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名言范例6篇

俾斯麦名言

俾斯麦名言范文1

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俾斯麦(1815D1898)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出版他的政治讲演录。从1892年到1905年出齐,洋洋洒洒总共14卷。他最广为人知的名言,当然就是差不多在每本谈到他的历史书中都要摘引的,称他为“铁血宰相”出处的那段话:“解决当前重大问题不能靠演说和多数通过的决议,而是要靠铁与血的手段。”

现再将俾斯麦有代表性的另外几段话,按内容分述如下。

“我最遭人恨”

在俾斯麦掀起的针对天主教会的所谓“文化斗争”(1871D1878)中,反对他的声浪曾经一浪高过一浪。一次他在普鲁士省议会中曾经激动地高喊:“我可以颇为骄傲地宣称自己是整个德意志帝国里最遭人恨的人。”摆出一副“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架势――一意孤行,即使遭群起而攻之也在所不惜的态度跃然纸上!

1881年还是在议会中,当有议员呼吁要俾斯麦下台时,俾斯麦对应道:“好马将带着马鞍死去。”表示他要忠于职守,坚持到底。

鲤鱼与梭子鱼

1888年2月6日,俾斯麦在分析德、俄、法三国关系时,说了一句“在欧洲鲤鱼池中的梭子鱼,阻止我们成为鲤鱼。”在自然界,横冲直撞的食肉鱼梭子鱼进入鲤鱼池中就会扰得食草而好静的鲤鱼不得安宁。俾斯麦以此作比喻,指出,俄国、法国是处处挑衅、侵略成性的梭子鱼。至于德国,他则将其说成是“想当鲤鱼而不成”。即使德国也成为梭子鱼,那就是完全被逼无奈。其实,不说别的,挑起普法战争、赢得割地赔款的德国还是一个“想当鲤鱼”的国家吗?

下面两句话则表现出铁血宰相的决心、信心和野心:“让我们把德国扶上马鞍!”(1867年3月11日在北德意志联邦议会上的演讲)“在这世界上,我们德国人畏惧上帝,此外,什么也不畏惧。”(1888年2月在帝国议会的讲演)

卡提利纳分子与爬行动物

卡提利纳是古罗马政治活动家,反对贵族共和国的密谋策划者。俾斯麦在许多场合把他的政治上的反对者说成是卡提利纳分子――唯恐天下不乱的密谋策划者。他在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议会预算委员会的会上说:“在国内有大批卡提利纳分子,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还有一次,在1878年俾斯麦针对自由派反对派则说得更为粗暴:“要按着撞墙,让他们疼得哇哇叫!”

对于不顺耳的言论,他有时斥之为“政治上的井中投毒”(1882年1月的说法);有时又有“报刊――印在纸上的胡扯”(1888年在帝国议会的演说)这样的惊人之言。

俾斯麦还把跟他制造麻烦的人称为“爬行动物”。1869年,俾斯麦为了对付他的政敌,建立了一个他称之为与“爬行动物作斗争”的秘密基金,这个秘密基金就被俾斯麦叫做“反爬行动物基金”。与当时的许多政府一样,俾斯麦拥有大笔预算外的秘密支配的基金,此后这些秘密基金就被称为“反爬行动物基金”。在政治、外交上,俾斯麦是使用秘密基金贿赂、收买相关人员的高手。在1870年末,为了使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同意普鲁士国王当统一德国的皇帝,俾斯麦从“反爬行动物基金”即秘密基金中给路德维希二世拨出很大一笔钱。收到钱后,巴伐利亚国王在俾斯麦起草的“劝进书”上签了名:请求威廉二世接受德意志皇帝的头衔。

作为政治活动家的俾斯麦也是一个出色的演说家和卓有成就的著作家,他的回忆录《思考与回忆》除了历史价值外,还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言为心声,俾斯麦的语录反映出这位政治上保守的现实主义政治家坚强的意志和专横的权力欲;他忠于他的使命、国家和国王;他有着高度的智慧――能将政治上的判断和务实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语录体现出他的特色:许多时候是坦率、直截了当、粗野的,有时候则是云谲波诡、指鹿为马的……在造句遣词上,他很会使用民间的谚语熟语,即使非常粗鄙的习语也照用不误。他作为容克大地主曾经有好多年卓有成效地亲自管理农庄,对农民的语言是颇为熟悉的。有的时候,他又掉起了书袋,把他在哥廷根大学当学生,在俄国、法国当使节时所学到的东西全用上了。俾斯麦就是这样一个人:对政治对手毫不容情,即使对他的属下也是如此――骂人也要骂出他的鲜明特色、他的风格、他的水平。

