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主君的太阳范例6篇

韩剧主君的太阳范文1

《拥抱太阳的月亮》改编自韩国著名作家郑恩阙的同名小说,其故事背景绕开了几乎已经被拍过一整轮的朝鲜古代史中的任何一位王,而采用了网络小说中常见的“历史架空”的手法,推出了一位自称“作为君王长成寡人这样也不容易”的霸气少主李暄,立马就让观众产生了新鲜感。再者,同样是宫斗,又因为星宿厅巫术强大的巫女们的存在,为宫斗添加了魔幻主义元素,无论是能够预见到李暄与烟雨未来命运的巫女阿里,还是用黑巫术让烟雨假死的巫女张氏,她们的出现和在剧情中的所作所为,只是起到了推动剧情的作用而非主角,但依靠她们带来的魔幻情节则成为了又一个打动观众好奇心的原因。

因为整个故事涉及到了巫女,所以巫术让烟雨之死来得太快、太猛、太惨,留在观众脑海中的除了李暄一声声的呼唤“烟雨啊,我的嫔”,还有所有人的泪水。故事依旧在继续,烟雨之死变成了每个人心中的一道墙。所以当成人演员的戏开始,观众看到了孤傲而寂寞的李暄,外表阳光内心满是哀伤的阳明君,痛苦地扮演着中殿这个角色的宝镜,无法辅佐王的许炎。其实巫女于巫术的设定是双刃剑,当失去记忆的烟雨化身巫女月,重新回到李暄的身边,这段故事又有了让人再次心动的理由,这段被迫停止的爱情终究会回来。

如果对于主线烟雨与李暄的悲情苦恋感到疲惫,那么旼花公主对着意中人许炎的疯狂追求、雪总是默默注视着自家公子许炎的一切、宫女看到成均馆万人迷许炎就仿佛看到了天神,这些个此起彼伏的篇章则是最好的情感缓冲。

童星是关键爱情永不变

如果没有金有贞、吕珍九、李敏豪、徐智熙这些演技精湛的小童星们,《拥抱太阳的月亮》未必能够创下收视奇迹,他们的存在让人明白了什么叫做“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会演戏的童星会用自己的演技说话,这些从小在片场成长起来的小童星们练就了一身的看家本领,似乎没有什么角色是他们驾驭不了的。

少年烟雨的扮演者金有贞也是一位让人赞叹的有着天才般演技的少女演员。她所饰演的少年烟雨冰雪聪明,同时又不仅仅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庸俗贵族小姐,才学丰富的她对世间万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因是小女儿就唯唯诺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金有贞完美地演绎了知书达理、令人一见倾心的烟雨的少女时期,才让李暄和阳明君后来对于死去的她念念不忘显得合情合理。金有贞、吕珍九、李敏豪都是已经参演了众多作品的实力派,并且金有贞先后与吕珍九、李敏豪分别在《一枝梅》、《九尾狐姐姐传》中有过合作,三个人自然是十分默契的。金有贞,看起来文静,实际上性格直率,这位自认为唯一比韩佳人出色的地方在于体力的小女孩把“徐烟雨”这个角色演活了,她的灵动、善良与哀伤感染着每一位观众。说金有贞是韩剧的熟面孔一点也不过分,看着她长长的作品列表,你会明白她的演技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境界。吕珍九在出演《拥抱太阳的月亮》之前算不上是男童星的领军人物,但是通过演绎少年时代的李暄之后,相信会有更多观众期待他今后的作品。两位小主角之间的对手戏充满了萌点和笑点,堪称该剧前6集的精华部分。和吕珍九相比,李敏豪的的电视剧作品不少,这次出演的小阳明君其实丝毫不逊色于小李暄。

在这个时刻都会有人吐槽剧情太狗血,三角恋太无聊的时代,人们仿佛已经忘记了当年《蓝色生死恋》及《冬季恋歌》热播时的万人空巷情景,再次感受让人无以自拔的“虐恋情深”正是《拥抱太阳的月亮》所具有的魅力。

剧荒时期风向标

童星的给力表演配合创新的魔幻爱情题材正是《拥抱太阳的月亮》俘获观众的剧情内容部分,但是仅仅靠这些还不足以将该剧打造成“国民古装大戏”,有了精兵强将还需研究如何排兵布阵。打造两组年纪、长相、性格各不相同的花样美男是该剧的“孙子兵法”。先是由少年演员吕珍九、李敏豪、林时完、李源根组成的古装少年组,这四人中,吕珍九和李敏豪是著名的童星,而李源根和出身偶像组合帝国之子的林时完则是第一次出演韩剧。四位翩翩少年以各自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演技一开始就让众多女性观众为之倾倒,可以说《拥抱太阳的月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收视佳绩,他们是大功臣。要知道,在以广大中青年女性为主要收视群的韩剧市场,四位小正太会虏获多少“妈妈饭”“姐姐饭”的心,况且他们演得真心不错,尤其是扮演少年“李暄”的吕珍九,出道作品便是《悲伤电影》,现在他几乎是各种花痴姐姐的梦中情人,不仅演出了幼年世子的顽皮、自负与雄心,对初恋情人“徐烟雨”的怦然心动更令观众揪心,又演出了少年情窦初开后初恋的怦然心动,到最后初恋情人逝去的悲痛哀伤。

