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诗范例6篇

拜伦的诗范文1

还记得拜伦家族的那句格言吗?“信赖拜伦”也一直鼓励拜伦。从纽斯台德的那个跛脚忧郁的少年到哈罗公学、剑桥大学放荡不焉的风流浪子,从受人攻击被迫离开祖国浪迹天涯的游子,到深受希腊人民敬重的英雄。拜伦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这就是可爱、可恨、可亲、可怨、可信、可叹、可尊、可敬的拜伦。

寻找吧——不需怎样寻找就能发现——

一个战士的坟墓,对你最合宜;

然后四面看看,选择你的土地,

于是你就永远安息

——拜伦

我不太懂拜伦的诗,他总是那么的伤感,也许是因为他的一生充满着不如意。他生命完美和缺失似乎都有更深的含义。一位古人先哲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神明就是野兽。可拜伦似乎处于这两者之间……

他的一些梦想总是破灭,也就造成了他独特的性格。还记得那首共16章,16000多行,被歌德称之为“绝顶的天才之作”的《堂璜》吗?我想历史是最有见证的。在300年后,人们还是热忠于他的诗,都被他悲惨的一生所感动……

让我们也感受一下拜伦他独特的诗:

但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破而仍飘扬天空,

招展着,就像雷雨似的迎接狂风;

你的号角虽已中断,余音渐渐低沉,

依然是暴风最嘹亮的声音。

你的树木失去了花朵,树干遍体鳞伤

受了斧钺的摧残,似乎没有多大的希望,

但树浆保存着,而且种籽已深深入土,

拜伦的诗范文2

【论文摘要】童年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童年精神创伤对人的影响往往会是终身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童年精神创伤对其成年时期的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童年经历的不幸,拜伦呈现出明显的病态人格,其主要的表现为对女人的矛盾心理、变态的俄底浦斯情结、自卑情结、倒错倾向等。

1816年 4月 25日,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被迫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这是一次永久的放逐 ,以后他再也没能踏上这片国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被英国人奉为神明的诗人遭到如此的命运呢?

一般从事拜伦研究的学者 ,比较强调拜伦作为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诗人在英国所遭受保守势力的迫害和攻击,将他看成一个受难者,却很少提及作家自身的性格的一些因素。然而,透过笼罩在诗人身上缪斯 的神圣光环,我们会发现一些让我们的情感无法接受的事实,这就是他对妻子的不近人情的冷漠和他与姐姐奥古斯塔的颇受指责的关系。的确,将一个具有偶像性质的诗人和病态人格联系在一起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是过分美化他的生活似乎又有违历史的真实而不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态度。实际上,作为恶魔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拜伦的性格中有许多病态的东西 ,而这些,不是被研究者忽略了,就是被有意的回避了,还有人把他的病态人格归结为他的贵族气质,但笔者认为,贵族气质和病态人格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带有明显的群体特征,而后者则纯粹是个人性格的问题。

那么,拜伦的人格中有哪些病态因素,它又是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呢?对拜伦的人格有什么影响呢?

总的来说 ,拜伦的病态人格与他的童年的心灵创伤有直接的关系。童年精神创伤对拜伦病态性格的形成的影响大致可归结为:童年生活的不安全感引起对女性的矛盾态度、变态的俄底浦斯情结 、倒错倾 向和因身体残疾而产生的自卑情结等。

弗洛伊德、荣格、佛洛姆、拉康等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均持有一个相同的观点:童年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许多病态人格的形成和童年经历的不幸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家庭又是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因为个人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的家庭环境、拜伦童年的家庭环境是怎样的呢?他的父亲是个浪子,与拜伦的母亲相遇时正负债累累,所以面对刚刚继承了一笔财产的拜伦的母亲,他选择了结婚这条解决其经济困境的最佳途径。结婚后,他的浪子的习性不仅未能改掉,反而变本加厉了,他大肆挥霍妻子的金钱,却并不把她本人放在眼里。正是在被丈夫的漠视、又为经济状况所担心的情况下,拜伦出世了。拜伦一出世便成了父亲的替罪羊,母亲将自己对丈夫的不满 、失望和怨恨全部发泄到拜伦身上,因此,年幼的拜伦并没有体会到家庭应有的温暖。拜伦的性格多疑而敏感,和他早年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女人需要什么?》…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塞尔 13·安德烈的重要著作,在这里他明确指出,第一个给孩子提供性经验的往往是他的母亲和保姆这样的给予孩子照顾 的人。如果说母亲神经质性格让拜伦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的话,那么,他幼年时的保姆对他的影响则更为严重。这是一个行为放荡的女人,在照顾拜伦期间,经常将自己的情夫带 回家。除此之外,她还很有可能对拜伦实行了犯。拜伦的童年精神创伤还来 自一次初恋:他九岁左右爱上了邻居家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姑娘,但这种带有单相思性质的爱情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玛格丽特表面上对拜伦很友好,使拜伦 自以为赢得了她的爱情 ,但背地里,她却对拜伦大加嘲笑 ,甚至嘲笑他的残疾,碰巧的是,有一次拜伦听见了她的嘲笑,这对初恋的他的心理打击是极大的。母亲、保姆、玛格丽特这几个女人对拜伦的共同影响是造成了拜伦成年后对女性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女性是神秘的,他渴望从她们那里了解秘密;另一方面,在他眼里,女性又是可怖的,她们爱说谎、急躁、狭隘、令人厌恶 ,使他对她们永远抱有戒备心理。

