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手术范例6篇

斜视手术

斜视手术范文1

2.1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观察组(n=32) 23.1±3.1 4.8±0.6

对照组(n=32) 35.3±4.2 7.0±0.2

t值 -9.32 -8.89

P值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32) 15(46.88) 16(50.00) 1(3.13) 31(96.88)

对照组(n=32) 9(28.13) 15(46.88) 8(25.00) 24(75.00)

3 讨论

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斜视不但对患者的美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视物功能方面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得到早期有效治疗,临床视力恢复以及重建功能都具有非常大的困难[7]。在医院眼科中,针对斜视患者主要采用的手术方法便是斜视矫正术。斜视纠正手术原理是通过减弱收缩过强的肌肉,增强收缩不足的肌肉,从而达到恢复眼外肌肌力平衡的目的。经过手术治疗,患者可以获得理想的第一眼位,改变斜视外观,达到美容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而传统常规手术治疗一般在直视下施行,术中术后均可能发生诸如肌肉滑脱、出血、穿透巩膜等并发症。并且术后还能会因为术后舒适度不佳,导致裸眼视力受到影响。随着角膜地形图检查的出现和显微斜视手术的逐步完善,提前推进了显微斜视手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过显微镜的引导实施斜视矫正术已经成为了极其有效的手术方法[8]。

通过显微镜的引导对患者实施手术具有诸多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手术视野较为清晰、操作较为精准,能够有效获得更强的立体感[9-10]。可以成功避免临床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穿透巩膜),可以将肌鞘有效保留,在肌肉的勾取方面,也能够有效确保完整,临床不会出现肌肉勾取不全及肌肉误勾的情况。对于较大血管,可以有效避开,进而成功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出血的情况,防止完成手术后出现瘢痕的情况[11-12];此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在手术过程中造成的创伤及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进而有效避免完成手术后出现粘连的情况,从而完成手术后患者的运动功能能够得到有效恢复,患者双眼的视觉功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恢复[13-14]。

经过本次对比研究发现,实施显微斜视矫正手术的观察组同实施传统手术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临床治疗效果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P

总而言之,针对斜视患者,采用显微斜视矫正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面貌美观效果,成功凸显临床手术方法的应用意义。因此,显微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斜视具有传统手术所不具备的优势,值得基层眼科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庆德.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内直肌损伤外斜视的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24-125.

[2]赵反宁.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8(25):105-106.

[3]宁科伟.显微微创手术治疗斜视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2,11(25):701-702.

[4]陶耘,何剑峰.斜视的手术治疗[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2(15):355-356.

[5]龚玉萍.显微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斜视22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7(1):57-59.

[6]李翔骥,孙强,贺翔鸽.斜视手术初学者两种结膜切口及术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1,19(1):9-30.

[7]黄洁,马凤娟,邵之江,等.显微技术应用于斜视矫正术的疗效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1,19(2):141-142.

[8]潘美华,任小军,庄建福,等.1002例斜视显微手术临床体会[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6,14(3):136-138.

[9] 宋爱平.斜视术后再斜视的原因及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6):152-153.

[10]杨晓然.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体会[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0,18(4):177-178.

[11]赵娟,尹全芳,蒋燕,等.全麻下儿童斜视矫正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75.

[12]王新茹.显微微创手术治疗斜视219例临床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20(4):332-333.

[13]刘祖国,罗丽辉,张振平,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泪膜的变化[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274-275.

斜视手术范文2

关键词:外斜视,共同性,正位率,间歇性

共同性外斜视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包括外隐斜、间歇性外斜视及恒定性外斜视。继发性者包括知觉性外斜视,系由一眼视力不好而引起,及手术后外斜视,即内斜视手术后过矫引起。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我院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并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符合以下条件:①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除外知觉性外斜;②手术年龄≤12 岁; ③均为初次斜视矫正术。通过随访,有完整记录的60 例。男36例,女24例; 手术年龄2.5-14岁(平均7岁);恒定性外斜视34例,间歇性外斜视26例;基本型24例,集合不足型16例,外展过强型20例;排除外斜A 征及V征。术前有融合功能16例,无融合功能44例;术前双眼裸视或矫正视力≥0.8。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1.3个月)。

1.2 检查及手术方法

术前及术后常规进行外眼、眼前段、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对视力不正常者行1% 阿托品滴眼液扩瞳验光,矫正屈光不正。眼位采取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遮盖检查33 cm和6m第一眼位的斜视角。间歇性外斜视单眼遮盖1小时后检查最大斜视角。同视机检查有无三级视功能。

