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范例6篇

首都经济贸易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1

根据《北京市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优秀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招生工作实施办法》要求及计划指标,推荐院校考生通过个人申报、资格审核、课程考试等环节,且公共课成绩达到北京市公共外语课控制线,我校按照各推荐院校各专业总分排序择优录取。现将我校2016年高职升本科预录取名单公示如下。

公示时间:2016年4月14日—4月20日

成绩查询电话:010-83952090

考生号

姓名

毕业院校

预录取院系

预录取专业

学制

16111055990102

陈  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

2年

16111055990101

孙宏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

2年

16111055990201

李  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2年

16111055990204

李  舸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2年

16111055990301

田  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年

16111055990302

邓志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年

16111055990401

李志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2年

16111055990403

齐  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2年

16111102990103

陈思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

2年

16111102990102

白  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

2年

16111102990110

刘  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

2年

16111102990106

李欣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

2年

16111102990112

杨  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2年

16111102990107

吴媛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2年

16111102990104

邓  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2年

16111102990202

范伽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2年

16111102990206

郑润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2年

16111102990205

王新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2年

16111102990204

王思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2年

16111102990302

曹  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工商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2年

16111102990303

刘玉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工商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2年

16111102990301

秦诗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工商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2年

16111102995102

卓  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2年

16111102995101

张  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2年

备注:卓洋、张迅为退役士兵高职升本科考生,实行计划单列。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2

多媒体技术及装备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需要设置大量视、听媒体同时又需方便教师教学应用,因此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一体化的整体考虑和最优化的方案设计,其中实现系统功能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方便教师教学应用应是首要的条件。最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工程中应用的北京艾威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一体化解决方案,成功实现了上述要求和建设目标,为信息化装备如何促进教育教学,建设适应教学需要的信息化环境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北京市市属的一所重点大学,为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非常重视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建设和改造升级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形成一个最优化的符合教学发展需要的综合信息系统。在招标过程中,他们充分考虑教学和管理的实际需求,既严格遵循经济实用性、操作维护简单、安全可靠和可拓展性的原则,又要求功能完善、系统安全稳定,全面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求。

首都经贸大学选择的北京艾威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为其量身定制的方案,不仅适用于学校现代教学环境和管理,而且可以满足未来教学的发展,具备优异的可升级性和可扩展性。其采用的北京艾威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网络中央控制系统与多媒体教学系统涵盖了校园网建设中的各个子网,实现了计算机局域网、多媒体双向教学网、教学观摩计算机评估网、数字音频广播网、远程教学网、中央控制管理系统等全部功能,使教学、教研、管理业务在同一网络平台上有效、有序、安全的进行,实现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无论现场是否有人员活动,无论是在断电还是网络中断等情况下,防盗报警系统均可实施24小时实时大屏幕监控。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有效保障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资源共享。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7年1期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3

摘要:中日韩自贸区(FTA)从其首次提出到三次官产学联合研究的顺利结束,有望在2013年进入政府谈判阶段。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为中国带来非常巨大和广阔的市场以及可观的经济利益,但其意义不止于此。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争取主动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努力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关键词:中日韩FTA;可行性;方案分析

1.中日韩FTA的进展

21世纪初以来,东亚地区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浪潮的兴起促使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呼声不断提高。2002年,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其后,三国就建立自贸区进行了多次民间联合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初步结论。2008年12月,第一届领导人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2009年10月三国在北京召开了中日韩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并指示成立中日韩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委员会。2010年5月上述联合可行性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在韩国首尔召开了首次会议。2011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四次领导人会议,2012年5月第5次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上,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前景问题成为此次大会备受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至此,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构想也因此由概念逐步走向现实。中日韩经济合作在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合作体系,并且形成了以领导人会议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

2.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

首先,合作意愿上升,形式丰富

中日韩三国都有组建FTA的愿望,目前三国已形成了环黄渤海的地方政府首脑会晤机制,这也标志着环黄渤海区域合作已经从民间交流阶段转向了政府间的磋商、合作的阶段。此外三国还参加了APEC峰会、ASEM会议等。上述合作形式的出现为三国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合作机制奠定了基础。中日韩三国以此为契机为建立中日韩自贸区而不断努力。

