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闲无事范例6篇

清闲无事范文1

李盛仙

老年人离退休后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面对“闲”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闲愁与闲适。

有些老同志孜孜不倦地工作大半生,晚年离退休以后闲了下来,觉得不大适应,“忙好过,闲难熬”,觉得天天在家里当“闲人”不舒服,有一种失落感。无所事事,甚至天天坐在电视机前打发日子。尤其是独守空巢的老人,愁怨、愁苦之类负面情绪,也是在闲时最容易发生。

也有不少老人离退休之后逐渐变得闲散、懒惰起来,他们认为自己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应该坐享清福了。俗话说:“人闲百病生。”人一旦闲着没事,病就易上身,那又谈何享福呢?

现代医学证明,过度清闲是不利健康的,也就毫无福气可言。这是因为过度清闲很可能会导致人们的行为懒散和思想懒惰。有的人越清闲越想清闲,不仅不愿意活动,也懒得动脑筋。于是便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长此以往,大脑功能就会逐渐退化,思维能力随之减退,从而会显得神情呆滞,反应迟钝,性格怪异,怕烦喜静,懒散健忘。

在这时,就要及时调整心态,抛弃闲愁,克服闲散,寻找闲适,真正品出“闲”滋味。

明代才子袁宏道曾说:“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故有人以弈为寄,有人以技为寄,有人以文为寄。”一些老人离退休后无事而忧,悲观失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情可寄,这情就是生活兴趣,又可以说是兴奋点。

老年人寻找自己生活的兴奋点,其实这很简单,只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位置,敞开心胸,克服懒散,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谁都可以得到自己的生活兴奋点。可以博览群书,爬爬格子,学学书法,练练丹青;可以旅游登山,垂钓河边,打打扑克,下下象棋,可以听听音乐,跳跳舞,采菊南山,漫步在乡间小路,同大自然亲近;更同老伴、儿孙多作精神上的感应和交流。一个人只要对某种事情真正感兴趣,在闲暇时间就会心有所归,不再觉得生活孤寂或闲愁空虚了。

离退休后的老人们如何进行休闲,对于晚年的幸福,对于健康长寿是至关重要的。总之,要让“闲”为我们老年生活添一炷心香,扫一片净土,开一树鲜花,不亦乐乎!

放下就不会累

林 惠

一个富翁觉得生活中没有快乐,于是,他背上许多金银财宝,决定到外面去寻找快乐。可是,他踏遍千山万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他沮丧地问过路的樵夫,去哪才能找到快乐。樵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擦着汗水,笑着说:“快乐还用去找吗?我一放下柴草就觉得快乐。”这位富翁顿觉如醍醐灌顶,自己天天背着沉重的财宝,时时刻刻害怕遭到抢劫,当然不会快乐。后来,他每到一地,就把财宝分一些给穷人,看到财物越来越少,他反而感觉心情越来越轻松,自己终于找到了快乐。

我们今天嘲笑这位富翁不知道如何得到快乐,其实,细细琢磨,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太大的社会压力、太快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无形中陷入了追求名利的漩涡之中。而我们还总叫嚷着“活着真累!太不快乐!”于是,换着花样为自己找所谓的“快乐”。敢问,背负着太多的尔虞我诈、追名逐利、你争我夺,怎么能真正从内心获得快乐呢?

清闲无事范文2

用 法:偏正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出处:《晋书隐逸传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近义成语:

1、自由自在: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2、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

3、悠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

4、悠悠岁月:悠闲舒适的过日子;

5、壶中日月:旧指道家悠闲清净的无谓生活;

6、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安闲自得;

7、笑傲风月:尤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然自在;

8、闲曹冷局:无足轻重的清闲的官署;

9、北窗高卧:比喻悠闲自得;

清闲无事范文3

清闲自在:清静空闲,无拘无束。形容生活安闲舒适。抱瓮灌园: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安家乐业: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养尊处优:养:指生活。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太平无事:指时世安宁和平,也指生活清静无忧。野鹤闲云: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含哺鼓腹: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足衣足食: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清闲无事范文4

关键词:王维;鸟鸣涧;禅;山水田园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他的诗歌,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集大成者。他从小就深受佛教的影响,并擅长作画,这使得他的诗歌中蕴含了无尽的禅意与画境。在《东坡志林》中,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①对于王维诗中的禅意,《而庵说唐诗》中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②

