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的古诗范例6篇

长歌行的古诗

长歌行的古诗范文1

最早的流行音乐与古诗词

流行音乐诞生于近代开埠最早的上海,在人们的印象中,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流行歌曲充满西方的情调,是一种舶来品在中国的移植。所谓的现代流行歌曲在音乐上大量借鉴了西方现代音乐的元素,由此塑造“现代”感觉。如果仔细对歌词进行研究,我们会发现,这种现代新兴歌曲与古典诗词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联。现代流行歌曲中,中国传统古诗词汇集到一起,成为现代流行音乐取之不尽的资源。这种承续和汲取一直维持到当下,还常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20世纪初,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先进的新文化代替原来的旧文化。上海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了以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为开山之作的中国第一代流行歌曲。当时的流行乐坛还到处充斥着西方味道,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缺乏流行音乐元素。与此同时,较为流行的西方音乐形式不断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流行乐坛。当时的流行乐坛多采用欧美流行的曲子,由中国文人“依声填词”。由于要考虑新思想的传播和传播形式的保守,古代诗词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现代流行歌曲之中。

流行歌曲对古代诗词的吸收和借鉴没有固定的方式,最明显的就是直接选用旧体诗词作为歌词。这类作品在当时流行歌曲中占比不是很大,但要超过新诗作歌词的情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有《淡白梅花》(纳兰性德《眼儿媚・咏梅》)、《长亭柳》(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湘江忆君》(卢仝《有所思》)、《良宵曲》(温庭筠《更漏子》)等等。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流行歌曲的第一阶段,反映了以黎锦晖为主的第一代词人面对匮乏的新诗资源及自身并不成熟的创作能力,不得不转向深厚的古代诗词寻求支持。比如由黎锦晖创作、王人美演唱的《淡白梅花》,现在听来充满了浓重的老上海百老汇色彩,原词的意境倒是淡了。

《淡白梅花》

词曲:黎锦晖

莫把琼花比淡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除了直接将古诗词当作歌词外,当时还通过点缀式或拼接式等方式借用古诗词。点缀式是指在歌曲中仅选用一两句古典诗词作为点缀,比如:

《一封快信》

选用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昨夜梦太长/醒来时不早/门外有人敲/绿衣邮差到/……

拼接式一般选用整首或至少半首古诗词原作,和新歌词拼接成一首完整的歌词:

《我怎么舍得你》

借用宋代《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第一次相逢/约在黄昏后/你礼仪周到/你倜傥风流/……/你别离情偶/泪向内心流/我失去灵魂/比死还难受/今年元夜时/花市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当时的歌词创作中,古诗词要明显高于新诗借用频率,可能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由于新诗大多只宜读,不宜唱,二是新诗有著作权的问题,诗人不愿作为歌词材料推广。

古诗词本是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歌词

古诗词在今天已经成为经典文学殿堂中光辉四射的文学体裁,而在其产生的当时,它正是流行于秦楼楚馆闹井酒肆的流行歌曲。从现在发现的敦煌词中,我们大致还可以还原出其通俗而清新的原始面貌,也可以从中想象出歌女演唱的情形。“词”在唐代的兴起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是诗由盛转衰形成新的文学形式的召唤,另一方面是新的音乐对歌词的急切需求。从《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在初期都可以入乐而歌,与今天的歌词一样自由灵活,但是,每当新的诗体从音乐中独立出来,“遂变为文章之事,非复律吕之事”。我国的诗歌史,其实是一部歌词的发展史。古人没办法记录旋律,只有歌词文本被记录,古人称之为诗,在唐宋时,才把歌词与诗从形式到概念上加以区分。

我国自古就有“诗乐舞混沌不分”的传统,《诗经》《楚辞》和乐府诗歌中的古诗大都吟唱,作为音乐性更强的词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均体现出歌曲的特征。

古诗词潜伏在流行歌曲中的形式

流行歌曲在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消失――复苏――繁荣等时期,不论是二十世纪早期的流行歌曲还是当代流行歌曲的歌词,我们都可以看到古诗词在语言上对歌词的影响。

流行歌曲的全面复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港台地区流行音乐不断传过来,其中以邓丽君的影响最大。从邓丽君演唱歌曲的歌词中,有许多整段整段的古诗词。她开创了歌词借用整首古诗词的先例。时至今日,在热播的大型古装剧《甄执》中的大量插曲也都来自古诗词。

