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梨花的诗句范例6篇

涉及梨花的诗句

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1

一、看拼音写词语。(12分)

zēng tiān lián péng chèn shān jiào huì

yuán gù tuò mò yóu yù luǒ lù

guāng yīn sì jiàn rì yuè rú suō

,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8分)

苇秆(gān gǎn) 濒(bīn bīng)临

嫉(jì jí)妒 冶(yǎn yě)炼

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呜咽(yàn yè ),但又不想让别人看到,只好转过头去,眼泪往肚子里咽(yàn y è )。

他用石块把羊圈(juàn quān)又围了一圈(juàn quān)。

三、圈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改在括号里。(4分)

1.你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竞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

2.茂蜜的树林里,几只如饥似喝的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

3.小燕子小巧灵珑,有着一生乌黑光滑的羽毛。( )

4.广场上,参加讨论的人们不记其数,大家滔滔不决。( )

四、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字义。(6分)

1.临:A.靠近,挨着;B.到达,来临;C.快要,将要;D.照着字画模仿。

(1)即将临别,同学们都恋恋不舍。 ( )

(2)看到书中描写的场景,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

(3)面临大海,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

2.“南辕北辙”的“辙”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在字典里的解释为:①办法,主意;②行车规定的路线;③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是第( )种解释。

阅读·积累(40分)

五、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

1.“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马跑得越快,离楚国越近。 ( )

2.《亡羊补牢》是则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那就不算晚。 ( )

3.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四位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 )

4.《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画龙点睛》都是古代神话、传说故事。 ( )

5.《画杨桃》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当别人画错的时候,不能取笑别人。 ( )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池塘里浮动着点点青苔,听到了绿叶下传来黄莺的叫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

3.从_____写的___________一诗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对母亲深深的爱和尊敬。

4.从这册课文中我知道有关天气的谚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以及表达真挚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内阅读。(9分)

翠鸟(选段)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1.这段话共有_____句话。其中第3、4、5句是围绕第_____句写的。(2分)

2.这段话中,作者依次抓住翠鸟的_____、_____ 、_____、_____这四个部位来写的。(4分)

3.为了突出翠鸟羽毛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羽毛写成“头巾”“_____”“_____”,从中看出作者对翠鸟的_____之情。(3分)

八、课外阅读。(16分)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深变黄了。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看就会想到山区人民的生活一定比蜜甜。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天津鸭梨媲(pì)美。

银梨,你不但把美的花和美的果实奉献给人们,还为家乡人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我爱家乡的银梨。

1.短文第1、2、3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银梨树的_____、_____、_____。(3分)

2.银梨果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短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这段话是按照_________顺序写的。(5分)

4.给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我会选_____(①银梨的果实 ②家乡的银梨 ③银梨真好吃)并填在文前的“_________”上。(2分)

5.作者为什么爱家乡的银梨?请用“~~~~~”画出相关的句子。(2分 )

习作(30分)

请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注意做到句子通顺,内容清楚完整,还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把字写端正。

1.父母就像是守护神,时刻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学习,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帮助我们解答疑惑、排除烦恼,伤心时给予安慰,受挫时给予鼓励,开心时分享喜悦……用一件具体的事例写一写父母对你的爱,语句写通顺,要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哦!

2.未来世界充满着未知和神奇,人们的吃、穿、住、行又会是怎样的呢?请你发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注意将内容写清楚,语句写通顺。

【命题意图】

1.夯实基础,注重积累

试卷中“识字·写字”部分的命题均是三下教材中要求会认、会写的字,也是学生容易写错、读错的字和多音字,是语文知识中的基石。其中“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字义”一题,紧紧围绕第二学段目标“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进行命题,既让学生学会查字典的方法,又在词、句等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关注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阅读·积累”部分的第一、二题,以判断和填空的形式,将本册中涉及的学习内容,如文学常识、语言表达、文章理解、古诗文、格言、谚语等的积累与运用一一呈现,多角度地考察学生掌握的语文综合知识。

2.基于教材,灵活运用

命题要源于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灵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如“按课文内容填空”一题中考察的诗句、格言和谚语均是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内容,考察形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导向。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习作题目与本册第五单元“可贵的亲情、友情” 相关联,还与第六单元“选择吃、穿、住、行中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写”相呼应,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写作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唤起生活记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体现了习作的层次性。

3.考察能力,体现分层

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2

一、 适度朗读

文本的生命是通过文字体现出来的,中国的文字是立体的,是有生命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文字的立体感,才能做到与文本对话。朗读文本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走进文本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通过朗读,我们与诗词能够做到灵魂上的情感交流,获得精神体验。解读古诗词第一步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朗读,把握文字带来的情感基调。不同的诗有不同的格律、韵调,朗读也因人而异,在这里我就不举例说明了。

