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情大道理范例6篇

小事情大道理

小事情大道理范文1

哇!一上楼,大厅里到处都是精美图画,仔细一看,原来全是获奖的证书。

欣赏过精美的获奖证书,我们来到了现代木偶制作地。你看,这里有只北极熊,用手摸上去是软软的,原来是用棉花做的,那要用多少棉花呀!咦!那位叔叔在干什么?走近一看,原来他在用报纸裹着什么。一问才知道,是在用报纸裹着大萝卜哩!没想到废报纸还有这种用处,以后我应该多捐点报纸到这儿呀!叔叔告诉我们,木偶既可用报纸做还可以用海绵做,这就要取决于木偶的用途了。

大家肯定有些纳闷了,木偶应该是木头做的,怎么会用这些东西做的呢?原来传统的木偶是用木头做的,笨拙,太重,费用高。现在选用塑料、海绵、报纸等轻型材料,这样不仅费用低,而且表演者更能够活动自如。

走进“宝库”,映入眼帘是一个个用木头做的木偶,这可是从港澳运来的精致“文物”。它们看起来形象逼真,不过比较重,但剧团的表演者很轻松地就把它们举了起来,可见他们功底有多深,那可是他们经过艰苦训练的结果哦。

有一个调皮的学生邀请王老师来为我们表演,我们都睁大着眼睛专注地看着她。她轻松自如姿态优美地舞动着手中的木偶,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我们心里痒痒的,也急切地想试一试。可是,我们才弄几招就气喘吁吁了,只得甘拜下风。最后还是王老师指点迷津,我们才能搬弄几下。在玩耍的过程中我发现王老师手掌上有许多与我们不一样的东西——老茧,我深深的体会到木偶剧团的叔叔阿姨的辛劳,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次到木偶剧团,让我这只“井底之蛙”开阔了眼界,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把事情做好更不容易。

小事情大道理范文2

把说的变成做的,要有一个过程。把书上说的大道理和自己做的小事情对照一下,哪些对,发扬;哪些不对,纠正;这是一个过程——理论联系到实际的过程。对日常发生的事件,个人受到环境支配或内心冲动所做的事,随时检讨、批评、纠正、总结,这又是一个过程——实际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所谓联系,并不是套公式。从大道理到小事情,大道理是指导,不是教条;小事情做得合乎大道理,才不是盲动,不是偶然。

为要使大道理能贯彻到小事情上,应该抓住要紧的小事情,彻底干好。干好一件可推动各件;教好一人可推动他人。光说大道理,不干小事情,大道理是空的;包办件件小事情,不可能,也不必。我们有的同志,毛病是在提头而不彻尾,只管下种,不管收获;或则道理都懂,却不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致永久停在大道理上。这样,使大道理不是向小事情靠拢,而是离开具体事情,结果大道理也就成为无用。

从书本止懂得的道理,用得好是指南,用得不好就坏事。如果不付之行动,没有许多活生生的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个指南针也不顶用。

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回到群众中去,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回到群众中去,都需要动。这次生产运动(指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编者注),由于县级以至大部分区级干部“动手动脚”,他们从群众中得到很多东西,不仅充实了边区政府的指示,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怎样组织劳动力?逐户计划要具备些什么条件?农货应货给些什么人?改造二流子用什么方法好?怎样选出劳动英雄?怎样比赛?哪些农作法可以改进?等等。他们从群众中学到东西,经过思考,又去领导群众,说来有把握,做去有兴味。

边做边像,越做越能,关键就在要做。我们做工作必须有为群众为革命的观点,但不是先有了坚强的观点才去工作的,观点是从工作的过程中炼出的。、主观主义习气,只有在实际考炼中才能逐渐丢掉。责任感,群众观点,工作方法,也只有在实际考炼中才能逐渐形成。

