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诗歌范例6篇

雷锋诗歌

雷锋诗歌范文1

《雷锋日记》是20世纪60年代的畅销书,40岁以上的人大都读过。雷锋生前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有“东北的一团火”之称。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以《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为题,摘录发表了雷锋从1959 年8 月30 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15篇日记。雷锋牺牲后的1963年1月20日,《前进报》又用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录雷锋的32篇日记。接着,《人民日报》等也相继刊登雷锋日记。其中,许多句子让人们备感亲切,题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小诗就是如此。1963年,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在报上看到这首诗激动不已,一口气将它谱写成一首女声独唱的歌曲,并发表在1963年2月21日的《文汇报》上,歌曲的标题是《雷锋的歌——摘自〈雷锋日记〉》。

但这首题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小诗并不是雷锋写的,它的原创者是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姚筱舟。姚筱舟将这首诗署名“焦萍”,发表在 1959 年5 月26 日出版的陕西《总路线诗传单》(第8期)上。雷锋将这首《唱支山歌给党听》摘抄在自己的日记中。雷锋牺牲后,《前进报》把这首诗当成雷锋日记发表出来。雷锋摘抄时,将原诗中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成了“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并将表现“”的第三段删除了。应该说,雷锋这一改一删是很精当的。对这首诗十分关注,让邓颖超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希望搞清楚日记中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录别人的话。也许因为过问了此事,这首名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曲再度发表时注明“焦萍词”,而非“摘自《雷锋日记》”。但即便如此,后来也有人误认为这首歌词,是一个署名“焦萍”的人根据《雷锋日记》中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小诗改写的。

《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了雷锋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和一个军人把党比作生身母亲的真挚感情。值得一提的是,《唱支山歌给党听》并没有完全运用“山歌”风格,而采取了一种戏剧性的手法。整个音乐充满音区的对立,力度的对比,节奏的对比,调性的对比,情绪的对比。这种对比,正是歌曲的成功所在。

《唱支山歌给党听》由任桂珍首唱,后来才由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当时,才旦卓玛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一天她在校园里听到这首歌,觉得这首歌曲简直就是为她这个藏族翻身农奴写的,于是就请教她的老师、著名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如何演唱这首歌曲。在王品素的精心辅导下,才旦卓玛在1964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此歌,一鸣惊人。从此,人们就将才旦卓玛与《唱支山歌给党听》联系在一起。几十年来,《唱支山歌给党听》成为祖国亿万儿女表达对党无限热爱的一支心曲。

(选自《新湘评论》2010年第6期)

雷锋诗歌范文2

“人海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歌词甫一开始,就以平等对话的口吻、平视的角度作为切入点,采用第一人称进行简约而不简单的叙述,令人倍感亲切、自然。同时,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内蕴丰富,颇具韵味,让人自然对后面的主人公――“你”产生浓厚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毋庸置疑,这个“看似平凡却奇崛”的开头别具一格。

接着,“五十年过去了,你的身影仍在雨中。队伍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一百年过去,你的忠诚仍然让我感动。”歌词首先从没有具体时间到五十年,再到一百年,在时间上进行有限地延长,表示对主人公曾经风雨兼程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的那种友善真诚,铭刻于心,感动不已;然后从茫茫人海相遇到主人公的具体身影,再深入到忠诚于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这种由表及里、由形到神之叙述,加上 “小我”的两次“记住”和“感动”,无疑是以亲身体验和真实内心感受,告诉大家像这样的人就近在眼前,只要用心去发现就在每个人身边。可以说,这段词节奏明快,层次鲜明,次序井然,并以时间为经、“你”的描写为纬,筑就了一张结实而无形、多维而立体的“网”。而这张网名义上所“捕”的对象是主人公的“你”,实际上词人心里非常淡定,指的是那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无名人士(如果此刻的你没有看歌词标题)。吟诵时,它自然给人一种类似“余得黄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石涛语)的妙感。

顷刻,作者笔锋一转,“啊,雷锋,化雨的和风吹散尘埃,道德的高地闪烁彩虹。啊,雷锋,党和人民把你哺育,无疆的大爱,穿越时空。”当前面的“起、承”句在做好铺垫之后,歌词选择在全篇的“黄金分割点”上借用叹词“啊”,以惊异或赞叹的口吻,开门见山,指名道姓,直奔主人公――雷锋。以排山倒海之势,情绪高昂地步入高潮也是全词情绪第一次升至“沸点”,先后从自然、社会的角度和人性、历史的高度直接阐释主题,可谓激情澎湃,铿然交响。与前面的叙述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整首歌词呈现出情绪从抑到扬,节奏张弛有致,色彩从单一到多元的递进变化过程。值得一提的是, 副歌高潮句言简意赅,遣词用句异常考究,且形象鲜活、生动、贴切,情理两谐,意蕴深邃。