原载《学习时报》

周怡和 荐

俾斯麦名言范文2

一、统一德国:根本战略目标的确立

是时,普鲁士王国的国家根本对外目标应该是什么?看起来答案可以有很多种:

1. 维系现状、满足于梅特涅体系所带来的在神圣罗马帝国内与奥地利相当之特殊地位;

2. 像俄国一样尽可能的开疆掠土,实行霸权政策,建立足够大的泛日耳曼人的共同帝国;

3. 当然,普鲁士也可以像英国和其他殖民国家一样把目光放到海外,进行扩张,夺取空间;

4. 依据相对谨慎温和的德意志民族主义,统一德意志邦联为帝国,当然“一山不容二虎”,要完成此目标必须或者并吞奥地利或者排除其出德意志。

这几种国家根本目标在近的德国历史上都有很突出的表现,每一种政策目标都貌似合理,对某些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那么为什么俾斯麦会选择第四个而不是其他三个呢?很多史家认为德国的统一作为不言自明的历史义务会很的落到普鲁士的头上,这显然是简单化的历史决定论,普鲁士国王除非自觉、否则完全没有必要把德国统一的“义务”大包大揽下来,事实上确实有多位君主满足于其在邦联中的地位而对所谓义务不屑一顾,直至威廉一世执政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威廉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君主,掌权后就决定以武力统一全德,但是君主的野心通常没有节制,容易滑向把第2方案作为国家的根本战略目标。所幸,他任命谨慎自制的俾斯麦为宰相使国家的根本目标始终维系在第4方案的周围而不致相去甚远。至于方案3,对当时的普鲁士而言,既无强大的海军作为实力支撑,又没有早期殖民活动的优势基础,更由于其处于欧陆中心的地缘位置,使其既无能力也无意愿加以实施,当然德国统一、尤其是威廉二世上台后德国能力和意愿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与彼时完全不同的国家根本目标。

俾斯麦名言范文3

统一德意志

普鲁士最初只是德意志诸邦国中的一个小邦,地域狭小,主要是霍亨索伦王朝在小渔村柏林附近的一些领地。在政治上,普鲁士更加微不足道,既不可能问鼎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甚至连七大选帝侯都算不上。普鲁士西临法国,东抗奥地利、俄罗斯,北方与汉诺威等北德意志诸邦长期奋战,长期笼罩在欧洲大战的阴云下。正由于此,普鲁士对军事极端重视,在欧洲最早建立起征兵制。同时建立起一支高效、有序的官僚队伍,通过强大的君主控制力确保政策实施。至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陆军第二强国,仅次于法国。拿破仑战争唤醒了欧洲,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德意志的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普鲁士走上了一统德意志的道路。

当欧洲大陆只剩下普鲁士和法国两个强国时,矛盾终于被彻底激化。为了对抗新兴的普鲁士帝国,法皇拿破仑三世拿出了一个所谓的德意志统一方案,建议在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再建立一个德意志,以平衡二者的实力。计划失败之后,拿破仑三世又拉拢奥地利,牵制普鲁士的发展。普鲁士准确地察觉了这一阴谋,发动普奥战争,赶在法国出兵支援之前击败奥地利,使奥地利退出了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此时,普鲁士面前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法国,普法战争在所难免。对于普鲁士和法国而言,两国同时进入了崛起的瓶颈。法国压制普鲁士需要战争,而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也需要战争。老练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修改了法国给德国的电报,使电文看来粗暴无礼。普鲁士国内一片哗然,纷纷要求与法国一战。法国国内也一片高调,要给德国再上演一次耶拿战役。拿破仑三世迅速组成了22万人的莱茵军团奔赴边境,兵锋直指法兰克福。普军组织47万人的部队展开反击。仅仅几天,普鲁士就通过高度发达的铁路网迅速将部队调集到前线,将法军分割包围。包围圈中的拿破仑三世被迫投降。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登基为德意志皇帝,法国被迫签订《法兰克福》条约,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赔款50亿法郎。德意志由此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成就了一段大国崛起的传奇。