有些流行歌词则将古诗词同现代白话文相结合,即借用古诗词的某一两句,点缀其中――如家喻户晓的琼瑶,1981年为电影《却上心头》同名主题曲作词,其中就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电视剧《庭院深深》的同名主}曲借用了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中“庭园深深深几许”。著名创作型艺人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则是借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此外还有很多单纯的借用词牌名,其歌词本身同词牌没有任何关系,如伊能静《念奴娇》、SHE《长相思》、费玉清《一剪梅》、张信哲《声声慢》《雨霖铃》等。这些歌词将白话文与古诗词结合起来,迎合并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不但有利于流行歌曲的发展,增加歌词的内涵,也有利于古诗词的传承。

有些流行歌曲不直接借用古诗词的句子,而是化用古诗词中的意境,借用古诗词中的典故,这种传承方式以方文山的作品最突出。《娘子》《上海一九四三》《双截棍》《刀马旦》《东风破》《敦煌》《千年之恋》等均将古诗词中描述的情感和故事用白话文叙述,使古诗词化为现代歌词。

2009年,由李宇春演唱、郭敬明作词的中国风歌曲《蜀绣》,堪称近年流行歌曲借用或化用古诗词的集大成者,据考察,整首歌曲竟然隐藏了至少十五首古诗词,正是由于巧妙地借用了众多的古诗词,整首歌的古典唯美意境凸显,听者如沐古风。

结语

长歌行的古诗范文2

[关键词] 古诗词歌曲 演唱技术 韵味 情感表达

“中国的古诗词原本都是可以咏唱的,是文学与音乐一体化的艺术作品。采诗歌以作乐,是自周代以来就有的文化传统。在宴饮上,主客之间常采用诗乐的形式相呼应酬唱和,这样一种‘诗言志’的演唱方式,当时被称作‘歌诗必类’。而汉代的音乐机构乐府,有相当一部分任务,就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配成曲,编演歌舞子宫廷演出。宋代文人作词和乐的艺术活动十分平常。他们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先乐后词’。”柳永、姜夔就是当时有名的词乐创作者。而由于历史的缘故我们现在仅能看到他们的诗词,而无法听到与诗词相配的曲。凹世纪前期,出现了黄自、青主等为古诗词谱曲的作曲家。白居易的《花非花》、苏轼的《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等一批古诗词,经过现代作曲家的创作,成为词与乐结合的新型的艺术歌曲。

古诗词歌曲由于其浓郁的古典韵味和丰富的文化蕴含,而与现代歌曲形成了一些鲜明的对比。无论是在演唱风格上,还是在情绪表达上,两者都有很大的不同。想要唱好一首古诗词歌曲,不仅要掌握演唱现代歌曲的基本技巧,包括呼吸、吐字等,还要在其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诗词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深知古诗词的基本旋律和风格流派,思考古诗词的风格特征,体会诗词的意思等,这样才能抓住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才能为演唱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古诗词歌曲中气息的运用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艺术的能源。有了气才有强弱,才有节奏的长短、音的高低、音色的变化和感情的表达。没有良好的气息控制,歌唱时会出现气不够用,容易造成喉咙上提、声音发紧、发白、不扎实,缺乏力度和美感。演唱古诗词歌曲同样也要气息的支持。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情绪需要特殊处理时,还要吸收我国传统用气的特点,有目的的采用揉、送、提、沉、歇、缓、收等多样手法,来表达演唱歌曲。

古诗词歌曲由于其本身的原因,歌词往往只有几十个字。诗往往只有二三十个字,而词最多也不过有百十来字。几十个字来唱完全曲,所以每个字的音都不会太短,否则就没有歌曲的深意。在古诗词歌曲里,往往一个音要占四五拍或更长的时值。像汉乐府民歌《上邪》,开头“上邪”两字,就一共占了十一拍,共三小节,而且里面装饰音也较多,这就需要演唱者有足够的气息去支持,气息连贯流动,把这一个感叹词唱到位,唱的一气呵成,而中间不能有断断续续的感觉。

演唱古诗词歌曲,不仅要气息连贯、流畅,有充足的气息去演唱每一个音,还要注意气息的变化。并不是一首歌的每一个音都用十足的力度去演唱,而是要根据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作品的风格,调节气息的强弱变化、长短变化等。这样表达出来的歌曲,才会让人有一种虚实、变幻的感觉,才会最基本的体现出古诗词歌曲的韵味、意境之美来。

所以,要想唱好一首古诗词歌曲,就要有充足的气息支持和良好的气息控制,这也是演唱一首歌曲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古诗词歌曲中吐字咬字的重要性

