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问茶范例6篇

龙井问茶范文1

龙井茶如今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它的起源还真跟杭州狮峰的龙井村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据说,宋朝时龙井村里住着一个孤独的老太。种了十八棵茶树,由于茶叶质量不怎么好,不好销。所以一直过着穷困的生活。她家有一旧石臼。上面堆满尘土和腐叶。一日来了一个老头,有点神秘,高价求购旧石臼。老太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这让她很兴奋也很不安。为了对得起这样的买主,她连夜将旧石臼搬到茶树下扫得干干净净。待到老头带着搬运工来时,傻了,他要的就是旧石臼中神奇的尘土和腐叶呀。生意没做成,老太也不知道痛不欲生了多久。直到来年春天,茶树绿得有点蹊跷,采撷时有不忍下手的感觉。老太诚惶诚恐地将新茶拿到集市上卖,马上就被抢购一空。买不到茶叶的人,竞寻上门来买茶籽,从此成就了杭州龙井茶的千年事业。龙井村的发迹史就是这样一章无从考证的野史。

中国的名茶与名泉有唇齿相依的关系。龙井村有好茶,亦有好泉。此泉本名龙泓,直到明代掘井抗旱时,从泉眼处挖出一块龙形大石,才更名为龙井。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曾数次坐在井旁烹茗品泉。这龙井就更名副其实了。

在龙井村走走。家家户户门口都摆着形如旧石臼,光滑锃亮的炒锅,通电的那种,所有采撷来的新茶都要经过摊青、青锅、回潮、锅等工序。经过这样的折腾。龙井茶居然还能保持色翠、香郁、味醇。形美,龙井制茶工艺之奇绝不能不让人惊叹。茶农以血肉之手掌却能在高温的炒锅中挥洒自如,也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据说他们的手能承受60摄氏度的高温,这样的温度已足以将我们烫伤。

龙井村没有好龙井茶这件事,确实有点烫伤我了。村民都很热情,在路口就有大嫂们主动邀请到家里品茗,而且特别强调这是免费的。跟着一位面善的大嫂走,坐在她家院子的长凳上。大嫂将透明玻璃杯往我跟前一放,从里屋拎出一麻袋的茶叶,抓了一大把往杯里扔,瞧她这动作,我就明白这茶一定不是好茶。好茶应该有好待遇,龙井村的明前茶,国家收购价就是每公斤上千元,市面上更是价格翻倍难求。

举杯一品。果然是劣茶。大嫂开价一点也不含糊,每公斤760元。以我的品茶经验判断,她卖的龙井茶根本不是本地产的。龙井村的龙井每年都供不应求,所以一些利欲熏心的茶农就到其他地方低价购进茶叶,以正宗龙井茶的高价来满足旅游者寻根究底的渴望。回程的路上,看到一些游客拎着大包小包的茶叶,我不知这里面有多少是真货。总觉得有点冤。多少美好的心意都被以次充好的龙井茶给糟蹋了。

从龙井村出来,就是山美水美的九溪十八涧,再往北就是梅家坞茶山了,杭州依然是天堂的模样。在这样灵秀的地方。即使有烦恼,也是天堂的烦恼,走一走就消解了。

龙井村旅游贴士

“茶乡第一村”――龙井村,因盛产顶级西湖龙井茶而闻名于世。东临西子湖,西依五云山。南靠滔滔东去的钱塘江水,北抵插入云端的南北高峰,四周群山叠翠,云雾环绕,就如一颗镶嵌在西子湖畔的翡翠宝石。

村内旅游资源丰富,御茶园、胡公庙、九溪十八涧、十里琅、老龙井等景点点缀其中,为茶乡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整治工程重塑了龙井村山涧溪流景观,再现了茶乡农居溯溪而上、择水而居的山地景观风貌,基本恢复了富有西湖龙井茶乡特色的自然村落风貌。

龙井问茶范文2

走一趟皇帝佬儿的问茶路

往年的龙井问茶,问的都是老龙井,那么今年走走皇帝佬儿的“乾隆问茶线”吧。200多年前,乾隆皇帝游龙井,兴头一上来,就把游玩过的最好的八个景点“打包”,统成一块,题成“龙井八景”,即:过溪亭、一片云、风篁岭、龙泓涧、神运石、涤心沼、方圆庵和翠峰阁。去年10月,这八处景点已经一一恢复到当年模样,尽藏于从龙井路到南高峰山脚下这一片山谷中。

