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影城范例6篇

大明宫影城范文1

[关键词] 宫崎骏;动画;机械;情结

一、宫崎骏动画中机械情结的表现――机械设定

(一)飞行机械

飞行是宫崎骏动画电影三大符号性的元素之一,飞行机械时常出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在他的成名作《风之谷》中,女主人公那屋西卡就驾驶着一架白色的飞行器,这个类似于滑翔翼的机械,其实是一个有着喷气动力的飞翼,那屋西卡驾驶着它,借助风之谷的风力,自由地翱翔在天空。

《天空之城》中,宫崎骏更是展露出对飞行机械的热爱与设计天赋。影片中的飞行器有海盗婆婆驾驶的飞艇、像蜜蜂一样的扑翼小飞机,有军方的巨型飞行炮舰戈利亚,还有无动力的滑翔机等,可谓是琳琅满目。

《魔女宅急便》是一部关于少女成长题材的片子,虽然片中主要的飞行器――小魔女琪琪的扫帚,算不上机械,但是影片中小男孩蜻蜓的人工动力自行车飞行器,天空中的大型飞艇等的设定还是展露了宫崎骏的机械情结。

在《红猪》中,宫崎骏终于把他的飞行机械情结发挥到了极致。这部动画片中,空战和飞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各类飞机更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部动画中的飞行器,都来自于历史中的真实,这也是他的动画中惟一的一次刻画真实的飞行器。

《哈尔的移动城堡》这部充满魔法题材的片子中,依然有很多造型奇特的飞行器,苏菲和哈尔乘坐的蜻蜓一样的扑翼机,装有很多扑翼的飞行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年事已高的宫崎骏把所有飞行器的设计任务都留给了自己,可见他对飞行器械的热爱是多么情有独钟。

(二)战车与巨炮

宫崎骏对战车也非常地着迷,在《风之谷》中,多鲁美齐亚王国强大的军事武器中,除去巨型的飞行船,再就是给人印象深刻的战车了。在他的漫画集《宫崎骏的杂想笔记》中,《多炮塔坦克出击》《猪之虎》两篇就是专门描写战车的。除此之外,宫崎骏对巨型火炮似乎也有着特殊的钟爱,在动画片《天空之城》中,军方的空中巨舰戈利亚的舰体上装备了无数的长长的巨炮。在军方堡垒中,还有外形半圆,敦实可爱,像是瞪着两个眼睛的半圆形堡垒巨炮。这种堡垒巨炮同样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出现,成了宫崎骏机械设定的标志性武器之一。

(三)机器人

《天空之城》中,出现了宫崎骏执导的动画片中很少见的机器人设定。拉普达的巨型机器人,外形简单质朴,甚至有些丑陋,采用天空之城的先进科技,能行走和飞行,拥有神秘且强大的破坏力,对主人忠诚、关爱自然、富于爱心。

(四)魔法与机械的结合体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城堡设计是一个魔法与机械的结合体。在宫崎骏以往的动画中,没有哪一个机械设备有移动城堡般重要。它的上半部分是烟囱、炮塔、钢铁、楼阁组成的城堡,下面是一个鱼形的巨型机械。火魔路西法用自己的魔法驱动着城堡四条腿在地面上做蹒跚的移动。整个城堡大体上也归属于空中楼阁的范畴,隐约可看出《天空之城》中拉普达和《千与千寻》中汤婆婆的汤屋的影子。

二、宫崎骏动画中机械情结的特点

(一)怀旧――对工业文明初期的怀念

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工业文明初期社会的向往。《风之谷》设定在一个被高度工业文明自毁后类似于工业革命初期的时代,《天空之城》故事发生在工业社会初期的一个矿山小镇;《红猪》中的时代背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此外在《魔女宅急便》《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早期西方工业社会的影子。在这些影片中,经常可以看到老式的机械装置。《天空之城》开头的一段动画,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古老飞行机械,即使是想象出来的飞行器,宫崎骏也给它装上古老的动力装置,看上去非常的复古。

(二)朴质――对手工机械的钟爱

与其他擅长表现令人炫目的高科技、自动化机械的动画导演不同,宫崎骏的机械似乎永远停留在低技术的、手工操作的阶段,显得是那样的朴质,甚至有些简陋。《风之谷》中那屋西卡拥有科技先进的飞行翼,但却使用着古老的手动装弹的火铳;《天空之城》中海盗婆婆的飞艇的动力装置是需要手工维护的蒸汽机械;《红猪》中米兰飞机制造厂的飞机竟然是妇女们用手工打造的……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对高科技与自动化,宫崎骏的内心是矛盾,甚至是批判的。《风之谷》中人类最高科技的产物巨神兵几乎将世界毁灭,《天空之城》中的拉普达人拥有令人羡慕的高科技,但是国家却最终衰落。宫崎骏创造这些手工机械的,更多要表达的是人与科技的共生关系以及人对科技的可控性的呼吁。

(三)意象――对内在精神的传达

宫崎骏用他创造出来的机械,传达着他动画的内在精神。在宫崎骏看来,战争就意味着杀戮,“只要战争开始就没有公正可言,战争中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是人类丑恶本性的上演。”①因而在他的动画中,这些看似巨大、令人生畏的战争机械终极武器常常被塑造得怪异而丑陋,最终难逃被毁灭的命运。

在《天空之城》中,宫崎骏没有把这些看着令人害怕的机器人描绘成铁血战士,而是把它们塑造成有着忠实、诚信、纯洁、无私奉献心灵的“人”。希达被穆斯卡囚禁在城堡中时,被唤醒的机器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主人。之后希达和巴斯历尽艰险,到达天空之城拉普达的时候,身上长满了青苔的机器人,为了保护鸟巢,将滑翔机轻轻挪开,而另一个布满青苔与锈迹、已经失去生命的机器人,依旧驻留在主人的墓前守候。宫崎骏通过这些机器人展现出的人性之美,对穆斯卡和军方丑陋的、丧失人性的贪婪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三、宫崎骏动画中机械情结的原因探究

(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首先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日本被美国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之后,对西方工业文明不再保守与排斥,而是主动地变革维新,积极向西方学习,发展自己的工业文明。明治维新以来,自上而下的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向往给日本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因而日本动漫对工业革命、近代科技的态度,总体而言是持肯定态度的,很多作品如《蒸汽男孩》《大都会》等,都是以工业革命时期作为故事背景的,工业机械所具有的那种阳刚的美感更是在这些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宫崎骏是一个怀旧的动画导演,他对工业革命时代有着极大的感情,在他的《风之谷》《天空之城》《红猪》《魔女宅急便》《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动画中,我们能感受到浓烈的工业革命印记,在这些动画片中,飞艇、坦克、螺旋桨飞机、蒸汽机、火车、巨炮等极具代表性的工业社会产物更是被作为不可或缺的动画元素表现出来。

其次是二战后日本科技和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日本二战失败以后,国家遭受重创,民族自信心也受到沉重的打击,为了迅速崛起,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现代工业技术,大力发展本国的科技和制造业,使战后的日本迅速走出困境,重新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这样,日本国民对现代科技和自动化的机械生产产生了深厚的情结,因而动漫作品中的高技术的机械元素不断增加,各种机械装置、机械角色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以阿童木为代表的机器人。虽然宫崎骏对现代科技持矛盾的心态,但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影响下,我们在宫崎骏的动画中看到威力巨大的机器人和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机械装置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二)个人经历的印记