韩剧主君的太阳范文2

成名前就喜欢熊顿漫画

韩延1983年出生在济南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受父亲影响,他中学时已萌生当导演的念头。“爸爸年轻时想学画画却遇上了上山下乡,只能自学画画。我从小看爸爸画的油画,听他吹口琴,慢慢地我开始想,到底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完全地表达自我?于是,我想到了电影。”

中学毕业后,韩延考入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大学期间,他独立制作了多部青春短片,屡屡在大学生电影比赛中获奖。执导《第一次》大获成功,韩延的导演之路便愈走愈明朗。有趣的是,期间,一个笔名为“熊顿”的美女漫画家的作品引起了韩延的关注。

熊顿原名项瑶,出生于浙江松阳。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电影院职工。女孩生性顽皮,曾“偷喝爸爸的酒醉倒;往外婆的茶里猛加白糖;手持板凳追打男生”,这些儿时的糗事,都被她自我曝露在漫画中。在嘉兴上完大学后她便只身闯荡上海、北京。

熊顿因绘本作品《熟女养成日志》一炮而红,被赞为“中国的高木直子”。此后陆续出版《熟女“房”事心经》、《减肥侠》、《世博原创漫画丛书-三毛寻宝记》等,都大受欢迎。因经常看她的作品,韩延成了熊顿的忠实读者。

不幸的是,2011年8月21日清晨,熊顿起床后突然晕倒在地,送医院后检查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从病发昏倒住院到2012年夏天第一次出院,这期间种种生活琐事和治疗过程,都被当时不到29岁的她用搞笑漫画记录下来,开始在网络上发表。在漫画中,呆萌率性、头上还竖着两个“熊耳朵”的熊顿,无论面对疼痛难忍的胸腔穿刺检查还是因化疗而大把脱落的头发,都能笑口常开。绝症中的她不忘花痴帅气的医生,依旧享受美食和美容,幽默面对每一个旁人难以想象的难关。

熊顿的乐观精神迅速引起了关注,原帖的访问量达到数百万。陈坤、王菲、姚晨都曾在微博上为熊顿送祝福。熊顿还因此被大家称作“最搞笑的抗癌漫画家”。当时,韩延很敬佩这个坚强女孩,便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熊顿。这位美女漫画家告诉他,小时候因为经常泡在妈妈工作的电影院看电影,她曾经梦想未来能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如果能将《滚蛋吧!肿瘤君》改编成电影就好了。

这个题材引起了著名制片人江志强先生的重视,他曾是电影《第一次》的监制。江先生听完韩延讲述的故事,便马上请人写剧本。因当时熊顿病情好转,她还亲自参与到剧本的创作中,那时剧本已经有一个雏形了。熊顿在第一稿剧本完成后甚至开玩笑地说,只有两个人可以演这个角色,一个是她自己,一个就是白百何。

“很遗憾,她当时真的很想跟着一起拍摄”

2012年8月,熊顿的漫画《滚蛋吧!肿瘤君》出版。韩延非常高兴,还专门给她发短信表示祝贺。而此时,女孩因病情复发再次入院。2012年11月16日,她竟突然病逝。韩延和许多网友一样,不愿相信她的离开。熊顿最后的微博发表于11月9日,称“因为放疗性肺泡炎,我得住很久医院了。除了看美剧别的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一开口就咳嗽,真讨厌。”

为了满足熊顿生前让白百何演自己的愿望,韩延很快就同白百何进行了沟通。他觉得让白百何出演得绝症后仍爽朗乐观的女主角再合适不过。果然,白百何看完剧本后非常喜欢熊顿这个角色。

白百何为角色努力备课、力求逼真。剩下的问题是:曾在漫画中被原作者花痴过的“梁医生”由谁扮演?“当时几乎找遍了业内所有的一线男演员。但梁医生的戏都是在陪衬熊顿,大腕们都不愿意演。”韩延说,在《窃听风云3》放映期间,他们试图联系吴彦祖,但由于当时他母亲肠癌复发,吴彦祖已经解散了国内的经理人公司回美国陪家人。

后来,经过江志强以及尔冬升太太罗晓文的推荐,剧本终于递到了吴彦祖手上。很快,吴彦祖便确认出演这部电影。因为他也刚刚经历了陪妈妈跟肿瘤君战斗的日子……

拍这个片,韩延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把漫画的质感传承下来。比如病发时的那种疼痛感,表演时该怎么去拿捏?为此他甚至专门找了个肿瘤专家,每天都跟在组里。“我们甚至试过用物理方法来催吐,百何后来吐到都有生理反应了,我记得我拍了3到4条,最后用了一条,因为她有个细节,就是床上站起来时,第一下没站住,这种下意识反而是催吐或其它物理方式达不到的效果。”

影片的结尾,熊顿以视频的形式现身主持了自己的葬礼,这一幕把无数人都看哭了。韩延说,这个尾其实是创作出来的,并非其真实经历。但片中熊顿对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妈,我再也不会疼了”,确实是女孩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当时在拍摄现场,白百何说出这句台词时,全剧组的工作人员几乎都在掉泪。

