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而走险评价范例6篇

铤而走险评价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1

关键词:作弊 教学改革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35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深入,我国从粗放型经济逐渐走向科技创新的密集型产业,高、精、尖成为制造业的主流,相应的劳动力要求也大为改变:人员要求多元化、知识精密化、能力出众化。高职院校正是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高职院校的异军突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步入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如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越来越突出。

1 作弊现象主观原因分析

第一,大班教学,学习效果不理想。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扩招,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教学设施却跟不上节奏,这样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把30人的小教学班级扩大为大班教学。虽然这些措施部分缓解了教学资源不足的窘境,但这种做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后果。由于大班教学,一些学生可能选择逃课或上课干别的事情,不注意听课。他们抱有侥幸心理,临近考试,为了能蒙混过关,部分学生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

第二,教学改革滞后,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尚需完善。“高”和“职”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特征。“高”体现在高智力,学生能够掌握熟练的、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而“职”则决定了学校要培养出掌握应用技术和实用性较强职业技能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由此,决定了高职院校应在传授书本技术知识的前提下,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实训计划,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体系也应该有所体现。重过程评价,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辅之以结果评价。不能“一纸定乾坤”。

第三,教学管理存在漏洞。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为了获得更多收益而盲目扩招,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水平相差很大。老师由于怕惹麻烦,所以考试基本就像走过场一样,考前圈划重点,或缩小考试范围,这无形中给作弊创造了方便条件。另一方面,对各高职院校考场纪律的执行不力,也成为诱发作弊的原因之一。此外,监考呈现形式化的特点,表现在监考老师对一些学生作弊行为“视而不见”,这也大大助长了这股歪风。

2 作弊现象客观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弊行为,虽然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观因素却是做出考试作弊这一行为的最大动机。

第一,学习动力不足,成才观念模糊。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一些高考发挥失常的考生外,大部分是在高中学习中处于中下层的学生。他们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动力相对不足,自我管理能力,自控能力相对缺乏。在进入高职院校后,他们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多数就是混日子,对老师的讲课内容基本不听或者“左耳进,右耳出”。到最后为了考试能过关,混到毕业文凭,就铤而走险,选择作弊。

第二,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和“义气”心理所致。其实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学校有关考试作弊的相关处罚规定以及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但是仍有不少学生选择铤而走险,其中最大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自己、或者同学选择了这个方法而没被发现,从而考出了理想成绩,于是自己一次又一次效仿。有的学生是看到其他学生作弊,觉得自己不抄吃亏,不能眼看别人取得高分而错失良机,于是加入到作弊行列。可以发现,作弊学生中也有部分是平时学习很刻苦,成绩很好的人。他们之所以选择在考试时作弊,究其原因,大部分是由于“义气”心理所致。他们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同学情谊”而被动的参与到考试作弊中,完全没有觉察到这种行为其实是害人害己。

3 杜绝作弊现象的对策分析

第一,加强对学生道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得失观。把“诚信”作为大学生人生理念教育之本,使学生懂得诚信的重要意义,自觉培养和维护诚信的道德观念。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应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克服不劳而获的心理,要用自己的努力争取好的成绩,向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

第二,强化师德教育,严格考场纪律。在教学过程中要督促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考风。教务处应严格考试管理,科学安排考试时间,合理编排考场,制定突发事件预案。要合理安排和搭配巡考人员、监考人员、机动人员、考试工作人员,不可以流于形式。考前应清理并封闭考场。试卷印刷、运输、存放务必安全保密。

第三,要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校规校纪。对所有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对待犯错者绝不姑息纵容,必须严格照章办事,这样才能维护学校考试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

参考文献:

[1]曲恒吕,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2

关键词:资贷危机;会计监管;正式规则

1 次贷危机的回顾

次级抵押贷款是贷款机构给收入较低、信用记录不好的人提供的房屋贷款。为了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转移和分散经营风险,满足巴塞尔会议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贷款机构将又手中的次级抵押贷款出售给由自己发起设立的特殊目的实体(SPE),后者经过一系列程序,将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经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后,通过华尔街卖给广大的机构投资者、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

