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老师的成语范例6篇

称赞老师的成语

称赞老师的成语范文1

从“课标”到“新课标”,不在于单纯改个什么名号,也不在于刻意增删多少字句,关键在于课堂的操持。课堂操持不到位,学生能享受到“新课标”的精神大餐吗?

笔者曾唤醒一位二年级的老师——落实“新课标”,不求每节课面面俱到,但求每节课能突破一点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唯此,新课程的目标体系,才能得以真正地构建。

下面结合他教学《称赞》的两个例子,谈谈他是怎样落实“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的。

【教例1】

师:请读课文第二节。

生:“在小路边,他看见一只小獾在学做木工。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师:有问题吗?

生:什么是“粗糙”?

师:谁能解释一下这个词语?

生: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看来解词有点困难)

师:(四十多岁的执教老师,伸出他常年劳作的手,微笑着对提问的学生说)咱们握握手,好吗?

生:师生握了握手。

师:你的小手真细嫩!

生:老师,您的手就像我爸的手,很粗糙。

(下面是同学们会心的笑声)

师:我俩的手相比,“粗糙”就是……?

生:不细嫩。

师:生活中,哪些场合你还感受到过“粗糙”?

生1:妈妈炒土豆就很粗糙,不像爸爸土豆丝切得很细,放上青椒和红椒一起爆炒,最后放点醋和糖。

师:生活味很浓。爸爸妈妈厨艺,一个精细,一个粗糙。

生2:喜鹊在树杈上垒的窝,看上去很粗糙,但是很结实。

师:北京鸟巢建筑设计可能受此启发吧。

生3:与西班牙、巴西等足球强队相比,中国足球队的脚法显得很粗糙。

师:脚法粗糙的球队,要向脚法细腻的球队学习啊!

生4:爸爸跟叔叔说,你的酒店管理再这样粗糙,最后非关门不可。

师:爸爸说得有道理,不光是酒店,经营任何企业,都需要细致管理,粗糙的管理,肯定难以立于不败之地。

生5:外婆说,过日子要精细些,吃大米要粗糙些。

师:外婆懂生活,会养生,精米不如糙米营养价值高。

生6:老师,我觉得你的手粗糙,但引领我们理解什么是“粗糙”,一点都不粗糙。

师:谢谢!一颗不粗糙的心,理解另一颗不粗糙的心。

传统教学的词语理解,局限于教师直截了当告诉学生该词语在教参或者词典上的注释,其流弊在于命令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单一告知、机械灌输的方法不应当成为词语理解的唯一方法。新课标倡导学生要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解词,即结合具体的语境解词;“结合生活实际”解词,即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激活并运用“词语”。换句话说,会运用词语比单纯会解释词语更重要,运用是更深的理解。上文教例就是明证。

【教例2】

师:小刺猬称赞小獾;小獾称赞小刺猬。

师:小刺猬和小獾是___________称赞?

生:小刺猬和小獾是互相称赞。

师:小獾是学做木工的;小刺猬是采果子的。

师:学做木工的和采果子的是___________称赞?

生:学做木工的和采果子的是互相称赞。

师:学做木工的是劳动者,采果子的也是___________。

生:采果子的也是劳动者。

师: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互相称赞。

生:劳动者和劳动者是互相称赞。

……

师:王冰期末考了73分,期中考65分,你怎样称赞?

生:冰冰,好样的,你第二次比第一进步了8分,相信下一次你会考得更好!

师:放学回到家,妈妈已把饭菜做好,碗筷放好,看到这一切,你怎样称赞?

生:妈,菜真香!

师:(扮演妈妈)多吃点,吃饱了更有精神读书。

师:我认为,在学校,只有考好成绩,才值得称赞;在社会,只有当大官、挣大钱,才值得称赞,你们怎么看?

生1:在学校,考好成绩,值得称赞;在社会,当大官、挣大钱,也值得称赞。但不能只称赞成绩好的和当大官、挣大钱的。

师:事实上是这样的啊!作为老师我就只称赞成绩好的。

生2:成绩不好的,小提琴拉得好呢?

生3:成绩不好的,球打得好呢?