二、关注标题

1.标题点名与写作有关的季节或者时令特征。

游春

张弘范

闲逐东风信马蹄,一鞭诗思曲江堤。行行贪咏梨花雪,却被桃花约帽低。

标题中的一个“春”字便点名作者写作的时节,在春季。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带着“春”的感觉去品读这首诗,诗人在和暖的春风中,信马闲游在曲江堤上。眼前的美好景物令他沉醉留恋,那满树似雪的梨花激起他的诗思,于是他推敲着诗句。正在他忘情深思时,蓦然觉得什么被帽子挡住,一看,原来是一枝斜出的挑花,于是赶忙低下了头。颇似“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种惊喜跃然纸上。诗写得清新奇巧,紧扣一个“春”字,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游春时的闲适与高尚的情趣。

2.抓住标题所涉及的主体或者重点。

妾薄命

宋无

云母屏,琢春冰,鲛女织绡蝉翼轻。比妾妾薄命,比君君薄情。红锦拭镜照胆明,还疑妾貌非倾城。倾城从来有人妒,况复君心不如故。故人心尚方九疑,新妾那能如故时。补天天高,填海海深不食莲菂,不知妾心。

标题表明这首古乐府的主体是“妾”,重点写了妾的“薄命”,我们在看到题目后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讲了什么。读过此诗,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此诗写了一个薄命女子被负心郎抛弃后的痛苦心情,写得哀怨缠绵,感人肺腑。

3.暗示诗人的情感基调。

昭君怨

苏轼

谁作恒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标题就暗示出词人在整首词中的情感基调,即一个“怨”字。通读全词,没有一个字眼表现出离别的情绪。全词的情感全在标题的一个“怨”字。夜深人静,不知从哪里传来了笛声,将人从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着人间。全词,融情于景。通过联想昭君出塞时对故土的依依不舍,见出词人对友人的难舍之情。

通过抓住标题以上三个要点可以把握作者的大致情感脉络,思路情愫,从而更好的解读古诗词。

三、 留心注释

注释很重要,它会透露出很多关键信息,如交作的背景和诗(词)人所处的年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情景再现,通过想象拉近和诗(词)人的距离,更好的解读古诗词。例如:

[1]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3]女墙来。

【注释】:

1.石头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即战国时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改为石头城。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一首。《金陵五题》咏金陵的古迹。

2.淮水:指秦淮河。

3.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墙。

阅读注释知道诗人在吟咏古迹,对象是金陵城,而且吟咏金陵已成为一个专题。诗的一开头便把“金陵城”置身在群山环绕的悲凉氛围中。群山依旧,只是往日的繁华早已逝去,成为一座空城。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这里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浪潮依旧,天边还是那弯冷月,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的繁荣富贵,俱归乌有,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诗中句句写景,吟咏故都,抒发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四、 领悟关键诗(词)句

关键诗(词)句在一首诗(词)中是“点睛之笔”,往往是一首诗(词)中诗人感情的倾泻点。把握住关键诗(词)句,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遮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的关键句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上阙写景,很难看出词人究竟要表达怎样一种情,但最后一句鲜明道出词人要表达的是一种“相思”之情。再往关键句前面看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之思的词,表达乡思离愁。

这首词一反常道而行之,没有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自己的相思,而是把秋景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3

摘要 岑参边塞诗方面的成就在其早期写景诗中就已初见端倪,故无论是析其诗歌创作还是识其本人,都不可忽略对其早期诗歌创作的探究。本文从社会内容和艺术价值两大方面对其早期写景诗进行浅析,以表现其早期山水田园诗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早期 写景 社会内容 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岑参向来与高适一起被并称为盛唐边塞诗坛的“双璧”。尽管其最终以边塞诗而闻名,然其早期却主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并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岑参诗现存403首,边塞诗仅有77首,而山水田园诗却有80多首(还不包括边塞诗中的20首左右以写景为主的作品)。可见山水写景诗在诗人全部创作中的地位并不亚于边塞诗创作。可以说,山水写景诗的创作几乎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不仅如此,其山水田园诗的有些特点在其后来的边塞诗中还有所体现和发展,以致形成了其边塞诗独树一帜的风格。故分析其早期诗歌,对于全面认识诗人及其作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

一 社会内容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早期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一种诗歌题材,在数量上几乎占了其早期诗歌创作总数的三分之二。纵观这些作品,不难发现该类诗歌内容上有一个由嵩阳时期的不涉尘世到长安时期、三次出塞的表现现实,社会意义日趋深刻的明显转变过程。

嵩阳时期,指的是诗人二十岁第一次“献书阙下”、谋求仕进之前,居住在嵩山的一段时间。这段时期诗人作为一个涉世未深、无忧无虑的少年,对社会廖无关心,尽管嵩山多和尚寺庙、道士道观、隐士草庐,然终究是与世隔绝。故嵩山的秀丽风景也就自然成了诗人此时所日夜关注的事物。因此作为该时期诗人诗歌创作的唯一题材――山水田园诗,内容上也就相对单一、空乏了些,笔下的自然一片清醇,尽显诗人之纯真、未经雕琢的心灵,如:

“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有时著书暇,尽日窗中眠。且喜闾井边,灌田同一泉。”

