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范例6篇

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范文1

条形:条形统计图可以体现出每组中数据中的具体数据,容易比较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差别。

扇形:扇形统计图可以表示部分在总体中的百分比,容易显示数据相对总数的大小。

折线: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来源:文章屋网 )

条形统计图范文2

[摘 要]通过对“复式条形统计图”两种教学的对比与反思,教师教学中要转变角色,变机械的发令者为学生学习的智慧组织者、变纯粹的主导者为学生学习的悉心引导者,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复式条形统计图 组织 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8

教学案例一(教师A借班上新授课):

师(出示统计图,如下):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五年级参加电脑组的学生人数最多。

生2:五年级参加书法组的学生人数最少。

生3:六年级参加电脑组的学生人数最多。

生4:六年级参加美术组的学生人数最少。

师:还有吗?(生默不作声)

……

教学案例二(教师B利用教师A借的班上练习课):

师(出示统计图,如下):同学们,这幅统计图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你能从不同角度了解到哪些信息?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生思考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六年级男生人数最多,二年级男生人数最少。

生2:六年级女生人数最多,二年级女生人数最少。

师:你们的分析是对的。谁还能从其他角度说说?

生3:我校除一年级男、女生人数比较接近,且女生人数超过男生外,其他各年级都是女生比男生少。

师:不错,你换了看问题的角度,而且是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的。同学们,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掌声响起)

生4:六年级男生人数约是二年级女生人数的3倍,六年级女生人数比二年级女生人数的2倍还多12人。

师:大家注意,这位同学的前半句用了估计的策略,后半句用了计算的策略,真棒!

生5:五、六年级的女生总数和四年级的学生总人数相等。

师(很高兴):你看得很准!

生6:我估计全校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大约多200人,我觉得男、女生人数比例似乎有些失调。

师(惊喜):你不仅运用了估计的策略,而且进行了适当的联想,真不错!

生7:我校200人以上的年级有2个,200人以下的年级有4个。其中一、三、四年级的学生人数十分接近,我估计平均每个年级大约有200人。

师(笑容满面):你获得的信息真多!可以看出,你观察得真仔细,也十分动脑筋。

生8:全校各年级人数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它们依次是二年级、四年级、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师(跷起大拇指):你的分析真与众不同!(掌声又响起)同学们,要从图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就得仔细看、认真想,有时换一个角度,说不定就会有独特的见解。

……

反思:

从上述教学案例来看,教学内容没变,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反复揣摩和对比两个教学案例,从中发现其根本原因是教师B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充满激情、互动有效的交流,而教师A和学生之间只不过是一种简单式的问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要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

1.变机械的发令者为学生学习的智慧组织者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作用,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样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激起积极学习的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成功的体验,成为善学、乐学的主体。

2.变纯粹的主导者为学生学习的悉心引导者

条形统计图范文3

一、导入,引发冲突,直接入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制图方法和整理数据信息。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我利用本节课第一个环节――导入,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做好铺垫。又成功营造矛盾,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体验到“为什么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了第一个重点问题――“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片段一】

1.课件出示2003年北京市各季度的气温情况统计图。

2.谈话导入新课。

3.出示2003年桂林市各季度的气温情况统计图。

4.同时出示北京市、桂林市两张统计图。提问:看到这两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导入水到渠成,这两张统计图统计的都是两个城市2003年各季度平均气温,虽然是不同的城市,但是统计的内容完全一样,可以将两张统计图进行合并。

二、新授,迁移对比,构建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二是“怎么样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在这一环节中,教者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信息、预测信息、比较信息和提供信息的整体构建中,感悟统计方法、体验统计价值。在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把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片段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1.你能分析复式统计图和单式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双柱图例)

2.读图时应注意什么?(数据图例)

3.说说制作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1)画顶线 (2)标数据(注意核对) (3)画边框 (4)涂颜色

4.追问:你认为自己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学生尝试制图

6.展示学生的不同作品

根据问题,通过复式统计图和单式统计图的区别和联系,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对比,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而还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图例的重要性。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把课堂交给学生,在学生的讨论辩论中,让学生体会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实用性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制图的方法及注意点。

三、练习,联系生活,巩固拓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中,笔者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和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再次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片段三】

1.出示本校五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请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作业纸)(1)讨论确定刻度线(分析最大值和最小值)(2)展示学生作业,请制作人谈谈:有什么经验教训要告诉大家吗?

2.现场统计本班四组男女同学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制成统计图。(作业纸)

两条练习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教育理念。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观念,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总结,适时归纳,画龙点睛

课堂小结往往是在某个教学环节行将结束之时。教师要把握那个特殊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进行预设,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回顾在本节课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获得情感与态度的升华。

【片段四】

条形统计图范文4

案例呈现

片段一:创设情境,复习引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能说说这两天的气温情况吗?

