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范例6篇

微循环

微循环范文1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小16开

国际刊号:1005-1740

国内刊号:42-1321/R

邮发代号:38-20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微循环范文2

>> 微循环 浅谈微循环痉挛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 喝小分子水改善微循环,修复衰弱器官换来健康的心脏 香港的微循环交通 生命之网――微循环 内功修炼与微循环 小策略,大效果 小设计, 大效果 53例早发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甲襞微循环的检测分析 法律的微循环与法治 盛夏,打通身体的微循环 人过中年要疏通微循环 寒冷季节,疏通你的微循环 改善微循环才能健康长寿 如何判断微循环好不好 微循环障碍:百病之源 融资点穴 打通城市微循环 改善党的“微循环”系统 小芯片玩转检测大乾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小检测微循环大效果 小检测微循环大效果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从08年新学期开始,我省全面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同时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这实际上是一场教育变革,是一次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建立。规范要求“把时间还给孩子”, “把健康还给孩子”,那么对于我们老师来讲,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用过去一半的时间完成教学进度。于是构建高效的课堂成为当务之急。

所谓“高效”主要是指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之间相吻合,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教学是否高效,要看每位学生是否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能比较充分地估计学生的可能性起点并进行了针对性预设,在课中起点的动态推进过程中找准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并及时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最近发展区”。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命,要切实落实减轻学生负担,一定要致力于构建高效的课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效,而且应该高效。

下面我就谈一下在物理课堂中,检测本的微循环如何在初中教学中起到大效果。

初中物理教师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对于最最基本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学生们往往在卷子上答的不知所云,张冠李戴。同时,初中的家长和学生们又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物理是理科,只要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强行记忆。实际上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那就在于这些基本的概念。初中重视物理知识的科普性质,也就是需要对一些基本的知识内容进行记忆。而高中物理则偏重于计算推导。那也就是说在初中物理阶段,能够准确的记忆概念,基本公式,基本结论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能让学生把当堂的知识概念记住,回家之后又能进行复习巩固,最终准确把握这些知识,对于后面进行的新课课堂能否高效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有效提高物理成绩也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学生能够把讲过的基本概念烂熟于心,那么讲新课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嘛,考试成绩也基本能够稳定在80分之上。

在抓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但效果始终不是很好。在经历了课堂提问,课下抄写等一系列的办法失败之后,我采用了文科老师们使用的一个方法,那就是课堂检测本,到目前为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具体使用方法是这样的:

新课讲授过程中,分段分区间,将讲过的知识概念应用多媒体采用填空的简单方式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当堂反馈练习。课下老师进行批改纠正。第二天要进行新授课时,课前拿出3分钟的时间,让同学对照检测本复习上一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概念,3分钟结束之后,老师再用大屏幕打出提升了难度梯度的填空题,用2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下课之后再一次进行批改纠正。这样就将知识点通过检测本进行了微循环,对于加固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的记忆效果显著。实施的过程如此简单,但要做到每天每节课都这样进行下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坚持了半个学期之后,期中考试的试卷上,同学们能够对于选择题中的基本概念问题,专题中实验的基本结论回答的像模像样,其实这样就保证了大约80分的简单题目得分。

将物理检测本贯彻执行之后,新授课的高效就体现出来了。由于对前面的知识内容把握的牢固,老师如果能够把握住备课关,选题关,上课关,45分钟课堂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握以下几点,将高效课堂落到实处。

一、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要浓缩各种物理现象、题型等

新授课是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物理现象的第一印象,这入门的第一印象是否清晰、明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授课过程中能把所列示的物理现象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再应用到生活中去,或再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可以说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

二、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在课堂上“生不动,我动”是一厢情愿,“生动,我也动”才能和谐高效发展,师生才能取得共赢。因此在课堂上通常要关注学生的动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经常用目光或微笑扫描到课室的每一个角落去与学生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体会到老师的关注、温暖和支持;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点点的关注对学生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三、要想课堂变得高效,集体备课非常关键。

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备课”意义非比寻常,它是教师围绕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性活动,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备课深入透彻,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挥洒自如,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也只有如此,才能出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无论自己如何绞尽脑汁备课,到上课时总有不足的感觉。这时,就需要用到集体的智慧了。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正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正是通过发挥教研组的群体力量,互取所长,使组内教师资源共享,能取得较好成效的一种备课方式。

