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的代表作范例6篇

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1

****学院 ****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关汉卿是元代最重要的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而其中有十四种都是以女性为主角展开的。关汉卿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元代的社会生活,他深深地同情和关注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遭遇,赞扬她们不屈不挠、反抗封建恶势力的品质,使这些作品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鉴于此,本文对关汉卿作品中的杂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关汉卿;杂剧;女性形象

On the female images in Guan Hanqing's Zaju

********    Director:*********

(College of Law, Politic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Guan Hanq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dramatist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Chinese opera creation. He has created more than 60 kinds of Zaju in his life, 18 of which have been preserved so far, and 14 of them are all based on women. Guan Hanqing showed the social life of the Yuan Dynasty through shaping these women's images. He deeply sympathized with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miserable experience of women in the feudal society, praised their indomitable and rebellious qualities, which made these works of great social significance.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 Zaju in Guan Hanqing's works.

Key Words: Guan Hanqing; Zaju; female image

前言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遵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

一、关汉卿杂剧中女性形象的共同特征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男权社会基本上都是将三从四德和贞节观等,作为对女性的伦理道德要求,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更不要说是寡妇和妓女,她们根本毫无地位可言,不敢对社会产生不满和反抗。关汉卿是一位善于描绘社会底层妇女的剧作家,虽然他笔下的女性处境卑微、手无寸铁,但是当她们面对邪恶势力和门第婚姻制度时,却敢于反抗权豪势要。她们大胆表达自己对权豪势要的强烈愤怒和抗议,挑战传统的封建观念,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争取和保护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首先,出身微贱,社会地位低下。除大家闺秀王瑞兰,其余的女性几乎都是如此。窦娥七岁被卖为童养媳,后又是个寡妇。杜蕊娘被自己的亲娘当作摇钱树,过的是一种倚门卖笑的娼妓生活。其次,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渔色猎艳的对象。如谭记儿,她是一个寡妇,因生的美貌,被杨衙内看中,成为恶霸渔色猎艳的对象。婢女燕燕更是直接的受害者,她自知身份低贱,只能任人欺压,即使是后来做了“二夫人”,这种冠冕堂皇的册封仍然掩盖不了燕燕被玩弄、被践踏的命运。最后,是桀骜不驯,敢于反抗的勇者,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假使驯顺的羔羊也决心以生命和恶狼决一死战,那只是因为被逼得实在无路可走了。窦娥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的典型,她生活在世上虽然只有20个年头,却承受了现实社会强加于妇女头上的几乎一切苦难。她也曾哀叹:“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啊!”但执意而行的却是:“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但这种清苦的最低生活要求也没能维持住,泼皮无赖张驴儿的闯入,激起了她的反抗。她从一个逆来顺受于命运摆布的弱者,成长为敢于面对惨淡人生、同命运决斗的勇士。那发自肺腑的呼喊和临终前的三桩誓愿,显示了她对曾经迷信过的天地鬼神的否定和誓死也要报仇冤的决心。这就是这些饱受屈辱与践踏的女子身上所显现出来的共同的特点。哈姆莱特曾说过这么一句经典的台词:“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是的,这群女子个个都是弱者,她们需要强有力的肩膀、强有力的法律来依靠,可是在当时,她们能依靠什么呢?也许就只剩下她们自身了。所以,这群叫做弱者的女人起来反抗了,她们为自己的自由、幸福而斗争。在她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身为弱势群体的女性的人格美和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

二、关汉卿杂剧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元代的政治文化背景

元代的中华大地是被蒙古族所统治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元朝的统治者废止了科举制度,“仕进受到蒙古、色目贵族和官吏的阻碍,尤其是汉人、南人儒士,通过科举入仕的机会也颇为渺茫”。文人社会地位明显下降。元代的社会人群按照职业被分为十等,知识分子被列为仅仅高于乞丐的第九等贱民,“在元代文人与女性同处的边缘化境遇,导致文人对女性在心理上的认同感”。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种特定的社会现实生活下的女性为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提供了素材,使关汉卿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文化上,自从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元朝的统治者对汉族延续已久的文化传统并不十分重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的儒家文化在元代的地位却有所下降,这也使得元代的文化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在婚姻方面,蒙古族的乱婚习俗冲击了程朱理学束缚妇女的链条,纲常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从这个意义上说,元代女子可以说得到了一种暂时的、有限的“解放”,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可以勇敢地反抗封建伦理和门第婚姻制度。

(二)主观原因-作家的人生经历和性格

从现在的资料文献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关汉卿出生于金晚期,从一出生就经历战乱和社会动荡。成年时期才华横溢的他想要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生不逢时偏偏当时的元朝没有实行科举制度,他的理想抱负没有施展的平台,产生的愤懑之情无处发泄。在残酷的客观现实下,关汉卿也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他的生活主要集中在都市的街头巷尾、勾栏瓦肆、青楼妓馆这个范围内,对发生在都市民众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极为熟悉。因此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大都是社会底层的妇女,在这样的人生经历下,他才会有接触社会底层女性的良好机会,目睹了她们是如何受到压迫和不公的。关汉卿借助自己杂剧中的这些女性,对这个黑暗的社会进行精神上的对抗和猛烈批判,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寻找精神安慰。《窦娥冤》中窦娥的冤案在当时是不可能沉冤得雪的,可在作品中我们却看到了恶人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不仅仅是观众所希望的,更是关汉卿所希望的。同时他也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作品中,渴望自己所希望的社会尽早出现,渴望自己的反抗能取得胜利。这也是关汉卿杂剧《调风月》中的燕燕和《望江亭》中的谭记儿等女性的结局都是以反抗胜利为结局的一个原因。其实这些女性也可以说是关汉卿的理想载体,他想要通过这种表现形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关汉卿剧作在女性观方面对传统的颠覆