生4:有的成绩好的,还不一定称赞老师好呢。

……

怎样“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上文教例旨在开蒙孩子,称赞每一位劳动者。每一位劳动者在劳作中都有成功的时候。而每位劳动者的成功又都是独一无二的。

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做得好,小獾的成功是独一无二的;自食其力采到香喷喷的果子,小刺猬的成功也是独一无二的。

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个通病,衡量是否“成功”往往采用单一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既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也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这些成功都值得称赞。

称赞老师的成语范文2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在这一国度里与人进行正常的交际。现行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也要求教师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热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胡文仲,1997)。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跨国公司若想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创造高效益,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2.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宋飞,1998)。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杨平,1994)。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如: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义为“语法学校”,实际上现在指为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立的中学,即大学预料。

3.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王勇,1998)。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第三册课本的内容设置很大部分是结合日常生活、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展开各种交际会话,因此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与各种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

1.称呼语

在Lesson 34中楼上的住户因为给楼下的住户带来噪音而道歉说:“I’m very sorry, comrade.”“comrade”是很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称呼。在西方,常用Sir和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岁或二十几岁女子可称呼Miss。但是,有时陌生人之间也可用表面上很亲密的称呼,例如:love,dear,pet, honey,sweet-heart等。这在英国某些非正式场合用得特别普遍,如在市场上商贩和顾客之间,在公共汽车售票员和乘客之间。但是,最近有些女性(特别在美国)反对男人这样称呼她们(潘景森译,1987)。

Lesson 34中一班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一间工厂,学生们称呼一个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常事;在许多农村,同村的平辈基本都以兄弟姐妹相称,尽管他们未必有血缘关系。但是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Jenkins”,“Auntie Brown”,对方听了可能会觉得不大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Don”(胡文仲,1997)。

应该指出,按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如果不用名字而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称呼长辈时往往降一辈来称呼。例如:great uncle可称Uncle Jim。实际上,用Great-Uncle Liu之类来称呼一个人,听起来不太顺耳,而且许多西方人也不喜欢别人用grand-或great-之类来强调自己上了年纪(邓炎昌,1995)。

2.感谢与答谢

“Thak you”这句话不论中、英文都用得很普遍。它用来对许多事物表示感谢。例如,对礼物、邀请、帮助,或对主动提供帮助、其他种类主动提供的东西表示感激。但是如何准确地使用这句话,两种语言之间是有差别的。如 Lesson 1中给

老师送礼物时的一段对话:

—Happy Teachers’Day, Miss Zhao!Here are some flowers for you, it's our best wishes!

—What beautiful flowers!Oh, a diary, too.Thank you!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所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地道谢(胡文仲,1997)。

对于别人的赞美,中国人通常会否认以表谦虚,但英国人往往以“Thank you”来接受。

汉语里在亲密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是不大习惯用“谢谢”的。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者表示在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但是,在英语中,不管是对陌生人还是亲密朋友,几乎在一切情况下都用”Thak you”,不用则常常显得太无礼,可能会被误认为这个人把别人的帮助当作是理所当然的。

“Thank you”除了用来表示感谢之外,还可以纯粹地表示礼貌。当一样东西从一个人手里转递到另一个人手里时,那个人习以为常地要说“Thank you”。如:当学生把练习本送交给老师时,老师一般要谢谢学生;如果某个人给别人打电话,在通话结束时,对方会感谢另一方打来电话,即使彼此并未有什么特别的帮助,也可能会讲这句话的(潘昌森译,1987)。

3.恭维与赞扬

恭维语在美国社会的各种场合经常、广泛地使用,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它们就象问候。感谢及道歉语一样成了一种套话。在美国社会中,人们通过赞扬、夸奖来鼓励某些合自己心意的行为。在美国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赞扬来鼓励学生,如:

You know something, Tom. You did a good job.

又如 Lesson10中,Class 3的学生赢了校运会的接力赛,老师在班上称赞道:

Well done, everyone!

人们也通过赞扬和恭维来建立及维护社会关系,还常用它们来代替道歉、问候、感谢等套语,如:

That's a delicious dinner. Thanks for having us.

也用它们来缓和批评的锋芒,如用 compliments + but/though + criticism的形式:

Listen, I think you are doing a good job with their classes, but please tell them to stay out of the office at lunch time.

两位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在坦率地评价对方做的事情之前通常要先赞扬一番,如:

On the whole, the play was a great success but the ending still left something to be desired.

两位近来不曾相见的朋友或同事再度相见时常恭维几句作为问候的一部分或代替问候套语,如: Hi, Mary,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look so good. You've lost weight.(吴长镛,1996)

在美国社会中赞美、恭维语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恭维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的财物、个人在某方面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美国人一般避免恭维后者。因此恭维别人的发型很多,恭维别人漂亮的头发很少。人们经常恭维别人漂亮的衣服或明显的减肥,但很少恭维别人说:“You are beautiful”而常说:“You look nice/You are looking good today.”一方面,“good”和“nice”比”beauatiful”要弱;另一方面,用了look似乎表示这种状况并不是永久性的,而可能是努力的结果。有时在这种笼统的恭维后面再具体恭维某人的发型、服饰或减肥。人们经常赞美的其它东西是家具、房子、汽车及别的财物,如:“I think your apartment is fantastic.”有时也称赞对方的孩子可爱,偶尔也夸奖对方的其他亲戚、朋友等,如:“Your baby is adorable.”“I like your friends.”