本组60例全麻手术55例,局麻手术5例。手术标准是斜视角≥15。手术量按三棱镜度数计算。外直肌缩短或后退1mm 矫正2-3,内直肌缩短或后退1 mm 矫正3-5。外展过强型采用双外直肌后徙术;基本型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 + 内直肌缩短术或双外直肌后徙术;集合不足型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 + 内直肌缩短术。术后1周、6周、3个月及6个月随访。结果以术后3个月及6个月检查的眼位和同视机结果为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检验,Fisher Exact Test。

2 结果

评价标准:眼位正位:向各方向注视均为隐斜者或残留斜角≤10为正位; 斜角>±10为过矫或欠矫。6例共同性外斜视术后6 个月眼位:正位45例(75%);过矫3例(5 %);欠矫12例(20%)。同视机检查:融合功能术前16例,术后35例;立体视术前6例,术后有28例。

2.1 手术年龄与术后眼位

将60例患者按年龄分两组,一组为学龄前组(2.5-7岁)有26 例,另一组为学龄组(>7-12岁)有34例。术后6个月学龄前组达到眼位正位20例(76.92% ),学龄组达到眼位正位28例(82.35%)。经检验,两组的眼位正位率无显著差异(P>0.25)。

2.2 手术年龄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

学龄前组术前有2例有立体视,术后6个月有16例(61.54%)恢复立体视,学龄组术前,有4例有立体视术后6个月只有9例(24.32%)恢复立体视。经 检验,学龄前组的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学龄组(P<0.005)。

2.3 术前双眼视觉与术后眼位

术前有融合功能16例,正位15例,欠矫1例;术前无融合功能44例,正位30例,过矫3例,欠矫11例。经检验,术前有融合功能者的术后正位率高(P<0.05)。

2.4 斜视是否间歇性与术后眼位

恒定性外斜34例,正位22例,过矫2例,欠矫10例;间歇性外斜26例,正位23例,过矫1例,矫2例。经检验,间歇性外斜的术后正位率高于恒定性外斜组(P<0.05),而恒定性外斜组回退率高于间歇性外斜组(P<0.05)。

2.5 斜视类型与术后眼位

本组基本型24例,正位17例,过矫2例,欠矫5例;集合不足型16例,正位13例,过矫0例,欠矫3例;外展过强型20例,正位15例,过矫1 例,欠矫4例。经检验,三组间正位率与回退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3.1发生病理

解剖因素、机械因素及神经支配因素在所有共同性斜视中起一定作用。共同性外斜视,神经支配因素起重要的作用[1]。博士论文,正位率。从理论上讲,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是来自集合和分开间张力不平衡所引起,肌电图研究证明,分开是一主动的生理过程,而不是单纯集合被动抑制的结果。Duane首先提出外斜是由神经支配不平衡引起,这种不平衡扰乱了集合和分开之间的相互关系[2]。博士论文,正位率。博士论文,正位率。

3.2 临床表现

1. 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 由中枢性的辐辏与分开兴奋的不平衡或融合功能太差所致。博士论文,正位率。

2. 继发性共同性外斜视 多由辐揍减弱或失去作用所致。博士论文,正位率。可见于没有双眼单视功能的内斜视。其内斜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减轻,并逐步形成外斜视。

3.3 治疗

1. 分开过强型 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至少大于15,AC/A比值高。此型发展较快,基本稳定,手术治疗考虑行双侧外直肌后徙术[3]。

2. 基本外斜型 看远斜角等于看近斜角,差异不超过10,AC/A比值正常。此型外斜有发展趋势。手术考虑为外直肌后徙伴内直肌截腱术。

3. 集合不足型 看近斜角大于看远斜角,AC/A比值低。内转时肌肉力量正常。其特点是发展快,间歇性,很快变为恒定性,融合机能消失,应严密观察及时手术,术后获得双眼单视机会还是大的。