崛起中的隐忧

然而,胜利的光环下,危机却若隐若现。

提到俾斯麦,后人常用一种崇拜的口吻。似乎他的才华震烁欧洲外交政坛,一生纵横捭阖,几近于神;似乎只要按照俾斯麦的政策一路前行,德意志就会超过英吉利,只不过这一切都被威廉二世的刚愎自用给葬送了。诚然,威廉二世个人因素对于德国卷入一战非常重要,但俾斯麦也并非毫无责任。

俾斯麦最大的优点在于善于拿捏尺度,打击对手的同时适可而止,让对方不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反应。但俾斯麦对法国却没能拿捏好分寸,强逼割地引发法国对德国深深的仇恨;把将法国抽干耗尽的外交政策作为国策,直接导致了威廉二世日后的严重外交失误。俾斯麦办事风格强悍,殊少听进别人意见,这种强势性格在统一过程中,可以坚定地完成很多压力很大的改革。但当德国统一后,这种性格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早在统一过程中,俾斯麦就插手军务,军队高层颇有怨言。统一完成后,德国无一人地位可与俾斯麦媲美,政令基本出自俾斯麦之手,一些机密的外交文件甚至不经德皇过目,这一切激怒了德皇威廉二世,成为导致俾斯麦下台的重要原因。

德国军队组织高效,指挥优异。普军率先将电报、铁路和总参谋部制度有效结合起来,构建了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但这部机器全力发动时,除威廉一世、俾斯麦、毛奇、冯・隆(普鲁士战争部长,元帅,推动军事改革)以外,几乎无人可以驾驭。总参谋部在普法战争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固然有利于指挥的集体化,避免某些失误,但随之而来的是总参谋部的狭隘性,凡事将军事胜利看作根本,基本不考虑政治外交,为了手段不择目的。使德国走上了一条军事决定政治之路,客观上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铁路被毛奇用于作战,取得极大成功。自此,德军迷信铁路,将铁路作用无限发扬光大,作战计划中,所有的胜利希望都放在开战初期军队集结的速度上,战略计划的时间表全部从属于铁路时间表。诚然,那个时代,铁路运力凌驾于各种运输手段之上。但铁路是固定的,缺乏运输的弹性。当双方都利用铁路时,战局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僵持。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一问题就已经暴露。一战中,德国果然被铁路的弱点拖入阵地战,战争转入德国最不愿见的总体战模式。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德国的落败不可避免。

战略的失败

当威廉一世离开人世之际,病重昏迷的皇帝将孙子威廉误认为儿子腓特烈,紧紧抓住威廉的手,说出最后遗言:“腓特烈,万事皆可废,唯联俄不可忘。”老皇帝死后,继承者腓特烈一世在位百日便一命呜呼。威廉二世继承了皇位,随后将德意志和霍亨索伦王室一起,带入了历史尘埃。

威廉二世的确有相当才能,在某些领域有着远见和能力。但他幼年残疾,有极强的自卑感,不能容人说三道四。过早登上皇位,统治世界第二强国,使他自身的轻佻、狂妄,夹杂着自卑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世人面前。他遵从了俾斯麦对法国继续打击的政策,但又自己加上了对英国打击的政策。

俾斯麦时期,德国国力尚浅,除陆军外无力涉及更多领域。俾斯麦巧妙利用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提出愿意成为英国的陆军,借此拉拢英国,成为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人,进而得到英国帮助,击败英国的头号挑战者法国。时过境迁,《法兰克福》条约签订,英国人开始担心德国威胁自身的地位。这种担心伴随着威廉二世开始建立公海舰队而变得日益真实。早在一战前,英国就有对德战争以确保自身地位的言论。随着德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争夺殖民地,英国开战的呼声开始高涨。德国对外扩张不仅是威廉二世的决定,也是实力上升后必然走上的一条路。德国加速发展海军,迅速超越法国成为一支超级军事力量,而它的出海口都集中在北海,即使德国人不想对英国构成威胁也不可能。英国的全部利益都在海上,海军对于德国来说是一种奢侈,而对于英国而言则是一种必需,英德冲突在海上愈演愈烈。英国人开始重新挑选人,选择了与法国人结盟对抗德国,协约国形成了。