一、“人闲桂花落”中的“闲”之疑

《鸟鸣涧》是王维的名作,“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五言绝句,语言简单明了,“桂花”“春山”“鸟”“春涧”等意向也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意向之间的连接融合也是直观明朗。但是,就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简单明了的五言绝句,却引来了历代学者无数的争论和探讨,到如今也是莫衷一是。在诸多的争讨中,笔者今天主要从“人口桂花落”中的缺口字谈起。

关于缺口里的字,如今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朱东润先生认为缺口里的字应为“间”;谢孟、潘慧惠先生却认为缺口里的字应为“闲”字,应解释为为:闲,寂静的意思。

那如今在流传的版本中,有哪些情况呢?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

人f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王右丞相集笺注》卷十三

人g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四部备要》校刊本《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

人e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四部丛刊》《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

这三种版本分别作“f”、“g”、“e”。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三个不同的字,首先得理清“f”、“g”、“e”三字之间的关系。

“f”,《说文・门部》:“f,隙也。从门从月。”本义指门缝,然而门缝有间隙,因此引申为两物之间的间隙。后来意义由具体引申到了抽象,凡两事、两时之间的间隙也用“f”,又从空间引申到了时间,可表闲暇。可见,古“f”字意宽,本有“g”字义。《汉语大词典》中,亦说“f1【jianL】”【《V》古{切,去M,。】亦作‘g1’”。“e”字本义为用于遮拦阻隔的栅栏,古代常假借为“f”。《汉语大词典》有“e1【xianB】【《V》糸f切,平山,匣。】《说文解字注・门部》亦有:“e古多假借为清f字。”“g”字,《汉语大词典》中,标注“g1【jianL】【《篇》居{切】‘间1’的繁体字。同‘f1’;g2【jianL】【《篇》居e切】‘间2’的繁体字。同‘f2’。”由此可见,有“f”、“g”、“e”混用的情况。

那《鸟鸣涧》中的“人口桂花落”,缺口字究竟应当是“f”、“g”、“e”中的哪个呢。笔者认为,当为“f”“e”,即简化为“闲”。而不当理解为“g”,即简化为“间”。

首先,王维在诗文的创作中极其喜用“闲”字。笔者统计,在《王右丞集笺注》中,王维共用“闲”字44次。如《赠祖三咏》中的“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中的“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新秦郡松树歌》中的“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等。由此可见,王维对“闲”字是情有独钟。而“闲”,也是王维自身性格的很大特征,也是后代人对他比较多的概括词。《西清诗话》云:“王摩诘诗,浑厚闲雅,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也。”《诗人玉屑》亦说:“为诗欲清深闲淡,当看韦苏州、柳子厚、孟浩然、王摩诘、贾长江。”③。王维生性本是一个“闲”人,作诗吟咏又喜用“闲”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闲”,此等闲人,也许正是王维。在寂静的夜空中,带着一颗虚空闲静的心,关照万物,自然万物也带上一种闲淡之姿。读之,已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闲”味,那王维心中之“闲”,更无须多言。若用“间”,此等韵味,完全无法带出。再者,如是“间”,这与王维自身的秉性和创作习惯也不大相配。

其次,要明晰一句诗中的用字,当然离不开这首诗的整体大背景。中国诗歌,历来讲究对偶,力求诗句的工整,五言绝句也不例外。“人口桂花落,月静春山空”,从五言绝句讲究对偶的特征,可以得出,缺口字与“静”是相对的。那是“间”与“静”相对好,还是“闲”与“静”相对更为恰当呢?在《王右丞集笺注》中,笔者并未发现,王维并未有将“间”与“静”相对的例子。“闲”与“静”的相对,倒是有几例。

青檀日何长,闲门昼方静。

――引自《林园即事寄舍弟沈》

己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寂与静意义相类)

――引自《饭覆釜山僧》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引自《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闲居日清静,修竹自檀栾