沿这条青石板铺就的游步道往下,一路上龙泓涧蜿蜒跟随,涧沿长满茶树,一簇簇顺山势、顺水流逶迤生长,先天尽吸山之精气。步行30米左右,就是方圆庵。方圆庵外面看上圆下方,“天圆地方”之意。逐级而下,是新建的乾隆与龙井茶文化陈列室。陈列室脚下有龙池,池上是过溪亭。乾隆驻留龙池时,曾感慨“此泉永不枯竭”。的确这么多年,池里的水还真的一直没有干涸过。

龙井八景留下的传说不少。比如过溪亭,说是北宋有个名叫辩才的高僧在龙井寺静修,发誓不出山门。当年“市长”坡对辩才倾慕已久,专程沿着其脚下的这条古道拜访偶像。辩才身为得道高僧,探访之人每日不绝,他亦好水好茶的招待,只是规定,送客不过门前溪。却与坡一见如故,秉烛夜谈。次日,坡告辞,辩才一路相送,送着送着就送到了过溪亭,旁人提醒,辩才这才恍然停步。

如今龙井路因为坡大弯多,因此成了杭州的“飘移”胜地,路边很多树都被汽车的钢铁身体或碰或擦或撞,受了速度的罪,看起来很委屈。如果山路上来回飞驶的艳红敞篷奔驰引擎发出的轰鸣,也不妨碍你独自遥想当年秉烛夜谈一路相送的佳话。那么这杯别人家解渴的茶,你自然能喝出几分禅味来。

做一回幸福的茶农

做杭州这个城市中的“农民”,是件令人向往的事情。西湖边的群山,群山上的茶园,都是天赐的礼物。不仅令祖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更因为地理位置与市区的关系紧密,使他们就像生活在城市一角的大公园里。龙井村、梅家坞村、满觉陇村、杨梅岭村、翁家山村……这些在行政区划上被称作“村”的地方,早已不是寻常的乡野,而是人人羡慕、想住都住不进去的风景区。走过游过,不知道多少人希望留下来做一趟最幸福的农民。

说龙井,断然撇不开梅家坞。梅家坞是西湖茶区产量最多的地方,茶园面积达80多公顷。一路游来,遍地茶园,一丛丛、一垅垅,满目青翠。村内有具有民俗风味的饮茶文化一条街,建筑清一色的绿瓦灰墙,门前多为修竹清桂,有溪自街中穿过,水清可用。一定要趁早,听说过了10点,这里忙得连把椅子都找不到了。

茶农炒茶就在家门口,一口锃亮的铁锅,一畚翠绿的芽头倒下,“嗞嗞”声起,茶烟四起,只见那皮厚肉粗的大手起起落落,经历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的研磨,芽头呈扁平状,色泽转为翠绿稍黄,香气如兰,清幽雅远。取刚炒好的茶叶沏泡,刚闻有炒香,再闻则有花香了,滋味鲜爽甘甜,只是有点新,入喉处稍燥。茶农告诉我,刚炒好的龙井茶用牛皮纸包好,置于用石灰防潮的瓮内几个月,则可退却火气和新味,滋味更为醇和甘润。别以为来得早就能喝上新茶,梅家坞的茶往往早被茶商定走了。茶农只管秀秀炒茶手艺,新茶可不是随随便便都会卖给客人的。想喝茶,还是先留下来当个茶农吧!

吃一碗龙井茶香粥

茶路至此,可兴足而返矣。倘有不尽兴者,还可以找些新鲜地方饱饱口福。龙井八景里的龙井草堂,如今成了个吃饭的地方,用20公斤青菜来烧一盘菜,甲鱼只做裙边汤,一道慈母菜要连炖3天,每天买菜场景用数码相机全程记录,菜单用毛笔写在扇子上,订位要提前四五天,价钱么,没别的,一个字,贵……但生意据说很好,正印证了奢侈业的那条不二准则:不问顾客需要什么,只告诉顾客应该拥有什么。

等新茶降到几百元一斤时,就能在茶菜里找到更雅致的口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楼外楼休闲中心,一款以龙井茶和十余种优质大米熬制的茶香粥火锅,生料有西湖里出产的大头鳙鱼、螃蟹,以及农家土鸡;凯悦湖滨28餐厅则用新茶为原料做糕点,18元4个的龙井茶酥、38元一份的茉莉花茶提拉米苏,新茶做出的口味比旧茶更清香。

龙井问茶范文3

微访问:龙井的“九曲红梅”靠谱吗?