“古诗词歌曲的歌词是建立在汉民族语言的基础上的,讲究声、韵、调三要素,要加强字、声的结合,要求字音清晰、准确,辨别声母的发音部位,要分清喉、牙、舌、齿、唇五音;还要准确掌握韵母的开、齐、撮、合四呼,唱字时不唱音符,而要讲究字的头、颈、腹、尾;并掌握十三辙的运用,行腔时保持好母音的准确,不论强弱顿断,一个字未唱完时,口腔位置不能变动,做到以意带声、以情扶声、以气催声。”

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恰当的咬字吐字能准确地把握风格,表现歌词的内涵和思想感情。歌唱中的字是有别于生活中的语言、朗诵、台词等艺术语言。如果发音不清咬字含糊,就根本谈不上歌曲风格。

古诗词歌曲以诗词作为歌词,不同于现代人的言语习惯和理解,而且因为字少,表达的意思又较为深奥,所以每一个字都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演唱古诗词歌曲时,每一个字都应-该仔细推敲、琢磨。在演唱中每一个字都要准确清晰的表达出来,不能够含糊不清或一带而过。因为有时一个字就可能表达了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著名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整首曲子只有二十八个字组成。而这二十八个字就能即描绘了景色,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郁,所以每个字都十分的重要。这首曲子的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层次变化却很多。为了更好表现歌曲的情感,体现歌曲的民族风格,在咬字上应不同于一般的创作歌曲的演唱,而要尽可能地做到字头发的快而短,字腹圆而长,字尾收的软而短,如“落lu-o”“霜shu-ang”两字要把韵母中的u延长,来突出古曲的韵味。

所以,当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词歌曲时,首先要把歌词逐字逐句的朗读几遍,弄清楚每个字的准确发音,字的归韵、重音等,为歌唱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古诗词歌曲韵味的把握

“中国语言本身具有声韵调,中国古代诗歌一开始就是可以吟咏歌唱的声韵,故韵律一直与词采相伴,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诗经》的重歌叠唱,乐府的采诗夜咏,唐近体诗的平仄谐律,宋词的起源于燕乐胡夷里巷之曲,元小令、套数的合子工尺、律吕,都足以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精神。如果说句数、句法使中国古诗具有建筑美,词采使中国古诗具有绘画美的话,韵律则使中国古诗具有苍凉、或婉转、或凄楚、或甜蜜的独特的音乐美。”

“声乐作品是歌词与旋律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声乐旋律是按照歌词和人声特点而谱写的。由于语言的语调是有规律的,而语调在歌曲中恰恰是旋律声乐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调表现在声乐特点上就是韵味。”

韵味是古诗词歌曲区别于一般声乐歌曲的重要标志。因为古诗词歌曲本身就是由具有韵律的诗词构成,具有诗词特有的韵律韵味,所以古诗词歌曲中的韵味美是独有的,是最能表现古诗词歌曲特点的。

不同的诗词,韵味不一样,不同的古诗词歌曲,也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有的歌曲幽静,略带凄凉,如曹雪芹的《红豆词》,此曲前半部分惆怅,后半部分感情进发,这就需要用不同的力度、强弱、虚实、平曲来表达这首歌的韵味。

“古诗词歌曲演唱中,风格、情感还可以凭借乐谱、词意表达出来,但对韵味的把握就较难了。中国的古诗词中,由于语言、词义特别 是诗词中‘比、兴’的写法,所以在演唱时多采用‘吟唱’的手法,吐字时要讲究慢吐,但不能‘滞’,做到以字带声,高低适度。”

古诗词歌曲韵味的把握对于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古诗词歌曲的韵味,在演唱中把歌曲的韵味表现出来,才能更好的表达出古诗词歌曲的情感,使古诗词歌曲的情感表达更加的真挚,更加的自然。

四、古诗词歌曲中情感的表达

情是艺术的本源,没有情感的表达,唱歌就失去了意义。歌唱语言咬字、吐字以及归韵收音的技巧,所有这些手段最终都是为歌唱语言的情感表达服务的。清晰、准确地咬字、吐字只是歌唱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吐字、归音的技巧来生动的表现歌词作品内容的情、景、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对歌曲作品本身进行深入分析,而后形成准确、鲜明的情感体验,借助歌唱发声、咬字、吐字等手段,将内心特有的感受抒发出来,给予听众和观众。

当我们拿到一首古诗词歌曲时,不要急于去唱,而应该先对这首古诗词做些基本了解。首先应该把握好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与用意,掌握该曲的情感基调。是深情赞颂,是欢快热情,是真挚自然或是哀婉伤感等等。这是因为情感基调是作品情感表现的总趋势,它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整体综合,而这种整体综合正是高度概括的主体表现所需要的。

