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范例6篇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范文1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手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 R65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2-62-0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系指来源于腹膜后脂肪、淋巴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以及胚胎残留组织,临床上较少见,约占全身肿瘤的0.07~0.12%[1]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腹膜后潜在间隙大,肿瘤往往长到巨大方被发现,给手术切除带来极大困难。现结合我院于1990~2008年间收治3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13~64岁,平均年龄33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年;其中恶性肿瘤20例,良性肿瘤10例。肿瘤长径10~30cm。

1.2临床表现

腹部包块27例,腹部稍胀不适8例,消瘦、乏力、贫血9例,胃肠道压迫症状12例。

1.3诊断

本组病例入院时均触到腹部包块,18例术前诊断腹膜后肿瘤,12例剖腹探查诊断腹膜后肿瘤,其中病理诊断为畸胎瘤4例,脂肪瘤2例,血管外皮细胞瘤2例,淋巴管瘤2例,脂肪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瘤3例,恶性畸胎瘤3例,纤维肉瘤5例,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未定型恶性肿瘤4例。

1.4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大切口开腹,切口入路根据肿瘤位置可采用正中切口、左右腹直切口和横切口,以方便切除肿瘤为准。开腹后常规探查腹腔器官,有无位置改变,有无受浸润,种植等,有无转移病灶及受压情况,然后探查肿瘤与重要血管、器官的关系,如肝、肾、胰、脾及胆管腹主动,静脉等,大体评估肿瘤切除的可能性。根据肿瘤偏左或偏右,切开升结肠旁沟或降结肠旁沟,将结肠及腹膜推向内侧,显露肿瘤,于肿瘤包膜包紧贴包膜,交替用锐性、纯性游离解剖,由周围向中心推进,由浅入深,完整切除肿瘤。

2结果

本组完整切除29例,其中良性肿瘤完全切除。恶性肿瘤完整切除19例,因肿瘤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而未能切除1例。术中出血100~3000mL。手术误切右肾1例,下腔静脉损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6例,2例脂肪肉瘤1年后复发再手术,1例恶性血管内皮瘤2年后反发再手术,1例恶性纤维组织瘤2年后复发再手术2次。

3讨论

3.1术前准备

腹膜后肿瘤大多数为低度恶性或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远处转移晚,多数适用于外科手术治疗[2]。然而由于腹膜后解剖位置特殊,组织结构疏松,肿瘤往往长得较为巨大才被发现,此时肿瘤常累及重要器官和血管,给手术切除带来困难。因此,术前准备必须充分。

首先,应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全面了解肿瘤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特别是与重要血管及输尿管的关系。再次,腹部血管造影已被认为是腹膜后肿瘤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了解腹膜后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肿瘤血供情况,必要时可将肿瘤供给血管进行栓塞,减少术中出血。本组1例畸胎瘤因肿瘤较大,占据腹腔大部将下腔静脉往前挤使其变形,术中未能认清而误切开下腔静脉,导致术中出血3000mL。另1例巨大畸胎瘤将右肾挤压,致右肾变形而误切除,另1例因肿瘤包绕侵犯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因术前未能明确而未备人造血管,故仅探查而关腹。

总之,服膜后肿瘤切除手术为非定形术式,含有较多不定因素,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中常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所以术前充分准备尤为重要,评估术中可能出现的重点、难点,制定相应计划,充分准备好血源及特殊材料,以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意外。

