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的谚语范例6篇

帮助别人的谚语

帮助别人的谚语范文1

2、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陈寿《三国志.蜀志》

3、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访记》

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鲁僖公五年》

5、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元.马致远《陈情高卧》

6、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诗补逸》

7、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8、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9、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狄更斯

10、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拉布吕耶尔

1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鲁僖公五年》

12、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元·马致远《陈情高卧》

13、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白居易《策林》

14、每天要想着不计报酬地为别人做点事情。

15、你就会发现别人会回报你的善意,你的快乐也会在别人身上体现出来。

16、施比受更有福。

17、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就是一种幸福。

18、弯下身子帮助他人站起来,这是对心灵很好的锻炼。

19、为别人点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20、帮助别人是一种高尚的美,而一个大集体就是用这种美构成的。一个集体如果拥有这样的美,那它一定是一个强大的集体。

21、助人是人格升华的标志。

22、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23、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因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谁能够脱离周围的事物而孤立地存在,但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

24、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5、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帮助别人

26、只有付出你才能拥有更多。

27、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陈寿《三国志·蜀志》

28、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诗补逸》

29、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30、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拉布吕耶尔

31、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狄更斯

32、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33、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34、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陈寿《三国志·蜀志》

35、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元·马致远《陈情高卧》

36、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访记》

37、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诗补逸》

38、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鲁僖公五年》

39、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白居易《策林》

40、助人为快乐之本。

41、我越多地帮助他人成功,我就越成功。

42、我们无法帮助每个人,但每个人能帮助到某些人。

43、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帮助别人的谚语范文2

一、融入词汇教学

英语教学中有意或无意的渗透词汇,对于学生词汇的习得至关重要。教学中可以借助词汇的教学,补充一些谚语,使学生从朗朗上口的诵读中积累一些词汇。针对单词量大,记忆困难的问题,将谚语融人词汇教学中,为学生们复用单词创造机会。且读来琅琅上口,容易记住。如可以摘抄这些谚语到黑板上:Books and friends should be few but good.译为:读书如交友,应求少而精。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译为:一天一苹果,不用请医生。A mother's love never changes.译为:母爱永恒。这些谚语贴近生活,学生特别感兴趣。既充实了词汇,又学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学生乐此不疲。

二、融入语法教学

新教材出现了许多较复杂的语法现象,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省略句,动词不定式等。虽然老师频繁地讲述语法规则,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它们。有些谚语语言简练,通过谚语可让学生观察句子结构,句型变化。谚语的语法结构正确、规范而严谨,教师可以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语法知识,每天精选几句谚语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通过这样的语法教学,来代替枯燥无味的语法讲解,学生兴趣大大提高,愿意背诵它们。这样,无须多讲,有些语法规则就铭记头脑中了。学生若能每天坚持熟记两三句谚语,长此以往,对于巩固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必然大有益处

三、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交际的两个主要方面是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和储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熟读和记忆大量的英语学习材料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够每天记忆三两句谚语,长期坚持,烂熟于胸,定能由量变上升到质变,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脱口而出,收到贴切、生动、幽默、风趣等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英语谚语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于背诵。坚持学习谚语还利于学生积累大量句型,供他们自己举一反三、模仿、套用和改写。有利于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恐惧,胆怯心理。“写”是听、说、读的提升,难度更大。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文章的句法、章法,语病较多。而谚语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吸收语法,帮助他们积累各种句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套用和改写。

四、汉语谚语英译

汉语谚语同样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内容极为丰富,在汉语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果能够熟读中西方语言的谚语,了解其共同点和差异,更有利于英语的学习。例如:Add legs to the snake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drawing it.译为:画蛇添足;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译为:良药苦口;“He is not a true man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译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五、巧借谚语,塑造心灵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才能有助于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既成才又成人,我们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同时,要时时处处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很多英语谚语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英语语感

帮助别人的谚语范文3

关键词: 英英谚语 汉语谚语 文化差异

一、引言

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谚语往往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观点和态度,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蕴涵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有着较强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所具有的音美、形美、意美使人容易记忆、便于传诵,帮助人们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思想道德规范。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道德观念的差异

