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中作文范例6篇

人在旅途中作文

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1

关键词:铁路旅途性精神病;暴力行为;防控

铁路旅途性精神病是铁路乘车旅客在旅途中发生的一种急性精神障碍疾病,病发时会出现意识障碍,大脑出现幻觉,行为举止怪异,精神狂躁焦虑等。①由于突发性精神障碍常可能伴有暴力倾向,因此旅途性精神病不但影响自身健康,对其他旅客也构成潜在危险,甚至会危及行车安全,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对50例铁路旅途性精神病发病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研究铁路旅途性精神病与暴力行为的预测与预防对策,对旅客列车的安全运行和治安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50例铁路旅途性精神病资料的分析

为了了解铁路旅途性精神病相关情况,笔者对上海铁路局合肥客运段的50例铁路旅途性精神病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性别:男性41例、女性9例; 2.年龄: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6岁;3.职业:农民43例,占86%。其中外出打工人员39例,占78%;学生2人,占04%;4.文化程度: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例,占30%,初中以下31例,占62%,高中以上4例,占08%;5.精神障碍:以焦虑、紧张、恐惧、忧郁为主,也伴有行为障碍、胡言乱语,伤人毁物等;6.暴力伤害情况:同车旅客18例;使用工具水果刀15例,酒瓶5例;7.精神鉴定:无责任能力。

二、铁路旅途性精神病的发病诱因

(一)外在因素

铁路旅途性精神病因长途乘车,列车严重超员,车内环境条件差是诱发旅途性精神病多发的外在原因。春运及节假日期间铁路旅途性精神病多发,乘车的时间较长,夜间休息不够都易引起该精神障碍。由于春运期间客车流严重超员,车内空气污染,声音嘈杂,乘车环境差,加上旅途时间长,旅客饮水、进食、睡眠相对减少,使旅客的身心长时间处于紧张、疲劳状态中,易诱发旅途性精神病。

根据笔者的实践调查研究发现,有97%以上的铁路旅途性精神病患者是在严重超员的情况下发病,特别是春运期间,客流量大,人员流动较多,普通车硬座车厢人员超载率达到90%以上,车厢的过道和连接处人员物品异常拥挤,甚至出现无法正常行走的情况,而且春运期间正值冬季,车厢内部暖气早已打开,列车门窗密封较严,车厢内人体散发的热量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法流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速、心率加速。污浊的空气易引起人脑慢性脑缺氧,使人易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精神抑郁和心理焦虑、狂躁等精神错乱症状。

(二)内在因素

根据笔者对合肥客运段的部分旅客调查情况得出,外出务工人员多易发突发旅途性精神病。主要是由于民工体质、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初次或单身乘车的旅客,有的因途中同伴或亲人走失,有的因在途中与人发生纠纷,有的担心辛苦挣来的钱财被盗被抢,以致旅客精神高度紧张、焦虑不安。

根据调查的相关信息还得出,在我国铁路旅途性精神病的发病时间白天高于夜晚,夜晚发病主要在前半夜。第一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首次接触外面的世界,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感觉很刺激,大脑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还有一些春节返乡的农民工,因某些原因往往选择携带现金回家,这是他们一年在外打工的积蓄,因害怕路上遭遇不测、被盗或被抢,因此他们往往精神高度紧张,上车后会沉默不语,且为了省钱极少饮用食物,又加上列车内环境差,车厢人多拥挤,营养与供水缺乏,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极限状态,精神也处于崩溃的边缘。当身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使得睡眠时间不够,造成身体疲乏,加之乘车时间较长容易造成乘车旅客饥饿等不良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对身体平衡系统造成破坏,由于身体平衡系统造成破坏,身体免疫力下降,多易诱发精神错乱的病理。

三、铁路旅途性精神病的防控对策

(一)医疗预防

依据我国《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对有暴力攻击危险的精神病患者有一种特殊的措施,即“强制性医疗和监护”,但是这种措施毕竟是违反患者意愿的强制性措施,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会涉及人权的保护与强制时限等问题。

我国的医疗防控尚不完善,所以可以学习国外针对精神病患者的防控措施与经验。在英国针对强制入院有若干法律规定,比如把强制入院分为暂时性入院、命令入院和紧急命令入院,入院需要患者配偶或近亲及2位医生署名的证明书,对强制性住院也有时间限制,并且设立了复查程序,患者有权对强制入院向管理委员会提出意见或向法院提出控告。在美国,强制性入院是由法官来决定的。医疗监护的机构一般是一种既有比较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同时又有必要的医疗措施的地方。

我国近年也建起了由公安部门管理的“安康医院”,对各类有危险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监管和治疗,防止患者对社会和自己产生危害。而针对铁路旅途性精神病患者,往往发病时间段多为在乘车时,所以每辆列车上应配备急救药箱,列车员应及时掌握其相应的急救措施。列车员在巡车时及时于乘车旅客相互沟通,了解旅客心态,做好提前预防。发现有异常旅客时,及时告知列车长,并采取相应的医疗预防。

(二)自我预防

因害怕在旅途中遭遇不测以及车厢拥挤的环境是诱发旅途性精神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现代的一些金融手段存放财物而避免携带现金,以及最好选择与亲戚朋友结伴而行,方便旅途中能够相互照顾。为了缓解拥挤的车厢环境带来的压抑情绪,在旅途中,可以有选择性的与身边旅客交谈,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一方面可以打发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排遣单调的旅途生活所带来的焦虑不安情绪,将精神保持在适当的警觉水平。

此外,乘车过程中应避免长时间久坐,注意进行一些肢体活动,可在车厢内走动,也可在座位处简单的活动四肢,列车靠站时,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到站台上稍稍走动并呼吸新鲜的空气。而如果车上人多拥挤,自己又无座位,切不可在疲惫不堪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旅行,应中途下车休息,待疲劳消除后再重新上路。也可随身携带音乐播放器或者是收音机等电子设备,乘车时用以缓解旅客的乘车疲劳,防止精神高度紧张。

