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的诗句范例6篇

分别的诗句

分别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 《集句诗文献研究》 创作考察 作品保存与著录 文献考证 文献价值

几十年来,有关集句诗的研究逐渐引起学人的注意,出现了一些研究专著和论文。以著作而论,就有台湾裴普贤的《集句诗研究》、《集句诗研究续集》,上海宗廷虎、李金苓的《中国集句史》,张明华、李晓黎的《集句诗嬗变研究》等。近日又读张明华、李晓黎的《集句诗文献研究》一书,颇喜其在文献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该书的新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该书对历代集句诗的创作和存佚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文献是文学研究的第一步。关于历代的集句诗文献,裴普贤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其《集句诗研究》、《集句诗研究续集》二书的主要部分就是排列她所搜罗到的少量集句诗作品。只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裴先生所知的这些文献相对于集句诗的全部文献所占比例较低,远不足以反映集句诗的真实状态。张、李二人以裴先生的二书为起点,从各种别集、总集、方志、书目中搜罗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大量集句诗作品和相关文献,仅元代及以前的作品即得1800多首;明代以后,集句诗作品更多。作者指出,仅明代保存到今天的集句诗集(或卷)就有孙《集古律诗》一卷,张著《集句》一卷,李公泰《咏十六楼》一组,朱《集句闺情百咏》二卷,陈循《东行百咏集句》六卷、《再和东行百咏集句》一卷,沈行《白香集》二卷(包括《咏梅集句》一卷、《咏雪集句》一卷)、《集古香奁诗》二卷,夏宏《联锦集》二卷、《零金碎玉集》,戴天锡《群珠摘翠集》五卷,杨光溥《梅花集咏》一卷、《集唐香奁诗》一组,李东阳《集句录》一卷、《集句后录》一卷,张旭《七言律诗集古》一卷、朱诚泳《集句拟刘文纲少参悼亡》35首,童琥《草窗梅花集句》四卷,黄佐《集句》一卷,郭《门十七首》,汪廷讷《集句》一卷,李祯《月下弹琴记集句诗(二十首)》,朱多《五体集唐》五卷,余兆芳《集唐宫词》一卷,南师仲《春居集杜》一卷、《秋居集杜》一卷,陈言《陈布衣集句》二卷,王思任《律陶》一卷,黄槐开《敦好斋律陶纂》一卷,陈圳(一作)《宫闺组韵》二卷,杨定国《辽警集杜》一卷,洪九畴、程起骏《竹浪亭集补梅花集句》一卷,无名氏《蕊阁集》二卷,峨眉洞天主人《江楼杂咏(集唐句)》不分卷等34种。清代数量更多,保存到今天的集句诗集(或卷)有240种。这样,明、清两代现存的集句诗集(或卷)至少有280种之多。相对于裴先生二书所考,数量已增加了10倍。这些作品不仅勾勒出古代集句诗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且展现出其在类别、形式、技巧等多方面的特点。由于明、清两代的现存资料浩如烟海,在其中寻找相关的文献其难可知,二位作者竟然稽考到这么多的专集(或专卷),其爬梳之辛苦可以想见。虽然这里的考察仍有不少遗漏,但已能大致反映出中国古代集句诗发展的真实面貌。

二、该书第一次对集句诗作品的保存与著录方式进行概括和归纳。

该书作者告诉我们,历代的集句诗作品主要有三种保存方式,有的作品保存在总集中,如清人所编的《御选宋诗》、《御选元诗》、《御选金诗》、《御选明诗》都收录了一定数量的集句诗;有的作品保存在作者的别集中,如果数量较少,就直接按体例放在卷中,如果数量稍多,则结成专卷放在书后;而有些作品由于数量较多已经结成了集句诗专集,这样的情况更加明显。就其著录而言,则无论是国家藏书目录,史志中的目录,还是丛书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以及私人藏书目录,各种图书馆的联合目录等,其中都包括了一定数量的集句诗专集(或专卷)。在各种文献中,历代诗话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其中不仅保存了一些集句诗作品和断句,记录了一些集句诗创作的本事,而且对一些集句诗加以评价,同时还对集句诗的产生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这个问题,在以前的集句诗研究著作中从来没有被涉及,现在经二位作者拈出,立刻拓展出了新的视角,显示了较多的创新意义。