――《寻巩县南李处士别居》

“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树交花雨色,溪合水重流。竹径春来扫,兰樽夜不收。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南溪别业》

字里行间没有任何的尘世扰攘、人生苦辛、尔虞我诈、追名逐利,有的只是一份乐在其中的闲适、自在与宁静,在这平淡清新、明白如话的诗句中深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晓畅舒适、韵味隽永。虽说此时的诗句内容上并无多少社会意义,然却真实映射出了诗人当时那恬然自得、喜好山水、乐于隐居的心境,并通过对意象的恰当选取得以传达自身的具体感受、闲适心境。如前诗中对于“桑叶”“芦花”“钓船”“青嶂”“翠畴”等意象的捕捉,无一不是为缔造诗歌幽逸情趣、展现诗人与尘世无染、乐在其中的心境服务的。

长安时期,随着诗人“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求仕生活的开始,诗中描绘现实世界的内容渐次增加,如:

“前日在南县,与君上北楼。野旷不见山,白日落草头。客舍梨花繁,深花隐鸣鸠。南邻新酒熟,有女弹箜篌。醉后或狂歌,酒醒满离忧。主人不相识,此地难淹留。吾庐终南下,堪与王孙游。何当肯相寻,澧上一孤舟。”

――《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

这里,诗人除了写景之外,有了对尘世中客舍隔壁人家的新酒以及对弹箜篌女子的关注,增加了生活的离忧等内容。显然这跟诗人的生活发生变化是不无关系的。此时的诗人已走出那依山傍水的草庐,开始真正、正式接触到社会,尤其是在长安期间的两次出游,更增长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个人的求仕生涯令他屡受别离、相思、奔波之苦,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颇有认识。诗人原本宁静的心境起了涟漪,无忧不再。作品悠然自得的情境也随之被悲凉忧愁所取代,社会内容增加。

二 艺术价值

艺术上,受其少年时嵩山生活养成的善于捕捉事物具象特征的能力以及诗人对自然风光独特感受能力的影响,岑参山水田园诗风格独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造奇、主景、尚气。

1 造奇,浑然天成

殷 评价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杜甫称“岑参兄北皆好奇”。究其成因,应是其受《法华经》影响较深之故,特别是经中所用的种种比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些喻意、新奇的表现手法对当时诗人的审美及创作心理产生了深深地震撼。观岑参早期诗作,不难发现其用奇语、造奇意已有所体现:

“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惆怅飞鸟尽,南 闻夜钟。”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诗人写景喜摄取不寻常之奇观,并能用奇语将一个奇特变幻之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动感十足,不觉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悬”“喷”“雷”“白”“紫”等词的创新运用,令诗歌语言收到了奇色双生的效果。

再如“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鄂》),诗人从涧花的艳丽生发出燃烧的温度感,使云雨潭树都浸沐在春暖之中;“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则把乡愁和客梦化作可捣、可燃之物……这些诗都可见出诗人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其诗语求奇警、意亦造奇的特色。该特点在其边塞诗中达到了极致,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颜色相同,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

2 主景,情景相生

岑诗无论是早期诗还是后来的边塞诗,无不体现了其主景的特色。元代陈绎在《诗谱》中就曾明确指出高岑在边塞诗上前者主理后者主景这一显著区别。岑参早期一直生活在嵩山,这种亲山林远人事的生活使得诗人从感情上就与自然特别亲近,目光也更多地于自然。在自然中激起艺术灵感,在诗作中赏玩自然美景,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归依。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 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暮秋山行》

这首诗写暮秋山行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苍 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恰如殷 所说,“宜称幽致”。以下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悲”字则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此时正值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暮节”是由头。“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的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 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

全诗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突出了诗人“千念”之悲集于一身,“疲”于仕途奔波的心境。

宗白华先生说:

“艺术意境底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底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底全副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艺术意境的最佳创构是打通主客观界限,进入“物我合一”境界,使自然客观成为“人化的自然”,巧妙“移情”。

再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的“莫道东山远,衡门在梦思”、《还东山洛上作》的“仲秋萧条景……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等,都是借助客观景物,以我观物,来抒发诗人离别思乡、仕途坎坷、焦虑郁闷的种种情怀的,真正做到了景为情设、情因景显、情景互生、水乳交融的高度统一。

3 尚气,动静互衬

曹丕《典论・论文》曰:“文以气为主。”对人体,气是充实生命的;对艺术作品,气则决定着其存在的价值。这里的“气”当然含有对作品形象生命的概括,它是一种力,颇富动感。而自然恰恰又是有时清净有时喧嚣,既瞬变又永恒的。加之受《楞伽经》影响,诗人于是在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方式上,也就特别注重生命内在的动感,而不拘于事物的外在形貌。诗人总能以流变的、幻化的眼光看取万事万物,注重表现事物的飞动之势、事物间的联系变化。“即使是写相对静谧的山林,与其他田园诗人如孟浩然描写的细腻、幽寂不同,岑诗写得飞扬、空阔、流变。”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