(三)社会预防

1. 加强宣传教育

教育是针对各种社会不良行为的必要而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一些有暴力行为倾向性的人群尤其重要。就针对乘车时,旅客突发铁路旅途性精神病,我们应当先提前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可以制作相关的医学小册分发给乘坐列车的旅客,特别是长途旅客,也可以利用车上的广播,广播宣传法。让其了解铁路旅途性精神病发病机制,增强自身防范意识和能力,正确防范和对待铁路旅途性精神病。如有旅客发现有发病征兆,应及时向列车工作人员报告,提前做好防范工作,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2. 加强疏导工作

由于春运期间客车流超员现象频发,使致车内空气污染,声音嘈杂,又乘车时间长,环境差,旅客身心长时间处于紧张、疲劳状态中,易诱发旅途性精神病。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积极疏导,及时了解各车厢内乘客的客流量,组织好、疏导好旅客,特别是无座旅客,前往旅客较少,相对比较宽松的车厢。另一方面要强化列车员服务意识,铁路运输作为我国重要的运输行业之一,大多数旅客出行都会选择铁路运输,这不仅方便了旅客的出行,但也同时增加了列车员工作量。列车员服务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到乘车旅客的心情,故为防范铁路旅途性精神病,必须营造好一个卫生、舒适的乘车环境。我们可以及时清扫车厢的卫生,保持列车的照明、空调(风扇)、茶炉、厕所等设备的检修,保持车厢良好的照明、通风和充足的供水,保证旅客能正常大小便。如同,西安铁路局西安段K62列车,列车员及时清扫车厢内卫生,保证一个相对卫生、舒适的车厢环境时,列车员还根据自身的喜好及个性,为本节车厢的旅客带来丰富的文娱节目,来缓解乘车旅客的疲劳感。整趟列车充满着和谐的乘车氛围,大大的降低了铁路旅途性精神病的发病率,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

3. 加强巡视检查

为净化列车治安,增强旅客安全感,营造和谐的乘车氛围,乘警和列车员应加大对列车的巡视检查工作,不仅及时对无票、闲杂人员进行清理,查处相关违法犯罪人员,还要对乘车旅客进行相应的宣传,例如对乘车旅客较多的列车上免费发放形如三国杀或扑克牌的印有网上在逃犯罪嫌疑人娱乐产品,这样不仅使得乘车的旅客能够舒适乘车,而且加大了公安机关对基层人民群众的宣传力度,有利于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4.增开热点线路列车

预防旅途性精神病的关键是控制或消除列车严重超员。由于春运是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的高峰期,客流量大,造成的铁路运输能力与客流矛盾,始终困扰每一年的铁路春运,所以列车超员不可避免。

为防止旅途性精神病的发生,在春运期间各铁路局根据客流的趋势,尽最大能力增开列车,尽量减少热线列车的超员,并且在早晨和夜间每节车厢开启车窗保持空气流通,做好列车上的开水供应,及时播放乘客喜欢的、优美轻松的音乐、小品,相声等节目,以缓解旅客旅途的紧张情绪。①在一些严重超员的列车上配足急救药品,配备随车医务人员,把有发病征兆的精神病人控制在萌发状态,以减少严重后果的发生。

5.制定应急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铁路旅途性精神病,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发生,列车上的列车员应与乘警联合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保证各项处置与善后措施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处理与善后预案的内容包括组织指挥系统、保障系统、人员分工、救援方式、紧急集结和疏散线路以及处置方法、危险系数评估。制定的预案一定要合适实战需要,明确组织领导、指挥调度、各人员的任务分工、发生紧急情况后的处置原则和办法、救护善后及宣传安抚工作等措施。在预案中,各人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随车列车员要有一定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范;列车上要进行舆论引导,避免造成大规模的恐慌;及时与前方到达的火车站值班领导及车站派出所通报,请求协作支援。预案制定后,要加强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并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作者单位:铁道警察学院)

注解

① 王萍。铁路旅途性精神病发病原因的分析及防范对策。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36。

② 陈龙梅。旅途性精神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14(33):24。

参考文献:

[1] 《高级法医学》.伍新尧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次版

[2] 方明昭.精神病患者与精神正常者凶杀行为的对比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2):110-112

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2

 

关键词:旅游 文化传播 目的地 优势

    旅游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能够将目的地文化传播到客源地,在国际旅游中这种国家间、民族间的文化传播更值得我们重视。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了旅游的这种功效,并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旅游者在旅游中与当地人交流,通过旅游,旅游者将信息带回本国,传播给其他人群。“一个人旅游的经历及感受会以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方式,以口语形式和文字形式去影响别人。并且他可能在一切适宜的场合完成对他人的宣传,而不论其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接受信息的人会成为信息的再次传播者,遂形成逐次非定向信息扩散。”旅游引起的目的地文化传播是通过旅游者亲临目的地,接受该国或该地文化信息,并将其扩散开来的。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从而将中国文化传播至国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与一般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一样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但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这种方式具有更多优势地传播文化。

    一、文化传播符合旅游者自觉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的一大趋势。许多旅游本身就是把了解目的地文化作为旅游的目的。据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休闲消遣旅游者即使不是专门为了了解文化而旅游,对目的地的选择也都是建立在兴趣上的。尤其是国际旅游,路途遥远、费用较高,并非随意的选择。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文化必然或多或少的有兴趣,他们至少对目的地文化有着好奇心,希望能够亲身体验异域文化的情调,或者希望通过旅游了解一种文化,甚至有的是专家学者的考察。无论怎样,国际游客都希望能够在旅游过程中了解这种异域的文化。根据调查,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旅游资源占前三位的是:山水风光53.4%,文物古迹47.1%,民俗风情27.6%后二者显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中国的山水风光也很少有纯自然的景观,多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景观,如泰山、峨眉山、华山、捞山等,虽然自然风光优美,却更以人文景观闻名。同经济、政治、传媒等方式相比,旅游这种交流方式更体现了接受者的自愿性。事实上,经济政治领域的许多交流活动也是属于旅游的范畴,比如外交访问、商务差旅等。我们这里指的是休闲或观光意义上的旅游。由于交流过程的自愿性,旅游者能更主动地、有效地接受与反馈信息。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和交流者的民族中心主义等心理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误解,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出现后,接受者的主动性越强,消除误解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如果对交流方的文化没有兴趣,只是出于其它利益目的进行交际,甚至双方本来就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可能使双方的误解增大,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