一切在亲自动手,一切在亲自动手中学。

和病作斗争

革命,要能力也要体力。为了革命,可以牺牲生命;为了革命,又必须有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长存。革命,也能给予你的生命以长存。我先天体质很弱,小时,父母就很担心这孩子养不活,不知烧过多少香,吃过多少药。我母亲死时年四十八岁,父亲死时年五十七岁,祖父死时也未满六十岁。同胞兄弟姊妹都早死,活得最久的也仅四十余岁。而我的生命最长。一个原因,我对于自己的身体虽无锻炼,却少摧残;另一原因则是加入党以后,生活改变,旧社会问舍求田、男婚女嫁、失业得业——许多拖累人的事,一扫而空;占领脑子里的是人类的崇高事业与美丽的理想,并且现实与理想一步步接近,因而更一天天地高兴,这也就大大增强了生命力。还未及老的同志,虽然在现阶段的社会条件,说不上活到百岁以上,但如好好锻炼、修养,到七八十岁还能为革命服务,是完全可能的。为着对付中国革命的特点——长期性,这也是必需的。

人不能不死,更不能不病。对于疾病,上策:认真对待,又不为所吓倒,采取积极态度,加强适当锻炼,使病不再发展,进而战胜疾病;下策:专靠医药,把生命听之于医药,甚至无病,致使小病发展成为大病。至于不知卫生,自己糟踏身体,可以无病而有病,有了病,又不知医或乱医,是为无策。

小事情大道理范文3

关键词:《北京爱情故事》;影像叙事;情感叙事;文化品格

中图分类号:I0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80-02

一、《北京爱情故事》影像叙事文化品格

影像具有文化品格的物理存在。任何一个客观的东西如果不与自然和人发生关系,就无法跟文化相关联。而影像之所以具有文化品格,必然和创作者相关,其次当这部作品创作出来公映之后也自然也会对大众文化的产生及发展有一定的作用[1]。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导演和演员真诚地正视生命和自然,立足当下,正视社会新现象,符合时代背景,反映社会问题。站在对社会与人生的审视以及文化重建的高度去表达伦理建构的道德话语,去传达人间善与美的精神理念。

同样影像的理性精神也彰显出影像创作者的理性精神,也就是通过这部电视剧对当下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任何一次创作都体现作者的一种声音。而这部剧主创人员都是一帮年轻人,从他们的亲身感受中演绎生活,除了真实之外更具有代表性。而且在这部电视剧中不仅有爱情,还有让人感动的友情和亲情,而这些都能抵达人性深处,探查人性深处最本质的灵魂,挖掘社会生活真实存在,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发言。

当然,中国电视剧影像叙事的文化品格,除了要求影像叙事应具有理性精神外,还要求影像叙事应该具有道德情怀,即影像的德性[1]。我们时常去问中国电视剧影像应该持有怎样的道德立场,它应该带给大众什么?很显然,它不应该回避矛盾和丑恶,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坚持人类那些美好、温暖、信任和希望。因为人生还要继续,尤其是对当代青年,更应该多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出现。

《北京爱情故事》的影像叙事的确反映了一部分真实的现实是生活,也裸地揭示了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并不完美的情感,但生活中的真并不就是艺术表现中的真,艺术要揭示现实,也需要批判现实。

所以,我们看到最后石小猛,胡荣强等人会为自己的贪婪买单;吴狄,程峰纵使一开始并不顺利,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奋斗会看见彩虹的出现。

