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之春范例6篇

大明湖之春范文1

柳浪闻莺

春天的杭州西子湖,最叫游人动情的,莫过于成行成丝的依依杨柳了。那嫩绿鹅黄的柳丝,牵着春风,或轻拂水面,或舞弄芳草,有时还会撩拂到游人的脸上,一派温情脉脉。西子湖处处绿柳成荫,然而最著名的是柳浪桥附近的「柳浪闻莺景点。此外柳枝随风拂过,如碧浪翻空,还有黄莺啼鸣声声,令人心旷神怡。

长堤春柳

扬州在隋代已开始植杨柳了,到宋元明清时,植柳之风,不仅弥漫了一座城,而且弥漫了每一条路。在扬州看杨柳,当然是三月为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瘦西湖沿岸,建有十里长堤,堤上夹岸种植柳树,一到春风拂暖,柳叶青翠,春色满堤,称为「长堤春柳是扬州瘦西湖的著名景观之一。

明湖翠柳

泉城济南以柳著称,杨柳为济南市树。济南杨柳景致之美,美在它和城内外的湖景、山景、溪景等交织成别具特色的绚丽风光。大明湖位于济南城北,沿岸植满柳树。每至春回大地,翠柳如烟,湖边小浪亭留有清人刘凤诰的咏湖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最美的柳色,要属那名泉朝夕相伴的一株株垂柳, 或笼罩着古碑,或拂动着水面,鸟声婉转,柳影参差。

灞柳风雪

在陕西西安市的灞水河,河畔绿柳成行,横跨河上的灞桥是唐人送客折柳赠别的地方。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在灞水河两岸植柳,并架了座「灞桥。如今灞桥附近广种柳树,每值暮春风起,古柳絮飞,好似冬日雪花飞扬。因此,「灞柳风雪便成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平凉柳湖

平凉在陇东算是个好地方,由于人们偏爱柳,柳的阵容越来越大,形成了柳的世界。尤其是春天,柳絮好似雪花,平凉柳湖公园历来因「晴天飞雪一景而蜚声陇上。说起柳湖就自然让人想起「左公柳。左宗棠植柳戍边,绕湖而置的株株柳树树干粗壮,直上云霄,给后人留下一片片绿荫,并有诗歌云:「新裁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见柳知春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的知春亭,登亭可以览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柳丝吐绿,婀娜多姿,如藤漫垂,活似少女的披肩秀发,蓬蓬松松。微风吹送,轻挪款摆,显得文雅、妩媚。细看柳条,芽苞点点,如蟹眼惺松,似米粒吐白,正如古诗云:「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末句。

徐亭烟柳

江西南昌市西湖南岸的孺子亭,为明代徐樟为祀其祖先徐稚所立。亭傍湖,湖畔垂柳成行,满目青翠。每当春季,翠柳低垂,柳絮飞扬,酷似漫天飞雪,宛若轻烟,故名「徐亭烟柳。闲步其间,柳条千姿百态地柔动,人心醉之;扑鼻的柳香,沁人肺腑,令人驻足,流连忘返。

柳堤环翠

位于福州市区西北隅的西湖,亦称「小西湖,与杭州西湖并称「十大西湖之一,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此留下「约略西施未嫁的耠湖名词。湖湾有柳堤,堤上植满翠柳,环湖一周,春日浓荫覆盖,柳絮飞扬,景色幽静。

隋堤烟柳

大明湖之春范文2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到来之际,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首次合璧,既蕴含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情愫,也在新的时代里被解读出新的意味来。

被浙江博物馆视做头号“镇馆之宝”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历来是重点保护对象。对纸张脆弱的古画来说,温度、湿度的变化和灯光直射,乃至每一次展卷,都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害。因此,《剩山图》长久以来被深锁库房,很少有人能够一睹其真容。

直到2009年12月20日,浙江省博物馆的武林馆区建成开馆,有了从德国进口的24小时恒温恒湿的展柜和冷光源的LED灯,被安放在库房里的《剩山图》才得以有了一个适合公开展示的场馆。当时,原本计划展示3个月,但台湾观众跟着旅行社一队一队到武林馆区看《剩山图》,最后延展了两个月。

此前,《剩山图》公开展出最长的一次为10天,最短的一次仅仅1天而已。

以画作的咫尺片段就堪当稀世珍宝,《富春山居图》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呢?

浙博的展板上这样介绍:《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高1尺余,长2丈4尺,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之景。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水天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的旷世名作。这幅画有‘画中兰亭’之称。”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先生告诉笔者,“它对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就像王羲之《兰亭序》对中国书法的意义一样。”

只是,“画中兰亭”的真迹已一分为二,天各一方。浙博所存,乃画卷前半卷,世人称之为《剩山图》。后半卷《富春山居图》又称《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存于博物院。在稀世珍宝数以百万计的博物院,《富春山居图》同样是“十大镇院之宝”之一。

黄公望(1269―1354)本名陆坚。幼年被永嘉(今浙江温州)一位叫黄乐的老翁收为义子。黄乐很喜爱陆坚,初见他时曾言:“黄公望子久矣。”所以,陆坚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曾在元大都做过书吏,因上司贪污,他受连累被投进大牢。出狱后,黄公望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

