚上11点多。谈话中,阎红彦向程子华介绍了云南的工业、农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等情况,其目的是想请国家计委在1965年度中多给云南省投资。郭超介绍了视察相关厂矿企业的时间安排。我看时间不早了,就劝首长们早点休息,因为第二天还得去实地调研。阎红彦说:“还是单秘书关心子华同志。”其实我非常理解首长们的心情:互相之间见面后都想多交流一些情况,程子华更是想多听听地方领导同志的意见。

第二天,程子华在郭超和云南省计委有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昆明光化学仪器厂、钢铁厂、昆明火车站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程子华到基层调查工作的习惯是先看后听汇报。在视察过程中,程子华对扩建的火车站建设很关心,他一再叮嘱郭超说:“昆明火车站是通往内外的要道,也是我国的南大门,一定要做好规划设计,并要留有余地。”为了解决攀枝花在昆明设立材料供应站的问题,程子华在徐驰和郭超陪同下,到昆明火车站附近视察,选定了材料供应站站址。程子华把建站的任务交给了郭超。当时攀枝花基地所需的大量物资均由该站编组运输。为了解决攀枝花至昆明运输车辆往返不至于放空的问题,程子华和郭超研究决定:攀枝花钢铁厂用六盘水的煤炭,并利用拉煤炭的汽车为昆明钢铁厂、水城钢铁厂拉铁矿石。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也解决了大量货车放空的问题。

次日,联合调查组奔赴个旧(红河)锡矿。途中曾短暂停留,到某化工厂了解情况。在个旧锡矿,联合调查组察看了工人使用高压水枪进行矿产开采的场景。随后,锡矿负责人陪同程子华坐土电梯下到近百米深的矿井下,看望正在那里采矿的工人。矿井下,一些工人在开采矿石,一些工人用自制的电车运送石料,各段指挥有序。工人的劳动量相当大,确实很辛苦,但他们都头戴矿灯帽,干劲冲天。视察过程中,程子华叮嘱工段负责同志:在紧张的生产中要注意安全!在听取了红河地区负责同志的汇报后,程子华一边看图表做记录,一边说:你们管理得很好,这个锡矿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矿山,你们还要不断地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在视察锡矿的过程中我们还闹了一个大笑话:当我们从井下上到地面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的手表都停了! 这时,陪同的矿山同志告诉我们:锡矿的矿石里面含有磁铁石,对手表有很大的影响,刚才由于忙着安排陪同领导同志视察采矿,忘记提醒你们把手表摘下了。不过大家别着急,只要把手表放在“消磁箱”中,半小时后手表就恢复正常了。

1964年11月,程子华和水电部部长刘澜波、国家建委副主任谢北一等同志坐吉普车来到雅砻江上游的左县、老君庙、鱼门等地,考察二滩水电站初步勘测、规划情况。在调研现场,刘澜波对程子华说:“这里自然条件好,是搞水电站的理想之地,我们向总理汇报现场的有关情况,如何?”程子华建议说:“还是先向富春、一波汇报,请他们再向总理汇报吧。”

联合调查组完成调查任务后,在中央的领导下,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党委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加之广大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和创造性劳动,西南三线建设的工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艰苦奋斗,作出重要贡献

在整个实地调研期间,联合调查组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这个地区属于干旱酷热的亚热带气候,周围都是荒山野岭,白天烈日当空。联合调查组转战在深山峡谷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组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席棚中,吃的是干咸菜、硬干粮。考察中,大家手持甘蔗当拐杖,渴了就啃甘蔗。程子华爬山比其他同志要困难得多,因为他的双手在战争年代曾经负过伤,行动起来很不方便,但他携带着水壶、毛巾、草帽以及拐棍“四件宝”,和调查组其他成员一样实地考察。途中,他与大家谈笑风生。为了鼓励大家战胜困难,他经常坐在山坡上给大家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以及延安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大家集中在一起休息时,他还亲自组织唱歌等活动。调查组全体成员被程子华的精神所感染,一路上感到很快乐。