@三水荒蛮:西湖龙井是中国绿茶中的标杆,每年春茶已卖到天价,茶农们做一季茶,舒舒坦坦休息三季,好好养护茶园做好茶就是了,多想些如何减少化肥、农药,提高质量走向国际标准的办法不好么?非要为点蝇头小利自毁品牌。中国名茶信阳毛尖也用秋茶做信阳红,化肥农残超标已是必然。

@香他爸:同意!支持创新开发,但必须坚持龙井绿茶保护,伤害龙井绿茶品质宁愿不要,创新红茶品质普通宁愿不要,至少不全面推开。

@臣本布衣201206:惊闻西湖龙井茶做红茶,实在感到悲哀。龙井茶的树种根本不适合做红茶,因为其制茶发酵过程中转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的茶多酚含量远不及一般炒青的多。违反规律的事不能做。再者,秋茶的采摘也会影响第二年春茶的出叶率,会直接减少西湖龙井茶的产量。不信,大家拭目以待。

@茶世界:我觉得夏秋茶难以生产出好红茶,过度采摘还可能对茶树造成伤害。西湖龙井茶是原产地保护产品,还是要跟法国葡萄酒多学学,不要盲目去追热点,坚持个性才能最终赢得市场。

微访问:判断一款茶品质的立足点是什么?

@习茶人黄刚:我认为是这类茶这款茶是否具有应该具有的无可替代的特点。比如普洱茶不应该只片面追求“香甜顺滑”,因为可以在其他茶类或者饮料中找到。好的普洱茶至少应该具有其他茶类不能给人的较强的体感。

龙井问茶范文4

春天的西湖,春天的杭州,香味叫“西湖龙井”。

身世美如传奇

说到西湖龙井茶,就不得不提到老龙井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这十八棵茶树也由此被封为“御茶”,留下了千古佳话。如今,每天都有四方茶客前来参观老茶树,一睹“御茶”之风采,听听有关龙井茶的历史故事。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于公元780年面世的陆羽《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其间记载了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内容。他隐居杭州,潜心茶叶研究,至今在余杭还保留着他曾经饮用过的“苎翁泉”,也被称做“陆羽井”。此后,龙井茶经历了宋、元、明、清直至现代,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被列为贡品。诗人林逋用“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赞美龙井茶。高僧辩才法师归隐的故地,也即当年与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品茗吟诗之处――寿圣寺胡公庙,其旁有一口古泉,崖壁上刻有“老龙井”三字,至今尚存。

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传市,有爱茶人虞集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至明代,龙井茶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不仅走出寺院,还为平民百姓所购饮。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州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和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之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分封“十八棵御茶”之后,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茶,鲜有作深绿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1730年杭州最大的一家茶叶店翁隆盛茶庄专营龙井茶,当时该店在龙井翁家山产茶区收购龙井花叶,很重视茶叶质量,由专人验收,加工精细、包装讲究,以高档次和货真价实而扬名。后在香港、上海开设分号,美名“江南茶王”。

邻家有女初长成

西湖龙井茶区地跨北纬30'04~30'20度,东经119'59~120'09度,处于浙西丘陵山区向杭、嘉、湖平原沉降的过渡地带,它东濒西湖,南临钱塘江,周围山峦重叠,翠竹婆娑,溪涧常流。龙井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呈马蹄形群山环抱之中。东群山蜿蜒直下的山脉,由高向低伸向钱塘江和西子湖,形成多条水气山谷地带,吸纳南来的和风细雨,朝暮云雾缭绕。独特的小环境,使茶树终年处在云雾缭绕、浓荫笼罩之中,经常受漫射光照射,有利于茶叶中芳香物质、氨基酸等有效成份的合成和积累。尤其春茶季节,蒙蒙细雨,淡淡薄雾,幼嫩茶芽越加滋润。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小气候条件造成了西湖龙井茶特异的品质。

茶园的土壤主要有白砂土、黄泥土、黄筋泥土与油红泥土四种。其中白砂土面积约占20%左右,分布于山地上部及陡坡上,优质龙井茶大多产自这里。狮峰的成土母岩主要为泥盆系上部,属“西湖石英岩”的残、坡积物,质地为砂壤土,土壤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磷、硼、锰等含量适宜,特别是岩石、土壤、茶体均具有高钾或适量钾与低钙的特征,这与狮峰龙井茶的优良品质有密切的关系。黄泥土占60%左右,遍布低山丘陵。它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千里岗砂岩等多种岩石风化而成。土层厚度、质地、通透性都很优良。此外,还有油红泥土和黄筋泥土两种。