(一)以满腔热情赞美讴歌

社会最底层的女性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可言。孔子的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犹如“鸣鼓而攻之”的进军号令,什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小,一张张罗网铺天盖地而来,使得妇女失去了应有的人格和自由。至于女性中的妓女、丫头、寡妇,她们的地位就更低,遭遇就更惨,甚至于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关汉卿的剧作,无论是公案剧还是爱情风月剧,大多是以社会最底层、地位最低微的女性为主角。这类人物尽管出身微贱,但关汉卿在作品中对她们表达出了最真挚的感情,在作品中赋予这些人物鲜明的人文精神,浓彩重墨地体现了这些女子的正义感、追求自由平等、有同情心、互助互爱、勇敢智慧、富有主见和个性的高贵品格。从关汉卿剧作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来看,不管是名门闺秀还是青楼妓女,不管是寡妇还是奴婢,从未见关汉卿调笑戏弄她们的笔墨,有的是深切的同情、真诚的爱护,以及对她们人生品格和聪明才智地热情赞美。像《救风尘》《窦娥冤》、《调风月》等剧作的主人公赵盼儿、窦娥、燕無,一律是女性。赵盼儿妓女出身,窦娥是位小寡妇,燕燕是大户人家的丫头,她们都成为关汉卿热情赞美讴歌的对象。赵盼儿深明世故,精明干练,面对狡猾多诈的花花公子周舍,连施巧计多次挫败了他,解救出了被其拐骗的义妹宋引章。窦娥侍奉婆婆至孝,面对严刑拷打不屈服。燕燕大胆泼辣,敢于反抗主子的欺骗和玩弄。

(二)打破封建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模式

在关汉卿的剧作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努力打破封建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模式。女性备受摧残的社会现实使关汉卿决定用杂剧为天下妇女鸣一鸣不平,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呐喊助威。关汉卿在两性角色的塑造上,体.现了一个鲜明的倾向:写女性优于男性,美于男性。这首先现了一个鲜明的倾向:写女性优于男性,美于男性。这首先表现在男女双方社会地位的对比上。例如《拜月亭》中的女主人公王瑞兰,列祖列宗皆贵为王,其父王镇又任兵部尚书,而男主人公蒋世隆则只是一个落难的穷书生而已。再如《四春园》中,王润香是富家闺秀,而李庆安只是一个家道衰落的穷小子。关汉卿的女优于男倾向更大程度上表现为妇女性格出现的新因素上,她们表现出男子所远远不能企及的胆量和见识。关汉卿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娼妓丫头,都带有几分野性和辣味,一个个都是对贞淑柔弱等封建妇德的反叛,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不再是男人的附庸物,没有丝毫攀援人格。相反,女胜于男,表现出她们强烈的自尊意识、自强精神和自立能力。

四、结论

总的来说,造成这些女性人生不幸的是封建制度。是它使得妇女连起码的生存权利也没有,是它逼迫妇女沦落风尘,是它让妇女失去了选择自由婚姻的权利,也是它激起了女性的反抗。关汉卿通过这些女性形象,让我们看到,在落后野蛮的中世纪,有一批女性在不屈地反抗着压迫她们的制度,在积极地争取着属于她们的幸福和权利,在顽强地要求着司法的公正、世道的清平。这些本性淳良的妇女,只是由于她们坚持了自己所应坚持的,反被这反常的社会所压迫,逼得她们不得不起来反抗。关汉卿能够鲜明地写出这些女性的反抗个性,除了他经常混迹于瓦舍勾栏、烟花柳巷,了解她们的不幸遭遇与抗争精神之外,更多的则是他对这个横暴贪婪的社会的不满。他义愤于这非人的社会不给女性以活路,所以他要用他的笔,塑造出一个个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呼吁被压迫、受奴役的女性勇敢地站出来自己解救自己,也是向穷凶极恶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停止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制度,则必有人起来推翻。这就是他作为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的斗争精神。关汉卿是正义的化身,在他塑造的主人公身上,都寄托了他对这不公平的社会的反抗理想。

参考文献

[1]任毅伟.浅析关汉卿杂剧中的青年女性形象[J].品牌(下半月),2017(03):281.

[2]赵文彦.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J].华章,2017(17).

[3]徐佳超.浅析关汉卿杂剧中的男性形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7(06):79-80.

[4]刘燕飞.浅析关汉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04):142-145.

[5]冯晓琴.关汉卿杂剧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7(4).

[6]程慧琴.最是柔韧女儿心——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04):50-54.

[7]张俊卿.论关汉卿杂剧的女性意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7(01):81-82.