宫崎骏194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在他童年时期,由于二战的原因他们家为了躲避战祸搬迁到了鹿沼市,他的伯父在这里经营一家名为“宫崎飞机”的飞机制造公司,就是在那个时候,他迷恋上了飞机,飞行成了他最大的梦想。成年后,没能成为飞行员的宫崎骏,通过动漫的语言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由宫崎骏和高勋共同创立的动画工作室的名称――吉卜力(GHIBLI)本来的意思是“撒哈拉沙漠的热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空军飞行员们把他们的一种侦察机也命名为吉卜力。为什么宫崎骏偏偏要选择这样一个生僻的飞机名称来命名自己的工作室呢,原因就是他无限地热爱着飞行,他把飞行当做一生要实现的梦想与追求。

战争给宫崎骏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童年时期天空呼啸而过的战机、码头的军舰、堡垒的巨炮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儿时的耳濡目染,宫崎骏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今仍然是个军事迷。军事迷并不意味着喜欢战争与杀戮,这点与他的反战、反政治、提倡环保、人文的动画创作主题并不冲突。“我4岁时的童年记忆,就是拉着父亲的手,在燃烧弹的火雨中四处奔跑。”②经历过战争的他对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作为军事迷,他迷恋的是战争中的传记故事以及战争机械具备的特殊的机械美感。这种机械美感,我们在《天空之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蒸汽机转动的连杆与齿轮、多炮塔的轨道战车、拥有很多大炮的空中巨舰等机械设定,这些都是宫崎骏长期的军事爱好结合他的艺术天赋创造出来的。丰富的军事知识使得他对动画片中的机械设计更加的理性与严谨。例如在很多他的机械设定画稿中,我们可以看到详细的结构图,标明动力来源、重量、武器等细节。这些理性的推敲,让这些机械设定更加合理,容易让观众理解与接受。

(三)动画同仁的影响

宫崎骏曾说:“迪斯尼动画片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但是除了娱乐之外我从他里面得不到任何东西。我非常喜欢法国导演保罗•格里莫的《国王与小鸟》以及1947年前苏联导演伊凡•伊万诺夫执导的《驼背小鸟》。‘二战’后这些影片掀起了全新的动画电影浪潮,动画片又一次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再创它黄金时代的辉煌。”③保罗•格里莫对宫崎骏的影响是深远的,宫崎骏不但接受了保罗•格里莫的创作思想,而且在角色设定、环境设定等方面获得许多灵感。在《国王与小鸟》中,保罗•格里莫设计了很多类似于达•芬奇式的造型复杂但是科技含量极低的机械装置,而宫崎骏电影中怀旧的,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风格与之十分接近;《天空之城》中那些巨大的,有着超凡威力,但是又心地善良的机器人,同《国王与小鸟》中的那个毁灭独裁,富于爱心的机器人又是何其相似。

四、结 语

我们能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宫崎骏动画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们发展国产动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与学习。

注释:

①③ 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第289页。

② 宫崎骏:《宫崎骏的杂想笔记》,大日本绘画,1997年版,第40页。

[参考文献]

[1] 宫崎骏.宫崎骏的杂想笔记[M].日本:大日本绘画,1997.

[2] 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 周鲒.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大明宫影城范文2

著名摄影家:

1955年出生于北京:

1974年起从事摄影:

198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2005年任香港《人体摄影》杂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编委:

中国数码摄影师评审委员会评委:

日本奥林巴斯(中国)影像大使:

《数码摄影》、《中国影像》杂志编委:

出版的著作有:《人体摄影指南》,《人体摄影一创意与技法》,

《人体与绘画》、《创意人体摄影》等二十多本图书和专集画册。

北京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作为元明清三朝的国都,无与伦比地确定了她的显赫地位。紫禁城位于北京的城中心,明清两朝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此居住。

我出生在北京,西城区北海后门教场胡同九号院就是我的家。听父亲讲这个四合院是我祖父从一个旗人手中买下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属清代晚期民居建筑。出了教场胡同向东走半站地。就是北海公园。什刹海、景山、故宫是我孩提时代常去玩耍的地方。

教场胡同八号院住着一位孤身老人,一生没有子女,早先曾在故宫博物院做事,孩子们称他为黄爷爷。我上小学时黄爷爷已八十多岁高龄,老人和蔼可亲。特别喜欢孩子。每逢晚饭后孩子们便聚到他家门前,听他讲紫禁城里的故事,从雍正皇帝登基,到同治皇帝驾崩;从清朝顺治皇帝进北京,一直讲到宣统退位。耳闻目染,打小我就对皇城根儿文化感兴趣。时过境迁,转眼五十年过去了,紫禁城的故事仍然记忆犹新。

素材搜集

摄影师拍皇家文化是对历史的解读。但明清王朝五百多年沉重历史,影像的方寸空间实在难以承载,要想在已经逝去的历史瞬间中挖掘,提炼湮没在红墙内外的创作素材,不仅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还要广泛收集创作所涉及到的图像素材。故宫博物院、国家档案馆北京图书馆,甚至古玩市场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无论是民间藏品,还是馆藏文物,只要构思需要的元素,我都会“不择手段”地用相机拍摄下来。

我创作的《皇城遗梦》这一组照片中出现的许多历史资料都是非常珍贵的,如明朝嘉靖皇帝,清朝的康熙和雍正皇帝的画像,慈禧太后珍妃的老照片,这些都是馆藏史料中的真实复制。穿过岁月的年轮,故宫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座宫殿,都记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刀光剑影的宫廷争斗,改朝换代的血腥屠杀,后宫嫔妃的争宠夺爱……明清王朝的历史,给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作品《深渊》就是根据《清史》记载的珍妃坠井而引发的创作灵感。

《宫廷画展》

公元1542年(明朝嘉靖二十一年),杨金英等十六名宫女行刺皇帝未遂,被判凌迟(凌迟,是中国古代最残酷的一种刑罚,俗称千刀万剐)。十六名宫女被剥光衣服游街示众,在刑场上,刽子手挥舞锐刀,割除她们的,凄惨的叫声撕心裂肺。《宫廷画展》以此哀吊。

《往事如烟》

中国古代帝王的妻妾之多,是世界史上极为少见的,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之说。清朝对入宫的女人设定了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还有成千上万没有名份的宫女,她们一辈子都没见过皇帝,在孤独寂寞中消磨一生。

《满乾坤》

天坛始建于1420年(明朝永乐十八年),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朝拜祷告、祈求上苍垂怜施恩的祭天之地。《满乾坤》蕴意:天地交台、安康美满之意,以求香火延续,兴旺龙脉,生命在繁衍之中得到传承。

实景拍摄

以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建筑,包括圆明园,天坛、全部都是现场实景拍摄,其中,故宫的拍摄难度最大。故宫为旅游胜地,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游人云集。如果没有特殊的许可,空城拍摄故宫那只是一个梦想。即便获准提前进宫,拍摄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