俄国本来是德国盟友,日俄战争的失利,使俄国的扩张矛头转向巴尔干地区,与德国盟友奥匈帝国发生冲突。德国在协调巴尔干问题时不能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将俄国导向了英法。

随着奥匈帝国在巴尔干越走越远,一战终于在这个欧洲的火药桶上爆发。德军按照修改后的史里芬计划攻入法国,结果陷入僵持,公海舰队被封锁在冰冷的北海。德国人被英国全面封锁,粮食短缺,虽然在东线取得了有限胜利,但最终没有逃脱失败命运。

永远的感叹

如果俾斯麦当初没有抢夺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德矛盾就不会那么突出,而法国是当时世界第二海军强国,法国和英国的矛盾会更为突出。如果通过俄国向法国释出善意,构建法德体系也并非不可能,如此,则近代史必被改写,英国将提前陷入日后的殖民地危机,早早衰落。德国再与英国联手,称霸欧洲也并非不可能。即使不与法国联合,如果紧密联合俄国,至少不会落入两线作战。人们今天时常为小毛奇更改史里芬计划扼腕不止,但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史里芬计划的更改是根据铁路运输能力,而非单纯的军事考量。真正让德国失败的是糟糕的两线作战态势。开战初期,俄军即入侵东普鲁士,给德国很大打击,逼迫德国更改计划,将大量兵力投入东线。如果这些军队出现在西线,那么凡尔登战役德军极有可能取得成功,逼迫法国提前退出战争。剩下的英国独力难支,即使联合美国也很难动摇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如此,德国大国地位还可确保,将和英国进入冷战态势,胜负尤未可知。

就算不能解决法俄的问题,德国也可以减缓海军建设,取得英国的谅解。英国海军奉行两强政策,即自身海军实力要高于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海军之和。世界第二和第三分别是法国和俄国,英国海军的作战计划也是据此展开的。但德国人主动搅局,打乱了这一切。事实上,英国自己最不愿直接参战,直到开战前英国还在和德国进行谈判试图取得海军均势,确保自身海权。如果德国海军不进行过度扩张,英德矛盾本来可以避免,没有英国干扰,德国即使真的面临两线开战至少可以取得作战的优势,同时禁运的压力也可小些,极有可能先将俄国解决后再返身与法国决战,也极有可能是平手,双方同时确保自身的地位,不至于落入被瓜分的地位。

哪怕这些都难以避免,至少可以不与奥匈帝国结盟,置身巴尔干事务之外,如此则不至于被提早拖入一战。而当年世界各国军费猛涨,德国军费与国力比例还算合适,不至于像俄国那样严重失衡。各国进入冷战状态后,一国科技的创造能力,科技的现行储备,国内市场大小都是胜利的决定因素,德国诚然不如英国般绚烂多彩,但在欧洲大陆也是独一无二,尤其是广袤的国内市场,可以供应冷战的需要,至少大国地位不至有失。

俾斯麦名言范文4

毛奇不仅是名将而且也可以算是福将,他除了早年不得志以外,一生事业都是一帆风顺,他每战必胜,从未打过败仗,这是任何其他名将所不及的。他不仅位极人臣,而且克享大年,所谓富贵寿考兼而有之,在我国历史上也许只有唐朝的郭子仪可以勉强与他相比,但是郭子仪的成就与处境又远不如他。

毛奇在事业方面最令人感到羡慕的是他乃开国元勋,不像许多其他的名将都只是撑持残局。他一生只有成功的经验而无失败的教训,此诚可谓异数。他与俾斯麦(Von Bismarck)和罗恩(VonRoon)共同完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建国伟业,诚如威廉一世在大封功臣时所云:“你,陆军部长罗恩,曾经磨利了宝剑;你,毛奇将军,曾经使用它;而你,俾斯麦伯爵,曾经凭借政策的指导,使普鲁士达到了其最高顶点。”

若用我国历史来作一对比,则他们三人似乎很像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不过所扮演的角色却不完全相同,这当然一部分也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罗恩与萧何相似,其工作大致是在后勤方面,张良比较接近俾斯麦,但不如俾斯麦那样重要,而且汉高祖与威廉一世也是两位不同类型的君主,前者长于谋略,短于用兵,后者则为一位纯粹的军人皇帝。至于毛奇所扮演的角色虽与韩信相似,但远超过其限度。韩信所负责的只是作战的指挥,但毛奇的最大成就却是在战争准备方面。