四、要想课堂变得高效,就要调动学生的全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

“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事”,从哲人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白,教学是要调动学生参与到你的活动中去,当学生体验过后的内容,掌握也就容易得多了。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谁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也就成了成功的关健因素。

微循环范文3

【关键词】微循环;中医理论;连续;分离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交通问题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其己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危害生态平衡等的关键问题。在一味追求增加主干道长度和宽度而无法解决根本交通问题时,一个新型的词汇便被提出,那就是微循环。交通微循环就是指由部分次干路、支路以及支路以下道路组成的区域道路网络运输体系。交通微循环系统通常包含交通和服务双重功能,一方面完善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能够合理分担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速度;另一方面由于组成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的道路往往都是居住区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的道路,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还具有服务居民日常生活出行的服务功能。

交通微循环理论

2.1交通微循环中医理论

微循环最早出自医学上的术语,其定义是:人体血液流动经动脉末梢端,再流到微血管,然后汇合流入静脉的起始端,这种在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微血管里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在中医理论中,最著名的就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崔艳民著,浅析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临床克疾中理论之运用]理论。该理论的含义是血液循环只有通畅了才能有良好的新陈代谢,也就是通则不痛。如果血液循环出现淤滞堵塞,就会生病也就是痛则不通。血液循环最重要的是讲究畅通,最主要依赖的则是毛细血管。

从容量上讲,虽然一个毛细血管微不足道,但是由于数量众多,所以起着容量血管的作用,是调节静脉回流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城市中的大量的支路和毛细路就起着调节车辆的作用。从整体机能上来说,人体微循环机能一旦发生障碍,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各器官的机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危及生命,类似的,一旦城市道路微循环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城市拥堵,甚至是交通瘫痪。所以,就如微循环中医理论所说,打通血液微循环是保证人体通则不痛的重点,在交通中,也一定要打通交通微循环,才能保证交通通则不痛。

2.2交通微循环的连续分离理论

交通微循环这个名词来源于医学,而在微循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借鉴交通连续理论以及交通分离理论。交通连续[潘东来,赵宪尧著,连续交通道路的理念与设计]是对交通工具、交通路线、交通设施进行合理规划,使之保持连续性,形成“一体化”交通。交通分离是为保证道路安全和畅通,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对混合道路交通实行各从其类、各行其道的调整控制,即分离冲突点,改变冲突性质。而交通微循环的主旨即是通过微循环的发展来减缓主干道上的堵塞,并服务于广大人民,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从这方面来看,交通微循环与交通连续分离的目的不谋而合。

达到交通连续的方法是对交通工具、交通路线、交通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同样地,在对微循环的设计中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交通微循环系统中,主要的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车、地铁、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等等。其中前两种属于定向交通工具,在交通的全过程中不起连续作用。后四种属于非定向交通工具,属于连续通工具。通过合理的设计,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适用于不同的道路,将两类交通工具结合起来,达到“门到门”的交通连续性。对于交通路线的设计,应充分利用所有巷道,打通断头路,并在必要的地方优化线路,从而使车辆能够顺畅的到达目的地。对于交通设施的设计,最重要的则是以人为本,通过对信号灯、道路标志标线、公交站点等设施的规划,使人们的出行达到低耗高效。

交通分离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时间上,另一个是空间上。应用于交通微循环中,在空间上一般可以采用单向交通方式或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在空间上对不同交通形式进行分离,还可划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或设置公交车专用道、左转弯专用道。在时间上一般通过对道路情况以及车流量的合理检测从而配置合理的信号灯,从而达到交通的顺畅。

我国交通微循环现状研究

城市交通微循环的研究这一理念的提出较早,国外这一方向起步也较早,应用经验也较丰富。而我国在近几年也逐渐开始了解到交通微循环的重要性,并在许多城市中展开应用,如北京、上海、昆明等,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其效果不是很明显。