把握感情的基调,就要先深入地挖掘词义。唱古诗词歌曲前,先对歌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具体分析。古诗词歌曲的歌词一般都只有短短几行,但这短短几行字描述的就可能是一片气势宏伟的景色,一个凄凉优美的爱情故事,一幅山水秀美的画卷,它所表达的内容远远要超出诗中的那几个字。所以我们首先要把歌词展开来看,体会作者所描述的内容和写这首诗词的用意,反复推敲歌词和音乐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中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才能打动自己并感染别人。

《我住长江头》诗词上下共八句,质朴的语言抒发对恋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坚贞信念。而改变后的音乐具有民族风格,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是一首中国传统技法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从旋律看以简单、平稳,但就是这简单的旋律,深深刻画出了恋人间那绵绵不尽的情思。所以演唱这首曲子时声音要单纯、淡雅、自由舒畅又饱含热情。要做到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完美的表达出一位女子怀念心上人的那一片深情。

长歌行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 古典诗歌;中学生;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3

1引言

在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构建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语文中古典诗歌教学对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具有非凡的意义。本文对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中学生健全人格构建进行了论述。

2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

2.1教学内容存在缺陷

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内容设置上能够使教学要求得到基本的满足,但是尚存在很多缺陷。老师对于教材选文比较注重,忽视了我国广博的古典文学宝库,在教学上只针对个别作品或者个别作家,很少联系同题材风格的不同作家,这样就使得单篇作品和古典文学背景断裂开来,使得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

2.2思想意识不强

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育者都认识到了古典诗歌对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作用,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有部分教育者认为学多少、懂多少古典诗歌对于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小,且很多教育者缺乏对古典诗歌的热情,缺乏教学热情,这种不强的思想意识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

2.3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在中学古典诗歌的课堂教学上,主要是进行理解和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加深理解,在背诵一定量的作品上使学生可以具备一定的欣赏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古典诗歌的时候,主要是对诗歌的作家升平、艺术手法、时代背景、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到作品对于阅读者的健全人格的构建层面上,总的来说,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方法单一、目标较低,效率低下,角度不新颖。

3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与健全人格教育构建的关系

3.1通过古典诗歌开展感恩教育

当前我国很多的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学生常常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却不懂得给予与回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普遍存在着自私心。在他们的眼里,父母和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有极个别的学生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时,会怀恨在心,在面对父母的指责时,会大动干戈,在这样的极端行为的背后,是现代中学生对亲情淡薄的充分暴露。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明白亲情的含义,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父爱、母爱的诗词。很多学生都会找到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对母爱的伟大给予了充分的赞颂,还有很多古典诗歌吟颂了伟大的母爱,比如《劝孝歌》中的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这些浅显易懂的古典诗歌,虽然不能使的中学生的思想轨迹一下子被改变,但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诲,会逐渐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使学生学会感恩,让学生可以在一片人性美的沃土中心灵得到成长。

3.2通过古典诗歌开展挫折教育

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将孩子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也大包大揽过来,让孩子在顺风中成长,但是生活中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尤其是在他们在离开父母就读的时候,他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人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青年阶段,老师应该通过古典诗歌对中学生开展挫折教育。老师可以通过苏轼写的《卜算子》这首诗歌展开教学,对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进行介绍,他是在“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岭南,他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艰难和寂寞。他的心情和境遇不是常人能够承受的,但是他在词中表达的是何等的心胸与气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苏轼的遭遇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呢。这样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可以找到很多,可以安排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并进行诗歌朗诵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心理上体会到古代哲人具有的精神特征,进而在中学生人格的形成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3通过古典诗歌让学生领悟人格美

人格是一个有机体,内部过程要协调统一,通过诗词教育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心理协调统一,这是因为诗言志,诗歌本身就是人生的反映和升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古典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受到诗歌中人格特质的影响、感染,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中学生获得强大的人格力量。

4总结

本文对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中学生健全人格构建进行了论述,首先论述了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包括教学内容存在缺陷、思想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缺陷,然后论述了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与健全人格教育构建的关系,包括通过古典诗歌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古典诗歌开展挫折教育、通过古典诗歌让学生领悟人格美。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对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长歌行的古诗范文4

论文摘要:庞德虽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其诗歌更有着跟中国古典诗歌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内涵。庞德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相近的技巧,但更有着其独特的现代性想象和深切的现代性焦虑。作为一个对诗歌现代性和无限可能性有着种种探索的诗人,庞德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并不能被简化地理解,也不能被简单地贴上意象派的标签。