年过五旬的黄公望隐居富春江畔,师法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一派,潜心学习山水画,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首,开启了元明清文人山水画的路子。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一次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应无用禅师之求,黄公望就在他的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但他经常云游在外,而画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经过三四年之后才题款,但最后何时完成,不得而知。清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是经营7年而成,黄公望自动笔至去世恰恰是7年,堪称呕心沥血之作。

《富春山居图》完成后不久,黄公望就离开了人世。据黄公望在该画上的题款称,他把此图送给了好友――无用禅师。后人因此可知,《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藏主,即是无用禅师,从此这幅画作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60多年的坎坷历程。

浙江博物馆所藏《剩山图》,是上世纪50年代从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吴湖帆手中所购。今人所见装裱《剩山图》的《富春一角》长卷,即为吴湖帆整理制作。

《富春一角》长卷的画心《剩山图》,不过长宽几十厘米,但吴湖帆收藏时,在画卷上添加引首(手卷术语,中国书画手卷装裱上所留空白纸方地位,可以在上面题写。因在开卷时首先看到,故以此得名――笔者注)、抄录前人题跋、画黄公望像、自述流传经过及题诗等等,整幅画卷已长达数米,堪称《剩山图》的全景介绍。

在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楷书题写的引首中,可以窥见这幅画作的离奇身世:“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火烬余残本。”引首后另有加注:“此为荆溪吴氏云起楼所藏之本也,前幅尚有数尺已罹劫灰,其后幅久归清内府。”

注中所说“荆溪吴氏”,指的是明末清初大收藏家吴洪裕。“云起楼”乃吴家藏书楼。藏品之中,《富春山居图》是吴洪裕至爱,为此,他还专门盖了一栋“富春轩”作珍赏之所。

根据画上题跋所记载,《富春山居图》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100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此画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不久又转手为宜兴收藏家吴之矩所藏。吴之矩死后传给其子吴洪裕。

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的喜爱到了偏执狂热的程度,可就是他的这份畸形的爱,险些让《富春山居图》沦为陪葬品。这也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富春山居图》险遭“火殉”的故事。

由于吴洪裕没有儿子,临终前,他便叮嘱家人,要把一生最爱的两件宝――智永《千字文》真迹和《富春山居图》一起投火为殉,使他在九泉之下仍可持有这两件书画作品(智永是王羲之第七代孙,南北朝和隋代书法大家,书法造诣冠绝当世。其作品尤以《千字文》为多,现今仍有墨迹存世――笔者注)。王羲之《兰亭序》真迹被李世民带入陵墓殉葬,吴洪裕以智永《千字文》和《富春山居图》效仿之,倒是应了《富春山居图》“画中兰亭”之名。只是,这个荒唐透顶的举动,给《富春山居图》乃至中国书画史,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当时的著名画家恽寿平在其《南田画跋》中这样记录:“吴问卿(吴洪裕字)生平所爱玩者有二卷,一为智永《千文》真迹,一为《富春图》,将以为殉。弥留,为文祭二卷。先一日焚《千文》真迹,自临以视其烬。诘朝焚《富春图》,祭酒,面付火,火炽辄还卧内……”

吴洪裕就此安心闭眼,撒手人寰。而就在他转身离开的瞬间,“其从子(侄子――笔者注)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

然而,由于火势太猛,经吴静庵抢救出来的画卷,已断裂去前面5尺许。中间烧出数个连珠洞,并断成一大一小两段。被烧毁的5尺,画的是城楼隐约,平沙无垠,为富春江口出钱塘的景色;5尺之后,才是峰峦云树,坡石起伏,恽寿平称它“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十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吴静庵救出此卷后不久,经由当时极富鉴别能力和修复能力的古董商人吴其贞之手,将烧焦的部分细心揭下,发现还有尺许画卷完好,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这尺许完好画卷,为吴其贞所得。另外一段长余6米、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重新修复装裱,仍是一幅恢弘长卷,归为吴静庵收藏。

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分为两段,身首异处。

前段尺许画卷,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因是火焰焚毁的画卷所剩,所以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而且,为了掩盖火烧痕迹,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的题跋被切割下来,挪至画首。跋中写明《富春山居图》是为“无用师”所画,所以此段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

660年前,《富春山居图》诞生;360余年前,该图一分为二。画裂两卷,各表一枝。先说《剩山图》。

流落到吴其贞手中的《剩山图》,自然免不了被高价转卖的流离命运。1669年,《剩山图》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重金购得,辑入《三朝宝绘册》。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

《剩山图》再次面世,已是200多年后的1938年。

曾任浙江博物馆副馆长汪济英告诉笔者,那时候的《剩山图》只是一张古旧的画作,上面无题、无款、无识,很难鉴定。“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它被送到当时书画鉴定的大行家吴湖帆眼前。”

作为画家,吴湖帆早年与溥儒并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作为鉴定家,他与收藏大家钱镜塘同称“鉴定双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湖帆有鉴定“一只眼”的外号,意即“触目立判真伪”,足以想见他在鉴定界的权威性。

而作为收藏家,吴湖帆更是家学渊源,家藏巨富。其祖父吴大就是清末知名的画家、收藏家。吴湖帆成年后娶苏州名门潘氏之女潘静淑为妻。潘静淑曾祖潘世恩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道光十三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次年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伯父潘祖荫为清光绪八年礼部尚书、军机大臣上行走,兵部尚书,江西学政。其攀古楼所藏文物富敌东南。在收藏界,人们叫他“潘神眼”。他收藏的国宝级文物大盂鼎,目前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克鼎目前存放在上海博物馆,都是中国青铜器藏品中的至尊。

