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师范学院范例6篇

四平师范学院

四平师范学院范文1

一、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已有63年的办学历史。音乐学院自1988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四川师范大学校训,以“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为办学特色,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于将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音乐院校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科研型学院。音乐学院现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指挥、音乐学、声乐、器乐(含钢琴、管弦、民乐、手风琴)、电脑音乐制作等专业及专业方向,拥有音乐学硕士学位授予权(4个专业方向)和副教授评审权,是四川省艺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除了大力改善硬件设施(现有185间琴房、3座音乐厅、30间教室、1间资料室、200平方米录音棚、3间电脑音乐工作室)以外,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非常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体现。此次论坛及院庆活动的举办,目的在于开拓创新,深入探讨高等音乐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思路等重要课题。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已启动“4651教学质量工程”(4个科研团队、6门精品课程、5个百件作品、1个博士点),这一举措的实施,旨在保证教学理念的落实,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以论坛为契机,以《江姐》为动力,以专家讲学为突破口

(一)专家讲学,提升活动品位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杨峻教授,艺术学院声乐系孟玲教授以及《人民音乐》原副主编于庆新编审的应邀而来,大大提高了本次活动的学术含量和品位,4位专家分别举行了学术讲座和现场授课。

赵季平教授首先谈到了影视剧主题歌的创作,指出优秀作品创作的3个基本标准:一是独特的个性,二是独特的创意,三是独特的色彩。赵教授以《青衣》、《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乔家大院》等多部电影电视作品的主题曲为例,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就音乐创作的体会,赵教授谈到:要注重作曲4大件的学习,夯实基本功;要深入民间学习,多留心生活细节;以勤奋作为载体,丰富自己的创作经历。

孟教授从3个方面阐述了声乐学习的要求:一是要重视基础,包括语言、咬字、形体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二是要重视各个地方的习俗,演唱时要注重歌曲的画面感;三是要兼容并收,博采众家之长。

杨峻教授对同学们弹奏的韦柏的《无穷动》、莫扎特的《奏鸣曲》,门德尔松的《随想回旋曲》等等,都给予了耐心辅导。杨教授从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特点和内涵,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风格,演奏技巧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讲授。

于庆新结合具体作品介绍了近年音乐创作的动态。他指出,近年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追求民族特色和注重可听性等发展态势。学校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好创作基本功,打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基础。他还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谈了关于论文写作的问题。

(二)省内专家云集,共商四川高校音乐教育大计

11月19日举行的“中国・四川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创新论坛”是音乐学院20周年院庆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得到了全省同类院校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来自全省各音乐学院以及各院校音乐专业的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了论坛会。与会专家学者从实际出发,结合各自教育教学经验和当前先进的办学理念,就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等议题各抒己见,从办学机制、运行模式、培养方案、科研创新以及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献言献策,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和具体实施方案。

本次论坛可谓是四川省高校音乐教育论坛的启动仪式,以后每年由不同院校主持举办一次论坛,以推动四川省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红色经典歌剧《江姐》的“再版”

在11月19日的庆典大会上,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历时数月、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歌剧《江姐》首次与观众见面,本剧由音乐学院导演毛庭齐老师担任总导演,韩万斋教授担任乐队指挥,学院教师担任主要演员,60人的伴奏乐队由器乐系学生和部分教师担任,是我国首次以高校学院为主体,独立排演的同一题材歌剧。在拥有四川地区最先进的灯光音响系统和最专业的配套设施的音乐学院大剧场中,《江姐》剧组全体演职人员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演技将《江姐》一剧重新搬上了舞台。他们精彩的演出赢得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姐》一剧的排演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红色经典歌剧的上演,必将在高校师生员工中掀起“看红色经典,学英雄人物,扬社会新风”的热潮,对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教师作品音乐会,展示教育教学成果

11月19日晚,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作品音乐会在音乐学院小音乐厅举行。音乐学院师生通过独唱、合唱、器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将教师原创作品一一展示:李德隆老师的《河姆渡印象》运用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的手法,新颖别致;张坚老师的合唱《蜀山素描》再现了四川高腔山歌和板车号子的艺术魅力;韩万斋老师的《弦乐四重奏》典雅质朴;曹洪涛老师的《神奇》富有时代气息……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集中代表了音乐学院教师勇于开拓、勤于创作的优良作风,展示了音乐学院的教育教学成果和教师、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到场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四平师范学院范文2

