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例6篇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1

医学院学团党支部,教师党员6名,学生党员46名,结合校区分布和学生专业层次等特点,划分为3个党小组。此次学习活动,我们指派教师党员深入到各党小组,指导学生党员学习,现将阶段学习的情况汇报如下:

支部开办学习课堂,注重将党规和系列讲话精神作为“”、“党日活动”、“网络课堂”的重点内容列入学习计划,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的学习。

听,我们将“听党课”和“听呼声”相结合,来坚定党员的思想理念。一是引导学生“进入网络听党课”,推荐党员关注“学习微平台”“共产党员”“”等微信平台,重点学习“两学一做”专题学习班和青课的内容,做好学习笔记;二是把自己听和集体听相结合,深入班级、深入团员中,听听他们的呼声、意见和诉求,把意见建议听真、理清、查实,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说,是将“座谈会”和“讲”相结合,让党员撞出思想火花。一是在学习交流座谈会和意见听取会上,在交心谈心中,把“听”的体会说一说,把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谈一谈,把建议和想法讲一讲;二是党员轮流做“讲”的主讲人,每人讲解一章,来深化党员对理论的思考和认识。

读,通过“百日读书悟”活动,拓展党员视野,支部推荐大家阅读《知之深爱之切》《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引领中国》等10多本书和总书记系列讲话,为党员提供一个关注政治生活、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学习阵地,把理论素养再提升。

写,通过“每日500字”手抄活动和手抄书法比赛,来巩固学习成效。我们为每名党员提供一本字帖,发出每天抄写500字的倡议,并建议在每天停笔处留下心得;我们在全院范围内招募书法爱好者,同党员配对举办手抄书法比赛,截止到目前为止,已有近30多名学生提出报名申请。

在三严三实活动中,我院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组织了《准则》和《条例》的考试。在此次“两学一做”的学习活动中,我们也将此项内容列入计划,组织全体学生党员含部分重点积极分子也学《准则》和《条例》,我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解读和讨论,并通过收看警示片《人生不能重来》、励志片“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典礼和反面典型的案例分析来加强学习。为了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各小组纷纷采用内部考查和学习情况摸底的办法进行相互督促,在4月19日的《准则》和《条例》考试中,仅有5名同学成绩未达到满分。

根据学院总体部署,学团党支部积极参加到“佩戴党徽、亮出身份”活动中,我们号召支部中每个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自觉主动的佩戴党徽,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加强自我教育,通过“亮身份、做表率”来接受师生的监督,形成比、学、赶、帮、超的____氛围,以亮身份、做表率的实际行动亮化党员形象,使党员意识深入人心,振奋精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2

语言学习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语言的发展,不同的语言环境,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不同。我们就在班上创设了能使幼儿语言得到锻炼的多个活动区域,供幼儿练习与表达,促使幼儿增加语言交流的机会,培养幼儿积极与人交往的能力、大胆讲话的能力以及大胆讲话的信心。

而活动区的创设要有利于幼儿兴趣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同内容的活动区其教育功能也不同,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兴趣与能力全面发展的活动区,应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活动区的实效性。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活动区的活动。材料的投放要注意其便利性、可操作性、适用性。材料投放是活动区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得是否得当,对幼儿能否主动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并要注意材料的便利性、可操作性、适用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环境,抓住幼儿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这一特点,及时更换新材料,引起幼儿玩的兴趣,从而使幼儿的语言交往增多,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

一、设置做做玩玩区,促进幼儿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

做做玩玩区材料丰富,有玉米皮、花生皮、贝壳、饮料瓶、树叶等自然材料,这些都能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 幼儿可用玉米皮编小辫,用花生皮粘贴小鸡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与小同伴们互相探讨、互相交流,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所做物品的名称及做法。“小刚,你看太阳出来了,小鸡在草地上找虫子吃。”小明拿着他的作品对小刚说,小刚也这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两人反复互相交流成功的喜悦。这样形成习惯后,幼儿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收集废旧物品,同伴之间互相揣摩玩法。例如:他们把吃后的糖纸在玩时自己亲自动手制作,边交谈边商讨,不一会儿,精美的蝴蝶等就出来了。幼儿在做做玩玩区很有兴致,提高了动手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娃娃家,锻炼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幼儿是在操作中感知、体验、发展的,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应便于幼儿操作,便于幼儿开展自主性的探索活动,必须蕴含要求幼儿探索解决的问题。在活动区开展之初,我们在为幼儿准备活动材料时过于追求外形、颜色的逼真,常常把“面包”、“汽车”等材料做得非常精致,活动中幼儿怕把材料弄坏,缩手缩脚,影响了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通过实践,我们开始尽量为幼儿提供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如提供一些泡沫后,我们发现,“医院”里用它做成了药片,“商店”里用它做成了各种点心,“娃娃家”里则用它做成了肥皂等。材料的可变性,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材料中潜在的教育价值转化成了真正的教育价值。