其次,经济互补性强,发展势头强劲

中日韩是东北亚地区中经济实力最为强劲的三个国家,在亚太乃至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迅速,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例如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日本和韩国虽然人口密度较大,但由于其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限,很难有所超越,再加上日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其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已经达到了极限。相比较而言,中国则具有劳动力充足的优势,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输出,而这无疑形成了互补。

最后,经济发展密切,贸易规模扩大

经济的高度互补性和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推动,促使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过去11年的时间里,中日之间的贸易以年均14.8%的速度增长,这一数据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年均14.4%的增长速度。以服务贸易为例,2009年,中国对日本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67.13亿美元,中国对韩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84.65亿美元.中国也因此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韩国也因此成为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第三大国家。

3建立中日韩FTA的方案选择

(1)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基础,扩展到东亚自由贸易区。这种方案并不是单独建立中日韩FTA或者是涵盖东北亚六国的自由贸易区,而是在原有的“10+1”或“10+3”的合作机制下来分别发展,从而实现东南亚与东北亚的联合,最终形成包括中日韩三国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这种构想虽然最终能够实现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目标,但问题在于3个“10+1”模式的自贸区,并不能够保证三国之间的贸易自由。而直接建立“10+3”模式的自贸区也面临着重大的困难,这也是建立者种机制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2) 以“东亚地中海”为基础,扩展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学者提出在“东亚地中海”地区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中日韩三国可以在相互邻近的地区建立一个小范围的自由贸易区,实现局部贸易的自由。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到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区。从而实现全面的贸易自由。但是这一构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具体分析这种构想的可行性。(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袁长军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思考[J].区域合作,2011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4

巴拉圭总统卢戈、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巴西总统卢拉和乌拉圭总统巴斯克斯以及南共市联系国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出席了会议。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派代表列席了会议。

谴责军事,维护民主体制

南共市轮值国主席、巴拉圭总统卢戈强调,洪都拉斯是在本地区民主体制上“划开了一条流血的伤口”。巴西总统卢拉赞扬了国际社会在恢复洪都拉斯民主体制上所作出的努力。他表示,南共市不能“容忍”洪都拉斯的行径,这是“民主的倒退”,在要求米切莱蒂将政权交还塞拉亚总统的问题上“不能让步”。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也表示,南共市应做出“坚决”和“明确”的决议,要求洪都拉斯当局让塞拉亚总统回国重新执政。她还强调,南共市应加强团结,巩固拉美民主体制,不能让洪都拉斯“合法化”,否则就是对美洲国家组织民主和南共市民主条款发出了“死亡通知书”。

深化经济一体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各国领导人还强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时,南共市应加强和深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实现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协调各国社会政策,加强在社会领域的合作。

南共市成员国和联系国的代表23日还分别举行了南共市理事会和南共市经济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出席南共市理事会的各国外交部长纷纷表示,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南美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挠了地区一体化进程。自去年以来,阿根廷和巴西相继采取了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引发两国贸易争端升级,而且使贸易保护措施蔓延到其他南共市国家。会议审议通过了南共市成员国采用本地货币结算贸易的协定,认为这将有利于各成员国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会议在反对贸易保护、建立共同海关法典、取消双重征税、制定海关收入分配法、南共市议会的组成等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解决贸易摩擦

今年上半年,南共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冲击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各国普遍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公共投资,扩大信贷发放,对企业实行减免税收优惠等措施,通过刺激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减轻股市动荡、信贷短缺和生产下降对本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持社会的稳定。南共市经济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认为,“南共市正在走出危机”。

但是,南共市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保护措施。在这次南共市首脑会议上,各国首脑对解决这些贸易摩擦表示了积极的态度。巴西和阿根廷两国总统商定近期召开部长级会议,专门讨论解决两国的贸易争端,两国还将在近期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促进两国的贸易往来。这次南共市首脑会议还批准了用本国货币结算双边贸易的协定。这表明,在巴西和阿根廷采取本国货币替代美元结算双边贸易之后,巴拉圭和乌拉圭也将于明年加入这一体系。今年下半年南共市的轮值国主席、乌拉圭总统瓦斯巴斯在会议结束时表示,南共市将在解决内部贸易摩擦上“取得进展”,体现出南共市成员国“互帮、互助和互补”的精神。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5