作为克劳塞维茨的信徒,毛奇深切了解机会与天才两种因素在战争中的交相为用。他固然也像克劳塞维茨一样,认为战争与商业颇为类似:兵力是投资,胜利则为利润,所以一切都应有精密合理的计算,但他又深知战争问题并非仅凭计算即可解决。毛奇虽主张指挥官对军事行动应有完全的决定权,但他又深知战争是政策的工具,也承认变化莫测的政治目标和环境,可能迫使军人随时准备改变战略。

虽然政策对战略的影响,使军事领袖经常面对着一种不确定因素,但毛奇又认为动员和最初的集中还是可以计算,因为那是在平时即可作充分准备的。他说:“军队原始集中时若犯错误,则在战役的全部过程中都很难改正。”所以平时即应作周密的考虑,以使部队对战争有适当准备,交通有适当组织。

但超过了这个阶段,战争也就变成了果敢与计算的结合。毛奇曾说:

当实际作战已经开始后,我方的意志不久就要遭遇到敌方的独立意志。诚然,假使我方有准备并决心采取主动,则可以限制敌人的意志;但除非凭借战术,换言之,也就是透过会战,否则仍不可能粉碎其意志。任何较大规模的会战都会带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后果,而这也会造成一种新情况,并构成下一步新措施的基础。任何作战计划对超过第一次与敌方主力交手之后的情势,都不可能作精确的预测。所以指挥官在整个战役中,都将被迫根据不可预测的情况来作决定。在战争中的一切连续行动都并非预定计划的执行,而必然为随机应变的措施。因此,仅凭理论知识还不够,到此时,性格和心智的力量也就会表现无遗。

毛奇不认为战略是一种科学,有一定的原则可以遵循。他说:

战略是一种随机应变的系统,而不仅限于知识,它是知识对实际生活的应用。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观念,随着不断改变的环境而发展。它是在最困难条件压迫之下的行动艺术。

因此,他非常重视指挥的组织。毛奇认为指挥必须统一,切忌一国三公的现象。战争不能用会议的方式来指导,参谋长只是指挥官的顾问。即便是恶劣的计划,如能彻底执行也还是胜于综合性的产品。在另一方面,即令是最好的计划也还是不能预测战争的摩擦,所以个别的战术决定必须在现场作成。毛奇认为对作战计划作刻板的执行,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对于有的指挥官,不分高低,都必须经常鼓励他们发挥主动精神。

毛奇认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是愈少愈好,愈简单愈好。换言之,统帅不应干扰战术性的安排。他甚至容许其部下擅自改变其作战计划,只要能获得重大的战术成功,即可将功折罪。他说:“只要战术能获胜利,则战略可以让步。”

以上所述仅为毛奇军事思想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至于其他部分或细节则无法全部细述。毛奇著作的数量非常的惊人,他虽然不像一般作者有完整的理论性著作,但他的思想散布在许多战史研究和备忘录中。

毛奇一生事业中最令人羡慕者是他在思想、计划、行动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所以在古今战略家当中,他也许要算是最突出和最幸运的一位。自从1857年出任参谋总长以来,毛奇就一直在埋头作未来战争的准备,但他所考虑的问题并非以纯军事为限。他精通大战略,所以一切的计划和行动能与俾斯麦的政策相配合。

他在1860年曾对普奥战争的展望提出一项备忘录。英国的富勒将军认为那是代表逻辑推理的杰作。由于原文太长,在此只能简述其要点如下:

一、普奥战争将影响所有欧洲国家。若某一方面能获相当成功,则将会结束日耳曼的现有分裂情况,并在欧洲中央建立一个统一国家,其权力和势力将优于其任何邻国,或至少与其相等。

二、在大国之中,英国在欧陆上最需要强大的同盟国,而最能配合其利益者即为统一的德国,因为后者永远不可能要求制海权。不过英国也可能想维持旧秩序而反对欧洲的政治重划,于是它又可能与德国为敌。

三、法国最不希望有一个人口七千万的德意志帝国出现。但就眼前而言,它却可能希望从这场战争获致最大的利益―――兼并比利时、荷兰等地区。如果战争旷日持久,普鲁士主力被陷在战场中,则法国势力必会乘机而动。