用“冲奥”告慰天堂里的你

现实生活中,熊顿用无厘头的幽默笑对病魔;电影里,白百何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正是她乐观精神的具象化。对她来说,世上无难事,面对病魔也不过是轻松地说一句:“肿瘤嘛,切掉啦!”对,就是这么简单,她愿用微笑对你,赶走这个世界的阴霾。

2015年8月13日,《滚蛋吧!肿瘤君》在全国公映,没想到,市场前景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的它,却人气爆棚,原本估计票房不会达到1亿的该片,竟连续两周蝉联内地票房榜冠军,一口气突破4.6亿元,创造了历年8月份上映的华语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鲜为人知的是,在拍摄过程中,韩延身边也有些朋友因为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节奏快,得了一些本不该这个年龄得的疾病,甚至还有朋友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我就突然觉得我们本该喝喝酒聊聊青春的这一代人,突然要开始学会面对生与死的问题,可能有点沉重。但好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说,从明天开始我要健身了,要每天给妈妈打个电话。”韩延觉得,这正是他拍《肿瘤君》的价值所在。

令韩延十分震惊的是,10月9日,《滚蛋吧!肿瘤君》非常爆冷地入围奥斯卡。不是种子选手《狼图腾》,也不是盛传的《山河故人》,它将代表中国内地出征第8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上一次中国内地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后提名名单的电影,还是第75届时张艺谋的《英雄》,距今已经12年之久。

10月中旬,韩延抵达浙江松阳,决定和在天堂里的美女漫画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熊顿的家是坐落在瓯江旁边的一栋三层小楼,熊顿妈在家门口给了导演一个深深的拥抱。熊顿的房间在这座楼房的三楼,一间卧室,一间工作室。室内布置一直保持她生前的样子。

熊顿的工作室里,摆着很多她生前的漫画手稿和相册。韩延从第一本第一页起,一页一页地翻看,表情专注,又不时被漫画的内容逗笑。仿佛在跟熊顿聊天。韩延发现,女孩大多数照片都跟她作品里表现的一样,表情夸张搞怪,几乎没有一张正襟危坐的照片。这也能看出她是多么特别。

韩剧主君的太阳范文3

韩延1983年出生在济南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受父亲影响,他中学时已萌生当导演的念头。“爸爸年轻时想学画画,考上很好的学校,但没有钱读,于是自学画画,却遇上了上山下乡。我从小看爸爸画的油画,听他吹口琴,慢慢地我开始想,到底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能够完全地表达自我,我想到电影。”中学毕业后,韩延考入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入学时老师问他,如果这辈子你只有机会拍一部电影,你会拍什么题材?韩延说他要拍一部青春片,希望找到这个时代的青春情怀。大学期间,他独立制作了多部青春短片,屡屡在大学生电影比赛中获奖。2008年,他被曾志伟看中,拍摄《九降风》的内地版《摊开你的地图》,可惜电影未能公映。

直到执导《第一次》大获成功,韩延的导演之路才愈走愈明朗。有趣的是,其间,一个笔名为“熊顿”的美女漫画家的作品,引起了韩延的关注。熊顿原名项瑶,出生于浙江松阳。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电影院职工。女孩生性顽皮,曾“偷喝爸爸的酒醉倒,往外婆的茶里猛加白糖,手持板凳追打男生”,这些儿时的糗事,都被她自我揭露在漫画中。在嘉兴上完大学后她只身闯荡上海、北京。作为一枚资深熟女+剩女,她不停找房,不停搬家,经历过噩梦一样的合租伙伴,也在租房中体味难得的甜蜜友情,还曾有过被房东扫地出门、连夜找房的酸楚与无奈。

熊顿因绘本作品《熟女养成日志》一炮而红,被赞为“中国的高木直子”。此后陆续出版《熟女“房”事心经》《减肥侠》《世博原创漫画丛书――三毛寻宝记》等,同样大受欢迎。因经常看她的作品,后来韩延甚至成了熊顿漫画的忠实读者。

不幸的是,2011年8月21日清晨,熊顿起床后突然晕倒在地,送医院后检查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从病发昏倒住院,到2012年夏天第一次出院,这期间种种生活琐事和治疗过程,都被当时不到29岁的她用搞笑漫画记录了下来,开始在网络上发表。在漫画中,呆萌率性、头上还竖着两个“熊耳朵”的熊顿,无论面对疼痛难忍的胸腔穿刺检查,还是因化疗而大把脱落的头发,都能笑口常开、奉献新颖脑洞。绝症中的她不忘花痴帅气的医生,依旧享受美食和美容,幽默面对每一个旁人难以想象的难关。