西湖龙井茶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型气候。受“一湖一江”水气调节和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多雾,在三面环抱的群山中,白云峰、白鹤峰、北高峰、南高峰形成自然屏障,挡住西北寒流的侵袭,密林与多雾造成大量散射光和紫外线。

西湖之泉

自古以来,西湖龙井茶区的百姓不仅会栽茶、制茶更会鉴茶、品茶。明代杭州有位名叫许次纾的茶人,在其著作《茶疏》中说:精美的茶叶蕴含着幽香,是要靠水来发挥出来的,没有水就不可讨论茶本身的优劣了。直到今天,杭州人对喝茶的水还分外讲究。

西湖群山发育了多处名泉,泉水因发育在不同母岩基质上,形成裂隙泉、喀斯特泉、孔隙泉三大类别,具有不同的形态特性。西湖名泉之首的虎跑泉水从石英砂岩石渗透出来,总矿化度每升只有20―150毫克,放射性稀有元素氡的含量每升高为26埃曼,水质纯净,其味清甘。

世人赞不绝口的“龙虎饮”,便是用虎跑水来冲泡西湖龙井茶,又称“西湖双绝”。一曲《春江花月夜》,一杯龙井软新香,这正是杭州的茶俗,西湖的茶情。

采摘炒制冲泡

西湖龙井茶的采摘和加工技艺相当讲究,以一芽两叶的标准采摘,强调细嫩和完整。茶农常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采摘要求芽叶成朵,大小均匀,不能采碎,不带蒂头。炒制1000克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7-8万个细嫩芽叶,芽叶全长不超过2.5厘米。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采一次,因此全年茶叶采摘30批左右。头茶在立夏前结束,前后才一个多月时间;二茶在小满开采,到芒种后几天结束;三茶在夏至开采,到大暑前几天结束;四茶于立秋前10天左右开采,到白露时结束并封园。现在在西湖龙井茶产区,大部分茶农只选择了采摘和精制头茶。

西湖龙井茶的炒制工艺,十分独特。整个过程精致细腻,全靠手工完成。初制流程分为鲜叶摊放――青锅――回潮――青叶分筛与簸片末――辉锅――干茶分筛――挺长头――归堆――贮藏收灰等10道工序。

摊放是决定和形成龙井茶品质的关键一环,不仅可使炒制的龙井茶外形光洁,色泽翠绿,不结团块,而且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一般采回的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3厘米左右,中下级原料可稍厚,摊放8-10小时。目的是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提高鲜爽度。

龙井茶炒制,根据原料的大小老嫩和炒制过程中鲜叶失水的多少,灵活掌握火候。龙井茶炒制统称有十大手法,抓、抖(透)、搭(带)、拓(抹)、捺(挺)、推(挤)、扣、甩、磨、压等10大手法。当然在炒制时,炒制手法不是依次单独使用,而是交换进行,同时要密切配合火候,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看茶做茶。其中“青锅”和“辉锅”两道工序是整个炒制作业的重点和关键。

青锅。每锅投入摊放叶75-200克。鲜叶下锅温度70-80℃,以鲜叶下锅时能听到轻微的爆声为宜。随着茶叶逐渐干燥,温度要随之降低。先用抖、拓手法,使茶叶散发水分,待茶叶发软时加用搭。手势要轻,炒3分钟左右,当芽叶开始干瘪,温度可适当降低,要减少抖的动作,增加搭、拓的手法,促使茶叶表面光滑。炒至梗子干瘪,梗叶色泽一致,约达七成干时即可起锅。青锅时间需18分钟左右。炒制时,手势开始宜轻,尔后适当加重。开始手势重了,茶汁会溢出,茶叶颜色发黑,条索会太紧;后阶段手势轻了,茶叶会形成“空壳燥”。

辉锅。每锅投叶200-250克。下叶锅温55℃左右。开始用拓,并适当抖几下。待叶子转热后,采用轻抓、轻推、轻捺的手法。炒到茶叶不粘手时,改用抓、推、捺的手法,同时茶叶在手中不断地进行里外交换。此外,用力要由轻逐步到重,再由重逐步到轻。茶叶炒到快干时,不能太用力,要守住茶叶尽量不让它“逃”出手外。如此一直炒到梗、叶干燥程度相同,最大的茶叶手折即断时,就可起锅。起锅前温度要高一点,这样方能保持茶叶色泽不变。辉锅时间为22分钟左右。