三、设置图书区,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及看图讲述能力

一本好书往往能成为儿童欢乐的源泉,给幼儿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幼儿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幼儿读图书,实际上是在看画,图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幼儿能很认真地看,不明白的时候,他们会问老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老师,这个故事我知道,是‘小马过河’的故事吧?”我们经常看到在图书角看书的小朋友在头对头看一本书,不时地抬头互相交流说些什么,增强了他们看图讲述的能力,以及连贯性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可以使他们从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例如:我们可选出图书角的小代表,让他给其他的小朋友讲述图片内容,也可给其他幼儿起到带头作用,形成一定的感染力。

四、设置表演区,提高幼儿连贯语言的表达能力

我们在活动区的一个角落设置了语言角,布置了一些头饰、纸偶图片等,供小朋友表演;还根据周计划内容,培养幼儿读编故事的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及叙述能力。通过一些小故事,让幼儿自己分配角色进行表演,根据图片内容,幼儿表情丰富、语言连贯地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有错误的地方同伴能互相帮助提醒,久而久之,有些非常别扭的句子也能流畅地说出,这是他们语言进步的一个阶梯,也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增设美术区,促进幼儿说画结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3

一、通过语言操练,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语言操练不等于语言交流。语言操练的着眼点是语言形式,使学生在语言操练里掌握语言形式,语言交流的着眼点是语言内容,使双方达到互相了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语言操练使学生掌握语言形式,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首要前提,语言操练和语言交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在机械操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性操练。通过问题的回答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汇、句型,更重要的是交流了思想。所以教师每次教新材料时,都要先进行机械练习,再进行有意义的练习及交流性的练习,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新东西进行交流,逐步把语言操练推向语言交流。

二、教学过程交流化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交流化应该做到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用英语教英语和学英语,用语言做事,使用角色扮演、情景对话使交流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选择接近语言交流的练习,使课堂练习交流化,在做练习时,不仅要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还要设计多种情景,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带表情,伴以手势、动作,要像演戏一样把生活中的交流场合搬进课堂。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创造条件。此外,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在上课时要以姿势帮助说话,充分利用手势和动作来增加说话的力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到英语的实际用途。另外,要充分利用课堂上师生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习惯才能养成。

三、突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要重视课本,但若是完全被课本束缚,不仅教法会凝滞,而且教学受到限制,所以,在教学中要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在利用课本的同时使用电化教学手段,逐渐增加与课本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

课堂教学是英语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光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来培养交流能力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无论教师怎样设计,学生怎样配合,没有课前课后的密切配合,都很难实现这一愿望。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语言的学习也绝非局限于课堂。如果把语言当成一门课或一门知识来学,离交流的目的就越来越远。因此,学好并用好一门语言必须从课堂中跳出来,开创一条课内与课外结合,新课与旧课结合,复习与讲新结合,游戏与讲练结合的路子。把传统的复习、预习、讲授、看录像、讲故事、听歌曲、角色扮演或对话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英语,而且用这种语言交流思想,做实事,进而享受英语的乐趣。

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爱学、肯学、会学”的良好习惯上。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一开始就接触标准优美的英语,规范工整的书写,主动有趣的情景,深奥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外语源于生活又应用于、融于生活的功能,感觉到语言的自然美,增加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代替教师的讲解,教师要从旁引导、辅导和解疑,让学生直接和活生生的英语见面,直接主动地吸收、了解、练习和掌握。让学生跟录音学、跟录像学、跟英美人学、跟同学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语言材料及实际运用,而且增强了语感,领悟了非语言材料的运用。这样对学生完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人格,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4