3.2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选择以良好的术野显露,足够大的操作空间为基本原则[3]。腹部直切口有利于上、下延长。根据需要切口可以剑突至耻骨联合,必要时加做左或右横切口,甚至做腹部大“十”字切口,充分显露术野,以免给深部操作带来困难,或在视线不清时盲目操作,导致误伤,误切,大出血等。本组1例因切口不够大,在分离时分破肿瘤,导至失血1800mL,其教训深刻。若肿瘤小,并且位于髂凹部,可行左或右下腹部斜切口,不切开腹膜入路。本组2例位于左髂凹血管外皮瘤,经此入路完整切除肿瘤,腹膜后肿瘤部位隐蔽,生长缓慢,就诊时肿瘤多较巨大,累及重要器官和血管,给手术分离及肿瘤完整切除带来困难。并且肿瘤生长部位不同,病理类型各异,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复杂,因此没有固定手术模式。术中必须充分了解肿瘤与周围脏器关系,以及已改变了位置的正常脏器。本组1例因未了解移位了的肾脏,而误将其与肿瘤一起切除,后虽发现而重新植入,但给手术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在游离肿瘤时对粗大血管要特别辩认其来源,必要时先暴露肿瘤外重要血管,根据其走向分清与肿瘤的关系。若关系密切者可预设血管阻断钳(或带),以防不测。本组1例下腔静脉移位,术中又未解剖周围重要血管,导致下腔静脉切断4/5,即刻失血3000mL,此教训极为深刻。在误切开肿瘤时可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特别是恶性肿瘤,本组有1例误切入肿瘤内导致大出血,经钳夹以及缝合肿瘤包膜均无法控制出血,后将包膜内容物掏空,在基底部缝扎才止准血。本组2例复发病例中因术后复查认真,复发肿瘤较小时早期发现,手术也相对安全、容易。腹膜后肿瘤术后5年复发很高,可达61%,但大部分为局部复发,仍有再切除的可能[4]。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好,无远处或腹部广泛转移,均应进行积极手术治疗。

总之,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由于该肿瘤位于腹膜后,发现时往往巨大,周围空间狭小,手术显露完整切除,止血难度大。因此,应按照腹膜后肿瘤手术基本原则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完整、整块切除肿瘤,包括肿瘤周围受累的组织和器官,尽量不分破进入肿瘤内,不残肿瘤组织和包膜,同时熟练掌握术中控制出血的有效方法及血管重建技术,这样才能提高手术的完全性和切除率,从而有效降低复发率。对于肿瘤复发者应积极再手术,以延长其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黄洁夫. 腹部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44.

[2] 蒋彦永,罗成华. 原发生腹膜后肿瘤外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3.

[3] 刘鹰,朱立元,吴坤胜,等. 腹膜后肿瘤28例临床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2):732-733.

腹膜后肿瘤范文2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诊疗;手术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一般指源于腹膜后间隙内的纤维、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及胚胎残留组织的肿瘤,以恶性肿瘤居多,但不包括腹膜后器官的肿瘤和转移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仅占全身肿瘤的0.07%~0.2%[1]。早期诊断率低,确诊时大多已属于中晚期,以致延误了手术时机,影响了手术生存率。现将我院1996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3例,男17例,女6例,男女比例为2.83∶1,年龄18~63岁,平均37.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最长为2年。

1.2 首发症状 23例患者中首发症状腹部肿块12例,腹胀1例,腹痛8例,泌尿系症状1例,肛门排气排便不畅1例。

1.3 辅助检查 本组23例患者均做超声检查,9例做CT检查确诊,2例做MRI确诊。

1.4 病检结果 23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原发性肿瘤,其中良性肿瘤中畸胎瘤6例,囊肿4例,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恶性肿瘤中恶性节细胞神经瘤1例,脂肪肉瘤3例,纤维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2例,良恶性比例为15∶8。

1.5 手术结果 本组患者无一例术中死亡病例,手术中肿瘤完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5例,全切率为78.2%,随访16例,失访7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12年。1例畸胎瘤复发,手术后死亡2例,1例脂肪肉瘤患者死于肿瘤扩散,1例淋巴瘤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 讨论