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2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迷青琐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3

关键词:关汉卿 马致远 题材来源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86-03

作者简介:戚光宇(1971―),江苏泗阳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清江中学。研究方向:古典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

杨海凤(1983―),女,江苏淮阴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淮安市启明外国语学校。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关汉卿、马致远同为“元曲四大家”,都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杂剧,但两人杂剧的题材来源却有很大的差别。关汉卿的杂剧有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有从历史中取材的;而马致远现存的杂剧都是取材于历史。他们不同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气质(包括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点等)对他们杂剧题材的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两位作家杂剧题材来源不同的原因。

一、关汉卿、马致远杂剧题材来源简述

(一)关汉卿现存的十八部杂剧题材来源简述

1.从现实生活取材的,如以风尘女子作为题材来源:《金线池》叙演韩辅臣与杜蕊娘的故事,表现了的痛苦遭遇;《救风尘》叙演赵盼儿智救宋引章的故事,作者对的悲惨命运和儒生的怯懦作者予以了同情。

2.从历史取材

(1)从正史取材如:《单鞭夺槊》叙演尉迟敬德的故事,取材于《旧唐书》卷68《尉迟敬德列传》;《哭存孝》取材于《新五代史》卷36《义儿传》;《单刀会》取材于《三国志》;《智斩鲁斋郎》取材于《宋史》卷316《包拯列传》等。

(2)从小说取材的如:《玉镜台》叙演温峤的故事,取材于《世说新语・假谲》中的《温峤娶妇》;《窦娥冤》取材于《搜神记》卷11《东海孝妇》;《裴度还带》,裴度这个人物正史有载,但故事主要来源于《唐摭言》卷4《节操》等。

(二)马致远杂剧题材来源简述

马致远现存的七部杂剧都是从历史中取材:

1.取材于正史的如:《陈抟高卧》叙演陈抟的故事,取材于《宋史》卷457《隐逸上》,杂剧中关于陈抟在赵匡胤未登基前就知道赵将来必称帝纯属宋人编造;《汉宫秋》叙演王昭君的故事,取材于《汉书》卷94《匈奴传》。

2.取材于小说的如:《黄梁梦》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岳阳楼》取材于《蒙斋笔谈》卷下;《荐福碑》取材于《冷斋夜话》卷二。

3.取材于诗歌的如:《青衫泪》叙演白居易和长安名妓裴兴奴的故事,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

马致远杂剧中的主人公有像王昭君这样热爱故土、不愿受侮辱的光彩人物,但大多数都是隐逸之士、道教中的人物,多选取一些神仙道化、因果报应的事迹作为自己的题材来源。关汉卿既从现实取材,也从历史取材。从历史取材的,也选择一些豪迈的英雄人物,能够影射社会现实的事情作为自己的题材来源。杂剧题材来源的不同,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人生气质,也可以说不同的人生体验、人生气质影响了两人对杂剧题材来源的选择。

二、关汉卿杂剧题材来源原因简述

关汉卿与马致远完全是两种人。关汉卿生性积极乐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用杂剧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里讲到:“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征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那其间才不向这烟花路儿上走。”他与风尘女子来往密切,关汉卿把她们写进了自己的杂剧。《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宋引章就是典型。作者对那种浮华、喜新厌旧、玩弄妇女的无赖子弟行径暴露无遗,也描写了有些女子的崇尚虚荣、软弱无能,同时描写出了们内心深层次的矛盾。她们想摆脱这种生活,但她们遇到的公子哥儿都是一些惯使风月的人,根本靠不住。挑一个老实的,自己又不太中意;挑一个聪明一点的,又怕被中途抛弃。

在选取历史故事作为自己创作来源的时候,关汉卿的反抗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充分体现了出来。

《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这个故事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黑暗,但也体现了东海孝妇的反抗精神,关汉卿在此基础上敷衍出了《窦娥冤》这部杂剧。剧中暴露了社会的黑暗,揭露了社会问题,如高利贷的问题,这是元代存在的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窦娥的故事也是从高利贷开始的。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从蔡婆婆那里借了二十两银子,一年下来,连本带利就到了四十两,无奈之下,只好将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婆婆家里做童养媳,实质上“分明是卖与他一般”。窦娥被判刑时发出了对这个社会的责问:“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是窦娥面对这个社会发出的控诉,也是作者关汉卿面对元代社会喊出的心声。由于元代国家的规模建设、用兵,统治者虽然知道开源节流,但收支仍不能相抵。既入不敷出,就会增加税收。据《元史・食货志》载:国家的赋税是从大德后逐年增加的,到明宗天历年间,已增加了二十倍。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本文的前面也提到元代有着很强烈的民族歧视现象,各级官署的实权都掌握在蒙古人、色目人手里,官员们普遍素质不高,时间一长,官员贪污受贿,官场黑暗。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关汉卿从历史取材一些能反映社会问题的题材加以创作,来反映现实和鸣不平。

《单刀会》取材于《三国志》。关羽在赴鲁肃邀请的途中,慷慨悲歌,作品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义,将一位老英雄的英勇悲壮的气概充分地抒发了出来。关羽用自己的威武气概和凛然正气慑服了鲁肃。最后,关羽留给了鲁肃两句话:“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这里作者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的是蜀汉之汉,另一方面也指汉民族。综观关汉卿杂剧的题材来源,关汉卿多选择的是自己本民族的英雄,歌颂他们的英雄气概、高贵的品质,体现了作家对汉民族的一种热爱之情。

