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鄙范例6篇

肉食者鄙范文1

论文摘要:现在火葬制度的不足和短视之处,我们应该如何改革现有的火葬方式,什么是以民为本

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151位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在一份《倡导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亲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倡导死后实行火化。从而拉开了中国丧葬方式转变的序幕。

中国老一带革命家关于火葬倡导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当时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但封建主义迷信思想在社会各个阶层根深蒂固,包括我们革命队伍中的许多成员,为了加强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破除封建思想,由革命阶级高层为表帅的火葬行为对革命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5年我国适应改革的需要,加大立法,制定了《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主要规范了城市殡葬业,解决城市人口集中,死亡的安置工作,是对原有火葬制度的完善和补充。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的全面深化,1997年制定的《丧葬管理条例》加大力度推行火葬,就不合适宜了。因此,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最终原因在于制定的《丧葬管理条例》本身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左,其中有许多不足之处。

97年的条例重点在于农村推广火葬制度,意义在于一,节约土地使用面积,保护耕地;二,破除封建迷信, 简化丧事。通过多方面对比我们来考证这次制定的《丧葬管理条例》的问题所在。

土葬,葬式之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后,有了明显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至秦汉时期人,统治者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由,禁民火葬。土葬之俗,在多数地区实行一次葬法,但在部分地区和民族中也实行二次葬法或多次复葬法。我国土葬在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形式特点有差别,但其基本观念都一样,即认为死者应保存完整,“入土为安”。

我国多数民族尤其是汉族重视土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同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我国中原的广大地区,土地肥沃,农业文明悠久,百姓世代以农业为主,视土地为生命之本,所以,土葬是灵魂得以安息的最好办法。

2、土葬符合汉族人民工的生活习惯以及送终追远的伦理情感。“生命是从泥土中来,再回到泥土中去”这个观念根深蒂固。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土葬符合汉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

3、土葬对统治阶级而言,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只有土葬才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如雄伟的墓体,各种墓碑、石人、石兽及其它附属建筑。只有土葬才能经常在墓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表示生者对死者的追悼之情。

从土葬的历史和成因结合社会现实我们分析如何对待土葬是最合适的态度。看新制定的《丧葬管理条例》的效应。

加重了农民负担,浪费能源,不利于资源的节约

首先,我们看火葬对土地的节约作用,土葬当时有坟头,在河南洛阳孟津县当地人建在耕地内的坟头很少超过9平方的,并且开始一年变小的速度极快,第二年大约就只有3,4平方,大约30年就消失了,每年坟头的增加应该按人口增长率增加,考虑夫妻合葬,有些坟地在山区荒地因素,坟头数量基本上不增加。按4平方计算,全国亩产小麦大约330公斤(paper.ce.cn/jjrb/html/2008-12/26/content_46211.htm)计算,二季一个坟头一年浪费小麦3.96公斤,我国小麦价格一般低于2元一公斤,一年不到8元钱,按08年我们人均粮食产量大约768斤,大约1%,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影响可以忽略不计。(china.com.cn/economic/txt/2008-10/11/content_16597244.htm)

我们看下火葬要求的集体公墓,大部分用的是混凝土,保存上百年都不会消失,粮食树木在这里面都不能种植,荒山也是可以植树增加生态功能及木材产量而折算为耕地。其占用土地面积不比土葬少。另一方面不允许普通百姓保留坟头,但各级政府又大兴土木修建历史名人的陵地,占地面积极广。从二方面说这种行为违反了《丧葬管理条例》的原则,修建的陵地基本都永久保存,平时还要有维护费用,同时可以用不同的理由发掘不同时期的古人,可以修的名人陵地没有数量限制,真正出现死人和活人争地,影响粮食安全;修陵地是增加当地的旅游资源,可提高当地收入,只要是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所以这不能成为政府可以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理由;修皇帝陵等古人对于能否增加民族的凝聚力更值得怀疑,对于父母近亲的坟墓都不去祭奠的人会因为有了一个古人而关心别人的理论很让人怀疑;另外从逻辑上也说不通,政府就可以随便修陵墓,为什么普通百姓就不可以,同时增加普通百姓对迷信思想的传播,没有鬼神,为什么人家政府还祭奠古人啊。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丧葬管理条例》更应该针对政府的这些行为进行管理。对于强行推广土葬,而不管政府大修陵地的行为。

与土葬对比,相对来说,我们看下火葬的成本,因为传统的习惯,农民没有其它新的送走死者的方式,农民需要额外增加火化支出从几百元到上千元,把原来简单的遗体变成附加值更高的骨灰埋入棺中。更不用说有些相对经济比较富裕者还要买骨灰盒花钱相对更多。如果不是土葬,换成公墓,所要求的花费更大,只是一个墓地少则上千,多则上万。只这些额外增加的成本每年的利息就是土葬所占土地粮食产出的几倍,几十倍;这是从农民自身来讲增加负担,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我国从98年开始成为能源进口国,火葬增加了能源的使用,由于火葬场建在县城或城市人口集中的地区,广大农村要把遗体拉到那儿,增加燃油使用。这种造成能耗增加的政策显然与创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执政理念相悖,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重点不突出,不利于破除封建迷信