4. 类似分开过强型 最初检查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经特殊检查后发现看近斜角远斜角,或看近斜角等于看远斜角,因此不是真正的分开过强型,手术只做外直肌效果不好,应同时做内直肌截腱术。 这种按发病机制分类方法的优点可以指导临床,如真正分开过强型,由于支配外直肌的神经功能过强,故应做双眼外直肌后徙术,集合不足型,双眼内直肌截腱术,术后进行集合训练,使中枢集合加强[4]。Burian观察分开过强型基本稳定,可随访观察;集合不足型发展快,要及时治疗,基本外斜型有发展趋势,故不要延误治疗。儿童矫正正位,力求恢复视功能,达到功能治愈。术中观察正位或少欠矫状态。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术后正位,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正确的设计手术量,由于影响的因素很多,很难凭数字计算确定术后效果。国内一般多采用赫雨时的公式,水平肌后退和缩短各1mm,可矫正5°。但临床上常发现此量往往达不到目的。因此本文把按此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4-6mm,作为术前估计量[5]。博士论文,正位率。同时,体会到要使外斜视术后达到满意效果,术前要反复用三棱镜中和33cm和6m的斜视度,按除去融合后最大斜视度决定手术量,术中同时进行调整。局麻手术时部分患者精神比较紧张,使用过多调节和辐辏,手术时未达手术量时即出现正位或过矫现象,导致术后出现欠矫,因此术中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最好坐起观察眼位,尽量让患者消除紧张[6]。

【参考文献】:

[1]刘世纯,陶永贤,宋胜仿.共同性外斜视21例的手术治疗.国际眼科杂志,2005;5(4):797-798

[2]曹烟隆.斜视及弱视研究的动向.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14:23.

[3]龙登虹,欧波.不同类型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02)

[4]陈梅.早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内斜视[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09,(04)

[5]KushnerBJ,Morton GV.Distance/Near difference in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rchOphthalmol,1992:116:478-48

斜视手术范文3

【摘要】 目的 斜视手术进入显微微创手术领域有诸多的优越性,完全可替代以往常规肉眼下的斜视手术。方法 1002例斜视患者系本院手术患者,男578例,女424例;年龄2~66岁;共同性斜视802例,麻痹性斜视106例,A-V征42例,分离性垂直偏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22例,反向斜视4例,全部病例的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10岁以下患者在全麻下手术,10岁以上患者在表麻下手术。结果 术中视野清晰,手术操作准确;对复杂性斜视手术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后,单眼一次离断2条以上直肌,无一例眼前节缺血发生;所有手术术后局部反应轻微,并发症极少。结论 斜视的显微手术与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无论从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上,都有诸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 斜视;微创手术;显微技术;睫状前血管

斜视手术以往是在肉眼下进行的外眼手术,常见术后局部反应重,并发症多,如:球结膜充血水肿明显、刺激症状重,缝线刺激、组织碎片包裹等造成的结膜囊肿,手术过程中组织损伤过多引起的粘连综合征等;对一些复杂性斜视手术害怕造成眼前节缺血,应避免在一眼上切断2条以上直肌,使手术不能一次完成。自显微技术应用于斜视手术以来,国内外诸多临床资料和经验报道,显示验证了其与以往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有诸多的优点[1,2]。我科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利用显微技术对1428例斜视患者进行了斜视显微手术,回访成功1002例,现回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我科2001年以来斜视显微手术发展概况 见图1。

图1 斜视显微手术发展概况

1.2 一般资料 1002例斜视患者系本科2001年1月~2004年12月施行斜视显微手术患者,男578例,女424例;年龄2~66岁。共同性斜视802例,麻痹性斜视106例,A-V征42例,分离性垂直性斜视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22例,反向性斜视4例。

1.3 术前检查 检查视力、外眼、屈光间质及眼底情况;屈光状态;斜视角测量:角膜映光法、三棱镜中和法查两眼分别注视时的裸眼、戴镜、视远及视近斜视角;同视机检查;牵拉试验;代偿头位;眼肌运动等。

1.4 手术方法及麻醉 (1)根据斜视的类型和程度,单独或联合选择的术式有:直肌后徙、缩短、折叠、延长、移位术;直肌联结术;斜肌断腱、部分切除术;分离保留直肌睫状血管术。(2)10岁以下的患者一般采用氯胺酮全身麻醉,10岁以上的患者采用0.5%爱尔卡因结膜表面麻醉,对精神紧张、耐受力差的表麻患者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3~0.04mg/kg昂丹司琼0.1mg/kg,曲马多1~2mg/kg,镇静、止吐、镇痛。

1.5 手术设备及器械 Topcon手术显微镜(放大倍率5~10倍),显微镊(有、无齿)、显微结膜剪、虹膜钩、持针器,小型直、弯头止血钳,钛合金制斜视钩、斜视尺,baipola电凝止血器等。