从总体上说,中国和西方在传统道德观念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赞颂勤劳、节俭、重视诚实、谦虚等。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是同中有异,有些则是迥然不同。下面对反映这些道德观念不同的谚语来加以分析。在西方,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人都是有罪的。一个人要想抨击别人的罪,首先要想到自己也有罪。《圣经》说道:“不要评断人,上帝就不审断你们。”因此西方人不去议论别人,把搬弄是非视作可耻的事,并且他们认为个人隐私是不可侵犯的。谚语有: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搬弄是非的人比贼还坏。)Who chatters to you,will chatter of you.(对你说是非的人也会说你的是非。)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有道德的人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谚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那是无法隐瞒的,当然也无需隐瞒。所以谚语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身正不怕影子斜。”“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中国人在这样一种心态之下,说说别人的隐私,也就无所顾忌了。

2.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 one’s 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 a 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中国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

3.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昵的成分,如:A cat has nine 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 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then beware your 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从这些谚语中都可看出中西方对待动物在习俗上的差异。

4.的差异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汉、英谚语中反映的宗教思想和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看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的谚语,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道教认为神仙是人修炼成的,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因此在汉语中有关于抽象而玄妙的天和天命的谚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The tree that God plants no wind hurts it.(上帝种的树,风吹不倒。)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民族的一些文化因素蕴含在语言中,特别是蕴含在语言的谚语中。人类活动与人类思想的多样性要求语言表达形式也能丰富多彩,创造性地使用谚语有时会增强表达思想的效果。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宗教、文化和风土人情,开阔视野,而且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沈超英.《圣经》与英语谚语[J].大学英语,2002,(3).

帮助别人的谚语范文4

【P键词】西班牙 节俗 语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90

谚语作为民众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民间创作并广为流传的一种精炼短小的文学形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它在西班牙也有类似的谚语:“cuatroojosvenmásquedos”,直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四只眼睛比两只眼睛看的东西要多,其意义就是团体的力量要比个人大。我们民间广为流传的另一个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西班牙语中也有同样的谚语:“AquienmadrugaDiosleayuda”,意思就是上会帮助早起的人。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认识了解西班牙的两个传统节日活动以及西班牙语谚语,这对西班牙语语言的学习也是一个帮助。

一、西班牙的两个传统节日活动:“斗牛”和“番茄节”

提起西班牙,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足球,除了足球之外,西班牙还有另外一个国粹,就是“斗牛”,西班牙语为“toreo”,因为西班牙素有“斗牛王国”之称,西班牙人惯有懒散拖沓的习惯,比较不守时,只要两件事非常准时,绝不迟到:一是看足球,二是看斗牛,他们国人对足球和斗牛的热爱程度超出我们想像。记得之前有朋友告诉我,说他是通过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本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了解到西班牙斗牛的,这里想告诉大家,海明威他在作品中详细描述的是奔牛节,将刺激的奔牛活动描绘得极为传神,但并不是“斗牛”,其实“斗牛”应该算是西班牙的一个传统活动。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有着西班牙最大的斗牛场:文塔斯斗牛场,大概可以容纳三万人。“斗牛士”这个职业也是在西班牙也是一个令人尊重的,因为他代表了勇敢和坚强,素有“勇士”之称。西班牙的每年的3月到11月是斗牛节,通常以周日和周四为斗牛日,并且一般在下午进行表演。一场斗牛由3个斗牛士出场,一共角斗6头公牛。整场表演以斗牛士入场拉开帷幕,斗牛的过程分为:引逗、长矛穿刺、上花镖及正式斗杀四个部分。斗牛表演结束以后,斗牛士会接受不同等级的奖励,这个奖励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接受掌声、绕场一周、单耳奖励、双耳奖励、双耳加牛尾奖励以及王子门(斗牛士最高的荣誉)。

尽管西班牙国人这么热爱观看斗牛比赛,目前斗牛这项传统活动面临两难的抉择,一方面是动物保护协会的谴责,应禁止这类血淋淋的比赛,另一方面是西班牙传统节日的传承。2010年7月29日,在斗牛之国西班牙的一个省加泰罗尼亚省地方议会投票决定修改动物保护法令,从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从而使该省成为西班牙第一个禁止这项传统活动的省份。