熊顿不求同情、永不绝望的乐观精神迅速引起了关注。尤其她幽默细腻的笔触,让无数网友捧腹又泪奔。原帖的访问量达到数百万,陈坤、王菲、姚晨都曾在微博上为熊顿送祝福,熊顿还因此被大家称作“最搞笑的抗癌漫画家”。当时,韩延很敬佩这个坚强女孩,并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熊顿。这位美女漫画家告诉他,小时候因为经常泡在妈妈工作的电影院看电影,她曾经梦想未来能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只是因受日本著名漫画家鸟山明《七龙珠》的影响,而不可救药地迷上了漫画。一次,熊顿突发奇想,真诚地对韩延说,她非常期待能将《滚蛋吧!肿瘤君》改编成电影,见这位新锐导演对之颇感兴趣,熊顿非常开心。

这个题材引起了著名制片人江志强先生的重视,他是电影《第一次》的监制,以及扶韩延上战马的人,同时也是为了拍《捉妖记》差点倾家荡产但最后票房超过20亿的那位。江先生听完韩延讲述的故事,便马上请人写剧本。因当时熊顿病情好转,她还亲自参与到剧本的创作中,那时剧本已经有一个雏形了。熊顿在第一稿剧本完成后脑洞大开,甚至开玩笑地说,只有两个人可以演这个角色,一个是她自己,一个就是白百何。

她走后,他用电影来还原

2012年8月,熊顿的漫画《滚蛋吧!肿瘤君》出版。韩延非常高兴,还专门给她发短信表示祝贺。他不知道的是,此时,女孩因病情复发再次住院。韩延更没想到的是,3个月后的11月16日,她竟突然病逝。这天晚间8:54时,一直由熊顿本人更新的微博“@熊顿XD”贴出一则消息,间断的一行字:“项瑶,我们亲爱的熊顿,已于今天17:25分离开。感谢这么长时间以来大家对她的支持与关爱。愿她在天堂还像以前一样快乐,安好。”

韩延和许多网友一样,不愿相信她离开。熊顿是个非常活泼的女孩,她其实有过一个设想,想跟韩延他们一起拍这部电影,然后她在剧组里面每天画一幅漫画,最后出一个合集,叫《滚蛋吧,导演》。但最终她未能完成这个心愿,就匆匆走了,这让韩延颇感遗憾。

众所周知,《滚蛋吧!肿瘤君》的原著是由一页一个故事的短篇漫画集结而成,要把它串成一部长篇电影,难度非常大。令韩延颇感欣慰的是,熊顿的生前好友在她离开后的两年里一直努力撰写剧本,推进电影项目。因此当2014年他收到剧本时,激动得一夜未眠,说没想到还能跟熊顿“再续前缘”。

其实在此期间,韩延一直在紧张筹备江志强投资巨大的一部民国题材商业片,很巧的是这部电影是白百何主演的。看到《滚蛋吧!肿瘤君》这个剧本之后,他再次被熊顿的故事深深打动,因为这个题材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就马上建议江老板先拍《肿瘤君》,没想到竟得到这位金牌制片人的大力支持。这让韩延非常感动,他知道,如果从票房角度考虑的话,应该先拍那部民国题材商业大片。何况当时都已经在上海搭景了。

为了满足熊顿生前让白百何演自己的愿望,韩延很快就同白百何进行了沟通,二人很熟,韩延首次执导的电影《第一次》,白百何就来客串,而且两人还是中戏的同学。他觉得让白百何出演得绝症后仍爽朗乐观的女主角,再合适不过。果然,白百何看完剧本非常喜欢熊顿这个角色。

白百何为角色努力备课、力求逼真。剩下的问题是:男主角是谁呢?后来,经过安乐总裁江志强以及尔冬升太太罗晓文的推荐,剧本终于递到了吴彦祖手上。没有人知道,在母亲也罹患癌症去世后,这位以孝心著称的“男神”读完剧本后是什么感受。但很快,在吴彦祖用skype与导演韩延聊过两小时之后,便确认出演这部电影。其实他也刚刚经历完陪妈妈跟肿瘤君战斗的日子……这让韩延惊喜异常,他说,“吴彦祖就是熊顿生前的男神,如果女孩知道他来演了这部戏应该会很开心。”

拍这个片,韩延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把漫画的质感传承下来。比如肿瘤病发时的那种疼痛感,表演时该怎么去拿捏?为此他甚至专门找了个肿瘤专家,每天都跟在组里,对方每次说完症状反应后,韩延还会让助手给其他医生打电话,结果发现有的病人有窒息感,有的人就直接晕倒了。“我们甚至试过物理反应来催吐,百何后来吐到都有生理反应了,我记得我拍了三到四条,最后用了一条,因为她有个细节,就是从床上站起来时,第一下没站住,这种下意识反而是催吐或其他物理方式达不到的效果。”

影片的结尾,熊顿以视频的形式现身主持了自己的葬礼,这一幕把无数人都看哭了。韩延说,这其实是创作出来的,并非其真实经历。但片中熊顿对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妈,我再也不会疼了”,确实是女孩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当时在拍摄现场,白百何说出这句台词时,全剧组的工作人员几乎都在掉泪。

值得一提的是,韩延还在二次元幻想场面里,煞费苦心地植入了熊顿最喜欢的美剧《行尸走肉》。他说:“如果熊顿有机会看到它,应该会很高兴的!”