入土为安是我国广大农村传统的丧葬方式,孝道是中国华族的传统美德,土葬只是一个习惯行为,这种送走死人的方式已经和迷信无关,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会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消除,这就要求能够认清主次,抓住重点。新的火葬制度重点在于要求农民改变入土方式,只是把尸体变成骨灰,广大的基层干部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同农民做捉迷藏的游戏,农民家有老人死去就偷偷的埋掉,干部千方百计找到人家的坟地,把遗体找出来火化掉,这样浪费精力和财力,同时激化和加重了干群矛盾,在百姓中造成恶劣的影响,让百姓认为干部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们是同广大群众作对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死者为大,这样肆无忌惮对待长者的遗体,挖人祖坟被看为是非常恶毒的行为,是没有一点仁义道德的,但我们的政府现在所做的是,跑去把人家已经入土的老人,过世的亲人的遗体从土中挖出来,随意丢放,不经家属同意就火化,无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破坏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丧葬中的迷信思想有厚葬,请和尚道士做法事,建超大型的墓地等等。这些铺张浪费且宣扬迷信思想的行为是我们应该打击的对像,广大干部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到这些事情上面才能突出重点,逐步消除封建迷信思想。

在城市地区,没有更好的丧葬方式之前在现有条件下只能完全实行火葬,因为城市人口比较集中,土地较少,从运输上来说送到火葬场比较近,如果再到农村选择墓地不方便,相对来说节约成本。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建立公墓是一个严重的浪费,公墓基本都是由混凝土制成,浪费了自然资源,同时混凝土能存上几百年,我们不应该只看到耕地需要保护,实质上荒山也需要我们利用起来增加植被,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速增加,我们应该把工作放在寻找更合理可以的丧葬方式上,城市公民相对教育程度高,思想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可以改变骨灰的处理方式,比如可以象征性的放点骨灰,然后植树作为纪念,从而找出可持续发展的丧葬方式。

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加大了基层干部的权利寻租行为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家属为遗体所有人,有处置的权利,如果家属没有同意进行火化就是违法,但又明确规定非山区公民必须火化,使得基层干部在执行法规时候很容易超过界线。另外虽然给出了火葬的规定,但没有建立新的丧葬方式,就是说,人火化之后应该如何处置,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可能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所以说火化之后重新土葬是不可避免的。这二方面都很容易造成干群之间发生矛盾,恶化干群关系,使得火化工作开展困难。

肉食者鄙范文2

然而,我们却发现在古今中外的“肉食者”中,鲁庄公的“鄙”的表象下其实蕴含了“不鄙”,甚至是一种难能可贵。

首先,鲁庄公能接贤纳谏,有明主之风范。由国君是本国军队的最高任统帅,在战前决策中,庄公没有一意孤行,能接见一位“非肉食者”,并接受“非肉食者”的质询和建议,一起达成战略思想上的共识——取信于民。在作战过程中,“公与之乘”,共同指挥作战,虽然庄公有“将鼓”“将驰”的急噪冒进之意,但他能听取曹刿的意见,没有独断专行,直到战争胜利。战争胜利之后,鲁庄公询问胜利的原因,也显示出鲁庄公认真学习,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与那些不懂装懂,装腔作势的统治者相比简直是圣贤之君。历史上不乏精通文武之道的明君,虽然鲁庄公算不上这样的君主,但他有上述之表现,也不失为一明智之君。

其次,鲁庄公也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之道理,不然鲁庄公为何要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条建议?至于他所提出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条建议也未尝不可,大军在开赴战场作战之际犒劳三军,以此来鼓舞斗志,在战争史上不乏其例。还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条建议的提出也不可妄加指责其“鄙”,这只能反映那时候人们思想上的局限性。古人在出兵作战之前为坛而盟、敬神祭天、择时而动的行为已传承了几千年,我们不必苛求鲁庄公是一位不信神的大无畏者。

再者,《左传》源于《春秋》,可以说是近乎大事年表的《春秋》的扩写,《曹刿论战》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齐师于长勺。”仅此一句话,很明显,长勺之战的胜利的功劳是加在鲁庄公头上,公何“鄙”之有?

肉食者鄙范文3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

说到鲁庄公,我不由得想到。

在第一点上,尚能做到。他在《沁园春雪》中客观评价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在第二点上,晚年的则完全比不上鲁庄公。因为对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盲目模仿苏联的建设模式,而且头脑发热,急躁冒进,搞什么“三面红旗”“”,幻想15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经济建设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坚持错误,对婉转批评的刘少奇和直言讽谏的怀恨在心,残酷迫害,以一场席卷全国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肉食者鄙范文4

从2013年1月起,瑞典、英国和法国部分牛肉制品中发现了马肉,德国也宣布发现疑似此类“挂牛头卖马肉”的情况。此外,爱尔兰、荷兰、罗马尼亚等多个欧洲国家卷入丑闻。这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和法律。或者说,即便有了完备的法律,也不意味着它可以让人类与生俱来的贪欲消失;也不会因为西方国家社会制度的成熟,他们的道德就无懈可击。事实上,追逐利润,满足欲望,仍然是人的天性,它们总是像水一样,一旦有一个缺口,就会喷涌而出。而制度和法律的篱笆,不可能严密得滴水不漏。