关键词:英译的母语材料,母语文化导入英语教学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当今社会,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各界人士已经普遍意识到英语教学中应当包含英语国家文化,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这些文化。然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其强势地位以及文化渗透必然对其他语种和文化造成威胁和冲击,使它们面临沦为亚文化和第二语言的威胁。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但是众多的学习者感到很难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他们感到很难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而谈论英语国家的文化更不是这些学习者的强项。其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输入过少。很多学习者错误地认为英语就是英语国家人的语言,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西方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也有许多人认为母语会妨碍英语的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母语材料,导入母语文化一直是很多人忌讳的事。经常会有人发表这样的言论,一定要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不能看英译的材料,认为只要是翻译的材料就不是地道的英语。然而,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增进文化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传播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做到取长补短。因此,笔者通过尝试发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译的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方面的材料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传播我们的母语文化。

一、加强母语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让广大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首先要在思想上意识到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 加强母语文化导入有助于英语的学习

“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英语学习者,其英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一些。”(束定芳、庄智象,1996)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授,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比来更深刻地认识英语国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深刻、细致的认识,并且有了敏感的文化意识以后,学习英语时自然就增强了语感。语感的增强必然会提高学习者对英语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交际能力。

2、母语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传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

母语文化是民族之间区别的象征,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如今,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在国际交流中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日趋重大。。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母语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积极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概况和风土人情,而且还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别的国家。防止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势文化地位和语言优势,实行文化霸权主义,对弱势文化国家进行文化颠覆。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母语文化的传授及其英语表达。

3、母语文化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基础

英语教育名家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两大内容, 即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 跨文化能力也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在跨文化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中, 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基础, 这是因为,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了解得越多, 就越容易对异国文化采取一种理解、容忍和尊重的态度,从而能够灵活地应对和消除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而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获得是以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进行对比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 学习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才能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两种文化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否则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本是一纸空谈。

二、英译的母语材料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承载英语国家文化的英文材料和描述中国文化的英文材料都是培养中国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所需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承载英语国家文化的英文材料使用的很多,描述中国文化的英文材料却用得少之又少。但有研究表明,英译的母语材料相对于英语教师通常使用的教学材料来说,有很多优势:

1.学习者了解所使用材料的文化背景

对于文化背景的不了解往往是英语学习者遇到的主要障碍。研究表明,文本预设的隐性文化知识与阅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会产生互动,使基于自己文化的文本比基于不太熟悉、更遥远的文化而在句法和修辞上对应的文本更易于阅读和理解(Floydand Carroll, 1987, p. 90)。

2.人物、主题、情节、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判断以及大部分的词汇都是可识别的,因而减少心理威胁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源自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文化的材料大大增加了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研究发现,简单地将地名和人名改变成学习者较为熟悉的语言就可以提高理解力,(例如,针对日本的英语学习者,将学习材料中的英文名字改成日文);改变少量的词条,用日本学习者更加熟悉的日语词汇或情节来替换文本中的某些地点或情节,就会提高学生在完形填空测试中的分数(Oller 2005; Chihara, Sakurai, and Oller, 1989)。另一项研究发现,伊朗的英语学习者对于来自母语文化的英译文本比对于来自美国文化的英语原版材料理解得要好(Floyd and Carroll, 1987, pp. 90-91)。当要求来自印度和美国的学生阅读关于一桩印度婚礼和一桩美国婚礼的两封信件时(信件都是用英文写的),受试者在阅读源于自己文化的信件时速度更快,并能更好地回忆起信件的内容。(Floyd and Carroll 1987)。

3.翻译成英语的母语材料可以充当联系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

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 在众多关于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著作中提到,虽然两种语言的书写系统不同,第一语言的良好的阅读能力会转移到第二语言中(Krashen 2004)。

三、英译的母语材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既然如此多的研究表明了英译的母语材料的优势,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大胆尝试,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