高潮过后,又回到原来的基调即主歌部分第二段:“春天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时光匆匆过去,你的笑脸仍在花丛。秋天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季节轮回,累累果实写满你的音容”(后面重复副歌部分高潮句)。相对第一段而言,作者围绕主题,在切入角度与时间、意象选择上做了一些改变,但同样细腻、低调、抒情。其变化是,“小我”与主人公先后相逢在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播种希望的春天里,和瓜果成熟、收获喜悦的殷实季节――秋天里,更富诗性色彩;时间也从“有限”走向“无限”,即五十年、一百年到时光匆匆、季节轮回,这意味着,具有雷锋精神特质的好人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而且年复一年,世代相传,永无休止。意象上,不再是主人公充满朦胧美的“身影在雨中”“忠诚”,而是“笑脸在花丛”与“累累果实写满音容”的唯美画面,更清晰、更形象。当然,作为同一描绘对象,两者不可能分开,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所以,整个叙述有板有眼,充满了诗情画意,主人公的形象也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1.立意高。圣贤有云,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首脑,只有立意高才能文章质量高,立意远才能主题深刻。作为长沙音乐文学界的执牛耳者,胡述斌非但深谙此理且敢于独辟蹊径,勇于立意,立高意、远意。他曾说,我一直认为,雷锋是一个人,是一个好人,是我们需要帮助时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好人,是成千上万个好人的缩影。

《永远的雷锋》这首歌词正是立足于此意即思想的制高点,无论是“字里”还是“字外”,描绘的是无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百姓而继承了雷锋精神与品质的“雷锋”,无数个大家熟悉的接地气的“雷锋”,也就是具有普世情感的“我们身边的好人”。并非你我等闲之辈永远无法接近、只能仰视的那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雷锋。

2.视角新。题意一旦确立,文章就有了“主心骨”,抢得了先机,作者亦掌握了主动权。眼下,第一道关就是找到一个新颖独特、准确恰当的主导视角,犹如为房子开凿一扇窗户,如果窗户开得好即选取的角度精确到位,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常规,那么文章自然会另有一番风景。歌词亦然。

《永远的雷锋》这首词精妙地从人性视角切入,遵循以人为本、以俗代雅、以情感人的原则,交叉综合使用人性视角、时间视角、自然视角、社会视角、道德视角等,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神州大地一直被奉为道德巅峰的英雄人物――雷锋,从天上或神坛拉回到人寰,回到当下社会,来到百姓身边,走进群众心中。

特别是人性视角、时间视角的重复出现,前者使得雷锋形象生动鲜活,平易近人,可亲可爱且可敬;后者使得整个词章结构自由规范,脉络清晰、层次鲜明,有一种“四两拔千斤”的气概与伟力。同时,在时空上为雷锋精神建构出一条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的漫长隧道,为人留下无垠的遐想空间。此乃该词又一生花妙笔之处。

3.文质美。古人云,“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于饰也”。指画山水既要得山川之质,又要有相当的笔墨功夫。歌词作为横跨文学与音乐两大类的双栖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我认为,文字语言始终是国王,其他将相任何时候弗可替代。同时,词作家笔下文字功夫是写好歌词的核心因素,倘若在文字表述能力上没有一定水平的话,写歌词则无从谈起。尤其是它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性能,为插上音乐的翅膀留下空间。所以,写歌词如同打铁的师傅铸鱼钩,看似容易做好难。

仔细回味上述歌词,不难发现,词作者不仅懂其雷锋的“质”且具上乘“笔墨功夫”。全词十句话,一百多个字,语言质文相谐,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纯净真挚,雅俗共赏,犹如一坛陈年老酒,百品不厌。主要表现:一是诗家语和词家语、本色语与文采语的中度美、和谐美,即平凡中寓深沉,浅显中含情韵,“寓文于野,寓雅于俗”,几近“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境界。我认为,此乃全得益于胡述斌数十年来深耕于诗坛和词园的经验与“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功夫,因为要处理好其中的辩证关系与拿捏程度并非易事。

