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范例6篇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范文1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一)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疫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当前,我省部分州市血吸虫病流行仍然严重,血吸虫病危害尚未彻底消除。国务院公布施行的《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了各疫区血吸虫病预防、疫情控制、保障措施、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为科学依法防治血吸虫病提供了重要法制保障,对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疫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疫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条例》公布施行的重要性,认真组织学习《条例》,大力宣传贯彻《条例》,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大防治力度,全面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二)疫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血防工作机制,完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春查秋会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述职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血防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确保《条例》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三)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持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与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措施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根据血防规划及年度计划,在安排实施农机推广、农村改水改厕、林业工程、水利建设、“三村四化”建设项目时,要同时考虑血防工作需要,充分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协调安排建设项目,促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四)疫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引导村民组织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逐步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血防组织。

二、深入宣传,动员疫区群众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一)疫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宣传、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将血吸虫病防治宣传教育列入政府及部门工作内容,制定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和方案,组织协调并督促指导新闻单位,采取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展版、民族节日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知法、守法、依法防治血吸虫病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专业机构负责提供宣传教育技术指导。

(二)疫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学习宣传《条例》纳入“五五”普法规划,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到干部职工带头学习,准确理解,全面把握《条例》规定,自觉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

(三)疫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每年5月1日前后,组织开展以宣传贯彻《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条例》和血防知识,提高疫区群众血防知识知晓率,使《条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明确任务,狠抓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工作

(一)要紧紧围绕《****省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2015年)》、《****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20****年)》确定的防治目标任务,加大血防工作力度,确保到20****年底,全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其中弥渡县、剑川县、宾川县、古城区重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二)要认真落实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各级卫生、农业、林业行政部门要重点做好传染源控制工作,大力推进血吸虫病重疫区农村改厕、沼气池建设,确保到20****年全省重疫区村100%的建好沼气池或三格式卫生厕所,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各级农业(畜牧)行政部门要帮助和引导农民圈养家畜、定点放养家畜或不养家畜,禁止在有螺地带放牧和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

(三)疫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卫生、农业(畜牧)部门按照血防工作查病治病规范,同步开展人、畜查病治病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严防血吸虫病传播流行。

四、协调配合,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

(一)疫区各级卫生、农业、水利、林业、发展改革、财政、教育、民政等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落实部门职责,做到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国家下达的卫生、农业、水利、林业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由省级有关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负责,根据当地血防规划目标,优先安排重疫区村和有螺环境开展血防工作。

(二)各级血防办要牵头协调并督促检查血防工作开展情况,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确保综合治理项目安排到重疫区,达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的目标。

(三)疫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审批农业(畜牧)、水利、林业等工程项目时,要将有关血防工程措施纳入项目计划统筹安排。凡是与血防结合的农业、水利、林业建设工程,在执行行业技术规范的同时,必须执行血防技术规范,并按血防技术要求施工。已建成的血防综合治理工程要明确管理部门及使用维护单位的责任,以发挥项目的长期效益。

五、加大投入,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

(一)疫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条例》规定和国家有关财政政策,加大对血防经费的投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财政经费主要用于人畜查病治病、查螺灭螺、健康教育、药品采购、疫情监测、应急处理、督促检查、专题调查、检验检疫、晚期病人救助治疗等补助。卫生、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血防经费的监督管理,严禁截留或挪作他用。

(二)疫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已建成的血防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救治体系,发挥其功能作用,并根据需要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逐步改善血防机构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

(三)要进一步加强血防机构和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的血防工作人员待遇。同时,要加强专业人员技术培训,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和能力。

六、严格监督,落实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责任

(一)疫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着力做好螺情、人间疫情监测和查螺、灭螺工作,发现有钉螺尤其是阳性钉螺地带,要及时做好灭螺灭蚴工作,逐步压缩钉螺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畜感染。农业(畜牧)部门要着力做好家畜监测、检疫工作,加强家畜交易市场监管,规范家畜交易检疫,严格控制病畜流通,严防疫情输入和扩散。要扩大专业监测面,发动疫区群众报病报螺,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建立季度疫情分析机制,为科学防治血吸虫病提供依据。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范文2

[关键词]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湖北省 血防

“”运动结束后,湖北省的血防工作面临严重困难。1962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血防九人小组拟定的《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这一条例成为指导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湖北省委贯彻条例(草案),对全省血防工作进行调整,两三年内,血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运动后湖北省血防工作面临的困难

1957年冬到1960年,湖北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出现了“”。“”过后,湖北省血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第一,血防机构和人T大幅度减少。

1958年的血防“”过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各地、县卫生机构大合并,血防站、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与医院合并。1956年湖北省有血防站38个、血防组245个,血防人员2584人。到了1959年,血防站只有16个,血防组减为178个,血防人员减少到1433人;1960年进一步减少,分别为10个、162个和1145人[1]p961。

1960年卫生机构大合并后,许多房屋、器械设备被其他单位占用,有的血防组无固定住址,工作人员挑着装有粪检工具及医疗器械的箩筐,工作到哪里,吃住在哪里。例如,黄冈专区47个血防组有37个无住房[1]p67。

第二,血吸虫病卷土重来,急性感染非常严重。

“”后,湖北省粮食逐年减产,农村食物短缺,群众严重营养不良,造成浮肿、干瘦、子宫脱垂、闭经病流行。1959年至1961年,除黄梅、南漳、嘉鱼等少数县外,湖北省大多数地区血防工作基本停顿,血吸虫病卷土重来。1963年8月,湖北省委提出,当前疫情十分严重。全省有钉螺面积181.6万多亩,未治疗病人、新发病人和重复感染病人约40万,仍有39个县、市流行血吸虫病[2]。