四、俄国为了想夺取君士坦丁堡,可能帮助普鲁士,但此种援助又有二害:一是太慢;二是太强。太慢将赶不上时机,太强将产生喧宾夺主的后果,反而使俄国坐享其成。

所以毛奇的结论是必须完全不赖外援,速战速决,并使欧洲秩序不受重大破坏,然后胜乃可全。他的这种战略思考代表高度的智慧,与俾斯麦的外交运用也配合得恰到好处,所以普鲁士的确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1866年的普奥战争,对毛奇的将道才是第一次真正的考验,而且也是其毕生事业中的最大考验。当时的奥军被誉为欧洲最佳陆军之一,其兵员是服役七年的老兵,骑兵受过高度训练。双方兵力大致相等,而毛奇所要克服的地理和政治问题远较困难,但他仍能在六个星期之内赢得决定性胜利。

最初,威廉一世不想开战,尽管俾斯麦终于还是把他推入了战争。在这个阶段战略问题变得非常微妙,实际上,普军的动员是远在奥军之后。毛奇一方面支持俾斯麦,力劝国王早下决心,另一方面又能尽量使政治问题不受军事措施的干扰―――这与其宝贝侄儿小毛奇恰好成一强烈对比,小毛奇在1914年曾报告威廉二世说,参谋本部的战略计划不能修改,于是也就剥夺了政府的行动自由。

关于普奥战争的详情无法细述,不过毛奇之所以能大获全胜,主因不外下述两点:

一、毛奇利用近代交通工具,提高军队的行动速度,所以能后人发而先人至,换言之,他证明了时间可以征服空间,并粉碎“内线”的神话。

二、普军后膛枪的火力产生了极大的杀伤力,使奥军士气为之崩溃。在沙多华会战时,虽然奥军享有三比二的优势,而且大致还是采取防御态势,但其死伤数字反为普军的一倍。

关于这两点,毛奇本人曾有精辟的论断:

仅当保有足够的空间时,才可以说内线具有毫无疑问的优点,如果空间已经缩小,则内线不特不能收各个击破之效,反而会受到包围,于是战略之利将变成战术之害。

不过这又并非表示毛奇绝对赞成外线而反对内线,实际上,他在普法战争中对于两种观念都曾作成功的运用。毛奇战略的特点就是有充分的弹性,合于“兵形象水”的原理。

不过对于这两次战争又有一项争论值得提出,那就是毛奇的指挥方式。有人认为毛奇简直没有指挥而是听任其部下各自为战;有人认为毛奇当时的处境是特殊而困难,所以不得不如此。有人认为他利用参谋本部系统来控制全局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但也有人认为他使指挥官的权柄被削弱,并造成一种恶例,1914年的韩池事件就是其后果。这些议论可以说是见仁见智,而且也都言之成理。

俾斯麦名言范文5

1、失败是成功之母。--菲利普斯

2、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与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爱迪生

3、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

4、失败就是迈向成功应付出的代价。--出自《台湾长鸿益集团厂训》

5、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爱迪生

6、It is OK to faid(失败是可以的)。--佚名

7、“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鲁迅

8、作为领导人,最好的锤炼方法是失败。没有什么比经历失败更能锻炼人了。--肯·塞福

9、经理人员应该具有尝试失败的勇气,力求改进;而不应畏惧风险而停滞不前。--葛汉。克拉克

10、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佚名

11、一个妻子没有办法把丈夫拴在身边,那是做女人的失败。--琼瑶

12、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俾斯麦

13、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佚名

14、乐观使你倾向于幸福健康事业顺利,悲观使你倾向于绝望患病失败忧郁孤独懦怯。--佚名

15、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佚名

16、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17、一次失败,只是证明我们成功的决心还够坚强。--博维

18、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成功是%失败的结果。--佚名

19、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表现方式,是一种对结果的评价,可以从中得到经验。--佚名

20、失败的名言警句。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茅盾

21、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22、要成功就要周详考虑谋定而后动,一旦决定即雷厉风行一干到底,害怕失败什么都别干。--佚名