岑诗的写景,平常中能看到神奇,静谧中能见到奔涌,可见诗人非常善于刻画动景,做到动静的辩证统一。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高冠谷口招郑鄂》

此诗写作者访友未遇、饱览山色而归的情景。首先展现朋友空斋在暮色氤氲中传递出一片清冷之气,令人不免扫兴失望。然而四周荡漾的春光、雨中红火绚丽的涧花、云雾蒸腾下摇弋的潭树……不仅给人暖暖的感觉,而且令人感受到他们的生机勃勃。尽管朋友远隔红尘,久居山野,少有访客,然而幽静的居所之境却有檐峰下鹿群嬉戏朝夕相伴。不失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于是诗人自然设想友人踪迹……诗中“然”字写出了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字运用拟人,写出了春云低垂,潭边树木好像都要为他们送去温暖似的。二字不仅生动地描写了郑鄂居住地的环境优美,而且借此诗人很好地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这种生活的羡慕之情。全诗诗人采用了以动衬静,以静显动的手法,将动感极强的丝丝细雨、嬉戏鹿群与静默的空斋、清冷的门径、深邃的大山等静景彼此对照,相互衬托,和谐统一了起来。

再有《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中,微雨初起,石鼓时鸣,天上云开,瀑流喷壁,如雷轰鸣,山中的一切无不在“动”。诗人以其独特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赋静景予流动的生命,创造出了一种动感、立体感甚强的境界。

概而言之,岑参早期的山水田园诗可以说就是其边塞诗的前奏,诗人早期山水田园诗所追求的正是他后来边塞诗所取得的成就,也因此成为了其边塞诗别具一格的原因。分析其早期山水田园诗,对于肯定诗人在写景诗方面存在的艺术价值、全面客观认识这位以边塞诗著称的诗歌大家本人及其作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 陈伯海:《河岳英灵集》,《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4] 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 范成大 使金 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乾道六年(1170)宋孝宗为了收复河南的宋陵寝之地,更改人人以为奇耻大辱的跪拜受书之礼,任命范成大为假资政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充奉金国祈请国使而出使金国。范成大见金主交涉过程中声言“奏不达,归必死,宁死于此。”表现得堂堂正正,全节而还,为南宋朝野和金方一致称道。范成大将沿途踪迹,所见所思写下了日记《揽辔录》及使金绝句七十二首。“见金主,请二事,申辩不屈,被拘客馆,赋诗词明志。”①“此次北行,赋七绝七十二首,为爱国诗篇代表作,又写成《揽辔录》颇寓故国兴衰之感,遇北方遗民故老,触目惊心,尤为沧恨。”②

1 爱国忧民

乾道六年范成大怀着将军不辱使命的决心出使金国,将自己的爱国思想尽显在使金诗中。其中《汴河》诗中“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描写作者看着眼前的枯河,想到昔日的通渠大河,碧波荡漾,百舸竞渡,而今却已淹为平地,杂草丛生,满目荒凉的巨变。昔日的国土已沦陷在金人之手而伤心慨叹,并痛下决心一定要收复失地,体现了诗人的爱国决心;《宜春苑》题注中为“俗名‘东御园’”,作者看到昔日的御园而今却是“狐冢獾蹊满路隅”的野兽出没之地,行人稀少的荒僻凄凉之处,发出痛苦无奈的哀叹,“肠断宜春寸草无”表现出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之情。

除了上述见景而感表达爱国主义思想外,范成大使金诗中还有通过回忆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来勉励自己和自喻的诗作来表达自己尽忠报国的爱国主义决心。《蔺相如墓》诗中的蔺相如是赵国名相,“完璧归赵”讲的就是蔺相如出使强秦而不辱使命的故事。《雷万春墓》诗中的雷万春是唐代张巡的偏将,安禄山叛唐,其将狐令潮围攻雍丘,万春登上城墙答话,敌方伏驽忽发,六支箭中于万春面上,万春丝毫不动,令狐潮至疑为木刻假人。及知真是万春,大惊。”③《双庙》中题注:“在南京北门外,张巡、徐远庙也,世称‘双庙’,南京人呼为‘双王庙’。“许远、唐睢阳太守、防御使;张巡,曾为真源令,拜御史中丞,安禄山叛,二人合力守睢阳,食尽,至食鸟鼠,杀爱妾以飨军士。城陷被执,俱不屈,骂贼死。”④

还有以沦陷地百姓的亡国呼声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州桥》中“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写出沦陷地父老乡亲盼望早日能收复家园,脱离苦海的心声;《相州》中“秃中髽髻老扶车,茹痛含辛说乱华。”以推车老人的“髽髻”(髽zhu 古代妇人遇丧事时梳的发髻,用麻束发。)和语言表达出家国沦丧而无比痛苦的内心;《翠楼》中“白头翁媪相扶拜,垂老从今几度看!”以“白头翁媪”对家园恢复的急切盼望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2 民俗风物志