有观点认为“旅游者大多是带着先人之见,带着他人对有关国家的普遍评价和观念到国外旅游的;他们虽然能获得很多新的感受,但却在其先人之见的影响下来评价解释这些感受,而很少愿意改变以前所形成的观念。旅游者诚然在去目的地之前有“先人之见”,但是,既然旅游者愿意亲自作一次旅行、他们必然希望亲身感受一下当地的文化是否如自己所知。他们不可能是为了证明目的地确实如自己的想象才来旅行,尤其是不可能因为试图验证目的地文化在头脑中的偏见才去做一次旅行。换句话说,由于已形成的印象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使旅游者愿意用这些“先人之见”来评价旅途中的感受,而他们的评判也确实是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作为评价的,但这不可能决定他的感受。真实感受与心理印象的反差越大,越容易引起旅客的注意,更改印象。毕竟“眼见为实”,更易让人信服。如果旅游者不能从旅游中获取新的信息,那旅游还有何意义呢,人们只需要读书、通过他人或大众传媒来了解异域文化,而无需长距离地旅游。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吸引了异域的游客来旅游,往往不是“先人之见”影响了他们的感受,而是通过旅游改变了他们的成见。如《美国教授:中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中写的美国俄亥俄州大学代表团的四名教授来华访问在北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长诺尔塔先生对记者说:“我们看到的中国,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喜欢中国,也喜欢北京!”在来华以前的一些担心都证明是不必要的。缺乏交流,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的想象或是道听途说有时与现实相去甚远,旅游正是用亲身经历来改变观念的途径。游客是用实践检验观念是否正确,而不是用观念映证实践。旅游者更多地是以一种平和、主动的心态面对文化交流,接受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信息。

二、旅游能更有效地传播目的地文化

旅游过程中人们是以一种愉悦的心情主动接受文化。文化的传播有和平与非和平两种手段。前者是接受文化群体主动性的接受,而后者则是传播者通过战争等方式强制性传播。当今世界,大部分父化交流的形式都是和平的,但具体文化接受者的主动程度有差别。

旅游是人类的休闲活动,目的是为了放松休息,或是增长见识等。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心情较其它正式活动来说更轻松、愉快。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影响感受性,对知觉、记忆、思维都有影响。相对于其它传播方式,如通常的讲座、书籍等形式,旅游所带来的这种愉悦心理环境使信息接受者没有太多的戒备心理或敌对心理,因而,有利于文化信息的接受。虽然如前所述,由于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的不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矛盾冲突是难免的,但旅游者本身具有交流的意识使传播的阻碍减少,加之旅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使他们在文化冲突发生时能更好的去理解和解决。“旅游跨文化传播不同于其他文化知识的跨文化传播(如培训外国留学生)。这是因为.现代旅游是现代人用以调整、缓解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所造成的心理重负的手段。因此,现代旅游是一种兼具度假、休闲和娱乐特点的消费。这种轻松愉快气氛下的文化传播必然比严肃的说教让人更容易接受。

三、旅游对广大人群更具有现实性

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3

【关键词】旅游产业 扩大内需 作用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05-03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的情况下,中央把扩大内需确定为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基本路径。旅游产业作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对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从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

居民消费是国内消费的重要内容,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居民消费的扩大,不仅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且能使国内需求得到有效地扩大,为我国经济生活持续稳定地发展提供基本的动力支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居民来说,传统的消费内容,如食品、家电、住房、服饰、交通、通信等已得到了基本满足,居民在这些领域的消费动机已日趋减弱。居民失去了消费动机,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扩大。在此情况下,要扩大居民的消费,扩大国内需求,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让人民群众愿意消费。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是扩大居民消费,促进内需扩大的重要方法。

刺激居民消费的途径和方法很多。20世纪80年代,以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为主要标志的家电工业的发展,刺激了居民在家用电器方面的消费动机,居民大量购买和使用家用电器,不仅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家电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家电工业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轿车和住房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居民的消费动机,使汽车工业和房地产行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新形势下,居民消费的领域已从物质消费领域向物质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消费领域转化,单纯的物质消费已很难有效地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旅游作为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消费,不仅把居民的消费内容拓宽到精神文化方面,而且把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促进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的扩大,其原因如下:

第一,新的旅游景区的开发,新的旅游景观的形成,会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吸引居民去旅游,从而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会开发一些新的旅游景区,形成新的旅游景观。这些新的旅游景区和旅游景观对大部分居民都具有吸引力,会刺激一部分居民到这些旅游景区去旅游、体验、感受。一部分居民到这些旅游景区去旅游,就必然会有效地扩大消费,从而带动国内需求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20世纪云南旅游发展中开发的丽江、香格里拉、昆明的世博园等新的旅游景区和旅游景观,就极大地刺激了居民的消费动机,有效地拉动了云南经济的增长。目前,云南进行的十大旅游景点的开发,同样会起到刺激居民消费动机,拉动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

第二,原有旅游景区的改造完善,旅游景区品质的提升,会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吸引更多的居民去旅游,从而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不仅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和旅游景观会刺激居民消费动机,扩大居民的消费,而且原有旅游景区的改造完善,旅游景区品质的提升,同样会起到刺激居民消费动机,扩大居民消费的作用。目前,很多地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都注重对旅游景区的改造完善,提升旅游景区的品质。如桂林的漓江景区、四川的竹海景区等,云南的石林景区、丽江景区、西双版纳景区也在不断地改造完善,提升景区的品质,这对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云南旅游,促进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的扩大,促进云南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旅游商品的开发会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吸引居民去旅游,从而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购买旅游商品是旅游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开发出有特色的、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商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居民消费动机,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云南的腾冲,作为云南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腾冲旅游。刺激居民到腾冲旅游、消费的一个基本动机就是腾冲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翡翠。部分游客到腾冲旅游,重要原因之一是到腾冲购买翡翠。大量的游客云集到腾冲泡温泉、购买翡翠,就有效地扩大了居民的消费,促进了腾冲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