在宜宾山村调查时,程子华听当地村干部反映“白毛女”罗长秀的情况。村干部说:在旧社会,穷人受尽了地主的压迫,没有自由和地位,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罗长秀因无力偿还地主“驴打滚”债,才十来岁的小姑娘就被逼逃进深山,靠吃野菜、野果和树皮为生,在山洞和山庙里住了十多年,成了“白毛女”。有村民进山时曾发现住在山庙的“白毛仙姑”,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吓得晚上不敢出门。谁也不知道罗长秀还活着,就是“白毛仙姑”。新中国成立后,村干部组织人进山寻找到“白毛仙姑”后,才得知“白毛仙姑”就是罗长秀。据说,《白毛女》剧组曾经多次采访罗长秀,但是由于罗长秀长期独自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变得寡言少语,见到人仍有些害怕。剧组只好陪同她沿着她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边走边写,著名电影《白毛女》的剧本就这样撰写出来。程子华听了之后,让我买了一些东西,去看望了罗长秀。程子华与罗长秀交谈时,她没怎么说话,只是哭。我想给她拍照,考虑她害怕照相机,只好偷偷地拍了几张。程子华特意吩咐村干部要特殊照顾罗长秀,慢慢引导她走上正常的生活。程子华还对考察组的同志说:“这件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阶级斗争课,也只有深入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知道这些情况,坐在办公大楼是无法知晓的。这对我们深入调查研究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弄弄坪那位姓游的老人在向我们介绍情况的时候,曾特意提到,当地人有“五怕”:火箭草“咬”人、野狼、麻风病、过金沙江、出门。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五怕”放在心上,可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遇到这五种情况后,我们感触就非常地深。

火箭草“咬”人。在我们去弄弄坪的路上,到处都是一人高的草地,那就是火箭草,也称野。只要人经过草地,这种草就“咬”住人的腿不放,“咬”在衣服上也弄不下来,被它“咬”过的皮肤一片红,又痒又疼。有的同志说:干脆放把火把草烧光算了!这个建议马上受到程子华的批评。随行的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说:日本在中国搞“三光”政策,你在攀枝花搞“一光”政策,把老百姓都烧跑了,咱们找谁了解情况去?!

野狼。我们在弄弄坪调研的时候,多次发现成群结队的野狼,它们东跑西窜,我曾用步枪打死过几只。攀枝花村有个小孩,被野狼咬伤后拖上山,幸好被人及时发现,经过追打后才被救下来。

麻风病。当地老百姓一度传说,鸡吃了麻风病人吐的痰,人吃了这只鸡下的蛋后,就会传染上麻风病。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恐慌起来了。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我们调研工作的开展。为此,程子华要我给卫生部打电话,要求他们派出相关的专家来。几天后,卫生部派来了专家,在了解情况后,他们向程子华汇报:1949年前这种病确实是无法医治,很多地方就把病人关在房子里烧死以减少传染。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现在这种病已经能治好了。而且这种病只能直接传染,不能间接传染。听了之后,大家才消除了恐惧,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当地村民。

过金沙江。当时金沙江上没有架设桥梁,据载我们过江的船工说:现在正值金沙江水上涨的季节,前几天曾经发生过几次翻船事故,他们的船是运柴火的小木船。为安全起见,他们劝我们还是不要渡江。旷伏兆和我也劝程子华暂不过江,另想过江的办法。程子华批评我们:“不过江怎能了解弄弄坪的全面情况?怎能完成党中央、、交给我的任务?!”我们再三做船工们的工作,他们才勉强同意载我们过江。程子华面带笑容登上船后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灵嘛!为了防止意外,我们几个工作人员紧紧地围在程子华身边。就在船工将小船推向江心的瞬间,船只失控,被激浪冲出十多里外,幸好在一个急转弯的地方被一处礁石拦住了,小船才得以靠岸。下船后,程子华并不知道刚刚发生的惊险,说:很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嘛!并一再地感谢船工,问他们是哪个村的,叫什么名字。为了表示感谢,我拿出200元钱给船工,他们说:我们可不能收你的钱,大队干部对我们说,和派人来开山建钢铁厂,这是造福我们的大好事。要啥子钱嘛?!

出门。在西南进行现场调研十分辛苦,早出晚归已是不成文的作息时间,因为调研工作不仅要翻山越岭察看矿山厂址,而且还要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寻找各个方面的人了解情况。在缺住少吃的情况下,调查组和建设大军硬是“天当房,地当床,担水到金沙江,三块石头架锅,帐篷搭在山窝上”。这种景象在三线建设现场到处可见。在完成当天的实地调查工作后,调查组必须返回借住的仁和镇老百姓家,晚饭后开碰头会汇报当天各自调查的情况,并研究第二天每个人的调查线路和任务。程子华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记得有一次,我在老乡家给程子华烧了盆水,让他洗脚,发现他的鞋和袜子被磨破了,就对他说:“袜子已经补了三次了,鞋也被修过了,它们都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了,干脆扔掉算了。”他说:“那可不行,你再想想办法帮我补一下,还可以再穿一阵子,回到北京后再换新的好吗?”我只好同意。

