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范例6篇

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

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一、写熟悉的“兴趣话”

同学们作文时应该写自己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熟才能生巧,才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当然,仅仅是“熟悉”的“话”还不行,还得是自己感兴趣的想写想说的“话”,有些“话”很熟悉却不感兴趣,这尽量不去写,有些“话”既熟悉又感兴趣,这便是要力求写的“话”。如一位同学在《生活随想》中写道:

《零下一度》被我弄丢了,食堂吃饭时不见的。还有一小段没看完就不见了。天啊,我的《零下一度》,我的韩寒!

从韩寒的《三重门》开始,我就喜欢他的文章,犀利、幽默中带着一些叛逆。大人们说:那小子,光凭着写几篇文章,是不会有大出息的,因为他的数理化全部挂红灯,还因此留过级呢!可韩寒还是继续笔伐应试教育。呵呵!我喜欢!也许是我的数理化也时常不及格吧!

多有趣的事,同学们难道就没有吗?为何不这样写呢?

二、写活泼的“学生话”

“学生话”是什么样的话呢?我认为首先是活泼的,其次是有文采,最后还应是发展变化的。下面选取了2003年中考满分作文(吉林省)中的一个片断,让同学们来品评一下“学生话”的魅力。

陶醉于婉转起伏的音乐中,我读懂了“大江东去”的雄壮,感受“无言独上西楼”“只是朱颜改”的心境,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聆听“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

音乐在冰释的流水中激荡回肠,我的思绪不知不觉走进了硝烟弥漫,鼓声连绵的三国称雄时代——

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听说训练;大学英语;话题;策略;设计;值日报告

黄子东[1]的实验研究证明话题的熟悉程度是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毛浩然[2]建议事先准备练习得“滚瓜烂熟”的话题(至少七句话)去网络聊天室找高手对练口语。二人分别强调了熟悉话题在英语听说理解与产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没有论述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听说训练使学生熟悉更多话题。本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3]系列教材为例,尝试通过培养学生了解、熟悉更多话题内容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听说训练话题应以单元主题为线,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及身边发生的现象量身定制话题,提供情境与机会使课堂所学词组、表达方式内化成积极词汇,并借此描述个人亲身经历或周围现象。

一、 转换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渗透在单元目标中。不能简单地把教学目标制定为掌握本单元出现的词汇、表达方式、语法结构与句型转换等语言点本身,而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使这些表达方式内化为积极词汇,能用这些词汇描述自己及身边发生的类似现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第一册Unit 1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为例,根据精读课、听力材料内容及学生外语学习经历,本单元教学目标制定为学生能利用本单元出现的词汇及表达方式

1. 描述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

2. 介绍自己以前的或现任英语老师,包括他们的人品及教学方法;

3. 了解两种不同英语学习方法:传统课堂学习及网络课堂学习;

4. 传统课堂及网络课堂的优缺点;你喜欢哪种学习方式?

5. 如何操练才能学好英语;

6. 外语学习的优点(你为什么喜欢学习英语?);

7. 介绍英语学习小窍门(Tips)。

二、 话题设计原则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把这些教学目标转换成相应的topics进行话题专项训练。话题设计以精读课单元主题为线,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亲身经历、身边发生的现象为原则。比如第一单元Pre-reading activity介绍了一个人的英语学习经历,设置话题1“My own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学生可以以第一人称形式叙述讲话者本人的英语学习经历,也可以描述自己的学习经历。

在课文中作者提到了自己上大学前的英语学习有时好:名列前茅;有时停滞不前,同时分析了导致原因有二:要么是因老师,要么是因其他同学。在讲到作者的英语老师时,要求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的英语老师,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人品及教学方法,设置话题2 My former English teachers。

作者上大学后接触到网络,英语学习有了改观。讲授到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讨论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两种学习手段,以及二者的异同。Regular classroom study 就是学生一直以来采纳的传统学习模式:去固定的教室听课,老师在讲台前授课,学生听课做笔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等。online learning就是上网注册虚拟课堂,利用在线资源学习。老师在线答疑。老师或同学也“提问”,只是所提问题要先到电脑屏幕上,学生阅读并写出答案,再上来分享。

通过讲解学生自己会描述话题3 What is regular classroom study / online learning?通过了解作者在线网络学习英语后进步的原因讨论话题4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gular classroom study / online learning?