首先,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支路网明显落后于干路网,就如北京,宽广的马路比比皆是,道路也越修越多,但是支路网的利用率却很低;反观香港,虽然路都很窄,但是车辆依然能够保持很高的速度行驶。这就是“毛细血管”起到的关键作用,所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去充分利用这“毛细血管”异常重要。其次就是路网规划不合理,也许有的城市利用了较多的支路,但是由于这些支路并没有经过路网的整合,从而导致路网的杂乱无章,导致支路的不畅通。交通微循环的连续理论在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城市交通进行合理规划,形成“一体化”交通,可以促进支路的顺畅。还有一点就是我国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离这点上做的很不好,尤其是在支路上,由于很多支路较窄,所以并没设置非机动车道,其结果就是非机动车和行人占领了大半个机动车道,导致了“毛细血管”的堵塞,而这也在中国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将各类型的车辆进行必要的分离,是我国应立刻解决的重点之一。

结语

微循环范文4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微循环;血瘀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varieties and features of tongue tip minicircul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and provide objective index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iation on symptoms and signs.Methods

46 patient clinically diagnosed as SLE were examed and photographed with microcirculation microscope on lying posture, to observe such indexes as papillae of tongue, blood vessel, capillary vessel peripheral state etc.Results

Capillary vessel loop increasing, distortion, as well as effusion and bleeding in capillary vessel peripheral can be observed to different degree in the tongue tip minicirculation of SLE patients.Conclusion

Main symptoms of tongue tip minicirc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SLE in active phase is blood stasis.

Key word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minicirculation; blood stasis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免疫复合物所介导的血管炎。中医主要根据其皮肤损害产生的红斑、发热及日晒相关等症候,认为本病与中医所称的“瘟毒发斑”、“蝴蝶丹”、“马缨丹”、“日晒疮”及“阴阳毒”等病症类似。本研究通过观察SLE患者舌尖微循环的状态,来了解本病证型本质,并为SLE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辨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46例SLE患者,按美国风湿病协会1982年修正诊断标准,病史为2个月~8年,其中女42例,男4例,平均年龄(28.38±11.72)岁。根据中枢神经损害、关节痛、蛋白尿、血液变化、浆膜改变、全身症状、以及免疫及化验指标判断SLE活动度,其中活动期病例28例,稳定期18例。

1.2

观察方法

观察舌尖微循环状态,取坐位,下颌置于支架上,舌尖轻触玻片上,接触面约1.0 cm×0.5 cm 左右,微循环放大倍数为50~100倍。

1.3

观察指标

(1)舌乳头的状态:乳头的数量、大小。(2)微血管状态:包括微血管的构形,管袢数,微血管的管径及微血管壁的改变等。(3)微血管周围状态:包括渗出、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等。

2

结果

46例SLE患者进行微循环观察结果显示舌乳头数量增多32例,减少12例,无变化2例;舌乳头明显增大26例,缩小20例。微血管管袢数量增多42例;微血管管径增粗35例,变细11例;微血管周围渗出8 例;出血6例;含铁血黄素沉着3例。按微循环的变化把SLE粗略分为2型,瘀热型:主要的特点是舌尖乳头增大,舌尖微血管管袢数量增多、增粗,淤滞,舌尖微血管粗,周围渗出及出血。血虚型:舌尖乳头横经缩小,舌尖微血管变细,乳头扁平。其中活动期患者主要表现为瘀热型的特点,见表1、2。

3

讨论

中医认为SLE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禀赋不足,五脏亏虚,痰瘀内生,阻滞三焦,气血运行不畅。临床上具体证候常出现痰瘀阻滞,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虚热内生;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瘀血内生,脉络闭阻;五脏俱虚,余邪留连等证型。临床上症状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辨证分型上显得纷繁复杂,在选方用药上也难有统一的意见。我们对SLE的微循环观察的目的是能在其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探究其证型的本质,简化辨证分型,以便能更好的选方用药。而SLE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血管性的病变,因此微循环的方法也适合了解该疾病,而舌尖的变化也是中医辩证的重要指标。舌乳头的变化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大多实证反映为舌乳头数量的增多,而气血津亏的虚症表现为舌乳头的减少;热毒炽盛者可见舌乳头增大,久病虚痨者乳头缩小。气血双虚者微血管减少,而血瘀病症微血管管袢数量增多,久病体弱者微血管管径变细,血热、血瘀微血管变粗。微血管周围渗出主要见于热毒、湿邪、痰饮内停等,而出血在中医的痰、湿及热虚症中可见。舌尖微循环的状态对SLE疾病病情判断和治疗是一种有益的指标。有学者对SLE患者的甲皱进行了微循环的观察,并发现非常明显的异常,表现为视野模糊,管袢减少,弯曲,呈螺旋状并分枝,排列紊乱,管径扩张,血流缓慢,袢顶部淤血,袢周有渗出及出血等[1]。陈志伟等[2]对中医辩证和微循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气滞血瘀证的甲皱微循环积分最高。46例患者的初步微循环观察,发现患者尤其是在活动期主要是以微血管管袢数量增多,血管变粗迂曲为主,表现出血瘀病症的特点,因此我们根据SLE微循环的特点,提出并简化SLE的微循环下的中医辨证分型为瘀热型和血虚型,且我们认为SLE的基本治疗法则应以活血化淤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症状和病期加上不同治疗方药,如急性期以清热凉血、解毒化斑同时给予活血化淤;而在相对缓解期及稳定期其邪退正虚,应以养阴益气并清解余毒亦兼顾活血。近年来随着对SLE疾病认识的提高,更由于免疫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此病的病例日见增多。我们从微循环的角度,观察其舌尖微循环的基本变化,了解SLE证型的基本病理基础,为中医辩证论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表1