二是形式美,即句式结构的多样化统一和音韵美。《永远的雷锋》采用了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以及反复、对偶、排比等的修辞表现手段。比如“啊,雷锋……”的副歌高潮句,运用了排比等手法,前后统一中存变化,不仅加强了作品的气势,而且对同一事物即雷锋进行了不慌不忙、连续不断地完整描述,缓急相间,疾驰有节。尤其是,前面的情感柔美如涓涓细流,显示出一种悠然不迫、娓娓道来的从容之美,而后面的激情表达近似火山喷发,气势如虹,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该词对节奏的把握也非常老到,每一句的节奏既相同、相似又有变化,段与段之间也是相同、相似中有变化,整个句式显得灵动多姿又整齐有致。比如主歌第一段的第二句与主歌第二段的第二句稍有不同,副歌高潮句的前后两句也有一点不同。此外,押韵也是该词音韵美的主要表现手段,全篇从第二句开始,每隔一句在句尾押一同韵即韵母“ong”的字,直至最后一句的“空”。这一韵的出现,不仅强化了歌词的情感色彩与主题即对“身边好人”的崇敬之情,且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韵回环和规律停顿的美感。总之,在句式、节奏、押韵等表现出来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音乐美的需要。

三是动态美。歌词《永远的雷锋》颇具工巧地采用了一系列的富于动态的动词和表现情态的内动词,极少用静态的形态词和描写事物的形容词,其表现的动态美不但符合音乐性能,还拓展了诗意空间,从而使境界扩大延伸,深化了词的底蕴。比如反复使用的“相逢”“记住”“过去”,以及“轮回”“写满”“感动”“化雨”“吹散”“闪烁”“哺育”“穿越”等等,令歌词充满了动感与节奏感,充满了灵性与活力,且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时空跳跃性和音乐形象的流动美,保持了意象分割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优雅的画面――身边雷锋外表平凡而内心非凡的形象。可谓“人人心中有,却人人笔下无”。

歌词创作应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对《永远的雷锋》一词特质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不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能唱能走又能飞的诗,歌词也”!而且,其“内核”即水晶般的雷锋精神,是对当前许许多多好人好事的崇高思想和价值的深刻提炼,对中华民族精神当代表现形态的科学概括。其词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大众性,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涵义与精神一脉相承,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方面之先锋代表,触及社会深层生活实质和大众精神心理,富有先声夺人的迥殊效果。更是对过去50多年里华夏子孙“向雷锋同志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美丽回顾和全新诠释。因此,我认为,歌词《永远的雷锋》真正做到了平凡的生活艺术化,情理交融,声诗并著,见人见物见精神,既是雷锋精神昔日历史的回声,亦是当下大时代精神价值的先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雷锋诗歌范文3

近来,学习雷锋热潮再次席卷神州大地,“学雷锋”也成为网络热词迅速蹿红。与以往学雷锋不同的是,这次提出了“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使雷锋精神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的新要求,那种“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的情况一去不复返,学雷锋活动会就此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当《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再次唱响,我的思绪刹那间便回到了遥远的过去。1963年,同志为雷锋同志词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时,我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很快便学会《学习雷锋好榜样》,然后便唱着歌曲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学雷锋活动。从那时开始,每年的学雷锋活动都会正常进行。改革开放之后,学雷锋活动一般持续时间为一个月,但也有只在每年的3月5日――“雷锋日”前后举行一些活动的情况。去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党中央第三次发出号召,第二次是在十三届六中全会上,从1990年到1993年再掀学雷锋高潮,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掐指算来,在我国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已经整整50个年头。50年来,究竟是什么样的激情,让雷锋这个仅有22岁生命的年轻士兵的传奇,在一个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历经岁月转换仍然焕发出不朽的活力?又是什么力量,令已经步入科技时代的中国,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当然是那永恒的雷锋精神。李长春指出,雷锋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就要学习雷锋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激励人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就要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激励人们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模范践行者;就要学习雷锋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激励人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就要学习雷锋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激励人们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觉推动者;就要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激励人们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创业者。

雷锋诗歌范文4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50年的日子。

1月31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浙江省政协委员、作家黄亚洲一份《关于推动学雷锋活动建议函》上批示说:“雷锋事迹感人至深,雷锋精神影响深远。今年是雷锋同志殉职50周年,亚洲同志创作的长篇小说《雷锋》很有意义,对此要给以重视和支持。”