1、西北师范大学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

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2、西北师大周围还有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在甘肃省内是一本线录取,外省基本是在提前批次、第二批本科层次录取。09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了共建西北师范大学的协议。西北师大是以文科见长的院校。

(来源:文章屋网 )

四平师范学院范文3

    论文摘要:审视了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诠释了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好”校园文化的内涵,介绍了“四好”校园文化的创建思路和做法。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及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而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956年建校,2001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院积极确立体现高职院校特点、促进学院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坐标,即以“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理念为指导,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竞争凸显校园文化的作用 

 

当今,校园文化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各种场合被教育专家所关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是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重视。2007年8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结合交通事业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院“十一五”规划的实际,我们提出了“行业领先、中部领头”的奋斗目标。示范校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全院师生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将学院办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能真正引领全国其他一千多所高职院校的发展,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经过思考与实践,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占领市场,要确保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创新,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为此,应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统一起来,增强校园文化在实现学院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使校园文化与学院特色相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文化传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外知名大学无不具有独特的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大学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而且可以与社会形成文明互动、文化传承的态势。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高校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文化育人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从高职院校德育培养目标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育人。文化之“化”,即教育人、影响人、陶冶人、教化人的意思。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途径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及文化结构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兴校是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数量已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加强专业建设,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各高职院校努力追求的竞争制胜点,这无疑是必要的。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功能,可以提升学院各成员的精神境界,能够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学院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 

文化品牌是塑造高职院校形象的重要途径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都起步较晚,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高职院校若能在建校之初就有较为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建设目标,并着手进行学院形象识别系统(简称为“cis”)策划,将会强化学院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实现师生员工与学院的心理认同,提高学院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健康的学院群体氛围,有利于学院的健康运行和对外拓展。 

 

“四好”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所应具有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要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校园文化是我院长期办学实践积淀下来的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渊源,是湖湘文化、交通文化、企业文化等多种文化水乳交融的产物。 

“好品德”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备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价值观,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好技能”要求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教师成为专业的里手或行业的大师。“好使用”要求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要求教师既能拿粉笔,又能拿扳手。“好形象”要求学生自立、自尊、自强、自信,举止端庄、言谈文雅;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仪表言行的表率。

创建“四好”校园文化的路径 

 

确立“四好”校园文化建设指向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对入围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必须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在我院立项建设开始阶段,学院党委就确立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结合示范性建设内容,重新梳理、制定了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首先,充分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树立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其次,着眼长远,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现措施,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有鲜明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要围绕“把学院建成行业特色鲜明、行业领先、中部领头、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的目标,全面建设示范性院校,在高质量完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确立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新坐标,以“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理念为指导,全力打造“四好”校园文化。 

谋划“四好”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要培养出“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人才,必须有一个“四好”领导班子和一支“四好”师资团队。要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赋予“四好”校园文化新的内涵,在传承“四好”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1.建设“四好”领导班子,进一步提升领导能力。要打造一个“专家型、创新型、和谐型”的领导班子,同样要依赖于文化建设。我院通过各种途径建设“四好”领导班子,使班子成员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宽阔胸怀和交通人特有的“开路先锋”、“铺路石子”的良好品质;具有高尚的品德及较高的人格魅力;具有在各自专业领域较高的技能,成为职业教育的行家里手;不仅在言行上做师生的表率,而且在廉政建设、领导艺术、爱岗敬业等方面展现良好风貌;一专多能,熟悉学院多项工作,有较强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 

2.打造“四好”师资团队,进一步提升执教能力。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职业教育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此,我院努力加强“四好”教师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符合示范性建设“双师”要求的“四好”师资团队。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使教师团队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品行高尚;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双师”素质良好;具有感染学生的人格魅力和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形象;能服从安排,团队精神强,合作意识好,教学受到学生欢迎。 