三、考证集句诗的作者,辨别文献的真伪,为深化集句诗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保障。

要推动集句诗研究走向深入,保证集句诗研究的质量,首先必须保证所用文献的具体细致和真实可信。现有的集句诗文献中亦有许多疏漏,甚至一些错误。二人首先以雄辩的事实辨明了所谓刘宋袁淑的《啄木诗》、唐代同谷子的《五子之歌》、刘商的《胡笳十八拍》、裴普贤《集句诗研究》所说宋代无名氏《集杜》一首、《御选金诗》所录李俊民《和窦君瑞集古》、《御选元诗》所收郑允端《杜少陵春游曲集句》都不是集句诗;然后他们又考察出清代集句诗集《借浇集》的作者“哑道人”真名是吴怀清,宋代无名氏《调笑集句》的作者是吴致尧,日本永安间和刻本无名氏《集句闺情百咏》的作者是明代的朱,《御选宋诗》所载孔武仲《集句寄孙元忠》一诗其实是孔平仲的作品,宋、元时期的集句诗人贾云华其实是明代李昌祺的小说《贾云华还魂记》中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最后,他们还对一部重要的集句诗伪书即所谓辛弃疾的《蕊阁集》进行认真的考辨,断定其作者为明人。这些考证所涉内容虽然不多,但所举这些例子已足以说明,考证集句诗的作者、辨别文献的真伪对集句诗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不仅重视集句诗的辑佚和校勘价值,而且进一步探讨其价值的相对性,是该书中最精彩的部分。

二人首先以宋代胡伟的《宫词》、史铸的《集句诗》、元代郭豫亨的《梅花字字香》为例,对集句诗具有的辑佚价值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包括直接辑佚价值和间接辑佚价值两个层次;然后探讨了集句诗在校勘原作中现存的诗句、原作者的姓名、原作中的标题等几个方面的价值;在以上基础上,二人更进一步探讨了集句诗的辑佚、校勘价值表现为写作时代上的不平衡性,题材类别上的不平衡性,以及集古、集今的不平衡性等方面。如果集句诗的辑佚价值已经为陈尚君、汤华泉等多位先生所注意,其校勘价值也为张福清所重视,则对集句诗辑佚、校勘价值不平衡性的研究最能显现出二人此书的研究深度。

以上几个方面已经是该书的全部内容,充分体现出该书的学术收获,也显示出较高的学术价值。这是笔者阅读此书的基本看法。当然,该书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是一些数字上的错误。比如,在该书第12页,前面说孔平仲的集句诗是58首,可是在下文中却错成38首;又如第179页,前面说同光宣三朝今存的集句诗集(或专卷)是69种,到下一段却说是68终,二者必有一误。

虽然存在一些瑕疵,《集句诗文献研究》一书的学术价值仍是无法掩盖的。宋代王禹在《日长简仲咸》一诗中说:“子美集开诗世界。”对于集句诗研究来说,《集句诗文献研究》一书多方面揭示了其文献特点,得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此处借用王禹的诗句并略加改造,成“书开集句新世界”一句,以期概括此书的价值。

分别的诗句范文2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考点的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诵准确无误,默写要求无错漏字、词、句,培养识记能力。3.能够理解和运用古诗文名句。考查的内容有: 1.默写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3.背诵默写教材中的经典课文、精彩段落及名句4.记诵比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

【原题再现】

4.古诗文默写(8分)(2011年山东省临沂市)

⑴《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⑵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⑶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写鸟儿快乐忙碌的生活来展现早春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⑷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已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其下联中所蕴含的杜甫诗句是:_______,_______。