46例SLE患者舌尖微循环观察(略)

表2

微循环分型与疾病分期的关系(略)

参考文献

微循环范文5

世界微循环研究领域的前缘正在向前推进,其范围也以加速度向外扩展,成为现代科学揭示生命系统分子水平奥秘的尖端学科,是基础与应用的生物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这一特殊领域得以进一步辉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来自基础与临床的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认识到了微循环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投身其中,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学、物理和工程学的大量工具和分析手段,由此入手而开始解开在过去被认为非常复杂的难题。微循环信息独特而丰富,它是任何动物活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活体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独特的物质交流途径。

世界微循环领域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几百年前。Malpighi和Leuwenhock用简易的显微镜进行观察,第一次描述了血液在相对纤细的毛细管中川流不息的情景。这些显微镜下看到的血管一开始被形容为类似一种田间灌溉的渠道。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还不能肯定它们是血管还是组织间隙。这些具有独立功能呈树枝状分布的血管,其周围的分枝当时仅被认为是微血管对局部损伤或发炎作出反应时的产物。

两种方法学的进展促进了对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了解。本世纪70和80年代应用电子显微镜使人们清晰地观察到这些小血管壁中的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周细胞)内构造和它们的细胞器。近一段时期,细胞培养技术和特殊的免疫学探针的发展为揭示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与多细胞组织的关系及对生命结构的选择性自我改建开辟了广阔前景。人体活体显微镜及计算机图像检测分析系列用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末梢血管床在大多数疾病及衰老过程中起着原动或从动的作用。

本世纪50年代首次统一了该领域使用的名词——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早在1880年,Claude Bernard已经认识到对于多细胞组织的生理组成,其本质的也是首要的问题是保持稳定的内环境。在这内环境中实质细胞得以完成它们的功能性活动,Walter B.Cannon在《人的智慧》一书中涉及到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神经系统的自主性,并提出了“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一词,强调保护组织完整和内平衡的绝对必要性。显然,末梢血管床是完成这一重要功能的基本园地。某些类型的局部反馈是必需的,它不仅能保障稳定的组织环境,而且是在人体代谢活动中重新调整血液、组织液的机理之所在。

有关血液与组织间液体交换的定性概念首先是由Ludwin于1861年提出,后来又经Starling进行了详细说明。那时,末梢血管床的行为引起病理学家们的兴趣,有关组织中血液控制的细节与选择性分配大多是推理性的。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August Krough所做的经典性贡献才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组织灌注上来。

被应用相关的基础学科,如工程学、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和工具进行研究之后,微血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有过多次改变。然而,在能够进行动态测量微血管行为之前,只能根据疾病的早期现象和这些学科发生表面的相互联系。

毛细血管(capillary)一词由原意为头状的拉丁词capilla衍生而来,一开始用来表示所有口径特别细小的血管,这些构成毛细血管网状组织的狭窄通道样排列看上去类似一系列灌溉渠道,靠动脉端血流闸门的闭合使之充满血流。

电子显微镜的出现带来了许多传统显微镜无法得到的高分辨率信息,但它们对微血液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仍然有限。近几年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选择性免疫学探针和体外培养技术成为揭示微血管系统中细胞组织功能性活动的极好工具,今天我们综合来自不同基本学科的丰富信息,将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就能把它们组织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美丽的画卷。