再“冲奥”,告慰天堂里的你

“工笔琼瑶风美少女”、“宇宙超级美少女”,这是熊顿眼中的自己。“中二少女”、“霸气女汉子”,这是除了熊顿之外所有人对她的评价。这么一个“身娇体弱易推倒”的姑娘,在电影里却颇有一番“英雄”气派。当然了,这都仅存于这个“脑洞大开”的漫画家的想象里。身披大红色披风,一拳打得世界天崩地裂,俨然一副“美国队长”的派头;手持双枪,百发百中,一记漂亮的回旋踢,又一位打败僵尸赢得帅哥归的中国版“米拉・乔沃维奇”就此诞生;天地素白,晕倒湖边,却得帅哥拥抱一个和香吻一枚……

现实生活中,熊顿用无厘头的幽默笑对病魔;电影里,白百何的天马行空、奇思异想正是她乐观的具象化。一个欢乐洒脱的女孩在尽情享受着自己的人生,大声地呼喊着生活口号:“抓紧有限的时间燥起来。”她玩蜥蜴、吃驴打滚、飚机车、喝大酒、看摇滚、单恋帅哥男医生……她乐观豁达,神经大条,风里来雨里去,脸上却总是充满阳光。对她来说,世上无难事,面对病魔也不过是轻松地说一句“肿瘤嘛,切掉啦”。对,就是这么简单,她愿用微笑对你,赶走这个世界的阴霾。

韩剧主君的太阳范文4

(一)

戏的冲突一环扣一环;外在的冲突是写刘邦(后来还有吕雉)和韩信之间的冲突;内在的冲突则聚焦在萧何身上,作者着重写萧何的内心冲突。

戏一开始,即展示了封建君王对有功之臣心存疑惧;接着,写了韩信的“率性”遭疑,写了韩信对钟离昧的仁义之心又遭忌讳,而这些矛盾却集中在萧何身上,因为刘邦对韩信的疑惧皆通过萧何去处置韩信,这都激发起萧何的内心冲突。萧何既忠心耿耿地侍奉君王,又要保护自己的知己韩信;他尊奉刘邦,又不愿反韩。他为人的信条是:为人要讲方圆,要讲规矩,通俗些讲是为人要讲仁义道德,他一直在为此而矛盾着。陈的叛变和刘邦的平叛,把吕雉推到了戏剧冲突的台前;吕雉为了维护太子继位而要除掉韩信,她把萧何召进宫,这就使萧何内心冲突炽烈化,最后萧何违背自己的仁义信念,使自己处于道德观分裂的绝境。萧何第一次“月下追韩信”是为了推荐韩信(“今日里萧何荐良将”《萧何月下追韩信》唱词);这次“追韩信”却是为了杀韩信,作者对历史和人性弱点给予了沉重的鞭鞑,并流露出了苦涩的嘲笑。

最后作者把一句谚语用作唱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岂能由萧何。”这句唱词突显了戏的哲思:封建时代人性的悲剧。《成》剧的编导在戏里不仅超脱于政治的评价,也超脱于简单的道德评价,而写了封建时代人性的悲剧。编导者思索的聚焦是封建时代,这一思索引起今天观众心灵的震颤。观众不是要追究历史的细节,使观众思索与震颤的是封建时代的“亡灵”,存在于人性中的“亡灵”!

这个戏实际上写了封建时代人性的悲剧,这是深刻的,但是还应该看到,《成败萧何》写人性的悲剧,在文学上有自己的智慧:

一、汉刘邦的性格处理不是简单化。刘邦在改诏上(把自己诏告上的韩信两个字作了微妙的调整,把对韩信的宣判摘开);到后来要韩信献出钟离昧的人头时,在萧何的劝谏之下刘邦突然反过来,主动表示把钟离昧的人头发还,赐他全身下葬等等,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君主,思想、性格写得比较立体。

二、还在于作者深刻地挖掘了封建时代的人性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人性的阳光:韩信与钟离昧的关系写的是仁义。在刘邦的威逼下,在如何对待钟离昧的问题上,描写了许多韩信的仁义,也写了钟离昧为了保韩信宁可自刎;韩信和钟离昧两人都愿把自己的死来换取对方的名声与气节。于是,在尖锐地刻画封建时代人性的悲剧时,编导者写出了人性的光辉!在深刻揭示人性可悲的同时,传递出了作者对待人性总体上的乐观信念,而把焦点集中在时代和时代的“亡灵”上,这是十分可贵的!

作者为了传递自己的哲思在人物的塑造和人物心灵的揭示,场面的铺排上做的是精彩的,受到观众的称赞;但是在萧何的复杂心路历程的揭示方面,好像还有进一步开掘的余地;如在吕雉的威逼下,萧何的“第二次追韩信”的思想冲突的内容以及他最后抉择的“内心根据”似乎还可以深掘;我以为这恰是萧何冲突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是该剧哲思的焦点,可考虑动用那些能够传得开去,留得下来的全剧“核心唱段”来充分抒发,揭示“成败岂能由萧何”的哲思。

(二)

《成败萧何》中演员的唱和做方面也有好的成就(如陈少云的萧何,安平的韩信,郭睿的吕雉,何澍的刘邦),有好几段可以说是声情并茂;比如萧何挡驾的一段戏展现了精彩的身段美,演员有相当的功力。

