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晏子使楚范例6篇

课本剧晏子使楚

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1

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教师要设计出能够让学生“尝试运用”的合乎课文要求的作业形式,课本剧就是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作业形式。它根据学生的生活、心理特点,使语文课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并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晏子使楚》一文描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都被晏子义正词严、机智巧妙地驳回的精彩场面,层次清楚,语言简练,学生乐于表演。下面简单谈谈这个课本剧的编演过程。

一、编剧,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演,必须对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景物的描写、必要的旁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整理,适当加入细节描写衬托人物性格,这就是编剧,学生将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进行内化,转化为适合表演的口语化语言,这是课本剧表演成功的前提。

课文《晏子使楚》篇幅较短,可分为三个部分:楚王侮辱晏子钻狗洞、楚王侮辱晏子矮小、楚王侮辱齐国人是盗贼。学生在编剧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与教师一起一次又一次地理解课文,体会字词含义,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不断加深认识,为成功表演奠定了基础。课本剧的编写不同于原创剧本,它必须遵从课文的原意,不能擅自改变课文主题。课本剧编好了,可以在排练中对各处细节作多次修改,使剧中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

二、研读“剧本”,探究“角色”

语文课堂上的课本剧表演,是一个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行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因而,在表演课本剧前,首先要反复阅读材料,圈画出重点的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然后在讨论中把握角色。其次,要让学生深入研读“剧本”,深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人物细腻的神情变化等内容。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使其对整个故事情节达到能复述的程度,然后让学生讨论晏子和楚王的变化,从而探究出楚王的奸诈霸气、晏子的大义凛然及毫不示弱。

有了对课文的研究,对人物面貌的大致把握,就为课本剧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排练,让学生在“动”中发展

排练是演好课本剧的关键,也比较复杂,包括人物角色、服装道具、背景设计等多方面的准备。

在角色分配时,好多学生争着表演晏子和楚王,也有学生想演没有一句台词的大臣或武士。面对这一双双充满期待、渴求的眼睛,我的感觉不是为难而是激动,我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一颗颗热情的心呢?于是,在排练前我让学生公平竞争角色,最后经过全班同学的评判,决定由肖×出演晏子,因为他表演自然,动作到位,语言豪放,身材矮小,非常适合这个角色,楚王则由吴××来扮演,他身材高大健壮,配上行头很有帝王的风度。让学生在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实践,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真正的排练要依靠小演员的热情投入和小观众的及时指正、补充。在这一反复操作的过程中,虽然表演的只是半数人,但主动参与的却是全班四十二人。大家集思广益,纷纷提出修改意见。表演的所有道具,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情感是表演的生命,面对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剧本,如果学生在表演时“怒不见吼声,喜不见笑声”,则是十分遗憾的,当然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晏子使楚》一文的角色表演时,我要求学生采用换位来体会角色情感,向学生提出“你现在扮演晏子(楚王),你就要把自己当作晏子(楚王)”的要求。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声情并茂,表演较细腻,很好地刻画了角色。每一次排练结束前学生都能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诸如晏子反驳楚王的语气要沉着,神态要镇定自若,手上的动作可放大一些。楚王要显示霸气的神态,手上动作要小一些,要全靠语气和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学生修改时兴趣盎然,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这在平常的语文课中是很少见到的。

四、表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上台表演是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入情入境,演出了各自的水平。当演到楚王第三次侮辱晏子时,台下观众聚精会神,我在台侧也被学生的真情演绎感动了,他们演得恰到好处。再通过读课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加深了,“尝试运用”课文内语言的过程已经初步形成,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我相信,他们已经由衷地喜欢上了“课本剧”这种作业形式,这种作业已经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了,根本不是什么负担。

五、评价,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

活动目标教学强调的是在评价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教师凭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下结论。评价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就应该鼓励。评价应以发展为根本,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应该鼓励。

课本剧表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努力创设教师、个体、小组、群体评价学习成果的时间。这样,既总结了经验,又知道了不足,为自己以后更加成功地编演课本剧提供了一面镜子。