――引自《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引自《红牡丹》

从诗句讲究对偶的特征,可以看出“闲”与“静”的相对,比“间”与“静”的相对更为常见,也更为恰当和合理。而从另一层面,“人口桂花落,夜静春上空”整句诗意义的完整性和韵味来说,“闲”比“间”也更为精妙。葛兆光先生,在《唐诗选注》中,说到:“这首诗的核心在一个“闲”字一个“静”字,王维崇信佛教,而佛教正讲究由闲入静而达到无欲无念。在闲适心境中,人对自然微细的变动既敏感又安详,恰如《祖堂集》卷三所引《乐道歌》所说‘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所谓‘人闲桂花落’即是在人安闲静坐时体察到的花开花落,这个意思李嘉佑诗‘闲花落地听无声’(《送严员外》)、宋王安石诗‘细数落花因坐久’(《北山》)曾说到,王维自己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坐久落花多’也曾说到;而在极静谧的时候,常常又会听到自然极细微的声音,就像王维自己形容的‘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秋夜独坐怀内地崔兴宗》)似的秋夜蛰声,这种细微的声响更增加了四周的静谧感,所以王维曾多次写到过鸟鸣涧一类的意境,像‘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谷静泉愈响’(《奉和圣制玉真公主山庄》)、‘谷静唯松响’(《过感化寺》)等等,当然后两句还令人想到曹操《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④

再次,文学作品来源于创作者的内心,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现。《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⑤王维,字摩诘,素有“诗佛”之称。摩诘,取自佛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天宝年间,禅宗极盛,而王维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王维及他的弟弟王绪“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荣。”⑥在如此样充满禅宗气息的社会、家庭环境中生活的王维,从小思想上就受到禅宗极大的影响。《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⑦他的诗歌创作,自然带有极大的佛教色彩,有逃不掉的禅宗韵味。《空同子》云:“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人心系则难脱。”⑧王维的世界观深受禅宗哲学影响,他着意追求闲静空寂的意境。据笔者统计,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直接用闲、静、空(另除天空、空中等意)、寂字共计约140次。而字面没有出现,实际描绘的是闲静空寂意境的诗句还有不少。可以这样说,王维诗歌艺术的主要特色就体现在闲静空寂上。《鸟鸣涧》这首五言绝句,刻画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在这静谧的夜空中,还有内心比这静夜更加虚空的闲人。因为闲,所以他能有时有心地去眼观月光洒落大地,他的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而世界时如此的寂静,以至于原本无声的月洒大地,却惊起了山中的鸟儿。以动衬静,微妙地点缀出夜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这首诗的核心在一个“闲”字一个“静”字,写出了人心的“静”境,佛教讲究由闲入静而达到无欲无念,这也勾勒出了诗人的心境和禅宗的信仰。由清闲无为看桂花飘落的人,进而参照这冷清寂静世界的万事万物,从而蕴含出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动衬静、无声胜有声的美妙禅境。“人闲”既指周围环境的寂静,但更多的是指诗人内心的静,这与禅宗“住心观静”是相通的。“人闲桂花落”中用“闲”来写“人”,同时与后面的“桂花落”也相呼应。人无心而闲,花无心自落,讲的都是大自然的规律,没有外在的侵染,是一片自然之象。人虽无心而闲,但“花落”、“山空”、“月出”、“鸟鸣”,都是人在这寂静的春夜中所看到的种种物象,都是寂静的。从闲心出发,当然万物都带有一股闲意。明・吴宽《书画鉴影》云:“右丞胸次栖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停,洞鉴肌理,细现毫发,故落笔无俗尘气。”⑨用这句话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的“闲”字,能带出这诸多禅境。而如若用“间”字,则禅理尽除,说的太透,反而失去禅理所讲究的悟了。若用人间,则整首诗歌所营造出来的画面,没有一个主观的人参与其中,显得死板而且冷清,更无所谓禅理中的悟性了。“王维之笃于佛,染于禅,与禅宗关系深契,曾为慧能与净觉禅师作过碑铭。在一些文章中,王维表述了他以佛禅的中观思想方法来看事物的认识,如说:‘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在有无、色空之间,王维不取边见,而是亦有亦无、即空即色,视万物如幻如梦。王维即是以这种眼光来进行诗的创作的。这种思想方法渗透在诗的艺术思维中,产生了空明为幻、似有若无的审美境界。”⑩“闲”似乎比“间”,更能体现禅意,与整首诗的意境也更加吻合。

二、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经过上面的分析,从《鸟鸣涧》整首诗的语言的运用、意向的选择、以及整体的构图,不难看出王维诗歌是极其讲究禅味的。胡应麟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称声律中,有此妙诠。”B11其实,禅始终影响着王维的文学创作,他的文学作品无论诗还是文,都浸染着禅意和禅味。