番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食物,但是在西班牙就有着一个传统的节日叫“番茄节”,它就是以仍番茄命名的。它源于西班牙东部小城布尼奥尔,始于1945年,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进行,因为这时正处于假期,所以在西班牙留学的各国留学生就会奔赴到布尼奥尔来参加这个活动,本人在2011年的时候参加过一次,以至于现在看到番茄就会想起从天而降番茄的“番茄节”。如果去参加的话,所有参加者应提前换好服装,一早便纷纷到达布尼奥尔小镇拥挤着进入小镇的主街道,位于大街两旁的当地居民向楼下洒水欢庆。一般在上午11时左右,满载番茄的大卡车缓缓驶入,车上的人把车上的番茄撒下来,参与者捡起番茄就开始了混战。一旦番茄大战开始,每个人就各自为战,尽情享受。大约两个小时后,当冲天炮再一次响起,所有人都要停下来,否则会按照规则处以罚款。随后,狂欢者会拥向数百个公共淋浴间和自来水龙头排队冲洗掉身上的番茄酱。同时,消防人员用消防龙头喷出的高压水柱将街道清洗干净,约一个小时后,整个广场和街道被打扫得干净如初,布尼奥尔小城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随意开放的国度西班牙就有着随意开放的文化节日,奔放的西班牙人是热情好客的,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去参加这两个在西班牙特有的节日,来感受一下这个热情奔放的国度。

二、汉语和西班牙语中含义相同但是不用说法的谚语

西班牙语谚语:Acaballo regaladono sele mirael colmillo

直译:别人赠送的马,不需要看它的牙齿

中文谚语:受礼不挑拣

含义:对于别人给我们的东西,不能挑三拣四。

西班牙语谚语:A faltade pan buenas son tortas

直译:没有面包,饼也是极好的

中文谚语:海里无鱼,虾为贵

含义:珍惜现有的东西。

西班牙语谚语:Agrandes males grandes remedios

直译: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中文谚语:毒病毒药医

含义:必要时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西班牙语谚语:Alohecho pecho

直译:自己面对自己所做的后果

中文谚语:事已成事,哭也无用

含义:我们的行动决定了结果。

西班牙语谚语:A quien madruga Dios le ayud

直译:上会帮助早起的人

中文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帮助别人的谚语范文5

关键词:英语谚语 文化背景 探究学习 文化交际

笔者曾经帮助学生直接翻译过一些英语谚语,在过后不久的一次英语考试中,有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的谚语又与同学们重逢了,本以为他们会得心应手,但结果却是正确率勉强过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曾了解谚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囫囵吞枣”地接受知识,只能肤浅地记忆“理解”。同时,笔者也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读写教学及训练,而忽略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的探究学习。英语谚语涉及丰富的文化,不但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而且音韵铿锵, 言简意骇,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不应对其“一带而过”。

一、英语谚语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英语谚语言简意丰,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概而言之, 英语谚语大致有以下特征:

1.丰厚的文化内涵,一语中的

英语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能反映出英语民族发展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价值。透过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可见昔日历史上辉煌的罗马文化与风俗渗入大不列颠。西方国家古时的酒店常在店门前悬挂一束长青藤作为招徕顾客的标志。那些酒醇肴佳、遐迩闻名的酒店毋需悬挂藤条, 仍是终日顾客盈门。由此人们创造了“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无需挂幌。)这则谚语,反映出人们从业经商的习俗。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英语谚语是我们英语学习者研究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只有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才能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2.丰富的修辞句法,生动优美

英语谚语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特征。从语言形式上看,往往措辞简练、对仗工整、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方式。从音韵角度来看,英语谚语又富有乐感、音韵和谐、便于记诵,请看以下数例谚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美妙的韵味。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热打铁。)它借用比喻手法暗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时光获得成功。

hedges have eyes and walls have ears.(篱有眼,墙有耳。)运用拟人手法。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时间的浪费者。)虽是反语,却无讽刺意味,只是善意的幽默。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对照鲜明、音、形、义俱佳。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押韵使音调和谐有美感。