范成大在此次使金诗中,将沿途风光、建筑、物产、民俗皆有著述,可见作者对所到之处,对所见之物皆有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记载,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

《福胜阁》题注为“曹太皇所建,奇崛冠京城中。”“翚飞五级半空翔,指点楼栏说太皇。”对福胜阁的建筑做了栩栩如生的描写;《赵州石桥》题注“在城南洨河上,以铁荀卯石捲篷,不类人工。”诗中写到“石色如霜铁色新,洨河南北尚通津。”在题注中对赵州石桥所处的位置作了准确的描述,并在诗中对赵州石桥进行了真实形象的描写。

亦有对所见的物产作了如下记载:《西瓜园》题注:“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桃苜宿誇。”对西瓜进行了科学准确的描述。《内丘梨园》诗“汉后鹅梨爽似冰,花身耐久老犹荣。”对内丘鹅梨色、香、味给予了详尽描述,读之如食矣,形象生动。《良乡》“新寒冻指似排签,村酒虽酸未可嫌。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甚至对当地流行病都给予了关注,《望都》题注:“县人多瘿,妇人尤甚。相传县东接唐县,病瘿者甚众,比县尽染其风土。县西有小阜日由山,望都风土连唐县。”诗中云:“翁媪排门带瘿看”,由此可见观察的细致、全面。

范成大使金诗共72首,其中只有2首没有题注,即《李固渡》、《京城》。有的题注多达40余字,如《太行》题注:“渡河即与太行俱北,至燕犹未断,大抵东至蓟门,北至塞北,西接奚界也。若晴日无埃,则出京到封丘,已望见之矣。”可见观察的细致和严谨。

纵观范成大使金诗,非常全面、详尽地介绍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所记之事科学严谨,涉及事物全面,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可谓是当地生活的百科全书。

3 现实主义精神

范成大使金诗中,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痛苦屈辱的生活,“表现出明显的叙述语录和实录态度。”⑤例《清远店》诗“女僮流汗逐毡軿,云在淮乡有父兄。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诗人真实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可怜的女婢跟在贵族主人乘坐的毛毡护屏的马车后拼命追随,气喘吁吁,满脸流汗,并听女僮说“在淮水边的家乡还有自己的父亲及兄长,自己被沦为奴隶、饱受折磨。主人却对奴婢们可以任意屠杀,官府从不过问。我想念家乡亲人,忍受不了凶暴的折磨,逃跑了2次,被他们抓回来就在我脸上刺上了‘逃走’两个大字,这还是算处罚轻的。”此情此景真实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深刻地感受到沦陷区的汉族人民所过的痛苦屈辱的生活,表达作者心中的怜悯和愤恨。清人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评论说“沉痛不可多读,此则七绝至高之境,超大苏而配老杜矣。”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人以细节描写,以点带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一个女僮的描写反映了惨重的民族压迫。《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作者选取州桥是当年皇帝出入的“东风辇路”那些失去家园的父老乡亲流着眼泪失声询问使者,期盼着什么时候南宋军队北上收复失地。有景有人物,有语言,有行动,构成一幅生动真实的画面,反映出沦陷区人民对收复家园的期盼与渴望,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性事件。还有《翠楼》诗“白头翁媪相扶拜,垂老从今几度看!”《金水河》“菜市桥西一水环,宫墙依旧俯清湾。”皆是作者对自己所见的真实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特点,表达了沦陷区的人民和作者爱国之情,真实是文艺的生命之所在。“诗贵真”(陆时雍《诗镜总论》)。

纵观范成大的使金诗,表现了诗人深沉含蓄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为国尽忠的使命感,诗中所涉及的内容丰富、科学、严谨,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历史研究价值,为南宋文学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②于北山著.范成大年谱[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

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5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 莲 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答:

2.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叶诗化用陆诗陈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试简要分析。

马 上 作

陆 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

3. 分析两首清代诗歌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

新 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

4.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 雪 唐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 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

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5.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 家 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

清 平 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上面两首词都是李清照的咏梅之作。《渔家傲》写于早期,其中的“绿蚁”是一种美酒。《清平乐》写于晚年,“”(ruó),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其中的“风势”既指自然的“风势”,也寓国家的形势。

李清照在她这两首观赏“雪里梅花”的词作中,虽然都写到了“醉”,但“醉”在两首词中所起的作用却不相同,请说说你的鉴赏见解。

答:

6. 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就此诗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答:

7.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②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1)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答:

(2)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

8.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闺 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 夫 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

答:

(2)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9.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落 第 长

安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1)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

答:

(2)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

答:

10.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 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1)两首诗都以溪居生活为题材,但主旨有异,请作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请你结合《溪居即事》,尝试着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

答:

1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两首宋词都是表达送别之情,所描述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答:

(2)吴诗中的“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和王诗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都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

12.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

(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答:

(3)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

【参考答案】

1. ①同:两首诗中的采莲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异: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②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王诗更突出地赞美了少女的美丽,白诗更突出地表现了少女情感上羞涩中包含着的喜悦。