2.1 加强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认识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上虽少见,但也有其特点:(1)临床症状隐匿以腹部肿块症状为主;(2)肿瘤巨大;(3)以恶性为主;(4)病理类型多种多样;(5)恶性肿瘤术后易复发。故结合以上特点在临床上要考虑到这种疾病的发生可能,尤其是腹部无症状包块时要考虑该病。本组病例可能因为基层医院例数过少的原因以良性居多。由于腹膜后肿瘤处于范围广,部位深,组织结构复杂的腹膜后腔隙,有利于肿瘤生长,发病初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困难,但随着肿瘤的生长,其压迫、占位、肿瘤毒性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均会出现,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腹部疼痛。本组资料中腹部疼痛8例,腹部肿块12例(占绝大多数),符合这一特点。但还可以出现胃肠道症状、泌尿系统症状,内分泌紊乱的患者出现低血糖、肿瘤不良反应表现为乏力、低热、消瘦等。本组1例患者腹胀达2年才确诊,教训深刻。

2.2 合理应用辅助检查 原发性肿瘤的诊断辅助检查项目中应首选无创性超声,它能显示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对腹部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本组全部病例均做超声检查但准确率不如CT,近年来9例患者均做CT检查,它不仅可以检测出腹膜后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而且可以确定肿瘤与周围脏器,大血管及淋巴结之间的关系,还可察觉脏器及腹部的转移病灶,准确性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对指导手术方式有很大的帮助,但腹膜后脂肪少且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或密度相近,CT检查仍有一定难度[2]。随着MRI的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提供手术前的解剖情况,还可以做MRI检查(本组有2例做MRI检查确诊),尤其以复杂的腹膜后肿瘤适宜,但有费用昂贵的缺点。

2.3 正确运用手术治疗原发性肿瘤 对腹膜后肿瘤而言,除恶性淋巴肿瘤外,绝大部分对放疗不敏感,故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3]。为根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能否完全切除是影响腹膜后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原则是除恶性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化疗敏感肿瘤外应积极争取完整切除肿瘤,包括受累的或密不可分的组织、器官,努力做到不残留肿瘤包膜和肿瘤组织以免复发,在受累切除的器官中以肾脏和结肠最常见,故手术前应考虑做IVU检查及肠道清洁准备,如肿瘤与大血管粘连,手术中极容易大出血时常备足量血液,这一点尤其在基层医院应引起注意,本组无一例术中死亡病例。手术中由于腹膜后肿瘤的供应血管常位于肿瘤的基底部,因此沿着肿瘤包膜在直视下由浅入深分离是切除的关键步骤,对巨大肿瘤与周围血管间关系不清时,包膜内切除更显重要,当肿瘤基底部严重粘连时,可先分块切下大部肿瘤,待视野扩大后再充分切除残留肿瘤,若不能切除,可用金属夹做标记,以备手术后放疗,仔细止血置引流管经腹部引出体外。对于化疗有效的淋巴瘤则不必要求根治切除,本组有1例复发淋巴瘤术中快速切片后做部分切除后化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Serio G,Tenchini P,Nifosi F,et al.Surgical strategy in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rumours.Br J Surg,1989,76:385-389.

腹膜后肿瘤范文3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治疗

9 Cases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Diagnosis Analysis.

CHENG Zhang-lin,WANG Guo-feng,LI Yan-hong.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nyang,xinyang464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and treatmen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2006 to 2009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were done in 9 cases,analyzed its ag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uxiliary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ic type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data. Results Starting symptoms and signs were almost abdominal bag piece and abdominal pain. Six patients were operated smoothly tumor resection, 2 cases took intraoperative biopsy probe line, 1 case died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Conclusion Msa early lacks the typical symptom, color dopplar ultrasound, CT imaging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is such as the important means. Complete resection is the key and treatment of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 prognosis. For the infringement of viscera apply involving the viscera remoed, unresectable and excision again hair claims exploration biopsy and again removed surgically.