作者通过在线网络学习英语后还时常随身携带笔记本、袖珍字典查阅记录生词,坚持操练才大大提高自己的英语读写能力。在此启发学生也用类似手段学习操练英语,同时设置话题5 How do you practice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课文最后一段介绍英语学习对作者来说是个trying experience,虽然充满困难与挑战,但他不愿用任何别的东西交换,说明英语学习有诸多优点。在此要求学生先找出课文最后一段中描述外语学习优点的关键词——动词词组及表达方式,然后用这些关键词回答Why does the writer not want to exchange it for others? 然后结合自己英语学习经历回答话题6 Do you enjoy studying English(imagine you are the writer)?

话题7是根据听力材料设计:一位日本英语老师讲述她英语学习的四个小窍门,要求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复述谈话者的学习窍门,课后结合自身学习体会仿写Tips for English learning,完成话题7的内容。

三、 操练与效应

每个话题随堂指导,当堂操练,课后补充书面成稿,下次课以口语值日报告形式展示。每单元前三次展示话题由教师指定为主,最后一次课话题由学生自选,作为对本单元话题训练的总结复习。展示初期准许念稿,但半学期后鼓励脱稿。要求学生认真准备每个话题,书面稿(不论展示与否)统一上交作为平时作业,由教师批阅登记。口语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做笔记以便回答展示后问题。初期由教师提问,逐步过渡到学生提问。值日报告每学期要求志愿展示至少5次(不同话题),每次控制为5人次。展示稿质量、上交次数及展示次数、所提问题数量及难易程度量化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监控管理。

在宝鸡文理学院2010级教育系、哲学系229名大一新生中进行话题专项试验教学,期末口语考试、笔试作文反映学生心理词典中已内化储存了本学期训练过的话题图式,尤其是作文My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 in college。训练时设置的话题是过去的英语学习经历,但考场作文不仅有过去学习的影子,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用简单英语准确描述出自己对大学英语学习的不同感受:第一堂全英文大学英语课让他如何对自己的听力失望;大学英语老师的人品与教学方法跟前任英语老师有何不同;大学英语学习跟中学英语学习方法的区别,他更喜欢网络学习,因为在线网络学习他不会受其他学得好的同学威胁,有更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答案,不必担心出错而尴尬等;教师检查作业当全班同学面点了她的名使她如何羞愧,之后如何努力学习等。还有同学直接把背诵过的课文段落搬到了作文中,认为大学英语学习是个trying experience,不愿trade for anything。他们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自己的大学英语学习体验。没出现面对话题无话可写的现象。

本学期口语考试有六个话题,提前准备,采用一对一面试形式。学生先概括介绍所有话题,然后教师随机提问,其中有两个问题:你觉得自己英语学习进步了吗?英语课上你能听懂百分之几?大部分同学能够听懂这些问题,并作出正确回应,且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进步了,能听懂授课内容的一半或更多。更加可喜的是考试现场有同学用英语描述了她对这次口语考试的感受:让她兴奋,锻炼了她,为她未来求职面试积累了经验,等等。

期末测验表明为期一个学期的话题专项训练尝试培养学生了解、熟悉了更多话题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话题内容。这种尝试是有价值的。

四、 结语

设置基于教材主题,学生亲身经历或身边现象相关的话题进行听说专项训练能帮助学生内化与话题相关的词组、表达方式,扩充学生心理词汇,有助于提高英语听说写能力水平。在大学英语话题训练中所有互动活动应保证在全英文环境下完成,因为全英课堂本身业已为学生创设了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思维的氛围与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会逐步转变英语学习目标——提高听说能力,而不是仅仅记单词、过四六级。

参考文献:

[1]黄子东.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 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 [J].现代外语,1998 (4):18-43.