三线建设范文5

【关键词】三线建设 工业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

三线建设是指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对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的一系列规模宏大的经济建设。从时间上来看,它贯穿三个五年计划(“三五”到“五五”),历经14年之久;从地域来看,它跨越川、黔、滇、陕、甘、宁、青、豫、湘、鄂、晋等11个省区之广;在投资总额上更是高达2000多亿,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一半左右。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但由于微观布局的失误和政治因素的制约,三线建设也给西部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但唐宋以后,由于战乱及历史条件的限制,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形成东西部不平衡发展的格局。鸦片战争后,沿海各地的相对开放更使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工业的70%以上分布在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而沿海工业的绝大部分又分布在上海、青岛、广州等少数城市,可见,历史留给新中国的是一个极度不平衡的局面。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周边形势骤然升温,美国出兵越南,将战火引到我国的南大门;前苏联更是陈兵百万,矛头直指我国东北地区;另外来自印度、台湾的威胁更是源源不断。国际局势的空前紧张使国家领导人不得不作出备战的考虑,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由此,我工业重心开始由沿海转入内地,实行内陆地区优先发展。

根据中央提出的尽快搬家的指示精神,“三五”计划指出要将国家建设重点转移到大三线地区,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建设。而“四五”计划则规定要把中西部建设成为部门比较齐全的战略大后方基地。“三五”时期,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内地占66.8%,其中三线地区比重高达52.7%,沿海地区只占总投资额的30.9%[1]。“四五”时期,三线地区投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41.1%,比沿海地区高出1.7个百分点。在三线地区集中建设的1965年到1975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额为2919.6亿元,其中对三线地区投资达1269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额的43.5%[2]。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国家几乎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一半用于大后方建设,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二、三线建设驱动下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多方面衡量,这一时期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建设改善了国防工业布局,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西部工业经济及城市建设在这一时期得到全面发展:不仅新建了焦枝、成昆、襄渝等8000多公里的铁路线,修建了22.78万公里的公路,形成了通往全国各地的水路空交通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陆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的状况;[3]建成或初步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厂、酒泉钢铁、成都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大中型的骨干企业,初步改变了内陆地区长期落后的状况,奠定了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另外,由于东部企业、科技及人口的大量内迁,给西部以及沿海腹地带去了新风气,有利于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在各内迁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带动下,长期处于落后地带的内陆地区,逐渐涌现出如六盘水、攀枝花、十堰、西昌等几十个新型中小城市,极大促进了当地工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过全面三线建设,到1978年,中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40.28%,其中西部重工业在1965年时已接近东部水平,东西部地区工业、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则由1952年的7:3缩小为1978年的6:4[4],这就初步改变了东西部工业不平衡的布局,缩小了地区差距,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建立了雄厚的生产基地和一批尖端实验基地,改善了国防工业布局。三线建设前,三线地区只能生产一般的轻武器、电子元件器、雷达通讯导航设备和一般的歼击机,到“三五”、“四五”计划执行期间,其国防现代化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不仅在常规兵器、国防电子工业、船舶工业、交通通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核工业也从无到有,取得全面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三线地区共建成企业及研究机构868个,较1964年增长3.64倍;职工增长2.15倍,达到143.6万人;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固定资产原值231亿元,比1964年增长3.15倍。据统计,到1975年,三线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武器设备水平、固定资产原、净值等都已赶上或超过一、二线地区,占整个国防工业生产能力的一半以上[5]。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防工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的现状,对于协调工业布局、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等,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外,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地区间资源总量存在很大差异,呈现从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三线地区水资源开发量占全国的一半,煤炭、铜矿、钛、钒、铅等有色金属储量也均居全国首位[6]。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众多新兴工业基地的建成,煤炭、油田、铁矿、水泥及原盐等工业产品的新增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其中煤炭开采能力和原盐生产能力占全国的比重更是远远高于沿海地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工业集中于非原料产地的经济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三、线建设对中西部社会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