【Key words】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Diagnosis;Treatment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是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组织来源包括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和胚胎残留组织,但一般不包括胰腺、肾、肾上腺等实质性脏器肿瘤和腹膜后血管瘤。PRT发病率低仅占全身肿瘤的0.07%~0.20%[1]。由于其位置隐蔽,早期大多数无特殊的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患者就诊时多因病变广泛常常致手术无法彻底切除肿瘤,治疗上较为困难。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7例。现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9例,其中男5例,女4例,男女比例为1.3∶1.0。年龄52岁~73岁,平均58岁。首发症状:腹部包块5例,腹痛、腹胀2例,邻近脏器压迫症状1例,体检时彩超发现1例。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行彩超检查,阳性率7例(77.7%)术前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检查,阳性率100%,并可明确肿瘤与腹膜后血管的关系。

1.2 手术情况 本组9例单纯瘤体切除4例,瘤体长径分别为8 cm,20 cm。联合小肠切除1例,联合胰尾、脾脏切除1例,瘤体长径分别为18 cm,22 cm。1例女性患者,68岁,瘤于骶前,长径16 cm,切除瘤体后发生骶前静脉大出血,以纱垫填压后关腹,术中、后输血2000 ml,于术后8 h死亡。1例男性患者,52岁,瘤于骶前,长径12 cm,术中探查瘤体完全固定于骶骨前,周围基本无解剖间隙,经与其家属交流沟通后,取一块组织送病理检查后关腹。1例男性患者,65岁,瘤于左肾下极,长径14 cm,活动度差,完全包绕左侧肾蒂,术中判断为恶性淋巴瘤,取组织活检后关腹。

1.3 术后病理 畸胎瘤2例,脂肪瘤2例,恶性胃肠间质细胞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

2 结果

畸胎瘤2例,手术顺利切除,术后随访3年存活。脂肪瘤2例,手术顺利切除,术后随访3年有1例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恶性胃肠间质细胞瘤2例,均联合脏器切除,术后给予伊马替尼治疗1年,术后随访1例因复发死于术后18月,1例术后1年存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瘤体顺利切除,但死于围手术期。恶性神经鞘瘤1例,失访。恶性淋巴瘤1例,术后化疗,于术后2年3个月死亡。

3 讨论

3.1 PRT的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由于发生部位深在,腹膜后间隙广泛,肿瘤组织来源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发现时多属中晚期,1/3的病例被误诊并接受不正确的治疗[2]。腹部可触及的包块是表现最多的症状,有报道46.7%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3],提示我们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影像学检查对PRT确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彩超可作为术前检查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本组1例就是在体检时经彩超发现。本组全部病例均进行彩超检查,阳性率为77.7 %。腹部CT扫描不单能明确肿瘤部位、大小、数目,还能帮助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更多的有效的资料。MRI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能多层次,多方位显示肿瘤的位置及大小,并灵敏地反映流空效应,可显示大血管、输尿管的关系,判断根治性切除的可能性,是目前诊断腹膜后肿瘤的最好方法。所以我们认为彩超及CT扫描是原发性腹腔后肿瘤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对正确判断肿瘤和邻近脏器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血管造影(DSA)对定位有重要价值,能根据供养动脉走行、分布及形态改变来判断肿瘤的来源,发现较小的肿瘤,显示血管受侵的程度,以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并能行术前的化疗及栓塞治疗,减少术中出血。总之,我们认为,术前定位诊断中,彩超、CT是首选,必要时做MRI及DSA以进一步定性诊断。

3.2 PRT的外科治疗 目前对于PRT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治疗PRT最有效的方法。广泛切除及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肿瘤的理想术式,手术均应遵循“无瘤操作”原则[4]。首次治疗相当重要,应努力做到彻底切除肿瘤,不能简单作局部切除而遗留肿瘤[3]。本组资料显示,在PRT手术中,肿瘤的长径与切除率无明显相关,只要手术切口足够,显露良好,即使肿瘤体积巨大,对完整切除肿瘤并无影响。而影响肿瘤完整切除的主要原因为肿瘤的性质、大血管或骶前静脉丛受累、多脏器受侵。恶性PRT常累及邻近脏器,致使无法彻底切除,需扩大切除范围,行部分或整个脏器切除。术前应做好肠道准备、血源准备和血管修补或吻合,部分器官切除所需的特殊器械准备。本组1例死亡病例就是因为准备不足,供血不及时致失血性休克而死亡,教训深刻。手术中必须有良好的肌松效果使术野充分地显露,便于直视下操作。手术切口以术野能根据手术需要得到充分的显露为原则。术中要探查肿瘤及其与周围邻近器官组织的关系。以便正确估计肿瘤能否切除及其切除的范围。分离时应紧贴肿瘤包膜进行游离,出血点彻底止血,大血管结扎。根据情况把肿瘤连同受侵犯的器官及组织一块切除。