1960年至1962年,湖北省急性感染发病的人数逐年增多。到1962年10月底,全省已有7058人急性发病,为1961年急性发病2986人的2.36倍。其中,武汉市急性发病最多,有2430人,是本市1961年急性发病231人的10倍以上。其次是荆州专区,1962年急性发病2009人,为该专区1961年急性发病172人的11.68倍。再次是黄冈专区,1962年急性发病1655人,为1961年急性发病797人的2.07倍[3]。

第三,各地严重存在片面生产观点和麻痹思想。

为了增加粮食,各地下湖生产的人数大为增加。黄冈专区1961年下湖生产者达26万人,比1959年9万人增加了2倍多。其中新洲县下湖打草和搞副业的34702人,处在疫区的有19105人,占下湖总人数55.05%[4]。为了增加草肥,孝感专区黄陂、汉阳、汉川、孝感四县下湖打草的群众达11万人,其中汉阳一县下湖打草的就有5万人。滨湖地区夏熟作物被淹时,有的队干部和群众舍不得眼看到手的粮食,不听劝阻下水捞割[5]。

新洲县张渡湖农场一位副场长,怕血防宣传影响生产,竟数次不让血防干部对职工群众宣传血防知识。他说:“你们要宣传血防,我就宣传你们血防站没有事做,搞点钱发工资。”由于防护工作推不动,1962年6月23日,因抢割小麦一次就感染1466人。新洲一中有师生420人支援该场麦收,师生听说有血吸虫病,不敢下水,农场领导和县长说:“你们来是用口头支援,还是用行动支援?”师生们只好下水抢收,结果下水的378人全部感染,1人死亡。阳新荆头山农场804人下湖,据事后对其中751人访问调查,只有128人做了经常性防护,没有发生感染,其余623人没有防护,有313人发生尾蚴性感染皮炎[3]。

第四,血防专业队伍不安心工作,业务水平差,血防站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

阳新县血防站121人中,有74人不安心血防工作。由于收入低,许多人员维持家庭有困难,有70人向行政和工会预支4200元,其中长期负债不能归还的有16人。黄陂县血防站53个干部,仅自己一月的伙食和最起码的零用,就占去了全部工资的1/2或2/3,形成“顾嘴不顾身,顾己不顾家”。1962年有15人申请退职去搞联合诊所或回家生产[6]。很多干部对于何时能消灭血吸虫病感到遥遥无期。个别人甚至认为搞血防是浪费青春[6]。

新添的血防人员业务水平差。1962年,荆州、黄冈、孝感三个专区24个县血防站1125人中,新手就达323人[6]。这些新手,业务技术学习很少,往往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例如,黄陂县站17个医生中,有9人不能处理锑剂的毒性反应,7个化验员有5个不会血检,10个护士有5个不会打针。据阳新县站反映,连最有经验的医生,对使用锑剂也有顾虑[6]。

各县血防站原来只担负血防工作,精兵简政以后,各县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检验等机构被撤销,就将这些任务交给了血防站,但未增加编制。据黄冈专区圻春、黄梅、广济、阳新血防站统计,在编323人中,实际担任血防业务的占现有人员的75%左右[6]。

二、湖北省血防工作调整的组织部署

1962年5月,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在上海召开第八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通过了《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再次肯定了中央在1957年提出的“实行积极防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措施,切实掌握充分发动群众和科学技术相结合,防治工作和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相结合,坚决进行反复斗争”的原则,对治疗工作、消灭钉螺、管理粪便、个人防护和安全用水、科学研究、组织领导7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7]。

8月22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上述条例(草案),要求各地参照试行[8]。12月,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副组长魏文伯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上指出:“关于血吸虫病的各项工作,《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里面都有具体规定。在今后工作中,必须以三十三条为中心,抓好各项工作。”[9]从此,它成为指导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962年7月,湖北省将省委除害灭病领导小组改为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员8人,由省委书记赵辛初任组长,许道琦、孟夫唐任副组长。

7月3日,省委下发《关于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公社以上各级党委都要健全相应的组织,有一位书记任组长,有一位副组长(行政负责人)管理这项工作。生产大队、生产队也要分工一位副书记或副队长监管。对于今后工作,《通知》要求,各县可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和灾情大小加以安排。凡能结合生产灭螺的,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灭螺。对现有病人要积极治疗,对在疫区中抢割抢收、打湖草、捞鱼苗的群众,要教育组织他们做好防护工作,防止新的感染[10]。

7月28日,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制定了《湖北省1962年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安排》,确立1962年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加强专业队伍,依靠群众,结合生产,因时因地有重点而又全面地贯彻防治C合措施,努力提高防治工作的质量,积极控制新感染和治疗有症状的病人,结合小型水利和见缝插针,着重解决村庄周围及生产生活常到地区的小块钉螺滋生地。同时积极查明情况,制定长远规划,为今后消灭血吸虫病打下基础。1962年,湖北省计划灭螺382151.03亩,计划治疗106393人[11]。

通过1962年的调查摸底,全省还有31万病人,分布37个县市。钉螺面积虽然由456万亩减少到221万亩,但钉螺的危害性并未减少,急性感染人数比过去哪一年都多[12]。

根据上述情况,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提出, 1963年血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积极控制新感染和治疗有症状的病人。迫切任务是调动血防干部的积极性和提高业务水平[12]。