在中国,禅宗与道教相比是悲观的,因而更符合那个时代文人学士在现实生活中理想无法实现抱负无法伸展的悲惨命运,更能体现他们的命运被时代社会所遥控而难以主宰的现状。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身醒悟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从现实中走出来,走入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虚幻的世界中寄寓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因而得以从有限走向无限。士大夫之所以被禅宗所吸引,都是因为他们在现存的封建秩序中自我得不到体现,他们渴望逃离现实世界,但传统文化的束缚,使他们无法完全逃离现实的土壤。而禅宗那种既在孤峰顶上远离了人世,但是却并未完全脱离现实的处世态度,受到了既有出世修养,又有入世精神的士大夫的一致推崇。在士大夫那里,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命情调,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情调让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纵。王维,也是这众多追求禅宗的士大夫中的一员。在理性上,他完全无法与显存的秩序抗衡,而禅宗在理性上也并不主张反抗,而是主张“净心”、“觉悟”。与其说王维选择了禅宗,不如说是王维的生存现状迫使他不断向禅宗靠拢。

禅学,作为王维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即梵语‘禅那’的简称,意为‘功德丛林’、‘思维修’”。“其意是止散乱人,专注一境”。12

禅学,推崇“无念”,追求的是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自然无欲,而心空,则自然万事皆空。禅宗主张顿悟成佛,杜绝凡尘中的一切杂念,静坐人定,静思冥想,在一刹那间,妄念俱灭,一顿即至成佛。“在‘真如’呈露的刹那,修持者感受到一种奇妙、愉悦的心理体验:物我的境界消失了,自己仿佛融入大自然之中,心灵静谧安祥,而又生机勃勃,这就是所谓禅悟”。13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正是这种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悟”由王维引入山水诗中。使得谢眺等人因朴素而尚显粗陋,肤浅的审美方式,变得生机勃勃而又韵味无穷了,在很大程度上也大大拓宽了山水诗歌的表现力。

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中前六句描写的是,独自一人入云峰,在小径上遍寻无人,去不知何处传来隐隐钟声。往下走,更是凄清。泉水拍打着危石,似乎发出阵阵呜咽。太阳照耀青松,本应是一幅温暖的画面,可无奈周围的环境太过冷清,以至于阳光的映射也无法驱散丝毫的寂寥,有的仍是透骨的含义。而所有上述诗句描写,并非只是描写事物本身,“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一句,点明了真正用意并非描写环境本身,而是为了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西方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害人无数,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而去,永不伤人。由此告知世人,佛可以制毒龙,亦可抑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安禅:佛教徒坐禅时心灵空静安详,进入境界,称为‘安禅’。安禅是梵文的音译与意译的结合,东汉安世高曾译《安般守意经》,‘安般’即音译,‘守意’即意译,前者又与‘安静’的‘安’混为一谈,后者则又与‘禅那’的‘禅’互通,于是又合成了‘安禅’一词。”14因此诗中“安禅制毒龙”是诗人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也是体现出诗人对禅意的感悟。《过香积寺》这首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人情的写法,前七句是写景,但处处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最后一句点出文意,流露出诗人向佛的心迹。

再如王维的《终南别业》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事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是蕴涵着禅悟体验的。“兴事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致来时常常独来独往,欣赏时间美景只求愉悦身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仿佛告诉人们一切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兴致使然,因而独往观水,但却不经意间竟来到了“水穷处”。本来这是一件极其扫兴的事,但由于诗人内心的豁达,于是选择了观云。其实,世间万物,并无好坏喜乐之分,一切皆在人的心境。只要心中无悲,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参照这个世界,那自然万事万物都会有无限的生机。所谓的悲,也消化在了人的心中。这是王维获得的顿悟,也是本诗的禅意所在。因为有所顿悟,王维顿感释然,禅悟体验o诗人带来了无限的快意。一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表现了作者“彻悟后无挂碍的人生态度”。禅家最高的悟境是“默语无际,不言言也”。诗家最高的化境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终南别业》这首诗,王维将悟贯穿于其中,短短40字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理。

纵观王维的诗歌,不难发现,体现禅宗妙悟的山水诗比比皆是。《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鸸”,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也说:“不知无此四字,便成死语,有此四字,乃现活相。”15《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开篇就用一个“空”字统领全篇,表现了自己对世界的态度,他相信万事万物都是虚假的,一切都是空的,是虚幻的。“空”字,是整首诗的基调,也是全诗的大前提。因为内心的“空”,所以,“明月”“清泉”原本单调乏味无生命的事物,在诗人空寂的心里,也能感受到一种。相信,只要用“空”的眼光和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目空一切。那所谓的快乐或悲伤,得意或失意,应该都不存在了吧。因此,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他道出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种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追求永恒快乐的态度。