故宫早晨8:30面向游人开放,我7:50从东华门提前进宫,给我的拍摄时间只有短暂的四十分钟。从太和殿、中和殿,乾清官一路狂摄,那场面就如同百米冲刺。这种待遇我享受过多次,没点体力支撑,还真干不了这活儿。有些皇宫内室仅给一次拍摄机会,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作品《神宫秘殿》等宏大的宫廷场景,都是在游人还没有进宫之前拍摄的。小景别的拍摄不受游客的影响,铜狮,铜龟,金缸、宫门等都是采用区域或特写的方式,用构图的取舍化解了人为的干扰。

人体图片作为合成影像的主要元素,安排在影室精雕细琢。模特的动作及神态都是根据构思创意的要求现场进行导演,我对拍摄对象有着强烈的操望,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影响,并能够很快进入我为影像设计的情节之中,成为我表达情感的一个象征符号。

《权利与欲望》

清圣祖康熙皇帝,生于公元1654年,卒于公元1722年。享年69岁,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做皇帝时间最长的人,也是清朝皇帝中,拥有妻妾最多的人,有名份的妻妾97人,这些女人为他共生了55个子女。他爱江山,更爱美人。

后期创意

后期创意,就是创作智慧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依靠电脑Ps技术弥补或完善原创不足,使作品在形式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升华的过程。在当今数码影像的时代,视觉艺术始终处于文化变革的前沿,而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体摄影同样面临着多元化创新的选择。

创意作品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形式新颖,构思巧妙,彰显主观创作意识。画面中的情节或许荒诞,或许超越现实,但表达的思想观念一定是主题鲜明,立意深刻。

从技术层面上讲,摄影家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还要具备娴熟驾驭电脑的本领。影像合成的核心问题是透视关系,透视又包括光线透视、色彩透视、比例透视。人造光拍摄的图片要与自然光拍摄的图片相吻合,人体的比例要与建筑的比例相协调,作品的表现形式要与思想内涵相统一。这三点是后期创意至关重要的环节。

后期制作的工作异常的艰辛,让思绪回到原始的起点,将不同时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寻找迷离重叠的影像记忆,在有限的空间内制造玄机。持久的高度关注与思考,持续不断的电脑Ps,叠加,涂抹,删改,煞费苦心的营造作品意境,追求浑似天成的梦想效果。

作品《往事如烟》是我在后期制作方面比较满意的一幅作品。静动虚实,巧妙衔接,人体与环境相得益彰。作品在思悟和精细的制作中回归了原始的视觉祈愿,并洋溢着呼之欲出的创作情感。

《深渊》

珍妃,生于1878年(光绪二年),13岁入宫,后被封为皇妃。珍妃是清朝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女人,她天资聪慧,性情率真。因得罪慈禧太后,被推A故宫贞顺门的井中淹死,年仅25岁。

影像新书

《创意人体摄影》

作者:付欣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5月

开本:精装大12开

定价:118元

大明宫影城范文3

午夜沸腾。酒吧、迪吧、影吧、陶吧,只要年轻,一切都“好吧”!在北京,酒吧已经成为时尚一族与旅游者的一大朝圣地,而对于那些曾经的“老吧族”来说,我们对“吧”的感觉已经在夕阳西下涌动的人潮里没落。

三里屯曾经是属于思乡的老外和忧思的“海归”的。写在酒吧杯沿上的每一口唇迹都是怀远和孤独。现在的三里屯,感觉就像是一杯泛着泡沫的啤酒,是“嘉士伯”还是“贝克”,对于“泡吧”的人来说,都已经不再重要,只是那份醺然的感觉就足够了。

三里屯之后,是工体,是五道口成府路,是各学院区附近酒吧的崛起。这些“吧”随着这些年道路和建筑的变化也在变化着……但是不管如何变化,感觉流动在学院区里的酒吧,骨子里都还是带着一股学生般的浪漫主义的,也因为这份浪漫主义的理想,他们丰富了京城酒吧的内容。

现在的什刹海周边地区遍布各式风格迥异、风情独特、个性鲜明的酒吧、咖啡屋、特色餐厅、画廊、手工艺店数十座,加之传统名店烤肉季、小肠陈、竹园宾馆、历家菜等名吃,使人在美景之畔安享传统与现代时尚生活的完美结合。什刹海的夏天,垂柳依依,游船如织。沿海往前走,很快就看到了近日声名鹊起的什刹海酒吧一条街。什刹海的酒吧里藤椅、竹帘、灯笼成了应用最广的装饰物品,怀旧音乐低低地响着,黑灰色的木房与矮矮的门面相互辉映――质朴而又富亲和力,博大而又单纯,古老与时尚如此和谐……

白色――北京电影旅游城的模糊记忆

北京电影旅游城位于北三环中路蓟门桥东北角的北京电影制片厂院内,从属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影城成立于1993年,是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外景拍摄地的基础上投资兴建的。10年来,有国内外数百个电影、电视剧组来此拍摄。许多国内外著名的电影如《红楼梦》、《末代皇帝》、《茶馆》、《卧虎藏龙》、《霸王别姬》、《骆驼祥子》等均在此拍摄过。

荣宁府始建于1987年,为拍摄电影《红楼梦》而建。36集《红楼梦》的拍摄历时3年,它真实地再现了曹雪芹笔下的“荣宁府”这栋仿古建筑,又为以后诸多影视剧,如《李连杰》、《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的拍摄立下了汗马功劳。迄今为止,已有百部影片在此拍摄。

走进影视拍摄外景地,展现在您眼前的是具有明清风情的老北京,那沿街的老字号铺面,招牌幌子五彩斑斓;那街头表演着的中幡、摔跤和硬气功都是老北京的“天桥绝活”。游客在老北京的茶馆内,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天桥老艺人的口技表演,那浓浓的茶香,那惟妙惟肖的表演,定能让您久久回味。外景地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街多用,《茶馆》、《骆驼祥子》、《康熙微服私访记》等300余部影视片都在这里拍摄过。

黄色――紫禁城里的末代皇帝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曾经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共有各式宫室8000余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明、清两代先后有24位皇帝居住在这里。1924年北京后,被废黜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出宫,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解放后,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成为我国最大的国家博物馆。

紫禁城宫殿保持着明代的布局,宫殿按前朝后寝的制度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为皇帝和大臣们举行大典、朝贺、筵宴和行使权力的地方,建筑高大堂皇,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朝政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紫禁城中有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另有宁寿宫花园(也称乾隆花园)。

紫禁城北有天然屏障万岁山(清朝时改名景山),南有金水河,构成前水后山的格局。紫禁城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共有4个宫门,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朝时改为神武门)。宫墙4角各有一设计独特、精巧玲珑的角楼1座,它们拥有9梁18柱72条脊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样式。另外,宫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独成体系。

蓝色――胡同里晃动的青

胡同、四合院是旧北京城的象征。不管你是北京土著还是远方来客,都会被那份浓浓的京韵所吸引。胡同好像是北京生活的某种通道,它隐藏着下岗工人,也隐藏着SOHO一族,当然还包含着摇滚青年。不过,占据胡同最多的还是北京的土著。在北京完全变成另外一个都市之前去胡同转转、看看,体会一下像迷宫一样的南城胡同,入夜之后依然车水马龙,像过去一样让人流连。再走走东城的胡同,这里是北京性格的成因,整齐端方,坊巷深处,尚有深宅大院。