1963年11月3日至9日,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召开全省血防工作会议,提出1964年防治任务和10项基本措施。

防治任务是:尽最大努力,把急性感染控制在最低限度,尽可能地多治一些病人,严防钉螺扩散,大力开展消灭钉螺的工作,迅速扭转这几年疫情有所回升的被动局面。全年治疗10万病人,灭螺17万亩,把急性感染人数控制在2300人以下[13]。

这10项措施是:恢复和健全各级血防领导组织;巩固和提高防治专业队伍;发动各级医疗机构参加血防工作;发动广大群众参加血防工作;组织各部门协同作战;结合水利消灭钉螺;搞好农场血防工作;做好防护工作;搞好血防试点;妥善解决防治工作中的各项具体政策问题[1]p82。

12月3日,中共湖北省委批转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关于全省血防工作会议的报告》,要求各地认真研究,努力贯彻执行[14]。

1963年,湖北省各级血防领导小组恢复,防治工作开始有了新的起色。1964年治病超过前两年治疗人数的总和,灭螺超过计划的26.24%[1]p84。

1965年3月25日,湖北省制订《湖北省防治血吸虫病长远规划(草案)》。根据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提出的“全面规划,点面结合,分期分批,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的战略方针,湖北省打算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消灭血吸虫病的单位456个公社、23个镇、42个农场,共消灭钉螺446000余亩,这些单位能治的病人全部治好。要求京山、荆门、浠水、鄂城、黄梅、广济、咸宁、宜都、远安、南漳、大冶、黄石12个县市消灭血吸虫病。第四个五年计划消灭血吸虫病的单位162个公社、2个镇、18个农场,共消灭钉螺399000余亩。要求天门、枝江、通山三县消灭血吸虫病[15]。

三、湖北省的血防工作调整及成效

从1962年5月第八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召开到1966年“”爆发前,湖北省进行了血防工作调整,并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精简机构和培训专业人员。

1962年5月,省卫生厅分党组下达《湖北省卫生部门所属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精简方案》规定:“血吸虫病重疫区和中疫区的现有人员、机构一般应保留不动,轻疫区和非疫区的血防组与防治组、血防站合并,其编制应比照县防疫站15―25的编制规定执行。”“黄冈、孝感、荆州三个专区的地方病防治所保留,编制30人,最多不超过35人。”[1]p61下半年,部分县血防站开始恢复,人员逐步增加,到1965年已有18个站、162个组,1515人[1]p61。

1960年卫生机构大合并后,许多房屋、器械设备被其他单位占用。1961年底开始清理,归还部分房屋、设备。1963年6月,省委血防领导小组拨款40万元,其中28万元给血防站和血防组购置器械、书籍,11万元维修房屋,添置办公、生活、防护用具,组织检修显微镜170多台,使各级站、组具备了必需的工作条件[1]p67。

1961年12月至1962年3月,省里组织3个手术治疗辅导组18人,赴阳新、蕲春、天门、沔阳、潜江、黄陂、汉阳7个县,切脾132例,培训手术骨干93人[1]p116。1962年5月中旬,湖北省在荆州开办了以血吸虫病为主的寄生虫病师资训练班,共训练学员42人,主要培训专区一级及重疫区县的血防骨干,然后由他们回专区、县开班分批轮训,提高所辖疫区的在职防治干部的预防、治疗理论和技术水平[4]。湖北省在杭州开办血防师资训练班,训练各专县血防干部41人,在嘉鱼召开灭螺技术座谈会,培养提高技术干部45人[12]。

第二,办血防试点。

为了在血防工作中起到典型示范、指导全面的作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各地办血防试点。1963年2月,湖北省各县开始选一批重点公社办点,到1964年,共建试点29个。其中,典型的有三个:一是天门县刘集公社试点。试点组发动群众在大面积湖沼钉螺区建立安全带,抓防护“两管”,设常年病房抢治晚期病人,指导代湖围垦灭螺,进行流行病学和钉螺生态调查,为湖区制定防治措施和消灭钉螺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二是广济县盘墉公社试点。试点组重点抓了琵琶湖的根治工作,1963年冬至次年春,动员982人,完成标工8100个,土石方11万立方米,灭螺473亩,扩大耕地450亩。三是石首县泥南公社试点。它由荆州地委与县委合办,坚持以防为主、主攻钉螺、综合防治的方针,到1966年底,全公社灭光钉螺1312亩,占原有面积的92.92%,治疗病人2710人次,以大队为单位组建了一支不脱产的灭螺专业队86人,开展常年复查复灭[1]p100。

1963年冬至1964年春,29个试点共灭螺8448.39亩,粪检73483人,查出病人13056人,治疗8447人[16]。

第三,抓治疗。

汉阳县永安区向集公社集体办院收治病人,由血防组派人治疗。从1962年10月到1964年2月,收治病人760人,占全公社治疗总数907人的83.8%[17]。枝江县五合公社卫生所抽出两个医生、一个护理组成血防组,利用冬春两季,采取巡回驻大队、边查边治的方法,从1963年初到1964年3月底,全公社共计粪检4133人,发现阳性913人,治疗697人。8个晚期病人经采用中药攻补兼施和锑剂根治后,都已痊愈[18]。

1963年,湖北省l生急性感染4804人[19]。1964年,发生急性感染155131人[1]p123。在治疗上,各地都比较注意早发现、早治疗。1964年7月底,全省已经有8600多人入院治疗,占病人总数80%以上。大部分病人经过初步治疗出院,疗效一般较好[5]。从1963年10月到1964年9月,全省共治疗病人110483人[20]。