《蝴蝶梦》取材于《列女传・齐义继母》,讲述的是包公断案的故事。历史上有名的还有“庄周梦蝶”的故事,关汉卿并没有以此作为题材来源,而是将清官包公揉进了这部杂剧。剧本写皇亲葛彪仗势欺人,在大街上打死了平民王老汉。王老汉的三个儿子替父报仇,结果失手打死葛彪。当包公得知三兄弟的母亲愿意让自己的儿子来抵命时,很受感动,最后放走了三兄弟。包公,正史中有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作家们就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文学作品中的包公形象。对于包公戏,我们一方面欣赏着包公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忽视大量包公戏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有冤无处申诉,所以就渴望能够多出现一些清官,这也是清官戏产生和繁荣的原因之一。宋代的包拯 ,元代的张鼎,都是有名的清官,他们都被写进了文学作品中,成为人们所喜爱和崇敬的艺术形象。

作家通常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气质体现在作品中。虽然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并不等同于现实的真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中不存在任何真实的信息,任何一个作家都不会完全摆脱人生体验单靠想象而进入一种创作状态,有的作家会有意地在作品中表现一种生活的真实,以达到自我表述的痛快淋漓的状态。即使有的作家有意地隐瞒自己的人生体验,但人生体验的各种消息都会或隐或现地出现在作品中。我们不知道关汉卿、马致远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表现着自己的人生体验,但他们的人生体验还是影响了他们对杂剧题材的选择。

三、马致远杂剧题材来源原因简述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时代。元代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署的实权都掌握在蒙古人、色目人手中,汉人、南人很难参与进来,一般只能充任副职。而且元朝的科举考试断断续续,实际开科的时间并不长,元代的科举考试还有很强的民族歧视政策,压抑汉人,文人的入仕途径受到严格的限制。文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在社会十种职业中,儒排列第九,在娼之后,丐之前。渐渐地,文人分化为三类:第一类投靠了元朝,为统治者服务;第二类看不惯黑暗的现实,采取了消极避世的态度,做了隐士,如马致远、胡紫山等人;第三类是有机会做官而不屑于做官的人,他们自愿加入到勾栏瓦舍的行列中,用艺术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书写自己的不平与反抗,这也使得元杂剧有着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浓郁的时代氛围。

马致远在年轻的时候也热衷于功名,他曾经在《黄钟尾》中写道:“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写过歌颂朝廷的诗歌。但只当了“江浙行省务官”一类的小官,于是发出壮志未酬的感慨。《蟾宫曲》道:“东篱半世蹉跎”;《哨遍》道:“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社会的黑暗,使得马致远最终退居山林以终。马致远发出的这种感慨是有代表性的,元代文人向往和歌颂隐居生活的作品很多,刘因、王恽、赵孟等人都有“和陶诗”“集陶诗”等作品。在元散曲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也大量存在,如白朴《寄生草・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同时全真教对马致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致远深刻体会到社会的黑暗,向往消极避世的生活。全真教提倡“穷通皆命也”,外部世界都是梦幻的,是转瞬即逝的。马致远接受了这一思想,同时影响了他对杂剧题材的选择。他的《黄粱梦》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讲吕洞宾以枕授卢生,使卢生在梦中历尽荣华。醒后,旅店主人的黄粱还未熟。卢生顿然醒悟,拜谢而去。马致远就在此基础上敷衍出了《黄粱梦》这部作品,只不过变成了钟离度脱书生吕洞宾的故事,主题思想还是一致的。

《青衫泪》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记》。《琵琶记》是白居易被贬九江郡司马时所作,抒发出了诗人的不得志。马致远也有不被朝廷任用的同感,在此诗的基础上创作了杂剧《青衫泪》。故事结尾讲元稹探访回京,奏明了白居易的罪责是可以原谅的,白居易又复为侍郎,最后以白居易与裴兴奴结合,茶商刘一受到惩罚的大团圆作为结局,体现了作家的美好愿望。

《荐福碑》取材于《冷斋夜话》卷二《雷轰荐福碑》,讲述了书生的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此题材也切合了马致远的心境,马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杂剧《荐福碑》。

马致远被推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多是因其艺术造诣,包括作品的唱词、创作的技巧等。朱权对马致远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关汉卿除了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外,他的伟大之处还体现在思想层面上。关汉卿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接触面。他把目光集中在城市底层人物身上,以他们作为自己创作的来源。另外,他积极的生活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多选择一些反映民生疾苦、暴露社会问题的题材作为自己创作的来源。作为元曲第一大家,关汉卿是当之无愧的。

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4

关键词:关汉卿戏剧;人物性格;解析

关汉卿被称为“元曲之父”和“中国的莎士比亚”,是元杂剧的奠基人,标志着中国戏曲文学逐步走向成熟。他的剧作关心民众疾苦,反映了元朝的社会黑暗和腐败,赞扬了饱受封建压迫的底层人们对黑暗社会的强烈反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她们善良温顺;她们饱受劫难;她们正直刚强;她们机智聪慧;她们敢于反抗,追求正义和幸福。终其一生,关汉卿创作了六十多种戏剧,塑造了大批的女性人物形象,有悲剧也有喜剧。这些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寄托了关汉卿的喜怒哀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世的文学戏曲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其剧中人物形象做一解析。

一、感天动地的窦娥

窦娥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冤假错案的代名词,正好证明了关汉卿塑造人物形象的功底和成功。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的性格特点非常突出。命运的齿轮教会她逆来顺受,同时老天的不公也造就了她坚贞不屈,奋勇抗争的性格。