(略)

师:学校气象小组同学测得4月19日这天的气温,并把它制成一张统计表。

[时间\&7:00\&9:00\&11:00\&13:00\&15:00\&17:00\&19:00\&温度

(℃)\&12\&16\&21\&24\&20\&15\&9\&]

师:请仔细观察, 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气象组每隔两小时测量一次气温,还发现9时到11时气温升得最快。

师:你是怎样确定9时到11时升得最快的?

生:我是先计算,再一一比较得出的。

师:能不能不用计算的方法,换一种方式直观地看出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

生: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

(电脑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图上你知道,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我们不要计算了,直接比较直条的长短就能看出来。

师:4月19日18:00有气温吗?

生:肯定有的。

师: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呢?

生:大约在9℃至15℃之间。

师:如果请你预测一下20:00、22:00的气温,你觉得会是多少?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看出来吗?

生迟疑了片刻,都又摇起了头。

师:要更好地表示出4月19日这天的气温变化趋势,如果还用条形统计图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这就要用到一种新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赏析1】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气象组测量温度入手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由计算发现,统计表中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不计算,换一种方式直观地看出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引出条形统计图估计18:00气温,预测20:00、22:00的气温,条形统计图中不能看出来,再引出折线统计图。这样经过深层次的挖掘,层层递进,巧妙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自然引入新知的学习。

片段二:引领探索,获取新知

(一)画法教学

师: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静静观察折线统计图是怎么画的。

课件演示:在原条形统计图上出示网格图,将直条缩并成线段;描点、标数;闪烁线段隐去,依次连接数据点。

师: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师演示)

师:你看懂这个过程了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个过程。

(生汇报交流)

师:想一想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要找准数据点,连线时要依次用直尺顺次连接。

师:现在,老师把折线和数据点都隐去了,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

(实物展台反馈学生的练习,请学生点评)

【赏析2】画图的方法虽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但是教师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基于学生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借助电脑演示由条形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演示画法。让学生观察,汇报交流画法,想象自己画图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最后放手让学生画折线统计图,一切水到渠成,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读图教学

师:图画好了,我们还要真正地读懂它。这幅折线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生: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从图中我知道温度最高是13时24℃,最低是19时9℃,还能看出气温升得最快的时间是9时到11时。

师:你是怎样看出9时到11时温度升得最快的?

生:上升的线越陡,升得越快。

师:如果线是平的呢?

生:线是平的表示温度不变。如果线比较平缓,说明温度变化比较小。

师:4月19日气温从7时到13时,折线是怎样变化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从15时到19时呢?也用手势表示一下。

(生用手势表示折线变化的趋势)

师:18时气温大约是多少?

生1:18时气温大约是10℃。

生2:也有可能是11℃。

师:根据折线的变化规律,你能预测一下20:00、 22:00的气温吗?

生:20:00是6℃,22:00是5℃。

师:这些只是一种合理的预测,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还是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测量。

【赏析3】读图分析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是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必由之路。教师利用折线统计图的图像,适时抓住关键信息给予指导,及时把生活语言提炼成数学语言,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悟“线段陡,变化得快”“线段缓,变化得慢”“线段平,没有变化”,从而把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表述上升为规范形态。同时,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折线变化的趋势,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整体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片段三: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师:王明同学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有很大的优点,就去学校附近的新苗文具店作了调查, 并绘制了下面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并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感觉有不适当之处吗?

新苗文具店三月份文具销售情况统计图

(让学生体会描述不同的事物,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制成折线统计图较为方便。)

【赏析4】通过辨析、对比,激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虽有差别,但各有所长,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实践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条与条之间不相连接,所以它表示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而折线统计图不同,它的点与点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它可以用来描述连续量。折线统计图在很多时候比条形统计图能更全面、更直观地反映出数量的变化趋势。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串线结网,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不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在读图、分析、判断、预测中,学生加深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体会到统计的现实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统计意识。

1.加强新旧知识联系,自主构建新知

数学的新知往往是旧知的发展或延伸。当旧知沟通新知,架起连接之桥,学生就能轻松构建新知。新课伊始,教师设计了由统计表表示一天的气温,为了更容易看出哪一时间段气温升得最快,引出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紧接着让学生预测气温变化的趋势,揭示折线统计图。这样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加强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后面折线统计图特点的探索和画折线统计图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基础。

新知教学,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先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让学生观察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再看电脑演示折线图的画法,使学生正确地感受折线所表达的数量变化情况。从看图到绘图,从了解方法到实际绘制,这是学生从知识到技能的飞跃。教师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自主建构新知,在适度挑战中积极探索,绘制方法由学生充分的过程体验到归纳小结,水到渠成。

