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古诗范例6篇

霜降古诗

霜降古诗范文1

一、感知作者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善于把生活中小不见经传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来刻画,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他们新奇地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个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驶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

二、重视语言特性

古诗的语言特性,在教学中表现为诗的语言跳跃与情感跳跃之间的联系。诗句落笔,境界顿生,大起大落之中,体现出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再加上一些不寻常的语言、修辞方法的使用,作者独具匠心的文采的表现,正是这些与众不同才成就了自古以来绚烂缤纷的古诗语言文化。因此古诗教学中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不能拘于常理,因为这正是“诗眼”所在。如《枫桥夜泊》中“叶落乌啼霜满天”一句,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降着霜。从整首诗来看,这应该是天明的时候,那么上面的解释就欠妥当。“霜降”一词并不是说“霜”也像雪一样从天而“降”。我觉得“霜满天”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是思想染上了情感色彩。诗句正是用简洁的语言在平庸的景色上,披上了迷人的一层纱帘,美妙至极,描绘出了一幅实景的图画,充分体现了诗人奇妙的想象,也可以说是诗人神奇的灵感。这种象征性的思考,能够唤起一种共鸣的情绪,使读者接受诗的思想。这样的意思不可名状,但此诗呈现给读者的则又是清楚活跃的。此刻,诗完全成了作者心理的一种感应,一种与宇宙共有的人类感情的理想,只不过是通过诗人的转化,使其明显化了,使地表下的绿色渐来渐近,直至拱出黄土,露出地表,展现绿色。这里的“霜满天”虽然不太合乎实际,但这是适宜的一种真实,他逼真地写出了当时那刺骨的寒意――那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的寒意。从整句诗来看,“日落”是所见,“乌啼”是所闻,而“霜满天”则是所感。全句层次鲜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同时也勾勒出一个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气氛和羁旅者孤独清寥的感受。此刻我们便不难理解诗人的所有用词章法了。

三、赏析写作技巧

诗人在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还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若能稍加赏析,定能其乐无穷。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诗句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出事物的;又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拟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平明寻白羽毛,没在石棱中”(借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等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不论是白描手法还是修辞手法,追求的都是语言艺术。这些诗句若能细细品味,学生定能深深感到世界之可爱,文字之美妙,也必定为作者超凡的观察力、想象力而叹服,自然也就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四、积累诗歌语言

霜降古诗范文2

白露时节,夏季结束,天气由热转凉。而到了寒露时节,秋季也即将结束,这时天气则由凉转寒了。这时的大雁大部分已在南方做客,所以有“寒露一侯鸿雁来宾”的说法,深秋的天空中只剩几只失群的孤雁会偶尔鸣叫。

寒露时,粮食已经收割完,要开始深翻土地了。深翻土地不仅可以将麦秸翻进泥土沤成肥料,还能将钻进土里准备越冬的小虫子翻出来冻死。除虫,沤肥,一举两得。这时的大白菜和胡萝卜都已经长成,想吃当季新鲜的蔬菜就它们啦。

八月桂花香,到农历九月,寒露的后几天,就是的天下了。古时候,隐士大多爱菊,所以探访隐士最好的时间就是在深秋寒露时节,看哪个院子种着,也许那就是弃官归隐的人家。也因此被称为“花之隐逸者”。关于的诗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正是东晋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如今我们可以自己种菊,也可以去公园看菊展,带着孩子去菊展饱饱眼福吧。一边赏菊一边给孩子讲讲隐士的故事,或者和孩子一起背一首关于的诗,这样的假日活动很不赖吧?

随着气温越降越低,降到0度的时候,空气中的水分遇到植物结成露水后便凝结成白霜了。“霜降”就是这么来的。

霜降时节,气温已不再适合植物生长,叶绿素开始下降,变成黄叶素或者花素,各种草木要么枯黄要么叶子红,站在草木之间,满眼不再是深深浅浅的绿,而是斑斓的红黄棕,“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正是这个时候。所以这个季节最好玩的游戏莫过于带着孩子去植物园收集各种落叶回家做标本!一边欣赏美丽的叶子,一边认识植物的种类,还可以试着把收集到的叶子拼成一副画,很锻炼孩子的创意和想象力哟!