依照佛洛伊德的观点,所有的孩子都要经历一次俄底浦斯阶段。但这一理论被用来解释拜伦的童年成长过程。我们会发现似乎失败了。因为,在拜伦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在拜伦的个人生活中总扮演着令人不快的角色。他的童年经验中几乎没有任何产生俄底浦斯情结的迹象。但正如法国学者罗兰 ·巴尔特所说,人类只有一个故事,这就是俄底浦斯的故事。他这句话无非是想说明母亲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俄底浦斯情结是人类的最原始感情的表达,它对拜伦也不例外,只不过,拜伦的俄底浦斯情结被过分压抑,以一种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他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奥古斯塔的不正当的爱恋。奥古斯塔是拜伦的父亲与前妻所生的女儿,比拜伦大四岁,丈夫的荒唐行为造成了她的贫困,使得她不得不带着孩子寄居在弟弟拜伦家里,拜伦曾对奥古斯塔一往情深。我们摘录拜伦写给奥古斯塔的两首很重要的诗中的两段【2】,从中可 以看出拜伦对这位姐姐的感情的端倪 :

原你心俯临我心,来教导 :

何事要果敢 ,何事要宽容;

你一句温柔的低语便抵 消全世界对我的可卑的指控。

虽然你是女人 ,却不欺哄我:

虽然是女人 ,你不曾遗弃;

虽然被我爱 ,从不刺痛我;

虽然被毁谤 ,你毫不游移;

虽然被信赖 ,你不曾回绝我;

虽然分别了,并不想摆脱 ;

虽然很警觉 ,绝不污蔑我:

为防人曲解 ,也不甘沉默。

奥古斯塔和拜伦的关系一直是研究拜伦的学者所关注的重要话题。有许多学者都坚持认为:拜伦与奥古斯塔之间存在着关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其中一个重要信息是来 自拜伦夫人安娜·米尔班克的,这个思想有点保守的上流社会的淑女在女儿阿达出生刚满月就离开了丈夫回到了娘家 ,当被问及她离开拜伦的原因时,安娜只说了这样的话 :“拜伦疯了”。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思想保守的女人下了那么大决心离开丈夫呢?其中的隐情也许 只有安娜自己知道。但我们也不是不可 以从一些细小的事件中推测出一些信息:在拜伦受到舆论的攻击 ,被迫永远离开英国后 ,曾多次给奥古斯塔写信 ,但后者始终没有回信。不仅如此,留在国内的奥古斯塔在安娜的影响下每天进行忏悔,忏悔什么?如果一个人没有罪恶为什么会去忏悔呢?甚至,连拜伦的信都不肯回呢?其中的原因很容易推断:奥古斯塔当然 自认为是有罪的。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拜伦的创作中找到一点线索。在其创作中,有关的题材,如《阿林道斯的新娘》、《曼弗雷德》等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相信佛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话,那么 ,母题也许是拜伦 自己无意识情感的流露。很显然,在《曼弗雷德》中,曼弗雷德试图逃避对 自己姐姐的有罪的爱情,虽然我们不能将诗剧中主人公完全等同于拜伦 自己,但这部写于 1817年的诗剧和拜伦的个人情感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它正是拜伦的内心 自我谴责的无意识行为。

指出拜伦的意识并不是本文的目的,而是为了说明童年的创伤如何影响了一个伟大的诗人的生活。由于不能很好地得到母亲的照顾,拜伦的童年是在没有安全感中度过的。而寻求安全感是人的天性,由于地位、年龄和教养等原因,奥古斯塔身上有着和拜伦所交往的其他女性所没有的宽容、随和、平易等性格 ,正是这一性格使拜伦获得了一生中少有的安全感 ,他分明从奥古斯塔那里体会到一种母性般的关怀。在拜伦的潜意识中,奥古斯塔兼具情人、母亲和姐姐等多种角色身份 ,满足了拜伦的潜意识里的被过分压抑的俄底浦斯情结。

除上述心理疾病外,拜伦还有着严重的自卑情结和倒错倾向。从表面看,拜伦的性格十分独立和高傲,给人以莱骜不逊的印象。但在这傲慢的背后,隐藏的是拜伦深刻的自卑情绪。众所周知,拜伦身体残疾,这种身体的畸形而带来的苦恼一直困扰了他的一生,他有一个明显的性格特征是羞怯,羞怯不是人的天性 ,它更是自于环境的影响,拜伦的羞怯和他的身体畸形有直接关系。有不少资料可以表明拜伦很有可能是个双性恋者。倒错倾向在他的行 为中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女扮男装的女性的过分偏爱。早在剑桥上大学学习时,他就经常将一个男扮女装的“女伴”留在身边。在他离家去国移居意大和后,其时充当拜伦意大利文的秘书波利多里博被人怀疑充当着其男嬖的角色。