众所周知,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的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庞德作为意象派的首领人物,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得益于东方学家、诗人费诺罗萨(ErnestFenolosa)。费诺罗萨将大量的日译汉诗译成了英语,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就去世了。当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遗稿时,他惊奇于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宣称在中国文学里发现了“新希腊”。庞德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以他为首的意象派的诗学原则十分吻合,于是,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简约、朦胧、暗示等特征,跟意象派所主张的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简约、浓缩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的观点非常契合。中国诗歌几百年的艺术实践使庞德仿佛看到了一座大宝藏。在他们被过度抒情的浪漫主义诗歌折磨得极其不堪的时候,意象叠加等中国诗歌艺术原则使他们看到了诗歌的新可能。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这种继承关系,而忽略了意象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立场的话,可能是不得要领的。所以,我们在理解庞德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时,既要承认渊源关系的存在,更有必要阐明庞德意象派诗歌独特的现代性内涵。本文将从诗歌的技巧、内涵和诗人身份几个方面来比较庞德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凸显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技巧:现代性的想象

由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服膺,庞德诗歌中有着大量跟中国诗歌相似的意象,这让一些人以为庞德是中国诗歌的西方传人。殊不知,即使是跟中国诗歌有着相同的意象、相近的技巧,庞德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想象跟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大异其趣的。

我们可以结合庞德的几首诗歌,来解读他诗歌的现代性技巧:

少女

树长进我的手心,

树叶升上我的手臂,

树在我的前胸朝下长,

树枝像手臂从我身上长出。

你是树,

你是青苔,

你是轻风吹拂的紫罗兰,

你是个孩子——这么高,

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

(赵毅衡译)

这是一首歌咏心上人的诗作,这样的诗歌中国古典诗歌中也非常多,但是却显现出非常不同的写法。中国诗歌中不乏赞美和思慕恋人的题材,但中国诗歌中抒情主体跟抒情对象之间是有距离的,主体可以沉迷膜拜,却绝对不会和叙写对象合为一体。中国诗歌物化美人的写法从屈原就开始了,所谓美人香草,是叙写者对于叙写对象的一种美好物化。后继者形容女性美如“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或“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或所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这些都是从外在事物跟女性的对照或女性美对男性冲击的角度来叙写的。所以只要简单对照就可以看出庞德的不同凡响,庞德的诗歌不但把“少女”物化为“树”,而且叙写者本人也成为了“树”:可以想象,当“我”爱上你——“树”的时候,我也就长成了一棵树;你是青苔,你是清风吹拂的紫罗兰,那么我自然也便成为青苔,成为清风吹拂的紫罗兰。

应该说,诗歌技巧的背后事实上是不同的文化想象,而正是这种文化想象使诗歌带上了不同的时代印记。中国诗歌的抒情主体基本是男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可以赞美爱慕的女性,但却不可能将自己想象成女性。众所周知,屈原开启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但是他的浪漫想象的背后却依然有着传统性别文化的制约,而庞德《少女》中的表达,其背后依托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泛神论和性别平权思想,泛神论使人和树之间的变换想象成为可能,而性别平权又使得“我”(男性)化身为“你”(女性)成为可能。不可想象,这样的诗歌会出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甚至在庞德所处的文化中,这种超现实想象也是被视为“愚行”的。但是,正是这种想象使得庞德诗歌的现代性彰显出来,使他的意象派和中国的古典意象之间产生了质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构成了庞德诗歌的真正内核。我们再对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和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其中的异同。

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

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庞德《在地铁车站》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支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庞德的诗歌是对自居易诗句的模仿,但是我们却有充分的理由把它们放到一起比较。首先这两首诗意象构成上都是人面和花;其次写作上都避开正面描写,以花类人,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诗人要写的都是“脸庞”、“玉容”所代表的人及其内心世界,而且他们都用湿漉漉的花来曲折实现。但是,庞德的诗又以通感的修辞使诗句更加饱满:诗中,跟花瓣相连的是“潮湿”、“黝黑”,当这两个让人产生不快的触觉和视觉感受的词和花瓣组接到一起的时候,它实际上为花瓣这个意象注入了相近的主观情绪。相比之下,带雨的梨花仅仅是对事物外在情状的叙写,而“潮湿黝黑”的花瓣却经历了抽象的艺术组接,将美的花和丑的感受连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艺术上的张力。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原则是和谐,音韵和谐、意象之间的和谐、意象与修饰语之间的和谐皆在考虑之列。“梨花一支春带雨”非常和谐,而“潮湿黝黑”与花瓣相连则是有悖和谐的。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庞德诗歌截然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性手法以及手法背后的现代性想象。