3.培养“四好”人才,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根据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对高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及时对“四好”标准进行新的概括和提炼,并渗透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四好”标准与时俱进。通过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我院培养的学生既有“零距离”上岗的基础,又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又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职业精神,能在就业、敬业、乐业、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营造“四好”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学院努力营造充实、愉悦、宽松、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学院组织的“职业道德及三一企业文化”就业指导讲座,心理健康专家辅导报告,红红火火的学生周末文艺,一年一度的“‘五四’青春风采”学生文艺会演,“行者无疆”百科知识竞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各类知识竞赛,读书节、艺术节、技能节、体育节,学生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爱心助学和勤工俭学等等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与技术素质的同步提高,增强校园的吸引力与目标感召力,加强学生的精神归属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院不断激活师生的主体意识,努力使师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从独具风格的校实训楼、实验室设计和多姿多彩的教室及宿舍文化布置,到个性化的校园景观墙作品创作;从“弘扬四好文化,建设示范院校”的主题宣传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到反映职业特色、体现专业特点的各系德育主题活动展示,都激发了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推动了“四好”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雷久相.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四平师范学院范文4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2003年7月16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师范学院工作会议”上,东北师范大学与伊犁师范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2006年6月,两校续签了对口援助学科建设的协议书。按照协议书的内容,东北师范大学对伊犁师范学院进行了全方位、有重点的支援,重点支援伊犁师范学院的生物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专业。

2006年6月,南京大学与伊犁师范学院签订了为期5年的南京大学支援伊犁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协议书,对口重点支援伊犁师范学院的数学、物理学、化学三个学科专业。其实,南京大学对伊犁师范学院的支援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2000年8月江苏省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达成智力支援的合作协议后,南京大学就一直不间断地选派博士生、研究生来伊犁师范学院支教。

通过几年的对口支援,伊犁师范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学术气氛空前活跃,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领导干部和各级管理干部思想观念得到提升,学院的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可谓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二、对口支援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抓住机遇培养学术骨干,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对口支援的中心是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四年来,东北师范大学通过单列博士名额和单考硕士名额,录取了我院4名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47名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南京大学录取了我院2名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6名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此外,东北师范大学接受了我院25名教师访学,南京大学接受了3名教师访学。为培养后备师资,东北师范大学还接受了我院4批共25名本科生插班学习,有50%以上的学生考取了该校的研究生。

深造与访学期间,两校为我院的教师配备了学术造诣高、科研能力强的教授细心指导。深造与访学的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东北师大攻读硕士的欧阳艳的8篇论文、何晓燕的6篇论文分别被《SCI》收录;在南大攻读博士学位的蒋中英发表的3篇论文被《SCI》收录,施津菊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数篇高质量的论文。这些同志相继被自治区评为教授和副教授,真正成为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上述高校学习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占整个学院读学位教师的50%。考博士、考硕士对我院的师生已不再是梦想,目前,我院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令人欣慰。通过这项工作,学院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也有望达到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

(二)缓解教师匮乏的矛盾和压力,传播名校的教风与学风。为了给外出深造、访学的教师创造条件,缓解我院师资紧缺的所带来的压力,6年来,南京大学共派出来12批137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来我院支教,东北师范大学派出25名骨干教师来我院支教,承担了近300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累计授课超过1.5万学时。他们带来了内地著名高校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凭借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先进的教学方法,刻苦钻研的精神,赢得了边疆各民族师生员工的好评。支教教师和研究生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三)帮助我院凝练学科方向,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东北师范大学书记盛连喜教授来学院就生物学学科建设及伊犁地区生态环境研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校长史宁中教授先后两次来我院指导基础数学学科建设及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申报工作。党委副书记柳海民教授应邀来我院,就新形势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与我院教科系的教师进行座谈,并举办学术讲座,为我院突出师范性特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黄以能教授来我院挂职,结合学院的实际,提出把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作为今后我院重点发展的学科。经过论证,南京大学物理系同意与我院共建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研究所,并捐助了150万元的仪器设备,力争使该学科达到新疆的领先水平,使之成为我院的优势特色学科。2007年1月,我院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实现了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这正是对口支援高校的辛勤汗水浇灌出的艳丽花朵。