最后,我们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不希望对拜伦病态人格的分析影响我们对这个伟大作家的整体评价,更不要因为我们对拜伦人格的剖析降低对这位作家应有的尊敬。由于童年的不幸给作家心灵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精神创伤,作家更值得我们同情而不是嘲笑。在拜伦的创作中,我们也不宜将他的一些带有母题性质的创作完全等同于作家本人,我们不否认作家的创作和他的个人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我们也要记住荣格所说的话:作家不是代表着他个人而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言说者。的确,对拜伦这样一个复杂而具有社会影响的诗人,显然不是能用病态人格几个字来简单概括的。

【参考文献】

拜伦的诗范文3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创作风格;创作影响

一、前言

早在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运动在当时的欧洲各国就风靡一时,很多文人墨客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生演变,他们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思想,以追求自由和浪漫的创作风格,进而充分调动起来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结合那个年代百姓的朴素生活,为当时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个新的氛围。

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历程

在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后,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浪漫主义诗歌便在这时开始了萌芽,并通过渐渐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收获。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咋发展中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发展初期,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为主要代表的湖畔诗人最为活跃;另一个是以雪莱、拜伦、济慈为主要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他们的出现则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高潮。

(一)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初期

在浪漫主义的浪潮袭来之时,华兹华斯等人便逐渐打开视野,他们的作品也相继登上了诗歌的舞台。华兹华斯的作品中,不论是言语的表达还是体裁的运用,都打破了古典主义驾驭语言的常规,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高潮

继湖畔诗人之后,雪莱、拜伦等人的出现,更是冲破传统语言和风格的主要力量,他们在华兹华斯的基础上,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其中济慈将古典主义的代表布瓦洛进行抨击,并称他是“一个由浮华和蒙昧主义培育的派系”,而拜伦被称为“恶魔诗人”,他们的作品中多追求自由浪漫和精神的解放,这毫无疑问是对古典主义的诗歌精神的冲击和挑战。

三、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风格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不仅时间很长,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也很大,总体来看,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风格不仅形式多样,情感表达细腻,语言简单、平淡、朴素,两大诗派的主要作家在创作时更是追求自然,解放思想。以华兹华斯和拜伦两人为例,他们的创作风格在当时影响了很多诗人。

华兹华斯的创作都是以大自然为载体,多赞美自然景象和普通的劳动者,其诗歌的语言简洁、清晰,并富有深刻的内涵。他认为自然对于初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而言是创作的基本[1]。同时很多作品都是以“美”的形式来感染读者,让读者情不自禁的陶醉于作品之中[2]。例如在他的作品《孤独者的收割人》中,以一个孤独的收割姑娘的朴实而甜美的歌声为描写对象,描绘出一幅平淡的收割图。作者在创作时有两处也运用了大胆的想象,一是他将姑娘的歌声比作沙漠中夜莺的歌声,联想到当沙漠中孤独的旅途者听到如此动人的歌声而作出的反应;另一个是将姑娘的歌声比作驱散严寒的杜鹃声,从侧面表现姑娘歌声的温暖。简单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便是当时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风格。当然,像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无论是欢悦的《水仙花》,还是充满泛神论思想的《丁登寺旁》,无不是以自然景物、生活实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可见华兹华斯在创作时非常注重将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比拟,并赋予自己的感情基调。

拜伦的诗歌,具有很浓的抒情基调和很强的主观意识。他创作的方式并不是循序渐进的,随着事情的发展进行创作,而是选取整个事件的突出点,以爆炸性的方式展开诗歌的写作,而“自由”是他创作的精髓。在著名的作品《唐璜》中,不仅涉及到的人物众多,其场面更是恢弘,语言平淡却富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而这部作品最大特色是将小说与诗歌的风格融合在一起,作品中的主人公唐璜更被作者赋予了“拜伦是英雄”的典型形象。同时整首诗歌并不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创作,而是以唐璜的爱情纠葛而进行远航冒险开始这首诗歌创作的,来揭露英国贵族的拜金主义。这首诗歌中的“风暴”、“沉舟”等场景描绘的异常精彩,而诗歌语言的幽默、简单、凝练对后世也有很深的影响。同样在作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异教徒》、《海盗》等长诗,更是通过塑造众多才华出众、意志坚强的主人公来批判当时英国的专制暴政。

在当时的英国诗歌领域中,同样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诗人还有柯勒律治、济慈等人,他们的作品中也大量的运用想象,从而对诗歌整体进行美化,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去感化读者,简单的语言,朴实的意象都能够让读者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感所在。

四、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无疑是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冲击,尤其是创作风格方面,拜伦等人的出现,影响着很大一批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创作风格,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现实生活中的意象运用的淋漓尽致。当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兴盛时期,拜伦等人的创作风格在欧洲乃至亚洲影响至深。

