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的诗意范例6篇

秋夕的诗意范文1

关键词:《离骚》;秋菊;落英;观点

“按陆佃《埤雅》:菊,本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1]929今“^”字基本上不再使用。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山海经》中已经有关于的记载,“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其草多菊”。[2]此外《别录》中提道:“生雍州川泽及田野。”[1]929雍州即今湖北东部。在先秦时期,楚国曾一度兴盛,其管辖地大致包括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等广大地方,可见屈原所处的楚国应有。从古人对特性的各种描述,可以肯定屈原所见的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相同,不存在《离骚》中“秋菊”与现在的秋菊不同的说法。当然,现今出现了一些古代没有的人工培植,这另当别论。本文通过查阅前人对“秋菊落英”的各种看法,总结概括出四种:1.秋菊的叶子;2.秋菊的落花;3.秋菊刚开出的花;4.采摘。

一、秋菊的叶子

沈约《宋书・符瑞志》中说:“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他认为此处的“英”作为“叶”。《菊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书中将“落”训为“始”,“落英”指的嫩芽。这种观点本质上与沈约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区别,都认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英”是指秋菊的叶子。对于沈约的观点,吴仁杰在他的著作中已经否定,笔者认同吴仁杰的否定。的确,的叶子可以采食,用于泡水喝,类似于茶叶,但菊叶的采摘有时间限制,《本草纲目》提道摘采菊叶的时间,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1]929从诗句看“木兰”与“秋菊”相对应,可知“秋菊”是指花,采花的时间是在九月,这时的菊叶已经变得苦涩,不适合食用。沈约混淆了采叶与采花的时间,所以沈约的观点不宜采取。当然,另一个“秋菊的嫩芽”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

二、秋菊的落花

王逸认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英”指落花,他解释此句为“暮食芳菊之落华”。《离骚草木史》中说“《水经注》:郦县城南,菊水注之,菊水即今名菊潭,源傍悉生菊草,所云食菊是也。《花木释异》曰:南阳甘谷水,其山上有大菊落水,从山涧流出,饮其液者多寿。合二说考之,乃知菊有落英不诬也”[3]。此外《警世通言》中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此故事中有一个情节涉及到对“秋菊落英”的看法。小说讲道苏轼去拜访王安石,在东书房,看到有一首未完的咏菊诗,前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完诗句后认为开于深秋,只会焦干枯烂,并不落瓣。于是他续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到诗后就将苏轼调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苏轼到黄州上任之后,有人送给他,他将其种在后院。有一天大风过后,他看见散落满地,才知道会掉落。对于“秋菊落英”是“秋菊的落花”观点,笔者有异议。《本草纲目》“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落,叶枯不落,花稿不零,味兼甘苦,性秉平和”[1]930。李时珍从秋菊本性上说其不会掉落,《西溪丛语家室旧闻》“今秋花亦有落者,但菊药不落耳。”[4]“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秋菊”毫无疑问是指野,楚国的地理条件适合生长野,况且野的特性也符合屈原那种自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质量。并且野有调中止泄、破血的功能,属于菊药,自然不会掉落,所以王逸的理解有误。但在苏王和诗的故事有所例外,原因是宋朝时期,的品种已很多,况且苏轼的是友人送的,属于欣赏类型,不应是野,而且还在大风后,所以会掉落的可能性很大,与王逸的观点不同。

三、秋菊刚开出的花

吴仁杰在《离骚草木疏》中有写道“考落之义,非陨落之落。《尔雅释诂》文:m落、权舆,始也。郭璞引访予,落止为证。盖成王访群臣于庙中,谋始即政之事。邢m乃云:落者,木叶,陨坠之始,失其义矣”。[5]从句意中可得出,黄仁杰认为“落”是“始”的含义,同时他也否定邢m的说法,结合他在《离骚草木疏》中也否定沈约的观点,可得出他认为“秋菊落英”是指秋菊刚开出的花。关于“落”的含义,《屈辞精义》中作“始”,马其昶《屈赋微》认同并采用吴仁杰的观点,“落英谓始华之时”。在秋天开放,食用其刚开出的嫩花,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放入诗中看“落”解释为“始”仍有问题,这在后文会解释。