(四)选派优秀干部前来任职,提高我院的管理水平。加强受援学校的管理队伍建设是支援的一个重要内容。2006年9月,经东北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推荐,自治区党委任命东北师范大学副校级干部王延教授为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为加强我院美术专业的建设,东北师范大学派出苗根源副教授任我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派出黄以能教授、孔敏教授分别任物理电子信息学院、数学系副院长、副主任。他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带来了内地高校的办学理念,影响、感染和带动着我院干部和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我们深切感受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对学院长远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将对我院的各项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找准切入点,帮助我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黄以能教授表示自己援疆任务结束后还将定期来我院指导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研究工作,力争将该实验室建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为边疆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东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的刘厚生教授来我院开展了锡伯族语言文化的研究,以我院和伊犁州的查布察尔锡伯族自治县为科研基地,帮助我院的人文学院获得一项锡伯族语言文化的自治区级的课题。为联合开展沙漠湿地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所杨海军课题组捐赠了5万元的科研启动基金。前来支援的专家们在边疆找到了自然、人文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均表示愿意尽力帮助我院在这些领域取得一批前瞻性的成果,达到双赢的目的。

(六)动真情,办实事,给予了我院经费、设备方面的大力支持。东北师范大学为我院捐赠了24595册图书价值35万元,捐赠了25万元现金用于我院购买教学设备,捐赠了5万元的科研启动基金;为我院读博士、硕士、访学教师及插班的本科生均减免了一半的学费,四年累计减免学费共68.8万元。为减轻我院教师负担,东北师范大学将单考硕士研究生考点设在我院,4年来,每年派3名工作人员冒着严寒,不辞万里来学院组织考试,并承担全部旅差费。2007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还单独列预算50万元,专门用于援疆人员的旅差费及其他相关支援费用。2007年3月,南京大学决定拨出150万元与我院共建伊犁师范学院凝聚态物理材料设计研究所,第一批100万元的设备即将投入使用,南京大学捐赠的3万元的1000册图书也即将到校。两校这种无私的援助行为令我院各族师生深深感动,成为我院师生员工传颂的佳话。

三、对口支援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保证。在对口支援的4年里,东北师范大学的党委给予此项工作高度的重视,强调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带着真情厚意援疆。党委书记盛连喜、校长史宁中先后来伊犁师范学院指导支援工作;主管此项工作的副校长、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忠两次来伊犁师范学院,协调解决对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副组长、研究生院院长苏忠民做了大量的日常工作。东北师范大学校领导先后8人次来伊犁师范学院访问和考察。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大良教授对援疆工作充满政治责任感,对学院提出的困难做到了有求必应;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毛昌鉴同志尽职尽责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落实协议内容;研究生院的王亚军老师热心负责,从研究生需求计划的、报名、确定人选,包括接送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心。伊犁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洛合达尔汗、院长赵嘉麒等4位领导先后6次赴东北师范大学寻求帮助和支持,三次赴南京大学洽谈对口支援事宜。三校领导层的沟通交往,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和了解。三校都在领导小组之下成立了对口支援办公室,确保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我院与两校的领导和教职工都从讲政治的高度,带着深厚的感情认识这项工作。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把对口支援工作当作一项落实党中央西部开发战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予以高度重视。伊犁师范学院把受援工作作为历史性的机遇,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条件来加以认识。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习的教师得到了众多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对在校学习的少数民族教师在生活上给予了细致周到的服务。每逢节假日两校都组织学习的教师和支教的教师召开座谈会和茶话会,两校教师亲如一家。

(三)突出重点,搭建平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作好对口支援的关键。近几年,东北师范大学紧紧围绕为伊犁师范学院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实施支援工作。抓住了关键,找准了切入点。从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层次,逐步扩大到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使对口支援工作一步步向纵深发展。

(四)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是对口支援工作的目的。支援工作中涌现出很多令伊犁师院师生感动的事迹:东北师大甄艳老师身患糖尿病坚持来伊犁支教;吴琼和李君老师都是新婚不久就积极报名来伊犁师范学院支教;白华英老师推迟了婚期前来支教,除每周承担12节课的教学任务外,还为伊犁师范学院学生开设考研辅导班……东北师范大学将对口支援经费纳入预算,为学习的教师减免学费,南京大学决定捐赠150万元,与我院共建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研究所,这一幕幕一桩桩无不显示出两校对边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片真情。伊犁师院的师生都深情地说,没有这两所高校的真情支援,就没有我院今天令人瞩目的发展与变化。