《沧浪诗话.诗辨》中曾说:“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16由于王维在诗理与佛理中穿梭自如,因而他的山水诗具有特殊的审美关照。他的山水诗起于山水之意,而收于禅境,专注于用自己的心去观照这个世界,而在顿悟之中收获禅机。把简单的山水万物,延伸为以禅趣为主而又有清幽情怀的空灵禅境。王维正是吸取了禅家的悟空之学,从禅宗中找到精神上的安慰,从而得以摆脱苦闷,保持心境的宁静。山水的蓬勃生命力不经意间感染了诗人,而诗人在其中更是感受到了禅趣。王维与山水与禅趣合而为一,却又不露痕迹,正如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所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17“王维的山水诗充满了生活的爱意。

王维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同时也充满了辩证的深意。诗人的无我之心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发掘出自然山水其本身所包含着的哲意禅理:静中蕴动,以动写静;空中有色,以色见空;瞬间永恒,以瞬间里感受永恒。这是只要对王维诗略略留心者都会发现王诗中的这些耐人寻味的‘理趣’,这也是其诗厚重高华气象的奥妙之一”。18(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注解:

①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75页

②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16页

③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116页

④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4页

⑤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269页

⑥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王维》.5052页

⑦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242页

⑧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116页

⑨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34页

⑩ 张晶,《禅与诗三题》见于《中国古典诗学新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页

B11 胡应麟撰,《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9页

B12 徐小跃撰,《禅与老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82页

B13 陈洪撰,《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73页

B14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2页

B15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3页

B16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0页

B17 王世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44页

B18 王志清,《直彻心源的生命感动》,J南通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王维著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75页

[2]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4页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269页

[4]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王维》[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052页

[5]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242页

[6] 张晶,《禅与诗三题》见于《中国古典诗学新论》[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页

[7] 胡应麟撰,《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9页

[8] 徐小跃撰,《禅与老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82页

[9] 陈洪撰,《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73页

[10]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0页

清闲无事范文5

根据上一节的分析,片盒、对中工位、清洗工位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几个状态,如图3所示,分别是工位空闲、工位进片、工位有片、工位工艺运行、工位工艺完成、工位出片,工位的状态在其运行中循环往复(见图3所示)。取片的过程;出片完成后工位的状态又回到了空闲状态。按照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全自动单片清洗设备的对中工位、清洗工位可以抽象程序中的类,这些工位有基本相同的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它们共同的成员变量为工位状态,共同的成员函数为工位进片,工位出片,工位工艺运行。由此可以设计出全自动单片清洗设备的类的静态图如图4所示。

2机械手的同步控制

机械手在设备运行的状态有机械手空闲、机械手工位n取片、机械手工位n放片等状态,当机械手处于空闲状态时,各工位需要竞争机械手的使用权,争取到使用权后机械手的状态就变为工位取放片状态,没有竞争到的机械手就需要等待下一次机械手空闲时再竞争机械手。因为各工位可能会同时竞争机械手,这就需要引入机械手的同步控制。Windows支持4种类型的同步对象,可以用来同步由并发运行的线程所执行的操作:临界区,互斥量,事件,信号量,这里使用事件来实现机械手的同步控制。机械手事件定义为机械手空闲事件,使用SetEvent()函数将事件设为有状态,使用WaitForSingleObject()函数查看事件的状态,查看到机械手空闲事件无状态时线程阻塞,机械手空闲事件有状态时程序向下运行同时机械手空闲事件自动变为无状态。通过机械手空闲事件,各工位竞争机械手的问题就得以解决。