第四,抓灭螺。

湖北省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灭螺方式。

湖沼地区消灭钉螺的有效办法是先控制水位,再行垦殖。黄陂县滠口公社带领群众逐年围垸垦殖,到1963年共围垸7个,2万来亩钉螺面积只剩下200多亩[15]。黄梅县七里畈丘陵地区有钉螺675亩,公洲湖湖沼地区有钉螺1160亩。七里畈经过9次扫荡,公洲湖经过7次复灭,终于实现了无螺[21]。湖北省属和专区所属农场原有钉螺面积1577394亩,通过垦殖灭螺1212310亩,占全省灭螺面积的58.71%[22]。

湖区则结合水利工程开展灭螺。枝江县杨林湖有螺面积16860亩,该县第一期水利工程是缩小湖区,让湖田分家,使原来25000亩的湖区缩小到16000余亩,消灭钉螺6000亩。第二期是通过修建排水站控制低水湖的面积进行开垦,开垦田地3000余亩。这两个阶段,共灭螺14000余亩[23]。童家湖修建了黄孝大堤,开展围堤灭螺。完工后,使黄陂、孝感两县10余万人免受水灾威胁,为消灭6个公社堤内35596亩钉螺创造了条件[24]。

在大面积垦殖中遗留的低洼、坑、沟、渠及部分新开渠道,仍是钉螺滋生地,人畜感染很严重。新洲县汪集区组织少数人成立专业灭螺队,负责消灭这类地区的钉螺,到1965年3月,全区16个疫区大队中,8个大队彻底消灭了钉螺,4个大队基本消灭钉螺。1964年冬1965年春,监利县毛市区福田、新河两个公社,结合小型水利,平整土地,消灭钉螺近600亩[15]。蕲春县对不易结合生产灭螺地区,用五氯酚钠灭螺,死亡率高达91.5%[4]。

1963年,湖北省灭螺93914亩。1964年第一季度灭螺108022亩[19]。自1965年10月到1966年4月底止,全省灭螺面积达21.1万多亩[25]。1966年10月,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验收,确认襄阳、谷城、大冶、浠水、咸宁5个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p92。

第五,抓预防。

1961年以后,湖北省大面积开湖荒、办农场,非疫区群众大量进入疫区,各地在防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黄冈专区下疫水的78900多人中,90%左右的人都做了防护,其中黄冈县的防护达到98%[26]。阳新综合农场十里湖大队1963年全年发病35人,比1961年下降50%。1964年的防护工作做得更好,全队下疫水田生产182人,98%以上做好了防护。截至1964年5月底,只有2人发生皮炎[27]。

1965年3月15日到6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共31人组织联合工作组,在阳新枫林区下羊公社办防护工作样板试点。3个月,样板区内没有发生急性感染。全省推广试点区的经验,急性感染明显下降。这一年,全省发病6064人,比1964年下降了60.91%,1966年发病3277人,比1964年下降了78.88%[1]p123。

1962年至1965年,湖北省的血防工作通过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消灭了大面积的钉螺,耕地面积大大增加。黄陂县滠口公社开展围垦灭螺,开垦湖地12000亩[28]。广济县盘墉公社重点抓琵琶湖的根治工作,1963年冬至次年春,灭螺473亩,扩大耕地450亩[1]p100。黄梅县公洲湖开垦了7160亩有螺荒地,七里畈通过调整水系,消灭了钉螺,使450亩望天w变成了一年两收的保收田[21]。二是病人逐年减少。黄陂县滠口公社1958年全公社感染血吸虫病的有2800人。围垦灭螺以后,1963年全社病人有600多人,除6人死亡、3人尚未治愈外,其余的已恢复半劳力或健壮劳力[28]。三是粮食大幅度增产,社员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黄陂县滠口公社1963年全年粮食总产增加到了808万斤,社员口粮每人平均有600多斤,向国家交售余粮288万斤、皮棉10万斤[28]。广济县盘墉公社试点,1966年增产粮食15万斤,皮棉6000斤,增收2万余元,由穷队变为富队[1]p100。阳新综合农场十里湖大队由于防护工作搞得好,保护了职工身体健康,促进了农业生产,1963年粮食总产量341899斤,为1961年的2.36倍[27]。

参考文献:

[1]周陵生.湖北血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关于血吸虫病疫区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结合做好防护工作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493.

[3]关于湖北省1962年急性感染血吸虫病情况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3.

[4]湖北省1962年上半年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概括[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1-0354.

[5]关于我省发生急性感染情况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674.

[6]湖北省防治血吸虫病及抗疟工作的情况与问题[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3.

[7]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B].江苏省档案馆,3011-长期-778.

[8]中央批转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关于六年来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报告”[B].江苏省档案馆,3011-L期-778.

[9]魏文伯同志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上讲话记录稿[B].江苏省档案馆,3119-短期-818.

[10]省委下发关于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通知[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480.

[11]湖北省1962年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安排[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3.

[12]进一步做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支援农业生产[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2.

[13]关于全省血防工作会议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1.

[14]湖北省委批转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关于全省血防工作会议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1.

[15]湖北省防治血吸虫病长远规划(草案)[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54.

[16]全省第二次防治血吸虫病试点工作会议纪要[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7.

[17]我们开展“大队办院”治疗血吸虫病的经验[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7.

[18]枝江县五合公社卫生所的先进事迹[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7.

[19]湖北省卫生厅关于血吸虫病疫情汇报[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675.

[20]在地市委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总结讲话[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7.