欧洲的这些马肉是欧盟国家淘汰下来的病马、老马。据说瑞典一年就有9000匹马失踪,很可能被人运到了加工厂。这些马并不是按食品卫生标准饲养的,它们经常服用抗生素,消费者食用后会造成不良影响。当国人在春节前担忧“速成鸡”的危害时,西方人同样担忧“问题马肉”的危害。

食品安全问题说到底是“贪欲”问题。 法国作家蒙田对“人的逐利性”有段精辟的论述:“商人赚钱靠年轻人挥霍,农民靠麦子价格昂贵,建筑师靠房屋倒塌,司法人员靠民事诉讼和纠纷,神职人员靠我们的死亡和罪恶……这是大自然的普通规律。因为人类有欲望,所以推动着社会向文明发展。”

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几乎又可以等同于“贪欲”的控制程度,就是把“贪欲”控制在一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限度内,否则人类社会将归于野蛮和血腥的丛林中。

贪欲如火,若无约束,就会成灾。

如果一项社会制度的安排,不能约束人,不能有效地维护道德良知的取向,或者选择道德的成本太高,那么不道德的现象就会丛生。譬如让一个有道德的人救助别人时吃了亏, 譬如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没有受到惩罚,那么就会像诗人顾成所说的那样:“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肉食者鄙范文5

【探究练习】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业以细微,伏事节下

细微:细致周到。

B.宁可损败清风

清风:清廉的风气。

C.唯有孟业,宜铨举之

铨举:选拔推荐。

D.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自修:自我修养。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

②寻以病卒

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

④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也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乃”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乃”也不同

3.下列句中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元韶)典签。

B.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业)厚偿。

C.闻业名行,复召(业)为法曹。

D.岳心鄙其眇小,(业)笑而不言。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孟业为官清正廉谨的一项是()

①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②唯正与直,愿君自勉。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④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⑤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③⑤B.③④

C.①②④D.②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之家,青年时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谨,拒绝接受不义财物。元韶任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之官。

B.长史刘仁之非常信任孟业。刘仁之应征入朝做中书令,临行向元韶推荐孟业,并勉励孟业坚守正直。

C.孟业的马死了,元韶想让州府官人吃马肉而付钱给家贫的孟业,孟业坚决不肯做这类有损清廉风气的事。他后来受到齐高祖的重视。

D.刘仁之出任兖州长官,临别又向吏部长官崔暹推荐孟业。孟业后做司州长官高岳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高岳鄙视和讥笑,后高岳很佩服孟业有断决之明。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北齐书・孟业传》

1.A(细微:指低贱的身份)

2.B(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相当于“因为”。第一个“乃”是连词,相当于“于是”,第二个“乃”是副词,相当于“才”)

3.C(A句省略的应是“孟业”,B句省略的应是“州府官人”,D句省略的应是“高岳”)

4.B(①②句是刘仁之勉励孟业的话,⑤句是高岳称赞孟业有才能)

肉食者鄙范文6

在崇尚健康饮食的今天,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应该多吃素食,减少肉食。提倡饮食平衡本来无可非议,然而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肉食就与“非健康食品”划上了等号。很多人竟开始刻意地回避肉食,认为每吃下一块肉,就为自己的身体造成了一些难以消化的负担。这种忧虑,真的有必要吗?

提倡膳食平衡,最先是从欧美国家兴起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地中海式饮食”,原因是生活在地中海一带的居民患心脏病的几率较小,寿命普遍较长。那里的居民基本是以深海鱼和谷类、葡萄酒为主要饮食内容。而与之相对照的,是欧美国家以肉食为主的生活方式。过量摄入牛排、汉堡、炸鸡等高热量食物,过量饮酒,不重视蔬菜和谷物的摄入,自然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而这也是平衡膳食概念被提出的直接原因。

中国人的餐饮习惯是以主食搭配炒菜。这里的主食包括米饭、馒头等等,炒菜往往是荤素搭配,比如将蔬菜和肉类合炒,或者是一个荤菜搭配一个素菜。最后再佐以汤或粥。这样的膳食结构,与西方的饮食方式相比,本来就已经很健康了。

如果随便举例,列举一些好吃的,那么榜上有名的,必然是肉食。比如:糖醋排骨、北京烤鸭、梅菜扣肉、清蒸鲈鱼、烧鹅、四喜丸子、脆皮乳猪……这些美味的肉食,总是让人魂牵梦萦,欲罢不能。而吃肉,真的是不健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肉类的营养价值,我们在杂志中曾多次提及,这里就不赘言了。去掉了肉类的膳食宝塔,将变得摇摇欲坠。人类是杂食动物,需要优质蛋白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求。而肉食。无疑是优质蛋白质的绝佳来源。此外,美味的肉类制品,不仅仅可以满足我们对于营养的需求,更多的还有一种美味享受,和与之而来的精神愉悦。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