随着丧母被卖,失夫守寡,被封建礼教和悲惨身世荼毒的她早已被磨炼的温顺、幽怨,随时准备承受任何苦难。她的善良体现在对婆婆的孝顺和不忍年迈的婆婆挨打受刑而屈揽罪名上,甚至临刑前也不忍被婆婆看见,所求也不过是将来能得初一、十五的一餐浆水饭和一陌儿纸钱。但善良并不意味着软弱可欺。她正直勇敢,绝不任人宰割。她一口回绝了张驴儿的无理要求,虽被酷吏严刑拷打也不屈服,其反抗精神在刑场上对天地进行的大胆的控诉中得到集中体现。她感叹鬼神的不平不公,控诉天地的欺软怕硬,错勘贤愚!窦娥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性格特点至此尤为鲜明突出,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故事情节悲壮酣畅,催人泪下。

二、机智勇敢、积极抗争的谭记儿

谭记儿出身上层社会,她向往爱情的美好,受到权贵子弟杨衙内的纠缠和迫害。面对权臣子弟的压迫,谭记儿没有畏缩屈服,她想方设法同杨衙内斗智斗勇,积极应对。她机智聪慧,扮作渔妇,冒险施展美人计,和杨衙内周旋,令其放松警惕。最终,谭记儿趁机盗取金牌,赢得了胜利,捍卫了自己的爱情。谭记儿的勇敢机智,聪明伶俐,胸有成竹使得这一柔弱女子形象高大起来,她的勇气令人钦佩,是大智大勇,不畏强权的典型代表。

三、侠义正直、敢于斗争的赵盼儿

赵盼儿是社会底层妇女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虽是风尘女子但她善良、正直、不畏权势,敢于抗争。她侠义正直。多年的风尘生涯,使得她清醒的意识到官宦子弟的衣冠楚楚,虚情假意。面对好姐妹宋要的从良,她苦劝不成,尽到了姐妹间的情谊。而当宋要上当受骗,被折磨求助的时候,身为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无权无势,卑微如尘,如果不是赵盼儿本身性格中的侠义和正直,她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对权势屈从俯就,但她不计前嫌,运用自身的美丽与机智,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巧妙布局,骗取了周舍的休书,救出了自己的结拜姐妹。如果没有过人的胆识和肝胆相照的侠气,她就会袖手旁观,我们也就不会在舞台上被这一风尘女子所感动和震撼。

四、颠覆封建礼教,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王瑞兰

封建礼教和贞洁观念是压在封建社会妇女身上的一座大山。王瑞兰本身是贵族闺阁女子,有着上层社会良好的教养,身上同样束缚着封建礼教的枷锁。在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养在深闺的王瑞兰与母亲失散,慌乱中突破封建礼教观念的束缚,以夫妻之名和素不相识的书生蒋世隆同行。在逃难的过程中顺应一片真心,摒弃了封建礼教的门第观念,奋勇抗争,坚守爱情和婚姻。“幽阁拜月”把她克服心理上对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的屈从,反对家长制作风,誓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勇敢和坚强描绘的淋漓尽致。

窦娥善良刚烈,敢于控诉天地的不公;谭记儿有勇有谋,不畏强权;赵盼儿正直睿智,侠肝义胆;王瑞兰坚贞勇敢。以上四名女子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丰满典型,反映了元朝各个阶层优秀妇女的美好品格。女性传统意义上的弱势地位,封建礼教枷锁的束缚重重,但她们都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强权政治的逼迫下觉醒,为了正义、友情、爱情,同残酷的现实生活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关汉卿成功的塑造了各种经典的人物形象,她们身上所承载的优秀品质同她们舞台上的形象一起在历史文学长河中将熠熠闪光,永世传承。

参考文献:

[1]裴云龙.隐性冲突的设置与搁浅――关汉卿悲剧情节与深层意蕴新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2]秦伊楠,贾宁.闪耀在东西方的戏剧之星――莎士比亚与关汉卿的比较[J].名作欣赏.2010(33).

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5

一. 存在弱化现象的男性形象塑造

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历来就作为被人们研究的对象,这些充满这智慧与能干的女性形象与作家笔下那些存在弱化现象的男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是由于这些弱化男性形象塑造,才使得女性形象凸显的更有魅力与价值。在关汉卿的剧作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与男性话语权的弱化,这些现象主要有:忽略男性的身份地位;减弱男性的担当责任;丑化男性的恶劣品性。

1. 忽略男性的身份地位

从关汉卿现存的18种剧作来看,出了历史剧外,他笔下的男性大都变现得没有阳刚之气,反而女性却呈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被称为“十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中,我们从始自终没有感觉到窦娥丈夫的存在,只是交代了由于丈夫的死造成了窦娥守寡的可怜命运。从窦娥那样刚强的性格来看,她是不会承认其莫须有的罪名的,但我们都知道,她是在替丈夫为婆婆尽孝,替丈夫为婆婆含冤入狱,她承担了在封建社会里本该由男性,本该由丈夫承担的义务与责任。窦娥丈夫身份的忽略,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思索的空间。在这部剧作里,我们看到的是品行恶劣的张驴儿、贪官污吏县令,这些给窦娥造成悲剧的男性。更可悲的是,当窦娥在蒙受冤枉与即将处决的情形下,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却不知身在何处。