近日,笔者采访了刚由外地出席“学雷锋论坛”回到杭州的黄亚洲,从中了解到一段他满怀深情写《雷锋》的故事。

与“雷锋”面对面

2008年,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当救灾工作全面展开后,文艺创作队伍也陆续前往灾区采访创作。此时,黄亚洲受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永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之约,签署合同,创作电视连续剧《雷锋》。

第二天,黄亚洲作为中国作家采访团的成员,匆匆飞赴灾区,投身到了触目惊心的废墟和众志成城的呼号之中。他在都江堰、绵阳、绵竹、北川、什邡、汉望的瓦砾间穿梭的那10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里,不知遇到了多少穿消防红的、穿橄榄绿的、穿天使白的和穿公安蓝的活雷锋……在黄亚洲当时创作的散文和诗歌里面出现的“雷锋”,仅仅是他们中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黄亚洲亲眼目睹的或是他事后采访的,都是这样的一些“雷锋”:在废墟中十指磨破露出骨头的消防勇士、奋不顾身冲进摇摇欲坠的危楼或者从高空“盲降”的部队官兵、组织“敢死队 ”抢救伤残者的满眼血丝的基层干部、家人遇难仍维护着社会秩序的公安干警、自掏腰包奔往灾区的青年志愿者、怀里紧紧搂着学生自己却已经停止呼吸的老师。面对这些新时代的雷锋,黄亚洲等采访团成员经常是热泪盈眶。在写作《对不起,张米亚,我们要锯你》这首诗时,他甚至数度哽咽。他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并在汶川大地震尚没有满一个月的时候,就出版了个人诗集《中国如此震动》。

在鲜艳的五星红旗胜利飘扬了六十年之后,黄亚洲觉得:当代社会在面临各种困难、灾害和大是大非面前,“雷锋”就会大量涌现,主流价值观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在推进着,中国公民思想的基本面始终是阳光的、健康的、坦诚的。黄亚洲强调说:“这种爱心和人道关怀,当然也包括不息的批评、探索、建议、提案和呼吁,人民强大的声音与强大的祖国同在,雷锋精神与时代同步前进,新时代的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这是铁的事实。 ”

黄亚洲一回到西子湖畔,就打电话向制片方再次承诺:“雷锋题材,我认了!我一定会全力写好这个剧本的。 ”

熟悉黄亚洲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有激情的作家。

探寻雷锋的踪迹

在结束灾区紧张采访任务的第三天,黄亚洲又飞赴东北各地,探寻雷锋当年留在那里的踪迹,多次与雷锋的老战友座谈。黄亚洲激动地对笔者说:“当你面对那些老人脸上纯朴的皱纹的时候,你就像是在触摸一段真切的岁月的年轮。”

雷锋战友乔安山紧紧握着他的手说:“黄作家,现在的青年人、孩子们,不是不提雷锋,而是都在念叨着雷锋呢。你看,这么多的单位接连不断地邀请我去宣讲雷锋精神,我喉咙都讲哑了! ”.

雷锋在新兵连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当时任技术连连长的杜玉琛说:“我至今回忆起雷锋来,还是历历在目。雷锋当兵共两年零八个月,在营口生活近一年,雷锋入伍后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在营口。”

雷锋老战友张时扬回忆说:“是我把雷锋和其他新兵从营口火车站接到营房的。一天上午,我接到团部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新兵,星期天到营口火车站候车室做好事不留名,车站的工作人员和旅客深受感动,团部要求一定要查找到。我后来在新兵连把这个小战士‘挖’了出来,他就是雷锋。 ”

使黄亚洲特别感动的是,一位雷锋所在部队的教导员在座谈会上突然站起来,双手举着一张自制的“雷锋卡”,坚持要授予黄亚洲,说:“您肯写雷锋,您就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您有功劳,我们就要把‘雷锋卡’授予您! ”

黄亚洲对他们说:“你们想想,我能不写雷锋吗?你们再想想,我能不写好《雷锋》吗? ”

从东北回来后,黄亚洲没过几天又马不停蹄赶往湖南,在雷锋的家乡采访。

当黄亚洲踏入雷锋故居的那间黑乎乎的泥墙茅屋,管理员告诉说,这佃户屋是根据老辈人回忆按当年模样翻造的。确实也是这样,一座破茅屋不可能维持七八十年的寿命。原先叫“湖南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村”的雷锋家乡,早已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雷锋当年的小学同学、同村人当中,黄亚洲细细地探究雷锋真实的足迹。他提一些古怪的问题:“那个压迫雷家的唐家老地主,真的被开了斗争会吗?被枪毙了吗? ”“雷锋有绰号吗?”“解放以后,翻了身的雷锋还有受委屈的地方吗?”许多真实的答案,与曾经出版的林林总总的雷锋故事、雷锋纪实文学中的描绘,是不完全一样的,有许多素材是黄亚洲第一手“挖”到的。