1.6 随访与疗效评价 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检查内容包括:视力、结膜切口愈合情况、眼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疗效评价依据:斜视疗效标准[3]。

2 结果

2.1 所有病例的斜视手术肌肉分布 见表1。

2.2 术后切口反应 术后第一天:球结膜切口对合整齐,轻度充血,水肿反应轻微;术后第五天:球结膜切口愈合好,轻度充血,水肿消退;术后2周门诊复诊检查:球结膜下瘀血吸收,充血消退。

2.3 术后并发症 (1)7例肌肉固定缝线刺激结膜组织引起的结膜囊肿,占总数的0.7%,发生于手术后2周左右,及时给予缝线拆除、抗炎对症处理。(2)34例欠矫,11例术后过矫。好转率达4.5%,斜视矫正率达95.5%,有效率达100%。

2.4 176例睫状前动脉分离情况 用分离保留直肌睫状血管,一次性完成切断2条及2条以上直肌的176例斜视手术,以每条肌肉必须保留1条以上肌动脉为原则,术后无一例发生眼前节缺血,手术保留直肌睫状血管情况,见表2。

表1 1002例斜视手术肌肉分布情况

表2 176例(176眼)睫状前动脉分离情况

3 讨论

3.1 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准确性 显微镜下手术的特点是手术视野清晰,术者动作准确。常用的显微镜放大倍率在5~6倍,我们体会:此放大倍数可获得一个良好的手术野范围,还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景深。(1)手术时,在剪开球结膜切口到分离勾取肌肉过程中,可绕过一些较粗大的血管,减少出血。(2)对肌肉周围的组织和血管的损伤轻微,剪断肌肉前对较粗大的睫状前血管用Baipla电凝止血器进行点灼阻断。(3)肌肉勾取完整,不易造成肌肉勾取不全、误勾、漏勾等,如有发生在术中也易被发现,给予及时处理。(4)结膜切口缝合时,结膜下组织及组织碎片清除干净,不易夹持在切口上;使用8-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局部结膜组织刺激反应轻。故术后结膜切口对合整齐,愈合好,充血、水肿等局部反应轻微,术后手术效果准确,并发症少,避免了肉眼观察不清造成的失误,同时可吸收线术后不用拆线,也避免了因术后拆线引起小儿精神、紧张哭闹造成创口水肿等。

3.2 保证手术的安全,大大减少了眼球前段缺血综合征的风险 睫状前动脉占眼前段供血的70%~80%,理论上内、上、下直肌均有2条睫状前动脉,而外直肌仅有1条,如一次切断多条直肌可引起眼球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4],因此,以往对复杂类型的眼外肌麻痹,如: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分离性垂直性斜视伴大角度水平斜视等的斜视矫正术、内分泌性眼肌病等常采用分次、分期手术来完成。本文采用显微技术对176例麻痹性斜视及较复杂的斜视进行了分离、保护眼外肌睫状前动脉斜视矫正手术,使需切断多条肌肉、分次完成的斜视矫正手术一次得以完成。从而减少了手术次数,降低了手术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又避免了眼球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实际在手术中发现很多病人并非仅有7条肌动脉,而有较多数目的睫状前动脉。因而,在手术过程中尽管常常发生分离时血管断裂,导致分离失败,保留下来的血管数量减少,但手术仍能保留4条以上肌动脉,所以发生眼前节缺血的可能性很小[5]。

睫状前动脉的保留、分离在手术显微镜下的具体手术方法并不复杂,常用显微镜的放大倍率为9~10倍。首先将直肌勾取、分离、暴露清楚后,用显微无齿镊轻轻将血管拎起(连带少许组织无妨),用剪刀自肌止端始向后纵行慢慢与肌肉组织分离,同时用虹膜钩钩住肌血管向肌肉两侧轻轻牵开,血管分离的长度较后徙或缩短所需量稍长2~3mm,然后做肌肉套环缝线和肌肉后徙或缩短手术。当预置缝线和切断肌肉时,小心避开血管即可。另外,笔者在做直肌折叠术、直肌联结术时,由于显微镜下直肌血管清晰可见,故在肌肉折叠段的两侧或直肌间分束联结做套环缝线、结扎时,避开血管,一样达到了保留睫状前血管的作用。