龙井茶的外形和颜色,在青锅时就已打好基础。辉锅的作用是将品质固定和升华。龙井茶是靠手与茶叶、茶叶与茶叶、茶叶与锅子的相互磨擦,精心制作出来的,所以说龙井茶是茶农的工艺品、艺术品。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也因此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茶叶博物馆满觉陇炒茶中心在杭州满觉陇村杨家山。

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苗锋显露;色泽翠绿或带糙米色,鲜活而油润;香气馥郁,清香持久;滋味甘醇鲜爽;汤色杏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龙井问茶范文5

黎明即起,先往六合塔,登高俯望钱塘江,浩大壮阔的一片烟波,滔滔向海!可惜低云淡雾,视野受阻,无法一穷千里目,如晴日,当更有淼淼茫茫之态。

杭州人的性情怕也沾染了钱塘的气魄,虽处江南温柔旖旎之乡,待客交友却豪爽好义。在杭城住了几日,对杭州民风的热情好客,感受极佳。在车站看站牌,听你口音不是本地人,无须你开口询问,杭州人往往主动为你指点路途,不但告诉你如何乘坐,哪里下车,对于什么景点风光不错,什么地方要小心中奸商的诡计等也一一告知,周到详细,难怪一个杭州人对我说:“到杭州,你不用导游的”。这些人都是杭州本地人,既非纠缠购买商品,也不是拉客载客,为你介绍完毕,各奔东西,的确有古道热肠。

去六合塔的公交车上就碰到一位年龄大约40岁的杭州妇女,主动和我们搭腔,力劝我们不要去六合塔。在她看来六合塔没有什么可观赏的景致,倒不如去雷峰塔,并指点我们如何乘车到九溪十八涧。

去九溪的路上,又是一位大嫂主动指引介绍,她家就在龙井村内,和我们谈起龙井茶来。本拟同行,到她家去品茶,她临时有事,临别时还不忘细细叮嘱,一定要到茶农家品味一下茶的好坏再买,价钱应为多少,一定要砍价等等,完备详尽。

在九溪有乾隆当年御题“九溪烟树”碑。乾隆六下江南,流连于三吴山水之间,题御制诗无数,如同他在古代书画名作上加盖的硕大御览印章,大煞风景。好在乾隆的书法尚古拙浑厚,伫立于风景佳处,尤不失雅致。

离御碑不远,就是翠山绿木环抱的一泓寒水。水极澄净,一望见底,山是浓浓淡淡清新的绿,夹杂着赤红。青青翠翠障绕屏铺,交叠连绵,不露一丝土地的缝隙,告诉你这是绿色统辖的世界,一片绯红,是绿国中的娇蕊。而飞瀑一纵,犹如银练从绿影中跃下,正是这绿之国内的精灵,溅起群珠碎玉,在山水的寂然中,加入跳跃的音符。绿红相间,投影水中,化作嵌着玛瑙的一池碧玉。

经过九溪,蜿蜿盘盘,沿着淙淙的溪涧,进入山中。昨日雨过,山溪清澈而竣急,鸣玉摇佩,在耳边奏着空灵之音。山路湿冷,路旁满是落叶断柯,不知浸渍在雨露中多久,足履其上悄无声息。想人的记忆也无非如此,层层叠叠被岁月的雨淋湿。山中无处不是青翠葱茏,千仞的长松,枝叶相交,比肩成林,身躯挺拔坚直,凌空有耿介之姿,围成一片静幽,身畔间杂繁茂的灌木,常可见翠竹簇簇。春日新叶初发,无不翠嫩可喜,欲溢欲滴。

山中幽凉而清新,弥漫潮润的气息。林荫树蔽之间,吹不散一层淡淡如幻的雾气,江南多烟雨,春茶将下的时候,终日阴翳潮湿,常有霏霏细雨不期而至,茶树嫩嫩的芽叶凝着细碎的露珠。就是靠这林木茂密遮蔽天日,才育就了绝品的西湖龙井。据当地人讲,山上的茶比山下的茶风味更佳,原因也是由于海拔高而气候更加润泽。