黄亚洲对笔者说:“长篇小说的文体,从某些方面来说,人物的安排需要‘杂取’,需要典型化,但是,从本质上说,也许更逼近一个真实的雷锋。 ”

倾情倾力写《雷锋》

在“雷锋精神”不会消逝这样的信念激励下,黄亚洲开始挥笔创作《雷锋》电视剧本,以及同名长篇小说。

黄亚洲擅长写诗和小说,当然影视文学也是强项。他曾因创作电影《开天辟地》、电视连续剧《日出东方》、长篇小说《建党伟业》等许多文学、影视作品,而荣获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金鸡奖、金鹰奖、华表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

黄亚洲充满激情地在他的《雷锋》剧本和小说里,以文学的清新笔调,向读者捧出了一个生动的雷锋和一大批活跃在雷锋身边的人物。雷锋自不用说,雷锋周围的首长领导、同事战友、乡邻群众的描绘,也是十分饱满鲜活。无论是雷锋年幼时的母亲、哥哥、彭乡长和六叔公一家,在团山湖农场认的“姐姐”,在北上火车中认的“妹妹”,乃至到部队后的吴政委、关指导员、虞连长、战友乔安山、同乡向秋生等人,包括雷锋做好人好事时遇见的无数普通老百姓,个个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与雷锋的成长交相辉映,真是不简单。

2010年下半年,黄亚洲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雷锋》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很大反响。辽宁营口市委外宣办的一位副主任、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一位副团长,都说在阅读中连流了三次眼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连续广播这部长篇小说,听众互动踊跃,直至将黄亚洲专门请去北京作了一小时的访谈直播。

黄亚洲应邀出席全国许多地方的“学雷锋论坛”。有一次,一位来自美国的“洋雷锋”罗杰斯听了他的介绍后,用生硬的汉语说:“我要看您的书,还要与您合个影。 ”雷锋的第二故乡营口市的文明办、教育局、团市委等六部门联合下达文件,向广大市民、青少年学生推荐这部优秀长篇小说,并发动读书征文、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奥运冠军、雷锋扮演者田亮还买了价值20万元的书,捐献给四川灾区的孩子们阅读。四川省委宣传部还将《雷锋》一书向社会推荐,并准备配送到全省“农村书屋”。

雷锋诗歌范文5

【2012年高考天津文综卷政治部分第14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展相对接。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1)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2)雷锋和鹦歌岭大学生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乐。结合所学知识,探寻他们为何以助人、奉献为乐。(答出两点理由即可)

笔者认为,这一试题很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现简析如下:

一、文字渲染,在优美意境中浸润学生灵魂

文字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承载试题立意的物质外壳。但是,文字又不仅仅是载体和外壳,文字本身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优美的文字,往往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给人以精神的享受、情感的陶冶。

仔细分析这一题目不难发现,无论是材料开头部分引用的流传千古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人名言,还是结尾部分“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这样富有诗意、极具文学色彩的表达,其实,这些与试题的设问及其解答并无直接关系,有无这些文字并不影响作答。但命题者为何还要占用宝贵的篇幅写上这些似乎无关的文字呢?如此处理的目的,可能就是要通过文字的渲染,营造一个优美的意境,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的同时,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浸润,情感得以陶冶,内心产生震撼,努力使试题也能成为一把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炬。

二、典型示范,在榜样激励中引领价值追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成就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既需要教师的言传,更需要他人的身教。在试卷中引入典型的人和事,就是给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更好地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

在一些人的心中,雷锋似乎是个有些遥远的名字。所以,天津卷的这一题目,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去学雷锋,也没有直白地告诉他们应如何去学雷锋,而只是叙述了一个“故事”:“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

此处无声胜有声。不管考生对雷锋精神有何认识,不管考生对学雷锋持何种态度,通过这个题目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有人的确在这样做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激励所取得的效果远比一味地说教甚至强制学生去学雷锋好得多。

三、问题导向,在升华认识中实现价值自觉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人人都有,但不同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价值观又不尽相同。而人的价值观不同,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会有差别。因此,新课程教学非常重视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