2 制度所包含的要素

事后,人们都在思索,为什么号称有着世界上最严监管体制美国,会发生这样严重的危机?明明是高风险的债券,为什么投资者会不知情?银行财务会计报表中,为什么没有披露其从事的高风险的经营业务?美国的会计监督制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会计监管作为一种制度选择和安排,并不是随着股份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产生于1929年那场震惊全世界的大危机。在这之前。美国奉行的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政府不干预经济。对经济放任自由,对企业的行为不加任何干涉。在这场危机处理过程中。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主张政府对经济应该进行必要的干预,这样才能导致较高的产出水平和就业率。正是由于采用了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美国才得以摆脱危机。会计监管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会计监管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企业如是披露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财务信息,并使投资者及时获得财务信息。那什么样的监管制度才是有效的?或者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应该设计什么样的监管制度?该制度又包括哪些内容?

3 会计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3.1 非正式规则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自由,强调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成功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物质财富的多少。这样一种价值理念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的一面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全部潜能,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它的不利一面是,给了人类的贪婪心一个施展作用的大舞台,在贪欲的引诱下,人们会罔顾风险,铤而走险。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所讲的那样,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会发生,并愈演愈烈,跟美国金融机构的极度的贪婪和自私心理有关。当前,美国金融界已经形成一种投机和冒险文化。为了攫取经济利益,在经营过程中,不考虑风险,不考虑风险对它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像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把房子的按揭现金流买给华尔街之后,认为风险已经转移了,自己不会承担风险了,于是改变以往贷款时,需要严格审查,并且要交一定首付的程序,转而追求贷款者的数量,因为数量越多,它的利润就越丰厚,而自身却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埋下了金融危机的定时炸弹。而投行的经纪人,为了丰厚的利润,罔顾风险,进行高杠杆运作,以少量的资本金为基础,向商业银行大举借债,大量购进低质量的抵押贷款,对其进行打包、出售,将次贷风险放大,并使其蔓延至全世界。

我们知道非正式规则是在特定国家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很难想像,在美国金融机构这样一种为了利润而罔顾风险的文化中,形成的非正式规则能约束极度贪婪人的行为。它们为了攫取经济利益,胆大妄为,铤而走险,压根就不会考虑到行为的经济后果,不会注意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强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它们会绞尽脑汁,设计-一些列复杂的业务,绕过会计准则的约束和有关部门的监管。当然,在会计准则没有涉及到的地方,非正式约束自然更不会对金融机构人员有任何的约束作用。

3.2 正式规则

会计监管制度中的正式规则主要表现为相关的法律、信息披露规则、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等。完善的有效率的制度,必定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齐全的正式规则。次贷危机的发生,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难辞其咎,相关会计准则的缺失或者不合理,导致了危机从萌芽状态变成现实,并进一步蔓延。我们来看一下次贷危机中涉及的会计准则及其不合理之处:

(1)《财务会计准则第140号——金融资产转移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会计》。

美国的FASB140号准则对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和转移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在该方法下,金融机构对资产的终止确认不是以风险与报酬的转移程度为标准,而是看看控制权是否转移。这在某种程度上,鼓励贷款机构从事资产证券业务,因为这样既可以大规模融资,又可以将具有高风险的业务放在表外,不用对它进行披露,从而转移和分散了风险。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将出售贷款所得的资金,借给信用不好或者收入不高的的人,贷款人越多,他们的利润就越多。从而他们不再追求贷款者的质量,而只关注数量。

(2)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有关准则。

《SFAS133—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披露》、《SFAS114—债权人对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SFAS115—特定债务和权益工具投资的会计处理》、《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SFAS159—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3

一时间,“广电总局约谈电视台取消收视对赌。消息成为业界热议话题,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收视率做假话题也再度成为焦点。

收视率不可承受之重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受众研究中心主任刘燕南看来效果指标和行业货币是收视率的两项最基本价值,“首先,收视率是效果指标,即反映多少人看了某节目(频道),看了多长时间等等,是一种量化信息反馈,但收视率不能直接说明人们的态度和心理,更无法直接评价节目的好坏优劣:其次,收视率是一种‘行业货币’,主要用于电视台,广告主等各方之间的利益交换。”