1.适当选用英译的时事新闻材料来练习听说

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从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本科的《高级时事英语》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教材涉及的主题比较感兴趣,因为都是他们日常关心的话题,比如,新闻媒体、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但是对于其中的听力材料不喜欢,主要原因是内容过长,而且材料太老,不能与时俱进。因此,笔者每次在上课前,都会从网上下载最新的时事新闻虹(主要来源是央视网的英语频道),且篇幅不长,一般在200个单词以内,主题要么是目前大家最关心的时事,要么是与教材本单元要讲的内容相关。上课时,先将比较难的词汇用大屏幕打出来,带领学生读几遍,然后听写,最后再让大家进行讨论。例如,在讲到社会问题这一单元中的暴力问题时,让学生观看并听写了一段谴责拉萨的3.14打砸抢烧恶性暴力事件的录像,然后让学生讨论了对此事的看法。学生们之前已经看过了中文版的新闻,所以对这个话题比较熟悉,现在又学习了许多相关的英文词汇和表达,讨论起来比较容易,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参与,强烈谴责这些不法分子的罪恶行径,激发了他们反对暴力、反对分裂的爱国热情和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又如,今年刚发生地震后的那一节课,让学生听写了一段关于抗震救灾的新闻,

并让他们谈论自己了解到的最新灾情和救援情况以及他们自己打算为灾区人民做点儿什么。他们都非常认真,讨论得非常激烈,觉得自己学到了好多关于地震和抗震救灾方面的词汇,并能用英语来讨论最新的时事,感到非常满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灾区人民的爱心和团结精神。

2.适当节选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作为阅读材料

在第二语言课堂中使用的第一语言文学作品必须是学生所熟知的,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而且不能太长,要适合学生的水平。近一年,笔者开始从事《文学英语赏析》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学基础知识,引导他们欣赏英语名篇名作之外,也选用了适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例如,在学习散文这一章时,让学生阅读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翻译的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让学生讨论了自己读完这篇散文后的感受。由于这篇散文大家在中学时代的语文课上学过,有的甚至背诵过,内容很熟悉,所以英文版读起来并不费力,。用英语讨论起来也相对容易。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深沉、伟大和无言的父爱,并谈到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一些故事以及自己对父爱的理解,非常感人。之后,我又把中文版也提供给了学生,让他们对照着读,分析各自的语言特点,以及译者所用的一些翻译技巧等。学生们兴趣很浓,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结论

以上只是笔者所做的一些初步尝试,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译的母语材料既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又对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的导入及其英语表达的传授有促进作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内容不具系统性。。因此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可以在现有的英语课本中加入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也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母语文化类的课程,例如,英译本的《中国文化概况》,系统地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民俗、文学和传统文化等;还可以开设中外文化对比类课程,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当然,这些不是仅靠英语教师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还需要课程设置者和课程开发者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Chihara, T., T. Sakuai &J. Oller Jr. (1989). “Background and Culture as Factors in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 LanguageTesting, 6, 143-151.

[2] Floyd, P. & P.L. Carroll.(1987). “Effects on ESL Reading of Teaching Cultural Content Schemata”. LanguageLearning, 37, 89-108.

[3] Krashen, S. (2004). The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Research. 2nd Edition. Westport: Heinemann.

[4] 苗丽霞, 范谊. 母语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 宁波大学学报,2006.6

[5] 温菲. 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教案设计[J]. 科技信息,2007.5

[6] 文秋芳. 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18

[7] Oller, J. (2005). “CommonGround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The Pragmatic Solution to the BootstrappingProble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9, 92-114.

[8] 束定芳.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5

一、有足够的“输入”才能产生足够的“输出”

小学语文阶段是学生积累字、词、句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立足于课文,讲授知识点、品读课文,更要着眼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则是“输入”充分的、可理解的语言文字材料,而“输出”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即口语交际和写作。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Gass(1997)把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感知到的输入―理解了的输入―吸收―整合输出,简化为“输入―吸收―输出”,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在这个过程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不仅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而且要推动学生的“吸收”过程,最终激励和矫正学生的“输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的“输入”和“输出”过程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秋天,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在这个单元里,学生会“输入”很多关于秋天的词语和句子,那么学生的“输出”就可以是对秋天的感受、秋天里的趣事、秋天适合旅行的地方、对大自然的探索和歌颂等等。教师应把这个单元作为主题为“走进秋天”的一个整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和学生们一起“发现”、理解和感受表达秋天之美的词语、句子、修辞方法、篇章布局、作者的思路等等,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积极搜寻关于秋天的素材,思考对秋天的感悟,或者摘抄一些表现秋天之美的佳词佳句,拿到课堂上做展示。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教材,更是把生活当做学习的课堂,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多维的互动,教学容量无形中扩大了好几倍,学生也在互动式的“输入”中“吸收”到了有用的“材料”,为交际和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吸收”的对象应是可理解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对材料“提炼――加工――整合――呈现”四步走,即要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并真正掌握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学生“输出”的方式是口语交际和写作,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演讲、写作文是传统的方式,还可以完成交际任务,“在做中学”。