韩剧主君的太阳范文5

关键词:《史记》 司马迁 称谓特色 悲剧审美倾向

在诸多关于司马迁与《史记》所启示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当中,“《史记》的悲剧美与司马迁审美倾向”问题似乎一直热议不断,但多数均从部分个案人物分析或者整体的文艺理论角度出发。本文拟以《史记》记载的悲剧人物之称谓类型情况为考察点,试图通过穷尽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和思考司马迁的悲剧审美倾向以及相关问题。在考察分析之前,本文有3个问题需要说明:

1.关于《史记》人物穷尽考察分析的选取范围问题

《史记》主要记叙的人物,主要集于列传、世家、本纪三个部分当中,又由于世家和本纪对人物身份有特定要求,使得司马迁难以作出过多的主观倾向取舍,把世家与本纪作为穷尽分析的对象无疑有失科学,因此本文考察的对象主要就集中于“列传”中的主要人物。而在七十列传中,诸如:《东越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货殖列传》、《龟策列传》,也因内容重点记述不在人物,所以也不在本文考察之列,实际选取是62篇。

2.本文对于《史记》历史人物是否悲剧人物的界定问题

恩格斯于1859年5月18日在《致裴・拉萨尔》的信中说:悲剧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1]P346“英国美学家斯马特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怯懦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的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2] P270-271本文依据上述两段引语作为《史记》中的主要人物是否悲剧人物的界定标准。

3.本文拟以《史记》中悲剧人物为考察对象的原因

根据上述1、2界定,通过穷尽式统计分析,得出《史记》62列传的所涉及的117个主要人物中,悲剧人物有92人,比率高达78.63%。作为正史,史家对人物的称谓,一般是客观地称呼传主,但考察“列传”中司马迁对主要人物的称谓情况,尤其是对待比率高达78.63%的悲剧人物,司马迁似乎并未完全遵守这一规则,原因何在,这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本文对《史记》62列传中的主要人物的称谓类型进行穷尽式统计分析,然后又将其中92个悲剧人物主要称谓类型进行如下分类:(之所以强调统计的是其“主要称谓”类型,是因为司马迁就每个人物同时给予了不同称谓,比如管仲,司马迁在文章中称呼为“管仲”,出现18次,同时又给予了“夷吾”这一称谓,出现1次。以下分类统计则是针对每个人物不同称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类进行。)

1.直呼其姓名(“姓M氏+名”)。此类人物有廉颇、颜回、吴起、范睢、蔡泽、白起、苏秦、张仪、甘茂、田儋、伏生、乐毅、宁成、蒙恬、虞卿、周昌、袁盎、彭越、陈馀、吕不韦、卢绾、邓通、主父偃、张耳、季布、优孟、优旃、王翦、董仲舒、鲁连(鲁仲连)、邹阳、田叔、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李离、石奢,共计39人。

2.直呼其姓字(“姓M氏+字”)或者字。此类人物有荀卿、屈原、(伍)子胥、庄(郑当时)、子路(仲由),共计5人。

3.直呼其名。此类人物有(韩)非、安国(韩长孺)、(李)广、(黥)布、信(淮阴侯韩信)、(司马)穰苴、(晁)错、(冯)唐、(李)斯、张汤、(辕)固(生)、(申屠)嘉、(赵)禹、(淳于)意、(郭)解、(郅)都、(王)温舒、(魏)豹、(韩)信(韩王信)、(卫)绾、(直)不疑、(张)释之、(蔺)相如、(栾)布、(淳于)髡、(司马)相如、(汲)黯,共计27人。

4.称其封号(“封号+姓名”M “姓名+封号”)或者官职名、谥号。此类人物有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吴王(刘濞)、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厉王(淮南王刘长)、穰侯(魏冉)、太史公、伯夷、叔齐,共计13人。

5.称“姓M氏+公M君M子M生”或者直称“公子”。此类人物有申(培)公、商君(商鞅)、孟子、孙子(孙武)、贾生(贾谊)、郦生(郦食其)、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共计7人。

6.依据历史M世人称谓习惯。此类人物只有扁鹊(秦越人)1人。

二.《史记》列传中悲剧人物不同称谓类型所反映的审美倾向

1.第一种称谓类型

第一种称谓类型“直称姓名”属于一般称谓。中国古代对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①自称姓名或名。②用于介绍或作传。③称所厌恶、轻视的人。显然,司马迁直称姓名属于第二种情况:用于介绍或作传。《史记》作为一部正史,司马迁这样做,是符合正史对史家在人物称谓上的要求的,客观地来称呼传主。既然是客观的来称呼传主,对于笔下直呼其名的不同人物,在审美倾向上,司马迁持有的均是一种不透露丝毫个人情感的中立态度。

2.第二种称谓类型

第二种称谓类型属于敬称。自周代开始,人不但有“名”,而且还得有“字”。“字”,是在“名”之后新增的称呼。《xY・士冠Y》:“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唐人孔颖达为《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时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代尊卑等级森严,在称谓上也有所反映,“字”的产生,显然是出于避讳,便于他人称谓,出于对平辈或尊辈礼貌和尊敬、亲近的伦理需要。司马迁则借助称“字”反映尊敬态度的效果,将其内心强烈的悲剧审美意识寄予在这一组悲剧人物称谓类型上,通过敬称达到对他们保持志向、情操不移、与苦难命运抗争,甚至不惜舍弃生命的精神的肯定和称颂。