潘静淑嫁资中金石字画之巨一时传为佳话。后来吴湖帆岳父潘祖年又赠之以极其珍贵的宋刻《梅花喜神谱》。吴湖帆居室别称“梅景书屋”,即由此而得名。

1938年秋,吴湖帆卧病于上海家中。一天,上海古董名店汲古阁的老板曹友卿前来看望他。吴湖帆既是曹的“大客户”,也是他的“顾问”,二人交往日久。曹友卿此行就随身带了一幅刚刚买到的残卷,请吴湖帆“掌眼”。

展卷之下,只见画面雄放秀逸,山峦苍茫,神韵非凡。吴湖帆捧画赏识良久,从画风、笔意、火烧痕迹等处反复研究,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剩山图》,当即向曹友卿提出购买。

曹友卿也是行家,一听吴湖帆要买,自然知道这幅画是至宝,不肯转手了。几番交涉,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青铜重器周敦(敦,古代食器),这才换来了这幅残卷。

不过,汪济英告诉笔者,吴湖帆当时判断《剩山图》的主要依据,是凭一个画家和鉴定家的眼睛和见识,要确认无疑还需要相关实物、痕迹辅以佐证。事实上,吴湖帆虽然不惜大价钱换来了残卷,但也没有轻易下结论认定就是《剩山图》。他紧接着做了一系列求证工作。

据曹友卿所说,这幅残卷是从一个画册中拆页所得。这本画册,即为王廷宾所辑《三朝宝绘册》,当时流落到江阴一户姓陈的人家。这家人却不识“金镶玉”,将画册拆页零售。

吴湖帆和曹友卿找到这家人,居然从其家中找到了被当做废纸的王廷宾题跋,文中详述了《剩山图》的由来和流转过程。

这篇文章虽然很有史料价值,不过单凭王廷宾为自己藏画所作的题跋,亦不能断定这幅《剩山图》就是当年“火殉”幸存的那尺许残卷。

最终让吴湖帆确认手中残卷就是《剩山图》无疑的,是《富春山居图》的另外一部分――藏于故宫的《无用师卷》。

书法家沈尹默,在其为《剩山图》题眉时注曰:“其后幅(《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久归清内府,晨岁余与湖帆共预故宫博物馆审查书画之役得寓目焉。”

《剩山图》摆到了吴湖帆面前时,他之所以能一眼将其认出,与他亲眼观赏过同属一卷的《无用师卷》真迹应该大有关系。

此后确认《剩山图》,吴湖帆又找到了这两幅残卷的“血脉联系”。

在吴湖帆装裱的《富春一角》卷上,有一张《富春山居图》前后段画卷连接照片的影印。这幅照片,就是吴湖帆为鉴定《剩山图》所摄。在分别了两百多年后,《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短暂重逢。

尽管被人为割裂,但《富春山居图》的神韵没有断开,本是一幅画作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如一奶同胞,自有血脉互通。

《富春山居图》是用6张宣纸连接而作的长卷,每个连接处都有骑缝印章。《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连接处的上端,就盖着一枚吴之矩的白文方印。这枚印章加盖时,《富春山居图》尚是一幅完整长卷。

虽然《剩山图》经过不同藏家装裱,经过截边,比《无用师卷》窄了1.8厘米,但两段画卷合在一起时,这枚印章仍严丝合缝。

那场“火殉”之灾,在《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留下了共同的伤疤。吴湖帆在照片上勾勒出5处火痕。从《无用师卷》向右至《剩山图》,5处火痕几乎等距分布,而且越往右火痕越大。可以想见,当年《富春山居图》卷轴在火中被灼烧的惨景。

中间的一处火痕,恰好就在骑缝章之下,两段画作各半。吴湖帆在旁加注:“下方石坡、小树、沙脚,除火痕空处各经补笔外,余皆一气连属。”

自此,《剩山图》归入吴湖帆的“梅景书屋”,他也有了一个新的自称:“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实际上,吴湖帆能够通过《无用师卷》影印本的比对确认《剩山图》,多少也有一些幸运的成分。因为那时候,《无用师卷》被确认为《富春山居图》真迹也不过四五年光景。此前,它作为乾隆皇帝“御批钦定”的“假画”在故宫存放了近200年。

清乾隆十年(1745),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加盖玉玺,赋诗题词。没想到,第二年,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又被进贡到了御案上!

这一幅才是黄公望真迹,即《富春山居图》后大半段《无用师卷》。自遭遇“火殉”之灾被分为两段后,《无用师卷》先后经历了张范我、季寓庸、王鸿绪等几位收藏家,乾隆年间辗转入宫。

而此前,乾隆已经得到的那一卷《富春山居图》,实际是明末文人临摹的《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的题款。因为伪作题款中说是为“子明隐君”所画,所以,这幅画又被后人称之为《子明卷》。

事实上,《子明卷》的仿制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显然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乾隆皇帝还是在这个并不高明的伪作上“打眼”了。

有皇帝深信《子明卷》在前,《子明卷》和《无用师卷》究竟孰真孰假?这恐怕就不只是画作的真假问题了。最终,在翰林院掌院学士梁诗正、礼部侍郎沈德潜等几位大臣的附和下,乾隆认定《子明卷》为真迹。不过,他同时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花了“二千金”把《无用师卷》留在了宫中,列入“石渠宝笈次等”。