3.3 无法切除的肿瘤,应行小块组织切除进行病理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3.4 PRT的术后复发

PRT术后复发率高。影响PRPT手术后复发的因素有[5]:(1)肿瘤切除程度是影响PRPT术后复发的主要确定性因素,因此应做到肿瘤的完整彻底切除;(2)恶性PRPT比良性PRPT易术后复发,因此,正确处理恶性PRPT是控制复发的重要措施;(3)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是极易复发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以低恶性的脂肪肉瘤复发多见。术后复发多为局部复发或种植转移,较少有远处转移,多数对化疗、放疗不敏感。手术依然是主要治疗措施。因此,只要患者一般情况尚好,没有明显手术禁忌证,仍以手术治疗为首选。目前,对于再次手术的共识是:对多次复发肿瘤不应放弃手术治疗机会。其具体方法与原发性肿瘤相似。

参 考 文 献

[1] 李澍,冷希圣,王茂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策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8):460-462.

[2] Van Dalus T,Van Geel AN,Coevorden F,et al.Soft tissue carcinoma in the retroperitoneum:an often neglected diagnosis. Eur Jsurg Oncol,2001,27(1):74-79.

[3] 韩锡林,寇昌华,田庆中,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0例诊治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4):278-280.

腹膜后肿瘤范文4

疗效,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自2001年3月~2012年1月经手术治疗腹膜后肿瘤患者共31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33个月~75岁,平均43.52岁。首发症状:腹部肿块8例(25.8%),腹痛、腹胀7例(22.58%),邻近脏器压迫症状6例(19.35%),体检由B超或CT偶然发现7例(22.58%),行其他手术探查时发现3例(9.67%),有17例可触及肿块(54.83%)。

1.2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确诊率为93.5%(29/31),CT检查确认率为100%(31/31),MRI检查确诊率为100%(13/13),消化道钡餐或钡灌检查12例,其中8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或梗阻。静脉肾盂造影6例,4例显示肾盂、输尿管受压移位或梗阻,血管介入造影检查6例,可疑有肿瘤压迫或侵犯者5例。

1.3 病理类型:本组31例,良性13例(41.94%),其中畸胎瘤3例,神经鞘膜瘤4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脂肪瘤2例,淋巴管瘤1例,囊肿2例,恶性18例(58.06%),其中精原细胞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脂肪肉瘤7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低分化腺癌1例。良性肿瘤直径2.8~32.6 cm,平均11.5 cm;恶性肿瘤直径5.8~32.5 cm,平均13.6 cm。

1.4 手术方法:31例均经手术治疗。良性肿瘤13例中肿瘤完全切除11例(84.6%),肿瘤部分切除2例(15.4%),合并脏器切除3例(23%),其中2例切除结肠、1例切除脾脏。恶性肿瘤18例,肿瘤完全切除者8例(44.4%),合并脏器切除7例(38.9%),其中切除结肠3例,切除小肠2例,切除肾脏及脾脏各1例。肿瘤部分切除者7例(38.9%),未能切除行探查活检3例(16.7%)。为大血管受累1例,腹膜广泛浸润2例,大血管受累患者为右下腹平滑肌肉瘤,探查时见肿瘤包绕右髂血管,因与血管关系不明,仅行活检术,术后行静脉血管造影,证实肿瘤段髂外静脉狭窄,侧支循环已建立,再次手术切除肿瘤。因复发再手术5例,均为恶性肿瘤,1次手术3例,完整切除1例,部分切除2例,2次手术2例,均仅行部分切除,全组手术中无死亡。