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 社会建构主义; 非营利性组织; 现代成熟型社会;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087- 03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个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再到现代成熟型社会的转变,当前我们直面的一些问题和危机让我们不得不举起保卫社会的旗帜,而所谓的保卫社会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构建。现代成熟型社会的构建需要重建社会信任和共识以及新的游戏规则。近年来,中国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社会保障、城市发展等公共领域,非营利型组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当作为时代更替、社会转型的信任纽带。

1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开始普遍地使用“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来指称政府机构和营利性组织以外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强调这些组织的存在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社会组织形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M·萨拉蒙认为,符合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5个方面特性的社会组织都可以被看作是非营利组织。[1]然而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不能完全借用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划分标准来予以界定。王名教授根据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特点提出非营利组织的概念,他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基本属性包括3个方面: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或互益性。[2]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和互益性要求并不一定面面俱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国的社会组织进行客观动态的考察。本文也是从这样一种最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只要不属于营利性组织和政府机构体系的各种社会组织都可以被称为“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

2 社会建构主义的含义和基本观点

回顾众多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对社会建构主义的定义表述都相差甚远,其理论渊源也不尽相同。社会建构主义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如马修斯所说:“从后解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文学、历史、社会科学、艺术和神学教育。”[3]

格根(1985)将社会建构主义定义为:立足于科学史、符号人类学、科学的修辞学、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非本质的知识理论。他认为这种对话的首要关注点为:知识声明出现于其中和判断源于其间的社会话语体系;知识体系中隐含的价值或意识形态、非正式生活与体制生活为本体论和知识论认同所维持和消解的方式;宰制信仰倾向的权力与特权的分配方式。[4]这一定义解释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两个重要面向:一是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来自不同传统;二是其具有若干共识性的理论前提。布尔(1995)将社会建构主义视为一个“大家族”,同一家族的成员尽管千差万别,但它们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对习以为常的知识的批判立场;强调历史和文化特殊性;知识是由社会过程所维系;知识与社会行动交织在一起。[5]

现代成熟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已不只是单纯的规模扩大,也不仅仅是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问题,还涉及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众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当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以及信任的严重缺失,要求我们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模式进行重新的构建,使之在话语体系、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等方面都与社会形成良性的循环与互动。因此,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社会向成熟化转变的一个重要思路。

3 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模式分析

3.1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再到现代成熟型社会的转变

熟人社会,也就是“小圈子”社会,这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概念,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私人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6]目前国内关于“熟人社会”研究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伴随市场经济大潮,中国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强调亲情关系和地缘关系的熟人社会即将完结,而以追逐利益为根本目的的陌生人社会已经到来;二是熟人社会妨碍了社会法制化建设和市场发展,我们应当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努力去瓦解熟人社会。

随着全球化和商业化而到来的陌生人社会,21世纪的中国衍生出一系列泡沫式的状况。到2010年底,我国每年的流动人口有2亿到3亿人。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这样生动地描述“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经营我们的产业,用我们的钱投资……”费孝通认为,只有在面临转型和变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渐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也必须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也只有通过制度和规则,才能够建立彼此的关系与信任。

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客观来说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人员流动性持续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尽管“陌生人社会”并不必然伴随着冷漠,但如果这样一个社会缺乏高度的法治化去承载其中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那么信任危机和社会失范必然发生,西湖救人的老外和佛山救小悦悦的老太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警钟。