二、内涵:现代性的焦虑

如果我们进一步对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和自居易的《长恨歌》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这两首诗在主题内涵上和意趣表现上的明显不同:庞德的诗表现的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化空间——地铁站,那里人流拥挤,行色匆匆,诗中的花瓣是作为没有个性的复数而存在的,诗歌表达的是人置身于现代化空间中的茫然和迷失。自居易诗中的梨花则是一枝独秀,它是一朵美丽而娇羞的花,点缀其间的雨珠只是增其妩媚。诗人借用花描摹一个落泪女子无限娇羞的容颜,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古典的审美境界。虽然是同样的艺术手法,接近的意象,但是庞德诗中那种现代性的感受和白居易诗中那种纯粹的古典性都刻画着这两首诗不同的时代印记。

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和谐。音韵和谐、审美上的和谐使得中国古诗已经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庞德的诗歌却是对中国诗歌艺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一次尝试,诗艺似是古典,表达的内容却是现代性的焦虑。忽略了这一层,以为庞德意象主义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简单回声,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旁证是在古典格律诗受到严重批判的新诗草创时期,庞德的意象主义却反过来对中国新诗人产生了影响。原因是什么呢?是中国新诗人崇洋媚外、跑到西洋去寻找古典诗歌中已有的资源?或者说一个被批判的古老艺术被贴上西洋标签就可以大行其道?这些理解显然是有偏颇的,一个更公允的答案是:庞德以现代性的内涵移植了中国古诗,吸引中国新诗人的并非这种古典的诗歌技巧,而是现代性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作为现代诗歌的一种,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在意境运用上更显示出其模糊和复杂性。庞德所创造的现代意象,相对于古典意象而言,多具有含义的不定和多义性。这种不定与多义的意象体现了现代的诗歌美学观念,同时又体现了现代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审美需求。”…事实上,多义性的确又是庞德诗歌现代性内涵的题中之义,以庞德翻译的《落叶哀蝉曲》为例,此诗原为汉武帝(刘彻)思怀李夫人所作: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女兮安得,

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将此诗命名为《刘彻》,译为:

绸裙的寒宰再不复闻,

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

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庞德译诗对原作的创造性改写,首先是增加意象:“一片粘在门槛上的潮湿的树叶”,此句为庞德所加,与庞德“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诗因而也就染上了浓烈的庞德色彩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其次是视角的转换,原诗题为《落叶哀蝉曲》,而庞德则将它改为《刘彻》,并且在具体诗句中更突出个人的观看角度,如“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中一般性的描述角度被转变为“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等更富于主观内涵的表达。

三、身份:现代性的思考者

如果我们把意象派的兴盛和庞德的诗歌道路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我们就会更加清楚他

所主张的意象派的文化意义。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人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l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其次,2O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

可以看到,庞德是在西方诗歌发展的脉络中,在西方复杂的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来思考诗歌中的意象问题的,在一种不可抑制的诗歌现代性焦虑的推动下进行了他的艺术选择。每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都必然要面对他生存于其问的存在,诗人特殊的话语方式也正是在对存在的不断质询中确立的。庞德也一样,他对于中国诗歌原则的服膺并不是因为复杂精致的东方美学本身,而是中国诗学的经验提供了让他消化、吸纳自身生存经验的容器。如果中国的诗歌技巧不能服务于庞德现代性体验的表达的话,那么难以想象他会与之产生艺术共鸣。

另外,必须看到,意象派仅仅是庞德诗歌道路上的选择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作为现代派诗人,庞德力图打破传统的狭隘束缚,在时间和空间上解放语言,通过诗艺的创新,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性和强度向诗歌内在丰富性的边界冲击。”庞德有一首诗叫做《合同》:“我跟你订个合同——惠特曼/长久以来我憎恨你/我走向你,一个顽固父亲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我的年龄已足够交朋友了/是你砍伐了新的丛林/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我们有着共同的树叶和树根/让我们之间进行交易。”这首想象奇特的诗拓宽了我们对庞德诗歌的理解:虽然庞德的意象主义是基于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拒绝而提出的。但是,他却以子辈的身份对惠特曼——这个美国浪漫主义诗歌之父提出交易合同:“是你砍伐了新的丛林/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先辈砍伐了丛林,而如今子辈可以从这里继承用于雕刻的树根,于是他们需要进行交易。这首诗显示庞德对于传统文化客观的态度,即使对待被他所反对的浪漫主义也一样。庞德的一生,各个阶段思想非常复杂,诗歌道路也丰富多彩,但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冲击诗歌的边界,创造诗歌的无限可能性。因此,不管是以意象派取代浪漫派,还是后来选择了漩涡派而离开意象派,庞德的艺术主张不是单一不变的,他的艺术主张服务于他对生存的体验。作为诗人,意象派的技巧对他而言是阶段性的,但意象派技巧背后的对诗歌现代性的焦虑和对诗歌多样性的探索是永恒的。庞德对现代性的思考是一以贯之的,他的意象派主张却反而是阶段性的,他是诗歌现代性的思考者,而不是一个可以用意象派的标签来贴住的诗人。