2 随访和预后全组 31 例, 29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1 ~ 5 年。 13 例良性肿瘤患者 1 、 3 、 5 年生存率 100% 、 86.6% 、 76.3% 。 18 例恶性肿瘤患者 1

6例获随访,肿瘤完全切除者8例获随访7例,其术后1、3、5年生存率为96.8%、76.3%、27.6%。肿瘤部分切除者7例,术后1、2、3年生存率为75.8%、36.8%、8.9%,探查活检3例中获随访2例,1例于术后12个月内1例于术后18个月内死于肿瘤晚期。

3 讨论

腹膜后肿瘤往往生长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症状,很多是出现了其他脏器压迫症状时才被发现[2]。本组中有19.35%的患者是出现了邻近脏器压迫症状才就诊,而有54.83%的患者可触及肿块,提示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影像学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确诊有重要意义,B超可作为术前检查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本组B超检查阳性率达93.5%,而5例复发性肿瘤是通过随访时经B超检查发现,CT和MRI检查尤其对了解肿瘤与周围重要器官之间的关系和对术前判断能否切除或切除范围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又有重要价值,因此已成为决定手术方式及评估手术效果较为可靠的依据[3]。本组CT和MRI检查共44例,全部阳性显像。另根据牛爱国等经验,腹膜后肿瘤特别是恶性者瘤内血管丰富并与临近主要血管关系密切,应进一步行静脉血管造影以为手术提供尽量详细可靠的资料,本组1例大血管受累的右下腹平滑肌肉瘤,经静脉造影证实髂外静脉侧支循环已建立再次手术切除肿瘤成功[4]。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方法。笔者的体会是:①术前要做好准确的定位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制定详细手术方案,手术人员和相关学科(特别是泌尿外科、血管外科、妇科等)充分讨论协作,备足血量,常规行肠道、阴道准备和置留输尿管导管,准备好血管器械和修补血管材料;②良好的麻醉加上足够大、显露良好的切口;③手术操作

应尽可能在直视下进行,沿着肿瘤包膜或假包膜进行分离,从容易部位开始,由周围向中心推移;④遇到大血管被肿瘤挤压、推移时,为了防止血管损伤破裂,应争取将其近远两端充分游离,一旦损伤可以先控制,待肿瘤切除后再进行修补[5];⑤遇到肿瘤特别巨大显露困难影响手术操作时,可把肿瘤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切除后再补充切除残留肿瘤,避免因盲目搬动肿瘤而造成主要血管搬裂导致大出血的可能。

重视术后随访,腹膜后肿瘤术后有较高复发率,主要是由于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即使完整切除者,其复发率也很高,特别是恶性腹膜后肿瘤有报道称复发率高达60%~90%[6]。术后复发者仍有部分能手术切除,本组恶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者中27.78%行再次手术切除。对于复发者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应积极手术切除复发肿瘤。

4 参考文献

[1] 黄 鹤,吴 佩,洪书剑,等.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应用解剖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376.

[2] 曹 晖,赵恩昊,孙勇伟,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1例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9):575.

[3] 覃 谦,施开德,庄晓泉,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1):33.

[4] 牛爱国,时保军,温 哲,等.小儿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涉及重要血管的处理[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1):8.