由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出发,顺前海北沿过银锭桥登鼓楼。然后再乘车过鸦儿胡同到银锭桥墩,一路上,提笼架鸟的老头儿,跳皮筋的小姑娘,端碗炸酱面蹲在院门口边吃边聊天的小伙子,这种惬意的生活让人流连忘返。

逛胡同,不能不去金丝套,它是指以银锭桥分界的前海北沿、后海前沿、柳荫街与前海西街之内的地区,有18条胡同蜿蜒曲折。沿途蜿蜒的玉河水流淌着历史奔腾不止的变迁;特色各异的小桥又赋予你诗人般的遐想;古庙旧寺让你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对悠久文化的向往。

什刹海又分为前海、后海,位于北海北部,钟鼓楼西侧,周围遍布明清王府,名人故居,名寺古刹,风景优美,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占地共约80余亩。这座王府的主人从清初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到成亲王、醇亲王、国母宋庆龄,可谓豪门世家,光耀百年。府内的西花园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宋庆龄的故居就建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

梅兰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后10年是在什刹海西北角护国寺街9号院度过的,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如今已成为人们缅怀大师的观光景地。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原状陈列。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千竿胡同往北大约30来米,前海西街18号,这里便是他晚年居住过的地方。1963年秋天,郭沫若迁居此处,在什刹海西畔这座古朴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后14个年头。

什刹之一,饱经700年沧桑的佛门古刹广化寺,坐落在鼓楼后西侧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31号,占地1.38万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分中、东、西三大院落。整座寺院建筑严谨,僧房毗连,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寺内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大明宫影城范文4

【关键词】 数据容灾 两地三中心

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故宫博物院保存着各种文字、图片、流媒体信息,数据存储量大,种类多,随着馆藏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拥有一套完整的网络数字化资源已经是最基本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其规模和使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博物馆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博物馆数据资源,其安全性将是重中之重。因此,针对超大容量的数字图像信息、视音频信息和标本数据的安全性,迫切需要一套大容量、高性能的存储设备进行集中数据存储,并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容灾方案,以便于管理、保存、易用的数字化资源存放,实现博物馆数据资源的数据保护管理。

根据故宫博物院信息化建设规划,将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立容灾备份中心,并在将来形成两地三中心的数据容灾方式。经过与故宫博物院领导和容灾技术专家的交流,根据故宫博物院的业务需求和系统规划提出容灾系统解决方案。

1 故宫博物院容灾方案系统需求

1.1 系统现状

故宫博物院主要信息系统系统包括办公系统、业务系统以及数据采集、加工和利用系统。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主要以服务器为主的运行模式,部门系统采用了数据集中存储的方案。数据采集、加工和利用系统通过NAS存储作为临时存储介质,对加工完成的数据通过FC SAN的架构统一的存储到专门的系统核心存储设备中。

对于数据保护方案部分,通过NBU备份软件,将重要的数据备份到带库或者是磁盘阵列中。

如何为上述业务系统提供灾难备份支持,确保了业务系统的7×24×365的业务连续性,实现了无数据丢失的灾难备份系统。将是故宫博物院信息系统下一步的建设目标。

1.2 建设目标

根据故宫博物院现行的容灾规划,容灾项目建设分成两个部分:

(1)同城容灾规划:故宫中心机房:主数据中心,用于业务的生产运行,作为集中监控中心。北京同城容灾机房:同城备份数据中心,用于在主数据中心出现短期无法解决的故障或非区域性灾难时,将部分业务或全部应用系统切换到同城备份数据中心。

(2)异地容灾规划:异地容灾机房:异地备份数据中心,用于北京发生区域性灾难发生时,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关键的业务应用系统恢复。

3 故宫博物院数据保护方案

在对故宫博物院生产中心现有环境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异地灾备与同城灾备建设的系统需求,严格遵循故宫博物院数据保护规划的容灾策略和设计原则,本容灾方案,包含异地灾备和同城灾备总体方案,涵盖生产中心存储整合,以及同城灾备中心、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几个主要部分。

3.1 故宫博物院数据同城容灾方案

我们在规划灾难恢复方案时,首先应根据具体业务要求明确灾难恢复方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不同的灾难恢复目标,会有不同的灾难恢复技术实现方案,以及炯然不同的投资规模和运行成本。通过存储设备的MirrorView同步镜像方案,实现同城容灾。

MirrorView的实施和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透明,即不占用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而且不同的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可以通过一套MirrorView实现容灾。MirrorView同时支持双向的容灾互备。MirrorView用来复制基于SAN存储网络的数据。(见图1)

在异地容灾建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步实施。

针对故宫博物院的需求,建议采用基于存储阵列的Mirror View中心容灾方案。在北京生产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建议采用基于存储阵列的无数据丢失的Mirror同步容灾方案。这种方案能够在保障生产系统正常运行、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数据0丢失。

3.2 故宫博物院数据异地容灾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安全性的保护,故宫博物院在实现同城容灾的基础上建立两地三中心的异地灾备中心,防范区域级的灾难。根据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先建设北京同城容灾中心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异地容灾中心;最终形成2地3中心的容灾架构(见图2)。

这样一个同城灾备加上异地灾备的三中心灾备方案,根据容灾规划,生产数据中心作为总行生产中心,运行绝大部分业务系统,并且作为集中的监控中心。同城备份中心实现与生产中心应用级的灾备功能,确保RTO和RPO范围内的业务持续运行,防御非区域性灾难。异地数据容灾中心实现数据级的备份,常规情况下用于测试系统,用于防御重大区域性灾难。

在北京生产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到异地灾备中心之间建立基于磁盘阵列的Mirror异步数据复制,实现无距离限制、无数据丢失的远程数据备份方案。

生产中心的磁盘阵列与同城灾备中心磁盘阵列保持同步关系。同城灾备中心与异地备份中心间磁盘阵列为异步关系。

在正常运行时,将生产中心的存储系统设置成源磁盘,将同城灾备中心的存储系统设置成目标磁盘,这样源磁盘中的数据就会在MirrorView的管理下通过数据备份通道镜像至目标磁盘之上,Mirror同步方式可以保证写入磁盘的数据绝对不会丢失。

当生产系统发生灾难性故障时,利用同城灾备中心同步的Mirror备份数据和同城灾备中心的备份机,可有效的将生产数据恢复到完全一致的生产状态。

与此同时同城灾备中心MirrorView将实时传送至异地的灾备中心,保证同城区灾难备份系统完整性和远程备份系统的有效性、自动化。

灾难备份系统在灾难发生后能否快速接替或恢复系统工作,使业务系统尽快恢复运行,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工作和多种规程予以保障。得当的组织管理工作、训练有素的人员可以大大缩短恢复的时间,组织管理工作是灾难恢复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大明宫影城范文5

从一名教书匠到今天作为城市规划局局长,既荣幸更感到责任的重大。规划生涯的30年,和古都西安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爱我家,我的城市我的家”这也是我经常给学生讲课和对我下属谈的热门话题。我不是西安人,他,她也不是西安人,但我经常听到:“我是西安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大家对自己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感情。更加激励大家,尤其激励我们这些规划师、建筑师和管理者更好地去创作。建设和服务,更加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有一种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就如2009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所播放西安古城保护的那样:“我们所做的只要老百姓能喜爱和接受,我们认为就成功了。”