想喝好茶,一定要爬山,杭州附近的山岭不是嵯峨的险峰,至多算高丘而已,山势平缓,在溪涧间迤逦而行,放松身心。除了偶尔轰然而过的汽车,在窄小的山路上凶悍霸道地挤你,山中倒还静谧,心境共溪水清凉透彻,脚步随水流轻快悠然。路边岭上,浓荫之畔,片片茶园依山缘岭,间或几个采茶的女子,全身裹着雨具,斜挎茶篓,采摘新芽。飘散万里的清芬,便采摘于江南女子的纤纤之手。

正在山间神仙般行走,忽然有人从身后赶来和我们打招呼,竟是刚才在公交车上指点路途的大嫂。攀谈起来,才知她也是龙井村的茶农,刚刚去邮局给外地客人邮寄茶叶,回返的路上恰好又和我们相遇,实在是机缘巧合。龙井村已离此不远,她邀我们去她家里饮茶。

听她说,原来这山路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当年乾隆皇帝曾微服访龙井村,走的正是此路,所以当地人称其为“乾隆路”。关于这位风流天子在江南的行迹传说纷纭,真假莫辨,聊做谈资而已。

龙井村多是农家自建的洁整小楼,本地茶农看来家境的确殷实,每户虽然不过半亩的茶园,但倚仗龙井盛名带来的旅游收入仍然可观。龙井茶的炒制有专门的技巧和手法,完全手工完成,需炒制三道,每一道手法各不不同,缺一不可。也只有如此繁复的工序,繁重的劳做,方能保证龙井茶的色香味形。若想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哪里会有极品的境界。

饮龙井茶最好的器皿是玻璃杯,可以细细观察到龙井的色泽形态。清明前的龙井,色泽绿中泛黄,清明后的则一色纯碧。清明前为上品称“明前茶”,清明后至谷雨前为“雨前茶”,略逊。龙井在秋天尚可采―季,但同春茶已云壤之别。

在屋内坐定,取出新茶,抓一撮放在杯内,先放大约三分之一的水,加盖焖一分钟,焖时间过长就会产生焖熟的味道,开盖后再将水注满。茶叶冲泡后,芽叶起初漂浮于水面,而后慢慢舒卷,芽叶上下沉浮,直立在水中,仿佛翠竹一簇,摇曳于萧萧风中。第一泡时,香味略淡,若有若无之间,如缥缈的游丝,萦绕回旋。第二泡时,香气才得以尽出。龙井的香气非浮艳浓烈,而属素淡清雅一脉,以花为喻,当是茶中的幽兰,微馨轻吐。品龙井,需要心定神静,凝思品味柔婉的香气弥漫于齿颊,仿佛淡雾徘徊于花间,悠远绵长。如在喧哗吵闹的环境内,酒肉狼藉,则龙井之香荡然无存,反倒不如劣质的茉莉花茶,真是茶中的高隐!若于斗室之内独坐,沏清茶一杯,观芽叶水中之形,翠嫩之色,有万壑风来,清泉鸣耳的幻觉;品甘醇之味,嗅清隽之气,有沁肺浸心,涤俗去虑的妙用。

龙井问茶范文6

1、龙井茶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期,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来到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胡公庙老和尚陪着乾隆皇帝游山观景时,忽见几个村女喜洋洋地正从庙前十八棵茶树上采摘新芽,不觉心中一乐,快步走入茶园中,也学着采起茶来。刚采了一会,忽然太监来报:“皇上,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太后有病,不觉心里发急,随即将手中茶芽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返京,回到宫中向太后请安。

2、其实,太后并无大病,只是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中不适。忽见皇儿到来,心情好转,又觉一股清香扑面而至,忙问道:“皇儿从杭州回来,带来了什么好东西,这样清香?”乾隆皇帝也觉得奇怪,我匆忙而回,未带东西,哪来的清香?仔细闻闻,确有一股馥郁清香,而且来自袋中。他随手一摸,原来是在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来的一把茶叶,几天后已经干燥,并发出浓郁的香气。太后想品尝一下这种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奉上,果然清香扑鼻,饮后满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气爽。3杯之后,眼肿消散,肠胃舒适。当时太后可乐了,称杭州龙井茶是灵丹妙药。

3、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自己也乐得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自己亲手采摘过茶叶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专门采制,进贡太后。从此,龙井茶的名气越来越大。龙井茶在西湖附近培育开来,“西湖龙井”也因因此而得名。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