除上述诸方面外,赞扬、恭维得最多的是某人通过努力或技术做出的成绩,如干得很好的活、技巧很高的比赛、一顿好饭等。在这一类的赞扬、恭维中,人们的注意力不放在某人的技术、天才或艰巨的工作本身,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努力的结果,如:“You do this kind of writing so well. It has just the right tone.(吴长镛,1996)

对别人的赞美、恭维,最普通的回答是说:“Thank you.”有时人们甚至可同意夸奖的话,例如:

— What a lovely room you've got!

— Tank you. Personally I think it's one of the nicest in this block.(潘景森译,1987)

但是象这样表示同意的话通常只能用来谈论东西,而不能用来谈论能力。有时可以否认或贬低受赞美的东西的价值,但又不明显地 否认对方的赞美(即部分接受,部分不接受)。做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未具体受赞美的某种特性。如:

A: Oh,this house is adorable.

B: Well, it's really small, though.(吴长镛,1996)

有时可以作相应的讨论,既不表示直接接受又不断然拒绝,如:

A: That's a lovely blouse you're wearing!

B: Well, I went shopping on Saturday and happened to see it in one of thestores.

有时也可以用夸奖话回敬对方,如:

A:You are looking very smart today.

B: Thank you. So are you.

有时也可以老老实实地讨论夸奖活,如:

A: Oh,you've had your hair permed!It looks beautiful.

B:Do you really think so?I wasn't sure whether it suited me or not.

如果感到夸奖的话不真实,可以老老实实地表示不接受。如果中国人主要是出于礼貌夸奖外国人讲的中国话,那么外国人就可能这样回答:“Oh, I wish that were true!”(潘昌森译,1987)

当别人称赞自己工作干得出色,回答时往往说自己运气好或者工具好,也可说是由于努力的结果,而非天才。如:

①A: Boy,that's nice work.I don't know how you do it.

B:It's easy when you have good tools .

②A:I really like the way you play banjo. I heard some licks there I'd never heard before.

B:Well,they just come from sitting and practising.

在美国社会中,绝大部分赞美、恭维的人和受赞美、受恭维的人年龄、地位相仿。如地位不同时,通常是地位高的人称赞、鼓励地位低的人,称赞他们的能力、表现等。而地位低的人称赞、恭维地位高的人的时候,通常是赞美、恭维他们的外表或个人拥有的财物等(吴长镛,1996)。

四、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

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 比较法

2.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 较。如Lesson17中表示关心的对话: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这样表示关心的建议在中国比较普遍,但根据英文习惯,A只须说“ I do hope you'11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说法以表示关心。反之,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除非双方是父母子女关系(潘昌森译,1987)。

2.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有什么节日,怎样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以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文化。

3.阅读文学作品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例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de”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邓炎昌,1995)。

5.角色表演

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话后.学生派定角色,进行模仿角色表演。如Lesson 1 中教师节学生向老师送礼的一段对话,学生可以进行模仿表演。初时可跟课文一样,待熟练后,可以表演进其它东西和回敬各种赞美的话语。

6.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样化了,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人们的喜怒哀乐,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演剧。从演剧的反复排练中切身地体会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也可以搞化装晚会,使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实际交际能力。而培养交际能力,离不开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培养语言得体性的重要前提。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

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做个有心人,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主要参考书目:

1.潘昌森泽,Hesen Oatey著《与英美人交往的习俗和语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2.李立贵“谈谈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方法”,《国外外语教学》,1998

3.吴长镛“美国英语中的恭维语”,《国外外语教学》.1996年第1期

4.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1998年第2期

6.扬平“词汇的社会文化特征”,《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年第3期

7.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

称赞老师的成语范文3

老师 敬称 礼貌

人际称谓语是语言交际的“先导语”。称谓语反映交际对象在社会网络系统中的特殊位置或者反映其一种社会角色。“老师”是一个悠久的、神圣的、尊敬的称呼语。自古至今,“师傅”、“师资”、“西席”、“博士”、“先生”、“教授”、“老师”等是对知识、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在这些尊称中唯独“老师”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成为各行业人们青睐的敬称,绝非偶然。现代汉语(1996:1683)中的“尊称”的第一个解释,就是“尊敬地称呼”,并举例“尊称他为老师”加以说明。“老师”是敬称的最好佐证。敬称是礼貌语言的一个部分。现代汉语(1996:772)“礼貌”的解释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貌语言具有规约性特征,敬语是礼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老师称谓的历史演变