这几年在遗产保护问题上学术界争论很多,圆明园重建,唐皇城复兴,历史街区保护、城市更新等。每一座城市都有其黄金年代,1000年前的唐长安是西安的黄金年代,1000年后的今天西安也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返黄金年代实现城市价值兑现、走向世界的契机。进入21世纪,西安进行了多次遗址保护及利用的实践,大唐芙蓉园、唐城遗址,大雁塔南广场等,这给西安在遗产保护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可喜的经验。同时,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西安调研时指出:“要树立新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努力将文物保护,尤其是大遗址的保护与改善遗址周边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结合起来,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有序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有效融入到城市发展当中,不断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真正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西安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有群众热爱文化遗产的觉悟,西安就能够成为新的文化城市。“这种对于西安的肯定是对我们每一个规划工作者莫大的鼓励。如同北京是新建筑的试验场,西安则成为在遗址保护方面,全世界各路精英的竞技场。在前一段进行的大明宫御道景观方案国际竞赛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是以这样的开篇来阐述自己的方案的:“大明宫,这是西安最后一次机会,最后一次重返世界中心的机会,我们所考虑的内容不仅局限在建筑师或规划师专业的范畴,而是试图通过设计工作完整展现史诗般的恢宏场景,以此来表达对西安这座‘伟大的城市’的敬意。”我相信,每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无不为之感动与敬佩。

现主要以大明宫为例,说明目前西安在城市遗址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将其中的感受与困扰与诸位共同分享与讨论,希望大家能为西安的遗址保护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西安城市遗产保护概况

盛世长安已过去1100多年了,关于西安的建城史,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仅就城市遗产的现状做简要说明。

西安城市的遗址保护范围占地108ha。西安的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几乎与遗址依存,与文物相伴。城市的竞争力最终是文化的竞争力,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更具城市灵魂。可以这样说西安新城建设伴随着遗址的保护,城市的发展伴随着遗址的利用。整个现代西安城市建设与城市遗址的拓朴关系如张开的五指互为渗透、犬牙相啄。在城市发展初期对历史遗迹的保护,西安向来是以避让为先,能让则让。西安城市遗址的保护方式经过了划定区域,消极保护的休眠疗法,被动的恢复和重建,主动的文化产业复兴带动周边的建设的几个阶段。但到了20世纪末,西安城市的扩张已经到了无法绕过历史遗迹的时候,必须直面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经历了以兴庆宫遗址,唐城墙遗址为代表的“完全保护”模式,以大唐西市为代表的,“挖掘经济,文化双重价值”模式,以曲江池遗址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带动”模式之后,终于面对了西安,乃至全国最大,最难的大遗址保护工程――西安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利用与拓展,其复杂,困难的程度如同在城市心脏上做手术。

大明宫的前世之谜

大明官建于公元634年,是唐长安最大的一处宫室,宫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梯形。城垣周长约7km,面积3.2ha。宫城南面正中为丹凤门,共有城门9个,宫城依据功能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前朝又被东西向的宫墙分为外朝、中朝和内朝三区,外朝的正殿是位于龙首原南面的含元殿,殿基高于地面15m,面阔11间,东南有翔鸾阁,西南有栖凤阁,各有廊道与含元殿相连,殿前两侧的龙尾道各长78m,攀升三重台阶通向朝堂。它是大明宫最具代表的建筑,布局规正严密,主次分明,尺度宏大,其规模是故宫太和殿的3倍。公元883~896年间连遭兵燹之厄,渐成废墟。

当我们回头追忆那个绚烂的王朝,会发现大明宫就是其中那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它吸收了那个盛世所有的色彩而染成,是中国古建史上的巅峰之作。大明宫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占地面积3.2ha,是明清故宫面积的4.5倍,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加强了突出主题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向的陪衬手法,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能用较少的建筑材料构成宏伟的宫殿。无论是哪一点,都给后世的建筑艺术提供了无穷的借鉴和参考,更让后人品咂蕴含其中的文化技术和盛世气息。

这是溯流而上的民族记忆。在今天而言,大明宫作为唐文化的一个历史性标志让人仰望着,所以今天的发展与保护就更有意义与责任。学者余秋雨曾这样评价大明宫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大明宫曾是世界闻名的制高点,是当时中国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的枢纽地,是一个曾经见证着最欢快的朝野步伐的所在。”

大明宫的今世之身

辉煌的背影投射出诸多谜一般的光彩。沉睡在岁月中的大明宫,并没有在世代讲述的记忆中消失。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起,我国文物工作者开始了大明宫的考古发掘,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工程。当我们逐步尝试着揭开这层面纱的时候,现代城市叠加在它之上的苍凉印记触目惊心。

大明官周边改造区域位于西安市北关,以唐大明宫遗址为中心,南至环城北路,华清西路;北至常青二路;西至贞观路,未央路,星火路;东至东二环及其北延伸段,区域规划面积约24ha。涉及动迁改造人口约15万人。区域涉及拆迁建筑面积约640万m2,其中棚户区160万m2,城中村300万m2,企事业单位180万m2。

1934年,在西安发展史上具有重

要意义的陇海铁路的建成通车,给西安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也给西安带来了大量移民。那时,荒凉破败的大明宫周围及火车站以北地带成了抗日战争中黄河决堤逃难灾民的栖身之地。此后,战争沦陷区的难民不断大量迁居此地,外来居民占当地人口的80%以上,远远超出了原住居民。他们靠搭窝棚,挖窑洞栖身,在这里形成了西安一个新的居民群,其后又因陇海铁路机务段和大华纺织厂而成为产业工人及家属的聚集地。

大明宫废毁至今已1100多年,当年高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目前,人们直接可以看到的仅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丹凤门、玄武门、重玄门,望仙台,蓬莱岛及部分宫城段落等十余处遗留地面的夯土基台。但据考古勘探,发掘,大明宫遗址的宫城,夹城,宫墙址、门址,宫殿址等,大部分埋于地下1m左右,埋藏丰富,保存基本完整,是我国大型皇帝宫廷遗址保护比较完整的一个,属大型建筑群遗址类文化遗产。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日,韩三方合作实施了对含元殿遗址的保护工程。主要恢复了台基和建设了一个小型博物馆。西安主城区内的遗址,解放后的历次城市规划均划定为不可建区域,为保护西安这些遗址,几代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代价。

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的经济社会取得全面进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而唯独此区域是个例外。这里棚户区云集,道路坑坑洼洼,除了历史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大明宫遗址保护区的范围所在,困守在大明宫身旁,建设受到规划限制,只能静静的观望与等待,在拥有荣誉的同时,这里的人们也为大明宫的存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观望与等待也严重滞后着城市的发展,我们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等待了几十年,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张,我们已经无法绕过历史遗迹,必须直面问题,解决矛盾。稠密的城市人口,飞快发展的城市经济。直接和间接的威胁着遗址的安全。宫城南半部近百万平方米的区域内,早已被工厂,企业、学校,居民住宅叠压。北半部遗址也时时刻刻受到农民发展生产,办工厂,办市场,扩大庄基、建租赁房等不断蚕食和破坏。可以预见,如果再不及时采取措施保护遗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加上西安市行政中心北移,大明宫遗址,随时可能受到全面破坏。