四、今后的工作设想及建议

(一)高度重视我院与两校签订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书,全面落实协议书的内容。我院制定出每年希望支援的具体计划,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将其列入当年的工作规划中,将计划分门别类的予以落实。每年召开对口支援工作例会,及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使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深入。

(二)继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以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聘请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做我院的兼职硕导,支持学院4个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使伊犁师范学院再增加几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增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全面提高伊犁师范学院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希望教育部能为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每年单列5名左右的博士生名额招收我院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单列1-2名博士、3-4名硕士名额,专门用于培养我院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通过两校的支援,使我院“十一五”期间几个学科专业和实验室能够达到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水平。

(三)继续加强与两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科研协作促进支援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联合申报部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上下大力气,作大文章,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并将对口支援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尤其是抓好南京大学与我院共建的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研究所的工作。今后我们将和对口支援高校联合申报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希望教育部及有关部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四)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心要下移。对口支援工作要从现在的校领导层面下移到院系、教研室以及具体人员的层面。通过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南京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能够一对一的指导帮助我院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使其早成长,早出成果。

(五)我院衷心地希望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每年都能派出若干名教授、副教授来我院讲学或承担研究生教学和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内地名校来1-2名专家讲学,我院有几十名教师、几百甚至几千学生受益,可谓事半功倍。

(六)希望教育部再增加1-2所高校支援我院并纳入援疆学科建设的计划中。我院将继续加强与有支援协作关系的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联系与沟通,把支援的内容做大做实,为学院的发展谋求更多更强的外部资源。

四平师范学院范文5

一、对口支援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以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增强我校的综合实力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双方商定每年签订《华东师范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200×-200×学年对口支援项目协议》,每学年度制定相应的《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师范大学的实施方案》,通过对口支援项目的制度化安排,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以“办实事,求实效”为指导原则,积极调动全校上下各方资源,群策群力,努力促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向我校输出,从而使我校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对口支援项目按《协议》和《方案》得到了顺利实施,成效显著。

二、协议的执行情况

(一)研究生教育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已将我校三位教授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并从2004年起陆续开始招生,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此外,华东师范大学还积极支持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免费接受我校部分学科硕士研究生前去修读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已招收我校26名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2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另有6名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相关专业进修(免进修费),并参加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工作,这对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支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自2005年上半年起,根据我校实际需要,派遣教师到我校讲学,至今已有20人次到我校承担短期(一学期)教学工作,使我校师生能够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到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动态及最新科研成果,拓展了我校师生的理论视野。

(四)干部挂职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已派出一名干部到我校担任副校长;我校也派出了两名处级干部前往华东师范大学挂职学习,这为促进我校教育行政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吸收东部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提高我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五)图书馆建设方面:共建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已向我校赠送六万余册图书和部分期刊光盘,赠送了部分办公设备,并且每年培训我校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我校电子阅览室建设,提高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六)访问交流方面:对口支援关系建立以来,两校建立了学校领导互访制度,轮流进行访问,落实对口支援工作。四年来,两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情况

2006年6月,教育部正式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确定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三所院校对口支援我校8个学科,我校分别与三所院校签订了协议。这是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后,实施的又一项有利于新疆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的有效实施,将更有力地推进我校的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制定了落实该项计划的相关措施。

1、2006年6月---12月,所进行的主要工作为:

第一、与三所院校来参加签字仪式的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开展具体工作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在全校范围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受援的8个学科,要求各学科认真研究自己的需求和三所院校相关学科的情况,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主动与对方联系交流;

第三、2006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带领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学科人员一行8人来我校访问,就具体开展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密切了两校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织、动员我校教师报考三所院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我校今年共有14人报考三所院校博士研究生,目前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已有3人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

2、为了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具体工作,利用该计划促进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我校完成学校及个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制订工作后,2007年3月28日—4月9日,我校党委书记梁超同志带领我校研究生处、人事处及相关学科负责人共24人,分别前往三所院校进行访问交流,出访得到三所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本次出访采取的方式是:召开学校层面的座谈会、职能部门、学院和学科层面的会谈和进一步交流,双方就具体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磋商,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支教工作、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签订了会谈纪要,具体工作将从今年6月逐步开展:北京师范大学将于6月派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学;将在7月、8月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两个全国性学术会议;9月,将派出我校近10名教师前往三所院校进修访学,并将就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协商、落实。