尽管三线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但由于它是在对战争错误估计的基础上制定的,使其在具体执行时产生一系列的重大失误,从而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三线建设的目的在于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出于防空需要,国家要求一些项目要尽可能的分散开来,不要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7]。这个方针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在执行具体方针时走了极端,过分强调“靠山、分散、隐蔽”忽视了工业布局要向优区位聚拢的规律,硬把一些骨干项目放在人烟稀少的大山沟里,远离城市和人口聚集区,不仅相互联系的企业之间,就连企业自身的多个车间也被分散在茫茫群山之中。这样搞,虽然有利于防空,但是运输和后勤的供应变得困难,使得基本建设投资过多,形不成综合的生产能力。据统计,在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三线建设的情况下,全国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却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就严重阻碍了西部各地生产效益的提高,在一系列经济指标上与沿海地区仍然有很大差异。

三线建设期间,由于过分强调“备战”,中央将全国划分为10大经济协作区,将东部部分工厂一分为二的迁往内地,因为急于在三线地区开辟新的工业基地,从而忽视了地区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生产分工等方面的经济交流,造成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据统计,整个三线建设期间,东西部产业结构的趋同率竟高达90%以上,这就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自身能力的发挥,使其无法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特色,发展符合自己的优势产业。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航空、钢铁、军工、化工等部门并没有与西部当地企业形成紧密的产业联系,很难服务于当地经济,不能更好的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由于三线建设处处以“备战”为纲,突出强调一切让位于军事与重工业,这就严重阻碍了轻工业和农业的有序发展。在“三五”、“四五”计划中,重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由498.89亿元上升到874.94亿元,比例高达51.1%和49.6%,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轻工业投Y则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这就造成人民群众生活用品的严重短缺。由于农轻重投资比重长期畸形,造成重重轻轻,重重轻农的局面,不但挤占了学校、社会福利设施等非生产性投资,还使各种建设投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严重阻碍了各部门的协调有序发展。

四、余论

关于三线建设对中西部发展的作用,如果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评论,很容易得出“得不偿失”的结论。而如果把其放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难发现:三线建设虽时刻以备战为中心,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只是在具体的项目部署时走了极端,加之政治动乱的影响,造成某些企业生产效益低下。如果把这一时期的效益损失,计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成本中,就不难看出,这一部分损失乃是一种社会成本的必要扣除。据统计,很多三线建设中建成的企业和厂矿,是在80年代以后才开始正式发挥其全部经济作用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三线建设因微观布局所造成的损失是暂时性的。

而三线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拓荒者,也确实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薄弱、交通落后以及资源开发率低下的状况,改变了区域经济结构,为内地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如果不是三线建设改变了东西部不平衡发展的格局,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会面临更多的困难。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内地重点建设为西部内陆偏远山区带来文明之光,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综上所述,尽管三线建设存在着上述不足,但就其意义而言,仍然是我国经济建设史上的壮举。

参考文献

[1]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1990:26.

[2]李彩华,姜大云.《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9-90.

[3]徐春天.《三线建设―新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先行》[J].《西南财经大学宣传部》,2002(10):5-6.

[4]刘国光.《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6:341.

[5]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266-267.

[6]阎放鸣.《三线建设述评>《党史研究》[J].1987(4):72.

三线建设范文6

关键词:建筑外观 装饰改造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TQ174.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工程简介

华南快速干线(三期)建筑景观装饰工程项目位于广州北环高速和北二环高速公路之间,东西向贯穿白云区和天河区,东起华南快速二期干线的春岗立交,西接佛山南海的广和大桥,全长约17.6公里,是广佛都市圈的一根主动脉,是广佛同城化的重要纽带。本工程沿线布置两侧有建筑的部分约15.4公里长(西起广清高速东延线500米,东至石陂隧道),设计区域内的建筑可分为小区住宅、民居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厂房建筑、混合建筑群、临时建筑等,以民居建筑和厂房建筑为主,部分建筑直接与道路临近,经过民居密集区道路两侧设有塑料隔声屏。

二、总体现状情况分析

项目前期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华南快速干线(三期)建筑外观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建筑外立面均较为脏乱、陈旧;户外广告牌设计凌乱,违法违章的居民自建楼较多;部分楼顶存在加建建筑;建筑外立面窗台防盗网不规范,飘蓬较为凌乱;沿线各种电线、电缆等管线交叉错乱;室外空调机摆放随意混乱;部分建筑坡屋顶屋面陈旧;沿线建筑均未考虑统一的夜景灯光设计等情况,严重影响整个建筑物外观形象和立面效果。