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居民消费的能力,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但是,居民消费的扩大,需要有通畅的消费渠道和途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消费环境不理想、消费渠道和途径不太通畅是扩大内需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消费渠道和途径不通畅,居民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就得不到实现,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内需的扩大。所以,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是扩大内需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旅游在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旅游可以使居民消费的内容更丰富,从而使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更多、更宽。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具体主要有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有食、住的消费,还有游和购、行和娱的消费。这些方面消费的内容就比居民在家消费的内容要宽得多,消费的水平也要高一些,这必然会使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更通畅。

第二,旅游可以把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这同样会有效地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在居民的生活中,会有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如一些居民有购买翡翠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一种潜在的消费需求。一些居民有品尝某地风味小吃的需求。但若没有机会到这一地方,这种需求就只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消费需求,不能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潜在的消费需求如果不能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居民消费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扩大。旅游的过程是促进居民的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的一种催化剂,旅游的过程,可以为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提供条件。

第三,旅游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的转型,能有效地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居民的消费主要是物质产品的消费,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不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在逐渐增加,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的增加,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改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居民的消费逐渐由物质消费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对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同样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 旅游消费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消费,对国内需求的扩大具有拉动作用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旅游的过程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内容。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对交通运输、通信信息等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旅游消费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消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对国内需求的扩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在带动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投资的增加,从而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投资的一部分会转化为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投资。无论是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开发,还是旅游宾馆饭店的建设;无论是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投资。在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背景下,旅游投资的规模还很大。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投资,会在不同的方面转化为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从而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

第二,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居民对交通工具消费需求的扩大。“行”是旅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游客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从宾馆饭店到旅游景区景点,都离不开“行”,“行”就离不开交通工具。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对交通工具的消费形成需求。为满足游客出行的需求,旅游汽车公司需要购买大量的旅游客车,旅游景区会购买一些景区内使用的电瓶车,或修建缆车。这些,都会形成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需求。一些居民,出于自驾车旅游的需求,会购买汽车,也会形成对交通工具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其中,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对汽车的消费需求的增加成为推动汽车消费市场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住宿、餐饮方面消费的扩大。食和住是旅游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必然要品尝旅游目的地的风味食品,会比平时在家吃得更好、更丰富,这就可以拉动居民在食品消费方面的需求。在旅游中,大部分游客都会对住宿产生需求,而且相当一部分游客对住宿的要求还比较高,这就可以拉动居民在住宿方面的消费需求。

第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居民对旅游商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购买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或自己喜欢的旅游商品。如游客到杭州旅游,会购买一些丝绸产品或一些龙井茶;到北京旅游会购买北京的果脯,回来馈赠给亲朋好友;到云南旅游会购买翡翠、普洱茶等商品。这些,都会带动居民对旅游商品的消费需求。

第五,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需求。娱乐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消费,是旅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游客旅游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物质产品消费的过程,同时是一个精神文化消费的过程。近年来,一些旅游景区适应游客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了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容,把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如云南丽江开发的民族歌舞剧《印象丽江》、《丽水金沙》;云南腾冲开发的民族歌舞剧《梦幻腾冲》;桂林开发的民族歌舞剧《印象刘三姐》等,游客白天观赏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晚上欣赏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族歌舞剧,这就有效地拉动了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需求。

四 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把部分外需转化为国内需求,从而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

旅游是一种世界性的行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我国旅游,到我国旅游,必然要在我国境内消费,这就会通过旅游这一途径,把一部分外需转化为内需,促进了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的扩大。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4.64亿美元;2012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2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亿美元。

通过旅游这一途径,把外籍游客的需求从国外转移到国内,促进国内消费的扩大,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外籍游客到我国来旅游,会在食品和住宿方面产生消费。外籍游客如果在他们国内生活,在食品和住宿方面所形成的需求,对我国消费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不会产生影响。但外籍游客到中国,他们在食品和住宿方面产生的消费,就转移到了我国,在食品和住宿方面,就形成了我国的内需,有利于我国内需的扩大。(2)外籍游客到我国旅游,会购买旅游商品和其他商品。特别是一些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商品、一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我国少数民族民族特色鲜明的商品,受到了外籍游客的欢迎。外籍游客在我国购物形成的消费需求,对促进我国内需的扩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外籍游客到我国旅游,可以在我国形成一定的文化消费的需求。外籍游客到我国旅游,不仅会在我国形成对实物商品的消费,而且会在我国形成对我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另外,一些外籍游客还会在我国购买一些书画作品、文艺作品等,这些也是文化产品的消费。外籍游客的这些精神文化的消费,对我国内需的扩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4

关键词:旅游文化传播目的地优势

旅游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能够将目的地文化传播到客源地,在国际旅游中这种国家间、民族间的文化传播更值得我们重视。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了旅游的这种功效,并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旅游者在旅游中与当地人交流,通过旅游,旅游者将信息带回本国,传播给其他人群。“一个人旅游的经历及感受会以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方式,以口语形式和文字形式去影响别人。并且他可能在一切适宜的场合完成对他人的宣传,而不论其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接受信息的人会成为信息的再次传播者,遂形成逐次非定向信息扩散。”旅游引起的目的地文化传播是通过旅游者亲临目的地,接受该国或该地文化信息,并将其扩散开来的。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从而将中国文化传播至国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与一般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一样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但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这种方式具有更多优势地传播文化。