2.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体验

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学习与生活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注入生活的内容,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如新课的引入,就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气象组测量温度展开;绘图之后的读图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利用折线统计图的图像,借助学生的手势及生活经验理解折线升降变化规律的知识等,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感悟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以真实的过程体验催生认知构建,并使学生学会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特点及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预测、推断,体验数学课程人文化的价值。

条形统计图范文5

小升初数学备考——小升初数学知识点之统计图

统计图

(一)意义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条形统计图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64-02

在课改实施之际,智慧课堂的观念为我们树立教学新理念指引了方向:在教学中,学生是自主探究的研究者、发现者,而作为活动的帮助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致力于挖掘新知的成长点,将静态的文本知识结合生活元素,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探究之路,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荡漾起来,在运用中收获智慧的惬意。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研习教材,先通过观察“统计表”,说说获得的信息,继而直接指出“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并出示相应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后通过回答三个问题,完成读图分析的过程。例题呈现简洁、浅显,那么如何将新知更好地嫁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从浅白的例题中,捕捉新知的本源问题,挖掘表面图像以下所蕴含的内在信息,从而体会折线的魅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呢?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立足起点,迁移比较,引领主动思考

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起点,方能让新知的展开更加水到渠成。联系学生已有的统计经验来引出新知识,此时学生对新知会产生这样的好奇:为什么要学折线统计图?它的统计优势在哪里?

层次一:情境引入,探触起点。课始先分析当地室外气温统计表,以“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直观地看出比较结果?”一问激活学生旧知,进而呈现条形统计图。再通过浏览气象网站,引入发现折线统计图。“生活中统计气温怎么不用条形统计图呢?认识它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自然、简洁的导入,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生成了新的关注焦点。

层次二:探究新知,感知特点。和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同样“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怎样让学生从本源出发,有效地感知其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唯有体验、经历,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其作用中的“更”字。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经历从条形到折线的演化过程,将分离的直条缩小变成各个点,再将点和点联结起来,形成了各种走势的线段,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每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从而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互不相连的条形刻画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而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点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可用来描述连续量,更能直观、全面地反映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多层应用,理性分析,提高统计意识

通过前面的两个层次,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为了让枯燥抽象的统计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此时教师还需帮助学生把生活融入到文本中去,为学生搭建一个掌握、运用统计知识的舞台,让学生在情境中迸发出生活与学习的激情。

层次一:尝试制图,引领分析。折线统计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统计图,但它与条形统计图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对于条形统计图,如根据数据找出其对应横、纵位置从而确定条形的长短,观察统计图并分析数据等,学生已经比较熟练,难点在于怎样准确地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亦是“统计”中任重而道远的问题。因此,在领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后,在画图、读图两者中,教学的侧重点应该在后者。故而在设计“画图”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学习活动,完全放手让学生经历“讨论作图步骤独立制图展示交流分析思考”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折线统计图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层次二:多层应用,走向智慧。“学有价值的数学、必需的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基本理念,更是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此在练习的环节中,着重利用“折线统计图”这一载体,创建“人才招聘会”这一交流平台,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法,应聘“气象分析师”“绘图师”“营销顾问”的活动,让静态的数学习题以鲜活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把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气象分析师”,以启东、南极、吐鲁番三地8月份某天早、中、晚气温变化情况为素材,根据三幅特征明显的折线统计图,判断分别描述的是表示哪个地方?引导学生将统计的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教师则随活动的进展,讲解“南极气候、吐鲁番气候”相关的知识,如此选择深化,彰显了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

“绘图师”,这题选自书本习题,旨在通过辨析体验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纵轴中曲线部分的形成和含义。先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绘图后交流该图中的有关信息,继而观察图中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动态显示锯齿形部分,互相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再通过出示纵轴完整和纵轴省略的两图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中的简洁美。

“营销顾问”,根据某电器空调部的一年销售曲线,根据统计图回答:

①说一说这一年空调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想一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如果每月卖出320台空调便能收回成本,那么有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哪几个月不亏不盈?

③如果你是这个商店的销售经理或者顾客,你会有什么想法?

综合型的变式练习,蕴含了统计知识的多种分析运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学会理性分析,促使学生亲身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学习的内涵则会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个练习,层层深入,内涵丰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感受到生活因为统计更精彩,体会到统计的价值所在。

三、总结升华,开拓视角,丰富统计表象

课末,借助课件安排“漫溯统计”的环节,从《周易》上记载的“结绳记事”说起,感受到祖先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分组统计的意识;经过时光的浸润,演变而成的当今生产、生活中形态万千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学生的思维触角在此过程自然地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同时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更丰富了对统计的表象认识;再结合各自在本堂课中的心情指数,借助手势表示心情折线统计图,从而让《折线统计图》从知识的教学走向智慧的生成。

上一篇讲诚信的事例

下一篇金属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