长歌行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 古代诗歌 阅读鉴赏

新课改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仍然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受・鉴赏”目标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古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新课标”也作了明确要求:“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古代诗歌,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阅读鉴赏一首古代诗歌呢?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在教学中的经验,笔者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方法总结了如下六个步骤:

一、正音意、学朗读

阅读古代诗歌,首先要读准字音,准确把握字音,是朗读的基础。明确每个字的含义,要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有时,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的理解。如果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字音词意之后,就可以朗读诗歌了。所谓朗读,就是字正腔圆地高声诵读,使诗歌语气连贯而见情露意。朗读是诗词教学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其特点是眼、脑、口、耳协同活动。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进而加深对诗词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学习《静女》这首诗,我们先让学生默读,掌握生字、新词,疏通语脉,然后诵读,体味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人物美、画面美、情感美。通过反复诵读。一对纯朴的青年男女约会时的情景就――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诗歌的意境也呼之欲出。

二、明节奏、感受美

古代诗歌讲究节奏,讲究音韵和谐。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歌不讲节拍就不能唱,诗没有节奏就念不上口,所以诗歌要有鲜明的节奏才能具备韵律美。古代诗歌常见的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诗经》中的诗大多是四言两顿的形式,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五言诗的节奏是一句三顿,如:长安/一片/月,万户/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入/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六言诗也是一句三顿,多由三个双音词构成,如:?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七言四顿是我国诗歌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掌握了诗歌的节奏。诵读古代诗歌时,就会感受到诗歌的节奏之美和韵律之美。

三、读文题、明体裁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研读题目,我们就可以初步解读诗歌,从而“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题目的内涵往往很丰富,它可以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写诗的原因等诸多重要信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明示了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秋”点明季节;“暝”点明具体的时间。

李白的《蜀道难》,题目的含义是蜀道艰险之意。从体裁上来说,《蜀道难》是一首乐府诗,属于七言歌行体。七言歌行是一种形式最自由的诗体。它以七言为主,兼用长短不齐的语句,长句可以达到九言甚至十一言以上,长句短句的参差变化,使诗歌自由活泼。语言自然流畅,琅琅上口。了解了这些体裁特点后,我们就能更充分地体会和鉴赏《蜀道难》中诗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豪情万丈的胸襟气概了。

四、知其人、论其世

“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比如,读杜甫的《登高》,我们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就有助于读透它。杜甫具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理想。他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诗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杜甫写《登高》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他百感交集,借眼前的秋江景色,倾诉了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会知人论世,这就要求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只有这样,才能由“知人论世”而读透作品。

五、寻诗眼、品意境

“诗眼”是诗歌的灵魂。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阅读鉴赏古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没有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诗眼”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蜀道难》中的诗眼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诗中出现了三次。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使诗眼句的每一次出现。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诗眼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由此可见,只要抓准“诗眼”进行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六、勤诵读、强能力

新课标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诵读诗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生同病相怜的人世感慨: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嗟然自伤的人生悲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诸葛武侯,许身社稷而涕泗横流。

长歌行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 兴趣 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61-0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创作。古典诗歌是我国语言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基础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相信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不可估量。但这仅仅是开始,不是结束。让我们珍惜这个项目,得到情感的归宿和新的生活安定,希望迎来第21世纪的国家文化建设的繁荣。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古诗词:

首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这一切做好之后,会发现,诗歌鉴赏无非就这么一点东西。读关于各个诗人的背景、经历的资料,注意积累各个著名诗人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感情。(1)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诵训练,带领他们学生去触摸古诗文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学习传统古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就应该重视诵读训练,让学生从实践中触摸古诗文的美。例如:使用组合读精读,不但注重发音准确的基础上,对词的理解,在阅读中读句子,掌握标点符号,语气,停顿,写在华丽的风格,深入地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审美性阅读和阅读的节奏,结合阅读,阅读情感,可以意境美进一步有音韵的语言美,品味语言。进行适当的诵读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古诗文的信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2)努力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中的好演员,进而提高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在堂上只是简单地充当观众,而不是演员的话,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长期下去,他们学习的兴趣只会越来越少。因此,作为课堂的导演,我们就要努力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中的好演员,进而把他们的主要精力都吸引到课堂中来。