一、文化传播符合旅游者自觉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的一大趋势。许多旅游本身就是把了解目的地文化作为旅游的目的。据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休闲消遣旅游者即使不是专门为了了解文化而旅游,对目的地的选择也都是建立在兴趣上的。尤其是国际旅游,路途遥远、费用较高,并非随意的选择。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文化必然或多或少的有兴趣,他们至少对目的地文化有着好奇心,希望能够亲身体验异域文化的情调,或者希望通过旅游了解一种文化,甚至有的是专家学者的考察。无论怎样,国际游客都希望能够在旅游过程中了解这种异域的文化。根据调查,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旅游资源占前三位的是:山水风光53.4%,文物古迹47.1%,民俗风情27.6%后二者显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中国的山水风光也很少有纯自然的景观,多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景观,如泰山、峨眉山、华山、捞山等,虽然自然风光优美,却更以人文景观闻名。同经济、政治、传媒等方式相比,旅游这种交流方式更体现了接受者的自愿性。事实上,经济政治领域的许多交流活动也是属于旅游的范畴,比如外交访问、商务差旅等。我们这里指的是休闲或观光意义上的旅游。由于交流过程的自愿性,旅游者能更主动地、有效地接受与反馈信息。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和交流者的民族中心主义等心理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误解,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出现后,接受者的主动性越强,消除误解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如果对交流方的文化没有兴趣,只是出于其它利益目的进行交际,甚至双方本来就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可能使双方的误解增大,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

有观点认为“旅游者大多是带着先人之见,带着他人对有关国家的普遍评价和观念到国外旅游的;他们虽然能获得很多新的感受,但却在其先人之见的影响下来评价解释这些感受,而很少愿意改变以前所形成的观念。旅游者诚然在去目的地之前有“先人之见”,但是,既然旅游者愿意亲自作一次旅行、他们必然希望亲身感受一下当地的文化是否如自己所知。他们不可能是为了证明目的地确实如自己的想象才来旅行,尤其是不可能因为试图验证目的地文化在头脑中的偏见才去做一次旅行。换句话说,由于已形成的印象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使旅游者愿意用这些“先人之见”来评价旅途中的感受,而他们的评判也确实是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作为评价的,但这不可能决定他的感受。真实感受与心理印象的反差越大,越容易引起旅客的注意,更改印象。毕竟“眼见为实”,更易让人信服。如果旅游者不能从旅游中获取新的信息,那旅游还有何意义呢,人们只需要读书、通过他人或大众传媒来了解异域文化,而无需长距离地旅游。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吸引了异域的游客来旅游,往往不是“先人之见”影响了他们的感受,而是通过旅游改变了他们的成见。如《美国教授:中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中写的美国俄亥俄州大学代表团的四名教授来华访问在北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长诺尔塔先生对记者说:“我们看到的中国,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喜欢中国,也喜欢北京!”在来华以前的一些担心都证明是不必要的。缺乏交流,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的想象或是道听途说有时与现实相去甚远,旅游正是用亲身经历来改变观念的途径。游客是用实践检验观念是否正确,而不是用观念映证实践。旅游者更多地是以一种平和、主动的心态面对文化交流,接受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信息。

二、旅游能更有效地传播目的地文化

旅游过程中人们是以一种愉悦的心情主动接受文化。文化的传播有和平与非和平两种手段。前者是接受文化群体主动性的接受,而后者则是传播者通过战争等方式强制性传播。当今世界,大部分父化交流的形式都是和平的,但具体文化接受者的主动程度有差别。

旅游是人类的休闲活动,目的是为了放松休息,或是增长见识等。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心情较其它正式活动来说更轻松、愉快。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影响感受性,对知觉、记忆、思维都有影响。相对于其它传播方式,如通常的讲座、书籍等形式,旅游所带来的这种愉悦心理环境使信息接受者没有太多的戒备心理或敌对心理,因而,有利于文化信息的接受。虽然如前所述,由于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的不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矛盾冲突是难免的,但旅游者本身具有交流的意识使传播的阻碍减少,加之旅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使他们在文化冲突发生时能更好的去理解和解决。“旅游跨文化传播不同于其他文化知识的跨文化传播(如培训外国留学生)。这是因为.现代旅游是现代人用以调整、缓解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所造成的心理重负的手段。因此,现代旅游是一种兼具度假、休闲和娱乐特点的消费。这种轻松愉快气氛下的文化传播必然比严肃的说教让人更容易接受。

三、旅游对广大人群更具有现实性

旅游的时间长度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更有现实性。长时间的接触无疑能促进彼此深刻的了解,时间越长,交流就越深人,如长期旅居国外,移民等。但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时间上,这些都不是大多数人能承受的,可行性不强。相比较而言,旅游在西方社会已经普及,在中国社会也开始走进百姓家。作一次长途旅行对许多人来说是可能的。旅游团时间相对长而可以进行较深较广的文化交流,胜于一般的文化交流。以美国游客为例,在华旅游抽样调查中显示停留时间在8~14天的和15天以上的最多,分别占37.2%和26.7%这个时间长度足以使文化传播过程中游客有机会反馈.如提出自己的疑问等,让传播更顺畅。

大众旅游的兴起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文化交流,而许多专门的文化交流活动只限于少数专业人员。旅游比起许多文化交流形式而言,更具普及性、大众性。从机会上看,旅游不会遇到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等多种参与其它文化交流可能遇到的多种障碍。大部分人都可通过旅游这种民间交流方式得以参与文化交流。

四、旅游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目的地文化

旅游的接触往往是全面的接触,旅游客体是文化的载体,包含了一种文化的多个方面。旅游者在游览中不会只接触一类资源,旅游地往往向游客传递着各方面的信息。旅游者欣赏到的不只是一种景观,还包括丰富多彩的、从物质层面到思想层面的文化,同时,在与导游、饭店工作人员、当地居民等形形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无疑丰富了游客对目的地文化的认识。有观点认为“旅游者大多满足于仅仅认识旅游国的旅馆、浴场、具有代表意义的大街和风景名胜,而很少愿意并且也很少有机会与旅游地的人们进行真正的接触没有机会来体会以他们的眼光看问题。”事实并非如此,旅游者在目的地与当地人总会有一定的交流,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为人所重视的今天,旅游者不仅停留在观赏了解民俗层面上.更有体验一些百姓生活的趋势,一些特定的旅游团还会参观校园、敬老院。如《我们喜欢中国》一文中美国北卡罗来那州夏洛特工学校艺术团对北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尽管时间不长,但他们评价道“此次是我们第一次到北京……看到了北京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还亲眼看到了中国功夫表演。……我们了解到中国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于自助游的游客来说,与当地人打交道就更不可少了,他们的饮食起居几乎都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帮助,交流会更多一些。这种相对不太正式、系统的交流,使旅游者更可能从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中全面地获取另一种文化的信息,包括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五、直接性是旅游作为文化交流方式的另一优势