2. 叶诗较陆诗取景小而含意深。加上了“关不住”三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跃,使与“关”字相应的“出”字更有精神。借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表现“满园”的盎然春意,叶诗较陆诗更为鲜明。

3. 前者通过“春生”、“千红万紫”、“新雷”,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通过“落红”、“春泥”、“花”,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限关爱。

4. (1)①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②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③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④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

(2)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5. (1)作者在《渔家傲》中是以“醉”写乐。一方面欣喜春信、赞美雪里寒梅,因美景而“陶醉”;另一方面,在与人共赏梅花、劝人饮醉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热情和喜悦。作者在《清平乐》中是以“醉”写哀。一方面通过触景生情,感伤世事动荡变化、物是人非;另一方面借醉消愁,排遣自己飘零沦落、衰老孤苦、饱经磨难的忧郁。

6.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喜 欢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象,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喜欢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7. (1)①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②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2)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

8. (1)动静结合,细节描写。

(2)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3)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9.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

(2)“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

10. (1)《溪居即事》主要表现水乡的宁静优美、溪居生活闲适;《溪兴》主要表现随遇而安,独乐其乐的闲适心情和隐逸之乐,同时,还有些孤寂。

(2)平白、质朴。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小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好客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惟妙惟肖,神态毕现。诗人以他那锐利的双眼,捕捉到了这一刹那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好客的水乡农村儿童形象。

11. (1)吴诗描述的是时值清秋季节,词人愁绪满怀地与朋友作别。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才令人更为愁苦。“心上秋”也正是一个“愁”字,写芭蕉不雨也飕飕,写垂柳寓漂泊之情,不仅写出离别之愁的意象,也展示了自己心境的沉郁。王诗则写了浙东春色尚浓,山水之美丽可爱,虽有离别之情,但仍祝愿朋友生活在山明水秀的春天,和心上人相聚,用词明丽,心境还是比较开朗的。

(2)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中,“年事梦中休”是词人心情的直抒;“花空烟水流”是形象化的比喻,比喻青春年华和种种的经历都如梦如烟地消逝了,心境正如这百花凋零的深秋一样空寂冷落。“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12. (1)①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②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①相同点: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②不同点: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涉及梨花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王西厢》 《董西厢》 引用辞格 比较

《王西厢》与《董西厢》,尤其是前者历来受人推崇。明清两代掀起研究高潮,重点集中在作者问题、版本研究、戏剧样式研究、主题思想研究、戏剧冲突研究和艺术特色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西厢记》的语言包括修辞方面的研究文章出现一些,但数量仍是有限。以引用辞格为例:《董西厢》没有相关研究,《王西厢》有四篇文章①。两部作品引用辞格的比较目前也没有专文论述。现有的四篇文章也或是顺带提及,或是简单罗列,缺乏比较,缺少深度。本文拟在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对两书引用辞格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

一、《王西厢》和《董西厢》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

两书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很多,如引用方式多样:明引和暗引、正用和反用、夸用和借用、单引、双引和博引;引用手法丰富:和对偶、比喻、排比、映衬相结合;引用来源多样:引自神话典故、诗词典籍和俗语;引用自然贴切、雅俗共赏;用于写人和叙事,写景和抒情,无所不包。限于篇幅,本文对于以上述及的两书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不多赘述,只是重点分析一下两书使用同一来源的引用。

(一)二书引用了相同的典故和神话

《董西厢》中47处引自典故,《王西厢》中则76处。其中两部作品相同的典故有:何晏面白、宋玉貌美、潘郎多病、沈约多愁、子建多才、三藏取经、张敞画眉、文君夜奔、衣锦还乡、织锦回文等等。如两书中都引用了何晏的典故形容张生容貌俊美,《董西厢》“玉惨花愁,追思傅粉”(卷七 仙吕调・江红),《王西厢》“往常时见傅粉的委实羞,画眉的敢是谎”(一本二折 中吕・醉春风)。

《董西厢》中29处引自神话传说,《王西厢》35处引自神话传说。其中两部作品相同的神话传说有:嫦娥奔月、羲和赶日、阮肇遇仙、娥皇女英、萧史弄玉、巫山云雨等等。尤其是巫山云雨这一传说,两书均是多处引用:《董西厢》共引用了12处,《王西厢》也有11处。如《董西厢》“三停来是闺怨相思,折半来是尤云雨”(卷一 般涉调・墙头花),《王西厢》“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四本二折 越调・斗鹌鹑)。

(二)二书引用了相同的诗词和典籍

《董西厢》引自诗词12处,《王西厢》引自前人诗词多达54处,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年代大都晚于故事所叙的年代。源自唐代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间的传奇故事,出现司马相如和杜甫尚可,但是《董西厢》中化用同期崔护的诗句,更有晚唐李煜,北宋词人苏轼、贺铸、李清照等人的诗词。《王西厢》中同样既有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作,也有晚唐杜牧、李商隐、李Z、李煜,还有北宋苏轼、李清照、秦观、晏几道、欧阳修等等的诗词。两部作品都有引用杜甫、李煜、李清照、苏轼、贺铸等人的诗词。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董西厢》中化用成“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卷六仙吕调・风吹荷叶)、“欲问俺心头闷答孩,太平车儿难载”(卷七道宫・凭栏人缠令);《王西厢》中则化用为“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四本二折 耍孩儿・收尾)。