此后,梁诗正受命在《无用师卷》上题跋,解释了花大价钱买“赝品”的初衷:“……此卷笔力弱,其为膺鼎无疑,惟画格秀润可喜,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因并所售以二千金留之,俟续入《石渠宝笈》,因为辨说,识诸旧卷……”

乾隆皇帝颇有风雅兴致,一大爱好就是把玩皇宫收藏的历代名画,之后在上面留下题画诗。而《无用师卷》画上,除了这段“御识”,再没有留下任何“乾隆御笔”。

再看《子明卷》,因为深受乾隆喜爱,每观赏一次就题诗一首,先后题了48年、50多处,把画卷上的留白处统统变成了密密麻麻的黑字。就是这样还意犹未尽,最后实在没有地方题字了,乾隆在前隔水题了一句“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富春山居图》真迹,却以赝品之名得以保全“清白身”,可谓离奇大幸。

乾隆逝后,翰林院编修胡敬等校阅石渠旧藏,《无用师卷》编入《石渠宝笈》三编,但仍无人为其正名。

就这样,这幅真迹不受打扰地在清宫里静静地躺了近200年。直到1933年2月5日的凌晨,北平故宫博物院19557箱珍品在神武门前正式踏上了南迁之路。

装满故宫文物的列车一路向南,经过郑州、徐州,再转津浦线,抵达浦口火车站。到达南京后,一部分留在南京,大部分迁至上海,暂存至1936年。《无用师卷》、《子明卷》都在其中。

1935年,故宫藏品赴伦敦参加国际展览,吴湖帆任审查委员并负责整理展品,有机会初见《无用师卷》真容。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用师卷》、《子明卷》的真假是吴湖帆鉴别出来的。而笔者查阅的《吴湖帆日记》、《吴湖帆年谱》、《吴湖帆传》等都没有谈及此事,相信这只是一个讹传。

实际上,最先看出两画真伪的,是吴湖帆的弟子徐邦达。徐邦达,浙江海宁人,生于上海。家中富收藏,幼年即接触大量古今字画。后任故宫研究室研究员、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有“国眼”之称。

1933年,故宫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上明显的火烧和修补痕迹,《子明卷》不合规制的题款位置,引起了他的注意。经仔细考证,徐邦达了清宫对两幅《富春山居图》真伪判断。《无用师卷》终于“验明正身”。至吴湖帆得到《剩山图》时,《无用师卷》已是举世公认的真迹。

《无用师卷》与《剩山图》虽分隔数百年,却气息相通,正名、现世相隔不过几年。冥冥中,《富春山居图》自有神韵相继,画虽断,而魂未分。

此后的十余年中,《无用师卷》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历尽艰辛坎坷,行程数万公里,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文物万里大迁徙,辗转运抵四川、贵州等地安放。抗战胜利后,文物先是集中到重庆,随即运往南京,不久又逢国共内战,因此又于1948年底,在跨海大迁徙中,被运至台湾。

从此,将它与《剩山图》分隔开来的,就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

《剩山图》居于上海吴湖帆“梅景书屋”中十余年,直至1957年。这一年,吴湖帆将他装裱珍藏的《富春一角》长卷出售给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吴湖帆何以舍得转让这幅“梅景书屋所藏第一名迹”?据浙江博物馆党史部主任蔡琴介绍,当时在浙江省文管会供职的沙孟海获知《剩山图》藏于“梅景书屋”,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他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湖帆看到当时政府相当重视书画文物,爱护不遗余力,深受感佩,终于同意割爱。

由于当年经手《剩山图》转让的几位当事人皆已作古,这一段文博界传奇的诸多细节已经无法重现。但是,蔡琴主任的叙述或可弥补一些片段。

文管会之所以能够成功收购《剩山图》,与其人员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管会主任邵裴子(1884―1968),是中国最早一代留美学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任浙江大学第二任校长,在江浙文化界声望极高。

沙孟海先生更是传奇。他是当世中国书法巨擘,曾任国民政府“总统府”秘书,其二弟沙文求是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市委秘书长,广州起义时牺牲;三弟沙文汉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第一任省长;四弟沙文威是中共地下党员,以专员的身份在营垒中隐匿了18年,利用沙孟海的掩护为革命作了许多贡献。

沙孟海当时任浙江省文管会常委、调查组组长。他与吴湖帆交情较深,收购《剩山图》就由他具体操办。而为了说动吴湖帆,沙孟海还请来了钱镜塘、谢稚柳等书画、鉴定名家从中周旋。还有著名书法家、文物鉴定家朱家济,著名学者、“文胆”陈布雷的胞弟陈训慈……

这样一批深明大义的学者名流,都与吴湖帆有着或多或少的交往,在书画艺术、收藏鉴定上又与吴湖帆心有戚戚,这才能让他觉得,《剩山图》转让给国家保存是真正得其所哉。

没想到的是,吴湖帆虽肯售,文管会要买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

首先就是价格。吴湖帆要价1万元。这在上世纪50年代可算是一笔巨款了。

“就《剩山图》来说,吴湖帆要价不高,甚至可以说低价转让。”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罗以民研究员认为,“虽然只是《富春山居图》一角残卷,但它仍称得上价值连城。”

但对浙江文管会来说,这个价格太高了。浙江省文管会的职责是调查与保护全省的文物古迹和古籍,但不属收藏单位,因此没有固定的购藏经费。一下子拿出1万元,文管会全年经费被占去大半,势必影响其他工作。

另外就是对《剩山图》真伪尚有争议,虽然主要专家都认定吴湖帆所藏为真,但仍有不少人怀疑。个人收藏家花大价钱买了赝品是“打眼”,只能自认倒霉,可要是花公款买到的却是赝品,这个责任由谁来负?