大众传播是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如书籍、报纸、电视广播、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与这些相比,旅游者不仅有机会了解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如历史文化、经济成就等,还可以直接接触社会文化的各面旅游者有机会亲自观察大众的生活,与普通百姓交流,看到更真实的文化,不象其它形式只限于代表性的精品或是本国政府有意识的片面宣传。

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5

关键词:环境教育 旅游 休闲 体验经济

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可持续性问题

旅游与休闲产业常被视为是无污染的产业与经济活动,因此,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乡村地区,常被视为拯救地方经济发展的万灵丹(Lane,1994;Butter,1998;Lesley,2001)。在“以量至上”的价值观影响下,传统大众旅游模式一直是国内旅游发展的主要形态,致使旅游产业开始面临可持续性的挑战。绝大部分的旅游活动均以旅游地为空间载体,随着旅游地快速开发给旅游地带来巨大利益,各种环境问题、旅游产业运行欠佳等课题不断涌现。如何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与优化、升级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加速旅游休闲产业转型与升级是我国旅游产业未来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据主体性分析,旅游产业可持续性问题包括经营管理、消费市场与监督管理等三层面,初步归纳当前课题包括:经济利益驱动导致旅游业管理落后、旅游资源粗放开发与环境管理失衡造成严重破坏及污染、市场机制影响下地方性的失落、旅游产品多样性与内涵不足影响旅游质量等常见现象。我国同时拥有丰富旅游资源与巨大客源市场,是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未来当游客们的环境意识觉醒后,对旅游产业的可持续诉求将增强。因此,重新审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课题,尝试不同的解决途径实有其必要性。

导入环境教育对旅游休闲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性

许多学者对“环境教育”进行了定义,但其主要精神不脱离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伯利西会议(Tbilisi)中对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在过程中,个人和社会认识其环境,及组成环境的生物、物理和社会文化成分间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并能个别或集体地解决现在和将来的环境问题(UNESO, 1977;杨冠政,1998)”。因此,环境教育是着重个人与社会、自然环境间相处与互动的学习过程的教育。

近年国内环境教育的学术论述快速积累,但多为教学理论或在社会教育的实践性等导向,与旅游相关的研究则多与生态旅游有关,限制了环境教育的运用层面。分析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价值,可发现其特质包括:环境教育既可融入多学科领域之中,亦可在各学科中析出有关环境教育学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涵养;环境教育具有“教育有关环境(education about environment)”、“从环境中学习(education in/from environment)”与“为环境而教育(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的发展概念(Palmer,1998)(见图1);环境教育是一种生活伦理、哲学与生活态度的培养过程。故环境教育的发展形式之一即为“透过环境中的学习发展环境知识与技能,以影响态度改变,进而达到‘为了环境’的教育目的”。

旅游与休闲产业是一种符合体验经济理论的产业。体验决定经济价值的取向,消费者购买体验是在花费时间与金钱享受一连串的体验积累。故唯有让消费者享受到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使其拥有独特价值经验,才能摆脱简单的价格竞争。当前我国社会迅速发展,人们在充满物质生活的空间压力下,对旅游与休闲的需求与质量要求快速提高,导入环境教育后的旅游产业有助于提升其体验经济的价值,相关的优势初步归纳为:

在旅游地资源上,增加环境可持续性机会:透过环境教育第二项特质中教育“有关”环境,于环境中学习的基本精神与目标,可促进旅游规划者积极了解场所特质,进行具有地方独特性与场所精神的合理开发。

在旅游市场上,影响产业升级与转型:透过环境教育导入可改变旅游产品内涵,通过环境资源的分析进行新的旅游产品设计,亦可间接带动旅游产业服务与管理人员的创新培养。

在游客层面上,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环境行为与态度:好的旅游活动规划可以提供良好的环境体验,既可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亦是体验经济所诉求的核心目标。

在经营管理上,促进旅游地资源维护与合理利用:旅游环境教育的学习者也包括旅游或解说导览人员、开发者、规划者、经营管理者与旅游地的原住民、社区团体等。长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目的的旅游规划与概念培养,能间接促进经营者与地方社群对旅游地环境资源的维护与管理态度。

环境教育途径下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可能模式

前旅游产业的基础在特殊性的环境资源,当旅游发展思维过于注重在景区的人工开发,而忽视地方与自然环境的连结性,造成旅游资源的流失。本文认为,环境教育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途径除生态旅游模式外,亦可以转化深度环境体验概念或活动做为旅游产品或融入旅游规划。尽早理解旅游环境资源中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复合性质,充分分析与运用于旅游管理、产品设计与相关产业上,才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途径。应利用环境教育导入的契机重新审视发展途径,提升传统大众观光质量或促使其转型。本研究结合我国台湾地区当前发展经验,基于消费对象、发展方法与优点分析、相关案例的归纳,提出三种可结合环境教育途径的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模式为参考。

(一)以学校、教育团体为对象的教学旅游模式

此旅游模式以学校机构、学生或其它相关的教育人员团体为主要的旅游对象,优点在于对象属性较单纯,可针对不同的学龄层或教育工作者等对象,针对旅游地资源进行有关环境知识学习的教学旅游设计。运用旅游地环境资源独特性,亦可促进旅游地规划与经营管理者对相关游憩机会的新思考。在此模式下需要注意:充分掌握旅游地的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地、不造成负面观感地规划开发;利用旅游地中自然或人文环境资源,进行适地性的教学活动是重要的发展方式。