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2

1美读文本,融情入境,激发想象

特级教师张田若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美读,将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美读能使学生犹如进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这一段,是一幅充满春天的花色、花香、花甜味的春景图。通过反复诵读,引发学生的自我想象,伴随着春的浪漫随想,学生将那生机盎然的春色映在了心中。

2品味关键词,触动情感,培养想象

文本的研读要特别注重关键性词语的品味,因为选入教材的文本往往有不少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的品味和研读,可触动学生情感,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可开拓一片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比如《舍身炸碉堡》一文可引领学生品味

(1)“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2)他托起炸药包时“昂首挺胸”,脸“钢铸一般”,“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用尽力气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这两句话,让学生品味在其崇高外表的内在有着一颗怎样的心灵和崇高精神境界。

通过舍身炸碉堡这一壮举,触动学生学习英雄“为了战斗的胜利,宁愿牺牲自己”崇高品质这样的情感,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英雄人物的崇高美,从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3挖掘“空白”,添枝加叶,发挥想象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行文简洁、文章节奏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使文章的展开过程中形成的断裂处。而这些断裂处往往留有广阔的想象余地。许多课文都有类似的空白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发挥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对省略和跳跃的情节进行挖掘和补充,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如我在上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一文时,针对文本中的两处“留白”引导学生添枝加叶,进行深入挖掘,起到了特别好的效果。一是当孩子们盼回了日思夜想的爸爸,爸爸从前线背回的沉甸甸的被袋里竟然是信时,我首先用课件形式出示了三封信,开启学生的思路,然后启发学生自由想象母亲在这么多信中还可能会写些什么……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对“信”这一特殊的物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信,充满着母亲对父亲的思念与牵挂;信,写满了母亲对父亲的担忧与叮嘱;信,寄托着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祈祷和祝福……二是想象爸爸会在怎样的情景下读这些信。教师创设了几种不同的情境,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契机,架设了桥梁。

4把握细节,态势模拟,品味想象

态势语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姿态、动作、表情、手势等,传递正确的思想、要求及有关的信息。态势语言虽是无声语言,却能直接表情达意,可以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达到加强有声语言的效果。如我在鲁迅小说《少年闰土》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这里所用的动词“扭”有什么好处?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辩的:

师:“扭”与“转”意思相近,我们常用“扭转”一词。但是,在这里能否换用“转”字?

生:(思考品味)好像不能……

师:(用手势和姿态表示“扭”与“转”的区别。)……

生:(恍然大悟)“扭”能表现转身的灵活和身体的小巧,而“转”字则不能。

在这里,态势语言转换成了可视的画面、造型,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为学生品味“扭”这个动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师设置的良好思辩氛围得到了张扬。

5编写剧本,再现文本,丰富想象

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编写剧本,调动学生已有的存储表象,丰富学生想象,再现文本核心内容。编写剧本,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想象欲望;表演剧本,极大地品尝到了想象的乐趣。

如我在教《晏子使楚》时,运用改编文本为剧本、运用表演再现剧情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演热情,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教后,有个学生在自己的周记中写到:“上星期我们自编自演《晏子使楚》,我非常高兴地出演了这个人物,我觉得自己就是晏子,我也通过这堂课知道了晏子的聪明机智、不卑不亢,更看到了他语言中的逻辑力量!……”剧本片段摘抄如下:

(楚王与晏子正用膳,忽见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走过。)

楚王(忙问):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

武士: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得意洋洋地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楚国大臣也都得意地笑起来。)

大臣甲(小声地):这回姓晏的脸要丢尽了。

大臣乙(细声地):就是就是,看他怎么办。

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这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我原来想取笑大夫的,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6改写情节,融会贯通,融合想象

改写是对原作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某种改动,写出与原文基本一致或完全不同内容的练习方式。学生在理解课文原有情节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充分发挥想象,揣摩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一系列活动情况,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文章。如我引导学生改写《狐狸和乌鸦》情节:

师:学完了课文,我们知道了乌鸦因为爱听奉承话,所以上了狐狸的当。现在,乌鸦吸取了教训,变聪明了,它怎样把狐狸嘴里的肉夺回来呢?