《董西厢》中有引自前人的《莺莺传》、《莺莺本传歌》、《调笑转踏・莺莺》等中的语句,而《王西厢》则是直接引自《董西厢》。有2处源自《莺莺传》,先后被《董西厢》和《王西厢》沿袭引用。《王西厢》对《董西厢》的引用共13处,说白多是原文直接引用,唱词则略加改写化用。说白如“[旦念诗云]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既是《董西厢》中的说白,也是《王西厢》中的说白。唱词如《王西厢》中“怎肯忘得待月回廊,难撇下吹箫伴侣”(五本四折 双调・搅筝琶)引自《董西厢》中“存着待月回廊,不见了吹箫伴侣”(卷一般涉调・墙头花)。此外,两部作品还都有引自《诗经》、《论语》、《礼记》、《荀子》等典籍中的语句。两书有2处引用相同的句子。如两部作品都引用《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董西厢》中“善为政威而不猛,宽而有勇,一方人唤做‘菩萨’”(卷八 大石调・还京乐),《王西厢》中“夫人小姐都心顺,则为他威而不猛,言而有信,因此上不敢慢于人”(五本三折 越调・小桃红)。

二、《王西厢》和《董西厢》引用辞格运用的差异之处

(一)引用辞格的数量分布不同

《董西厢》引用共119处,其中用于曲词71处,用于说白部分48处。《王西厢》引用共230处,其中用于唱词174处,用于说白部分56处。相对来说,两书说白中引用所占各自总数的比例也不同,《董西厢》占40%,《王西厢》占24%。这跟两书的文体相关,诸宫调说唱结合、韵散交错,说白所占的比例比杂剧的大。从绝对总数上来说,《王西厢》的引用是《董西厢》的两倍,说白相差无几,这种数量上的优势体现在唱词部分。此外,《王西厢》中的引用在分布上更为均匀。《董西厢》八卷:卷一23处引用;卷二13处;卷三9处;卷四12处;卷五26处;卷六10处;卷七15处;卷八11处。《王西厢》五本:本一39处引用;本二54处;本三49处;本四44处;本五44处。

(二)引用辞格的来源侧重不同

《董西厢》中的引用辞格,引自典故的47处,引自神话传说的29处,引自前人诗词的12处;《王西厢》中的引用辞格,引自典故的76处,引自前人诗词的54处,引自典籍的45处,引自神话传说的35处。绝对值上来说,《王西厢》典故、诗词、神话、典籍、俗语引用数量都大于《董西厢》。相对来说,除了典故,《董西厢》中引用神话较多,《王西厢》中引用诗词和典籍较多。

《董西厢》中引自神话传说29处。有关于太、王母、娥、湘妃、织女、鲛人、巫山神女等的神话传说,也有关于羲和、夸父、阎王、钟馗、刘晨、阮肇,还有D谷、蟾宫、瑶台、流霞等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多出自《山海经》、《淮南子》、《抱朴子》等书。其中有关娥和湘妃的3处,有关楚怀王梦巫山云雨的出现12处。《王西厢》中引自前人诗词或赋的54处。引自白居易的7处,苏轼的6处,李清照的4处,欧阳修、秦观的各3处,李商隐、晏几道、杜牧的各2处,赵德麟、赵长卿、杜甫、欧阳修、骆宾王、宋真宗、李贺、李煜、贺铸、王维、王安石、李白、范仲淹、薛涛、刘禹锡、柳永、李Z、韦应物、王昌龄、李频等的各1处。引自《诗经》、《论语》、《礼记》、《尚书》、《孟子》等典籍的共45处。

(三)引用辞格的表现形式不同

两部作品中都有15处明引,但类型有所不同。《董西厢》中明引多是表明引自《莺莺传》或《莺莺本传歌》,增强说服力和证明有据可查。《王西厢》中多为俗语的引用,前多附有“常言道”、“道不得个”。如《董西厢》“怎见得有如此事来?有唐元