[21]湖北省黄梅八年来血防工作的回顾[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1.

[22]湖北省湖沼地区消灭血吸虫病的情况与问题[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53.

[23]枝江县杨林湖水利工程灭螺工作的一些做法[B].湖北省档案馆,SZ113-02-313.

[24]童家湖围垦灭螺工程初步总结[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313.

[25]去冬以来血防工作基本情况和贯彻第十一次全国血防会议精神的意见[B].湖北省档案馆,SZ113-2-313.

[26]关于3个专区血吸虫病防护会议情况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2.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范文3

今年是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五十周年,笔者一行在青浦区档案局局长程忠菊、副局长俞辉雨以及青浦区卫生局原副局长顾云麟、现任办公室主任程东、青浦区原红十字会秘书长徐福洲的帮助下,查阅了血吸虫病档案,走访了有关人士,揭开了一段人类与“瘟神”殊死搏斗的历史。

横行千年的瘟神

1949年夏秋季节,河网纵横的上海市西北郊,一支人民部队在碧水中斩波逐浪练习游泳,不料数天后大批战士出现发热、腹泻和腹胀等症状。经查,致病的元凶竟来自于这绿波荡漾的湖水。原来,湖水中隐藏着一种人的肉眼无法看见的寄生虫,仅仅从它的名字上,人们就能感受到一种深入心底的恐惧:血吸虫。

刚刚经受了战火考验的人民此刻又面临着“瘟神”的威胁。情况危急之时,一位名叫苏德隆的流行病学家挺身而出,连夜写了一份报告交给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提出了自己对防治血吸虫病的建议。1949年12月24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召集上海医学界人士开会,宣布成立“上海市郊区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任命苏德隆为副秘书长,上海各大医院、医学院迅速组织了1000余名医务工作者和学生奔赴沪郊部队驻地,为战士进行治疗。根据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有关文件记载,1950年1月至4月间共治愈了1万多名战士,还剩1000人尚需继续治疗。后来,恢复健康的战士们开赴了抗美援朝的前线。这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瘟神”较量的第一个回合。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极为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俗称“肚包病”、“臌胀病”。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门静脉系统(也就是进入肝脏前的那段静脉)的血管中,造成周围组织坏死,引起肝硬化、腹水,丧失劳动能力和生育能力,甚至死亡。血吸虫在人体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为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钉螺的体内,发育繁殖为尾蚴,在水中自由游动。当人们在疫水中劳动、洗澡、洗脚、游泳时,血吸虫尾蚴便会钻进人体皮肤。

患了血吸虫病,轻则发热、腹泻、肝区疼痛,重则变成大肚子(腹水)和侏儒。特别是到了晚期,男的多不长,女的多不生,20多岁的青年生理上还停留在十一、二岁的少年阶段,甚至肩扛不动扁担,手提不起菜篮,完全丧失了劳力。正像血吸虫病防治专家陈祜鑫教授所说:“血吸虫病能影响人们的‘五生’―生产、生活、生育、生趣和生命。”

血吸虫病大多流行在江河湖沼密布的水稻作物地区,人们在水田耕作和日常生活中,随时与水接触,在不知不觉中遭受感染,又不易察觉,到了症状明显时,已成为中期病人,不仅治疗困难,而且病人每天排出大量带有血吸虫卵的粪便,又成为新的病源。如此辗转循环,就造成了流行地区逐渐扩大的趋势。

千百年来,这种看不见的小虫子像鬼魂一样死死纠缠着中国南方泗水而居的百姓们。清光绪版《青浦县志》赫然记载着:“吴上源病臌,后病发不胜痛楚,因自缢”。并记载在明、清年间,春、夏曾多次发生大疫,死者无数。考古发现更是将这种可怕疾病的历史源头向前一推再推。1973年7月,科研人员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一具女尸进行了解剖,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具女尸的直肠及肝脏中居然有血吸虫卵;两年后,考古学家又在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男尸身上发现了血吸虫卵。据此可以推测,至少在2150年前,长江中下游已有血吸虫病流行。

1905年,一位外国传教士在湖南常德县一农民粪便中检出虫卵,确诊我国第一例血吸虫病病例。以后国内一些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在洞庭湖、鄱阳湖和长江三角洲等地作了血吸虫病专题调查。到建国前,先后发现有138个县

(市)流行血吸虫病。

从世界范围来看,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非洲及中国、印度、埃及、东南亚、加勒比地区。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特别是水滨、沼泽地、灌溉渠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74个国家2亿人患有血吸虫病。

万户萧疏鬼唱歌

1950年的夏天,炎炎的烈日下,一群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步履匆匆,向着淀山湖畔的任屯村走来。他们来自青浦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此番是在院长江淑人的带领下到任屯村调查血吸虫病情的。青浦县任屯村早在解放前就因严重流行血吸虫病而闻名,村里曾流传着这样两首民谣:“肚包病,害人精,任屯村里传祸根,只见死,不见生,有女不嫁任屯村”;“东邻白发叹凄凉,西舍儿童失爹娘,田荒地白空屋闲,全村一片哭声响”。

虽然早有思想准备,当医务人员走进村里时,他们还是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村中竟寻不见一个青壮汉,男女老幼个个“肚大如冬瓜,体瘦如丝瓜,面色如南瓜”。这天午后,在村中庙前的榆树下,一位名叫张东升的医生为40多个患了血吸虫病的村民拍下了合影照。后来,这张照片连同调查结果登在了报上,据说一位研究血吸虫病的日本专家看罢,惊呼不已:“照此速度发展下去,不出二十年,任屯村将从地球上消失!”