生1: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忽然,乌鸦飞到狐狸头上,用尖硬的嘴巴啄狐狸的头。狐狸痛得直叫,嘴巴一张,肉就掉在地上。乌鸦连忙把肉叼住,拍拍翅膀,又飞到树上。

生2: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突然,乌鸦真的唱起歌来,多么好听的歌声!狐狸忍不住走回来。乌鸦唱完歌,问道:“再唱一首好不好?”“好!”狐狸张嘴一说,肉就掉到了地上。乌鸦马上把肉叼走了。

……

7狗尾续貂 ,开拓思维 ,驰骋想象

有些课文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我们可引导学生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想象驰骋在广阔的文学大花园中。

如《晏子使楚》结尾是这样一句: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为此我引导学生说:“楚王这次甘心失败了吗?”“晏子在以后的大使生涯中会不会再遇见类似的事?也能维护国家和自己的尊严吗?”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续写,如“楚王没有难住晏子,心中再生一计……”等。

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3

一、关注小学生的思维特质,提高作业的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段,对强制性作业容易厌烦,这也是导致传统语文教学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新课程的实施,摆脱了知识结构教学的传统语文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目标给教师的作业设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摆脱传统的作业本、练习册或者背诵作业的模式,设计出学生更喜欢的作业,比如说将作业改为引导学生排练课本剧等。小学生对事物有比较强烈的模仿需求和欲望,因此课本剧能够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本剧的排练中学会对人物的分析、描写的运用以及人物刻画和故事叙述的方法。例如,在《晏子使楚》一课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课本剧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晏子使楚》课本中的人物有晏子、楚王、城门卫兵、武士、礼仪大臣五个。教师在布置课本剧作业时,先和学生一起梳理内容,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按照角色配成“小剧组”,要求在课下自主进行排练。当第二天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时候,教师会惊奇地发现,即便是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出色地完成了表演任务。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师生可以在表演完后对课本剧展开点评,设立“最佳剧组”“最佳演员”“最佳动作”“最佳语言”等一系列奖项并进行评选表彰。学生通过演课本剧,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分析能力,实现了对思维的拓展。

二、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动力,教师设计布置的作业应该充满新意,形式新颖独特,内容与学生和生活紧密联系,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教学任务,及时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如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表演形式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课文,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把文章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配上合理的想象,加入适当的动作、生动的表情,最后让学生自己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演员奖、最佳合作奖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感受各种乐趣。通过这种表演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展现自己,发扬个性,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化为自己的财富,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开拓,提升整体素质。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注重作业的灵活性、趣味性,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完成课后作业,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关注层次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采取分层作业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1)作业量的分层

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教师可以进行作业量的分层,设计不同等级的作业形式。如A类作业是基础型练习,内容浅显易懂;B类作业比较难,侧重于综合运用。学习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可以选择A类作业,以便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完成A类基础上选做B类作业,以开阔视野,提高水平。

(2)作业难易程度的分层

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4

关键词:语文特点;高效课堂;熏陶感染;实践应用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把握好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就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进行概述。

一、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熏陶感染的特点,要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语文素养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1.美的熏陶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其熏陶感染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语文文本中所蕴含的美,要确保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最终,为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有效地展现语文学科的价值,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跟随着作者的笔调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桂林山水图,随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美的熏陶。

2.情感的感染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项已被纳入了教学课程教学目标之中,是语文教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要借助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做好语文教学,要搭建平台,促使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也为了让学生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问题思考的方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为什么作者说这堂普通的语文课令人难忘?②文本中多次提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③文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试着解答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发挥语文实践应用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实践特点的重要性,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确保语文学科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1.交流能力的提高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交流能力的提高不仅是语文教学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与人交流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搭建自主交流的平台,要鼓励学生开口说,要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与人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了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走进语文课堂,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将文本改编成了课本剧,引导学生按照下面的对话情境进行表演。片段如下:

场景一:楚王:听说齐王派来的使者,叫什么“晏子”,身材矮小。

大臣:是的,陛下。

楚王:哈哈,吩咐下去,在城门口开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洞门进入。

场景二:侍从:请……(指着洞口让晏子进)

晏子: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看看洞口,思虑着说)