(一)重视情感的抒发,创造了文学创作本体的价值

情感是一个人对待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特别的感觉,是人在创作时的灵感来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多以抒感为主,诗人在创作中将生活中的事物赋予了大量的深刻的内涵。这样的创新弥补了古典主义文学创作的缺陷,古典主义诗歌的创作有一定的严格要求,从三一律格式到精准华丽的语言,使古典主义诗歌创作都暗藏着贵族阶级的观念,很多诗人在创作时仅仅注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忽视了情感的作用,是诗歌没有任何感彩。然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完全打破古典主义诗歌的这种局限,其崇尚自由、浪漫和注重情感的抒发对后来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新的创作模式、新的创作风格、新的创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文学创作本体的价值所在,很多诗人在创作时都摒弃了古典主义文学那种庄严而沉重的语言,是诗歌的内容更加倾向于生活,倾向于大自然。尤其是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多以歌颂百姓为主,这不仅影响到英国的诗人,同样对欧洲和亚洲很多国家的诗人都有很多的启发。

(二)丰富的想象力,对现代派诗人影响颇深

浪漫主义诗人在创作时广泛的运用想象,让诗歌的创作更加灵活多变,这对艾略特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4]。正如英国著名的评论家柯勒律治所说的那样,诗歌的创作应该以诗人的良知为载体,丰富的幻想为外表的服饰,创作行为是诗歌的生命,想象力则为诗歌整体的灵魂,并且这“灵魂”无处不在,是一个美和智慧的化身[5]。在他看来想象是一首诗歌创作成功与否的核心,没有了想象诗歌就失去了活力。可见十九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是极其重视想象的运用,只有大胆的想象才能让诗歌具有更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在后来的诗歌创作领域,想象这一创作手法被广泛的采用,包括后来产生的印象主义者、表现主义者以及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也都能看到想象的存在。

(三)自由的追求,丰富了诗歌的创作素材

“自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追求的一个最主要的创作风格,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不仅可以激发诗人们非常丰富的创作灵感,更是诗人们净化心灵的地方。随着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浪潮席卷了欧洲,很多文人墨客都摒弃了传统的创作思想,使诗歌的创作更加大众化,诗歌中的主角不再是贵族介级的专属,而普通人民也可以欣赏到诗歌的魅力。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创作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浓厚的抨击封建教会思想的韵味,他们通过诗歌表现自己封建阶级的反抗。因此,在当时英国诗歌中很多作品的创作素材突破了古典主义创作的局限,平淡的生活、象征自由的大自然以及人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成为了诗人们创作的原材料,让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结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当时的诗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兴起和发展影响到了当时欧洲很多国家,同时也改变了很多文人的创作形式,冲破了传统思想的牢笼。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在语言和创作手法上都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和规定,尤其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济慈等人创作,不仅开启了诗歌创作的新局面,更为诗歌的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其创作的别具一格,是思想的解放、自由的渴望以及浪漫情感的抒发的集中体现,是由贵族文学诗歌向大众诗歌的转变,不仅影响了当时很多文人,美术学、建筑学和音乐学等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维平.以诗论诗——英国经典浪漫主义诗歌解读.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

[2]张娜.浅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J].剑南文学.2011,(11)

[3]汪小玲.超经典时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3期

[4]杨莉.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68)

拜伦的诗范文4

论文摘要:《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以桀骜不驯的性格,强烈的爱情、孤独性格、暴戾乖张的复仇者形象,体现了拜伦式英雄人物所具有的特点。文章从以上希斯克里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解析该作品中拜伦式人物性格的体现。

一、引言

拜伦由于其诗作而创造了拜伦式男主人公这一形象。而拜伦式男主人公则来源于其于1813—1816年写的《东方叙事诗》,该诗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的英雄”。《东方叙事诗》是一组典型的浪漫诗,包括《异教徒》、《海岛》等篇。这些诗以抒情格调为主,抒发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情节。都是东方或南欧的。充满异国情调,情节富有传奇性而紧张。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不向社会妥协,顽强坚定,宁愿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但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注定悲剧的结局。他们既是社会的叛逆者,又是社会的牺牲者。他的诗作对后世的文学作品有一定影响,如《简·爱》、《呼啸山庄》两部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形象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拜伦式英雄的化身。

二、拜伦式英雄主义的特点

拜伦式英雄,又被称之为反英雄、悲情英雄、浪漫英雄。其不同于传统正派的、义气昂然、豪气万千的大侠,拜伦式英雄是寂寞的,多情的,矛盾的,悲哀的,偏激的,叛逆的。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三、《呼啸山庄》中拜伦式人物

《呼啸山庄》中富有拜伦式人物特点的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是呼啸山庄的老恩肖捡回的弃儿,老恩肖非常宠爱希斯克里夫,由此而引起亨得利的憎恨,当老恩肖死后,亨德利虐待他,使他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并从事仆人的劳动,像动物一样活着。希斯克里夫开始变得孤寂。凯瑟琳成了其情感的唯一寄托,两人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当他听凯瑟琳说如果嫁给他会使她降低身份时,他悲愤地逃离了呼啸山庄。爱情的背叛、生活的环境及成长中个性的形成,使希斯克里夫养成了向往自由与个人中思想。并为其对社会的反叛和复仇埋下伏笔。