在台湾地区较成功的案例中,以台湾林务局运用森林游乐区的环境资源发展的自然教育中心系统为代表。此案例藉由政府机构管理的环境资源,聘用专业的环境教育人员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发并活化公共财的利用。除提供学生在优质户外环境中的学习机会,也由较好的环境体验过程促进教育者与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了解。2010年台湾通过《环境教育法》后,经环境教育场所设施的认证,许多民营的休闲农场、社区或企业组织的休闲园区亦加入市场化竞争并提供专业教学人力、产品开发等,间接提升旅游的质量。

(二)以一般社会大众为对象的乡村旅游模式

导入环境教育途径的乡村旅游对象主要是面向一般社会大众群体。此模式依托乡村地区的优美农业景观、特色产业文化或具有传统风情的人文聚落做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增进游客认识并关怀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同时,也影响经营管理者开始提高旅游空间的质量与多样性,促进当地居民建立地方感。经由此过程后也才能有机会促进所有旅游相关权益者对旅游环境的可持续能有初步认同。在此模式下,需要关注的是进行旅游规划、开发与产品设计时,应对乡村景观的成因与传统聚落文化的根源进行充分调查与了解,摒弃规划者与开发者独断的旅游想象,反映出区域的特殊性与地方性,提供消费者更多样的旅游体验选择。

近年台湾地区发展了许多地方企业经营的产业文化馆或由乡村居民、社区经营的休闲园区、农场。这类场所利用其现有的优美景观或旅游设施,导入环境教育概念的旅游产品或改善场所环境设计。如台湾苗栗县苑里镇的有机稻场,即是台湾知名粮商在NGO团体的环境教育专业人员阶段性辅导下,以当地优美的稻作农村景观发展稻米文化的环境学习中心。来访的游客遍布台北、新竹、台中等都会区,而凭借此类环境学习中心的营运,亦可间接达到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形象建立。

(三)以深度旅游为目的的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是一种已具有环境教育精神的旅游模式,一般选择生态旅游的游客多数为有较高环境素养的社会人士。针对此类消费者为对象的旅游模式应重视环境资源的维护与管理,发展具高质量、原真性的自然环境或人文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规划概念。为维持高品质的旅游环境,此类消费者虽属小众,但为符合使用者付费精神其多愿付出高额的旅游费用购买旅游产品。因此,国内应重新审视当前对于生态旅游的相关规划与开发模式,改善已异化的生态旅游地。尤其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应加强环境维护与承载量管理,建立与当地住民良好的互动,才是维持生态旅游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生态旅游是一种在规划发展上较严苛的旅游产品,即便在较早导入环境教育途径的台湾地区亦仍在努力发展,例如近期国家公园与林务局两个政府单位利用辖区内管理的国家步道资源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鼓励邻近步道的社区组织带动居民共同投入营运与领队、解说人员培训。另外,也有NGO的环保团体与掌握丰富环境资源的政府相关机构合作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或场所营运的尝试。

结论

综上,在旅游规划中导入环境教育目的或内涵,对于促进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当前国内对于导入环境教育的旅游规划多仅聚焦于生态旅游的规划结合方面,使得环境教育的运用层面受到限制。此外,在导入环境教育途径的过程中,尚有其它瓶颈需要首先处理,例如对于环境教育融入旅游或生态旅游的研究过于倾向教导、训诫方式。环境教育虽名为教育,但必并仅使用一种教育手段。环境教育的过程除环境知识层面的建立,亦需要透过体验过程影响其环境态度与行为的转变。因此,持续传统教育方法中教条、口号的训诫方式并不是较好的取向。另外,具有环境教育素养的相关专业或管理人员在现阶段也较为缺乏,应尽快厚实、创新旅游产业相关人员环境教育发展能力的培育才是相关的解决之道。

此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同时关切经济的可行性,经济发展也不应超出生态可承载的范围,以及地方社区的社会伦理,如此才能兼顾经济成长、环境保护,及自然与文化资源保育的可持续目标。因此,公、私部门推动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转型或升级时,应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利用环境教育的导入,重新积极整合自然、文化与人类环境,以确保旅游地环境质量、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消费者的满意度与经营管理者友善环境的态度皆能正向成长。

参考文献:

1. Lane, B . What is rural tourism?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4, 2

2. Butter, R and Hall, C M. Image and Reimaging of Rural Areas[M]. Butler, R W, Hall, C M and Jenkins, J (eds.).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Rural Areas.. Chichester: Wiley, 1998

3. Lesley, R and Hall, D . Rur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 Principles to Practice [M]. CABI, 2001

4. UNESO.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EB/OL]. http:///images/0003/000327/032763eo.pdf,1977

5. 杨冠政.环境教育[M].台湾明文书局,1998

6. Palmer, J A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M]. Routledge, 1998

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6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产品附加值增加途径基本原则

产品的价值由主体价值和附加值构成,产品主体价值(由产品核心功能带来的效用)之外的价值即为附加值。具体而言,产品附加值是一种能够使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获得“额外”身心满足的效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可以增加产品的整体价值,有助于激发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因而它是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在需求多样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通过提高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附加值来增强市场竞争力,是现代旅游目的地经营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对旅游目的地及其旅游产品附加值的界定

1.1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有多种,本文以英国学者D·布哈利斯的观点为基础,将旅游目的地定义为:一个特定的旅游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和规划的司法框架,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这个区域不是指地域广阔的旅游城市或旅游圈,而是指地域较小或是旅游要素资源在地理上没有割裂的旅游区,如某一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村、主题公园。

1.2旅游产品附加值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凭借环境条件和旅游设施所提供的全部服务要素之和。旅游产品大多属于服务型产品,每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价值同样有主体价值和附加值之分。其主体价值是指由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服务项目(用以满足旅游者来该旅游目的地旅游的主要目的)所带来的,使旅游者获得主要身心满足的一种效用。其附加值则是指独立于主体价值之外的,主要由旅游目的地的辅助服务项目所带来的,使旅游者获得额外身心满足的其他效用。例如,九寨沟旅游,风景观光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娱乐、休闲等则属于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一个旅游目的地为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主体价值只有一种,而提供的旅游产品附加值则可以有多种。