古时候,霜降这天会有阅兵,人们还有吃栗子的习俗,因为“栗”和“力”是谐音,因此讨个口彩,希望吃了栗子今后更有力气。不过鉴于古代没有大棚,也可以由此断定:栗子也是当季食品。

另外,柿子在霜打之后涩味就去了,所以霜降之后的柿子太甜啦!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二九相重是重九,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之级,所以又叫重阳。

霜降古诗范文3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1:九日酬诸子清代:妙信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①东篱约:指到东篱下去观赏菊花。典出东晋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尊:本指酒杯,这里还含其他酒具。草堂:指作者隐修的寺庵,以其简陋而称。

②树杪:树梢。高月句:谓月亮升得很高,天气很清凉,身上的衣服显得单薄了。

③经年:常年。九日霜:指农历九月初九,已至深秋,已是降霜的季节。

④绝世:冠绝当代,举世无双。独步:独一无二,一时无两。常用以比喻杰出人材。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2:西夏重阳明代:王逊

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

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

击柝徒吟胡地月,屯田也食汉渠春。

艰难薄俗犹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

①这首诗选自《宣德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亦收录此诗)。

②功名炊黍寻常梦:用典。传说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及醒,主人炊黄粱未熟。事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后遂用作典故,以“炊黍”比喻虚幻的梦境。黍,此处指黄粱。

③柝:旧时巡夜者击以报更的木梆。

④汉渠:指流经宁夏平原的汉延渠。

⑤薄俗:轻薄的习俗,坏风气。

⑥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后泛指南方人之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来把南冠作为远使或羁囚的代称。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3:九日登长城关楼明代:王琼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霜降古诗范文4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南方的秋天,清爽少雨,气温适中,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有时造物者恩惠特隆,让秋天延长,使人间多享清爽之福,冬天几乎不存在,十二月、一月、二月,仍然是秋天。纬度高的地方,情形可不一样。霜一降,天地就从灿烂转趋苍白,哪有南方的常绿?宋人范成大有《秋日》诗云:“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州一带黄。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清人黄仲则的诗句“全家尽在秋风里,九月寒衣未剪裁”,情景凄凉,溢于言表。灿灿如金的秋光,虽然美好,对北方人来说却是“秋色无限好,只是近寒冬”了。“悲哉秋之为气也!”不在南方的古代诗人,因秋兴悲,是可以理解的。杜甫的《秋兴》八首,乃诗人晚年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时的悲歌,把秋天带来的伤感,结合他的身世和时局,尽情表达出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杜甫的《登高》,时间和空间背景,与《秋兴》差不多,而其悲怀更有过之。二十世纪的读者,讽诵杜甫这些诗篇,除了感念一代诗圣的凄苦、欣赏千载诗宗的艺术之外,还可以把这些作品拿来印证现代西方的一些文学理论。《秋兴》太长了,这里取《登高》。

当代影响深远的大批评家佛莱,受了弗雷萨、弗洛伊德和雍格的启示,奠立了“基型论”的批评学说。佛莱为文学作品整理出很多公式,看到了文学作品的彳艮多内部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乃从分析、归纳古今的大量文学作品而得来。他称它们为基型。例如,佛莱这样描写几种主要文类的特色:

(1)喜剧:相当于一日中之晨,一年中之春,一生中之诞生。

(2)传奇:相当于一日中之午,一年中之夏,一生中之结婚或取得胜利。

(3)悲剧:相当于一日中之昏,一年中之秋,一生中之疏离、衰亡。

(4)讽刺诗文:相当于一日中之夜,一年中之冬,一生中之死亡、解体。

佛莱又比较了喜剧和悲剧的情调和意境,指出两者的对立。这里仅略述关于悲剧的部分。在悲剧中,人往往是孤独的、被遗弃的;所出现的动物则是野狼、兀鹰之类;植物则为邪恶的森林,或为荒郊高原;矿物则为沙漠、废墟之类。

佛莱不谙中国文学;他的归类,由于野心极大,涵盖古今,难免会不周延,会出现很多例外。然而,拿佛莱的理论套在杜甫的《登高》上面,却仿佛如一套度身定做的西装,穿在定做者身上,刚刚好。

《登高》是一首充满悲剧情调的诗,而其悲哀,诗中第五、六句最能扼要集中地道出来。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杜甫这两句诗,包含了整整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回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这两句真是“诗眼”,上文和下文只是用来渲染气氛和情调而已。《登高》写秋天,写衰疾老诗人的孤独,写荒郊高原,所用的意象,正是佛莱所说“悲剧”的种种基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登高》没有清楚交代晨昏;然而,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幅图画来说,我们总不会联想到早晨吧。(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之句,写的是昏,不是晨。)