3.第三种称谓类型

第三种称谓类型最能反映作者强烈的悲剧审美意识倾向。《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名一般是父母长辈所取,供长辈呼唤,同辈人之间一般不用,所以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称谓习俗中,除了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尊者对地位比自己低的都可以称呼名,自我介绍和自称也都是用名以外,平辈之间、后辈对前辈“直呼其名”往往被视为不敬之无礼行为,除非是熟习的朋友,则可以不拘Y法Q名。这里司马迁以“直呼其名”的方式,丝毫没有一丝不敬之意,相反由于作者强烈的悲剧审美意识倾向,称谓笔下众多未曾谋面的历史悲剧人物,是基于认同并赞赏他们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不屈不挠,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言,并以此激励自己,因此司马迁能够跨越时间的距离而将其视为相熟的朋友,“直呼其名”,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4.第四种称谓类型

第四种类型也属于表示尊敬的称谓方式。因为依据古人称谓习惯,对人称字已是表示尊敬,有人认为这样还不够,于是就称官爵或者封号;至于谥号,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往往选用一些含有褒贬色彩的字,并赋予它特有的固定的含义。在这里,司马迁以此种称谓方式对待这些悲剧人物,仍然源于其悲剧审美意识倾向,尽管他们当中大多数是常规性的悲剧人物,他们也有未竟之事,司马迁把他们不成功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他们自身的原因,但司马迁在哀叹他们的同时主要赋予了他们于后世的一种警示的作用,表现在称谓上仍不失一种尊敬;至于司马迁自称“太史公”,联系其悲惨遭遇,想必在於他个人对“太史公”@个官职的重视与生命的意义。

5.第五种称谓类型

第五种类型属于钦敬、喜爱的称谓方式。以“公”、“君”、’“子”、 “生”、 “公子”称呼所尊敬喜爱的人是常见的古人称谓习俗,司马迁以此方式称呼笔下所选悲剧人物,与其悲剧审美意识倾向密不可分。在司马迁看来,承天之大任者,大多结局为抱负难以实现,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认同的一个普遍现象,并且主要由于外在原因决定了他们志向难酬,感同身受,在称谓中冠以“生”字,则显得亲切;至于直呼“公子”,战国四公子传并列,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三人均称其封号,唯有信陵君,司马迁大书“魏公子列传”,传中“魏公子”出现4次、“无忌”出现3次,其余从头到尾呼之“公子”多达143次,司马迁内心对其强烈的尊崇之情不言而喻。

6.第六种称谓类型

第六种称谓类型属于敬称。司马迁笔下之“扁鹊”实为春秋战国时代名医秦越人,由于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以示尊敬。然而一代神医秦越人结局却非常悲惨,司马迁为之作传,其悲剧审美意识倾向决定他沿袭这一称谓方式,不仅显示了司马迁对秦越人的尊敬,而神医“扁鹊”尽然死于被自私挤压而产生褊狭和邪恶的丑恶人心,由此,司马迁对志向难酬的外在原因的无限感慨之情得以尽释。

三.由《史记》列传悲剧人物不同称谓类型的审美倾向比列所带来的思考

1.“直称姓名”称谓类型比率

《史记》62列传中92个悲剧人物中,采取此种称谓方式的共计39人,所占比列只有42.39%,说明司马迁比较客观、冷静地称呼悲剧人物称谓比例较小。

2.非“直称姓名”称谓类型比率

之所以作一个“非‘直称姓名’称谓类型比率”的数据统计,源于上述(三)部分内容的分析,除开“‘直称姓名’称谓类型”,其余称谓类型所反映出的司马迁的审美倾向是一样的,即《史记》62列传之92个悲剧人物中,53人的称谓审美倾向一致,所以“非‘直称姓名’称谓类型比率”为57.61%。

我国古人的称谓现象比现在复杂得多,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同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称谓,但不管怎样,正史对史家在人物称谓上的要求,一般是客观地来称呼传主:直称姓名。正如本文开篇所言,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悲剧审美问题,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但主要是从整体的文艺理论角度或者部分个案人物分析上出发,而本文该部分从人物称谓入手,通过穷尽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57.61%的“非‘直称姓名’称谓类型比率,足以证明了正如无数前人所言,司马迁在《史记》中强烈地表现了他的悲剧审美意识,因而在选取了大量历史人物作传时,其悲剧审美意识从人物称谓特色上也获得体现。

四.《史记》历史人物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司马迁在《史记》中强烈地悲剧审美意识,从悲剧人物称谓类型数据比率得以充分反映。正是这种无法遏制的强烈的悲剧审美倾向,使得他情不自禁地将其倾注到笔下所选取了大量历史人物身上,而《史记》中历史人物表现出来的悲剧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勇气直面现实所遭遇的一切挫折和磨难,与其在苦难中沉溺,不如微笑坦然面对并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抑或在苦难中的凤凰涅,更能深刻彰显生命个体在人生旅途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科斯.马克思恩科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韩剧主君的太阳范文6