腹膜后肿瘤范文5

关键词:腹膜后途径;腹腔镜手术;肾上腺肿瘤

临床上根据肾上腺肿瘤的性质来分,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根据是否有内分泌功能可以分成功能性肿瘤和非功能性肿瘤,而根据发生部分分,可以分成皮质肿瘤、髓质肿瘤、间质瘤等。肾上腺是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器官,因为其位置比较特殊,而且功能复杂,实施手术难度比较大[1]。临床上采用的腹膜后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对腹腔的伤害小,术后并发症少,近年来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本研究为了探讨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临床效果,和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比较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到本院分泌外科接受治疗的肾上腺肿瘤患者48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他们的年龄为35~65岁,平均年龄为(43.6±9.5)岁,48例患者中,左侧肿瘤26例,右侧肿瘤22例,有8例是皮质醇腺瘤、有7例是醛固酮腺瘤、有10例是嗜铬细胞瘤、有18例是无功能腺瘤、有5例是肾上腺囊肿,均是单侧肾上腺良性肿瘤,直径为0.7~6.1cm,平均为(3.5±1.8)cm。其中24例患者实施开放手术,视为对照组,24例实施腹膜后腹腔镜手术,视为观察组。这些患者在术前都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均为肾上腺肿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于醛固酮腺瘤患者要进行补钾,并使用阿尔达克通等一些措施让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对于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手术前使用药物进行干预,并给予扩容和降低血压治疗,还要让血压保持稳定。对患者气管插管进行全麻,将腰部抬高,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再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在腋中线髂嵴上方2.5cm的位置做一个合适的切口,切口长度约在1.5~3cm,采用血管钳将肌层和腰背筋膜进行分离,进入后腹腔,再将自制扩张性空气囊纳入,建立腹膜后空隙,并注入二氧化碳,维持4min左右,等气囊体积稳定,再将气囊拔出,在肋缘下腋前线穿刺5cm Trocar,在腋后线和腋中线线髂嵴2 cm位置各穿刺10cm Trocar[2]。将腹腔镜置入,按照顺序从腰大肌沿头端缓慢将筋膜、后腹膜进行分离,采用超声刀把腹膜旁的间隙脂肪切除,将手术空间扩大,在膈肌处将肾脏周围的筋膜打开,找出肿并切除,立即止血,放置腹膜后引流管,缝合切口。

1.3观测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P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指标比较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都比对照组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两组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均没有发生并发症,而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尿漏,有1例患者腹膜后出现血肿,有1例周围脏器出现损伤,共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3讨论

人体中,肾上腺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肾上腺肿瘤会导致激素水平不正常,从而引发电解质紊乱、血压升高、内分泌异常等症状。治疗肾上腺肿瘤传统方法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因此,经常采用手术切除进行治疗[3]。近年临床上对肾上腺肿瘤主要采用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位置比较特殊,和胰、脾、肝脏等器官位置相连,旁边的血管非常丰富,手术难度比较大。在腹腔镜的帮助下,术野更开阔,也更清晰,即使在小空间也能准确找出肿瘤的具置,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术。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是肾上腺肿瘤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但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技术局限性。由于左肾血管非常丰富,而且肿瘤所处的位置和其他脏器紧密相连,在术中要非常注意不要因为操作不当损害到血管、肾脏和其他的脏器[4]。

本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虽然都能顺利完成手术,但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述,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比传统开放手术术中出血量少,安全可靠,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厉彦卓,张国华,许崇良.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手术46例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09,(31):577-580.

[2]郑东升,夏强,赖建生.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22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9,36,(40):358-360.

腹膜后肿瘤范文6

恶性肿瘤特别是腺癌弥漫性转移至网膜是肿瘤晚期表现之一,提高腹膜转移性肿瘤的超声诊断能较好解决许多临床问题[1]。作者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1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7例腹膜肿瘤超声检查,对其声像图表现与病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17例腹膜肿瘤患者中男67例,女50例;年龄17~86岁,平均(57.0±15.0)岁。其中腹膜转移性肿瘤103例、恶性间皮瘤5例、腹膜淋巴瘤6例、其他类型肿瘤3例(包括腹膜横纹肌肉瘤、大网膜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大网膜假粘液瘤各1例)。