荀子・致式篇“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老师”中的“老”最早是年老、年长的意思,自司马迁称赞荀卿“最为老师”以来,给“老师”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老”字除了年高以外,也意味着德高。汉代杨雄说:“师哉!师哉!桐子之命。”“师之贵,知大知也。”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属于特殊的敬称。“老师”本来只用于学校,现在已被泛化,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也可以被尊称为教师。

如果老师本身同时拥有“校长”、“教授”、博导、“博士”等角色时,就可以有多种称呼,这是称呼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则或者合适原则,称呼“张校长”、“张院长”(但很少称呼张副院长、张组长)、“李教授”(很少有人称呼李讲师、王助教)、“王博士”(现在已有人称呼姓+博士,但没人称呼某某硕士,某某学士)但很少有称呼“张博导”、“李博导的”的。在可以有多种称谓使用的情况下,说者选择其中一个称呼,主要是遵循了礼貌原则,从称呼上的得体与礼貌给双方带来心理愉悦的同时,也有利于交际成功。“老师”是在多种称呼选择中适应范围最广的敬称。

有学者(王娥2005)专门撰文研究“老师”称谓。“老师”开始使用时,是两个单音词的连用,“老”意指年老辈尊,“师”指传授学术的人,老师用于指称教育者最早见于《孟子・荀卿列传》,“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这只是形式上的连用,“老师”还不是一个词,“老”是形容词,指年老辈尊,“师”是名词,指“精通学术、技艺的人。”“老师”还没形成专门的称谓。“老师”作为特殊概念的专门称谓源于对僧侣的尊称,起始于唐代,“老师”称谓在口语佛经中使用频率极高。在“师”前加表敬的构词成分“老”。“老师”已经成为有特殊概念的称谓词了。如唐王建《寻李山人不遇》诗,“从头石上留名去,独向南峰问老师。”王娥、杨清(2005)指出五代时期“老师”被引申为对传授手工技艺者的尊称,到了近代“老师”是对教师的尊称,和现在的用法相同,明清时代,“老师”也指“座主”、“学官”,但在进入现代汉语“老师”一词只有尊称教师的用法留下来沿用至今。“老师”这一称谓以其特有的表尊敬义而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称呼“老师”自然透射出听话者的文化、修养、博学、品德等方面是可以效仿的榜样。现代汉语词典(1996:760)中把“老师”解释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我国尊师传统由来已久,“天地君亲师”的文化体系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规范,早已渗透于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之中。

二、“老师”的语用阐释

1.遵守敬称原则

许慎对“师”的解释为两千五百人为师(说文解字,2003:163)。引申为总人表率,率领众人的师长。“师”前冠之以“老”不是表示年纪,而是一种敬称,从郑玄注《周礼・地官》乡老说,“老,尊敬也”可见一斑。

敬称是称呼的一个部分。我们这里所说的敬称也是敬语的一个部分。诸铜镐(2004)认为敬语就是说话者向交际对象(比自己年龄大,或比自己辈分高,或比自己地位高的,或尊贵的客人)表示尊敬的语言。尊称和礼貌的关系是相对的。尊称是礼貌的。按社会称谓如有一个人叫李芬瑛的人是教授,博导,院长等多种,就可能会有李教授、李老师、李院长甚至有李先生,李女士等社会称谓,应该都是尊称,但是如果没有前知信息(教授、院长、博导),最保险、最安全的敬称则是一声“老师”。“老师”展现出了双方的关系定位为师生、双方地位有等差,一个师、一个是生,一个是“知大知者也”、一个是求知者……这些都足以说明“老师”是最佳的适合各种场合的尊敬,既有敬意又有礼貌,避免称呼失误造成的难堪或不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老师”这个称谓语以示说话者的内在追求进步求知的心态,又对听话者表示尊敬不失礼貌。现在不仅仅是在校园“老师”是尊称,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正式的非正式的场合,都可以听到尊称“老师”的声音。在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时代,一声称呼“老师”已经超越了称呼的含义,增添的是敬重对方,自我谦虚的文化因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的第一人老师是父母”,把社会称谓语“老师”提升到了亲属称谓之列,并且抬升于长辈之列。“老师”中的敬意和礼貌因素不言而喻。