……

引导学生按照这个场景去表达,并在自主阅读文本后揣摩晏子和楚王的性格特点和说话语调。这样的情境表演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通过情境的表演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进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2.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也是重点,更是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形式。那么,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善作文教学呢?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呢?在笔者看来,除了多练习之后就是要学会观察、学会积累。所谓观察就是看自己身边的人、事、物,从他们身上找到写作的素材,进而,为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打好基础。所谓的积累就是积累写作技巧、方法的应用特点,积累一些优秀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等等,目的就是要给自己的文章增加亮点,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教学质量,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把握好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的过程中获得和谐的发展。

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5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主要着重于学生对字词书写、文章谋篇、布局等浅层次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提到重要位置而加以重视。即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工具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想象能力,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1]

构建趣味课堂,营造民主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改变那种教师独挡一面的局面,而是要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唯恐学生说出的答案不正确,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学生的创造性就在挖空心思考虑,以便向老师说出正确答案的拘束氛围中被扼杀了。语文教学贵在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让学生交流自身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在学生明确了寓言所蕴含的含义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出让学生自主讨论来解决的问题:“假若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它会想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的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碧海蓝天;有的同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有的同学说,青蛙跳出井口,见到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非常羡慕,从此决定不回井里,要在井外过开阔的生活……。到此为止,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我及时引导,有没有不同意见?最后有的同学站起来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的是污染的河水,以及同伴被捕杀作为下酒物的悲剧。我顺势引导:那同学们怎么想办法让青蛙留下来呢?使它不至于再回到阴暗的井中呢?于是,同学们纷纷献策献计:保护环境。至此,学生对于文本的自我解读发挥已经超除了文本本身,我及时引导:如果青蛙呆在井中会不会知道这一切呢?将学生的思维又纳入到对主题的理解。通过讨论,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创建互动合作课堂,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展创新思维

创建学生互动合作的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研讨、提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互动合作的形式很多,可以实行生与生的交流,组与组的探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等。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其文本选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与紧迫性。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就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之后,我又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为:我们要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反方观点为:在地球资源被掏空后,环境被污染后,可以到其它星球上去生活。两组辩论相当激烈。这种辩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会时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做学生的引导者与点拨者,蹲下身来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这样,学生才会在民主的氛围中自由驰骋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体会与文本充分展开对话。

营造探究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最重要的语文素质。如果没有想象作为支撑,一切创新活动都是空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握,将学生置身于想象的空间中,从而使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通过对于圆明园的描写,揭露了侵略者残忍的本质。在教学这篇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当时清政府的皇上,你会怎么办?是不是也象当时的皇上一样腐败无能?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大臣你将如何去做?或者你是当时的一位士兵你将如何想,如何去做呢?你是当时的一位普通百姓,你将如何看待这种侵略行径?将会做些什么事情?这样,有利于学生进入角色环境,发挥合理的想象。学生们在发言中慷慨陈词,反侵略、爱国家的言词激烈,很好地通过发挥学生想象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学生为晏子机智勇敢行为所感动。我引导学生:如果晏子有记日记的习惯,晏子出使回国后,会将自己出使楚国的体会写出来,做一归纳总结。如果你是晏子,日记会怎样写?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晏子日记的内容。同学们通过想象,把晏子出使楚国的心情,以及经验都比较完整地写了出来。达到了在学习中想象,在想象中创新的目的。[2]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意识,不是一日之功,教师要持之以恒,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经过精心安排,细致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教学中的不同问题,将学生引导到对文本价值的认知中,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课本剧晏子使楚范文6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观念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教学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并实施,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请先坐下思考一下”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果没有教学民主,独断专行,学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压抑,个人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最终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得“活”,才能教得生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不同的文、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实验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教《晏子使楚》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晏子、楚王等,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晏子使楚的故事。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体验的环境,把握人物的地位和性格,感受戏剧冲突的紧张和有趣,体会晏子足智多谋、机敏善辩的外交家才能。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理解。又如教《与朱元思书》时,在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富春江山水的美丽景色后,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画画自己印象中的美景。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山水的美,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多侧面地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因材施教,精心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三、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要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馈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写作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性,变通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中,可着重启发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维”,经常进行“一题多做”、“一人多面”、“一事多评”等多角度的思维和写作训练;同时结合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进行儿童诗、童话写作等尝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激发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因此,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