不仅是当堂,以后的“输出”的过程都应该伴随着“材料”的不断复现,教师除了提问开放性问题之外,还应该不断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字、词、句,背诵和模仿是语言积累的有效手段,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流畅、丰富才是最终目标,其中“丰富”还是基于语言材料的充分的积累。

三、教师和学生相互依赖和促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的“实践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学生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受众,更是语文实践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应被赋予新的角色,教师要突破语文课堂的限制,广泛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把自己从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任务的设计者和“吸收”的促进者,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语言储备情况,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真实的任务,比如完成一次采访。在学生做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协助者,帮助学生解决在字、词、句的使用、思想的表达上出现的困难,矫正其错误,激励其勇敢表达,不仅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还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6

【关键词】真实语料 电视新闻作品 听力教学

一、引言

听力在英语交际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传统听力教学中所采用语言材料主要为录音材料。这种语言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力材料过于规范,语速相对较慢,导致有些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实际交往中无法和外国人正常交流,适应不了外国人的语速。所以本文将致力于研究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在听力教学中的输入研究,致力于改善学生在听力方面的现状,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练习听力,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二、真实语料在听力课堂的相关研究

不同的研究者对真实语料的界定方法不一样。Geddes和White从两个方面给出定义。他认为真实语料应该具备两种特征,第一种是不适用于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活思想交流的书面或口头语言;第二种是为语言教学专门设计,但又具备现实生活中交际所用语言的特征。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真实语料无论是为语言教学而专门设计的与否,都应该具备实际交际意义。Pauline Robinson提出在交际性英语教学中,真实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英语教学中应使用真实语言材料。Ellis和Johnson把任何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材料都界定为真实语料。他们认为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真实语料具有特殊的优势,它们包涵了学习者需要接触的以及需要学会表达的各种语言类型,比如不同的语言变体,语言的日常表达形式等等。

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主要采取的是经过编辑修改过的录音材料,这种语言材料对学习者的系统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它们语调单一,话题规范,书面表达比较普遍。这些材料很难实现帮助学生真正听懂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日常交际的目标。真实语料作为教学材料应用到听力课堂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些语言活动发生在实际生活中,因此话题一般接近生活而有趣并实用,学习者的自信心也能在学会运用的过程中慢慢得以增强。此外,真实语料中的文化因素也是其重要优势。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与文化的习得紧密相连,而这些实际中发生的言语活动携带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对语言学习者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听力课堂上输入真实语料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甚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训练形式能使学习者将所学知识游刃有余的运用到现实的交际中。

三、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在听力教学中的有效性

1.电视新闻作品的特点。电视新闻作品之所以适合拿来当做课堂教学辅助材料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特点。

其一,电视新闻有它的时效性,新闻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自新闻传播之日起,时效性就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决定性标尺。但是新闻时效性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强调新闻是对最新,最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有的新闻会因为缺少确切的时间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有的新闻由于丧失时效而完全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就电视媒体而言,近年来,随着传输手段的进步,编播方式的变革,电视新闻在追求新闻实效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也使我们加深对它的了解。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也成就了它被我们使用的重要原因,因为它的翻译会比较接近时代的发展,自然就需要使用比较潮流的新词,热词等为学生与时代接轨提供有利条件。

其二,电视新闻作品有其趣味性,有些记者别出心裁,常常会以一些人们感兴趣的话语作为标题激发人们品读新闻的好奇心,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听这样的新闻对于他们的听力训练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其三是其指导性,我们利用电视新闻作品作为一种听力材料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 我们的听力能力而且把信息传播与新闻作品的指导性有机的结合,这也是新闻指导性的重要体现,把最新的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大家。