因此,我们提出构建现代成熟型社会的理念,通过对3种社会形态的比较分析(见表1),我们可以把现代成熟型社会理解为这样一种形态:通过理性博弈与对等的谈判,尊重公民的话语权,来实现社会信任和共识的建立,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使社会形态向现代成熟型转变。要实现这种过渡,必然需要更多的利益群体、社团组织、独立的第三方,来增加谈判的机会和渠道,使公民话语权得以实现,促成现代社会面貌的重建。

3.2 作为信任纽带的非营利组织向现代成熟型社会转变的发展模式构建

当前社会的冷漠,表面上看是道德的缺失,但从深层次来看是社会机制的问题,在陌生人社会中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专家,更不相信媒体已经筑成当今社会难以逾越的“信任墙”。要解决这些问题,直面危机,重新构建社会信任,努力培育非营利组织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非营利组织的规模不断壮大,数量上的飞速发展为其质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的构建中,我们考虑到中国的传统与文化特点、当今的转型格局、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点以及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将它作为国家直面当今诚信危机,与群众建立社会信任和共识的纽带(见图1)。

(1) 促进信心和信任。非营利组织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能帮助其成员及公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所具有的公共性是它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既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统治公民的权力体,也不是异化于市场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体,而是公民以自由组织的方式表达意愿和诉求以及参与各种社会事务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这一点足以使它成为促进国家与公民之间建立信心和信任的纽带,或者说,它是公民管理公共事务和间接参与国家政权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

(2) 增加谈判机会和渠道。传统中国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充斥着垂直的等级关系,缺少横向联结,群众一旦出现问题,光靠传统的办法来协调是没有用的。自上而下的灌输需要得以通畅,必然要有一个中间人作为谈判渠道,如果缺少这个步骤,仅仅靠自下而上的方式来维系社会的公益则是无比脆弱的。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缺乏与政府的谈判,仅仅依靠舆论和媒体的弊端。

(3) 构建语言和话语体系。早在公元390年,柏拉图就在其Cratylus中提到,言语是一种行为方式,词汇则是这种行为产生的工具。Gee在界定话语的功能时提到:“人类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下面的两个方面:① 语言是社会活动呈现的基础;② 语言是人类与某一特定文化,社会群体和机构建立关系的基础”。[7]如此看来,话语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还代表了社会群体的利益、价值和行为。公民通过自主地行使各项权利,将彼此间具有共同需要的利益诉求和权利意识表达成集体意志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形成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的话语权,进而影响社会过程。非营利组织以志愿参与、利他互助、慈善公益等理念实现人际沟通,在人、社会、自然等主体之间搭建互动、对话、理解的桥梁,有助于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及利益集团之间、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4) 强化非主题讨论的实践。由政府发起的一些变革项目大多需要外在参与者提供一些主题性的经验,但是由政府发起的一些主题性要素经常因民众的不理解而受到抵制,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这些主题性的要素缺乏沟通和理解。这时,需要非营利组织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构建一个实践中的传递与理解的平台,使民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非主题讨论的实践中来,更好地表达他们的心声,代表他们的群体利益,将主题性和非主题性的讨论都纳入到非营利组织发展模式的构建中来。

4 结 语

中国如今也进入了西方国家所称的“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既然要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目标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三者结合的社会,就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非营利组织以其独有的特性,在促进信任和信心、增加谈判机会和渠道、构建语言和话语体系、强化非主题讨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对非营利组织在社会过渡过程中发展方向的一个重新构建。非营利组织本身也并非自发建立起来,而是由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主体在中国现实环境和具体国情中共同建构的,这使它必然与这些力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针对当今社会从“陌生人社会”向现代成熟型社会过渡的趋势,非营利组织将充分发挥其信任纽带的作用,促进社会信任和共识的建立。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莱斯特·M·萨拉蒙. 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 贾西津,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王名. 非营利性组织管理概论[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M R Matthews.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 A Philosophical Examination [M].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4] K Gerge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Movement in Modern Sociolog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5(10).

[5] Burr Vivie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M]. London: Routledge,1995.