二、因为爱情:情感叙事的新姿态

在这部电视剧中,爱情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叙事主线。林夏对程峰的一往情深,程峰对沈冰的一见钟情,吴狄对杨紫曦的无法拒绝,对伍媚的不好意思,石小猛和杨紫曦为面包舍爱情的无奈等等一系列的故事还原了一个个最真实的爱情故事。北京,这个中国最特别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中,年轻的男男女女面对爱情的坚持、无奈、欢笑,眼泪,都折射出这一代年轻人的爱情观。沈冰与石小猛的爱在前半部分显得特别美好,为了爱人来到北京一切从头再来的女生,在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中,有两个重要的空间环境。一个是石小猛带着沈冰来到空阔的平台上 ,眺望着北京这座城市,大声的叫出:北京,我们来了,我们要幸福!沈冰也在这个地方对心情沮丧的小猛吐露自己的心声:石小猛,从2006年7月6日那天起,你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论你过怎么样的日子,我都会陪你一起过,不管你去哪里,我都要陪在你身边,你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也是最后一个。除非你不要我了,不爱我了,除非你亲口对我说:我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否则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这样几句话在那个寒冷的夜里显得特别温暖,这样的女生这样的话在现下社会中又显得无比的真诚和难能可贵,同时也为后面二人的分手埋下伏笔。当石小猛因为一份合同而最终提出分手,说出那些话之后,也预示着他们之间的爱情再也回不到从前。程峰和沈冰之间的爱情构成全剧后半部分的主线。林夏对程峰的一往情深,程峰对沈冰的锲而不舍,在这场看似复杂的三人情感中,我们可以看见的是80后对待感情的态度。勇敢追求心中所爱,沈冰在爱情和友情中一度选择了逃避,而最终在林夏的善良和理解中重获友情和爱情。后半部分的叙事结构中,沈冰在勇敢的面对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之后,在程峰陷入困境的时候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并肩作战,同甘共苦。而导演也巧妙的设置了另两条单恋的线:石小猛对沈冰的余情未了,邵华阳对林夏的细水长流的爱情。在沈冰生日的当天,石小猛买了百合送去给程峰并告诉他这才是沈冰最爱的花。程峰的一句:谢啦,哥们儿!似乎又把他们的友情挽回。实则不然,满腔复仇信念的石小猛渐渐迷失了自我,在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最后真的失去了友情爱情才追悔莫及。这样一个悲情人物的设置,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情爱叙事中“因为爱情”的力量。

三、始于责任:青春情感剧的叙事伦理

叙事伦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是叙事与伦理的结合。西方学者侧重于叙事机制的分析,中国学者侧重于伦理内涵的阐释。叙事是对人类生存的一种展示,伦理是对人类生存应然状态的一种规定。因此,从叙事伦理的视角切入,就会洞悉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的叙事结构和意旨所在,揭示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2]。叙事伦理是超越理性伦理的生命感觉的沟通与对话,是在一种生命中感觉另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伦理对话、艺术阐释和叙事分析相结合的产物。不同的叙事伦理由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完成,可以分为一元和多元模式。一元视角是指向一种叙事伦理,叙事结构和伦理观念比较明确;多元视角指向多种叙事伦理,叙事结构和伦理观念比较复杂,相互之间有矛盾和交叉。在这部电视剧中,采用了更加复杂的多元视角,每个主人公都有各自的一条线,而这些线却又交织在一起。比如石小猛、程峰、吴狄之间的友情,毕业之后各自面对的爱情,石小猛、沈冰、程峰三者之间的爱情,吴狄吴魏兄弟之间与伍媚的感情,林夏与邵华阳之间纯真的温情,邵华阳与吴魏之间的明争暗斗等等一系列的线索交织在一起。这种设置在中国电视剧中较为独特,主要体现在多元叙事伦理虽然相互矛盾对立,但最后都统一到一点——为责任而责任。正如康德所言,最高意义上的善不是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也不是人类的快乐与幸福,而是那种为责任而责任、为义务而义务的形而上的德性。