50年后,这张黑白照片摆在了青浦任屯血防陈列馆的第一展厅里,令每一位观者触目惊心:照片上的人物虽然个个骨瘦如柴,却胀着鼓鼓的大肚子,麻秆样的细腿仿佛难以支撑庞大的上身。他们中有暮年的老人,有正当年的青年人,有年轻的妇女,还有稚气未脱的孩子。

1951年7月,成立刚1个月的青浦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派出五人小组来到任屯村调查疫情。调查结果同样令人震惊:在解放前的20年间,任屯村有499人被血吸虫病夺去了生命,占全村人口的一半。有121户全家死绝,28户死剩1人,活下的461人中,97%感染血吸虫病,连续7、8年听不到一个婴儿的哭声。一户姓鲁的农民,从1947年至解放,两年间先后摆了13张灵台。全村有50多间房屋因无人居住而倒坍,2800亩田地荒芜近半,勉强耕种的1000多亩稻田产量也很低。全村100多个青年,竟挑不出一条罱泥船需要的几个劳力。从1951年至1971年,在有征兵任务的14年中,4年因青年感染血吸虫病严重而免征,8年未完成任务,这8年的应征青年血吸虫病感染率均在50%以上。

可怕的是,田园荒芜、哀鸿遍野的任屯村只是饱受“瘟神”摧残的中华大地的缩影。

据《上海市卫生志》记载,1958年上海郊区所属的10个县中,除崇明县以外,其余9个县都有血吸虫病流行。1956至1984年,累计查出血吸虫病人75万9千余人,约占流行区总人口的24.7%。

1957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消灭血吸虫病害的指示》,记载了这样一组数字:

血吸虫病害流行地区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和上海等12个省(市)的350个县(市)(台湾省未包括在内)。患病人数约有1千多万,受威胁的人口在l亿以上。约有50万到100万是晚期病人,他们大部分丧失了劳动力,并且已经受到死亡的威胁。

江西省丰城县白富乡梗头村,百年前有1000多户,到1954年只剩下两人,其中90%死于血吸虫病。

安徽省贵池县堂溪乡碾子下村,百年前有120户,到解放时只剩下1户4口,其中3人仍患血吸虫病。

……

亲自督战

青浦县河道纵横,水流缓慢,草木繁茂,然而美丽的江南水乡却从自然地理条件上为血吸虫繁殖提供了“温床”。1948年五六月间,苏南地方病防治所所长傅光等人对青浦城及周围五个乡镇的血吸虫病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通过《青浦新报》新闻引起社会注意。他们还建议县政府和县参议会组织防治委员会,设立防治试验区并设法补助。然而,政府根本无暇顾及人民死活,这一系列为民请愿的举动换来的竟是江苏省卫生处的一纸复函,称“暂难办理”。

几乎与此同时,在同样深受血吸虫病害的苏北地区,一个名叫毛守白的年轻医学家也着手对血吸虫病情况展开调查研究。1947年,毛守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行血吸虫病专项进修和考察。两年后,已经初步掌握血吸虫病传播规律的毛守白回到南京,准备在市郊栖霞山一个范围不大的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灭螺试验,所需经费只需250公斤谷子的代价。可是,从当地的乡公所到国立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他一次次恳求却一次次碰壁,最终只得作罢。在兵荒马乱的世道下,谁会关心一个医学家防治血吸虫的实验呢?

漠视民间疾苦的政权很快就被人民政权所取代。1955年11月17日,在杭州开会期间,特地找来时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的徐运北同志,向他了解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听取了徐的汇报,主席当即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防治血吸虫病要当作政治任务,各级党委要挂帅,要组织有关部门协作,要发动群众,把科学技术和群众运动相结合,把血防工作和发展生产相结合,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中共中央根据的提议,随即成立了中央血吸虫病领导小组,于11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七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大体部署。(1956年1月,人民日报社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中把“七年消灭”改为“逐步消灭”。)不久,流行地区的省、地、县各级党委纷纷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充实和建立了1400多个防治所、站、组,训练了13000多名防治干部、84000多名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员和25000多名区乡干部。

1956年2月1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从此,主席每到一地视察,都要检查当地血防工作的贯彻执行情况。

为了防治一种流行病,执政党和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专门组织,这在中国史无前例,更何况是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督战。面对“瘟神”,从政府“暂难办理”的推诿到共产党发出“一定要消灭”的号召和实际行动,显示了两种政权对待人民疾苦截然不同的态度。

1957年初夏,到上海视察,在当时的中苏友好大厦接见文艺界和学术界的专家,苏德隆教授也在其中。知道苏是血吸虫病防治专家,就特地走到他面前问:“三年能否消灭血吸虫病?”苏德隆说:“不能。”又问:“五年呢?”苏德隆说:“也不能。”又问:“那七、八年呢?”此时,旁边有人见的脸色已经有些不对,就杵了杵苏德隆。苏缓了缓语气说:“试试看吧,限定年限消灭是可能的!”随即,他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后来,《农业发展试行纲要》中消灭血吸虫的年限由“五年”修改为了“十年”。

1957年3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回到家乡青浦,视察血吸虫病防治情况,他亲自观察群众土埋钉螺的现场情况,并慰问了血吸虫病患者。

1957年4月20日,国务院了由总理签署的《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指出“消灭血吸虫病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中共中央随即于4月23日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保证执行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指示的通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广大农村掀起了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首先消灭了血吸虫病的喜讯。正在杭州视察的看到这则报道,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提笔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二首。