钱锺书在小说《灵感》中,以幽默的口吻,这样说明中西方文化风俗的不同:“我们招手,手指向下,他们招手,硬派手指朝上,我们礼拜时屈腿,他们行敬礼反而举手;他们男人在没结婚前向女人屈膝求爱,咱们男人结婚以后怕老婆罚跪;一切的一切,你瞧多别扭!……我们死了人穿白,他们死了人带黑……”

当然中西之异,还可以无限地列举下去。不过,我们也可以列举出中西方相同的地方:都招手,都行礼,都有恋爱和婚姻,都悼念死去的人……

秋,是令人感伤哀悼的季节。杜甫之外,雪莱也把急风、落叶、死亡与秋天连在一起。

狂放的西风啊,你是秋天的浩气,

你并不露面,把死叶横扫个满天空,

像鬼魂在法师面前纷纷逃避,

让它们在那里低低冷冷地躺下,

每一片都像尸首在坟里发僵。

(此为《西风颂》片段,中译出自卞之琳手笔;卞氏译文典雅精致,极为难得。)

霜降古诗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方法

一、以作者和背景作为切入点

应当清楚,任何作品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才能理解得深刻,也只有在特定背景下理解起来才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诗歌自然不例外。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读时人的诗歌,一看就懂;可是,读古人作品,往往就得看注解了。道理很简单:时人的诗,就是以我们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不用说我们也清楚;而古人的诗,则是以古人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我们是两眼摸黑,理解起来自然困难重重。教学诗歌,除了字词的解释外,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等都是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以曹植《七步诗》为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过《三国演义》的都清楚,曹丕因为嫉妒弟弟曹植,担心他跟自己争夺王位,于是刚一即位,就命令他在走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否则小命难保。七步做首诗,曹丕显然有意为难曹植,不想曹植七步之内居然完成!哥哥心意,弟弟心知肚明,于是借题发挥,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的责问。有了这个故事做铺垫,理解诗歌无疑会大大降低难度。《七步诗》当然是诗,但曹丕用意不在诗,曹植用意同样不在诗。准确理解的关键不在诗本身,而在做诗的那个背景!讲清了这个故事背景,一切尽在不言中。可是,如果不讲清这个背景,学生眼里的不外乎尽是豆子豆叶等的,要读出诗中味道,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看,尽管只有二十八个字,却为读者展现了一副美不胜收的国画:深秋之夜,月已落,霜满天,天地一片寂静,远处几声乌啼传来,令人倍感寂寥。江岸上枫叶火红,江面上渔火点点。仔细品味,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月是落了的,霜是满天的,乌啼是深夜的,渔火是零星的,钟声是客船上听到的——画面很美,但画面中每一事物却都不透着凄凉、透着寂寥!此情此景,诗人能是兴奋的吗?为什么不高兴?如果已经告诉了学生该诗是诗人落第之时、飘泊异乡之时的有感而发,诗意就更明白了。名落孙山,飘泊他乡,诗人愁啊!“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可是,二十八个字中有一字是“愁”字吗?没有,但却字字不离愁思!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三、感悟诗歌的情感

古代诗歌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这是现代诗歌难以企及的。古诗的意境,所谓的诗情画意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解决之道只有一条:熟读。诚如本文开头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没有熟读,没有大量的熟读,令人很难体会出古诗何以魅力无穷,更不要说小学生了。当然,小学生读古诗,未必就一定能体会出意境,但长久的坚持,肯定会有所收获。实际上,只要孩子们能从熟读中感到快乐,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要读,认真读,就已经意味着有收获了。怎么读?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其次是要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感情怎么读得出来?那就要看你是否读到家了。简言之,诗歌感情的体会需要千百次的反复诵读,仅仅几遍或者十几遍是无济于事的。

四、通过词句讲解体会诗意

霜降古诗范文6

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始黄华。”是说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此时已开始普遍开放。

寒露时节,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但干旱少雨往往会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成为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此时很多疾病的发生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另外。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在寒露节气中,老年人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养生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h、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

寒露农谚

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霜降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霜”的,因为此时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老年人也极容易患上“老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这时应该多吃些梨、苹果、白果、洋葱、芥菜(雪里蕻)。

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这时的进补佳品。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闽台民间在霜降这天,要进食补品,闽南有句谚语“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一些地方要吃红柿,认为这样可以御寒,能补筋骨。而泉州老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的说法是:霜降这天要吃柿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另有些地方这天一定要吃些牛肉。

霜降农谚

霜降前后始降霜。有的地方播麦忙。

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晚稻就怕霜来早。

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

10月节日

重阳节

上一篇蜂胶功效

下一篇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