“责任感”视野下的多种叙事伦理丰富了戏剧张力,为塑造人物奠定了基础。吴狄的责任简单而单纯,吴狄对初恋女友杨紫曦的责任感,使他不停徘徊在两个女人之中。在杨紫曦需要帮助的时候,吴狄总是不问理由,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面,即便可能冷落了身边的伍媚,但是强大的责任感和对杨紫曦放不下的美好过去使他总是选择原谅,尽可能的帮助杨紫曦。所以,在杨紫曦不告而别的时候,吴狄不是立刻选择和伍媚在一起,而是坚决要等找到杨紫曦再去考虑自己的感情;而后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帮助杨紫曦完成开花店的梦想。石小猛的责任冷酷而残忍,为了在北京买房他拼命的赚钱,最后在被之前的老板“胡哥”算计之后,他隐忍,算计,最后将胡哥的广告公司搞垮。他坚信有了钱就拥有了一切,这种盲目的责任感最终让他失去了朋友,失去了爱人。程峰的责任坚定而真诚,当他遇到沈冰的那一刻起,他收起了“花花公子”的角色,认认真真的去爱沈冰,帮助沈冰。石小猛和沈冰分手之后,他更是专心致志的追求沈冰,用真诚打动自己心爱的女人。同时,在亲情方面,故事的一开始,就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铺陈交代出程峰与父亲之间的误会很深,关系不好。后半段在公司利益受到威胁,父亲为了自己而进看守所之后,他才开始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意识到作为儿子的这份责任后,一改往日的轻浮和玩世不恭,认认真真的去开始学习,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重新挽回公司。

四、忠于信仰:情感叙事的境界

信仰是道德构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道德的内在要求。康德的道德哲学在理性之外引入信仰,就是由于“德性”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只有引入“至善”的概念,借助信仰的力量,才能使行为者将各项规范内化为道德义务,而不再关心道德行为与幸福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最终解决“德性”与“幸福”的悖论,实现道德律与人自身的尊严[2]。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的情感叙事所表现出来的“为信仰而信仰”的诉求,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生活中社会道德沦丧现象的反思,也是对当下社会道德危机的有力回应。

一方面,信仰的缺失导致道德沦丧。人类之所以出于种种理由执着于感性生命欲望而不能自拔,正是由于缺乏终极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提升。在《北京爱情故事》中,石小猛吴魏等人忠于金钱忠于商场上的厮杀,之所以忠于这些是因为可以得到感性上的满足。尤其是石小猛,作为一个在北京的外地人,想要过上所谓的高端生活就必须要有经济实力,也因此误入歧途,最终一无所有。吴狄忠于友情,为了兄弟,放弃自己的大好工作,毅然决然的帮助兄弟重新夺回公司;在对杨紫曦的感情中,他始终觉得应该保护这一个柔弱的女生,分手之后作为朋友他还是在杨紫曦需要的时候第一个给予帮助。吴狄在剧中说过:也许有一天,我的理想会接二连三的受创,但我不会动摇,因为我坚信那是对的,我会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所以在吴狄的信仰里,坚持着传统道德里的“仁、义、礼、智、信”,坚持遵循那些对的东西即便周围人误解也无所谓。程峰忠于爱情,当他认定了这个想要相伴一生的姑娘时,便一改往日纨绔子弟的行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沈冰,去珍爱这个女人。另一方面,道德的实现依赖于信仰的支撑,信仰本身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主宰人们的伦理道德取向。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石小猛的背叛甚至算计之后,吴狄和程峰两个人依然顾惜兄弟之情,帮助小猛离开之前的广告公司并安排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去云南找沈冰的时候,他们还特地去了一趟石小猛的家里,以石小猛的名义给石父留下一些钱。吴狄在知道自己的大哥吴魏通过一些交易手段获得程峰家大部分股份的时候,立刻前去找吴魏理论,希望吴魏能把这些都还给程峰。在吴狄的心中,这些都是本不属于他们的,本来就应该还给程峰。但是在吴魏的心中,这些股份都是他自己赢来的,就是自己的!吴家两兄弟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所以他们会做出不同的事情来。

不好看的,不一定不是一部好的作品;而好看的,也不一定就是一部好的作品。中国电视剧影像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品格,具有关注生命,审视社会的理性精神和善意的悲悯情怀,中国电视剧叙事才能完成“拯救生命”的艺术使命,而这部有年轻人自导自演的《北京爱情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使命和灵魂。