四、采摘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说“秋花无自落者,当读如‘我落其实而取其华’之落”。[6]他认为“落”不是“自落”,而是“他落”,是屈原自己弄落菊实,食用菊瓣。汪瑗《楚辞蒙引》中提道“夫落者不必自落而后谓之落,采而取之脱于其枝即可谓之落,如取露于水兰之上,亦可谓之坠也。若果谓坠之于地,则露岂可饮乎”[7],这里指出凡脱离“枝”就是“落”。这种观点把“落”得含义复杂化,屈原果真要表达采摘等意义,就会直接用与此有关意义的词,不会拐弯抹角用“落”来表示,并且“落”在诗中也没有体现出特别的意义,所以笔者按此处的“落”不应如此解释。这同时也解释了上文“落”作为“始”的含义在诗中行不通。

对于“秋菊落英”,笔者认为是指秋菊的落花,但此“落”不是“自落”,也不是洪兴祖所说的那种“他落”。这里的“落”主要是指自然风雨,动物触碰等造成的掉落。正如笔者在上文提到的,苏轼看到满地的菊瓣是在大风之后,而且《本草纲目》中记载不零落,是从的本性来讲,而并不包括其他外在条件的作用,自己不会掉落,但在外力的作用影响下是很可能会掉的。狂风暴雨或者动物的触碰都会使掉落,所以《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极有可能指的是食由此原因造成的菊瓣。此外,会掉落在古代文人的诗句中也有体现,如唐代杜甫《宿赞公房》诗“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诗中的一个“荒”字突出的掉落。私下认为屈原只是看到秋菊掉落在地的花瓣,他没有考虑秋菊的花瓣是否会掉,以及是怎样掉的。

其次,从《离骚》的写作来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两句诗中“坠”与“落”都有“掉下”的意思,只是字不同。屈原在这两句中都有想表示“掉落”的含义,但他为了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具美感,他就采用同义不同字的方式。这也是屈原惯用的方式,在《离骚》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中的“搴”与“揽”都有“采”的含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中的“滋”、“树”、“畦”都有“种”的意思。此外《湘君》中也有,如“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中的“采”与“搴”也是有含义相同的一面。所以总结以上,笔者认为“秋菊落英”是指秋菊的落花。

关于诗句“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秋菊落英”,笔者认为从更符合全诗形式,以及屈原的写作特点来看,“秋菊落英”就是指由外力条件(非屈原本人)导致掉落的。也因为屈原的这句诗,后人多把屈原看作是第一个采食的人,很多文人都效仿屈原,如张耒、张虻龋现今流行茶也许就与此有关。(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明)李时珍着. 本草纲目 第1、2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929

[2]史礼心,李军注. 山海经[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125

[3]《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续修四库全书 集部 楚辞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2002. 81

[4](宋)姚宽,陆游. 西溪丛语家世旧闻[M]. 北京:中华书局, 1993:104

[5]吴仁杰撰. 离骚草木疏[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4

秋夕的诗意范文2

林黛玉的诗词大都给人一种沉重感,“阴柔”是她诗词的主要特点,她的诗词多多少少都缺少一种大气,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看法。似乎很多词句都与眼泪大为关系,这应该与曹雪芹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紧密连接。《红楼梦》中很多诗词都与季节有关,都与花有关,譬如,《忆菊》、《咏菊》、《叹菊》、《咏白海棠》、《秋窗风雨夕》等等。然而同一个题目出自不同人物的手笔,读者可以明显地看出诗词里的寓意也大为不同,不单单表现出其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展示出其生存空间以及生存背景。

这首《秋窗风雨夕》是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旧病新犯,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其诗体为乐府体诗。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夕的诗意范文3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在这古老传统的影响下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让许多亲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让许多在外地的人们又回到了温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温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年在外这使得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们的”悲欢离合”这又让多少人痛心!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这都是千古绝唱!许多游子不都是用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吗!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现在不也是有大多数部分的人围坐在桌前”吃饼赏月”吗!

月饼也是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饼”和“月”了。

秋夕的诗意范文4

记忆的沙漏,疼触我悲凉的过往。昔日的欢颜,似乎已经飘远。独伤华发,落寞的秋雨,你可曾听懂我痛的心房?一缕情丝,万般冷藏。醉了断肠?浅了华章!

淡云疏月,碎墨凝笺,辗转七夕泪翩衫。羽裳轻舞,掩心愁,金钗断情缠。试问谁冷魂?轻寒薄雾流云散。梦碎银河困娇眼,怎赋凭栏欢?雁过无痕凄凉收,都付鹊桥断肠填!池花碎梅颜!