道路沿线农民自建房较多,均为一栋贴近一栋的“握手楼”,且样式陈旧,无统一规划,整体效果较差;沿线高速路噪声和灰尘较大,影响居民的工作和生活。

沿线建筑外观现状照片

三、主要指导思想及改造原则

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强城市管理、迎接亚运会、促进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整治环境、美化家园、促进发展”的工作要求,对建筑外观进行综合整治。

主要改造原则是:一线建筑优先的原则;尊重现状功能,在现有基础上改造沿线道路景观原则;坚持经济、绿色设计原则。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将现代生态理念与道路沿线自然景观、人居景观的整饰结合改造,以此为契机带动沿线第二、三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达到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综合升级的目的。

四、建筑景观装饰设计改造方案及措施

1、厂房建筑——重点整治

这类建筑外墙为水刷石、油漆,破旧残缺饰面剥落严重,且外观脏乱不堪。主要改造方案及措施为:修缮、粉刷翻新外立面;规范空调机、飘蓬、防盗网设置;一线建筑增设平改坡工程。

改造前的照片改造后的效果

改造前的照片改造后的效果

2、民居建筑——重点整治

这类建筑外墙均为外墙砖饰面完好,建筑不规整随意布置公路两侧,空调机布置凌乱,管线布置混乱,部分存在乱搭乱建现象。主要改造方案及措施为:清洗外立面、统一更换门窗,规范空调机、防盗网设置,局部增设围墙、利用植物美化和遮挡立面效果,另外一线建筑增设平改坡工程。

改造前的照片改造后的效果

3、外观完好的建筑——简单整治

这类建筑外墙均为外墙砖饰面完好,建筑较为规整统一,但空调机布置凌乱。主要改造方案及措施为:清洗外立面、规范空调机机架增设防护罩、规范防盗网设置、一线建筑增设平改坡工程。

改造前的照片改造后的效果

4、规范整理架空管线——重点整治

现状沿线存在很多管线架空,对建筑外观影响最大,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是外立面整治的重点内容。因此,改造措施是对于有条件的架空管线尽可能下地整治,不具备下地条件的进行统一横平竖直处理。

5、临建、违建整治——重点整治

对于公路两侧的临时建筑和违法建筑,建设单位联系协调国土、规划、建设、城管、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进行拆除,并进行绿化美化工作。

6、建筑天面清理——简单整治

清理建筑天面违法加建的临时建筑,清扫天面垃圾等杂物,有条件的天面尽可能进行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7、统一规范改造沿线商铺广告招牌——重点整治

对沿街商铺招牌的高度、大小、颜色、材质进行统一规范。

8、重要景观地段建筑屋面美化及坡屋顶改造——重点整治

对于沿线重点景观地段的建筑屋面上杂乱或者违法搭建的建筑物,难以短期内清理或拆除的情况,采用广告牌进行围蔽处理;对有条件的平顶屋面进行坡屋顶改造,有利于节能和景观效果的统一;对荷载、防水等因素具备的建筑屋顶进行绿化美化,对不具备承受一定荷载的建筑屋面采用对土壤厚度要求不高的佛甲草进行绿化或者采用仿真草美化。

9、统一规划增设沿线建筑外观泛光照明光亮工程

对沿线重点建筑、关键部位、标志性建筑、围墙、绿化等分类进行泛光照明和光亮工程设计,增加城市美轮美奂的夜景效果。

10、其他重点整治的包括增设隔声屏、围墙、施工工地遮蔽、功能性构筑等。

五、建筑景观装饰材料色彩选择

1、色彩定位

根据现状建筑外观色彩的效果,考虑主体色彩与沿线建筑总体色彩相协调,并结合广州市以灰黄色为城市主色调的色彩规划,本项目色调选择以深浅灰色、深浅咖啡色、米黄色为基本色调,白色为点缀色。

本项目主要装饰材料:外墙采用涂料以白色、米黄色为主;铝塑板以灰白色为主;坡屋顶合成树脂采用橙红色为主色调。

2、平改坡屋顶材料

平改坡屋顶材料主要采用橙红色合成树脂瓦,屋面平改坡工程原则上保留原来平屋面的排水系统,坡屋面的排水系统采用外天沟排水方式,坡度为25—30度,连续面积较大的屋面增设老虎窗。老虎窗是平改坡工程中重要的装饰内容,兼顾美观的同时解决坡屋面检修通道及屋顶采光和通风的要求;老虎窗的位置宜与原有建筑或阳台相对应或有规律设置,并采用白色通风百页和清水玻璃相结合的设计形式。

老虎窗 平改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