“老师”成为今天各个行业人们热衷于使用的敬语,在教育界、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医学界、影视界等多种行业热衷于“老师”的称呼,不同领域的人交际互称“老师”。甚至在无可选择称谓时,“老师”是首选的礼貌敬称语。“老师”已正在向更广阔的范围延伸,有流行于大众敬语称谓之趋势。不论男女,不分长幼,不分内外,更没有正负(如有正教授、副教授,正院长、副院长,而没有正老师、副老师)之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用来称呼在品德学问上值得学习的人。在交际中称谓“老师”显得出尊重、礼貌、亲切、文雅,缩短交际双方的距离感。如今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对邀请的嘉宾称呼“老师”的比较多,即便嘉宾是名医、是明星等“老师”的称呼不绝于耳。无论是何种场合称呼“老师”,我们认为是遵守礼貌原则的敬称。敬称与礼貌总是相辅相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文化的礼貌起源于古代的礼制,“礼”的基本精神内涵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尽管“礼”所涵盖的内容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发生变化,但是“礼”在今天依然制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规范,称呼语依然体现着上下有别、上尊下卑的“礼”的特征。

2.遵守礼貌原则

敬称“老师”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在实施敬称“老师”时遵循的是礼貌原则。杨娥(2005)在研究中认为,“老师”具有泛化的特征,同时也认为“老师”不像“老板”那样流俗,又不像“先生”“同志”那样拘谨,颇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尊敬与抬升对方的礼貌信息是人们选择“老师”称呼的一大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幼对长要讲究尊,对别人敬,对自己要自谦。

(1)贬己尊人

贬己尊人原则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的礼貌现象,顾曰国先生(1992)研究指出,除了东南亚中国文化圈外,欧洲文化中没有贬己尊人现象。

“老师”称谓既体现了等差性又不失情感性,一方面抬高对方的地位,降低自己的地位这种等差性拉开了双方的距离,而双方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双方的心理情感距离,这是矛盾统一体的辩证性。“老师”作为尊称早已深入人心,“天地君亲师”把“老师”列为至高的尊崇地位。“师”是一种尊称,如春秋《尚书》中,“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与天、地、君并称。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一直是尊称的代名词。《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称呼“老师”遵守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符合中国文化特色。

(2)赞誉准则

“老师”本身是一个褒义词,“尊称为传授知识、技术的人”(现汉1996:760)。因此“老师”本义就意味着赞誉对方的文化与品德。“老师”具有明显的感彩的称呼,“老师”积淀了深厚的中国文化,“老师”和“律师”、“技师”、“工程师”、“医师”中的“师”有着很大的区别。“老师”重在“师”,“师”是词根,而其他几个中“师”是词缀。“老师”可以简称为“师”。“老师”称谓表达出对教师的敬仰和尊重,也是一种社会期望。拥有“老师”的称呼则是一种赞誉的称呼。“老师”是一个尊贵的称呼,“一字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使得“老师”称谓与称赞对方的人品、学识和能力等联系起来。吻合Leech的礼貌原则的赞誉准则,即最大限度地赞誉对方。

3.“老师”敬称的流行

“老师”成为流行敬称语应该是基于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深刻影响。有学者(王娥,2005)认为是源于语言自身的缺陷,称谓中“无呼可称”的现象,如“先生”的时代局限性,“教授”称呼时的顾虑性,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称,或者对方是副教授,叫“教授”有时听话者会觉得是在讽刺,不合时宜。有的称呼“老板”简化师生关系为雇佣关系,冲淡了尊“师”的作用。再者,“教授”只能凸显出教师一方的职称,而弱化了师、生的等级关系,不能明确说话者的角色或身份,而“老师”内涵的丰富,显示等级的区别,“老师”字面意思本身就抬高了对方的身份、地位、品德、学识,自然定位说话者为学生的角色,这种敬称吻合中国的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除此之外,“老师”的流行也说明了社会的发展,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进步在称呼语上的反映,某一称呼语的广泛流行折射出一种语言文化。尽管“老师”也可以被称为“教授”、“先生”等多种不同的称呼,但相比来说“老师”称呼起来更得体,既表现出礼貌,又不失尊敬,并且还有亲和力和亲切感。“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的称谓,后专指学生对老师的尊称,一直沿用至今。“老师”本身既包含了对听者知识的尊重和人格的尊敬,还折射出对方身上所蕴含的“经师”与“人师”的崇高美德。