大明宫的保护、利用、拓展之路

昔日的长安曾经影响了世界,今天的西安能够给世界以怎样的惊喜,西安正开始着一场城市文化复兴运动同时也开创着一条城市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探索之路。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这一精神财富的发掘和弘扬已是中国当代的一项历史使命。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更多地关注遗产的文化价值,忽视其经济价值的存在:遗产的保护是政府单一的事务,由于公共财力的限制,许多城市遗产在风雨中孤独地沉睡。由于片面强调文化价值,忽视经济价值,遗产保护对城市来说已成为历史的负担和财政的包袱。

为了保护民族的物质遗产,保留千年的历史记忆,经济能力不足时默默地守候着,守望着传统文化遗产。城市遗址108ha放弃了工业开发,只能种地。西安的产业格局完全按城市保护原则确定,在城市发展中西安迫切需要找到遗产保护突围的新途径,新方法。对大明宫地区来说,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把历史变成现实的文化产业,并能透过它产生新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点。

西安的扩张,已经到了没法绕过历史遗迹的时候,正如国家文物局单霁翔长所说,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再不能采取能让就让,就地绿化的消极方式应直面问题。探索国家保护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共享保护成果的新体制。实际上是对“积极保护,整体创造”这一理论的实践。通过主动的遗址的恢复和重建,建立文化产业的方式,提升遗址周边的价值,以历史文化、城市遗址作为这种文化复兴的动力,在保护中拓展在拓展中保护。遗产最积极的保护方法就是利用,在充分尊重城市遗址文化价值的同时挖掘其蕴涵的经济价值。西安大明宫遗址保护打破了遗产保护政府一元化的格局,是民间资本介入城市遗产保护的一个尝试,也是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的一次实践,为西安众多遗址的保护利用闯出一条新路。

这种模式的目标是:全面、完整、立体、生动的展示这一遗址的整体风貌,正确处理人与历史文化遗产,人与环境、传统与现代,保护与拓展的关系。从单纯的文物保护提升到文化遗产保护,从物质形态到精神文化的升华,为西安提供一个高尚的文化空间。从过去的点、线探索向更大更复杂面的探索。

大明宫区域的规划和建设,立足于整治大明宫周边混乱与滞后的城市现状,力求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构建集历史文化展示、大型居住。商贸和休闲服务为一体,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发展新区。

1 总体规划

(1)整体格局:新旧分治

大明宫区域分为两个部分:大明宫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规划区二环路以南结合开放性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形成以传统风貌为特色的大明宫古城区域,既可加强遗址的保护,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又能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是承载传统文化,现代生活的空间平台,规划区二环路以北由于历史遗存较少,将建设为一个全新的城市组团――太华新区,通过现代化的城市功能与崭新的空间形态与古城形成对比,展现当代西安国际化与开放性特征,是彰显现代科技、经济腾飞的空间平台。

(2)空间结构:二核、两轴、三带、六区

两个核心-大明宫古城核心区定位为大明宫遗址公园旅游区,由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协调发展区三个圈层组成;太华新区核心区定位为西安北部产业发展区,由核心联结区、商业金融核心区,商务办公轴和商贸会展轴组成。

两条主轴,大明宫遗址地区主轴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层次,展示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北部新区产业发展轴是从历史到现代的轴线,展示北部新区建设风貌。

三条展示带:分别为历史风貌展示带、古都风貌协调带、旅游配套服务带。

六大功能区:分别为历史风貌展示协调区、大明宫古城核心区,邻大明宫居住发展区,太华新区核心区,太华新城居住发展区、建材商贸物流区。

2 国家遗址公园展示设计

为了用最新的城市遗址保护理念、方法和技术对大明宫遗址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2008年初举行了国际竞赛,共有国内外知名的事务所和研究机构8家参加,随后又举行了大明宫地区的城市设计竞赛。它们集中反映了世界古遗址保护专家的经验和智慧,整个保护规划简介如下:

参赛的方案都能从遗产保护,未来发展及与城市互动的角度来看待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以保持遗址的原真性为基础,利用景观营造、数字手段和轮廓表示展示模式,将主题游憩与城市功能相容,分别营造了作为遗址的历史沧桑感和大唐盛世的自豪感。

3 功能定位

公园应能承载遗址保护示范园区和国家遗址公园的双重功能,同时满足外地游客,本地居民和专家研究的使用需求。

通过遗址保护工程我们将看到一个令人振奋的宏伟尺度,一个使人浮想联翩的大唐建筑群,再现鼎盛长安的风采,营造西安城市的开放空间和中央公园,使人不禁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境。

(1)空间处理

具体的空间处理手法为:大轴线景观,体现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宏伟气势,显示出大明宫辉煌的历史。将遗址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区域建成开放式的城市商业和绿色文化休闲空间,使公园与城市相对独立而不孤立,实现两者的过渡和融合。园内总体上延续原有的三大功能格局,即殿前区、宫殿区,宫苑区。各自塑造不同氛围的景观空间。

(2)遗址保护

我们对待遗址的态度是拒绝为了发展将一切推倒重来,拆旧建新,也反对将遗址。文物单独隔离出来作为文化的象征物,成为一个僵化的木乃伊的做法。城市遗址在时代演变中应赋予新的功能、新的生命,尤其是城市心脏地带的城市遗址。

4 遗址保护展示

整个园区内遗址遗迹诸多,如何运用现代的,科技的、合理的手法对其进行保护展示是我们面临的巨大的课题,为此,我们也召开了多次竞赛,假设了多种可能性,现将其列举一二:

(1)整体措施

遗址整体保护技术上有选择地借鉴日本平城宫的经验。“前朝”部分规划为遗址文化公园,采用台基复原展示为主的模式,形成个性化的遗址文化主题,“后宫”部分围绕太液池的复原,园内建筑遗址主要采用堆土标示展示和植物标示展示方法,用森林公园的建造手段体现城市绿肺的休闲环境价值;大明宫南部未探明地区,则采用覆土保护低密度开发的可逆式发展保护模式。

(2)御道展示

界面概念一个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起来的御道广场,可以将西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灿烂文明之光折射到未来,将历史与未来连接在一起。这是其设计的思考原点和始终坚持的创意。这个界面越纯粹折射到未来的光芒就越深远,西安的发展空间就越广阔。这一“界面”是一个鲜活的场景,而非一块僵死的广场,具有千变万化的内容,而非一成不变的形象,是新世纪西安推动时间轴发展的发动机。

它作为“悬浮状态的工程体”覆盖在唐地面及其保护土层之上,能够有效地保护大明宫御道广场的文物现状,并可以提供给未来的考古研究者灵活的考古“工作平台”。以高清晰LED布置在“界面”的北端,临近含元殿遗址,将含元殿以倒影的方式在御道广场上加以展示,并利用电脑虚拟三维科技和高科技介质,使影像反转,与现状遗存重叠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于唐朝盛景之中。