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多年来,我们美国人熟视无睹大量伤亡事件的发生,因为一些人喜欢打枪并且在买枪时并没有深思熟虑。

这个句子读起来感觉佶屈聱牙。细究起来,问题出在成语“熟视无睹”的运用上面。无独有偶,同样的问题也见于下面的两个句子:

(1)如果家庭教育依然熟视无睹男孩体质变差的事实的话,那么可怕的男孩危机将会带来严峻的社会问题。

(2)如果人们继续一意孤行和我行我素,依然熟视无睹单一耕作的弊端的话,那么可怕的粮食危机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如此看来,错用“熟视无睹”的情况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加以辨析。乍一看,“熟视无睹”貌似一个状中型联合式的动词性成语。可是实际上,“熟视无睹”是“熟视之若无睹”的省略式,成语后半部分的“无睹”是对前一部分“熟视”的补充,属于动补式的动词性成语,其字面意思为:“虽然经常可见,还跟没看见一样。”(《现代汉语词典》)韩愈的“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应科目时与人书》),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

语言运用的实践表明,表示动补关系的动词性成语作谓语时,是绝对不能直接带宾语的。

也许有人会说:有成语词典注明“熟视无睹”源出晋代刘伶的《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这句话中的“熟视不睹”不就是直接带了宾语吗?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因为“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并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句子,而是一个省略了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其完整的结构应为:熟视不睹(于)泰山之形。换作现代汉语的表述顺序为:(于)泰山之形熟视无睹。这里有一个例句与该语境很相似,可以作为“熟视无睹”不能直接带宾语的佐证:汉武帝一意向国境以外寻觅昆仑的仙山,对国境内的泰山居然熟视无睹。(苏雪林《屈赋之谜》)

那么,如果遇到了“熟视无睹”作句子的谓语,并且句子中出现了它涉及的对象――意念上的宾语――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加以表达呢?方式有二:

一、用“对”或“对于”等介词引出其意念上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对……”或“对于……”,且将它放在“熟视无睹”之前作状语。例如:

(1)这一点倘若不彻底地弄个明白,无异把自己的眼睛掩闭着,对全局的现实熟视无睹,结果是一个“局部”又一个“局部”地被宰割掉,一直往死路上跑。(《韬奋文集》)

(2)对这些幕后的人,陈腐的事,我们不能取粉饰现实的态度,熟视无睹。(老舍《福星集》)

(3)三天中他在这条路上走街串巷,往返了多少次,不是也对此熟视无睹么?(叶文玲《井旁的柚子树》)

二、把“熟视无睹”换成同义成语“视若无睹”。因为“视若无睹”的结构较为松散,所“视”的对象可以不用介宾短语“对……”或“对于……”表示,而是将意念上的宾语插入“视”和“若无睹”之间,把“视若无睹”扩展成“视……若无睹”的形式(当然,有时候需酌情在“视……若无睹”的前面加上“经常”的字眼)。例如:

(1)顾无数以为第一任务之人,放弃抗战工作,人民起而抗日,则多方压迫制止,此放弃民族主义也;官吏不给予人民以丝毫民利,此放弃民权主义也;视人民之痛苦若无睹,此放弃民生主义也。(《向的十点要求》)

(2)曹操自统一北方后,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取得了对南方孙权的优势,刘备则更不在话下。曹方此时如能审时度势,正确决断,则能一举成功。然而,曹操此时却犯了与袁绍相似的毛病,一意孤行,不纳谋士的良策,视己军之缺点若无睹,这样一来,焉能不败?(战略网《关于三国鼎立局势形成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本文开头所引句子的错误在于:把作谓语的动补式的动词性成语“熟视无睹”误以为状中型联合式的动词性成语,不该带宾语却直接带了宾语。故此,对这个句子可以有以下两种修改方案:

(1)多年来,我们美国人对大量伤亡事件的发生熟视无睹,因为……

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5

 一、了解写作背景,构思好讲话稿的结构和内容,体现限定性

 写讲话稿首先要了解清楚会议的相关情况。如是什么样的会议,面对的听众是什么样的人,文化素质高低,参加人员多少,是否有上级领导在场等。然后根据会议召开的有关背景,在弄清场合的大小,摸清讲话对象,与会人员的多少及其知识水平的高低等方面的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构思讲话的结构和内容。要把握好讲话稿的内容,当说什么就写什么,模糊之词尽量不要用,不该说的内容坚决不要写进讲话稿,以体现限定性原则,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 二、把握写作分寸,使讲话稿有理有据,情景交融,体现指导性

 讲话稿首先要实而有情。讲话稿是运用实话实说的形式与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人信服。讲话稿的写作,切忌言之无物。其次要大而有理。讲话稿离不开讲大道理,要始终站在比普通人高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写讲话稿要把握好分寸,大要大得恰如其分,高要高得合情合理,若有可能,可以把大道理拆成一个个便于大家理解的小道理,这样就会让人更容易接受,切忌大而无当的大话、空话和套语。第三要教而有诚。尤其在写应吸取的教训和批评教育方面的讲话稿时,要多把自己摆在受教育者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揣摩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和做法,以体现出针对性。要把握好讲话的轻重分寸,既能点到痛处,又要尊重对方,把善意贯穿于施教的全过程,使人们能为讲话者的真诚所感动,乐意接受讲话者的批评。

 三、领会写作意图,使讲话稿适合讲话者的口味,体现适合性

 与其他类型的文章相比,讲话稿写作的最大特点是属于被动型写作即“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要想以自己之笔写出讲话者的心中所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把讲话者的意图搞准摸清楚。讲话者对自己将要作的讲话,有时会提出比较成熟的见解和构思,但更多的时候是只有想法和见解,甚至连要点都没有。讲话者已有成熟见解和构思的,比较容易处理,只需毫无遗漏地将其记录下来并转化成顺畅的文字就可以了。对讲话者的要点和意图,则要敢于将自己考虑到的,在拟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次性提出来,请讲话者明确指示处理意见和办法,切忌在动笔之后再三番五次找讲话者问这问那;对连要点都没有的拟稿任务,则要全面思考,深刻分析,力争写出高质量的讲话稿,避免不断返工。因此,撰稿者平时就要多站在讲话者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注意从客观上把握一段时间本地区、本单位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注意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并力求贴近讲话者的所思所想。要经常主动地接近讲话者,多与讲话者进行一些面对面的交流,以沟通思想,交换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一旦发现分歧,要在充分尊重讲话者意见的基础上,尽量作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弄清分歧的原则,以提高认识,达到共识,切忌唯唯诺诺,不懂装懂,白白放弃深入了解讲话者意图的良机。

 四、突出个性,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力求最大限度地赢得听众,体现鼓动性

 讲话稿的写作者要想使讲话者的讲话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因此,写作讲话稿时就要突出讲话者的个性特征,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从而最大限度地赢得听众。要使讲话者的讲话突出个性特征,就要科学地组织讲话材料,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切实为实现讲话者的工作目标服务。另外,强调讲话稿的个性,也是为了讲话者的讲话有助于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这就要求讲话稿中能充分展现讲话者的自信和魄力,正视前进中的困难,坚信事业能够成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讲话稿只有突出个性,才能够紧紧抓住听众,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最大限度地赢得听众,从而使讲话化作听众的意愿和自觉行动,成为促进工作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

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口头表达 能力 小学生 实践

语文是工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每个人都应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物、生存的基础。良好的口才需从小培养。小学生正处在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最佳年龄段,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教师应联系实际,下功夫指导。鼓励学生勇于说话、乐于说话、善于说话。这不仅是完成语文教学本身任务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指导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训练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通过朗诵、背诵,训练语感,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和句式,丰富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能力。