在现实环境中,收视率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出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论断,单纯从技术角度看,收视率只是量化数据,本身无所谓善恶,问题的关键不在收视率,而在于使用者,是恰用善用收视率,还是误用滥用收视率,刘燕南认为,现阶段,由于电视市场竞争激烈,收视率作为通用货币的功能被放大和凸显,甚至遮蔽了收视率的其他功能。

对电视台来说,收视率一方面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自身传播力,另一方面也是广告客户的需求,但片面追求收视率,一定程度上导致电视行业的诸多不健康现象,如明星价格虚高,内容同质化,审美取向,价值取向庸俗等问题。“电视剧、电视节目是精神文化产品,除经济效益外,还应考虑其艺术品质。”浙江卫视副总监麻宝洲表示。

“我一直认为,比收视率更重要的是责任感,是美誉度,是引领性。”湖南卫视常务副总监李浩表示。对于电视剧制作公司来说,评价一部电视剧的商业价值,除了收视率还有网络视频点击、微博微信等社区讨论热度等,但在电视行业,收视类指标比重仍很大,因此收视率的纯净、公正、准确对电视市场、监管部门、普通大众都很重要。

收视对赌倒逼收视做假?

所谓“收视对赌”,是指电视台与制片方在电视剧购买保底价的基础上,协定一定点的收视率,有的甚至直接协定排名范围,如果播出效果达到或突破协定收视点或排名,电视台会给予制片方高于保底价的价格回报:如果播出效果未达到协定,则相应降低购买价格。

不可否认,收视对赌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电视台的风险,增加了影视制作公司的压力。“任何节目的播出效果均和整体播出环境有关,同时段收视会受到其他事件的影响,纯粹的收视对赌对制作方来说是很被动的。”《旋风少女》制作方观达影视总经理周丹表示。

收视对赌直接关系到制片公司的经济命脉。根据某些对赌协议,电视剧购剧价格随着收视排名走低依次递减,如果跌出一定排名之外,某些卫视甚至可能撤片,有的制作公司顶不住压力,选择铤而走险。

刘燕南认为收视对赌行为,突出了收视率的杠杆功能和行业货币的衡量功能,把很多矛盾和注意力集中于收视率之上,也便催生其数据造假的风险。

“收视造假之所以猖獗,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利润丰厚,第二违法成本低。”以污染样本户来说,如某市场有300样本户,共约1000多人,污染其中1户,收视率有大约0.3个多百分点的变化,在今天微收视时代,许多节目或频道在黄金时段的收视率能达到0.1%就很难得,而收视率每提升0.1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广告效益,常常数以百万计,如此真金白银,诱使一些人为获利不惜铤而走险。另一方面,由于收视率市场的法律规约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且与之相关的诉讼或问责时间和人力成本太高,致使违法违规几乎“零风险”。

建言献策

“不仅是电视剧,包括某些电视频道与社会公司签订收视对赌协议制作的大型节目和栏目,为了各自利益而大肆收视率造假,这在行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我们希望总局能够从严查处这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害群之马”。“李浩表示,杜绝收视率做假,一是严惩,包括进行利益和声誉通报,建立信用体系;二是从技术手段上提高作假成本和难度;三是逐步推进电视行业的内部整合。

在具体措施方面,李浩认为主管部门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可介入。首先是事后严惩,有此类行为的公司,经过举报查实后,对其予以停牌量级的处罚;其次是提高“做案成本”,鼓励和推动收视率调查公司采用更多样本,以及更成熟的防污染技术;最后是事前预防,例如适当放开电视剧中插广告,给予电视剧制作公司更好的市场回报,缓和播出平台和制作方之间的市场利益关系。

“目前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打击收视率做假行为更需法制系统的配合。”麻宝洲表示。收视率做假由来以久,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无有关收视率的法律法规出台,建立健全收视率相关法规和监管机制,使法规有力,监管有效是当务之急,也是全新尝试。