(3)宫门展示

宫门宫墙遗址是展示唐大明宫遗址整体格局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它们还承担了遗址公园出入口及遗址公园边界的功能,因此不仅需要解决遗址本体的保护展示问题,还要处理好其与遗址公园、与城市的关系。我门对宫门宫墙的展示设想了几种可能性:

①城楼局部复原:对城楼的梁架构造或城楼外观进行复原,复原展示结构轻质,简易,易拆卸、不破坏遗址。

②城楼意象展示,上部城楼采用现代轻质材料对其立面,断面、三维框架等进行抽象提取与意象展示。意象展示有条件减轻城楼对下部的荷载,同时展示方式具有较强的可逆性。

③城楼剪影:回避城门具体历史形象的争议,采取写意的手法,以剪影的方式意象性表现和标示城楼形象。这种方式极大地减小了结构的自重和复杂性,降低了造价,并且具有很强的可逆性。

④屋顶意象展示:用现代轻质材料对城楼轮廓或屋顶形式进行意象性标识。

⑥宫门整体复原:回填覆盖保护宫门考古遗址,在具有充分历史依据和深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整体复原城门。

(4)宫墙展示

同样的,宫墙的展示也分为几种可能性,

①建馆覆盖保护+宫墙意象展示遗址上部覆盖遗址保护展示厅,以保护其不受自然力的侵袭,室内结合遗址本体的保护展示,创造出良好的人工展示环境。以考古及复原研究为依据,展示厅外部采用新型轻质材料意向性展示宫墙形式,轮廓和特点。结构采用浅基础,不破坏遗址,必要时可拆除还原历史原貌。

②建馆覆盖保护+宫墙局部复原展示:遗址上部覆盖遗址保护展示厅,室内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完整保护遗址,并结合遗址创造出良好的人工展示环境。其外部在具有充分历史依据和深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局部复原宫墙轮廓,形制、外观。复原部分应具有可逆性,应与原遗址有适当的区分。

③宫墙剖面展示:在保存高度较高的宫墙遗址处(北宫墙东段),可通过建造地下通道的方式,在通道内展示城墙的断面,展示唐代的土木技术水平。

(5)虚拟展示

虚拟展示是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文物展示中最有效的展示手段之一,既不会损害文物及其环境,也便于普及文化和科学教育。虚拟展示中复原的所有内容(包括建筑物、人物、活动场景等等)必须在考古,历史文献等科学手段的支撑下真实再现,确保虚拟展示内容的客观性。

5 建筑形式

面对西安这样一座历史氛围厚重,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我们的建筑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语言与神脉来传承历史,承启未来?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过几代建筑师的不断探索,出现了一大批带有鲜明地方特色及文化特征的优秀建筑作品,从60年代的电报电话大楼,钟楼邮局,80年代的钟楼饭店,历史博物馆,三唐工程,90年代的钟鼓楼广场,新世纪的曲江建筑群到最近的西安行政中心,未央行政中心等,无不依据城市定位,结合古城保护、场地环境特点等,使得新旧建筑达到和谐共生,甚至一个城市小品,环境景观都具有地域的独特性。

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遗产,还应保护好遗产周边的环境,这是国际古遗址大会西安宣言中达成的新共识。西安的城市建设已经到了遗产与城市互为背景、互为融合共生的地步,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纵观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遗产遗址周边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建筑,如雅典卫城的展示中心、阿卡汉宫的游客中心,斯特拉斯堡古城边的新建筑,无不在风格、体量、尺度方面与遗址协调、和谐共生。但他们并非简单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和而不同。

令人可喜的是大明宫本次单体建筑国际竞赛中,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著名建筑师的积极参与,他们提交的方案大都从城市的历史、文脉入手,用现代语言讲述西安的古老故事。

以往遗址旁的新建筑大都采用传统的形式,在本次投标竞赛中,大明宫建控地带的新建筑没有一例采用大屋顶,更多地从体量和肌理、尺度上与遗址对话,同样得到评委的肯定,预示着遗址边的新建筑将采用更多的手法,从遗址向现代建筑渐变、退晕和过渡,进行多元探索。

在遗址中采用现代的语言,目的是在保护原貌和历史记忆的前提下,让遗址换发新的活力。新建的建筑,采用新的手法和技术,在尺度,体量上,尽可能协调,而在形式上大胆采用现代语言,老树新枝,在老环境中表现了新活力。

在遗址中的建筑都应是背景建筑,所有新建筑都应谦虚地作为底色而存在,建筑规正大气,大平正方,体现了西安城市的性格和简约的现代之美。建筑应毫不张扬,具有一种文雅的书卷气,更具有一种大将风范,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遗址中渐次展开。

点滴认识

西安多年的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探索和实践,已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复合,从单纯政府主管到多元参与,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我们的体会是:

1 城市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保护过程中应让遗址发挥相应的社会作用,焕发新的生命。

2 城市遗址的保护具有四维的特点,应考虑遗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同时应营造遗址的沧桑感和当时的历史氛围。

3 对于城市中心遗址的复兴总是伴随着商业利用,既要发现遗址的文化价值,也要挖掘其经济价值。

4 不同遗址类型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也可采用不同的利用形式,不一定完全是政府行为,但政府必须主导。

5 大遗址保护与建筑创作引用“城市复兴”的理念来达到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复兴,而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将伴随着文化的理念复兴而逐步走向城市设计与城市文艺的复兴之路,对于正在蓬勃向上的中华民族而言,传统建筑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影射着中华文明与文化艺术的复兴。这一复兴并不是照抄照搬,也不是修旧如旧,更不是从传统到传统,而是由传统、文脉,和谐,神韵等真正达到城市的文化复兴。

结语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它的天然优势就是源远流长、厚重博大的文化积淀,这种历经千年而积累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任何人凭借热血和干劲都难以速成的,所以,作为规划局长,不仅是行政长官,更是历史文化遗产继承者,将先人文化产业发扬光大,不仅是对城市的最大贡献,也是对发展的最好理解和推陈出新。因为这种文化传承最终让市民得到了发自内心的微笑和安居乐业。这种注重文化的发展思路,不仅仅是为了文化,更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尊严,人的权益回归和内在的精神幸福以及其乐融融的社会场景。城市发展的定位最终用市民的和谐感和幸福感来界定、总结,这是一种行政超脱,更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果断践行。由此,城市成员得到的幸福才会真实形象起来。所以,把西安建设成为中国的文化之都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对西安历史,西安市民最好的贡献。

面对着历史和未来,必须对其历史遗产有效的继承,实质性的尊重。这正是西安城市近年来有机更新的成功之处,曲江经验正昭示着古都西安的恒久生命力和不息活力。只有在承上启下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我们现代人的自尊,才有我们现代人正确的作为。

大明宫影城范文6

一、促成大明宫建成的原因

大明宫建成的因素很多,其一是唐朝原有的政治中心大兴宫,因地势低洼,在夏季多雨季节闷热潮湿,很不适应人在此居住。其二,唐朝皇帝李氏一族,从李渊开始,都有遇潮湿身体中风麻痹现象,这是李家遗传性疾病,更是不适合在低洼潮湿的大兴宫居住。其三,李世民为尽孝道,希望能让太上皇李渊到大明宫居住,改善居住环境。唐太宗李世民弑兄杀弟之后,其父李渊身心备受打击,退位之后,与李世民也形同陌路。李世民为挽回父子感情,向世人显示其孝道本质,这是开启大明宫建筑的关键。其四,在大明宫停工20多年之后,唐高宗李治最终推动大明宫的建造,并以此为唐朝新皇宫。这些因素的组合,促成大明宫建设,使其成为唐王朝政治中心[2]。