参考文献:

小事情大道理范文4

一、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感

(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录音、音响、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摹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HTK〗(三)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HTSS〗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五)巧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插图的,低年级教材更是图文并茂。因此,在教学中,巧用插图或挂图,创设有静有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要求的认识。

二、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行为动机的实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1、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与邻居友好相处》一课,就通过泉泉和龙龙两家和睦相处的故事导出你自己是怎样与邻居友好相处的?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在导行教学中,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

(1)故事喻理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2)榜样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为榜样,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榜样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榜样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榜样,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榜样,也就是说要注意榜样选择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学习榜样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3)角色表演法

小事情大道理范文5

故事喻理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榜样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为榜样,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榜样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榜样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榜样,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榜样,也就是说要注意榜样选择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学习榜样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角色表演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讲授福建省编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三册第十课“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引导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社会调查法。

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创设情境法。

小事情大道理范文6

治理一个不论大小的国家,就如烹煮鲜活的小鱼儿来吃一样简单。何以如此简单治国呢?那就是把公平、公正、合理、合情、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定出来,颁布天下,再不折不扣地执行,那些装神弄鬼、装模作样、阳奉阴违、偷奸耍滑、捣蛋捣乱、称王耍霸、欺小凌弱、欺男霸女、盗窃抢劫、垄断私有、为所欲为、不劳而获等人,在国家中才没有立足之地,才不破坏国家,才不危害人类社会。不是他们装神弄鬼不破坏国家不危害人类社会,而是在公平、公正、合理、合情、健全的法律法规监督约束下,才不破坏国家,才不危害人类社会。在公平、公正、合理、合情、健全的法律法规监督约束下,不但这些装神弄鬼的小人不破坏国家不危害人类社会,就是那些正人君子也不会出现好心办坏事而破坏国家而危害人类社会。只有装神弄鬼的小人和正人君子都不破坏国家都不危害人类社会,国家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德法交融的和谐社会。

国家难治吗?在老子看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有如烹煮鲜活的小鱼儿来吃一样简单。为什么治理国家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老子认为,关键在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以及不折不扣地执行。

众所周知,奴隶社会国家的法律法规,封建社会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具有阶级性,都具有君王、统治阶级、强势阶级垄断私有的属性,是为巩固他们的地位、统治而服务的。这样的法律法规没有多少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可言。换而言之,奴隶社会国家、封建社会国家的君王、统治阶级、强势阶级,他们制定法律法规时主要是用来约束、惩罚臣下、被统治阶级、弱势阶级的,而他们自己是不想被法律法规碍手碍脚的,他们是可以超越在法律法规之上的,即所谓的“刑不上士大夫”。用这样带有阶级性的法律法规去治理国家、管理人类社会,国家当然难治了。老子正是看到了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这一重大缺陷,所以才提出国家的法律法规要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只有这样的法律法规才能治理好国家、管理好人类社会。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的,坏人小人、正人君子、君王、统治阶级、强势阶级、被统治阶级、弱势阶级等所有人都在法律法规的监督、约束、惩罚之下,这才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了这样,国家难治吗?不难了。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有的人有效,对有的人无效,天王老子也治理不好国家。乱国者,正是那些法律法规对他无效的人,正是那些超越在法律法规之上的人。

治理国家是一件简单的事,老子的这一深刻认识,遗憾的是,2 500年来的众多注家,99%没有解读出来,纷纷如林语堂解读为“治大国好像烹小鱼不能常常翻动,常常翻动小鱼就会破碎;不可朝令夕改,过于多事,否则人民不堪其扰,便会把国家弄乱”(《老子的智慧》林语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这样的解读,表面看来很对,治理国家确实不能乱翻乱动,确实不能多事扰民,但它不是老子之意。