大明湖之春范文3

1.1水透明度

尽管项目区已采取改变土地使用策略及贯彻BMP等措施,但湖水透明度仍很低。1996—2009年冬季湖水透明度4~41cm,除了1998年(22cm)、2003年(17cm)和2008年(41cm),其余各年透明度均小于15cm;春季透明度5~38cm。在实施BMP后,最大的水透明度出现在夏季和秋季,范围7.5~69.5cm,大部分大于30cm,透明度是冬季的2倍多。由表1可知,1996年冬季应用BMP之前水的透明度没有受植被缓冲带影响,但1998年冬季,透明度显著增加144%;2001年冬季和春季保护耕作贯彻后,平均透明度深度增加44%~120%;2003年CRP贯彻后,平均透明度深度增加28%~360%;2005年斑鸠缓冲带贯彻后,透明度深度持续增加44%~600%。透明度是判断水澄清度的重要工具,水澄清度下降,通过悬浮固体影响光照,直接影响原始生物产量。

1.2总悬浮固体

1996—2009年贯彻管理措施后,Bealey湖总悬浮固体(TSS)浓度是下降的,TSS浓度范围是4~869.5mg/L。冬季平均TSS浓度持续超过80mg/L,范围是28.5mg/L(2008年)~396.5mg/L(1997年)。这是实施农场管理策略的结果,项目区在收获后清除残茬,并在晚秋犁地,为春耕做准备。春季平均TSS浓度范围34mg/L(2008年)~869.5mg/L(1996年)。1996—2002年持续大于100mg/L,2003—2009年持续小于80mg/L,最低的TSS浓度出现在夏季和秋季,TSS浓度范围4~149mg/L,平均浓度小于40mg/L,表明湖水中悬浮固体降低了。当TSS大于80mg/L,水生转化和群落多样性降低。过量的TSS影响水生生物群,并间接影响食物链的食物供应,对食物链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实施植被缓冲带,春季湖水平均TSS浓度显著降低67%~69%,但其他季节有增有减;2001年保护耕作贯彻后,除了夏季其他季节平均TSS浓度下降77%~81%;2003年CRP贯彻后,冬春秋TSS浓度下降60%~95%,夏季不明显;2005年实施斑鸠缓冲带之后,TSS下降57%~92%;2006—2009年秋季下降85%~95%,夏季不明显。观察到TSS变化与透明度深度变化成反比,表明湖水透明度直接取决于悬浮沉积物的输入。冬季TSS浓度降低量大于74%,春季大于72%,夏季和秋季变量在60%~70%之间,表明后两个季节悬浮固体对于水澄清度有较小的影响。本研究中,将适于耕种的土地改变为植被缓冲带和斑鸠缓冲带后,春季进入湖的TSS负荷持续降低。

1.3总溶解固体

湖水总溶解固体(TDS)是由溶解盐类和有机残体组成,这些组分通过来自高地的侵蚀和灌溉水,转移到径流最终进入湖中。研究发现,当农业土地比例大于50%、TDS浓度大于400mg/L时,鱼群数量会降低,这说明过量的农业生产会增加水中TDS浓度。本研究期间,湖水中TDS浓度始终低于200mg/L,这一浓度不可能产生生态损害。由表1可知,植被缓冲带贯彻后,2000年冬天平均TDS浓度较1996年前具有64%的显著增加。2003年春季CRP贯彻后下降28%。2001年保护耕作之后,夏季平均TDS浓度显著下降31%~39%;CRP之后夏季下降35%~40%;斑鸠缓冲区之后,夏季下降35%~44%。1996年植被缓冲带后,秋季TDS浓度下降38%~40%;2003年实施CRP后,秋季TDS下降43%~45%;2006年实施斑鸠缓冲带后,夏季和秋季TDS显著下降35%~50%。

1.4回归模型

在14a的监测期中,水域周围种植模式有显著的改变。从最初传统耕作玉米、大豆到玉米—大豆和蜀黍—大豆套种,转变耕作模式的同时配套4种独立的保护性BMP。使用线性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这些BMP对湖水质量的影响。VBS和CRP模式下水透明度、总悬浮固体和总溶解固体三种参数变化均明显。冬季31%的水澄清度(r2=0.316)表明斑鸠缓冲区对变量的解释最好。最佳的春季和秋季透明度深度模型表明CRP对水透明度变量的拟合和解释最佳,分别为80%和69%。最佳的夏季透明度深度模型表明夏季降雨和CRP形成的组合对水透明度变量的解释最佳,解释达91%。冬季TSS浓度回归分析表明在流域内贯彻VBS解释53%的冬季TSS变量;春季最好的TSS回归模型表明湖北部采取的CRP措施解释了67%的春季TSS变量;最好的夏季TSS回归模型展示夏季降雨和CRP解释69%的夏季TSS变量;而最好的秋季TSS回归模型表明VBS仅解释了38%的秋季TSS变量。冬季TDS浓度回归分析提供了单一或组合型BMP无统计显著的模型。平均TDS回归模型表明VBS对春季和夏季湖水TDS浓度变量的解释分别为54%和64%;秋季TDS数据仅提供了一个单一的统计显著回归模型,这说明CRP解释42%的秋季TDS变量。本研究通过对水域的长期(﹥10a)研究,了解农业生产对湖水质量的影响,并归纳总结出适宜湖域保护的相关策略。使用BMP降低农业径流的措施包括用植被缓冲带代替耕地、采取保护耕作等策略。通过1996—2006年的持续观察发现,多种BMP的联合贯彻使湖水表面水质量持续提高。BMP潜在的目的是减少进入湖水的污染负荷,如悬浮固体。悬浮固体来源于降雨期间形成的农业土壤侵蚀,是生态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悬浮固体通过限制水透明度直接影响湖生态系统和原初生物产量并降低生物多样性。由于多种BMP的完整贯彻,湖水表面TSS浓度下降,湖环境得到改善,例如富营养化降低、藻类生物量增加、水透明度增加,湖水得到修复和维持。