3、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我校确定了建立合作互惠平台的原则与支援学校进行协商,得到了对方的真诚支持,支援学校积极帮助我们想办法、提建议,表现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高度热情和政治觉悟。北京师范大学提出,虽然计划中所列是两个学科,但科研领域的合作和人才培养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而扩大学科领域。中国科技大学则应我校的要求将支援学科扩大到计算机科学,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以特别的政策和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将对口支援与援疆学科两个计划结合起来,对协议中的内容逐项落实。应该说我们和三所院校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随着各项计划的落实,必将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4、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过程中,除了教育部制定的三所院校,我校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其他高校积极联系,并得到了热情响应,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虽然没有教育部规定的对我校支援任务,但都表示了积极态度,与这些院校的合作交流也将逐步展开。

在校党委对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高度重视下,目前全校正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确定了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促进学科发展的原则,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该项计划将取得显著成效,对我校学科发展将发挥积极深远的作用。

四、经验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四年期间,通过两校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对口支援工作进展顺利,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因素的制约,协议中的部分内容没有完全落实,主要是科研领域的合作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还不够丰富。

鉴于上述情况,为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一)对口支援工作要认识到位。对口支援工作要从大局着眼,从长远部署,从实际入手。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促进西部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和现实的重大意义。对口支援工作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受援院校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机会、鼓足干劲,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懈努力,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校办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对口支援工作要领导到位。学校各级领导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所组建的专门工作小组不能流于形式,负责此项工作的学校领导要经常检查对口支援工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一个流畅的主通道,综合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的工作。

(三)对口支援工作要措施到位。对口支援工作必须以切实可行、互惠互利为原则,具体措施必须具备较好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既要有利于支援院校工作的开展,避免使支援工作成为支援学校的负担,同时也要有利于受援院校在享受优惠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四)在目前已经开展的支援项目基础上,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将以建立双赢互利的合作平台为基础,努力加强科研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我校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五、自我评价及建议

我校非常重视对口支援工作,认为此项工作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学校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四年来,通过对口支援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我校的师资队伍在结构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改善,学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与对口支援学校的交流,我校的干部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方面有了显著转变和提高,这将对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使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深化,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根据以往的工作实践,我们建议:

1. 对口支援的目的是促进西部地区高校办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希望教育部能考虑单独设立有关西部地区重大研究项目的专项资金,进行专项经费投入,大力支持支援双方的科研人员联合申报,共同开展研究。通过双方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以求积极促进受援高校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从而提升西部地区高校的研究水平。

四平师范学院范文6

论文关键词:伊犁师范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消费作为提高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手段,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群体之一,他们的体育消费价值观、体育消费内容、体育消费水平等,将会对体育市场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伊犁师范学院是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理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各个民族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以及分析影响因素,目的是为伊犁师范学院学生科学合理、正确的进行体育消费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伊犁师范学院全日制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不包含体育学院的学生),随机抽取大一、二、三、四各200份样本,其中100人为少数民族学生(男、女各50人),100人为汉族学生(男、女各50人)。

1.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方面的著作、专著以及相关论文,对相关资料进行内容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在伊犁师范学院全日制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中共发放问卷800份,共回收问卷798份,其中废卷3份,有效问卷795份;运用数据统计法,对调查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伊犁师范学院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伊犁师范学院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100%的学生认为体育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但是,在调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时,大一、二的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80%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20%的学生是因为喜欢体育和能够促进健康,每周锻炼次数为2-3次;大三、大四的学生则每周锻炼0-1次,因素主要是学习压力、支教实习等,女生怕流汗、怕晒黑,少数民族女生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不便从事体育锻炼等。反映出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是正确的,但和实际行为相差很大,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会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价值观,但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则会影响体育消费。

2.2伊犁师范学院学生余暇时间支配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年级 1-2小时 2-3小时 3-4小时 4-5小时 5小时以上

上一篇会计信息

下一篇青铜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