公案剧《蝴蝶梦》中,王母的丈夫暴死,她没有时间沉溺在悲伤中,因为有一件更棘手的事等着她处理,最后,她选择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偿命,保护了已故丈夫与前妻的儿子,她担负了在封建社会里,本该由自古以来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该承受的责任。剧中男性身份的缺失,更使得这位继母形象具有一种人格魅力。

在封建社会具有绝对话语权的男性,在关汉卿的笔下,却表现为身份地位的缺失与忽略,而女性却变现得有担当,坚强,充满着一种阳刚之气。

2. 减弱男性的担当责任

在关汉卿的笔下,多部作品中男性身份被忽略,这样重担与责任无疑就落到了女性身上,但其中也有一些男性即使出现了,他们却把责任推给了女性,减弱了男性的担当与责任。

《望江亭》中,聪慧勇敢的谭记儿与怯懦无担当的白士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杨衙内企图杀害丈夫霸占自己的危机下,谭记儿沉着冷静地找出了对策,化险为夷,保护了自己的婚姻。而白士中的表现则让人大失所望。面对危机,他胆怯无措,没有冷静思考解决办法。只会说“断然去不得”,但他又没有能力解决危机;只会软弱地说“还是不去的是”,只会无动于衷地在家“耳听好消息”。这位男性的担当与责任完全被减弱得不成样子。

除此之外,《救风尘》中的安秀实面对宋引章背蒙弃婚嫁给周舍时,他显得软弱无能,把希望寄托在赵盼儿身上,失去了男性该有的阳刚与高大形象。《拜月亭》中的蒋世隆、《四春园》中的李庆安、《金线池》中的韩辅臣、《谢天香》中的柳永都是关汉卿笔下减弱了担当责任的一类男性形象。

剧作中的这类男性丧失了其在历史中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其性格软弱无能,逆来顺受。相反,与之相对立的女性却表现得勇敢聪明,敢于反抗,勇于争取自己的地位。

3.丑化男性的恶劣品性

关汉卿在剧中还塑造了一些品性恶劣的男性形象,作家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将这些恶人形象批判得淋漓尽致。

《窦娥冤》中的张驴儿父子其实就是泼皮无赖,张驴儿抢占窦娥不成反毒死自己父亲,后又将罪恶加在窦娥身上,酿成了窦娥的悲剧。《鲁斋郎》中一上场就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最凶恶、最丑陋的鲁斋郎――“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双;街上小民闻我怕,则我是权豪势要鲁斋郎。”《望江亭》中霸占别人妻女的杨衙内――“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街下小民闻吾怕,只我是势力并行杨衙内。”此外,还有《四春园》中“旧景泼皮”、“偷东摸西”的裴炎,《蝴蝶梦》中的皇亲国戚、权豪势要葛彪,《调风月》中虚伪狡诈的小千户等。

作家笔下的这些泼皮无赖、权豪势要等恶人形象,品行及其恶劣低下,给观众一恶到底的印象,这些男性都是负面形象的典型。

综上,关汉卿塑造的这些负面男性形象,已经丧失了男性拥有的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已经丧失了他们作为男性最基本的担当,他们已经不再是自古以来被人们称颂的正人君子,他们带给社会的只有消极影响,甚至是危害。这些形象的塑造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讽刺,更是剧作家心中愤愤不平的不满发泄。

二. 造成男性形象弱化现象的原因

关汉卿剧作中出现的男性形象弱化现象既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又与作家的亲身经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影响。

1. 社会因素

作家作为社会的一员,作品作为作家对社会的反映,一定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使得中原的传统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得儒家的传统思想对人们的束缚不再像元代统治之前那么严格,男女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首先,元带统治者废除科举,使得举子通过科举的途径受到了阻隔。元代初期废除科举制度长达七八十年,加上统治者重武轻文,这样就使得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低下。长期以来,元代文人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慢慢产生了自卑情绪,关汉卿剧中男性人物的软弱无能其实就是对这一社会状况的反映。

其次,剧中这种女性形象光辉,男性形象受到作家批判与蒙古族的风俗也有关系。中国传统思想为“男刚女柔”、“南尊女卑”,但也不乏阳刚的女性。在元代,由于传统的儒家封建礼教的影响减小,加在女性身上的束缚也就相对减轻了,加之本来蒙古族中女子就有着相对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还因为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妇女比较泼辣能干,关汉卿生活在北方,对这种现象有较多的了解,所以在剧作家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较多勇敢聪慧能干的女性形象,这就为剧中相对弱化的男性形象提供了对照,使得这些男性形象更加在女性的衬托下更加没有阳刚之气。

2. 个人因素

自称“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的关汉卿由于科举之途的阻止,入仕无望便流落到社会下层,与下层受压迫的人民长期接触,尤其与下层妇女联系密切。由于自己的亲身遭遇,关汉卿更能深刻地体会这些不幸妇女的遭遇。所以,在作家的笔下我们常看到一些勇敢无畏,敢于反抗的光辉的女性形象。而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关汉卿,其传统的审美理念是儒家的中庸与温柔敦厚,但蒙古族的入主,使得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加之儒家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从而使元代强烈的男性意识消磨,这种现象也就表现在剧作家的作品中了。