刘燕南介绍,监管方式通常包括主体资质监管、行业标准监管,调查行为监管三种,其中调查行为监管又分为定期监管、日常监管和突发事件监管,按照《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的要求:“收视率调查机构的所有调查过程都要接受独立的第三方审核”,这种监管属于日常性的过程监管,是最繁复最琐细的工作,能否有效发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方的操作开放度。“调查方要保密(为样本户保密是行业规范要求),监管方要公开(至少是适度公开),如何在保密和公开两者之间的博弈中,尽可能做到双赢,既监管到位,不留“死角”,又能促进收视率调查健康发展,是一项高难度课题。”

产能过剩质量突围

法规健全与监管机制建立需要反复论证,对于自律公约所能达到的约束效果业界表示并不乐观,某调查公司内部员工告诉记者,目前电视剧市场供大于求,1个频道1次采购行为背后可能有20余部电视剧竞争,不排除有片方自愿提出签署对赌协议,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4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1.外因

(1)社会影响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滑坡和社会信用的缺失。由于受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容易诱使作弊行为的发生,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了激烈的人才竞争,一些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中片面重视分数、证书、学历,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察,使得分数、学历、文凭、证书成为社会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许多学生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不惜借助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个人目的。

(2)考场管理松懈

考试管理不严,给作弊者有机可乘也是最终导致考试作弊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因素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定好;二是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后者。有些教师监考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办事,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伺机作弊的学生提供了方便。一些监考教师担心作弊处分影响学生前途,或经不住学生哀求,姑息纵容了作弊行为。

(3)考试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考试法,使得学校对于考试作弊者的惩处无法可依。国家现有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过于简单,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不强。正是因为没有充分有效的法律依据。许多学校也不敢出台过于严厉的处罚规定,这无疑会助长一些试图考试作弊者的侥幸心理,并使其铤而走险。

2.内因

(1)思想道德观减弱、诚信意识的缺乏

大学生考试作弊反映出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许多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反以攫取分数为荣。一些学生认为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

(2)虚荣心理和投机取巧的思想驱使

有些大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好就可以评优.就可以为当上学生干部、入党、评奖学金等创造条件,因此高分心切,而产生了弄虚作假的念头,还有一些学生。怀有侥幸心理。尽管知道作弊是一种违纪行为。一旦被抓,后果不堪设想,但少数学生总是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自己作弊能够成功。

预防和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1.深挖思想根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要彻底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学校应通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诚实、正直、守信是大学生应遵守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的诚实品德,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在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正确地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把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自觉放弃作弊的念头。高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考试纪律和考试作弊的危害,利用各种班级活动开展考风教育,向同学们讲明利害关系和一系列严重后果。同时,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以及教育助学贷款偿还情况、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等都写进“大学生信用档案”,并放入学生档案,在毕业生找工作时学校除了向用人单位出示学生的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外,还要向用人单位出示学生个人信用的评估报告。

2.改革应试教育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以纯粹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把分数作为升学、评奖等依据,使得许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过分计较考分的高低,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因此,彻底改革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采用新教材、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更新教学内容,重视能力的培养,减少实用性差、专业面窄的课程,增加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实用性强的课程和环节,特别是增加选修课的范围。要杜绝学生作弊,必须设法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爱好、兴趣和能力灵活自主地选择课程、学习和考试时间。考试通过了就有学分,未通过虽没有学分,但可重新学,重新考,获得最低学分就可以毕业。这样,学生就不必担心考试不及格课程太多而没有学位和毕业前考试未通过不能毕业,也就没有必要铤而走险去作弊。

3.改革考试方法,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笔试轻实践,把学生推向了“应试教育”的狭窄境地,难以充分激发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家长和学校要转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观念,树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衡量观念,为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正确对待考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重真才实学”的用人机制,形成拥有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用人最重要的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进行教学改革,改变现在一张考卷定乾坤和分数是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现状。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学校考试应该从有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测试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应按照不同的专业特点灵活多样,应能调动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单一的卷面考试为多样化考试,建立完整、科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表现其能力提供多元的途径。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开卷笔试、口试,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技能。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严格监考制度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5