心血管系统的末端微血管在显微镜下可描述为互不关联的有机单元,网络是各种组织所需营养的送达地点,是抵御外来不良作用的重要阵地,是保持体内温度的关键自然因子。它也紧密包含在受创伤组织的再生或重组中,它既是脑、肝、脾、肾和各类腺体处理各自特殊物质的环境,也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局部控制的对抗以达到中心控制的平衡。最后,它还能适应并改建末梢毛细血管的自然结构,体现了人及动物集体应激非常条件和抵御衰老及疾病挑战的巨大潜在功能。

如果拿研究者60或70年前 讨论的问题与现状作个对比,不仅我们今天仍面临同样的课题,而且许多早先抛弃的概念仍具有挑战性。

本世纪早些时期,科学家们的思路受August Krogh所做工作的支配。这位丹麦生理学家因他在该领域的创先性研究而获诺贝尔奖。他的研究着重认识到局部控制的重要性,并把他的概念建立在对组织供氧能力的调节需要上。他针对骨骼肌建立的Krogh柱面模型以毛细血管空间排列为基础,使交换物质从血液向实质组织细胞扩散时呈最佳变化梯度。Krogh阐述的操作机理,在稳态条件下机体能自动地有选择性地减少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而在肌肉运作时根据需要增加开放的毛细血管。

之后,法国胚胎学家Charles Rouget提出,毛细血管网络可以被认为是血管系统中尚未完全成熟的一部分,在生命期间有进一步完善的潜力,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已经证实在大多数毛细血管基底膜中有多分支的周细胞存在,这种细胞可使毛细血管内腔变形。

Rouget的研究和推论建立了使微循环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概念,并对大量衰老过程和血管生成的研究产生了影响。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微循环网络不单纯以静态的结构存在,而且能为保持血管-组织的内环境稳定而做一连串的随机改建,以应激可能出现的破坏性变化的一种极具独特活力的器官单位。美国那句古老的谚语“你和你的动脉一样老”也许应改为“你和你的微循环一样老”。

活体显微镜方法学的不断更新使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哺乳动物的活体组织,并发现当骨骼肌增大工作负荷时,充满血液流动的毛细血管数量确实增加了近10倍,从而进一步证实了Krough的推理。

综上所述,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微循环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能够为适应组织中实质细胞代谢活动的增加而增加血流量,这种调节意味着存在一些反馈活动来控制那些在两种可能性连续影响下的血管,最接近末梢血管床的输入枝血管,其功能意义介乎大循环(系统循环)与微循环(局部循环)之间。这儿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一区域的动脉枝连续地受到系统和局部控制机制的影响。与大循环有关的调节作用受神经系统支配,以保持中心血压,而对于微循环系统则通过控制组织灌注来满足代谢活动的需要。虽然两种方式的作用汇于一身,其作用方向却不尽相同,甚至在疾病状态下是相互冲突的。

微循环系指大循环中的游离血管进入每一器官之后的循环部分。它由微动脉、前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网、后毛细血管及微静脉组成。在微动脉壁上有较密布的平滑肌细胞,在前、后毛细血管中,平滑肌分布稀疏,呈束状,环抱着它们,又称前、后毛细血管括约肌,起闸门作用,在真毛细血管壁中却没有平滑肌细胞,其管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构筑。微血管平滑肌的基本特性之一是这些细胞保持在部分紧张或松弛状态,这种被部分激发的状态可比喻成是肌肉的紧张度。这是一种变化着的动力,不仅决定着血流的导通或阻隔,而且决定着对其他物理化学刺激的反应强度。神经系统强加于供给动脉的紧张性是为了将系统血压保持在一定范围。另外,来自局部环境的因素直接作用于更末梢的小血管,或增强或减弱平滑肌细胞的反应状态,这种一分为二的作用对调节效应细胞反应状态的部分性介入甚至可以压倒中枢刺激。

血液运载物质与组织间隙的物质交换假设是一种被动过程,其中微血管壁内皮屏障的作用像一个滤过器,使选择性的交换物质通过假设的众多的“孔”或水性通道。这种功能反映内皮细胞与其他细胞肯定有重要不同,或者存在其他特殊的结构。