关键词:中美经贸摩擦;原因;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

(一)国外因素

1.政治因素。由于中美两国在传统文化以及意识形态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中美贸易往往会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两国贸易经常被作为国家政治斗争的筹码,由于贸易政策的制定者会把整体利益放在高于社会福利的地位上,所以即使自由贸易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是仍旧会通过保护贸易的实施来保证国内集团的利益,美国作为这种做法的典型主要表现为将贸易问题政治化,首先是人权方面,美国政府实行人权—贸易—安全三位一体的战略,并对刻意中伤,从而达到使用政治力量影响经济行为的目的;其次是单边主义作风,这是美国在贸易中霸权主义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美国在某些情况下将国内法律凌驾于与贸易相关的国际法之上,并且通过贸易壁垒评估报告指责别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这都是政治方面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

2.经济因素。中美贸易逆差这一经济因素是造成中美经贸摩擦不断的主要原因,中美贸易逆差会使美国不可避免的采取国内贸易保护策略,并且会造就“中国”等意识的产生。其实本身中美贸易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中国需要美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美国需要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由于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歧视性政策,并限制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使本可以形成的良好的双向贸易流动变成了失衡的双向贸易流动甚至单向贸易流动,在美国的这些贸易政策下,中美贸易必然会出现逆差,而这种逆差的出现又会加速中美贸易摩擦的增多与升级,势必会对两国的经贸交流造成不利的影响。

除了政治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外,世界贸易组织的摩擦处理机制存在问题也是使中美贸易长期存在摩擦的重要原因,而摩擦处理机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摩擦审理程序冗长、制裁的有效性有待加强以及补偿欠缺实际意义三个方面,这就为问题的存在为美国经常性的引起贸易摩擦提供了条件。

(二)国内因素

我国面临中美经贸摩擦的自身原因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对与美国的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过大、出口商品结构有待提高、出口市场分布过于集中、外贸企业缺乏自律意识导致出口秩序不理想、应对中美摩擦的战略能力不足等。这些影响因素的出现使我国在与美国的贸易博弈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所以对于这些因素的解决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从这些问题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我国在避免因为自身因素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的改革需要面临的众多的方面,这也就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会在较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而这也突出了我国必须通过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紧迫性。

二、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分析

(一)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国产业机构的升级调整使对外贸易中的传统摩擦逐渐向制度摩擦转变,而美国与我国无论在经济制度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与分歧,而这种差别与分歧也已经成为了引发中美经贸摩擦的主要导火索。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人民币升值以及市场开放等问题上向我国施加了很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制度的独立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乃至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两国贸易取得更大发展

首先,中美经贸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对两国正常的双边贸易关系产生了制约的作用。如以我国的纺织业为例,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盛行“中国纺织品”,而在这种不客观、不科学的论调下美国对我国纺织品入口进行了限额来对本国行业进行保护,事实上美国纺织业大量的失业主要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技术的革新增加了生产效率,二是全球生产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次中美的经贸摩擦影响我国对外出口能力的发展。中美经贸摩擦会影响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的出口能力。美国对本国新兴产业的保护以及美国对我国在对外贸易上采取的一系列歧视性政策会影响我国的投资环境,从而使外商对在中国的投资方面没有信心。

三、缓解中美经贸摩擦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

针对我国当前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被动地位,政府应当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首先应重视对制度的创新与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不仅应建立起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要针对美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内的产业发展情况来建立起法律防范体系,在加快发展与建设的标准化基础上能够有效面对贸易壁垒;其次我国要通过提高市场环境效率并吸引外国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再次要建立起摩擦解决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建立起国内救济以及双边救济等多层次的贸易救济机制,同时要重视建立起针对美国的产业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机制,并要通过建立贸易申诉中心来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二)行业协会方面