⑸读诗既可陶冶情操,启人智慧,又可感悟哲理,引人深思。请你默写出四句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2011年临沂中考古诗文默写真可谓异彩纷呈,注重积累能力的考查,纵观这五道小题,⑴和⑶题是理解型的默写,根据题干的要求,在理解诗文含义的基础上填写诗文原句;⑵和⑷属于运用型默写,结合具体语境和课文篇目甚至相关提示,准确填写诗文原句;⑸题属于主题型默写,要求根据同一主题,在具体语境中连续默写几句诗文名句。这一形式具有运用性、整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屡屡出现,应该引起注意。做好⑴至⑷题首先要认真思考每到题目中的题干要求,仔细思考题干要求的默写的诗文中的哪一句话,看看与题干的要求相符合,在草纸上默写出该诗句,注意默写时不要出现错、漏、倒字的现象,书写时要规范工整美观即可。要想做好第⑸道题目,需要打开自己的古诗文积累库,从中提炼出自己积累的古诗文名句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按照有课内到课外,有短的到长的(每句字数)这样的原则去默写,同时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写完正确的诗句后,一定要正确的写出作者即可。

【参考答案】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⑸示例:①问渠哪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④神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方法指津】

从复习来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认识,保持良好心态。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要保持兴趣,做到持久而准确地记忆,一旦面临试题,便能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写下来。2.巧学妙记,提高识记效果。重复记忆是复习名句名篇的生命线。一要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搞定难以记忆的;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分散重复记忆;三要采用分组分类、互相提问和反复复习等方法;四要加强理解记忆,特别是对那些表现积极进取意义的治国治家、志向追求、友谊亲情等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名句名篇,要认真理解,促进深刻记忆;五要及时检查,借助运用进行巩固。经常运用是抵制遗忘的好办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记诵清楚课标要求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3.书写规范,避免书写错误。记忆名句名篇,除古诗文外,还应该注意教材中出现过的名句,如现当代作品、知识短文、注释中的引语等,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都应作一番系统梳理。

从考试来讲:古诗文默写试题考查的是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和默写诗文的能力。解答古诗文默写题时要做到:1.正确理解具体题型的要求,按要求默写,特别是要看清题干提示的篇目和作者。2.准确记忆古诗文名句的关键字词,默写古诗文名句尤须注意不能写错字。特别要注意分清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区分形近异义字,突破生僻难写字。3.明确语句出处、理清语句顺序。

【试题演练】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也许你经历过离别吧!请你默写出四句“送别”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诗人写诗作词时,往往只用简短的字句描述所用典故,却能将典故的原意较完整地托出,从而大大增加了诗歌内容的含量. 总的来说典故使诗词更有可读性,你在初中阶段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含“典故”的诗句吧!请你默写出四句“用典”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岳阳楼记》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杜牧《赤壁》中蕴涵机遇造人,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分别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 文体学;音美;形美;意美

一、引言

唐诗是我国古诗词的经典代表。但在诗歌翻译中,要保留其音韵、形式和意象绝非易事。对此,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他说“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形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3]。笔者拟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赏析许先生在翻译《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三美”。

二、原诗解读

要赏析译文,首先得分析原文。《送元二使安西》原诗“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本诗为诗人王维的赠别之作。诗作前两句从渭城清晨着笔,道明与友人赠别的地点、季节,同时渲染出当时的氛围,表达了深切的离情。“新”字渲染出春雨初歇、杨柳青翠嫩绿的场景。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劝”和“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全诗意境高远,意蕴深刻。

三、译诗中的“三美”

此部分从文体学角度出发,赏析许先生所译《送元二使安西》的“三美”。译诗名为 “A Farewell Song” [2],译诗为“No dust is raised on pathways wet with morning rain; The willows by the tavern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I would ask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 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 ”[2]

1、诗的音美

诗的节奏韵律被称为诗的音乐性。“所谓音乐性,是指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征”[1]。欣赏诗歌便包括享受其节奏和韵律。所以译诗就得保留原诗音韵。语音可象征语义,完美语音可唤起人们的遐想。因此,要体味诗歌的婉转曲还之美,必须分析其音律规则。不同的音位组合使得音质有长短、大小、刚柔之分。如流音/l/、/r/、/m/、/n/常暗示和谐、宁静、低沉的氛围。译诗中的“raised”和“morning rain”使用了/r/、/m/、/n/三个流音,整个译诗的基调宁静、低沉,这与原诗的宁静和谐呼应。音长也能影响诗歌节奏,长元音和双元音放慢节奏,短元音可加快节奏。译诗选用 [ein]和[i:n]押韵。[ein]音余音缭绕,绵延婉转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相较之,而[i:n]音显得短促,表现了友人离别在即。谈到诗的音长、节奏和格律,译诗与原诗都是四行,每行长短均匀,平均词数约为10词。原诗首尾句押韵,译诗隔行押韵,采用了抑扬格,译文每行字数约为10词,每行音节均为12个,与原诗的节奏基本一致。