3.3 肌止端缝线的处理 以往肉眼下行直肌缩短、前徙术后(后徙术不易发生),常发生因止端巩膜固定缝线处的线结对球结膜刺激引起局限性包裹性囊肿,为斜视常见并发症。由于有充血、异物感,会给病人造成紧张、不适。术者利用手术显微镜,对手术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良,大大减少了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具体方法:(1)显微镜下将已按缩短量做套环缝线剪断后的游离端直肌固定在肌止端根部的巩膜浅层上,而后,在剪去止端多余肌肉时将肌止端余留下2mm左右肌肉,再将余留的残端肌肉推开铺平,覆盖在固定肌肉的线结上,这样就将其严严实实的包埋在了下面。(2)前徙术将缝线穿过肌止端前巩膜打结后,再回穿过肌止端在肌止端根部打结、剪线,余方法同上。操作过程中注意:肌止端处巩膜很薄,进针固定缝线时针线在巩膜下要穿行可见,只要把握好进针力度,显微镜下操作一般是安全易行的。

总之,斜视的显微手术,其诸多的优越性已远远超过以往肉眼下的斜视手术。随着现代手术显微镜的日益普遍,只要眼肌医生具备有一定的临床显微基础,就可以积极开展,其技术性并不复杂。运用显微技术使眼肌手术进入显微领域,这对于提高斜视和眼肌手术的质量,减少并发症,满足患者对微创手术的需求等有着空前的积极意义[1]。

【参考文献】

1 杨景存.眼外肌病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92.

2 麦光焕.斜视手术中直肌的睫状前血管的观察和分离保留.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5,3(2):53-55.

3 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98.

斜视手术范文4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手术中的麻醉处理。选择一种既能使患儿耐受手术,又能在清醒状态下配合眼位观察的麻醉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2005年2月斜视患者(11~1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手术麻醉选用局部麻醉加表面麻醉,观察组手术麻醉选用在局部麻醉加表面麻醉的基础上加用芬太尼和氟哌啶辅助镇痛镇静。结果 观察组术中患者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青少年斜视手术中加用芬太尼和氟哌啶辅助镇痛镇静使患者不仅能配合手术,又能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眼位观察,是青少年斜视手术中较理想的麻醉选择方法。

【关键词】 青少年斜视手术;麻醉;芬太尼;氟哌啶

因青少年对疼痛的耐受力较成人差,且个体差异较大,故对青少年斜视患者的麻醉处理有一定特殊性。若仅选用局部麻醉加表面麻醉,术中患儿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甚至手术无法完成。若选用全麻,虽镇痛满意,但术中不能观察眼位和眼球运动变化,手术效果预测性差。我院采用在局部麻醉加表面麻醉的基础上加用芬太尼和氟哌啶辅助镇痛镇静的麻醉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5年2月斜视60例患者,年龄11

~15岁,男35例,女2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禁食8h,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3~5mg/kg,阿托品0.02mg/kg。对照组麻醉选用0.5%丁卡因球结膜表面麻醉和球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术中观察生命体征;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芬太尼0.002mg/kg和氟哌啶0.03~0.05mg/kg,术中观察生命体征。

1.2.2 观察指标 术中患者能耐受疼痛,配合手术且术中可观察眼位及眼球运动变化表示麻醉理想;若术中患者不能安静配合手术,且术中喊叫使手术无法完成而转为全麻者为麻醉不理想。

1.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观察组配合完成手术10例(33.3%),对照组29例(96.7%)。两组比较,χ2=26.45,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两组患者术中配合情况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术中配合情况比较

3 讨论

斜视手术操作精细,而且斜视手术量的设计不能单纯以数字公式来决定,手术效果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影响[1],因此探索一种既能使患者耐受疼痛,又能在清醒状态下配合手术的麻醉方法非常重要。

芬太尼的药物作用原理:(1)小剂量芬太尼对意识无影响。因此术中可以检查眼位。(2)芬太尼属阿片类镇痛药,作用于机体阿片受体而起到镇痛作用。而阿片受体主要存在于机体脊髓及大脑中枢,阿片受体生理学的临床意义近几年开始被了解,大多数阿片类药物的解除定位模糊等内脏钝痛有效,但在影响定位明确及躯体疼痛则无效。有研究者发现,定位明确的疼痛涉及外侧丘脑核,而内侧丘脑核介导定位模糊的感情影响的疼痛。在内侧比外侧丘脑核中有更高浓度及阿片受体。根据这一理论,斜视手术中牵拉眼肌等操作多为定位模糊的钝痛,因此起到了较好的镇痛效果。芬太尼和氟哌啶联合应用可起到很好的镇痛、镇静及抗呕吐效果[2],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者安静不动,对环境漠不关心,但能配合手术,以利观察眼位。总之,在局部麻醉加表面麻醉的基础上加用芬太尼和氟哌啶辅助镇痛镇静可使斜视患者能很好地配合手术,也能在清醒的状态下观察眼位,不失为青少年斜视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斜视手术范文5