英语谚语中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3.深邃的哲理思想,催人奋发

英语谚语富于韵律之美而不失含义的深刻。英语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以含fish的一些谚语为例,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哲理。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原意为:决不要教鱼游泳。)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意为:捉鱼不要怕鞋湿。)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之用。)中英文表达方式及内涵都非常接近。

简言之,作为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谚语内容覆盖面极为广阔,可谓包罗万象。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英语谚语这一特殊语言文化层面,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民族在其社会、文化

、心理以及哲学思辩等方面所独具的风采与魅力,堪称一部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因此,英语谚语的学习探究不容忽视。

二、探究学习英语谚语的策略

1.追根溯源,准确理解

通过查找资料,究其根源,领悟相关的文化背景,避免仅靠词语组合来望文生义。英语谚语中的典故大都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西方经典著作等。如果对其出处和内涵不甚了解,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其寓意。例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字面意思是“珍珠投在猪猡前面”。这个谚语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swine是个旧词,书面词,即今为pigs,不过swine单复同行,本句为复数。由于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比喻确切,在后世不断引用中而成为一个国际性谚语,含有轻蔑嘲笑的色彩。按其字面意义,这个成语与汉语成语“明珠暗投”相似,但是寓意不同,基本上不对应;按其比喻意义,它相当于“对牛弹琴”,“向驴说经”等。

2.中西对比,提升能力

以狗为例,中英两国人民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等。狗在汉文化里只是一个卑微的动物, 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是忠实的朋友,英语中许多关于狗的谚语有褒义色彩。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时光。比喻“人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等等。

3.寓学于乐,突破语法

英语谚语中包含了一定的语法知识。记谚语,学语法,多运用,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举数例加以说明。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定语从句后置。

no pains, no gains.(不劳无获。)运用省略句,我们不妨这样补充理解:if one takes no pains, he will make no gains.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给予胜于索取。)无论是it句型,还是非谓语的对称,都值得我们模仿表达。

江苏省历年高考单项选择题中均有设置语境选谚语概括运用的考题,例如:(2010年江苏卷)

“i have tried very hard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but in vain.” “why not consult with frank? you see, ____.”

a.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b.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c.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d. it’s better to think twice before doing something

(选b表示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a表示英雄所见略同;c表示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d表示三思而后行。)

这种命题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于文化意识的课程目标与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现行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一些谚语、成语等习语,如果我们英语教师淡化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无疑会忽视编者的良苦用心,浪费“稀有”的课程资源。

谚语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谚语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及西方国家民族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理解。英语教师应利用英语

谚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真正寓语言教学于文化中。这样做不仅可帮助我们提高理解能力,而且通过学习足够数量的重要谚语,我们能将交际技巧提升到较高水平,透彻了解英语谚语及其起源,有助于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西方文化,使他们在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既扩展了视野,又对英美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有了相当的了解,在语用过程中大大减少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现的错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绍裘 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辞典.知识出版社, 1989

2.何慧刚 英语修辞格和英语谚语[j].英语学习, 1999

3.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帮助别人的谚语范文6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是文化的载体,又受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民族运用不同的语言传承文化、进行交流,每种语言都能或多或少的反映本民族的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状况。谚语是民间流行的简练且含有劝告或借鉴意义的熟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也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因此,本文拟以英语和汉语的谚语为载体,探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为中西两方人民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帮助。