总之,男性形象弱化现象的出现是有其现实因素制约的,这些因素使得元代产生了一批关汉卿笔下塑造的这类男性形象。

通过对关汉卿笔下出现的这类弱化男性形象的塑造以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体会到作家心中的那种对阳刚之气的向往,对剧中女性所寄寓的那种赞美之情。而对那些弱化男性形象的塑造则给以了批判,但作家通过这些传达给读者的是对这类现象的反思,寄寓的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与愤懑。(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注解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6

【关键词】关汉卿;杂剧;女性人格;女性观

关汉卿作为元代杂剧之大家,其创作“一空依傍,自铸伟词”,“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1]p.90他笔下的艺术形象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看法,折射出了生活的真实。关汉卿笔下女性形象众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如郑振铎先生所说:“一扬眉,一顾盼,一开口,一举步,便都是各有神情,各有体态,各有颠倒人的地方。” [2]p732在关汉卿看来,评价女性的标准不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也不是“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柔为美” [3]p76,本文将从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格谈起,分析这些女性形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探讨这些女主人公身上所寄寓的作者的女性观。

一、关剧中显著的女性人格

在关汉卿以前已经有很多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其中也不乏表现女性美好品德的,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在封建家长制下为了兑现对丈夫爱的誓言“举身付清池”,可谓忠贞不二;《李娃传》中的李娃不因贫困潦倒而抛弃情人,显示了其对爱情的志诚。关汉卿剧中的女性则与这些人物不大相同,她们忠贞与爱情,但并不屈服于所谓的命运,美貌与专情已经不足以概括她们的美。关汉卿以满腔激情颂扬敢于反抗封建压迫的下层妇女,赋予她们美好的性格特质。

第一,关剧中的女性重情重义,有侠女风范。

赵盼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封建社会只是任人摆弄的,没有社会地位,是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的一群。如杜蕊娘唱词所说:“我想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饭吃;偏俺这一门,却是谁人制下的?忒低微也呵!”[4]p126在世人眼里, 她们多数是放荡风流,,纸醉金迷的不节之人。形象进入文学作品也多成就了些俗词艳曲,唐传奇和宋话本对其或有称颂也只是因为她们或为达官贵人“守志”,或为风流才子“立名”。关汉卿在《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则赋予了赵盼儿重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情。中国人有崇拜英雄侠客的传统,《救风尘》将这种侠客精神反映在一位风尘女子身上, 是女性形象的一个突破。

见过了世事变化,饱尝辛酸的赵盼儿,得知和她情同姐妹的宋引章要嫁“人伦事晓得甚”的周舍时她坚决反对,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阻失败后虽嘴上气不过说“久以后你受苦呵,休来告我”,心里却想“有朝一日准备搭着搭救你块望夫石” [4]39,侠义之气已显。

果然,当宋引章求救时,侠肝义胆的赵盼儿提醒自己“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这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 [4]44,她不计前嫌将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打算买休去,却听说周舍放出话来“有打杀的,无买休卖休的”,于是她将计就计:

“我着这粉脸儿搭救你女骷髅,割舍的一不做二不休,拼了个由他咒也波咒。不是我说大口,怎出得我这烟月手!” [4]p46

赵盼儿抓住周舍这类薄情寡性的子弟们“爱女娘的心,见的便似驴” [4]p46的本性,凭借自己练就的一套引诱玩弄者的手段,“打扮得花枝招展,收拾了箱笼行李,以救急如救火之势,单枪匹马,虎口夺食” [5]p88,演绎了一场风月救风尘的好戏。

周舍是个风月场的老手,他不仅薄情而且冷酷,娶了宋引章后三天两头的打骂,在他眼里宋引章这样的“”的命是不值钱的。当然,他可以这样肆无忌惮是有原因的,那个社会把残酷压迫下层女性看做是理所当然,这些荒谬野蛮的行径在当时都是合法的。赵盼儿对这样的现实知道得更是一清二楚,她明知此去风险很大,但为了情意二字她毅然前往。在与周舍周旋的过程中,她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最后终于让“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的周舍赔了夫人又折兵,真是大快人心。如此古道热肠、义气凛然的女性形象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赵盼儿的大智大勇,侠肝义胆不仅从正面肯定了下层妇女的生存价值,另一方面也猛烈抨击了罪恶的制度,反映了在元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底层的觉醒。

第二,关剧中的女性人物多追求自由平等,具有自主自尊的人格意识。

杜蕊娘很具代表性。

作为“上厅行首”的杜蕊娘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郑六遇妖狐,崔韬逢雌虎,那大曲内尽是寒儒。想知今晓古人家女,都待与秀才每为夫妇”[4]p124,脱离这不义这门,靠着秀才远近闻名的“七步才华”改家门,做个“五花诰夫人”。韩辅臣才高貌俊且待她诚挚,于是一个愿嫁一个要娶。本是顺顺当当的好事,怎奈“不管亲”的母亲只知道觅钱,从中作梗,硬要拆散这对儿苦命鸳鸯,完全不关心女儿有朝一日是否会老死风尘。情节发展到这个时候女主人公的性格才慢慢显露。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与母亲闹翻:“今日个漾人头厮摔,含热血厮喷,定夺俺心上人”,[4]p127为了获得自由,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得到别人的尊重,她意志坚定。作者在肯定其生活理想的同时也肯定了其作为独立存在的人的尊严。