二、大明宫建筑特点

1.整体结构。长安城内的建筑格局,是按照中国传统星宿理论,以天罡北斗进行设计建造。大明宫的选址就在长安城东北龙脉之龙首上,地理位置十分显赫。这里地势较高,大明宫的建设就利用这里的地势进行宫殿修筑,整个宫殿群呈南北长方形,北部因有山势影响比东西略窄。整个宫城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2.5公里,周长7.6公里,呈南宽北窄的体现。面积达到惊人的3.2平方千米。在这规模宏大的宫殿群内,有三道宫墙将宫殿群分割成三个区域,以前朝和为主,使得皇帝办公与娱乐休闲隔离。这三道巨大的宫墙与环绕大明宫的宫墙一道,都是以夯土铸就,唯一与其他宫殿群区别的是这些宫墙都进行了内外两面镶嵌城砖,城墙既高又宽,底部有10.5米。在这些城墙上四角处修建城楼、角楼。大明宫前朝部分是皇帝办公与众大臣商议军国大事之地,内廷是以宴请大臣和其他国家使节,皇帝起居场所。整座大明宫共有九座城门,其中正门丹凤门以五个门道,成为门道最多气势最大的大门。沿着正门进入,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大明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大明宫内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左右排列,整体感十分明显。2.木质建筑工艺。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以木料为主,木料在工匠手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建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设计的不断更新,让传统建筑越发精美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大明宫宫殿的建筑,高大巍峨,霸气十足,体现出唐朝实力,同时也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氛围。大明宫大殿都建在高大的巨石平台上,巨大的梁柱托起宽大的横梁。在梁柱与横梁之间以叉手相叠加抬高横梁,使得大殿举间更加高大,同时粗大肥硕的叉手又将斗拱托起,使得屋檐高挑向上翘起伸出,尽力向远方伸展,唐代宫殿屋檐一般分上下二层,每一层屋檐都给人展翅的感觉,雄健有力。粗大的梁柱,肥硕的斗拱,巨大的宫殿建筑,这些都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标准。大明宫的几座大殿,每一个都有数千平方米大小,这些巨大的宫殿,完全以木料为建筑依托,将覆盖厚重的巨大琉璃瓦屋顶支撑起来。木料衔接处以木制锁帽相契合,严丝合缝、牢固结实。承载宫殿本体重量而岿然不动。这样的建筑工艺,体现出极高的木质建筑工艺水平。3.局部建筑特征。大明宫建成后,其巍峨气势华盖长安,成为长安新的地标。在大明宫中,含元殿是进入大明宫之后的第一正殿,平面呈凹字形,建筑在高大的石台阶之上。大殿和地面距离有十米高。殿面横阔11间,每间5.3米长,纵扩4间,殿外有5米宽的阶梯,长78米的龙尾道,三条并行阶梯直通地面。两侧宽度4.5米,中间龙道宽22.5米。并以含元殿两侧的翔鸾相连接。大殿台顶又建有两层殿基,下面殿基称为“陛”,上面殿基称为“阶”。大殿屋顶极具张力,斗拱硕大,在向外延伸的飞檐上,覆盖着乌黑锃亮的陶瓦,飞檐四周以琉璃瓦片镶嵌,使得含元殿如张开巨大飞翼的巨兽,威严气势十足。含元殿在当时长安城中,是最为显赫建筑,唐代很多重大庆典和政治事件的制定,都是在这里举行。在巨大高耸的楼宇面前,每年都会出现数万人在其下广场列队的宏大场面,更加映衬出含元殿伟岸、雄伟、大气。含元殿的建筑格局,打破了以往皇宫建筑形制,以新颖的凹字形特色,彰显皇权将江山双手合围之势,极大突出了皇权的尊贵。含元殿的壮阔巍峨,让当时很多前来朝拜的外族,惊叹不已。开阔的视野,威严壮观的场面,俯视整个皇城的高地,让含元殿成为“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的长安一景。同时,这种宫殿建筑形式,将自秦以来宫殿建筑形式发展到了极致,并影响了后代宫阙建筑格局,乃至明清紫禁城的午门形制。在大明宫中轴线上距离含元殿北300米处为宣政殿。此乃朝政大殿,是皇帝上朝听证与众百官商讨国事之地。宣政殿在大明宫中被划归为前朝,其规模小于含元殿。在大殿左右分别由中书省、门下省、御史等官署房舍,是地方官署在皇宫临时听旨和官员在此等待朝见皇帝的地方。宣政殿台基长70米,阔40米,大殿建在高5米左右的石台阶之上,殿宇以木质结构建造,屋顶以复试双层屋檐表现,在屋檐高挑之处配以斗拱造型,将唐代建筑之魂很好地彰显出来。唐代建筑大量使用木料,同时也以木料做出很多令人惊叹的建筑造型。飞檐斗拱虽然不是唐代首创,但唐代却是将此类建筑结构发挥壮大,并扬名世界的一个时期。宣政殿是唐朝皇帝听证之地,在这里,宣政殿将大唐国威很好地表现出来,展翅前伸的飞檐,屋脊两端如弯月形的粗大鸱吻,无时无刻不在向天下昭示皇权的尊严。在《唐开元礼记》中,详细记录了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外国使臣,朝臣与使臣向皇帝贡献。《唐六典》记录了朝贺结束,举行宴会,先前在含元殿,后改在宣政殿。紫宸殿在宣政殿北百米出,是国家大臣觐见皇帝之处。也被称为“入阁”。这里的格局与含元殿等大殿有所不同,规模缩小,不再突显威严,更加注重和谐之感。大殿内陈设精美考究,室内点缀更多,削弱了含元殿凝重威严特性,给人以舒缓之感,在这里,唐朝大臣可以近距离接触皇帝,陈述所报国事。此处成为大臣与皇帝联系沟通最多的地方。能在这里受到皇帝亲自接见,其身份地位都极高,参加者人数不多,都在五品官职以上,紫宸殿是国家内政核心场所。大明宫庄严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规模,使之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木建筑最为精湛的宫殿群。大明宫的建成,体现了唐代国力的强大。建筑工艺之高超复杂。这在当时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有如此建筑水平。每当外国使臣到长安,都会被大明宫恢弘的气势所震撼,从内心产生对唐朝实力的崇拜。大明宫建成后,成为唐朝皇帝新的办公地址和住所。之后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迁都洛阳,大明宫开始归于沉寂,在武则天之后,这里又成为唐朝政治权力中心,并延续两百年之久[3]。大明宫见证了唐代雄起和盛世,同时也因唐朝衰弱而泯灭。公元896年,唐昭宗二年,军阀李茂率领叛军攻入长安,唐昭宗逃亡,大明宫被这些叛军点火焚烧,绝美无匹的古代艺术宫殿建筑,就在战乱中化为废墟。艺术的精华,精美的造型表现,无以复加的恢弘建筑典范,就这样泯灭于历史尘埃。

作者:罗薇丽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