不断对我国行业协会做出改革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能够在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帮助企业解决贸易摩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我国的行会发展应当加强与各个企业间的利益联系,鼓励改变“官办”协会的局面来给与行业协会发展更多的动力,从而在人才选用、运行规则、规范管理等方面都取得更好的发展;其次要强调行会的服务职能。切实做到为企业提供价格协调、信息咨询、产品标准化建设等重要内容。在行会的发展中,无论是运行模式还是行会规定以及管理办法都要向国际靠拢,通过对国际市场运行规则的掌握与政府一道在面对中美经贸摩擦中起到协商问题、解决争端以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与利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6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定位;发展

本文是浙江外国语学院2014年度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立项项目“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与发展研究”(编号:1);指导老师:钱晨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3日

经济是国家命脉,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推向制高点,随之而来则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合作更显重要,自贸区建设问题显现。当前,大力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中国加入WTO后在扩大开放方面迈出的更重要一步。作为国内首个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自由贸易园区,上海自贸区是一块试金石,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未来自贸区规划,因此发展与定位成为探究上海自贸区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自贸区建设

(一)背景简述。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对外贸易和跨国投资快速发展,但拨开现象究其本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内部矛盾加剧,对外贸易纷争显现,为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与各国间的友好关系,新一轮改革迫在眉睫,焦点将聚集在我国自贸区建设上。

历经十来年的发展,我国自贸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就,在建自贸区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而其中绝大部分是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地区)签订贸易协定,且相对规则概念陈旧,难以跟上国际经贸规则发展的大潮流,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2013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开张,成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东外滩保税区、东外滩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端,加速了国际间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进程。

(二)自贸区一年成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9月29日举行挂牌仪式,当天首批入驻自贸区的包括25家企业和11家金融机构,经过一年发展,上海自贸区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1、制度创新,提高贸易自由度。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固然发展,但社会矛盾加剧,外向型经济愈演愈烈,区内制度改革有望升级发展模式,提高市场效率。“负面清单”创新了中国境内投资管理模式,将行政重点从审批转移至监管,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检验检疫新制度开启行政许可特殊程序,放宽审批条件,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提升自贸区对外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诸如医药类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2、金融改革,推动市场国际化。上海金融地位是其主要特色,金融作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其改革备受关注。放开区内人民币管理制度,方便区内货币自由兑换与跨境投资是推进外汇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逐步将人民币带向国际化。除制度创新外,金融服务行业成果显著,87家有金融牌照的机构和一批金融服务企业入驻区内,同时,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批准成立。

(三)研究重点

1、以制度创新倒逼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现有政治制度根深蒂固,转变政府职能并非易事。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多方面的助力,其中经济改革就是关键动力。其中,经济改革需要内外双重催化剂,外部靠经贸环境的倒逼,内部通过自贸区倒逼经济制度革新。

2、以金融地位区别其他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成立为天津、厦门等地带来曙光,未来规划中的其他自贸区建设规模都远超上海自贸区。与其他自贸区相比较,上海地位主要体现在金融上,以金融融资等业务彰显竞争优势。

二、上海自贸区预期定位

中国自由港、保税区等建设已有十多年历史,但上海自贸区是首个自由贸易区,此为一种本质上的创新。在缺乏经验却又急需改革的情况下,该大胆举措能否使中国经济实现健康稳步发展,将牵引至当下上海自贸区的定位问题研究。

上海自贸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是单个国家圈定其内某一地区供特殊国际经济交流的区域性经济特区,就如同大国内藏有一小国,充分体现经贸全球化的世界格局。理念差异决定固有思想无法用于新一轮自贸区建设,作为改革的试验田,避免用错误的思想定位上海自贸区。

(一)国内定位:试点改革经验,提升上海金融地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着力于中国发展,彰显中国特色。北京,中国之首都,一国之重地,上海自贸区前冠以“中国”二字,对后续建设的自贸区而言,其地位就如同北京之于中国,上海自贸区作为先行者承起标杆作用,以点到面的发展,改革经验尤为宝贵。首先,制度改革是主要内容,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对比国际市场经济机制仍有差距,以上海自贸区为试点,大力开展金融融资等业务,以自贸区定位提升上海金融地位,同时,在投资、贸易、金融方面进行经济制度改革倒逼政府职能转变与政治体制改革;其次,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定位也将超越传统自由贸易园区,改变传统的单一产品贸易流转模式,促进文化类、技术类等新型贸易流通,如民族文化交流,虽然上海地区没有对制造业的容纳力,但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合作和融合是产业布局的关键因素。