中国是礼仪之邦,“非礼勿言”,其他称呼的冒险性在“老师”身上具有包容性。对熟人、陌生人;对不同职业的人称呼老师都是体现出一种尊敬和礼貌。

三、英汉称呼老师的差异

在汉语里“老师”是一种职业,也是敬语中的一种称呼语,如“老师好!”而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职业名称,不可以用作称呼语,如“Good moning,teacher”是中国式的英语。英美人在称呼上注重双方的亲近,英国教授一旦与他的学生相识,就要学生用教名称呼他,以示亲近,而中国则注重敬意,保持距离或等级差别。因此,在英美语言中更是很难见到向其他行业或路人称呼“老师”的例子。而在汉语不仅可以称呼“老师”,而且“老师”还是受欢迎的尊称。

敬称“老师”使双方处于亲切又有自然的等差关系,教育与被教育的信息,“老师”成为一种普遍的敬称已有可能。即使对大学教授多数人倾向于称呼自己“老师”,我们访谈的8人中,除了一人认为应该叫“教授”,其他都倾向于称呼“老师”,因为教授只是一个职称。我们经常说我的老师是谁,而不说我的教授是谁。朱燕(2009)在对大学校园中“老师”称呼的社会性调查结果表明,对于任课教师,无论是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称呼“姓+老师”“学科+老师”“老师”的学生分别占99.1%和80.5%,对非任课教师称呼为“姓+老师”“学科+老师”“老师”的学生比例占94.1%。英美社会交往中的相互称呼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不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甚至是家庭中子女对其父母也都愿直接用他们的名字。这对不同文化的人们,尤其是对讲究礼貌或礼仪的中国人来讲简直不可思议。英语中注重“对等性”礼貌,汉语中注重“尊重性”礼貌。中国也有倾向于官衔称呼的习惯,周杏英在《中美称谓的比较研究》中指出,57%的美国人称呼上司时直呼其名,而中国78.3%的用官衔称呼。英语中职衔称呼非常有限。对他们来说,职衔称呼只限于工作场合。

英美语言中可以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这在中国是极其不礼貌。英语中的敬谦语尤其是谦语远远少于汉语。但是无论何种敬谦语,都是基于礼貌的大前提。只是汉语尊崇“贬己尊人”,英语中倾向于“尊人不贬己”。

四、结语

“老师”作为一种敬称已历史悠久,不受年龄、性别、职业、地位、身份等限制可以自然地表达礼貌与尊敬。“老师”逐渐成为流行的敬称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礼”的深刻影响,体现出中国式的礼貌原则即“贬己尊人”准则,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过程在语言称呼语上的反映。英汉语言中在“老师”称呼语上存在的差异,揭示了称谓语背后的文化规律和文化差异。礼貌与尊称有关,但不是绝对关系,交际中需要考虑双方的亲属程度和情绪变化以及文化因素,才能确定尊称所表达的礼貌程度。

参考文献:

[1]陈融.英语的礼貌语言[A].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99-511.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A].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539-554.

[3]纪飞,于金燕.关于“老师”称谓的社会性考察[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43-46.

[4]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182-183.

[5]田正平,章小谦.“老师”称谓源流考[J].浙江大学学报,2007,(3):62-67.

[6]王娥,杨清.“老师”称谓的历史演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3):93-96.

[7]王文凯.《论语》和谐教育理念对“老师”的诠释[J].高等函授学报,2007,(9):34-37.

[8]徐琛.导师&“老板”变了味的师生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6,(7):48-49.

[9]徐雪梅.礼貌原则下的英汉敬谦称谓系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5):369-370.

[10]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诸铜镐.汉语韩语中敬语和表尊敬代词的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6):357-358.

[12]朱燕.大学校园中“老师”称谓的社会性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2009,(8):191-192.

称赞老师的成语范文4

老师的赞赏与表扬、夸奖有着质的区别。赞赏是由于常识而加于称赞,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内心情感世界的进发,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功利目的。表扬则是侧重于外在的、形式上的,有时还带着一定的目的,并非真心诚意,比如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课或是按时完成作业(这会引起学生反感)。在日常教学中,多数老师缺少的就是那份对学生的赞赏之心、赞赏之情,这是因为老师常常对学生期望过高,甚至以“完美”的标推去苛求他们,把他们的微小进步当作理所当然而忽略掉。因此,老师看到的大多是学生的不足和缺点,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自然就谈不上欣赏称赞学生了。如果有,充其量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的表扬而已,学生当然提不起精神。

赞赏学生是人文精神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它倡导个性解放,要求老师应看到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同时,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老师,自然而然就会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不能采取责骂、惩罚的态度,而要能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宽容和鼓励,井为他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学生长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氛围中,就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境,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而且使学生的人生旅途充满着掌声笑声、充满着决心和信心。赞赏是一种美的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善与美是紧密相连的,“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作为—名老师,如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就是美,老师的赞赏必须真心诚意,没有矫揉造作、言过其实或者空洞无实,这样的赞赏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经常体验被爱感、成功感、自豪感和愉,从而形成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的性格,建立起亲密、和谐、真情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表现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处处洋溢着真情,时时闪耀智慧的火花。