1、希斯克里夫的社会生活

作为孤儿被收养的希斯克里夫。起初倍受恩肖的宠爱,而当恩肖死后,却受到周围人的歧视与虐待。从而使自己深感命运的不公,导致心理产生巨大障碍,从而产生心理的不平与愤懑,这为其今后的爱情及命运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希斯克里夫拒绝与他人的交流,而与之保持亲密关系的只有恩肖的女儿凯瑟琳,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两人均不喜欢受社会的束缚与羁绊,相同的性格使两人产生了深刻的爱情。而由于其行为的粗鲁,加之社会地位的低下,使两者的爱情也成了社会的牺牲品。社会地位的低下、爱情的消逝、受教育权利的被剥夺,导致其孤傲、仇视社会、渴盼爱情的抚慰心理的产生。

2、希斯克里夫拜伦式英雄的性格

(1)强烈的复仇者与叛逆者

希斯克里夫叛逆、孤傲的性格,加之社会地位的低下。爱情由此而逝去,生活的经历与磨难使其成为了一个极端的复仇者。从小寄居在呼啸山庄的他。与凯瑟琳青梅竹马。但当老恩肖死后。他受尽亨德利的虐待。当时希斯克利夫只有十三、四岁,但曾是弃儿的生活经历、恶劣的家庭和自然环境,使他逐渐形成了敏感、冷漠、顽强而又质朴的性格。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性格不断被强化表现得越来越粗野。他没有受过教育,被当作仆人使唤,卑微的社会地位使他失去与凯瑟琳结合的机会。他为此悲愤出走,而凯瑟琳则嫁给当地富有的绅士爱德加·林顿。两年之后,希斯克力夫重返呼啸山庄。他表面看上去温文尔雅,内心实则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他有计划地对每个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展开报复。诱使亨德利,从而侵吞呼啸山庄:他骗取伊莎贝拉的芳心以获取林顿的家产,婚后却不断地从精神上折磨她:当凯瑟琳、亨德利、爱德加相继死去后,最终将两家的家产合二为一。他虐待亨德利的儿子。从小不让他接受教育,教他粗俗的言语和行为,打发他做仆人的工作等等,他把亨德利当年对待他的手段变本加厉地运用到小亨德利身上。

在复仇的过程中,其表现出强烈的对曾经伤害过自己人的憎恨心理,同时也表明了其叛逆心理。对凯瑟琳爱情的背叛,他的复仇行为却充分体现在迎娶伊莎贝拉而对凯瑟琳实施的感情报复。当凯瑟琳生命即将垂危时说:“你会忘了我吗?当我在坟墓里时,你会兴奋吗?”希斯克里夫回答道:“在你即将死去时以那种方式与我讲话。难道你是魔鬼吗?你没想过你死后,那些话将刻在我脑海里,并深深地吞噬我的灵魂吗?你知道你在撒谎说是我杀了你:另外,凯西,你知道我很快会忘了你!你的自私难道还不够吗?你平静了,而我却在受炼狱般的折磨?”

(2)社会的反抗者

希斯克里夫的复仇实际上体现了其对社会的反抗与不满。由于社会地位的悬殊,从而使其爱情成了社会的牺牲品,而对于当时英国的社会来说,婚姻讲求的是门当户对,上层阶级绝不允许下层阶级的融入,由此而造成自己爱情悲剧的发生,为此他要对命运与社会对他的不公进行反抗。为了赢得爱情,希斯克里夫通过不同寻常的复仇手段进行反抗。从而使其爱情提升到灵魂上的相恋。

同时希斯克里夫敢于打破社会的常规,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而社会的常规是:下人应遵循主人对自己命运的安排,甚至包括婚姻。但希斯克里夫为了追求爱情与人格的自由,却在内心深处,通过感情、身心的报复实现其爱情复仇。第15章中,为了和心爱的人一见,敢于冒风险与闲言碎语,请耐莉帮忙转达求见信件,在未得到许可时,迫不急待的闯入凯瑟琳的家,对凯瑟琳的紧紧拥抱,当得知林顿就在回家并已在上楼梯时。仍不顾事态的发展而不愿离去。并大叫:“凯西,我的生命,我怎么能没有你的日子?”当耐莉告知林顿已经回来。而凯瑟琳要求他留下,因为自己即将死去时,他不顾世俗的约束,不管林顿对其态度。为的是陪伴自己即将死去而挚爱的爱人。他们的爱情,本来就是对世俗的对抗,而在情敌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却成了希斯克里夫抛开世俗越俗,勇于与社会对抗的性格特征。

希斯克利夫的反抗除体现在爱情外,还充分体现在其粗野、不受宗教信仰的约束上,在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收养后,虽然得到老恩肖的宠爱,但却受人歧视,被剥夺教育的权利,整日像一个会说话的牲畜一样的活着,只有庄园里的凯瑟琳喜欢他、亲近他,使他们成为一对青梅竹马难解难分的伙伴。他们常常乘着呼啸的狂风,赤着双脚在荒原上奔跑:一起反抗伪君子约瑟夫的教导。拒绝祷告。把经书扔进沟里。虽然他们一个是来历不明的野孩子,而野孩子的特征通常在不愿受社会的束缚而表现出我行我素的性格。