大明湖之春范文4

关键词:卧龙湖 富营养化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116-03

现在人们谈论富营养化时,一般指人类活动导致的氮磷输入增加引起的富营养化,即由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导致的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排放增加所引起的[1]。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湖泊也有可能富营养化,特别是浅水湖泊更容易发生富营养化[2]。湖泊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湖泊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湖泊富营养化后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响应异常[3]。

卧龙湖位于辽宁省北部的康平县(123°8′43″~123° 20′4″E,42°41′4″~42°48′3″N),辽宁省最大的平原型淡水湖泊,也是个浅水湖泊,属于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2012年被列入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17个试点之一。该文在监测的基础上评价了卧龙湖的富营养化程度,重点分析了卧龙湖的富营养化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卧龙湖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采样时间和点位设置

2014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对卧龙湖采样调查3次,共设置53个采样点,采用GPS定位。

1.2 采样和分析方法

依据《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 495-2009),湖库、水库监测垂线的布设―湖(库)监测垂线采样点的设置规定:水深≤5 m,采样点数设定为1点,采样深度为水面下0.5 m,水深不足1 m,在1/2水深处设置监测点。

水样采集后自然沉降30 min,取上层非沉降部分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分析方法》中指定的相应方法监测。

1.3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和统计分析

按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采用综合营养状况指数评估卧龙湖的富营养化水平[4]。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TLI(∑)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为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j)为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以叶绿素a(Chla)为基准参数,由于5个评价参数的量纲不一致,因此在计算各参数相关权重之前需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处理后第j个参数相关权重的计算式为:

式中:rij为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数;

m为评价参数的个数。

中国湖泊(水库)的Chla与其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ij及rij2见表1。营养状态指数权重见表2。

营养状态指数TLI(j)计算公式为:

TLI(Chla)=10(2.5+1.086lnChla)

TLI(TP)=10(9.436+1.624lnTP)

TLI(TN)=10(5.453+1.694lnTN)

TLI(SD)=10(5.118-1.94lnSD)

TLI(CODMn)=10(0.109+2.661ln CODMn)

式中:~绿素a Chla单位为mg/m3,透明度SD单位为m,其他指标单位均为mg/L。

按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对卧龙湖进行营养状态分级,同一营养状态下,营养状态指数TLI值越高,其富营养化程度越重。

采用SPSS 22.0单因素方差分析卧龙湖富营养化的季节变化特征;应用地统计学原理,采用克立格(Kriging)插值预测方法分析卧龙湖富营养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卧龙湖综合营养状态季节变化特征

卧龙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特征见表3。研究期间,卧龙湖湖区各季节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范围为35.03~73.24,均值为63.61,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最小值出现在春季,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春季TLI值为56.79,水质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夏季TLI值上升至68.18,水质转为中度富营养,秋季TLI值为67.29,水质仍为中度富营养。春季各样点间TLI值差异较大,夏秋季节各样点间TLI值差异较小。

经单样本非参数K-S检验,卧龙湖湖区水质TLI值非正态分布,将其转换为正态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卧龙湖湖区水质TLI值各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秋季>春季。Levene方差齐性检验表明,显著性概率P=0.793>0.05,方差齐性。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得出,春季与夏季、秋季之间TL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

在5个评价因子中,TP、TN、Chla的营养状态指数相对较高,说明卧龙湖营养状态是氮磷控制。由于施肥,位于农业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具有高无机营养盐的输入负荷,建于地表下的农作物地排水系统,会向纳水水体排放浓度非常高的氮、磷营养盐[5],卧龙湖地处典型的农业区,在2000―2011年间,化肥使用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远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而肥料的利用率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夏秋季节地表径流将大量未被农作物利用的营养盐带入卧龙湖,可能造成了卧龙湖夏秋季节水质富营养程度的加剧。

2.2 卧龙湖综合营养状态空间变化特征

卧龙湖各季节综合营养状态空间分布图见图1~图3。春季水质营养状态指数从中北部的湖心向其他3个方向梯度递增,水质由中营养逐渐过渡到中度富营养,东南湖区富营养化程度最重,为重度富营养;夏季湖区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TLI值总体上呈现从沿岸向湖心梯度降低趋势,近岸带区域为重度富营养,近湖心区域为中度富营养;秋季重度富营养的区域从南部湖区迅速扩张至湖心,湖区面积的50%以上都呈现重度富营养状态,整个南部湖区成为富营养化的严重区域。