赞赏是一门艺术,作为它的外在形式的表扬、称赞、激励也必定要讲究艺术。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学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表扬角度恰当:表扬学生的行为,如“你记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表扬学生的精神,如“你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很有创新精神”。表扬学生的素质,如“真聪明”,“你真棒”。对学生提出希望,如“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

表扬方法多样: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上面所举例子。亲切而有力的动作,如点头以赞同,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感谢,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生动而自然的表情,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显得惊讶、欣喜。还可以辅之于适当的小奖品。这些方法穿插揉合应用,效果将更显著。

称赞老师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 魅力 宽恕 赞美 真诚 内动力 催化剂

 

 

赞扬和鼓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也是世界上最具有感染力的催化剂。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听赞扬自己的话,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时教师随意的一句表扬或鼓励的话会使一个学生产生巨大的转变,可以从一个后进生变成一个优等生。为什么赞扬有着如此大的威力呢?我想那是因为赞扬能使人心情舒畅,使人自信,让人倍感自身的价值,激发人的斗志,促进人不断地努力奋斗。英语教学中正需要这样的催化剂。许多老师都抱怨英语难教(让学生感到枯燥、厌学),下辈子不再教英语。我想是他们没有利用好赞美的言语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刚工作那几年,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学生成绩提不上来,我就老责怪学生不争气,殊不知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课堂语言的运用。幸运的是,这几年我在课堂语言上狠下工夫,多表扬学生,多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下面把我的具体做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赞扬的魅力 

 

赞扬是一股非常巨大的力量,它只是用普通又平常的语言去夸奖别人,却能让听者心情愉快、充满自信和活力。生活中,人人都需要被赞扬,赞扬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著名小说家莎士比亚说:“我们得到的赞美就是我们的薪水。”这说明赞扬有着巨大的魅力,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言语。赞扬虽简单,但对于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哪怕是教师简简单单的一句“你回答问题很有条理性”,就足以让学生兴奋好几天,更让一个自卑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重拾自信,进而激发他努力地学习,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任教的高三有一个学生,据说她从高一到高二,上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觉中度过的。高三上半学期我上课时,她还是那样困,给我的印象老是睡不够。不管我在讲台讲得多么津津有味,她在下面还是不停地打瞌睡。我觉得很不雅观,于是走到她的跟前,想看看她桌面究竟摆着什么,却发现放着她抄好别人的英语范文(之前我布置的作文),字迹很工整,也很漂亮。“Oh! Your handwriting is quite good!”(哇,你的字很好耶!)我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她睡眼蒙眬的双眼,顿时大放光芒,她兴奋地说:“是吗?老师,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表扬我。”弄得全班同学都齐刷刷地投来惊讶的目光(因为她是全班上课睡觉出了名的)。我也是第一次见她这么有神的双眼、开心的笑脸。奇怪的是,自那以后她上课再也不睡觉了,而是一副很认真听课的样子,尽管我知道她听起来还不是很明白,但起码在努力。更奇怪的是从那以后,每天的早晚读她都拿着一个复读机,一个个单词地点读,费力地跟着:“support, achieve, perfect, set foot in...”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自然暗暗高兴,于是趁热打铁说:“Miss Zhao, you are the most deligent student that I have ever seen since I taught for years.(我从教那么多年,你是我见到的最为用功的学生。)”这一次倒是没有多大的反响,她只是一副常态,淡淡地回我一句:“没办法,都怪我以前睡得太多了。”头两次月考我并没有注意她,也不在乎她的分数(因为我刚带这个班时,就有很多教过她的老师告诉我,她上课睡觉的事)。后来到期末考试,她竟然考得92分,让我惊讶不已,简直不敢相信,再后来她竟然到我的办公室来询问分数。她还说:“老师,你知道为什么会有奇迹发生吗?这几个月来,一有空我就苦读你的英语,就是冲着你的那句话,我才拼到今天的。”短短的几句话暖遍我的心,突然让我明白了赞扬原来有着如此大的魅力。 

二、学会宽恕,学会赞美 

 

赞扬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挖掘,去发现。我们知道赞扬能使人处于积极愉悦的状态,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并能激发出一个人的潜能。然而人非圣贤,总有不足之处,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不喜欢的行为表现,怎样从你不喜欢甚至讨厌的行为中发现美呢?那就需要我们学会忍让、宽恕,只有宽恕的心,才能容下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发现他的闪光点,也才会有你的肺腑之言。