天连五岭银锄落

千军万马战瘟神

1964年初夏的一天,青浦县朱家角镇龙甸村。17岁的血防员顾云麟像往常一样,天一亮便起身来到河塘边。他脚踩淤泥,弯腰弓背,拨开密集的芦苇,在地面和泥缝中仔细地搜寻一种暗褐色、圆锥形的小螺蛳。

这种小螺蛳就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传染血吸虫病的媒介―钉螺。只有钉螺孳生的地方,才可能有血吸虫病的流行。所以,消灭血吸虫病的关键就是查找钉螺并将其消灭。历史上,青浦县几乎条条河浜有钉螺,许多池塘、水沟、渠道、滩地、宅基边、石驳岸也都有钉螺分布。由于钉螺体型很小,长度一般不超过1厘米,宽度不超过0.4厘米,且颜色较暗,寻找难度大,所以担当查螺任务的几乎都是视力较好的年轻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浦,河沟田塘边忙碌着3000多名青年男女,他们中有贫下中农子弟,也有刚从中学毕业的城镇知识青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血防员”。

查螺工作的艰苦自不待言,而且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接触到疫水很有可能会惹病上身。事隔多年,现将退休的原青浦区卫生局副局长顾云麟谈起那段经历,仍然心有余悸。那是1965年,也就是顾云麟当上县血防工作站血防员的第二年,他被派驻徐泾乡。也许是为了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也许是自己疏忽大意,他没有穿上防护胶鞋,便赤脚下河查螺了,结果出现了发热等急性血吸虫病症状。紧急采取酒石酸锑钾三天注射疗法,休息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去查螺了。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农业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顾的母亲从县城赶来看望儿子,做饭时遍寻不到油和盐,只能下点粗面。看着粘糊糊的面条,母亲难以下咽,但是儿子却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心疼得落下泪来。那时,顾的病情只是暂时控制住了,并没有根治,1970年回到县城里,又复查出病症,经过系统的治疗才痊愈。

从1955年起,我国农村掀起了合作化运动,这为依靠集体力量战胜血吸虫病提供了可能。除了县、乡、村三级专业血防队伍,青浦县在1958至1959年、1964至1965年、1971至1972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灭螺运动,每次投入劳力十多万,只要有钉螺繁衍的地方,就有浩浩荡荡的灭螺大军在挥锹、在铲土、在喷药、在灭螺。

灭螺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土埋灭螺。结合不同的地形,人们发明了岸边挖沟土埋、岸边铲土土埋、开新填旧和挑土填埋、修筑灭螺带等五种方法,埋入土中的钉螺经半年以上全部死亡。二是使用药物灭螺,即利用对钉螺有毒的化学药物或农业化肥,采用浸杀、喷洒等方法杀灭钉螺。

1965年秋天,上海市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来到青浦,开展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清组织的“四清”运动。根据上海市委的指示,工作团把消灭血吸虫病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于是在国庆节到来之前,干部和群众再加上社教工作队,集体出动,对全县范围内5935万平方米的有螺河道施以降低水位、用五氯酚钠浸杀和土埋相结合的综合性灭螺。第二年的5月,在“三夏”插秧前,在对每块有螺稻田进行耕耙后,像施粪肥那样泼浇石灰氮药物,用这个方法基本消灭了6万5千亩稻田内的钉螺。这两次规模空前的灭螺运动对清除河道和稻田里的钉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67年,受“”的冲击,青浦县委停止了血防工作的部署。但可贵的是,多数基层血防专业队的工作却没有停滞,仍然按照以往的经验开展查灭螺。1969年,县委重新召开血防工作会议。1970年底,全县又掀起了修筑灭螺带的高潮,在河道两岸建筑了长达364.67万米的灭螺带,占全县河道总长的75%。同年,与江苏、浙江两省和本市毗邻县建立了“8县联合防治血吸虫病协作区”,开展联合查灭钉螺,有效地消灭了交界地区的钉螺。

1972年,青浦县的有螺面积下降了99.93%,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达到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之后虽然每年仍有钉螺发现,令人满意的是未再发现受感染的钉螺和新感染病人。

1983年4月,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播报了一条消息:经春季的反复查灭螺,在青浦全县范围内没有查到一只活钉螺,这在青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之后,青浦县依然坚持年年查螺,监测病情。1985年县人民政府发出布告,规定群众查到并报告钉螺经鉴定确认后,给与20元至100元的奖励;每年在全县范围内第一个发现钉螺者,奖励300元。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共有154人报告,经鉴定除1986年在朱家角镇发现钉螺外,其余均非钉螺。

在查灭钉螺的同时,另一场紧急救治血吸虫病人的战役也全面打响。据记载,解放前,青浦县卫生院只收治了10例血吸虫病人。新中国成立后,全县累计查出血吸虫病人157,232例。面对如此庞大的病患群体,青浦县采取了县、乡、村三级治疗的形式:乡医疗单位和市、县卫生工作队在乡卫生院开设血防病房,大批收治早、中期病人;条件较好的村卫生站开设临时性的血防病房,以赤脚医生(乡村医生)为主体,收治本村或几个村的早、中期病人;难治的病人则送往县血防站和两所县级综合医院。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至1983年,约有5千多名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先后参加了治疗。