风吹金柳,朝思紫霞。落地谁想,云动天涯。雾渺枭袅,愁烟难画。落笔成词,笑面甜花。静觅释然,永传佳话。

玉萧谁奏,声声清韵。羽裳翩舞,醉我几旬。繁花瘦月,浓浓乌云。青青子吟,默然诗寻。柔风细问,凝笔书君。七夕思念,清泪洒群。

花帘半卷,子规声断。一池萍碎,两地轻唤?寒水依痕,满天秋怨。三更北斗,四人心颤!托云墨送,为君留卷。楚梅先寄,谁晓漏短!落笔成怅,空阔泪漫。

孑影凭栏,月照寒窗。句句离眷,红泪飘茫。晚风弄巧,翠钗绣黄。清歌话别,憔悴独尝。两厌风月,柳枯梅葬。断肠才锁,麝煤舞香。雅赋诗词,笔飞绝章。

清愁织布,银笺封泪,软风戏月,笑问谁陪?秋意柳折,伊镜眉飞。辗转寒冬,冰雪啼痕。几许情留,冷月孤梅。

翠屏封泪,娇眼微疼。落红细看留与旧人说。丝丝凄凉,费思量。梦随风困晓云醉。怎消得梨花瘦寒影!空迷茫,疏烟怎落潇湘?掂西园,酒醉魂飞怅。

(二)

好似东君把汝邀,潇湘泪影谁逍遥?美酒清藏盏盏醉,笙歌舞动谁吹萧?

妙笔丹心雅韵扬,素尺我展书律长。小蟾斜挂柳梢等,今宵醉梦舞闲章!

千里闲云白日曛,万甜野鹤夜归田。繁花半拢淡明月,瘦月清熟怎问君!

浮花浪蕊皆过客,冷酝闲词别寂寞。紫薇花艳一株藏,信步移容慧思诺。

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段相思任蹉跎。断阙书情暗容垂。明月何时冷风佛?

满目桃烟一径深,月缺冷陨薄云沉。淡月疏窗静夜寒,溪梅照影凝谁问?

从此人间有情诗,只叹王母断玉池。织女青丝渐白梦,牛郎泪盼七夕知。

桀傲草原风,黑骢梦酒浓。醉意写苍穹,今夕月影重。

红枫伴我醉墨池,绿叶谁摘冷续诗。烟波柔柳醉心梦,把酒清歌曲解织。

千载情结似楚驰,白骢倩影君舞诗。明月当空醉李杜,今朝墨洒赋夕痴。

岁月如风君自知,桃花嫩蕊香谁诗?曼想离愁瘦凝笔,顿升冷月汝觉痴。

愿悔释然当水逝,孤楼冷梦酸苦缘。小蟾斜影兰情盼,愁陨寒云泪微咸。

我把枫叶捻成诗,古今才子泪思痴。浪蝶狂风解君意,缘愁万缕空舞词。

兰情慧盼香墨池,古往今来醉吟诗。闲词墨染潇湘客,几句雅文乐神知

思念如泉情依惜,冷月打油谁焦急,海里走私洋姐冷,偷望群中喜乐迷

抬步风掀长扇坠,佳人盈步话七夕。牛郎会女谁解味?梦境重逢古典记。

银河搭桥梦依惜,泪倾孤城王母啼。玉龙哀曲断肠瘦,鹤驾闲云冷天梯。

此爱绵绵无绝期,凌霄瑟瑟泪凝啼。泪卷偷和谁解味,孤楼月冷诉君疑。

菊香潜水水中游,洋姐不知冷梅愁,走私裳儿轻思味,冰雪才情赞心柔!

雅苑润墨更为诗,闲词我填醉墨池。摇佩年年配织女,今宵为君舞绝知!

天上人间共七夕,余音更苦悲啼离。晓风碎月鸡鸣早,梦醒银河两人急

七夕鹊桥牛郎会,织女思君泪茫茫。天上人间涩觉味,一朝怎续万年殇。

相思万年情怎消,织女凝眸涩夕朝,银河断情众人怨,两眼相望泪酸抛

相思相恋相牵愁,断笔修篇续情仇。七夕醉谁良苦久,月上柳稍掂西楼。

一朝相思怎别离?暮然回首月朦胧。青丝盼白把君念。怎诉柔情梦逢重!