其次,教学中讲解基本大意。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以课本教材为主要载体,除了做好在教学内容编写的教材,但也要注意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的方法,古典诗歌,使他们有更好的认识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理解程度讲述诗歌的背景。再代入诗人的感情,告诉他们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把语言变得通俗化,如果可以,就把古代的事件和现代的事情相结合或对比,让他们更容易消化针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朗读教学、积累知识,这是诗歌学习的起步。俗话说:“书读一百遍,其义自现”;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唱”。诗歌形式的短音节,朗朗上口,易于阅读。因此在初中阶段,坚持“每日一诗”的诗,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一天永日久,在许多事情的想法,多次通过诗歌的阅读,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甚至诗歌的意义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语感,也能略知一二,与整体把握。那是,达到“只可意会,但可以理解”的水平。更多的文学积累,感越强,越高的文学素养,为未来的升值也更好。此外,通过阅读,背诵最初认为的诗歌意象、情感世界,可以通过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影响的人物,给一个人看的景观现状,看世界,看月下花前形态改变,使日常生活场景也逐渐显现出内涵,让高雅的粗俗的话,能传达出生命的魅力和智慧。优秀的诗歌意蕴美和创造性的因素自然会发挥它的魔力,引导青年自觉到广阔的思维和心理空间。所以,看似不起眼的小诗积累多了,才能厚积薄发,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后来的诗歌鉴赏。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出现,其成就也很出色,但即使在知识分子群体越来越流行,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还是诗歌鉴赏陶人难治和社会交往。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说,古典诗歌的人,仍然有很高的要求。创设情境的同时老师要能入境,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入境的读,品,悟。教师还要不时地穿插对于背景的介绍及品后感悟。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3)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几年来的古诗词教学探索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诗词流长,博大精深的起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诗人的崇敬往往自发地出现在一首古诗词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的这一文体的古代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我认为是要找到正确的路。①通过对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初中生阅读经典诗歌灵感的语言技能,兴趣夯实,提高素养是很有帮助的。在古典诗歌鉴赏过程的学生,阅读和背诵不满意,也尝试着写一个关键的升值通道,企图改写古诗为其他风格,甚至尝试诗歌创作,不仅继承,创新,使他们与古人的距离缩短,不无疑,这是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开辟了一块处女地为古诗词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学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意识。②知识面广,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不管家族史,读诗涉及许多古代文化,到最初的来源,应该有广泛的知识,但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同志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什么是“本质”,什么是“糟粕”,我们必须在漫长的古代诗歌教学中当“学生的眼睛”。在第19世纪,伟大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在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需要摆脱古代诗歌阅读诗歌,让学生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研究,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否则就不可能有高的房子通过时间和空间看到凌远见卓识。③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在初中古诗词教学有许多充满智慧和光辉的道德内容,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根据”,“山深,柳暗花明又一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般的清新宁静,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谁言寸草心,在公寓”家庭的朋友说,更多的“老大徒伤悲”教育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的自信和坦荡......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古代诗歌遗产,对初中学生的判断标准的真善美建立健康的人格,创造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学法渗透,举一反三。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个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就能轻松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只要正确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所以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以学生正确学习 方法为指导,潜移默化地。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与古代诗歌接触,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我将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首诗,也会让学生回忆的方法,来学习这节课,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每次学完一首诗词完全了解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根据老师的方法,学习一个或两个诗,标点符号,和质疑,师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背书无疑是很有用的,就我个人来说,当初背的那些古诗文到现在还历历在目,随手拈来。我认为学习古诗文,古汉语一定要深入其中,带感情的学。我们看以前的学童背书时摇头晃脑感觉很可笑,其实是有道理的。读书到忘我的时候就是那种表情。好文章要带感情的读,脑海中要想着书中描写的画面,达到忘我。学习效果定会很好。

(5)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哪个少女不怀春”,早恋现象严重,目前中学生,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对异性充满好奇,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恋人,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亲生父母,教师,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但当巴山夜雨。“在歌曲《关雎》这本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利用好这些资源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在语文诗歌教学在中学期间如何对待男孩和女孩,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快乐的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总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快乐的学习语言,爱让语文课堂,不怕古代诗歌和散文,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在活动生动活泼的古代诗歌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您还可以使用阅读的角色,场景描述语言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研究古代诗歌。在实践中,学生的才能,会有幸福的感觉经验,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教育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而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责任是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感受。从而达到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胡亚利.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钱红英.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 罗小梅.论中学古诗词意境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武晓蓉.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D].东北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非法经营

下一篇现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