3工位自控制

通过设备中工位的状态和机械手的状态,工位可以自己判断下一步的动作。工位的运行流程如图5所示。线程启动后,循环进行三个判断,分别为工位进片判断,工位工艺运行判断,工位出片判断。图5工位运行流程如果机械手状态为机械手工位进片,程序就进入工位进片分支,这时机械手被占用,其他工位竞争不到机械手。进入工位进片分支后首先设机械手状态为机械手工位进片,工位状态为工位进片,然后执行机械手进片程序,工位进片完成后置工位有片,置机械手空闲,工位进片程序分支结束,程序继续循环。当程序判断到工位有片时,程序进入工艺运行分支,首先置工位状态为工位工艺运行,然后运行工艺,工艺运行完成后置工位状态为工位工艺完成,工位进片程序分支结束,程序继续循环。当程序判断到下一工位空闲、工位工艺完成并且机械手空闲时,程序进入工位出片分支,首先设机械手状态为机械手工位出片,工位状态为工位出片,然后执行机械手出片程序,工位出片完成后置工位空闲,置机械手下一工位进片,工位出片程序分支结束,程序继续循环。每个工位都有线程循环判断工位状态和机械手的状态,控制自身的运行,这样就形成了工位自控制的自动运行情况。如果工位为两个,设备的运行时序如图6所示,从片盒出片到片盒进片完成是一个晶片的运行周期,在周期内又有晶片开始运行,形成了各工位并行的状态,这种运行时序充分的利用了机械手,提高了设备效率。

4结束语

清闲无事范文6

我们知道,休闲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实际上也折射出了休闲与审美的关系———因为休闲而审美,日常生活审美化了;因为审美而休闲,休闲有了审美的意趣。而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审美,古人把这称作“闲适”。如前所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我国明清市民美学思潮的重要内容或特征。那么,明清市民美学思潮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内容或特征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看。首先,从经济基础上看,学术界早就有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工商皆本”的提出实际上正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随着城市的兴盛、工商活动的扩展,坊主商人地位的提高,中古森严的等级秩序确实被侵蚀与被松动,单一的经济结构(自然经济)与风貌也被改变了,市井平民阶层空前扩大并活跃起来,个性有所解放,生活的空闲时间增多了,从而形成了有着共同利益欲求的社会阶层与不同于中古的市民生活。这就构成了明清日常生活审美化或“休闲美学”的社会与经济方面的基础。其次,从思想上看,“自然人性”与“百姓日用”被空前地强调与突出出来了。李贽就曾从自然人性的角度去重新解释人,把人还原为感性个体的自然存在,肯定人的自然欲求的合理性,肯定人的现世生活的正当性。李贽在《德业儒臣后论》中说,他所谓的“道”就在“街谈巷议,俚言野语”之中,就在“百姓日用处”,“如好货,如好色,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取风水为儿孙福萌,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藏书》卷三十二)。他的这种对人的重新阐释与对现世日常生活的肯定在当时影响是很大的。这种思想同样反映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欲求,带有从中古突向近代转变的特征。它显然是迥异于主张以道德为本体的儒家学说、以自然为本体的道家学说与以虚无为本体的佛家学说的。这就构成了明清日常生活审美化或“休闲美学”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基础。再次,文人或士人美学思潮的影响。苏轼可以说就是士人美学思潮的最重要代表。正是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士人美学思潮的结合,促成了明清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也就是说,市民美学思潮与士人美学思潮的一种结合,使有文化的市民开始用士人的审美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发现诗意,并获得审美的享受。

从中国美学史的角度去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此前不曾出现过的重要美学现象。于是,在明清市民美学那里,宅院(庭院、门窗、花园、草木等)成为了审美对象,居住(书房、家具、文具、清供等)成为了审美对象,远处的山水风光或近处的风景风物等等也都成为了人们的审美对象。明清市民美学思潮明显地是不同于此前儒、道、释的美学思潮的,而具有一种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重要特征,士人美学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种“休闲美学”所产生的不可缺少的审美方面的基础或条件。明代的散文小品就是当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真实而生动的见证,不管是记人的如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或张岱的《柳敬亭说书》;不管是记游的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虎丘记》、《观第五泄记》或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不管是记事的如《项脊轩志》,还是记感的如吴从先的《小窗自记》;都莫不充满了作者个人对具有近代风味的日常生活的鲜活描写与真切品味,虽然普普通通却也诗意动人。很明显,“这些散文中的情趣不再是那种论道、说玄、谈禅的情趣,而就是普普通通而又真真切切的市民生活的情趣。”[2](P215)这种情趣在此前的散文———如先秦诸子、史传散文、唐宋古文———中是不曾有过的,倒是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在精神上倒是一脉相承的,即以一种“闲”的审美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感受与品味其中的美。“工商皆本”使得一些地区的经济发达起来,“百姓日用”成为了市民们关注的对象,闲暇时间增多了,具有文化修养的市民知识分子即“闲人”大量出现,于是日常生活被审美化了,或审美被日常生活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的市民美学思潮是不同于先前的儒、道、释的一种新的美学思潮,它是一种体现着有文化的市民阶层趣味的美学思潮。