2增加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附加值的可能途径

2.1横向一体化途径

横向一体化途径也可称之为同心一体化途径。这种途径的出发点是围绕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新增加与核心服务项目相类似的服务项目。例如,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色观光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可以在同一旅游目的地,通过建设农艺园、植物园、园林、花园等途径来增加观光服务项目的种类,以此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又如,旅游度假村的静养休闲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可以在同一旅游目的地,通过增加自娱自乐(如垂钓、、吹拉弹唱)、农作与手工(如由旅游者动手参加的种植、收摘、陶艺品制作活动)、返朴归真生活(如自助烧烤、篝火晚会、露营)、疗养(如日光浴、泥浴、理疗)等服务项目的途径来增加休闲的种类,以此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2差异多样化途径

差异多样化途径的出发点是增加与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主体价值的核心服务项目关联性不强或显著不同的多样服务项目。例如,森林公园的林木景色观光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可以在同一旅游目的地,通过建设科普教育性设施(如树木、花卉品名标签,介绍当地地理、气候、历史的宣传板牌)、运动健身性设施(如滑草场、旱冰场、无线电定向运动场、水上运动场)、保健疗养性设施(如森林氧吧、健身房、理疗室)等途径来增加旅游服务项目,以此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又如,游乐园的娱乐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亦可在同一旅游目的地,通过建设科普教育性设施、运动健身性设施、保健疗养性设施、园林等来增加旅游服务项目,以此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3营业促销性途径

营业促销性途径的出发点主要是通过旅游经营者开展的业务促销活动来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其主要有以下几种。

2.3.1参与性促销

其方式可有多种,如在对旅游目的地的游览过程中,由导游提出与旅游有关的知识性、趣味性问题,让旅游者回答,使旅游者获得知识、情趣与欢娱的心理满足;由旅游经营者组织旅游者参加娱乐、游戏和“夺标”等集体活动,使旅游者获得成就感与欢娱的心理满足;由旅游目的地配备的专业人员指导旅游者参加农作、手工、体育等活动,使旅游者获得知识、技能与成就感的心理满足。通过这些心理满足来创造出附加值。

2.3.2提供优质与超值服务

旅游经营者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代购交通机车船票、代订住宿客房、宾馆到旅游目的地的免费接送、温馨的导游、旅游过程对旅游者的关爱与帮助等方面的热情、便捷、周到、细微的优质与超值服务,使旅游者获得方便、安全、温馨、划算、舒适与愉快等心理需要的满足,从而创造出附加值。2.3.3优惠与馈赠

旅游经营者通过提供优惠的交易条件、馈赠旅游纪念品等途径来产生价值效用,满足旅游者的经济实惠、值得、划算与纪念意义的心理需要,从而创造出附加值。这些价值创造方式可以有:团体旅游门票折扣;旅游目的地住宿费打折;消费数量折扣(如一票通)、免费停车(对自备交通工具的旅游者而言)、赠送旅游纪念品(如,旅游宣传册、画册、小工艺品)、免费演出文艺节目等。

2.3.4品牌塑造与品牌公关

旅游经营者利用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途径可有两种。其一,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的品牌经营,使之成为国内或国际品牌,然后利用品牌的美誉,使旅游者获得到过著名旅游目的地旅游的优越感和消费过名牌旅游产品的心理满足,从而创造出附加值。其二,在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的品牌塑造过程中,通过开展公关活动,使旅游目的地成为举办某一重要活动,如会事、仪式、赛事、人造节(如荔枝节、桃花节、啤酒节)的场所,邀请到国内外政要、著名人士到旅游目的地来旅游,从而大大提升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声誉与形象,并借此使旅游者获得时尚、有品位与优越的心理满足,由此创造出附加值。

2.4混合多样化途径

混合多样化途径的做法是根据旅游目的地资源、经营状况和市场需求的实际,将上述3种途径的2种以上混合起来一并采用,其出发点是寻求增值途径整体效果的最大化及产品整体附加值效益的最大化。由于上述3种途径各有其子途径,子途径相互之间又可有不同的组合,所以混合多样化途径也有多种子途径(经组合形成的)可供选择。

3增加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附加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市场需求

与一般产品附加值一样,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不应是盲目的,其必须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来安排,即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因为旅游产品附加值的增加需要有投入,一旦决策失误,企业就将蒙受经济损失。为此,旅游目的地经营企业必须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准确把握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附加值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这些需求来合理选择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的途径。

3.2效益最佳化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附加值并非越大越好,因为产品附加值越大,对企业的资金等资源要素的耗用就越多,企业的组织管理就越复杂。跟所有经济事项都需要讲求效益一样,这里存在一个投入产出比和市场份额的问题。为了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和市场份额,旅游目的地经营企业就必须运用价值工程、边际经济、系统工程、管理的综合集成等理论,对旅游产品选用的附加值的增加途径、每一途径的实施强度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决策。即要以效益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选用那些效益大的途径,果断撤出那些已采用的效益小的途径。

3.3量力而行

附加值的增加需要耗用企业的资金、物力与人力等资源,需要有企业的经济(经营、资本与资本运作)、技术、生产、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实力要素的后援。由于不同旅游目的地经营企业的实力大小、实力特点(含自然环境条件)、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所以其企业在选用旅游产品附加值的增加途径时,必须量力而行,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地去做出切合实际的决策,即要选用那些对适销对路的、有实力作保障的旅游产品附加值增加途径。一句话,就是要以实力为基础,在旅游产品附加值增加途径的选用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盲目攀比。

3.4遵规守法

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附加值增加途径的设置必须符合商业道德、行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不能以假广告、假承诺、假优惠等欺诈、蒙骗的行为,以恶性杀价倾销、诋毁他企业及其产品形象的宣传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以增加黄、赌等非法服务项目的途径,来创造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黄聚河.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J].价格月刊,2001(5)

上一篇夏天的回忆

下一篇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