实践中,几乎每个人都会认同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多数人的认识都是感性的甚至盲目的,并未真正理解雷锋精神的价值。这也正是社会上“唱”雷锋赞歌的人多,但实实在在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人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天津文综卷中,此题的第一个设问“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和说明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克服对雷锋精神的价值的浅表性甚至盲目性理解。对雷锋精神的认识越深刻,对其价值的认识越到位,学生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然就会越正确、越自觉。

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认识的升华中更好地实现价值自觉,这也是考试在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目标中的最大体现。

四、引领实践,在情景体验中丰富内心世界

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盈,是一个人强大的重要标志,也是其自信的内在依托。知识可以通过传授来掌握,能力能够通过训练来提高,但一个人内心的丰富却只能通过个人的实践去体验和感悟。

天津文综卷中,此题的第二个设问“雷锋和鹦歌岭大学生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乐。结合所学知识,探寻他们为何以助人、奉献为乐”,就是一个设计精巧的妙题。此题考查的重点,已不在于知识目标,而在于探寻鹦歌岭大学生“为何以助人、奉献为乐”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考生要解答此题,就必须站在这些大学生的立场上,努力使自己和他们的思维及情感融为一体。因此,此题实际上为考生创设了一个体验“为何以助人、奉献为乐”的情景。

雷锋诗歌范文6

“雷锋啊!”

“雷锋是谁?”

……

3月5号,重庆的一辆公交车新贴上了雷锋头像,车上的一个中学生与一位老人如是一问一答道。

几个年代的时间距离并不足以造就沧海桑田,却足以让雷锋这个22岁普通士兵的理想、信仰和人生信条,淡出今天的这个时代,成为一种显得不够真实的传说。

一个承载着国家道德的名字,必然有其永恒的精神意义。如何重新看待雷锋,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雷锋是谁?

同学感受中的雷锋――

关于雷锋的记忆碎片

雷锋是谁?对于在一年又一年的“雷锋学习日”中懵懂长大的90后来说,他是个与做好事画等号的模糊概念,肤浅、空洞、苍白。若真要让他们以自己的体验对这个概念注解,只能具化在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里。

有一首口水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雷锋?是不是东北人啊?”

还记得很久很久以前(其实也就是21世纪的第二年啦),我还是上幼儿园拖着鼻涕的小朋友呢,每天大街小巷都乌拉拉地回响着“俺们这都是东北人……俺们这都是活雷锋”“翠花,上酸菜”,那土得掉渣儿的东北腔的直白歌词,让网络上的FLASH狠狠火了。那时候还没有“快乐男声”,草根歌手苦于无处可秀,这首歌的FLASH让我那嗓音沧桑、屡唱屡被拍砖的小舅,看到了一线希望,成为了FLASH制作发烧客……

言归正传,歌里那个东北人雷锋“胆也忒大”了,他就不怕被人讹?去年11月份有条新闻,南京的一位“雷锋”就差点被冤死了。一个孕妇被小孩撞倒在地,这位“雷锋”好心将她扶起,没得来一声道谢,还倒霉透顶,被孕妇认定成是撞倒她的人,孕妇认定的理由也够――“既然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发善心扶,广场上来来往往人多着呢,就你一个人学雷锋?”还拽着“雷锋”索赔2000块钱。幸好最后有旁人和监控录像作证,“雷锋”才得以洗脱冤屈。这“赠人玫瑰”没有留余香也就罢了,还惹出一身“内伤”!(李泉)

有一种很贵的鞋――限量版雷锋鞋

雷锋这个人?只知道是一个做好事的人,了解不多!要是在“雷锋”这词儿后面添上个“鞋”字,前面再加个“限量版”,那不就是时尚达人们追捧的热品,2007年李宁公司出的限量版“雷锋鞋”!

限量版数量有限,自然是物以稀为贵,早被炒到好几千块钱一双了。据说唱歌的那个许巍就有一双,我从网店的照片见识了庐山真面目:鞋子的包装是一个绿色的包,上面绣着“为民服务”四个红字儿,随鞋附送一个记事小本,红色封面上是一颗闪闪的五角星,鞋子是绿色的……

对了,3月份也会掀起一阵“雷锋”潮。潮流聚集地的商店里,处处可觅有雷锋元素的时尚品:比如印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瓷杯,印着红色雷锋头像的T恤衫,很潮的雷锋帽。我花120块钱买了一双红色的高帮帆布鞋,鞋帮上印着雷锋头像,算是山寨雷锋鞋吧。(朱梦思)