3、火热的激情,强烈曲爱情

希斯克里夫具有强烈的爱情,为了爱情,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由于出身地位的低微。在呼啸山庄里,希斯克里夫一直生活在鄙视和虐待中。但奇怪的是他与凯瑟琳自小亲密无间,两人在本性上如出一辙。一起在山间游玩、谈心。渐渐地萌生了爱意,凯瑟琳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换句话说他把爱情放在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位置。

当爱情随风逝去时,则采取极端复仇的手段使自己受到伤害的人经受折磨。凯瑟琳答应林顿的求婚后对管家耐莉说:“我爱希斯克里夫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他的灵魂和我一模一样的。”他们的恋情,犹如荒原盛开的石楠,浑然天成,粗犷奔放,顽强对抗着世人的挑战。当他们误闯画眉山庄。山庄的繁华,舒适吸引了凯瑟琳,林顿兄妹的文雅使她意识到自己的粗俗,林顿的英俊、活泼和彬彬有礼深深地吸引着她,她答应了林顿的求婚。画眉山庄是这一地区的名门望族,嫁给林顿她就可以过上体面而富裕生活,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她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她知道她对林顿的爱就像树叶一样,会随季节的变迁而枯萎:而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则如岩石般久久不变。但是同时她也清楚:“如果希斯克里夫和我结婚,我们就得做乞丐,同时我的身份也会降低。”在世俗的偏见和纯洁的爱情之中,她选择了前者,并以此寻找借口:“如果我嫁给林顿,我就能帮助希斯克里夫,把他安在我哥哥无权过问的地位。”婚后。虽然生活富裕充足,然而她却像失去了灵魂的躯壳,最后在剧烈的内心冲突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的背叛并没使自己对她的爱情消逝,相反,他的爱情丝毫未减,仍然深爱着凯瑟琳,凯瑟琳的死使希斯克里夫悲痛欲绝,他喊道:“我有生命。我不能没有灵魂啊!”小说结尾,希斯克里夫、凯瑟琳的爱情终于以死亡而告终,达到灵魂升华境界。构成了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大地上徘徊,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团聚与回归。由于凯瑟琳的自私、爱慕虚荣,他们的爱最终成为悲剧。从凯瑟琳充满激情的爱情宣言中我们能够体会“超越了两个灵魂伴侣间相互得到充分满足的那种个人主义的梦想”的爱情观,同时也看到希斯克里夫火热的激情和强烈的爱情。

4、拜伦式结局

拜伦式结局一般表现在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在《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为了对社会不公进行反抗。神秘失踪三年之后,又神秘地出现,举止温文尔雅。实则无人了解其内心所想。由于儿时的遭遇,使其性格造成了极端的复仇思想,并对每一个伤害自己的人进行逐一报复,其中主要由于其不愿受世俗约束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而决定。在与社会和命运的不公抗争过程中。单枪匹马,远离社会群体,在复仇的过程中并未使自己获得兴奋与满足,最终郁郁寡欢,以神秘死亡的故事结局而告终。

拜伦的诗范文5

1.补充诗歌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在康桥时的生活及创作诗歌时的思想等背景;

2.通过示范朗读、音乐渲染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3.品味诗歌的意象,读出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濡染学生的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歌曲:《车站》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课前的这位歌手给我们描绘了车站一幅怎样的画面?(离别)同学们有过挥手作别的经历吗?当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师:是呀,心境不同,离别时的情绪也不相同。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感受诗人在挥手离别剑桥之时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全体读诗题,请一位同学说诗题的意思,明确此诗属于离别诗)

二、整体感知基调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欣赏剑桥的图片,边欣赏老师的朗诵。

2.问题引导:同学们,听完老师的朗诵后你有什么感受?(生说)同学们,老师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吗?(第五诗节重复了一遍,结尾处也重复了两遍)。是的,在歌曲演唱中,总是在歌曲情感高潮处反复演唱,在歌曲结尾处一唱三叹,这样才会有音乐美。接下来我们朗读整首诗,注意第5诗节朗读两次要有渐强的变化。结尾的三遍要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

三、赏意象的美

问题引导:诗中给我们展现的康桥是美的,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诗中表现康桥美的意象,同时揣摩意象所在诗节需读出什么情感,并试着读一读。(告诉学生何为意象。)

(学生说到哪个意象,就带领学生去体会情感,同时指导朗读。)

1.“云彩”

师:夕阳西下,云朵染上了色彩,十分美丽,还略带一种什么感受?(略带感伤),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2.“金柳”

师:剑桥大学里有美丽的建筑,名贵的花木,作者为什么选择了把柳放进诗歌里?作者为什么不把金柳比喻成母H、少女或妹妹呢?

(个别读,女生齐读)

3.“青荇”

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觉来读这个诗节?(水草自由自在)能否把“招摇”换成“摇晃”,你怎么看?

你还能找出全是押韵的的地方吗?(来―彩,娘―漾,虹―梦,箫―桥)诗歌这样处理,就朗朗上口,押韵回环,错落有致,很好地表现了音乐美。

4.“一潭”(拜伦潭)

指导读出美好、哀愁。

师:这一节写诗人对在拜伦潭读书生活的怀念,写得很美。诗人在剑桥大学学的是政治经济学,拜伦是位诗人,为什么他对拜伦潭读书生活如此怀念呢?