关键词:韩剧;编剧;国产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10-01

一、人员构成与剧本偏向

编剧是戏剧的血脉与灵魂,是贯穿整部电视剧的支架,是创造人物、指引事件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根据每个国家电视剧受众的不同,中韩剧都独具风格。

韩国编剧的产生模式,同大部分电视剧大国相同,剧本征集选拔编剧和编剧的专业培训,如高等院校、编剧专业学校等。但是韩剧的独到之处在于大热韩剧的编剧较为固定,以女性居多。金牌编剧金英贤以《大长今》、《善德女王》荣登一线编剧的行列,轻喜剧偏好者洪氏姐妹的《我的女友是九尾狐》、《我的女孩》、《主君的太阳》等都是超高收视率,金恩淑也以《继承者们》、《绅士的品格》、《巴黎恋人》等作品被观众熟知。

韩剧为每个人铸造了灰姑娘的梦想。由于韩国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国家,现实中的女性其实大多处于弱势地位。韩剧中的女主角普遍拥有的是一个平凡甚至贫穷的家庭,但是她们却是有着坚强、隐忍、不畏强权等美好品质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中国电视剧行业中男性编剧占据了行业的半壁江山,占据行业顶端的也基本上是男性编剧,例如宁财神《武林外传》、《龙门镖局》,林和平《血色残阳》,高满堂《闯关东》,于正“宫锁”系列等等。这也是中国社会现状的体现。当下中国社会情况复杂,男性女性分别在负责的岗位上,很少有专职家庭妇男妇女。而男士更容易在社会上获得较大的发展和人脉沟通,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生活的感悟,呈现更多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纵观中国电视剧的成长脉络,不难发现,在中国电视剧的历史中,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并不是都市爱情剧,而是历史剧如《大明宫词》、谍战剧如《夜幕下的哈尔滨》、家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等,很少有单纯的爱情剧攻占荧屏。诸多类型的电视剧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中国电视剧迷们的需要。

这也体现了中韩两国电视剧在国际上的区别。韩剧以爱情风靡全球,这是因为编剧针对的不仅仅是韩国的女人,更是面向女性意识崛起的全世界女性,使全球产生共鸣。大热国产剧无论是历史剧、抗战剧、社会家庭剧都是反映对中国古代或是当代的问题,很难走出国门。这也警示国内编剧们,如果想电视剧面向更广阔的受众,需要将针对性群体进行改改变。

二、编剧地位

韩国电视剧在开拍前,都要由编剧、导演、演员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剧本的运作,对细节进行针对性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率高者,由编剧酌情进行修改。商议结束,更改完成后方可开拍。韩国的编剧作为剧组的成员之一,具有非常优厚的权利保障. “电视台播送某个编剧的作品后,可以将其提供给其他电视台或者进行复制发行,但是必须提前书面通知编剧本人;重播费用是编剧稿费的30%;重播后的再拨费用是稿费的15%;此外,提供给国外电视台或者有线电视台时,应向编剧支付供应金额3.5%;假如允许第三方在国内进行复制节目及发行,应向编剧支付供应金额5.5%。” 如此精细的法律条文源于编剧周密的维权意识。

而中国大多数编剧将剧本呈献给投资方,后续工作由投资方占主导地位。针对编剧在整部电视剧中占有的地位问题,某视频网站曾采访诸多著名导演、演员及影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多数认为“编剧为王”的理论是天真的。这与韩国电视剧编剧的主导地位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没有合理的法律条文保障编剧的权益。王兴东说,“编剧这个职业听起来挺神气,可是在行业内最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编剧往往都是以个人名义与影视公司签约,因为法律意识不强等种种原因,合同中包含很多对编剧十分不利的条款,甚至是霸王条款,最常见的一条是“剧本创作到甲方(影视公司)满意为止” 。

三、拍摄模式

韩剧大多采用边写边拍边播的方式,这与美剧的拍摄模式相类似。韩国电视剧开拍前只需要故事大纲,一半全剧的故事梗概和三分之的剧本,甚至更少。开播前期详细准备好三分之一的故事剧本成品。电视剧开拍后一般一周写出二到三集的剧本即可。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民意的调查。

而在国产剧中,写、编、拍三者是独立运作的。这样的运作模式,虽然节省时间、减少投资,但是弊端也显而易见。大多数电视剧都是如此,电视剧单纯按照固有的拍摄模式进行拍摄,通过审查后直接开播,没有通过民意调查,迎合观众的心理,使得许多所谓“雷剧”出现,风评低下,甚至停播,如钟汉良版《新天龙八部》。

国产剧中也不乏优越之处,《汉武大帝》、《甄传》、《还珠格格》、《奋斗》等高收视率在整个影视行业口碑皆佳,并且走出国门。但就编剧行业而言,中国的编剧们还需向韩国编剧一样为自己的利益申请更完备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搜狐:影视编剧维权再行动 出台合同范本抵制霸王条款.

[2]董 .韩剧攻略:当代韩剧电视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