2、诗的形美

除了韵律,内容和形式也是诗的重要要素。诗之所以为诗,完全由其形式决定。因此,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诗形美特征关乎译诗成败。在译诗中,将诗名译为“A Farewell Song”。“farewell”暗示读者诗人将与友人惜别,形式简洁优美,语轻而意重。首句“wet with morning rain”利用了头韵,视角新颖,从中可看出译者精心建构的形式之美。“The willows by the tavern”中一个介词“by”便显示了“willows”和“tavern”的空间位置,陈述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时令,营造出青青杨柳绕酒舍的场景,为后面叙事做下铺垫。第三句译诗中“again”与首句的“rain”押韵,将其放在句末,更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此处译诗与原诗取得了同样效果。“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的句式与原文基本一致。“阳关”的翻译不仅保留了原诗意象,也使译诗保留了形式美。

3、诗的意美

“意美”是“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3]。在译《送元二使安西》时,译诗第一句意境就很优美,“wet with morning rain”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第二句使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场景具体化。“willows”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抒发与亲友的离愁别绪。“fresh”和“green”使得青青杨柳的形象更为立体。“I would ask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中的意象是诗人与友人分别在即,二人在酒舍里小酌,以叙离别之情。最后一句的“阳关”不仅是个地名,而且是被赋予了特定文化含义的意象。读者见到“阳关”,即能联想到朋友离别的场景。为了达到同样的表现效果,许先生并未直译,而是译出了它的深层含意。该句中的“more”在整首诗的结尾平添了友人即将离别、依依不舍的韵味。

四、结语

总体而言,许先生所译《送元二使安西》可谓诗歌翻译的精品。译文在保证原诗音韵美的同时,使用诸多翻译策略保留了原诗形式美。许先生睿智的选词将原诗细节和意境重现得细致入微,这充分体现了他一直主张的“三美”论,对唐诗外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培荣.略谈诗歌的文体特征[J]. 渭南师专学报,1998, 46-48.

[2]许渊冲, 唐自东, 沈占春. 唐宋名千家绝句100首[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分别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诗歌 线索 结构 句子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97-02

1分析诗歌线索、关键词

线索指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从内容上来说,它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人”“物”“景”“情”“时间空间”等。关键词有时就是揭示线索的词,有时是领起性动词或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

高考往往有这样几种设问形式。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简析某字在诗中的作用。诗歌是怎样以某某词来统摄全篇的。

下面以三个例题来解说基本解题步骤。

例一:

关河令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这种题的基本答题步骤是:第一步,答出线索;第二步,结合诗句(一般以联为单位)分析出如何围绕线索来安排内容;第三步,以此为线索的好处或收到的效果。

例二: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这种题的基本答题步骤是:第一步,解释词义在诗句中的意思;第二步,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分析它的作用;第三步,总结阐明观点。

例三:

湖州歌(其六)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一个“望”字写出了诗人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

这种题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确定这一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一般来说诗歌中考查的这些词常常具有总领、总结或点题的作用;第二步,需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证明它的作用;第三步,简要概括这一词语的使用效果。

2理清诗歌思路,分析诗歌层次

古典诗歌结构思路主要有起承转合、一句一景、抑扬对比、铺垫过渡、前后照应等。下面结合诗歌及高考考查内容来分析。

2.1起承转合

古典诗词写作上的一种技巧。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一般来讲所谓“起”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句,以下类推):“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合”则是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高考对起承转合的考查侧重“起”与“合”,具体表现为考查分析诗意的起承转合,先写景后抒情、先叙事后抒情、以景结情、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等诗歌构思特点。

例一: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分析时应考虑到诗歌结构上的起承转合。

例二:

题竹石牧牛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这种题型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根据诗意给诗歌划分层次;第二步,根据划分内容逐层概括即可。这首诗在结构上就属于先景后情型。

2.2一句一景

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实际上整首诗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

例如: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2.3抑扬、对比

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使人信服、突出要点的目的。对比是在诗歌的布局、构图、意境上刻意构成上下或前后正反比较,以突出要表达的主体。

例如: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析:整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词在对比之中进行和展开是古人写诗常用的手法,对比中更容易凸显作者的感情。解答这类题时一般只要分析出哪儿是对比及达到的效果即可。

3分析诗句的作用

1、如果诗句在开头,一般作用:(1)开篇点题,照应题目;(2)总领全诗;(3)比兴,引起下文(4)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基调,铺垫。

2、如果诗句在结尾,一般作用:(1)点明题旨;(2)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3、如果诗句在中间,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或者为下铺垫;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例一: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例二:

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别的诗句范文5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 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 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 ,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 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 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 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 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 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 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 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 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 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 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 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 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 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 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 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 ,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 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 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 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 “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 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 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 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 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 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 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 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 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 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 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 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 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 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 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 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 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 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分别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意象 图画性 语法缺省 简单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其英译无疑也构成了中国文化“外销”的必不可少一环, 关于中国古诗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中外翻译大家学者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大卫・亨顿是近十五年来中诗英译这一领域颇富盛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包括《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集》、《论语》、《道德经》等,翻译风格简单却极富深意,而对细节的清晰描述和讲述都再现了庞德的意象派精神。

下面将就大卫・亨顿所译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分析并试议其翻译风格手段。

一、意象之美

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七言绝句,描述了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景。全诗及大卫・亨顿的译文如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On Yellow-Crane Tower, Farewell to

Meng Hao-Jan, Who’s Leaving for Yang-Chou

故人西辞黄鹤楼,

From Yellow-Crane Tower, my old friend leaves the west.

烟花三月下扬州。

Downstream to Yang-Chou, late spring a haze of blossoms,

孤帆远影碧空尽,

distant glints of lone sail vanish into emerald-green air:

唯见长江天际流。

nothing left but a river flowing on the borders of heaven.

诗人在这短短的四句中给出了四个唯美的意象:江边楼、烟花天、孤帆尽、江水流。仿佛四幅水墨画,诗人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尤其是次句奠定了全诗的意象风格,即朦胧浪漫又洒脱不羁。

庞德认为“表意文字意味着与所描写事物关系密切的情况、行为、状态或本质”,他认为汉字本身就呈现了诗的意象(陈春梅:2010)。亨顿在《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集》的序言中认为汉语典籍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文字的图画性及语法的缺省,诗歌尤其如是。文字的图画性以其直观的特点使读者一看之下就产生意想的联想,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诗文美的理解。下面将就此诗中文字的图画性和语法的缺省两方面详细分析亨顿的译文及其翻译风格。

二、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的图画性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说汉字是成型于物、照物的形态而成。“意依类象形,直接反映事物体状,是早期汉字的构型原则”(马永善、及文平:2010)。所以汉字分析是诗歌美学赏析的重要环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李白对汉字的运用勾勒出了诗中意象。首句鹤( )字,意为大型涉禽,右侧的鸟是象形字,形态上是一直振翅欲飞的鸟。楼( )字可见此黄鹤楼的建筑材质及构造形态,就算读者没有亲临黄鹤楼,也从这二字得到“江边楼”的意象。而亨顿译诗中“tower”则给人一种灯塔或信号塔般荒僻的感觉。次句中的汉字的图画性意象主要由“烟花”二字构成, “花”是象形字,《说文解字》指“花”本作“”,荣也。 “烟花”二字给读者的感觉就是繁花似锦、柳絮如烟的景象。此处亨顿的译文甚妙,尤其是haze一词,既包含了江上水汽生成的雾霭又表现出岸边柳絮和繁花的朦胧曼妙。第三句中的孤( )字之图画性也很典型地表现出此句之精髓,左右两部各为象形字,部首“子”很直观的表示孤零零的“人”,右侧“瓜”表示瓜藤之下的一颗瓜,联合起来表示“像滚瓜那样没有着落地的孩子”。读者看到此字自会产生一叶扁舟逐渐消失于水天之际的联想。亨顿以lone sail表示孤舟,同时以distant glints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孤舟消失于江面那一瞬间。整句“孤帆远影碧空尽”,从左至右笔画渐少,最后的“空”和“尽”分别只有八划和六划,使读者潜移默化中产生孤舟越来越远的画面感,这一点是亨顿无法译出来的。末句图画性由“流”字表现。流( ) 形声从水,从疏省,疏省亦声。“疏”省意为“条带状”。“水”与“疏”省联合起来表示“条带状的水”,不仅体现出了江水更表现出友人别离后的看到一去不复返的江水后的惆怅。亨顿处理为分词flowing作为后置定语修饰river,配合之前双重否定形式nothing…but,强调了“只看得到江水滚滚流向天边”,较为成功的复制了此句的意象。