课件出示徐志摩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的背景。

师:大家再思考一下诗人为什么要用“虹”来比喻这段生活呢?

5.“星辉”

指导读出希望、激情。

师:我们知道了作者诗人追求的是“爱、美、自由”。诗人乘舟寻梦,满天的星辰璀璨辉映,他激情澎湃地想放声歌唱,所以我们要读出什么样的感觉?(激情澎湃,对母校的深情)(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师:他最终放歌了吗?采用了一种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会这样?

课件展示徐志摩三次到康桥的情况。

师:《再别康桥》中有美好的回忆、热切依恋,从幻想一下子回到残酷现实的他,更多的是孤独寂寞的情绪,此时此刻,只有无尽的沉默才能包含这所有的复杂的情感,沉默是金,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四、品情感的敛

师:“康桥”不仅有美丽的如画的景色,更有让诗人割舍不下的情感世界,如此魂牵梦绕的地方,诗人选择了什么样的的来去方式呢?(轻轻、悄悄)

师:老师觉得结尾不好,于是就改了改,你觉得好不好,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将原作与改作进行比较,领略建筑美(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音乐美(音节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节内押韵。首节尾节,节奏相同,回环复沓。押韵。)

师:作者为什么是轻轻、悄悄地来去呢?大家能读出作者的这份带有凄美哀愁的惆怅吗?(集体读)

五、赠诗收尾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同感受了徐志摩别样的离别情愫。他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金柳的艳影,柔波里的青荇,在拜伦潭里如虹似梦的浮藻间,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没有放歌,只是悄悄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完成板书)

朗读整首诗,教者送小诗。

六、课后作业

写一首现代诗,借助景物抒发内心的真情。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一个遗憾就是感觉自己在表述学生学习任务的时候不够准确,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心里想的是让学生读“首节尾节”,可我再表述的时候没有表达清楚,学生以为读整首诗了。

拜伦的诗范文6

[关键词]荷马史诗;屈从地位;尊重地位

一、屈从地位

一直以来,对于荷马时代的研究一直都是史学家研究古希腊的热点问题,其中对于荷马时代女性的研究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荷马史诗》是荷马时代的典型代表,许多学者对于《荷马史诗》中女性形象及其内涵的评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史诗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是海伦型的美人;其次是聪慧贤良的家庭妇女,以裴奈罗佩为典型;还有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即即阿伽门农王的妻子克鲁泰奈斯特拉。此外,史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女性人物,即女俘,如赫脱拉耳的王妃安德洛马克等,她们是男人在战争中的战利品。

1、倾国倾城的佳人

众所周知,海伦是希腊的第一美女,她原本是斯巴达的王后,但后来却被帕里斯抢走。在世人的眼中,都认为她是红颜祸水,因为她而引发了战争,使得美变成了她罪恶的源泉。然而,她的美本是一种自然赋予的权利,本身并无对错而言。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美却成为她最大的过错,成为人们争相掠夺的对象,甚至于连她自己都认为她是一切灾难与血腥的起因。而在这个男性处于统治地位,女性处于被压迫地位的社会环境下,她是不可能看清战争的根源的,只能把战争的罪责归结到自己身上。事实上,在古代的男权社会中,女人只有任人摆布的命,根本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那又如何能够引发战争以致毁灭一个国家呢?因为海伦再美也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女人,决不至于为了她两个国家的男人兵刃相见。希腊联军之所以会对特洛伊发动战争,海伦只不过是个借口,其实它真正的目的在于抢夺特洛伊的财富。因而,不能把战争的罪责完全推到海伦一个人的身上。

2、忠贞贤慧的楷模

在《奥德赛》中,忠贞贤良的裴奈罗佩在丈夫杳无音讯的20年中,尽心尽力地抚养儿子,操持家务,并以自己的智慧拒绝了所有爱慕而来的人,只为等待丈夫的归来。可奥德修斯父子仍然猜疑她,为了试探她的真心,奥德修斯化身为乞丐,在她面前说一些恭维的话。虽然这种做法让人有点无法理解,但却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妇女的态度,她们唯有服从别人的看法,而没有自我表白的机会。更令人诧异的是特勒马科斯对母亲的态度,在他的眼中,在父亲外出不在家时,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他曾这样呵斥他的母亲:“回去吧,操持你自个的活计,你的织机和纱杆,还要催督女仆们干活帮忙。至于辩议,那是男人的事情,我才是门户的当家。”(1)儿子以主人身份自居,强调自己的地位、尤其是作为男人的地位,而对母亲毫不尊重,这就是荷马时代的家庭规则,即男人是家里的权威。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对于女性的束缚与要求,以及女性的屈从地位。

海伦和裴奈罗佩是《荷马史诗》中描写最为细致的两位女性,她们的命运是有共通之处的。她们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归属,更没有自,更多的只是作为财产而被争夺。但是由于她们自身拥有的某些特质,即高贵、美丽、贤惠等,使她们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拥有自己的一席地位。