有一件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事,那是有一次我在上语法课。语法课一般比较枯燥,是学生最容易分心的课。当时我上非谓语动词V?鄄ing(现在分词)的用法,正当我专心地解释1. Having arrived in Beijing, he wrote to me. 2. Hearing the bad news, he burst into tears.中V?鄄ing的用法区别时,有一个男生(据说平时他脾气较暴躁,英语也不怎么好)突然把英语课本往地上一扔,“啪”的一声,紧接着他大声嚷嚷:“他妈的,英语这么啰嗦,样样都要记。”引得全班同学都向我看来,但我并没有指责他,而是心平气和地说:“哦,这位同学还是很诚实的,能说出你的心声,让我们分享,这点精神也不错啊。”那时同学们的眼光一下子从我这里转到他那里,而且有的同学还说他有本事能搞定老师,只见他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样子。下课后,我找到他,亲切地和他交谈了一次。开始他不太高兴,后来当我说到:“刚才你的表现很有男子汉气概,现在的社会就需要像你这种人做大事业,说实话,我很欣赏你的阳刚之气。”他眼前一亮:“真的?老师,我还有这样的优点?真没有白长那么大。”从那以后我总是发现他很认真听我的课,而且还做笔记,好像和以前换了一个人似的。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考英语中他竟然考得101分。 

 

三、真诚的赞扬是学生的内动力 

称赞老师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礼貌用语  差异  跨文化意识

1引言

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跨文化交际也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无疑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表现

在不同场合,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的人会话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礼貌用语也有天壤之别。下面主要从称呼语、称赞语、致谢、禁忌语与委婉语等方面来谈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2.1称呼语

不同的称呼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等。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甲天下,一直遵循“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称呼原则,称呼繁杂;而西方崇尚民主自由,称呼简单明了。

中国文化主张尊老讲辈分,各种称呼五花八门。上辈直系亲属的称呼就有“舅舅”、“伯父”、“叔父”、“姨父”、“姑父”、“舅妈”、“姨妈”、“姑妈”等。同辈中则有“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在英语国家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亲属的称谓比较笼统且简单,上一辈中只有“uncle”、“aunt”,在同辈中也只有一个“cousin”。晚辈和长辈之间、同辈之间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甚至对父母也可直呼其名。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孩子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接叫上司的名字。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有教养、不守规矩等。

在社会交往中,汉语称呼语可用两种表达式来概括:“姓氏+官衔或职务/先生/女士//小姐/老”和“老/小、+姓氏”,如“张局长”、“王先生”、“郑老”、“老陈”等。同样的称呼语套用到英语中去,就可能是无礼、奇怪的,甚至适得其反。若称呼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老先生为“爷爷”则可能会引起老先生的不满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英语中称呼语常用的表达式则可归纳为:“Mr./Mrs/Ms+姓名”、“头衔(Dr./Prof.等)+姓名”、直名称呼、专f-j,g谓(Sir,Madam等)。尤其是近年来,西方社会交往中的“称呼”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不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了。这似乎意味着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了。

2.2称赞语应答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称赞语(compliment)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中国人的语言较含蓄委婉,西方人的表达则较热情直率。这一点也体现在对称赞语的应答方式上。听到别人的夸奖或赞赏,中国人的习惯是极力否定自己以表示谦虚,如“哪里哪里”、“过奖”、“不敢当”、“差远了”。对他人的恭维、称赞,西方人一般趋于接受,认为否定别人的赞扬是不礼貌的,等于否定别人的判断力和眼光,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比如说英语,外国朋友听了夸奖说:“YourEnglishisverygood.”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大都会说:“Oh,no,notsogood”。其实英语中不常用这么谦虚的说法,一般只要简单地以“Thankyou”或“Thanks”表达谢意就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文化都遵循了各自的礼貌原则。所不同的是,西方人是“尊人不卑己”,而中国人则受到“卑己尊人”礼貌原则的影响而表现出“谦虚”。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人们把谦虚看成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则认为不尊重事实的谦虚就是虚伪。

2.3致谢

西方人每天都把“thankyou”挂在嘴边。无论别人给予的帮助是多么微不足道,也不管是上司还是下属,或者是家庭成员之间,西方人都会诚恳地说声“Thankyou”。在中国,关系亲密的家人中也表示感谢,比如,人们常说些“您累了吧?”“辛苦了!”之类的话,但一般不提“谢”字,否则会给人疏远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