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党的事业就不断受到“左”右两方面的危害,而危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当推“左”。这当然也包括改革开放这十几年。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教训,凝结为邓小平那振聋发聩的名言: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这就留给我们一个深刻而重大的课题:危害我们最甚韵,为什么不是右而是“左”?稍作思考,便可发现,右(这里仅指站在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对立面的右)作为我们的天敌,一向为我们所警惕;右以反对和攻击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为特征,易为我们所识别。因此,右往往是未及形成气候,便遭及时打击而夭折。“左”则不然。它以“革命”为外表,它有本本作依据,极易惑众,却不易识破;极易蔓延,却不易抵制。因此,“左”常常是在造成严重危害之后才为我们所察觉,甚至把我们坑害得苦不堪言仍不为我们所觉知。

再作琢磨,又可发现,“左”之比右更易泛滥,还在于,右的风险与代价极大,当事人轻则遭受批评、批判,重则招致惩处、法办。这就迫使其不得不权衡再三,断断不能轻举妄动,铤而走险。而“左”的东西,除少数例外,基本上没有风险,不用担心有什么不测。相反,当事人往往还能获得“坚持”、“高举”、“革命”、“可靠”等好感与信赖。即使当时或事后被公认是有害的“左”,个人也很少受到批评,更不用说惩处了。可以说,对“左”的过分宽容是“左”祸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难怪曾有“左”得不能再“左”的人,还以“左”为荣,大言不惭地说:有人说我们“左”,我们坦率地承认,我们就是左,我们是不带引号的左。

继则深思,还能发现,“左”之泛滥,常与反“右”有密切关系;反“右”愈烈,“左”之愈甚。原委在于,被反之“右”,其实非右;所谓的“右”,往往是“左”的臆造,“左”的歪曲。尤其是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年代,这种现象极为普遍。例如,反对公社化、反对浮夸冒是“右”;反对“”、反对“阶级斗争为纲”被指责为“右”;联产承包、引进外资、发展私营经济、建立市场经济等等,也都被看成是“右”。这种“右”,实质是对“左”的纠正与抗争,是经过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和政策举措。这样反“右”的结果,只能导致更严重的“左”。长期以来,一而再、再而三地严重危害我们事业的“左”,正是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右”过程中强化和延续下来的。

我们今天说“左”论右,不是为了嘲笑昨天,而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左”对我们危害深重,像右一样可恶;要像恨右一样恨“左”;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既然反“左”纠“左”常被当成右而其实不是右,那就要慎用这个“右”字,以免它妨碍我们反“左”纠“左”,耽误我们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左”是右,不要以过时的观念为标准,不要以固有的习惯为标准,不要以照搬的本本为标准,而只能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只要合乎“三个有利于”,那就既不是“左”,也不是右。

铤而走险评价范文6

追求美、实现美是正当的需求和权利,“美女经济”的确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应该说,实施一定的美容,能为自己增加一些自信指数,可以理解。正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博士陈焕然所言,在同等条件下,美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的机会成本。可是,当下的“美女经济”已经走到了极端。报纸、电视广告用美女,推销、公关、文秘要美女,商场促销、车展现场需美女,连出本书加个美女作家的噱头也格外卖得好。“美女经济已经无孔不入,走在路上不小心就站到了美女的大腿下面!”

外在美虽然浅薄,也能得到辉煌的功名利禄,这会激励更多的人为了这份美丽而铤而走险,放弃“劳动创造财富”的传统观念。“美女经济”变质了。就业前先去美容,连中学生也渗透到了美女经济行列中。“美女经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显山露水:社会价值标准正在发生微妙的畸形倾斜。

“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物理道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潜在能量是巨大的。“美女经济”因为过分追求“脸蛋+躯壳”,注重三围、皮肤,忽略了个性、内在素质、自信力和创造力等,是一种展示性特征引起的浅薄的美。这无疑是对于深层美丽的亵渎,更是在向“学得好不如长得好”、“勤奋不如整容”等畸形价值观方向偏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