二、尊重地位

荷马时代,是希腊社会由野蛮向文明过度的历史阶段。一部《荷马史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对于《荷马史诗》中表达的女性观,古代史学家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坎特瑞拉把《荷马史诗》看作是西方厌恶女性思想的根源(2),而阿瑟则坚持说,在《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轻视女性的言论,史诗集中谈论的几乎都是女性的积极作用。(3)我认为,荷马史诗既包含了歧视女性的成分,又包含了尊重女性的思想。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那种男尊女卑的观念,但另一方面,从荷马史诗的很多情节和内容上也可以看到对女性的尊重和崇拜。在《伊利亚特》一书中,海伦在《伊利亚特》一书中,海伦是最为重要的女性形象。自古以来,海伦都是作为美女的代表,然而,美丽的外表只是暂时的现象,海伦真正蕴涵了一种生育力和财富的象征意义。加上海伦的出场与爱神阿弗罗狄忒有密切关系,所以她又内蕴了一层“爱”的含义。(4)因而,海伦就是生育力,就是财富和爱。斯巴达人丢了海伦,就等于丢了这一切,他们自然就会不顾一切地要把她抢夺回来,而特洛伊人当然也就会拼死维护。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海伦能够引发10年的战争了。这种女性崇拜的潜在意识在海伦身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

《奥德赛》中的裴奈罗佩身上同样也蕴涵着女性崇拜的意识。时隔20年的奥德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回到家中,众多的爱慕人士纷至沓来,都想要得到她的垂青,这些都能体现这种意识。但从丈夫和儿子对她的“敌意”中,还可以发现一种女性恐惧意识的隐现。(5)在丈夫杳无音讯的20年中,她尽心尽力地抚养儿子,操持家务,并婉拒了所有的爱慕者,但这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富。特勒马科斯心疼那些即将属于自己的财产,对母亲的这种行为心怀不满。而在奥德修斯看来,20年中他从未回过家,家中一切完好,妻子不仅机智地婉拒了所有的爱慕者,而且将儿子抚养成人,很好的维护了整个家庭,所有的这些都表明自己的存在与否是无足轻重的。因而,特勒马科斯和奥德修斯都觉得自己男性的权威以及在家中的地位受到了裴奈罗佩的威胁,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对于女性的原始恐惧感。

当然,史诗中有不少地方提到女奴和沦为奴隶的前贵族妇女,但她们完全是主人的财产,毫无权利可言,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驱使和利用。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荷马时代女性地位的沦落和男性夫权社会的建立,同时也可以看到对女性的尊重和崇拜意识的隐现。因而,荷马史诗中既有女性遭歧视的体现,也有女性受尊重的体现,它是女性歧视地位与尊重地位的并存。而这种特殊现象的出现又有着一定的原因。

三、原因探析

马克思的一句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可以很好解释荷马史诗中这两种女性地位存在的原因。众所周知,人类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两个阶段。古希腊也不例外,在母系社会阶段,生产力极端落后。但是由于女性在采集业中所起的重要地位,和原始人对其生殖力的崇拜,使得女性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地位。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男性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使父权制逐渐确立,女性地位则逐渐沦落。

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结束了那种漂泊不定的生活转而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农业也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男性越来越在生产中担任重要角色。又由于当时社会的极不稳定,经常发生战争和侵扰,使得男性在生产之外还必须担负起保卫家庭、抵御外族侵犯甚至是对外掠夺、向外扩张的重担,这就决定了男性在生产、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而女性在社会中的职责也逐步转入家内,女性的主要任务是纺织和管理家务。正是这种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造成了现实生活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与屈从。虽然母权制的时代逐渐被父权制所取代,但由于母权时代所形成的对于女性的崇拜和恐惧心理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无意识状态中,而我们在史诗中依然能够清晰地看见这种女性崇拜意识和女性恐惧意识的痕迹。可以说荷马史诗中这种双重的女性地位正是当时过渡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四、结语

通过对《荷马史诗》中海伦和裴奈罗佩两个形象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荷马时代上层妇女的地位。一方面,她们受男性主宰,失去了自我支配的权利;另一方面,她们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由于自身的某些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人们的尊敬。《荷马史诗》中这种双重的女性地位正是当时过渡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它表明荷马时代男性的统治地位已初步确立,女性则开始了屈从的历史;但另一方面,虽然妇女的地位开始沦落,但由于母权制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妇女的地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可以说它是我们窥视当时女性地位和命运的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尤其是女权主义者对女性几千年来被压抑和控制命运的深层次思考,并从西方文化的源头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与男性处于同一时代的女性应该具有的地位。

注释:

(1)荷马著,杨宪益译:《奥德修纪》,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75―276页。转引自魏茹菡的《浅析“荷马史诗”女性观的双层结构》,载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23卷第2期。

(2)坎塔瑞拉:《潘多拉的女儿们》,约翰斯?段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巴尔的摩和伦敦,1987年,第24―33页。转引自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页。

(3)阿瑟:《西方对妇女态度的起源》,载佩雷多托和萨利文主编:《古代世界的妇女》,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阿尔巴尼,1984年,第13―14页。转引自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