23、失败缘于忽视细处,成功始于重视小事。--出自《成败训》

24、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佚名

25、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佚名

26、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俾斯麦

27、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林肯

28、成功的人是跟别人学习经验,失败的人只跟自己学习经验。--佚名

29、作为领导人,最好的锤炼方法是失败,没有什么比经历失败更能锻炼人了。--肯·塞福

俾斯麦名言范文6

知道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本知识;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为参照,认识法国、德国民主化的基本脉络;理解两国政体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和影响;认识资产阶级宪法的本质;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反思历史,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知识由浅入深,学习过程由简单记忆到主动探究。通过学习,搭建知识框架;通过知识迁移,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德法民主化基本史实,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过程的艰难性、曲折性、进步性、局限性;学会历史和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四国(尤其是法德)政体的异同,认识到国情不同给各国发展造成的影响,从中体会和尊重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通过中外对比,培养学生懂得去学习借鉴外国的进步精神和先进经验,是爱国情感在递进中提升;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并积极投身到现实生活的民主实践中去,正确积极地使用自己的民利;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世界的发展,培养有世界眼光和爱国情怀的现代人。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第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三,德意志帝国的体制。法兰西与德意志是欧洲大陆的两个重要的国家,随着这两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代议制在欧洲大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法德两国代议制发展对本国历史的影响却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另外,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个课时,教师要注意将讲授新课和单元总结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用在本课时涉及到的新的历史知识论证与本单元相关的规律性认识:比如民主与法制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两大支柱;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民主进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发展性的特点;不同历史背景是不同国家有不同政治制度选择的主要原因等。

四、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完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故对进入法国的共和制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学习有利。但法、德代议制的建立过程曲折复杂,加上学生以往知识欠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针对市重点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五、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角色扮演法、谈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大胆创设情境,重新构建体系,以李鸿章率团出国考察这一事件为主要依托线索,创设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情境,以呈递报告单的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对相关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中得出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规律性认识。因为课时限制,教师通过布置课后探究作业,把学生的思维延伸的课外,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再认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英美法德四国政体比较。

教学难点: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师:08年美国总统大选刚刚结束,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这也说明了曾经长期以种族歧视著称的美国在民主制度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回首2007年的西欧,也有一个重要大国完成了总统的换届选举及权力顺利交接,那就是法国。现任法国总统是谁呢?(播放法国总统萨科齐图片)。大家请看这幅图片,与萨克齐一起指点江山的这位女士是谁呢?(播放法国总统萨克齐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图片)她就是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当今世界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间接民主制,即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即议会),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也就是“代议制”(板书:代议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代议制的一种。前两节课大家了解了英国、美国的代议制度,那么法国、德国的政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P43

2、讲授新课:

Ⅰ.(屏幕:一、自学感知)首先请同学们明确本课课标要求。下面大家用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进行自学感知。并尽量填写报告单中的报告一。自学时,字、词等方面有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现在开始!······(板书: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Ⅱ.好。通过自学,相信大家对近代以来法德两国的政体已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面,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界限,来亲临体验(屏幕:二、亲临体验)跟随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一次欧洲大陆之行,他是谁呢?——李鸿章。(屏幕:李鸿章图片)在签订《马关条约》后,为寻求“强国”之路,并借机购买军火,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七国,随行的有大学士,外交官等人,故事就由这里开始了······李大人乘的是火车(屏幕:火车、轰鸣声)他最先到的就是德国(屏幕:李鸿章到德国)(板书:德国),下了火车后,他便提出一项要求:要坐轿子。可偌大的德国,上哪找一顶中国轿子呢?德方给李鸿章先预备了一辆汽车,后又准备了一辆马车,李鸿章就是不同意。德国人急中生智,就用绳子把两个杆子绑在一把椅子上,做成个四人抬的“轿子”,李鸿章这才欣然上座。在皇宫见到了高傲的德皇威廉二世(屏幕:威廉二世),照了张合影后(屏幕:合影),李鸿章又到了俾斯麦的家乡。(屏幕:图片:到福里德里斯鲁)在那里终于见到了俾斯麦(屏幕:两幅图片李与俾)。在谈话过程中,俾斯麦向李鸿章展示了一件他一直以来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德皇曾送给他的一份生日礼物,一副油画(屏幕:油画,教师简介:画中描述的是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里,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的情景),李鸿章看了之后,只是感到身着白色衣服的俾斯麦非常显眼,在座的各位,你还能从画中看出什么深刻的政治内涵呢?(1、为什么要突出俾斯麦呢?