氮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其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入湖河流、流域降水、底泥释放以及水体生物代谢等途径[5],卧龙湖各季节水质营养状态的空间变化特征充分说明了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富营养化的显著影响,夏季湖区TN均值由春季的3.00 mg/L升高至10.09 mg/L,TP均值由春季的0.08 mg/L升高至0.23 mg/L,氮磷浓度从湖岸带向湖心递减。湖心水域远离岸边农业面源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因此富营养化程度低。夏秋季节,湖区西北部富营养化程度严重,可能与东马莲河、五四一排水渠等主要入湖河流在西北部入湖有关。西南部湖区最主要的入湖河流西马莲河在夏季干涸,无河水注入卧龙湖,可能是西南部湖区在夏季富营养化程度相对低于湖区其它部分的原因。

3 结语

研究期间,卧龙湖综合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秋季(中度富营养)>春季(轻度富营养),农业面源产生的氮磷污染可能是造成卧龙湖夏秋季节水质富营养程度加剧的首要原因。各季富营养化程度总体上呈现从沿岸向湖心梯度降低的趋势,进一步说明了卧龙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富营养化的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 秦伯强,高光,朱广伟,等.湖泊富营养化及其生态系统响应[J].科学通报,2013,58(10):855-864.

[2] 秦伯强,杨柳燕,陈非洲,等.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J].科学通报,2006(51):1857-1866.

[3] 庞晓宇,吴静汇.夏季巢湖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科技,2013,26(6):1-4.

大明湖之春范文5

        古代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为能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如何借助于想象,再创造一个符合诗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诗歌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上下功夫。以诗歌的词语激发学生的想象,再力求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为此,我曾尝试过“剥而复加,层层赏析”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把诗句的修饰语一层一层地剥下来剩下句子的主干,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加上去,每加一层,分析一层,这样“剥而复加”的过程就是一个诗歌赏析的过程。 在歌咏西湖的诗人中,唐代白居易可以说是最熟悉西湖,也与西湖最有感情的诗人。因为他曾任过杭州刺史。他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同传为歌咏西湖的佳作。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早春西湖的具体印象。白居易骑马观赏西湖,紧扣一个“早春”特点,把个西湖描写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首联和尾联交代游踪,扣一个“行”字。从孤山写起,到白沙堤终。首联还写了湖上春水初涨,天上白云重重,水色天光,一片迷茫的景象,勾勒出西湖早春的大致轮廓。尾联点明最爱光顾之处,杨成阴的白沙堤,无限风光,尽在此中。   其实全诗赏析的重点应在颔联和颈联,他们扣一个“春”字。一般来说,描写春天应离不了花草,小鸟,就一点来说,这首诗也不例外,但它又有它的高明之处,即紧紧扣住了初春特征。仔细揣摩这几句诗是如何描写初春的特征的呢,“剥而复加”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先看颔联             莺争树-----------------------------------燕啄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处处)                        (家家)   “莺争树,燕啄泥”是两个主谓结构,“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但是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第一层:加了个“暖”字,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他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加了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第二层:加了个“早”字“新”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在用手指指点点,迎接给同样们捎来春的消息的使者。他们或许会想:连黄莺,燕子都来了,身上厚重的棉衣应该下掉了,应该像黄莺,燕子一样,欢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了。   第三层:加了个“几处”“谁家”,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三层分析下来,令人惊叹:“写的真是初春景色!”。       再看颈联: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化迷人眼  -------------------浅草没马蹄                   乱化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同样,“花迷人眼,草没马蹄”也是两个主谓结构,是一般的陈述。    第一层:加了个“乱”字,使人想到朱自清《春》的句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几句话给“乱”字作了最好的注解,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花的勃勃生机。加了个“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马蹄踏在录草如茵的草地上,那草儿嫩绿的汁液可曾染绿了马蹄?   第二层:加了个“渐欲”加了个“才能”用词更是精确,那野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迎风盛开,“渐欲”使人想起不久以后姹紫嫣红一片,岂不令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才能”显示春草虽生长很快,但毕竟才是初春,草还来不及长得太深,不久过后,草长莺飞,那一片西湖早春的醉人春色,定会叫人流连忘返。     用这种“剥而复加”的方法也可以赏析杜牧的《清明》:   雨纷纷------------人断魂------------酒何处------------------杏花村   清明雨纷纷-----路上人断魂------借问酒何处-----------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样通过修饰语的一层层剥下来,再一层层加上去,层层赏析,更加有利于理解诗意,也更加方便于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剥而复加,层层赏析”是诗词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大明湖之春范文6

《溪山无尽图》。曩(nang,以往之意)客陶斋幕时,曾见所藏黄子久长卷,后半暨下端皆付焚如。而笔墨雄厚,树多直干,山多负石,意境奇迈绝伦,无怪王石师谓学子久三十年终未得一,当也。此卷为申江陶君写奉致之道兄者。陶君年甫逾弱冠,即能作如此伟构,来日成就当不可限。虽笔力墨气稍绵,亦年龄所限耳。尝闻石谷(王犟,字石谷)少时作,未见名迹,造诣尚浅,烟客(王时敏号)见而奇其才,遂出所藏历朝名迹,令其纵观,且使之摹抚,遂成一代画苑大家。致公所藏名笔,亦极夥。若陶君有志,得受提携奖掖之益,所到尚可量耶?鸿元少时亦喜摹山范水,然老大无成,睹此不胜后生可感畏之感!甲戌端阳祝鸿元拜观并识。