对隔开组织间隙与血流的屏障进行详细的超微结构分析,揭示出几种自然通道的存在,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形成称为内皮膜的内皮细胞镶嵌体,排列在由一层糖蛋白组成的内表面和由一层无定形的基底膜组成的外表面中,尽管已经进一步论证存在一些自然通道使物质穿过内皮细胞移动,内皮交换的复杂性仍在随着人们的目光变敏锐而增加。 转贴于

早期对上皮膜可透性的大体研究提出了物质从这些细胞邻近的表面之间敏捷地移动穿过多细胞屏障的可能性。最近几年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表面上溶在一起的邻近的内皮细胞之间保持着50~100埃区域的间隔,足够保证物质分子的传递。

内皮细胞的状态是关键因素。毛细血管内层和基底膜被内皮细胞结合起来,相邻内皮细胞之间的接触或紧或松,很大程度上由这些细胞的调节来规定。有充分证据证明局部区域因素能以一种指定方式影响细胞间关系,并以此改变内皮传输屏障的交换,这种反馈承担着对机体受到严重干扰时的局部适应任务。

最近对保持邻近细胞表面胞间制约作用力的研究表明,这一特征可通过决定细胞形状的F-肌纤蛋白的内部细胞骨架的动因来改变。这一外观与交换之间的相关性是由20年代Landis提出的,他研究了穿过单支毛细血管的液体移动,首次对血管壁液体通透性进行了定量估算,并证实了Starling在1890年提出的关于在胶体渗透压与静水压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的假说。后来的研究者们则采用更精巧的途径包括对整个附加物的连续称重来测量液体的得与失,以及藉此了解流体静水压与胶体渗透压的相互作用。

通过电子显微镜得到的数据还揭示,大量内皮小泡是物质传递潜在的交通工具,并已有研究证明经这一结构类型可完成大分子移动。然而,大量胞质交通工具的分布使一些研究者提出这些90埃的链泡能排列成一个相当大的毛孔系统,对其传递的动态过程正在研究中。

沿着微循环发展史,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人体。大多数从动物实验得到的信息能用于探索人体的问题。与动物相比,人体微循环测量的障碍之一是能作为详细研究的部位有限。

活体微循环显微镜作为研究人体微循环动态变化的实用工具在国外开始于30年代。皮肤、眼球结膜、手指的甲皱区域较薄且相对较透明是特别适合的观察位置。在这些部位可以长时间观察和记录大量的真毛细血管回路和血流状态。但在早期、微循环作为临床工具的主要不利之处是受到技术上的限制,其各指标在本质上只是描述性的。David是这一研究的先驱,他最先描述了高血压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变化特征。

我国最早的微循环研究开始于临床,陆道培等于1961年首次报道了应用毛细血管镜对40例正常人及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甲皱微循环的研究,描述了毛细血管襻的轮廓、长短、密疏及形状。陈文杰等1962年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机制的研究中,除对甲皱毛细血管襻进行了形态的描述外,还对其机能(脆性、通透性)进行了检测。1964年,李志山,陈文杰首次系统地介绍了甲皱皮肤微循环的检查方法,同时介绍了13项检查指标及其相对正常值。13项指标是: ① 管襻一般外观;② 管襻数目;③ 管襻长度;④ 管襻畸型;⑤ 管襻直径;⑥ 襻顶宽度;⑦ 管襻周围渗出点;⑧ 毛细血管压及指侧小动脉压;⑨ 管襻内血流速度;⑩血流状态;管襻对针刺的反应;对束臂刺激反应;二次出血检查。以上工作为我国临床微循环的研究起了奠基作用。