为何不是老子之意呢?其关键在于“治大国若亨(烹)小鲜”的下文“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中的“道”字。谈起《老子》的这个“道”字,帛书本《老子》共出现69个“道”字,通行本《老子》(河上公本)共出现75个“道”字,从我查阅的137个仁人志士、名人名家的《老子》解读来看,“道”竟使“无数英雄竞折腰”,纷纷被“道”字卡在门外了。从整本《老子》而言,不同章节的“道”,不同句子里的“道”,都有它确定的内涵,其义不一定相同,有的章节、句子里的“道”指道理、原理、物理、事理,指事物的自然属性、自有属性或所有属性,如第1章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中的第一个“道”字;有的章节、句子里的“道”指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如第62章的“道者,万物之注也”;有的章节、句子里的“道”指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如第9章的“功述(遂)身芮(退),天之道也”;有的章节、句子里的“道”指人类社会的基本守则或准则,如第18章的“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有的章节、句子里的“道”指人类社会的秩序,如第46章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有的章节、句子里的“道”指学问、真理,如第48章的“为学日益,闻道日云(损)”;有的章节、句子里的“道”指发现、认识、研究、掌握、运用、改变等,如第1章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中的第二个“道”字;有的章节、句子里的“道”指道德、品德,如第24章的“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有的章节、句子里的“道”老子把它当作物或人来表达、叙述,老子借此把他的观点思想隐含在对“道”的表达、叙述中(或之后),如第4章的“道_(盅),而用之有弗盈也。呵,始万物之宗。锉其兑(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湛呵,蹋ㄋ疲虼妗N岵恢亓子也,象帝之先”,等等。解读《老子》,不同章节的“道”,不同句子里的“道”,包括其他关键字词,需要我们仔细推敲清楚,确定其含义和内涵,才能搞清楚老子说了什么,才能搞清楚老子表达了什么观点思想,这是不容许注家对“道”含糊其辞、囫囵吞枣、避而不解的。很遗憾,2 500年来的众多注家对这70个左右的“道”字中的绝大部分,恰恰是含糊其辞、囫囵吞枣、避而不解,因而对《老子》的解读就出现“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局面”,弄得读者云里雾里、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而“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中的“道”字是何义呢?这又要由其中的“鬼”“神”来决定。从整本《老子》来看,老子是无鬼论者、无神论者。因此,“鬼”当指人类社会那些“装神弄鬼、装模作样、阳奉阴违、偷奸耍滑、捣蛋捣乱、称王耍霸、欺小凌弱、欺男霸女、盗窃抢劫、垄断私有、为所欲为、不劳而获等”的人,是国家的鬼,是人类社会的鬼。它并非人类主观认为人死后变的那个“鬼”,它并非鬼怪的“鬼”,而是人类社会活生生人中的那些坏人、小人。“神”,当指“破坏,危害”,是名词转动词用法,它并非鬼神、神仙的“神”。基于此,又要基于前文“治大国若亨(烹)小鲜”作很好的对接,也就是要保持前后文理的一致性,“道”之义,当指国家、人类社会“公平、公正、合理、合情、健全的法律法规”,另外还包括“颁布天下,不折不扣执行”。只有“道”是这样的含义和内涵,只有这样的“道”,才能约束国家的“鬼”不破坏国家,才能约束人类社会的“鬼”不危害人类社会;同时,老子还指出,它还能防止正人君子好心办坏事而破坏国家危害人类社会。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的,国家治理者才不敢对国家乱翻乱动,才不敢多事扰民,所有人都在法律法规的规矩之下。因此之故,治理国家是一件简单的事。

所以,有人认为治理国家是一件困难的事,那是因为他没有看到治理国家困难的根源在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不合情与不健全,再就是打折扣执行。