[关键词] Supreme喉罩;全身麻醉;小儿斜视手术;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a)-0005-03

Application of Supreme Laryngeal Mask Airway in Pediatric Strabismus Surgery

YAO Weiyu XIE Qianling LIAN Jianfeng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Quanzhou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36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nesthetic effect of supreme laryngeal mask airway (LMA) in children undertaking strabismus surgery. Methods Seventy-six children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4 aged 2 to 6 years, weighed 10 to 20 kg, scheduled for elective strabismus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LMA group(n=38) and ETT group (n=38). The ETT group were given tracheal intubation anesthesia, and the LMA group were given general anesthesia with supreme laryngeal mask airway. And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mean heart rate of LMA group at T2 was(113.8±9.1) times/min, at T3 was(110.7±7.8) times/min, at T4 was (112.8±8.3) times/min, lower than that of the ETT group at time point T2, T3, T4, respectively, (P

[Key words] Supreme laryngeal mask airway; General anesthesia; Pediatric strabismus surgery; Effect of anesthesia

小儿是人生殊的年龄段,由于自身免疫不全,再加上抵抗力比较差,小儿在进行手术时对麻醉十分敏感,其要求要比成人高很多。目前,临床上麻醉常用的有静脉全身麻醉、喉罩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这些麻醉方法虽然能够保证患儿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但是麻醉后不良反应较多,并发症也相对较多。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麻醉方法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喉罩全身麻醉在临床上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这种麻醉方式能够减少呼吸道损伤,降低患儿麻醉过程中对气道的刺激,但在小儿斜视手术中使用还不多。因此,在小儿斜视手术中研究Supreme喉罩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Supreme喉罩全麻在小儿斜视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76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收治的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76例进行分析,年龄2~6岁,体重10~20 kg,ASA I级,随机分为两组,Supreme喉罩全麻组(LMA组)和气管插管组(ETT组),每组38例。患儿无呼吸道疾患,无胃食管反流等现象。研究中,两组患儿家属对其麻醉方案等均具有完全知情权,该研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程

表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程(x±s)

1.2 方法

患儿术前禁食6~8 h,禁饮3~4 h,禁清亮液体2 h。不用麻醉前用药。入室后常规监测ECG、HR、SpO2、NBP、ETCO2。麻醉诱导给予咪达唑仑(批号:20140205)0.1 mg/kg,舒芬太尼(批号:1140312A2)0.2 μg/kg,丙泊酚(批号:16HC0049)2 mg/kg,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批号:AA140101)2 mg/kg。分别插入2号supreme喉罩或合适大小的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行控呼吸。麻醉维持采用吸入七氟醚复合50%氧化亚氮,使MAC维持在1.3,气体流量2 L/min。为确保患儿麻醉安全,两组患儿均在仰卧位下行麻醉诱导插管或置入喉罩,并妥善固定,翻转患儿时麻醉医师一只手扶住患儿头部,另一只手固定喉罩通气管随患儿运动,以尽量减少喉罩在患儿会咽移动、保持喉罩位置不被移动,侧卧位后再次检查导管或喉罩位置以确认通气无误,两组正压通气潮气量都设定为10 mL/kg。手术结束前5 min所有患儿静脉注射枸橼酸芬太尼1 μg/kg行术后镇痛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1)、喉罩或气管导管置入即刻(T2)、置入后5 min(T3)、拔管即刻(T4)的HR、MAP、SpO2。记录成功置管时间(从拿起喉罩或喉镜开始至出现二氧化碳波形的时间);观察有无通气不足、呛咳、呕吐返流、喉痉挛等气道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 检验。

2 结果

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麻醉前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A组麻醉时T2心率为(113.8±9.1)次/min、T3心率为(110.7±7.8)次/min、T4心率为(112.8±8.3)次/min,均低于同一时点ETT组心率(P

表3 不同时点两组患者心率比较(n=38,x±s)

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麻醉前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A组麻醉时T2指标为(79.8±5.0)mmHg、T3为(78.2±5.6)mmHg、T4为(80.2±5.5)mmHg,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不同时点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比较(n=38,x±s)