1.2方法

超声检查使用ToshibaPV8000、AcusonSequioa512、GEVoluson730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MHz;对浅表腹膜病变者选用高频探头,频率10MHz。患者仰卧位或右前斜位,先扫查腹膜整体情况,重点观察患者腹膜有无增厚、腹膜回声及形态、腹腔内有无腹水,同时观察有无占位性病灶及占位与腹膜间的关系。应用可调式自动弹射活检枪及18G的BARD活检针。过程:先行超声定位,选择最佳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穿刺针在超声监视下进入腹膜弹射切割腹膜组织后迅速拔针,共穿刺2~3次,活检组织条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2结果

117例腹膜病变患者中,超声检查腹水53例,提示腹膜病变44例,其中弥漫性病变32例,腹膜局限性病变12例。

2.1腹膜肿瘤性病变的声像图可分为

(1)腹膜弥漫增厚或结节伴腹水型:共32例。其中转移性肿瘤26例、恶性间皮瘤5例、大网膜横纹肌肉瘤1例。(2)肿瘤与腹膜粘连型:共7例。超声均表现为病灶向腹膜浸润,境界不清。其中4例为转移性肿瘤、3例伴有腹水。(3)腹膜肿块型:共5例。转移性肿瘤3例、恶性淋巴瘤、恶性间皮瘤各1例。其中2例伴有腹水。(4)单纯腹水型:共16例。15例转移性肿瘤、1例恶性中胚叶混合瘤。(5)无明显异常型:共57例,超声检查未发现腹膜病变及腹腔积液。

2.2腹水征

53例患者有腹水,由于有相对良好的透声窗,能对腹膜进行细致的观察,腹膜病变的检出率相对较高,超声检查结果阳性37例,阳性率为69.8%;而在无腹水的病例中,超声只提示7例腹膜病变,阳性率为10.9%。见表1。表1腹水征在超声诊断腹膜病变中的差别(略)

2.3腹膜肿瘤的形态及继发病变影响超声诊断结果

6例恶性间皮瘤的超声诊断阳性率为100%,1例腹膜转移性卵巢粘液性囊腺瘤有阳性检查结果,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仅1例有阳性结果;转移性腹膜肿瘤中48例有阳性结果,阳性率为46.6%。

3讨论

在不明原因的腹水诊断中,腹腔镜确诊率达82%[2],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但适用范围较窄。超声检查由于其方便、无创等特点而成为腹膜肿瘤性病变有效的诊断手段之一,可显示不明原因腹水患者腹膜回声、形态、厚度情况,行超声引导下腹膜穿刺活检能明确诊断[3]。腹水在超声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提供良好的透声窗能使腹膜的各层清晰显示以外,亦能起到提示性诊断的作用。

腹腔内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腹膜病变在超声上表现可从无明显异常到增厚>4cm(图1)。恶性间皮瘤腹膜可表现为局部肿块或是弥漫病变(图2)。卵巢粘液性囊腺瘤,囊腔内充满胶冻样粘液,含粘蛋白和糖蛋白,自行破裂后粘液性上皮种植在腹膜上可继续生长,形成腹膜粘液瘤。超声检查有其特点:(1)腹膜多处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囊实性低回声团块。(2)彩色多普勒成像图(CDFI)示团块内乏血供。(3)腹腔内可见腹水。本组该例假粘液瘤系卵巢粘液瘤术后,故超声能明确诊断。大网膜淋巴结一般影像学检查为阴性,超声检出大网膜淋巴结阳性则有意义,一般为淋巴瘤或炎症性病变。故对大网膜淋巴瘤超声特别是高频超声不失为一实用的诊断手段。

在诊断腹膜病变中,应注意鉴别诊断。部分肥胖病例的腹膜由于脂肪成分而呈均匀性增厚。此外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由于肝脏缩小可致大网膜在肝前堆积。

【参考文献】

1BentremD,WiltonA,MazumdarM,etal.Thevalueofperitonealcytologyasapreoperativepredictorinpatientswithgastriccarcinomaundergoingacurativeresection.AnnSurgOncol,2005,12(5):33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