微之《莺莺传》为证:‘红娘捧莺而去……犹莹于G席而已。’”(卷五 说白)、《王西厢》“道不得个‘烈女不更二夫’”(五本四折 说白)。

《王西厢》中化用、反用、借用都比《董西厢》中多且丰富。化用:“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袄庙火”(二本四折 双调・得胜令)将尾生抱柱、火烧祆庙两个典故凝缩为短语,比喻爱情受挫折。反用:“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二本四折 越调・小桃红)反用典故,实写老妇人拆散自己和张生好姻缘。借用:“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一本一折 仙吕・点绛唇)借用《世说新语・夙惠》中的典故,本意只是太阳比长安近,这里的意思是很难到达京城一举及第。化用除了凝缩为词语、化先人诗词于自己的作品这两种两部作品都出现的情况外,《王西厢》中还有一种是截取,即从原典中截取部分词语融于自己的作品中。如“张珙如愚,酬志了三尺龙泉万卷书”(五本四折 双调・驻马听)截取了《论语・为政》中“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王西厢》的引用比《董西厢》更为灵活。《董西厢》中双引和博引都是同一类型的引用,如事典与事典,语典与语典。而《王西厢》中则出现典故、俗语、诗词、典籍等混用构成双引或博引。如“俺娘昨日个大开东阁,我则道怎生般炮凤烹龙?”(二本四折 越调・紫花儿序)引用汉代公孙弘东阁请贤的典故和李贺《将进酒》中“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春风”。此外,《王西厢》中的博引集句运用较多,集句成一曲,有时一曲接近一句一典。如“罗衣宽褪,能消几个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二本一折 仙吕・八声甘州),一句一语典,分别引自赵德麟《清平乐》“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宋秦观《鹧鸪天》“门掩着梨花深院”、赵长卿“歌馆与妆楼,目断行云,凝伫,凝伫”、黄公度“无语凭栏杆,竹声生暮寒”。

《董西厢》中的引用与比喻结合最多,配合比喻词“似”等来进行类比,“似当年未遇的狂司马”(卷一 仙吕调・赏花时)、“你俏似相如献了《上林赋》”(卷七 越调・叠字三台)。《王西厢》中引用手法更为丰富,但其中与比喻结合较少,与对偶结合最多,“昨宵爱春风桃李花开夜,今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五本二折 中吕・二煞)。

(四)引用辞格的所起作用不同

虽然二书引用辞格都用于写人叙事和写景言情。但是相较之下,《董西厢》中引用辞格各方面的作用比《王西厢》更为突出。

《董西厢》中写张生连用宋玉、子建、潘岳、封骘四人的典故从容貌、才情、志向三个方面极尽赞美之词,“有宋玉十分美貌,怀子建七步才能,如潘岳掷果之容,似封骘心刚独正”(卷一 仙吕调)。写莺莺则以湘陵妃子和月殿娥去类比,“似湘陵妃子,斜偎舜殿朱扉;如月殿娥,微现蟾宫玉户”(卷一 中吕调)。写法聪的外形剽悍强壮,是“似出家的子路,削了发的金刚”(卷二 双调・文如锦)。写郑恒的外貌猥琐,是“阎王的爱民”(卷七 越调・青山口)。写白马将军杜确文武双全,“开六钧弓,阅八阵法,读五车书”(卷三 中吕调・碧牡丹缠令)。张生酒席自荐婚姻,引用东方朔自荐武帝的事典。写张生客栈醒来,恰如楚怀王高唐梦一场。写莺莺远寄家书是“肠断萧娘一纸书”(卷七 大石调)。莺莺另许他人,则是“章台柳而今折在他人手”(卷七 仙吕调),恰如俗语所说“已装不卸,泼水难收”(卷六 般涉调)。

写眼前春色,化用苏轼《水龙吟》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为“春色三分,半入池塘,半随尘土”(卷一 般涉调)。写朔冬景色连用三个典故,“浩然何处冻骑驴”、“寒侵安道读书舍”、“冷浸文君沽酒垆”(卷一 般涉调・耍孩儿)。写黄河之伟,则引他人之诗来论证。写愁也多处化用他人诗词和典故,有“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卷六 仙吕调・风吹荷叶)、“太平车儿难载”(卷七 道宫・凭栏人缠令)、“猛把栏杆拍”(卷七 道宫・美中美)、“一川烟草黄梅雨”(卷八 中吕调・安公子赚)、“消沈围潘鬓”(卷五 黄钟宫・双声叠韵)。言情深,则暗引《诗经》中“生不同偕,死当一处”(卷八 中吕调)和“心虽匪石,不无一动”(卷三 仙吕调)。“此际情绪你争知,更说甚湘妃!”(卷六 越调・上平西缠令),则是用娥皇女英与舜帝死别来反衬莺莺与张生的生离之痛。

通过二书引用辞格的比较,有助于理解古人对这二书语言风格的点评。古人的点评通常比较空泛,比如“董质而俊,王雅而艳”;董西厢“字字本色,言言古意”、“最古雅”;王西厢“才情富丽”、“调脂弄粉”、“花间美人”等等。具体到语言要素则很少有人具体论及。本文通过对二书引用辞格的比较,发现《董西厢》的古雅与本色,是和大量引用神话典故和引用大量用于写人叙事、写景言情有关;而《王西厢》“才情富丽”,是和《王西厢》引用辞格使用的数量多、形式多样且分布均匀密切相关。

注释:

①见许荣生.《西厢记》曲辞中诗词典故的引用.载《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3(3);王宏伟.《西厢记》曲词中修辞范例.载《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1);鲍丽雯.等闲拈出便超然――《西厢记》用典探析.载《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董解元.古本董解元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孙逊.《董西厢》和《王西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