该次研究中,LMA组患儿SpO2在T2时刻为(99.2±0.5)%;T3时刻SpO2为(99.4±0.8)%和ET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A组患儿Pmax(气道峰压)在T2时刻为(1.6±0.5)kPa、T3时刻Pmax为(1.5±0.7)kPa和ET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置管时间LMA组明显快于ETT组, 见表4。 该研究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5 两组患儿SpO2、Pmax以及插管时间比较(n=38,x±s)

3 讨论

婴幼儿正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患儿年龄比较小,自身免疫还没有完全形成,再加上患儿生理特点等使得患儿进行手术时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的麻醉主要以静脉全麻为主,但是这种麻醉方式效果不好,患儿麻醉后并发症较多,多数患者手术后比较疼痛,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麻醉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头颈部的手术一般经常使用气管内插管。近年来,喉罩麻醉在临床使用逐渐增多,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减少不同型号喉罩置入所引起的误差,该研究选择10~20 kg的小儿,LMA组均使用2号Supreme喉罩。有报道认为超短效和喉罩在临床的应用为短小手术患者早苏醒、呼吸道通畅创造了条件[1]。罗恒茂等[2]认为使用喉罩通气进行吸入全麻,诱导清醒迅速,术中生理指标变化小,用于小儿角膜移植手术安全性好,操作简便。姜勇智[3]回顾了126例喉罩应用于婴儿麻醉的效果,认为喉罩麻醉具有操作简便,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气道损伤小,麻醉苏醒快等优点,可满足婴儿手术要求。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麻醉前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A组麻醉时T2心率为(113.8±9.1)次/min、T3心率为(110.7±7.8)次/min、T4心率为(112.8±8.3)次/min,均低于同一时点ETT组心率(P

喉罩是一种介于气管插管和呼吸面罩之间的气道处理装置。它由罩囊、通气管道、罩囊充气管等组成。充气后的罩囊充满喉咽并封闭声门周围,前端抵住食道入口。Supreme喉罩是一种双管喉罩,可下胃管。患儿斜视手术过程中使用喉罩全身麻醉能够有效的减少患儿的应激反应,不会对声门及下气道造成损伤,能够有效保护呼吸道,和其他麻醉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有着一定的优势。一项meta分析发现小儿麻醉采用喉罩相比于气管内插管可以减少常见的诸如屏气、咳嗽、喉痉挛等麻醉并发症,对小儿气道管理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设备[7]。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麻醉前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A组麻醉时T2指标为(79.8±5.0)mmHg、T3为(78.2±5.6)mmHg、T4为(80.2±5.5)mmHg,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喉罩置入操作相对简单,能够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而且能够主动控制患儿呼吸道,有效避免插管损伤、拔管喉痉挛等并发症,这种麻醉方式近年来更多的运用于仰卧位手术麻醉,在侧卧位全麻手术中使用相对较少。小儿在进行斜视手术时由于手术部位相对比较特殊,使用喉罩全麻更加利于医护人员管理小儿呼吸。该研究发现,Supreme喉罩的置入时间明显短于气管插管,置管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小于气管插管,术中气道压适中,氧合好,患儿手术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小儿斜视手术比较常见,临床上采用Supreme喉罩全麻通气效果理想,置入简单,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可安全应用于小儿斜视手术。

[参考文献]

[1] 李卫,李秀泽,畅文丽,等.喉罩-雷米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或丙泊酚麻醉在烧伤整形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6):437-439.

[2] 罗恒茂,李梅,李天佐.喉罩麻醉在小儿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J].眼科,2012,17(2):134-136.

[3] 姜勇智.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83-84.

[4] Acquaviva MA,Horn ND,Gupta SK.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Versus Laryngeal Mask Airway for 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in Children[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14,59(1):54-56.

[5] Luce V,Harkouk H,Brasher C,et al. Supraglotticairwaydevices vs tracheal intubation in children: a quantitative meta-analysis of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J].Paediatr Anaesth,2014,24(10):1088-1098.

[6] Zhao N,Deng F,Yu C.Anesthesia for pediatric day-case dental surgery: a study comparing the classic laryngeal mask airway with nasal trachea intubation[J].J Craniofac Surg,2014,25(3):245-248.

[7] Arslan Z,Balc C,Oysu DA,et al. Comparison of Size 2 LMA-ProSeal and LMA-Supreme in Spontaneously Breathing Children: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J].Balkan Med J,2013,30(1):90-93.