2.电视新闻作品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英语与传统的课本录音听力有很大的差异,将电视新闻作品这一重要的真实语料语言形式应用到听力课堂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教学效果。英语新闻作品内容新颖且有时代感,知识面涉及各个领域,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材,真实的电视新闻作品能帮助学生学到流行的词汇或语言表达方式,拓展语言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1)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会比较好奇,电视新闻作品引入课堂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坐在课堂上便知天下事。英语新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高,一般采用较为浅显的词汇除个别专有名词,基于这一特点可以激发英语水平不高的同学积极参与课堂。此外,英语新闻不但实用性强,而且提供了真实语境。能学到地道的英语,规范的表达和用法。

(2)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英语新闻日常使用的词汇丰富,这是任何教材都无法与之媲美的。中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接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词汇,而这些词汇通常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新闻事件不是单一事件,它属于系列事件,所以这一连串的报道有些词汇的用词频率也会提升,这就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映象。这远远优于单纯的记单词,避免了学生记单词枯燥困难的现状。

(3)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英语新闻听力课更多的会要求学生多听,精听,反复跟读,模仿课堂上的材料。然后就是试着要求学生复述简单的新闻材料,依次递增难度. 坚持一段时间下来,不难发现学生在听力和口语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4)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该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反之就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该语言。英语新闻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因素,例如民族冲突,风土人情,恐怖事件等。教学内容会涉及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可以因此积累很多文化信息和国际知识,为跨文化交际作铺垫。

当然电视新闻作品在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不只有这些,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纠正不良的听力方法等。

四、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应用到听力教学的实践操作

1.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应用到听力教学中的实施。

(1)课前精选材料。挑选英语新闻材料非常重要,材料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选择材料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质量: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新闻材料的质量却良莠不齐。在选择材料时尽量去一些正规的网站比如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这些网站上的英语资料都是规范的英语表达,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理想输入材料。

内容:新闻题材内容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选择与生活有关的话题一方面更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还比较通俗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篇幅: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每次课安排英语新闻听力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左右。如果篇幅太长不仅会影响课堂进度,对学生来讲篇幅过长也会增加学生听力的难度。

(2)课中高效利用。在合理选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内容的新闻材料的不同特点,灵活高效的设计课堂活动。可以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篇幅长短,选取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单词填空法,训练口语法,训练发音法,听写法,设置问题法,翻译法等。反正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尽量多给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英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课堂。

(3)课后督促学习。课后老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完成,老师可以提供正规的英语学习网站。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泛听和精听英语新闻。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完成一定的任务。比如听完要能复述出来或者在课堂上跟同学分享所听到的内容。另外,准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在听力中遇到的不懂的单词并反复背诵,老师要定期检查。

2.真实语料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在开始应用真实语料的课堂阶段,应该给学生一些较为容易的真实的电视新闻材料,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如生活影片、简短的讲座等。该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反复听音辩英,再过渡到较熟悉的一般性题材演讲和讲座。待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语言能力达到相应的水平后,再过渡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辩论,如专题讲座和甚至专业课程。

(2)适度超载原则:在听力课堂中输入真实语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语言能力,选择基本符合或者略伽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不同于英语书面文体的日常谈话文体的语言形式。

(3)多样化原则:真实语料运用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语言变体的多样化,既听标准的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也要大量接触其他的英语语言变体,这样才能适应将来实际的交际场合。

五、结语

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获取资料的途径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人们的交际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要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在听力教学中的输入有很大的优势。它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得语言学习的条件更加适合学习者的心理和认知的特点。现如今我们教学所使用的听力教材过于规范,导致学生在实际交往中交际能力较弱。然而电视新闻作品作为真实语料被用来作为课堂的辅助材料,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且增强学生的听力能力。

如果真实语料能被引进课堂作为辅助材料,既可以事半倍又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电视新闻材料有其“声,像,图,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特点将会给枯燥的课堂增添色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在电视新闻方面对真实语料的输入做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但它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理解真实语料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的真实语料输入现状,提出将真实语料导入课堂的有效途径。希望真实语料能在不久的将来被运用到课堂中去,促进教学课堂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Erwin Tscirner.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the role of digital video[A].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2:305-319.

[2]邱东林等.国外听力教学和研究前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熊婷婷.真实英语口语语料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4)

[4]孙本尧.新闻作品评析[M].新华出版社,1987.

[5]剑秋.新闻作品评析[M].新A出版社,1985.

[6]付承梅.真实语料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使用[J].黑龙江史,2013(9).

[7]李翔一.试论真实语料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2015 校级、2016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编号:20161131103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