1965年,在祝寿河、华光与阎田玉领导的抢救流脑患儿的合作项目中,修瑞娟应用甲皱微循环研究方法日夜连续检测了58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儿的甲皱微循环各指标的动态变化,自患儿入院追踪至患儿痊愈或死亡,同时由陈祥银等测定这些患儿体内生物胺的变化。发现患儿甲皱微循环的变化与生物胺的变化密切相关,还发现不同临床类型(普通型、脑型、皮肤型、肺型)患儿的甲皱微循环表现及变化也不同。该研究首次在世界上发现了微循环自律运动的激活对改善人体各器官及组织急性缺血的重要作用并应用微循环指标协助临床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971年,修瑞娟在肺心病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之先又将甲皱微循环的观测指标应用到肺心病患者,在临床观测中设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风心病、冠心病对照组,发现肺心病患者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血流缓慢及管襻痉挛,对寒冷刺激特别敏感。这一阶段对甲皱微循环的深入研究,一方面证明该指标在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在判定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急性脑膜炎患儿甲皱微循环昼夜连续检测、发现微血管自律运动在病情转化中的动态表现及其重要性。与此同时,也发现甲皱微循环各项指标的变化没有严格的特异性,管径的收缩和扩张、流速的降低或血流淤滞、管襻形态的异常以及微栓子的形成等等,在许多疾病中都可以有类似的表现,即使在正常人中甲皱微循环的各项指标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以及疾病治疗的前后进行自身对照较异体对照更为有价值。从本质上看,甲皱管襻只是微循环的真毛细血管网部分,而不是皮肤微循环的全部,也不是体内其他器官功能的唯一代表。因此绝对不能单纯依据某人某时刻的甲皱微循环检测对其健康状态下结论,甲皱微循环检测只是一项辅助指标。1980年至1982年,修瑞娟将上述临床及实验研究在美国及欧洲进行了报告,并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上,首次将我国的临床微循环研究介绍给了西方国家。

随着宇航高科技的出现和发展,加州理工学院的Wayland等接触了医学的理工学者们决定将他们精细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探索人体功能。于是,微循环系统的研究被选为突破口。70年代初期电子细胞计数器、微血流流速测量仪、微血管管径图像剪切测量仪、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谱分析技术相继出现。时代性的技术革新将微循环的研究推向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广大微循环研究工作者应用微血液动力学、生物流变学和临床血液流变学、活体微循环和大循环显微电视同步检测技术、计算机数据及图像处理技术、无创伤临床研究和检测系统等一系列方法,对微血管的正常功能及其障碍从临床到实验室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休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疾病发病机理和防治作了进一步阐明。这些成绩使我国的微循环研究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当前,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微血管功能的研究向纵深开拓。如从组织培养角度来研究大鼠主动脉环的新生末梢微血管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生长;应用肝素、FGF和VEGF等生长因子来研究其对心脏侧支微血管血液循环状况的改善作用;从血管生理学角度,研究微血管内皮源性的EDHF(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作用于微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超极化作用,促进血管舒张、以减弱血管壁对一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应用显微缩时录像等技术从宏观和微观研究微血管的自律运动的机制和微血管壁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体内循环内皮细胞及其凋亡机制也正在深入阐明。

微循环范文6

同样受益的还有兴惠艺术园区、六合新村、竹木场村、李庄、苍头村等北京多个地区的居民。长期以来,因为没有公交车到达地铁站,这些地区的居民在早晚高峰期的出行,受制于与地铁站不远不近的距离。步行吧,早上的时间都是按分按秒计算,距离也不是很近;打车吧,成本高不说,在早高峰期几乎打不到车。所以很多人选择家人送或坐敞篷的观光车,冬天冷夏天热。很多居民纷纷建言要求尽快开通这些地区的公交车或通勤班车,打通城市微循环,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也是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酝酿,北京市通州区7条微循环纯电动公交开通了。首期共投放70辆海格纯电动公交车,这也是目前为止北京引进微循环电动公交车的最大订单。

微循环公交线路发车时间为6时至9时30分、17时至21时30分,间隔小于10分钟,将从根本上解决早晚高峰期通州居民与地铁6号线、八通线接驳难题,打通北市大都市居民区至地铁站最后一公里的微循环问题。

该工程为通州区折子工程,由通州区区长亲自审批,是惠民利民的重要工程。同时,微循环电动公交属通勤班车,但不同于常规公交。因此,在车辆选择上,北京市恒基客运有限公司不仅关注安全、稳定、舒适、高端等基本需求,更把环保放在重中之重,全部采用纯电动车,为城市微循环加注绿色标签,让北京市民不仅舒适出行、安全出行,而且要绿色出行。

7条微循环通勤纯电动公交线路全部采用的是6米长的海格H6V纯电动车,这是海格客车在H6V纯电动公务商务用车的基础上推出的一款新品――海格H6V公交版纯电动轻型客车。

海格H6V纯电动公交版采用全承载设计,拥有3H高刚性框架车身结构,极大增强了车身扭曲能力,最大程度保护车身运行稳定,确保乘员安全。该车型在继承H6V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公交客运需求进行特殊设计,车内装配公交座椅,车头处装配公交显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