三、中国古典诗歌语法的缺省

亨顿在其所译《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集》序言中称中国古诗中“极少使用连词、介词,使得诗句之间、短语之间、意群之间和意象之间的联系不很清晰”,而且“通常,动作的施动者、动作本身及动作的承受者是缺失的”,此外,“字词也有极为丰富的暗含意义”。这种语法上的缺省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读诗的过程也就是以想象补白的过程,然而“诗的‘空’永远存在”,这就使得“诗意的文字,无论其本身或其意义,都构成了纯粹的诗歌”。

首先,中国古诗中有所谓“实字双叠,虚字单使”的格局(葛兆光:1999),此处虚字并非连词、介词之类(这类词据亨顿的观察极少在中国古诗中出现),而是“指动词或形容词之类非事物名称的‘词’”。此句中的 “下”在指示实际意象的名词词组“烟花”、“三月”和“扬州”之间,照诗歌研究中诗眼的说法,“下”无疑是本诗的诗眼,顿时将表示情境、时间和目的地的名词联系在一起,传神的表现了孟浩然乘船随波而行悠游自在的景象。此处亨顿的翻译也堪称绝妙,他用了副词downstream来表达船行、水流的方向,没有转换词性用动词,利落不拖沓的衔接了前一句友人的离开。

其次,全诗的一大特点是动作施动者也就是送别者李白的缺省,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送别者的眼光写就,却没有出现“我送”、“我看见”之类的词句,这样一来使读者产生代入感,仿佛也跟着诗人一起眺望天边,无限惆怅。亨顿对后两句译文的巧妙处理在于主动与被动时态的混搭,vanish表明小船载着友人划向了远方,而“left”这一被动时态表明诗人的思绪还在江上,只是江上再没了友人的身影,空余江水奔流不息,此处也省略了“看”的主语即诗人,读者读到此处难免会产生共鸣,意境顿生。另外,亨顿独特的断句也值得一提,全诗共两句,前一句交代背景,即友人别离黄鹤楼西去。第二句先说“下扬州”,再由a haze of blossoms带出整个意境,这是亨顿译诗中常见的手法,即独立主格结构,既与前后有联系又游离于诗外,仿佛水墨画的背景,接下来的主句distant glints of lone sail vanish into emerald-green air以主动态表示小船驶离、友人离开的情景,接以被动态表示自己看到的景象空余江水,一气呵成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空间。

最后,第二句中distant glints的选用表现了亨顿对诗中字词的暗含意义的充分解读,glint本义指闪现,用在此句中平添了几分想象意味,充分补足了“尽”的小船在江上若隐若现最终消失不见的暗含意义。

四、小结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章,诗的意象不可完全复制但有共通性,意象复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者作为一个诗人的功力,在这一点上,亨顿的译文颇具原诗意象之美。他的遣词用句虽然简单,但是简单中可见深意,简单可打动人心,能跨越几千年时间和空间在现代读者的心中激起共鸣,实属不易。

参考文献:

[1]David Hinton, (2010).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Summers, D. (2004)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 culture. 北京:商务印书馆

[3]葛兆光.(1999).汉字的魔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4]《中国翻译》编辑部(1986).诗词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马永善、及文平(2010).基于汉字构型彰显的审美特质.《语言研究》10: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