明清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审美日常生活化,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休闲美学”。“闲”甚至可以说是这股思潮的最核心范畴。下面想摭拾一点零星的资料,来对明清市民美学思潮中的一些与“闲”有关的子范畴稍作一些探讨,意在抛砖引玉。先说“闲情”。东晋陶潜曾写过《闲情赋》:“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在陶潜那里“闲情”即“定闲之情”。后来“闲情”渐变为闲适之情。如唐代皎然《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夜凉喜无讼,霁色摇闲情。”宋代梅尧臣《和公仪龙图忆小鹤》:“闲情且与稻粱饱,寄语休将鸡鹜驱。”到了明清,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闲情”被使用得更为普遍,成为了一个新的审美范畴。如沈三复的《浮生六记》之第二篇即以《闲情记趣》名之,沈三复的生活算不上富裕,但过得却很有情趣,他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外之情”、“闲中雅趣”称之为“闲情”。李渔更以《闲情偶记》作为自己的著作之名,并在“居室部”中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无论是“闲情记趣”还是“闲情偶记”,它们所谓的“闲情”实际上都是指一种源于市民日常生活但又对市民世俗生活有所超越玩味的审美感情,它表达出的是市民阶层有别于传统所谓载道或悟道之乐的新的审美崇尚。如《闲情记趣》中提及的“闲情”的对象几乎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诸如居家、叠石、茶道、美食、园艺、游览、听曲、看戏……这些都可以归属到“闲情”这一审美范畴。明人王宇《亦园問业序》中说得好:“凡人身虽闲,心不能无寄。桑者闲矣,十亩其寄心也;碧山闲矣,桃花流水其寄心也。吾侪谢事闲居,心既耻为不善矣,而或寄之词赋,寄之山水,寄之蚤酒,寄之花木禽鱼,要于自娱。”(《乌衣集》卷二)“闲情”就是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审美意味的闲适之情。与“闲情”相近的是“闲趣”。如果说“闲情”是指源于市民日常生活但又对市民日常生活有所超越品味的审美情感的话,那么,“闲趣”则是指源于市民日常生活但又对市民日常生活有所超脱与品味的审美趣味。

明代周廷用《石泉居士序》中说:“石泉之下,有隐君子焉,心闲趣逸。”(《八悟集》卷一)“闲趣”又作“真趣”、“别趣”、“趣逸”、“趣”。“真趣”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超越了世俗功利,从而发现与产生的审美趣味。它强调作为审美主体的“闲人”必须具有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独到的灵性与发现,这就如明人陆云龙在《叙袁中郎小品》中所说的“率真则性灵现,性灵现则趣生”(《皇明十六家小品》)。亦如袁中郎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所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袁宏道集》卷十)因为“闲趣”、“真趣”与正统审美趣味不尽相同,因而它们有时又被称之为“别趣”、“别趣”、“趣逸”。验证于明清的散文小品,我们不难对这种“闲趣”、“别趣”、“真趣”有所理解。“闲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凭借审美主体的性灵而发现的日常生活的意趣,这可以说也是明清小品的闲美学”所产生的不可缺少的审美方面的基础或条件。明代的散文小品就是当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真实而生动的见证,不管是记人的如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或张岱的《柳敬亭说书》;不管是记游的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虎丘记》、《观第五泄记》或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不管是记事的如《项脊轩志》,还是记感的如吴从先的《小窗自记》;都莫不充满了作者个人对具有近代风味的日常生活的鲜活描写与真切品味,虽然普普通通却也诗意动人。很明显,“这些散文中的情趣不再是那种论道、说玄、谈禅的情趣,而就是普普通通而又真真切切的市民生活的情趣。”[2](P215)这种情趣在此前的散文———如先秦诸子、史传散文、唐宋古文———中是不曾有过的,倒是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在精神上倒是一脉相承的,即以一种“闲”的审美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感受与品味其中的美。“工商皆本”使得一些地区的经济发达起来,“百姓日用”成为了市民们关注的对象,闲暇时间增多了,具有文化修养的市民知识分子即“闲人”大量出现,于是日常生活被审美化了,或审美被日常生活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的市民美学思潮是不同于先前的儒、道、释的一种新的美学思潮,它是一种体现着有文化的市民阶层趣味的美学思潮。

作者:胡健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上一篇心语集

下一篇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