有一种活动――“学雷锋”

每年3月5号,走哪儿都看得见“雷锋”――

广场上,拿着抹布提着水桶擦健身器材的小学生,免费给人理发修电器的职校学生,敬老院里学雷锋打扫卫生的……像一场3月的全民作秀。

有人不计报酬帮忙干自己的那份活儿,环卫工人乐得捡懒儿,笑眯眯地坐一边喝茶晒太阳。听说免费修电器了,便宜不占白不占,一条弯弯曲曲的长龙排在修电器的小摊前。免费理发来的是一帮练手的学徒,你要是贪恋这免费的午餐敢当小白鼠,就别怕顶着奇怪的发型,怀着一颗无比悔恨的心离开。一支支学雷锋的队伍向敬老院开拔,“对不起,本院非学雷锋接待站,实在无力应付近来太多的好心人士。您请回吧!”大门口醒目的告示,给热情当场一盆冷水……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儿时的顺口溜很直白,3月份的这场集体作秀像泡沫,热闹,却也命短。(高峰)

雷锋是个怎样的人?

我看父辈传说中的雷锋――

他不是人,是神,是道德神话

在父辈的眼中,雷锋曾经带给他们一份纯净信仰,他是《雷锋日记》里的圣人,是时时不忘做好事的雷锋,他完美崇高,脱离了凡人的贪念和私欲,他不是一个人,而是神,是国家道德的一部分。

他很红,红遍大江南北

雷锋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偶像,曾经是亿万中国人学习的榜样,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雷锋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红人。

爸爸说,他的红,源于偶然,却是必然。他的红,是细节成就的伟大。

他活着时做了很多很多好事,播种下善意和感动。他死去后,人们对他的纪念活动始于一群小学生的思念,雷锋曾经担任过这群小学生的辅导员,他们促成的不仅仅是一场雷锋的事迹展览,更促成善意的种子发芽,如涟漪般一圈一圈漾开,一个接一个的涟漪,掀起了一阵大潮,让雷锋的故事传遍了全国。

平凡的战士,变得不平凡起来。

在爸爸那一代人的记忆中,雷锋代表着高尚的精神境界,也背负着道德和政治双重意义。

“向雷锋同志学习。”1963年3月5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这个22岁的年轻战士题词。每一年的3月5日,被定为“雷锋学习日”,国家式的公共纪念活动年年举行。他是中国少数能够以头像传世的人物之一,而且是唯一以头像传世的普通士兵。有上千本关于他的书,更有许多人研究“雷锋精神”。

爸爸那一代人,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的歌曲,背诵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雷锋日记长大,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深深打上了雷锋精神的烙印。(汪静文)

他很雷,一本《雷锋日记》雷翻人

那个40多年前全国人民都要一板一眼学习的“道德楷模”,学习他的基本手册,就是这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

爸爸的书柜里依然保存着这本书,里面有许多经典的境界,但也有许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的雷人文字――

“1959年10月某日:我昨晚梦见了。他老人家像慈父般抚摸着我的头,微笑着对我说:好好学习,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我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了,只是流着感激的热泪。早上醒来,我像真见到了一样,浑身是劲,总觉得这股劲,用也用不完。”

“1962年4月14日:失去这样一个好的阶级兄弟,我的心情万分悲痛,我的眼泪忍不住地直流。我是人民的战士,我不能再哭了,我要控制自己的眼泪,我要化悲痛为力量,我要更加坚强勇敢起来,我要刻苦练好本领,我要更高地举起思想红旗,坚决革命到底,不消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决不罢休,一定要讨还敌人的血债,坚决为报仇,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吴伦志)

雷锋真那么乏味?

同学搜出一个可爱的雷锋形象――

很潮很有爱

那个父辈们心中无瑕疵的完美雷锋形象,只是时代放大镜下的肤浅表象。

现在的我们,更希望看到生动的雷锋。他或许不够完美,却真实、人性,更能让人找到共鸣,更能打动人心。

他很潮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的岗位…… ”这句子是不是颇有诗意?在县里的报纸上第一次发表了散文后,开始写小说、诗歌,渴望记录时代的激情,雷锋是当时时髦的文艺青年,搁现在,那说不准就是一新锐。