一. 价值观及道德观方面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历史的轮转、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的更替对人类的价值观具有决定性作用。道德观则属于社会伦理范畴,无论是法制健全的西方还是法制欠缺健全的中国,道德都能够与法律一起对人们的社会活动造成约束。而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能够生动且深刻的反映出两种社会下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1、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性解放,注重“自我”,认为“利己”乃人之本性。西方的很多谚语都反映了这一点,如“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一)”、“everyman is nearest himself.(人人都最亲近自己)”。这种对个人价值的高度强调使得西方人十分注重隐私,“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别管闲事)”生动体现了西方国家的隐私观念;英国也有句谚语叫“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直译过来就是“英国人的家就是一座城堡”,城堡需要守卫,这充分体现了西方对个人空间的尊重。同时,对个人价值的尊崇也使得西方社会鼓励竞争,倡导人们应无所顾忌的去追求发展,如“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恋爱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目的正当就可不择手段)”。而且,也是由于对个人作用的高度关注,西方人倾向于将宇宙分为“天”、“人”这两个对立的世界。如“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人是宇宙的灵魂)”、“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这些都体现了西方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观念。再如“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God.(真理是上帝之女)”、“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这些谚语表明,西方人认为,人只要掌握了真理和知识就可以改变世界。另外,西方价值观由“个人价值”又延伸出了“平等原则”,西方社会认为人人生而平等,这在谚语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Men are born equal.(人生来平等)”、“Hum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对比西方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倡导并秉持的是个人服从集体、先集体后个人的集体主义思想。中国人行事提倡团结合作,这同西方人的“独立性”迥然不同。能够反映这一点的谚语有很多,如“团结就是力量”、“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的隐私保护观念较弱,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存在诸多设防的禁地,有颇多中国人对于古代的“门不闭户”表示向往。此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传统思想给中国人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这使得中国人习惯于谦让而不是争取,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庄子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特征,经由后世的传承发展后,更是深深扎根于国人心中,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同时,儒家思想重伦理,以“忠孝节义”为核心,认为“仁爱”有差等,如此才能维护“上尊下卑”的社会秩序,这与西方的“平等原则”大相径庭。反映这种思想的谚语也有很多,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事小,国家事大”。

2、道德观

在道德观念上,中西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较早,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人们的道德观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落下的刀或落难的朋友)”。而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后,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历代都有诸多道德准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如“寸金难买寸光阴”、“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二、生产生活经验方面

1、“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狗头,不为狮尾。)”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两句谚语的意义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英语中用到的原型是狗和狮子,而汉语中用到的原型则是鸡和凤凰。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有关。在西方,人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用“狗”来描述人或事物时带有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会有走运的一天)”。而在中国,“狗”却带有贬义,人们将为坏人服务的人称作“走狗”、“狗腿子”,关于“狗”的谚语也大部分是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尾续貂”、“鸡零狗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等等。这说明在汉英两种语言的谚语中,有时即使原型义项相同,文化语义却不同。类似的例子还有“A dead mouse feels no cold”,即“死猪不怕开水烫”。

2、“There are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ever came out of it.(海中的好鱼捕不尽)”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这组谚语体现出,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对语言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域狭小,发展农业的自然基础并不好,然而英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水产资源丰厚,再加上温带海洋性气候使得英国的河海很少结冰,因此自古以来英国人十分重视捕鱼业。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有着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气候也适宜种植农作物,再加上人口众多,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农业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类似的例子还有“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民以食为天”。

三、方面

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对民族文化的塑造与发展产生了不可抹杀的影响力。从谚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对中西方文化也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最重要、教徒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只承认一个上帝,认为人是上帝的孩子,而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主宰着世间万物,因此,人必须绝对的服从上帝。这从英语中关于对上帝崇拜的谚语就可见一斑,如“Heaven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而中国主要有三大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然而不同于西方的是,儒佛道三教在本质上是泛神教。儒教承认天命,但这种天命只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没有一个明确主宰的神;佛教承认佛,但佛并不是唯一的神,只要心中有佛性,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道教承认神仙,但这神仙是人修炼而成的,神仙做错了也会被贬下凡做人。谚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算不如天算”、“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可以体现出中国宗教中的泛神性。

结语

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为载体,通过二者的差异性探析它们背后不同的社会文化,以期帮助人们跨过文化差异的障碍,进一步准确把握英汉谚语、进而把握英汉两种语言所独有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中外不同文化的内涵,不仅能使人们正确理解不同语言的谚语中所包含的趣味性与哲理性,进而吸收这两种语言的精髓,从而培养和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便利,同时,促使语言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宿春礼.常用谚语大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 杨曾茂.英语谚语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上一篇先烈事迹

下一篇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