2、画中人物服装、手中的军刀说明了什么?3、画中人物的位置说明了什么?)

生:引导学生得出,俾斯麦在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板书:德意志国家统一);军国主义、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李鸿章拜别了俾斯麦后,在火车上,他的随从找到了份旧报纸上面还有一幅漫画就交给了李大人。(屏幕:漫画,教师简介:这幅漫画作于1890年,表现的是俾斯麦被迫辞职,即位不久的威廉二世全面执掌德意志帝国的一幕。)他看后产生了疑问,名震天下的铁血宰相为什么会被迫“下岗”了呢?你要是熟知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外交官,会如何告诉李大人呢?同学们可以结合屏幕中打出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来谈一谈。(板书:德意志帝国宪法)(1、宪法确定了什么政体?2、谁的权力最大?3、威廉二世的做法违法了吗?)

生: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不违法。

师:从前面我们了解来看,军国主义、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的德意志帝国,如果经济、军事上强大起来,它又会怎样发展呢?谁来预言一下。

生:对外侵略扩张,走进战争的灾难。

(屏幕:大国崛起视频:36:32――38:08)

当然李鸿章没有看到这样的人类灾难的发生。他们一行人继续行程。(屏幕:火车、轰鸣声)伴随着火车的轰鸣声,很快到了法国巴黎,吃午饭的时候还是那位随从又找到一副对法国而言很有代表性的漫画交给了李大人(屏幕:图片《玛丽安女郎终于挑好帽子了》漫画。教师简介:玛丽安女郎一直是法国的象征,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多个帽子散落一地,女郎站在镜子前面,反复挑选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画又有什么内涵呢?这回李大人看后更摸不着头脑,在座各位如果你能说说这幅画又有什么政治含义呢?

生: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过了长期曲折的历程。从1789年至1875年,经历了两个帝国、两个王朝、三个共和国,法国最终才确立了共和政体。(板书: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李大人突然想到,明天要拜见法国总统,可是对法国的基本状况还知之甚少,于是决定马上召开会议,如果你就是其中之一,参照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当时法国实行的是什么政体呢?(板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生:总统制、议会制的混合制度,总统权力受限制,权力中心在议会,实际上是议会制共和制。三权分立原则。

了解了法国基本情况后,李大人第二天胸有成竹地拜见了法国总统并递交国书(屏幕:图片),这次会晤取得了圆满成功,李鸿章也听到了法国的国歌?离开总统府后,他又看到了巴黎市的象征——埃菲尔铁塔,李鸿章感叹之余,也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充满敬意。同学们,大家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持续了70年,那么它为什么会长期稳定发展呢?(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来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共和政体的确立,人民群众坚持不懈的斗争,宪法修正案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等因素)

李鸿章结束欧洲大陆的访问后,又到了英、美等国,(屏幕:图片),由于是亲身游历,他对西方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一再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他回国后命随行的智囊团根据赴欧美考察情况,在比较英美法德四国政体异同的基础上,分析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会提交一份怎样的报告呢?请同学们拿出报告单,我们分成2个大组(教师分组),前后左右4人为一个小组,一二大组的同学分别针对对报告一、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与探究,达成一致意见,选出发言人代表发言。限时5分钟。······请小组发言人做准备。)

学生小组发言人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及时鼓励。(屏幕:合作探究—报告一、报告二)

Ⅲ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德两国因为国情的不同,确立了不同的政体。从历史的对比与验证中,我们看到了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虽然当时代议制存在着局限性,但却为人类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Ⅳ结束语

虽然李鸿章完成自己出国考察的使命,但是这次出访并没有改变国家和他个人的命运。

梁启超曾这样说道:“鸿章或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今天的中国要充分发挥代议制的作用应该怎样做呢?就要不断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之路。实际上,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Ⅴ巩固练习或“最佳拍档”(为巩固知识设置了做习题或做游戏环节,由学生选定。游戏规则:每大组推选两位配合默契,对本课出现的人物或政治事件的掌握信心十足的同学,一位面向屏幕把看到人物或政治事件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语言中不能有屏幕上的字或词,背向屏幕的同学说出对方表达的意思,一个猜不出可换下一个。看哪组在1分钟内用最短的时间说对最多的人物或政治事件。)计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