斜视手术范文6

关键词: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效果分析

近年来,我国民众的视力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共同性外斜视,由于双眼视轴不能平行,严重影响了个人的视力效果,对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会带来很多不便。临床上对共同性外斜视进行矫正的方法以手术矫正为主。本文将细致收集、分析各种原因引起的共同性外斜视病例接受手术矫正治疗的数据,从而为临床上的手术操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随机抽选2012年9月~2013年9月接诊的50例患者进行手术矫正治疗。5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范围5~59岁,平均年龄(27.3±3.4)岁。经查,患者中有恒定性外斜视患者2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1例,外隐斜患者3例,集合不足型外斜5例,基本外斜型7例。按照年龄区分:5~13岁患者11例,14~59岁患者39例。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通过线状镜对患者眼位进行检测,通过判断笔灯的位置影像来了解患者眼位状况。合并运行三棱镜检测法,对患者5m和33cm不同距离斜视角度进行检测[1]。一般在患者接受治疗前1w,接受治疗后1w以及数周内同步运行检测方法,观察手术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

1.2.2手术方法 针对部分患者存在弱视和屈光不正等情况,先行弱视治疗和屈光矫正,保证患者双眼视力平衡达到0.6以上的水平。根据患者不同的视力状况分别运行单眼或双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缩短术合并外直肌后退。内直肌截除1mm矫正度数范围2.1°~9.3°[2] 。

1.3效果评测标准 正位:术后检测患者双眼斜视角±5° 以内;有效:术后检测患者双眼斜视角±(6°~10°);无效:术后检查患者双眼斜视角>±10° 。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数据检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检测,以t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50例患者分别接受矫正手术治疗之后,经过检测眼位矫正效果良好,在术后1w和6w后的矫正效果见表1。

如表1所示,在术后第1w,可见视力恢复正位和有效患者=36+8=44例,手术有效率=(正位+有效)/总人数×100=88%。在术后第6w,视力恢复正位和有效患者=38+9=47例,手术有效率=(正位+有效)/总人数×100%=94%。2个时段患者术后康复效果良好,且无复发、反弹症状,治愈率较高。见表2。

5~13岁患者接受治疗的康复率为(正位+有效)/总人数×100%=81.8%;14~59岁患者接受治疗的康复率为(正位+有效)/总人数×100%=97.4%。

3 讨论

总的来说,通过矫正手术来纠正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眼位,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通过手术操作进行治疗,对于未成年或者低龄儿童的治疗效果,与成年人比较起来没有显著差异。对于通过手术操作来矫正视力能够取得如此效果,我们分析应该和共同性外斜视的成因有关[3]。

尽管在国内外的一些医学著作中有观点认为该病发病与眼外肌器质性病变无关,不过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借助高倍率电子显微镜和和光镜可以发现此类患者大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眼外肌退化病变。这种病变是造成眼部肌肉无法保持正常力学平衡,造成外斜视的主要原因之一[4]。此外,在临床上发现由于眼球屈光不正或神经系统病变、发育不良造成的共同性外斜视也比较常见。一些外伤和遗传因素引起的共同性外斜视案例也比较常见。

根据当前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方法来看,以手术矫正的方式来治疗,获得成功的几率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手术矫正方法可以通过物理操作来影响患者双眼单视功能,调节视轴平衡,恢复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关系,在现代微创操作和高精度可视仪器辅助之下,进行手术操作的难度降低、风险降低,成功率大[5]。

而如果使用其他药物疗法来治疗的话,考虑到当前医学界对于共同性外斜视的成因意见并不统一,而且药物作用对患者基因、视神经系统和眼部构造进行干预,可控性低,治疗风险大,见效缓慢,治疗成本也相对高昂。因此,除非特别明确患者的共同性外斜视成因,或者有其他不适合进行眼部手术的情况,不建议通过药物疗法进行矫正。

当然,考虑到手术操作的眼部外直肌、内直肌缩短截除术具有不可逆性,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严谨、精准的视力测试,全面掌握患者眼部病变特征并制定符合年龄、病情特征的手术设计方案非常重要[6]。要多次测量斜视角、进行牵拉试验,注意考虑患者麻醉方式和患者情绪对手术操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陶耘,张晓湄,张永红,等.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0,(18)4:365-367.

[2]钟华红,麦光焕,刘春民,等.内直肌缩短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的效果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9:1672-1673.

[3]焦贵昕.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2:47-48.

[4]李筠萍,肖满意,魏欣.成人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1,(15)4: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