月前柳稍惦西楼,苦韵能有几多愁?七兮念汝良许久,月落乌啼晚风柔。

唤来喜鹊步桥依,细语相思织女痴。牛郎明渡银河水,踏歌晓梦谁不知。

依旧风华牛郎痴,怎啼铅泪遗墨池。织女盼望七夕到,鹊桥相会醉留诗

华笺铺就意迟迟,瘦笔凝提写涩诗。桥头难见牛郎面,桥尾涩谁织女识

笔润飞花银翰升,墨留浅痕雨纷飞。霓虹初照秋夜冷,蓦然回望天已黑。

秋风阵阵薄云散,小雨蒙蒙落草怨。雨中漫步谁泪添?织女微思牛郎颤。

无人能知苦中乐,有笔谁笑美诗填。繁华空瘦皆凝梦,醉酒当歌洒文缘。

情抛肠断几时休,泪洒银河织女流。牛郎念织苦思饮,王母狠心断河久。

一家团圆忘烦忧,几家欢喜几家愁。泪落七夕梦中痛,凝诗难捻涩双眸。

一曲相思一曲愁,两地惆怅两地忧。三更难眠三心冷,四海无影四寄柔?

梅竹舞墨诗词醉,冷句飞出韵律寻。东拉西扯冷发问,乱卷歪诗冷洒群。

牛郎织女喜聚首,王母无情断银河。一分流水两分瘦,三分秋色冷涩歌。

一阙新词一断殇,几经情洒影魂茫。平沙秋月两地泪,落笔啼痕碎冷肠。

从此不再泪水流,情藏此语和我羞。月淡双鸳戏惆怅,恰逢雨骤孤雁丢。

(三)

风华绝代,谁掂兰舟?云鬓愁白,寂寥君悲愁。几世情缘,几世凝眸。回首,叹流年。夜难眠,谁写相思捻文酸。此情付水远,泪蹒跚,几许淡然。默,冰封清绝的心。沉默,凝锁。

多情应笑我,寒影冷阁。墨洒心冷。叹,岁月多蹉跎。所有的爱与恨都随流水。万年相思,千年凄凉。谁解低这薄风素扬?愁笺凝眸,酸涩的文字,解我碎肠。想你是我永不能变的誓言。懂你是我永不放弃的祝愿。相思渡口,今生只为你守候。字是念你的情,笔是提你的意。

无语,纠结。泪落几许惆怅,冷落秋风云柳。笙歌醉谁千年思,流莺传送梁祝情。蝶恋花的痴狂,是否也让月色斑驳?别让我一个人心碎,怕迷失相思的滋味。别让我冷,怕忘记你的悲喜。别让我一个人守,怕想起你的愁容。

默落的冷,将自己推向只有想你的心房。谁曾说:“驭马踏梅归?谁曾说玉箫独奏为梅舞?”如今一切随风,你飘的好远。仿若天上流星,你是我今生不愿回首的痛,你是我今生不愿提起的情。

秋夕的诗意范文5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2、原文及翻译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译文:

秋夕的诗意范文6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_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于《周礼》:所谓中秋,是因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或称“八月半”。

从字意上说,阴历的春夏秋冬,也是以三个月为一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七月叫孟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八月正好是在秋季的当中间,八月十五又正好是仲秋的中间心里,所以叫中秋,又因为这天子的月亮是又亮、又圆、又满,有圆满的意思,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团圆节。

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在酷热的夏天过后,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的秋夜天空,正足突显出月皎洁的光华。因此,每到秋天,天子总要到国都西郊的月坛去祭月。上古祭月的礼仪,很可能就是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正式成为岁时节日,应起于唐朝,唐书太宗纪,以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以后就成为年中节日,至宋代更为普遍,常在中秋举行欢宴的活动,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创新的意义。

中秋有二种算法,一是依据四季算,因四季之中,七、八、九为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称中秋;另一种算法则依据节气,按照二十四节气,一季共六个节气,秋季的六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百露、秋分、寒露、霜降,而秋分则是秋季之中;而秋天正是人人辛苦耕耘之后的五谷丰收、团聚庆祝的季节,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出现一系列仪式和风尚活动,此外加上我国古代即有拜月习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

中秋节原分为三部份:八月十四日为“迎接”,八月十五日为“正节”,八月十六日则叫“余节”。如今,大家都在八月十五日“正节”吃月饼、过中秋。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1、“嫦娥奔月”的传说

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让侍女在月光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邻里乡亲也在自家院内摆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丽善良的嫦娥。

从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2、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

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

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

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一赏月(玩月):文人月下吟诗对诗,赏月,喝酒,聊天。民间月下踏歌,月下歌舞、月下。

二荡秋千,喝酒,月下男男或女女结伴出走,又叫“踏月(采月,滨江采月)”在月下踏歌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三赏桂:桂树下赏月,吟诗,喝酒。

四拜月:妇女拜月。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佳节诗句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4、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苏轼《念奴娇·中秋》

5、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6、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