对陶一清这幅《溪山无尽图》,本人虽展玩40多年,由于水平有限,对于他临的黄子久那幅长卷不得而知,更谈不上去研究和考证了。近十多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拓展,一批批古代字画的传承故事纷纷披露,特别是上海朱浩云先生和浙江天台齐雄先生在《收藏》总第52期与125期发表了有关黄子久代表作――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传承故事的文章,以及大收藏家、鉴赏家吴湖帆先生“火眼金睛”识宝的轶闻趣事,使我对陶一清先生《溪山无尽图》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富春山居图》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深入浙西富春江,共花了三四年功夫,为无用禅师而作。据朱、齐两位先生文章介绍,此画明成化年间为吴门沈周收藏,弘治元年(1488年)为苏州樊舜举所有,隆庆四年(1570年)归无锡谈志伊,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归董其昌,再转归吴之炬,吴传其子吴洪裕。然而祸就出在吴氏这里了。吴氏一生宝爱此画及智永《真草千字文》,在云起楼临水筑“富春轩”收藏。到了清顺治七年(1650年),吴氏病危时,要以此二卷投火殉葬,在前一日焚了《真草千字文》,在焚《富春山居图》时,幸为其侄吴子文从火中抢出,从此名画一分为二。画的后段跋文齐全,1652年在丹阳张范我家中,后转手扬州季寓庸。1690年为高士奇收藏,不久改归松江王鸿绪。1735年天津安岐重金买进。1746年乾隆帝收入清宫内府。解放前夕被运往台湾,现藏博物院。此画前段于1652年为书画商吴其贞所得,命名《剩山图》。1669年归广陵王廷宾。1936(或1938)年吴湖帆以重金购得。吴收藏之前,由于卷残,无款可查,当时,经几位鉴定家过目,因把握不准,没人敢“吃进”。吴湖帆从此画段的画风、笔意、骑缝印、火烧痕迹等多处反复验证,确定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残卷,以重金购得。湖帆得画,于名装潢家刘定之处单独装池成幅。1939年元日吴湖帆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于卷首:“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画苑墨皇。大痴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己卯元日出句曲题于上。吴湖帆秘藏”。1954年,吴湖帆以其精湛画艺,临了整本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1955年,由沙孟海介绍,委托谢稚柳,将吴湖帆所藏《富春山居图》前半部残卷和另一幅古画作价8000元卖给了浙江省博物馆,但后有人揭发说这幅《富春山居图》是吴湖帆“兑去一两件小铜器买进的,现在竟利用自己在鉴赏方面的地位,肆意开价,欺诈国家资金”。“”期间,吴湖帆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遭受迫害,最后以自杀了却残生。时至今日,昔贤所临的名本多已流至域外,而真迹的后半部分归博物院。所以吴湖帆的临本亦属于弥足珍贵之物了。

然而朱浩云和齐雄二位先生文章中都没有披露《富春山居图》前半段自1669年以后,直到1936(或1938)年被吴湖帆重金购藏,这260多年藏于谁家?吴湖帆又是从谁家重金购得?而今在书法家祝鸿元为陶一清所临黄子久山水长卷――《溪山无尽图》的跋文中却找到了答案。

1.跋文称:“《溪山无尽图》为申江陶君写奉。曩客陶斋幕时,曾见所藏黄子久长卷,后半暨下端皆付焚如。”这段记述是符合《富春山居图》经火毁后前半段的后半部分情况的。吴湖帆凭着自己的经验,从此画段的画风、笔意、骑缝印、火毁痕迹等多处反复验证,确认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因此,证明陶一清家藏黄子久山水长卷,就是“失踪”多年无人知晓的《富春山居图》的前半段残卷。

2.吴湖帆就是从陶一清处买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残卷的。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只有陶斋藏有黄子久山水长卷,还因为陶的《溪山无尽图》是1934年临摹的,而吴重金购藏在后,即1936(或1938)年。陶氏在卖画之前临摹一卷是人之常情。吴湖帆1955年在把他珍藏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卖给“浙博”之前,不是也于1954年临了整本《富春山居图》吗?

3.有人说陶一清、祝鸿元既知是黄子久长卷,为什么没有说明是《富春山居图》呢?我们知道,陶一清1934年刚从北京京华美术学院毕业,且“甫逾弱冠”,因而不能肯定家藏黄子久长卷就是《富春山居图》残卷,但他能看出是黄子久的画风也难能可贵了。而祝鸿元是个书法家,对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在300年前被火毁的情况更知之甚少,能在题跋中确认是黄子久的长卷也就很不容易了。

陶一清(1914~1986年)原名陶文通,号补斋,上海人。1934年毕业于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后历任河南开封东岳艺术学校及北京、热河等地的中学和师范学校美术教员。30年代多次举办个人画展。50年代曾赴西北体验生活,并沿长征路线写生。60年代后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陶一清画辑》《泰山写生画集》等。陶一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是文化部明文规定作品限制出境的艺术家之一,知名度很高。近几年来他的作品升值较快,一般题材画作,在拍卖市场上每平尺已达万元以上。《溪山无尽图》卷是他早期的代表作,除了艺术价值以外,它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是应该引起收藏界和国家文物部门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