学语言,一要多读,二要熟读。比较二者,熟读背诵又为先。很多先人的真知灼见揭示了这两条规律。北宋大学士苏轼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已故文坛大家茅盾,一次与朋友吃酒,为助兴,朋友拿过《红楼梦》点回请他背,他随点随背,竟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并能背诵许多诗句,结果讲话、作文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孩子大多可以熟背,到了高年级大多孩子是不会熟背的,甚至有的孩子连读正确的基本要求都不能达到。这也是造成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原因。由此,我鼓励学生向以上的语言大师学习,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

其次,对诵读训练做有层次、有系统的指导,授之以法。教师应就如何掌握停顿、轻重读、语速、语调、语气以及如何划分句子的节奏、等进行朗诵指导,并从“分段朗诵”、“抓内容层次”、“掌握长句的停顿”、“抓住警句(关键性语句)”、“抓文脉”、等在方法上进行背诵指导。

第三,在诵读训练中,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都是直观的指导方法。没有什么方式比教师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美文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了。为此,教师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在诵读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第四,诵读训练还应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多角色读。有关描写生动、精彩的片断,含意深刻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文还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背诵是一种强化识记,是口语表达流畅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和训练。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对背诵的兴趣。我以为,教师可对每个学期的须背的文章作具体安排及适当补充,两周举行一次背文比赛,以比促读,以赛促背,形式多样,方能调动其兴趣,才能真正把学生的背文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

第五,听录音,进行模仿。选出一些课文让学生跟录音读。跟读可在正音、停顿、感情表达和朗读技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鼓励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说话”材料,请家长、老师专注聆听,作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

朗读和背诵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训练创造机会。

1.开设“一日谈”栏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要让学生善于说话,还应加以正确地辅导,辅导得法见效更快。

我在课堂开设了“一日谈”栏目,安排学生谈谈说说,讲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活动大体上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每堂课请一、二名学生上讲台发言,题目不定,范围不限,三五分钟,谈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任意发挥。谈完之后教师作些归纳。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说起。例如校园里的一座假山、操场、教室门前的石榴树、松柏、教室里的讲台、粉笔、自己的爸爸妈妈、同学都是一个话题,两三个人同说一个话题,初步搭成说话的框架。此外,我还从课文中选出一些篇目,启发学生叙编故事。如在学了《蘑菇该奖给谁》后,启发学生想一想:听了妈妈的话后,小黑兔又跟谁练习跑步了?打开思路后,课堂气氛很热烈。到第三阶段,则训练系统、完整的说话能力了,要求话题恰当,层次清楚,语言到位。做到言之有物,声、情、貌都有讲究,逐步向高标准努力。如此坚持不懈地经过几学期的循环训练,终于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了质的变化,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编演课本剧

编演课本剧,借师生动作的演示,语言的定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细致观察课文中有关情景的再现,语言的精妙,获得较鲜明的感知印象。如上《九色鹿》一文时,分若干组,让学生上台,戴上头饰分别装扮成课文中的“九色鹿”、“调达”与“国王”,一遍遍演示,一遍遍背诵,一遍遍体会,演示者背“台词”(课文),作为观众的同学们也一遍遍默读着“台词”,极度兴奋。表演结束,全班集体背诵,一堂课后学生全都能将课文背出。

部分课文如《三顾茅庐》、《蚂蚁和蝈蝈》、《云雀的心愿》等,让学生毛遂自荐,在课堂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再现人物个性化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在不同对象面前“说”的能力。

3.心灵嘴巧训练

为了让学生的善说达到心灵嘴巧的程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方法。

(1)采用让学生做主持人、演讲、讲故事、参加辩论会等训练形式。如学习《宇宙生命之迷》后,结合课后练习,召开一次辩论会,就“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进行辩论。要求辩论的双方不仅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语意要点,还要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片面和说话不充分的地方,使自己发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种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上一篇安全手抄报图

下一篇思乡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