(二)国际定位:国际金融中心,将人民币带向国际化。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国内外媒体评论其为前瞻性的工程。上海自贸区的更高定位必然面向国际,短期内帮助上海建成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跨国公司投资管理和资金运作中心,最终致力于发展成为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10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实力得以体现,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思路开始显现。上海自贸区在金融领域扩大开放意在与国际接轨,择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国家经济软实力。中国国际地位虽已强势不可撼动,但人民币并未在资本市场形成规模,仍然无法与美元、欧元和英镑等货币抗衡,望以上海自贸区扩大金融开放政策为契机,使人民币成为世界性货币。

上海的目标永远都是全世界,它的定位与突破决定本质上的区别。

三、上海自贸区对比科隆自贸区:四角度显两者差异,取经验促良性发展

上海自贸区作为东方新秀,仍需探究已成规模的世界知名自由贸易区,以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为例。科隆自贸区成立于1948年,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大西洋入海口处,初建面积为49公顷,商品贸易以轻纺、服装、工艺、日用品和家电产品为主,年贸易额可达三百多亿美元,为拉美贸易的集散地、转口中心,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拉美国家与中国贸易往来日渐密切,巴拿马是中国在拉美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贸易伙伴,科隆自贸区作为贸易枢纽,值得与上海自贸易进行对比。从四个角度对比上海自贸区与科隆自贸区各自特点:

1、地理位置角度。两者都占据国家最佳优势,港口城市,为物流提供最大便利,但从巴拿马到拉美和加勒比各地区的交通运输网是任何地区都难以与其媲美的,科隆地理优势辐射大地域能更大限度地辅助其发展。

2、贸易角度。上海自贸区商品交易同样以服装等大宗商品为主,与科隆自贸区商品交易种类极大程度相似,其本质上的区别为上海以出口贸易为主,而科隆以过境贸易为主,两者间存在货物流通链。

3、政策角度。前者开放政策力度未及后者,免税收政策是科隆自贸区商业活动最大亮点,金融政策使投资者免于货币升贬值之忧,为保安全,上海自贸区各方面政策相对“严厉”。

4、功能角度。上海部分致力于金融改革,推进中国金融自由化,包括利率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的开放,而科隆部分则以服务拉美全地区为主,其主体功能定位为转口贸易。

自金融危机以来,科隆自贸区面临低谷期,经济低迷、商业模式单一、犯罪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此类传统自贸区的被动格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难以快速复苏,总结其弊端,上海自贸区可规避风险,良性发展。就未来发展而言,上海自贸区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发展潜力,形成规模将远超科隆自贸区。

四、上海自贸区未来发展路径

从计划到实施,上海自贸区建设实属不易,当前滞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敦促了自贸区发展脚步,未来发展路径将以国内经济局势为重,结合国际经验,打造中国经济新模式。

(一)安全环境建设。走私是困扰多数自贸区的重要难题,便利的进出口贸易环境不该为非法牟利铺路,上海自贸区内还需加强法律建设,保障安全,杜绝区内犯罪。现阶段,上海自贸区已吸引全球眼球,为保证绿色健康发展,营造区内安全氛围,需采取规范工作流程,定期检查,加强培养教育等措施。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有坚实的基础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大目标。近年内,区内需继续聚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不断完善金融制度,构造便利国际资本借贷、外汇交易等服务的大平台。

(三)国际交流。中国已建自贸区涉及的国家与地区相对落后,均为发展中或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差,故中国贡献力远大于对方,这无法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上海自贸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且上海经济本就繁荣,借此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合作,建筑沟通桥梁,汲取经验,利于建设,例如与韩国、新加坡等地建交,以减少诸国恐地位撼动之忧。

通过对上海自贸区进行横向与纵向综合分析,符合我国国情的自贸区建设有路可循。外界普遍认为,设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不亚于当年中国在深圳设立特区,由此可见,上海自贸区地位无可取代,现有定位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但辉煌无法复制,上海自贸区建设对中国经济影响自成一派。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善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理念和功能定位[J].研究与探讨,2013.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