在中国过去的众多王朝(国家)中,有学者对其法律法规进行了一番研究,认为,秦王朝的法律法规是其中最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的,秦国正是依仗它(商鞅变法)才得以强大起来而灭掉六国,建立大秦王朝。但是,大秦王朝建国15年后又被大汉王朝所灭亡。其中原因,在于大秦王朝的法律法规中有一个巨大漏洞,那就是对君王无效(没有制定约束君王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对君王无效,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他就可以对国家乱翻乱动,他就可以多事扰民。秦王朝君王(秦始皇,秦二世)在国家里是怎么为所欲为的呢?组织庞大的皇家车队巡游天下,大修万里长城,大修宫殿、皇陵。这样弄得国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民众起正义之师将其灭亡之。再如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败于谁之手?败于汉武帝刘彻为所欲为之手。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穷兵黩武,再三对匈奴用兵,耗空了国库,从此使西汉王朝从富强走向了衰亡。如果国家制定了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的法律法规,君王敢如此胡作非为吗?肯定不敢了。与刘彻这样的败家子皇帝为伍的还有一个,那就是隋炀帝杨广,他老爹隋文帝杨坚好不容易把隋王朝治理得太平富有,到他手里因穷兵黩武、骄奢淫逸而败光,隋王朝换成了唐王朝。

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一个国家来说特别重要,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否也特别重要呢?依老子的观点思想而推论之,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的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来说当然也是特别重要的。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的,它决定着企业的兴旺发达、长久常青;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不合情与不健全的,它决定着企业的混乱、失败与衰亡。

巨人集团公司,成立于1990年,创始人史玉柱。“1992年,在事业之巅傲然临风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当时巨人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亿元,流动资金约数百万元。最初的计划是盖38层,大部分自用,并没有搞房地产的设想。这年下半年,一位中央领导人来巨人视察,当他被引到巨人大厦工地参观的时候,四周一顾盼,便兴致十分高昂地对史玉柱说,这座楼的位置很好,为什么不盖得更高一点?就是这句话,让史玉柱改变了主意。于是,巨人大厦的设计从38层升到了54层。这时候,又一个消息传来,广州想盖全国最高的楼,定在63层。便有人建议史玉柱应该为珠海争光,巨人大厦要盖到64层,夺个全国第一高楼,成为珠海市的标志性建筑。到1994年年初,设计方案又改为要盖到70层。这就是最后导致史玉柱身败名裂的巨人大厦的投资决策过程”。“在当时,盖一座38层的大厦,大概需要资金2亿元,工期为2年,这对巨人集团来说,并非不能承受之重,可是,盖70层的大厦,预算就陡增到了12亿元,工期延长到6年。这不但在资金上缺口巨大,而且时间一长,便也充满了各种变数。可是,史玉柱却信心十足。当时巨人的M-6403汉卡在市场上卖得十分火爆,1993年的销量便比上年增长了300%,每年回款有3 000多万元,如果保持这样的势头,盖楼的资金应该不成问题。史玉柱犯了一个很多青年企业家都容易犯的错误:把预期的利润当成了实际的收益,并以此为基数,来设定自己的规划”。(《大败局1》吴晓波著,2013年,第31页)吴晓波先生给史玉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把巨人大厦的建成建立在公司很理想的收益情况上。这个归结固然不错,但是我要说,巨人集团因巨人大厦而轰然倒下(破产),更在于公司规章制度的严重缺失上。一个规章制度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的企业,绝对不允许企业老总一而再、再而三地儿戏决策,从38层改为54层,从54层改为64层,从64层改为70层,要知道这是犯规犯法的。一个儿戏决策,就可以将公司命运葬送。

企业要有好的规章制度,万通公司老总冯仑就有此认识,他认为,“老板消灭身边最后一个对他个人忠诚的人,让所有员工去忠诚于体制,忠诚于公司的制度”;“好的公司没有秘密,唯一保险的办法就是按规则办,按法律规章办”。(《野蛮生长》冯仑著,2013年,第166页)他还认为,“老板身边直接对他忠诚的人在减少,遵守制度的人在增加,公司的规范和透明度在增加”,这是企业进步的标志。(同上,第165页)

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的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来说特别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帛书本《老子》第26章)即:

上一篇我真高兴

下一篇倾斜角与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