看看《雷锋日记》里记录的思想颤动和琐碎小事,你不能不说,如果那时候有网络,雷锋肯定是个微博达人。

他也热衷扮美,穿皮夹克戴手表,入伍时被要求剪发,为了留下当时很前卫的刘海,和指导员坚持不懈地斗争。

我们爱拿出手机随时随地自拍,自恋地在QQ空间上晒照片。他则是围着五四青年式的围巾,手拿书卷,脚蹬黑色皮鞋,一副最时髦的行头,在照相馆摆拍;骑着摩托车在天安门广场“飙车”,或者拎着一个当时的时尚品――编织带做的篮子,站在武汉长江大桥边装深沉,不断设计和拿捏着POSE。

他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潮人,做了那个年代几乎所有最时髦的事,当少先队员、读毛选、照相、写诗……

他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做过那个年代最酷的职业:当农民时,他是手扶拖拉机手,要知道那时当地只有一台拖拉机,开拖拉机等于现在开宝马。在工人最受尊敬的年代,他成了鞍钢的工人。后来开汽车,那更是当时众人眼里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职业。他懂得经营人际关系,有办法让接触过他的人都对他印象很好,即使他没有成为道德英雄,勤勉和聪明也会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人。(袁志豪)

他很有爱

照片上那个憨憨微笑的小个子男孩,有点像《天下无贼》里纯净朴实的傻根,又有点像士兵突击里“不放弃”的许三多。

他爱自己的舍友。在鞍山钢铁公司,他住在10个人一间的大宿舍,会写字的工人凤毛麟角,一到写家信舍友们就抹下面子四处求人,他主动帮舍友写信,甚至还自己花钱买来纸和信封。

他爱自己的战友。部队开运动会,大家都跑去买汽水、冰棍,他也渴得厉害,排到了队伍后,可轮到他了,他攥着两毛钱的手又缩了回去。他当兵每个月只有6块钱津贴,却给经济困难的战友家中寄去10块钱。

他热爱自己的集体,也热爱集体的财物。深夜突然下起暴雨,工地上还有好多水泥堆在露天坝,他赶紧召集大伙给水泥盖上塑料布,塑料布不够,他就跑回宿舍,把自己的被褥抱出来盖在水泥上……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1960年8月抗洪,他和战友们奋战在第一线,累昏了,被战友们抬下去,清醒了,他又冲到第一线……

大伙都说他是傻子,很多人不理解他,甚至讽刺他,他并不计较,像许三多一样“嘿嘿”一笑,然后闷头往前,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刘露)

下一个雷锋是谁?

――谁都可能是雷锋

榜样具有时代性,但是心灵境界却是永恒的。

时代的距离越来越远,每一代人都有符合自己时代气质的偶像。那个小个子的年轻人,带给过父辈们纯净的信仰,他虽然不再是我们这一代的偶像,但我们却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他内在的精神光芒。

他是所有中国人都必须要照的一面镜子,我们站在他面前,在人类的一些基本道德层面里,寻找自己精神的位置……

下一个雷锋会是谁?谁都可能是雷锋。

时尚的皮儿,雷锋的瓤

天空飘着细雨,我埋头匆匆往家赶,却看到一个老人横躺在人行道上,身旁丢着一个编织袋,装着空矿泉水瓶、废纸板。我停住了脚步,犹疑地将目光探向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他睡着了还是病了?几个路过的人都和我一样停下来,喊着“醒醒”。

有人说把他拉起来吧,大家随声附和,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手――老人的衣服脏兮兮的,何况万一是下的绊儿,要讹人呢?

这时,一个年轻的女孩走过来。烟熏妆,扎着五六个耳洞,混搭,一身非主流打扮的女孩停了下来。她蹲下去用力推起老人,老人坐定了,眼睛睁开,对众人的问题一概没有答案。大家议论纷纷,有人打110,但都动口不动手,谁也不愿去扶起老人。女孩转身走了,几分钟后又出现,手里多了一块蛋糕和一盒牛奶。她毫不嫌恶地喂老人吃东西,从包里摸出纸巾,帮老人擦嘴……

这样的故事依然还在我生活的这个世界发生着。

谁是下一个雷锋?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他依然存在,如同火种一样点亮一片善意,不过是换了或时尚、或酷、或非主流的壳,潜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韩夕芊)

他现在的名字叫志愿者

难道你没有发现,我们身边的雷锋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几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换了个名称――志愿者。

无论是地震时运送物资、积极救人,还是给偏僻山区的孩子送去暖意,他们有组织有计划,讲方法讲实效,一直都在忙碌着、活跃着。

上一篇双曲线

下一篇英文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