听说韩辅臣缠上了另一个“粉头”后,她心中又怒又恨:“东洋海洗不尽脸上羞,西华山遮不了身边丑,大力鬼顿不开眉上锁,巨灵神劈不断腹中愁”。[4]p132韩辅臣再次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对韩辅臣的跪地、乞打丝毫不予理睬,表现出了她对负心汉的决绝及自我尊严的捍卫。虽说身份低微,为了生存不得以供人玩乐,但是她们也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尊严。在杜蕊娘看来韩辅臣这样的“负心汉”不能原谅,即使她心里仍然挂念着他:

“不见他思量旧,倒有些两意儿投。我见了他扑邓邓火上浇油,恰便似钩搭住鱼鳃,箭穿了雁口。” [4]p133

“既你无情呵,休想我指甲荡着你皮肉。似往常有气性,打得你见骨头。” [4]p134

一切误会解开之后,杜蕊娘虽看似在威逼利诱之下应允了婚事,实则不然。韩辅臣三番两次地解释,姐妹们的用心,杜蕊娘都看在眼里放在心里。韩辅臣这般赤诚她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所以事成之后她才高兴地唱到:“从今后称了平生愿,一个向青灯黄卷赋诗篇,一个剪红绡翠锦学针线。” [4]p146

燕燕是个追求自由平等的典型。婢女的地位卑微,当权者视她们如牛马,可以随意买卖。元代法律也明文规定奴婢不嫁良人,良人不得嫁娶驱奴,可见封建门第婚姻制度森严。燕燕对罪恶的门第婚姻和权豪势要的丑恶嘴脸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坚决的反抗。

第三,关剧中的女性还具有无私的道德风尚。

例如《蝴蝶梦》中的王婆。王婆的丈夫王老汉被有权有势的葛彪打死,王婆悲痛欲绝,她的三个儿子为报父仇失手打死了葛彪。由于元律规定平民打死贵族要偿命,而贵族打死平民只需交纳罚金,所以审案的包拯让王婆交出一个儿子为葛彪偿命。当王婆答应让王三偿命时,包拯怀疑王三是“乞养过房螟蛉之子,不着疼热” [6]p188。然而事实却是:王大和王二是王老汉的前妻所生,王三才是王婆婆的亲生儿子。包拯此时不禁感叹道:“……老夫见为母者大贤……为母者与陶、孟同列……” [6]p189王婆作为“后婆”为保全前家儿的性命甘愿牺牲亲生骨肉的这种无私是难得的。作者把她的贤德放在古之大贤者的高度进行歌颂,这在前代的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

窦娥也是位无私的女性。因为没有满足张驴儿的私欲,而遭诬陷蒙冤受刑的窦娥,被打得“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魄散魂飞,命掩泉石”[6]p15,仍高喊:“我这腹中冤枉有谁知?我不曾药死公公当罪责,告你个相公明镜察虚实!” [6]p15然而当衙役要拷打蔡婆婆时她却招认是自己药死公公,为了让亲人免受皮肉之苦,她甘愿自己蒙冤受屈。行刑前为了不让婆婆见着伤心,她央告衙差避开自家门户,“前街里去中有怨,后街里去死无冤” [6]p16。自己性命不保仍惦念亲人的忧乐,窦娥高尚无私的灵魂不言自明。相比之下张驴儿之类的薄情寡恩、心肠歹毒也尽显无疑。

二、关汉卿别样的女性观

为什么关汉卿如此关注女性的命运遭际,并能在为她们的悲欢离合一掬同情之泪的同时发现她们独特的人格品质和美丽的心灵?鲁迅先生曾说:“创作总根于爱” [7]p532。只有作家自身以平等的心态去体察人生,才能通达他人之悲欢,真正体察人类的生存境况,写出深刻动人的作品。关汉卿正是这样做的,相比前代或同时代的文人,他具有别样的女性观。

元代长时间废除科举,文人失去了通过科举博取功名的希望,贫寒书生更为当时主流意识所不齿,关汉卿亦是如此。文人的边缘化境遇及社会底层身份使他与下层妇女具有了相似的身世之感,并产生产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命运通感。他在肯定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的同时肯定女性的独立存在,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并且赞扬她们对幸福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发自内心地去赞美身份低贱品行高尚的,去讴歌不甘雌伏敢于反抗不平, 反抗歧视, 反抗黑暗的女性,把她们一个个塑造成泼辣、可爱、不好惹的“带刺的野玫瑰”,公然为“第二性”树碑立传,如赵盼儿侠义、机智,谭记儿勇敢泼辣、处变不惊,杜蕊娘聪慧纯情、敢于争取,燕燕泼辣恣肆、敢爱敢恨等。

关汉卿从人性的高度探讨女性的境遇命运和生存处境,在他看来,不管是贵族小姐还是下层婢女,又或是风尘女子,平常妇女,她们都一样平等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她们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和自由,她们有作为人的尊严,虽然现实环境处处制约着她们,但她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克服、去挑战。他笔下的女人们虽然不能完全摆脱对男权的依附性,但女性意识已经觉醒。在关汉卿的眼里,女人不是一件衣服,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获得同等对待的权利。正因为这种女性认同意识,作家才能写出那么多贴近现实,富有感染力的女性形象,让一代代读者、观众心动神摇如痴如醉。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班昭.女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关汉卿.关汉卿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黄克.关汉卿戏剧人物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马欣来.关汉卿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