为了治疗出现腹水、巨脾和侏儒症状的6000多个晚期血吸虫病人,从1958年起,朱家角人民医院专门开设了晚期血吸虫病房,同年施行了第一个晚血病人的切脾手术。经过20年的努力,防治专业人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和内外科结合的治疗方法,使绝大多数病人恢复了健康。1961年摄制的电影《枯木逢春》,讲述的就是一个晚期血吸虫病人苦妹子的遭遇。苦妹子与亲人逃离血吸虫病流行的家乡,途中与亲人失散,几年后改嫁的丈夫也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她自己也身患痼疾。历经种种艰难,苦妹子被医务人员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终于健康幸福地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主要剧作者王炼曾经就是个血吸虫病患者,亲身经历了“枯木逢春”的新生过程。

事实证明,血吸虫病是通过粪便扩大传染的。过去,农村的露天粪缸多置于河边,雨后粪便外溢,直接流入河内;村民习惯在河内洗刷马桶;随地大小便也很普遍。而血吸虫病患者经常腹泻,所以带有大量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了水源。为此,血防领导小组一方面通过各种座谈会,深入浅出地宣传教育群众不在河塘里洗马桶;另一方面,在各镇陆续建立起清洁管理所,在农村各生产队配备一名倒洗马桶的清洁员,统一管理粪便,后来又建造了无害化粪池。1955年,青浦县以仓园农业生产合作社为试点在农村推行“粪缸集中、搭棚加盖、粪便入社、陈粪施肥”的办法,此经验还向流行血吸虫病的南方十三省市做了介绍。

1963年,青浦县建立了第一个自来水厂。1979年,任屯村建立了第一个村办自来水厂。1970年起,没有饮自来水的城乡居民对饮用的河水或井水进行漂精粉消毒。对粪便的管理和对饮用水源的改善,有效地切断了血吸虫病传染源。

1983年,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验收考核,确定青浦已经达到了中央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即:23个流行社

(乡)、镇、场连续三年查不到钉螺,全县95%以上的居民粪检阳性率在千分之五以下,没有新感染的病人、病牛。12月16日,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对

《青浦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情况报告》作出批复:“同意你县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并向你县全体人员表示热烈祝贺。”

1985年12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消灭血吸虫病庆功表彰大会,宣布全市消灭血吸虫病。

“过去篮球放在肚里,现在篮球拿在手里”

―任屯村今貌

2006年秋,在原青浦区红十字会秘书长徐福洲老人的带领下,笔者一行来到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只见顷顷渔塘和农田错落有致,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通向青浦区金泽镇任屯村。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青浦任屯血防陈列馆就坐落在村头的广场上。馆前的纪念碑上刻着原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副组长魏文伯的题字:“造福人民”。

这就是那个曾经闻名全国的“肚胞村”,那个曾被日本专家预言“将要从地球上消失”的村庄。

如今的任屯村由原任屯村与原北任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粮食面积600亩,水产养殖面积1300亩,并有4家工业企业。共有414户家庭,1279名村民,其中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有300多位,还有30多位8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2005年人均收入为7960元。

“我们早就‘四座大山’了(‘三座大山’加血吸虫病)。”村主任潘介云告诉笔者,“从70年代到现在,在整个青浦,我们村拿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第一个村办自来水厂、第一个通马路、第一个农民新村、第一个文明村、第一个敬老村、第一个全国供销合作系统综合服务站示范村……”潘介云扳着指头如数家珍,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这位第12届市人大代表、市劳模是土生土长的任屯村人,长着一副运动员的高大身形,相问之下,年轻时果真在篮球队打中锋。原来,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任屯村就成立了青浦县第一支农民篮球队,当年在江浙一带很有名气。这支队伍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腾龙”。随着血吸虫病日益得到控制,村民的身体日渐强壮,腾龙篮球队也越战越猛,1975年,代表青浦县参加上海市各区县篮球比赛,获得了第4名的好成绩。对于曾因血吸虫病而减少了一半人口的任屯村来说,几乎是个奇迹。难怪村里人总要说:“过去篮球放在肚里,现在篮球拿在手里”,用这句话形容任屯村的今昔巨变真是恰如其分。

虽然早在1972年任屯村就在青浦县率先消灭了钉螺,但是村里人丝毫不敢大意,彻底填埋了十几条水浜,将沟渠全部硬化,铲除了钉螺的孳生地。还建立了一支由15人组成的常年查灭螺队和保洁队伍,收集公共场所的垃圾,全面保洁水面,并且每年派人与毗邻乡镇进行对口查螺。至今,未查到一个钉螺,也未有一人感染血吸虫病。1998年,达到了“市级卫生村”的标准。

借问瘟君欲何往

经过多年的奋斗,12个流行血吸虫病的省、市中,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先后成功地驱逐了“瘟神”,我国被世界公认为是血吸虫病控制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之一。

但是,“瘟神”的幽灵并没有消失,它一直在人间游荡,寻找着天时地利的条件,趁人类放松警惕时,便卷土重来。

2003年5月14日,卫生部颁布了《血吸虫病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试行)》,在这项预案的背后是一组不容乐观的数字:曾经在1988年就已经降到40多万的全国血吸虫患病人数,到2002年又增加到了81万人,钉螺面积回升至35.2亿平方米。目前血吸虫病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湖区及四川、云南两省部分山区流行较为严重,生活在疫区的人口约6000万,曾经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如今疫情出现反复。特别是1998年以来长江流域连续遭受特大洪灾,再加上综合治理防治措施落不到实处,造成了钉螺大面积扩散,血吸虫病急性感染人数剧增。

近年来,上海每年在流动人口中开展约20万人次的传染病专项检查,每年均发现确诊病例2至3例,疑似病例100余例。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自1985年全市阻断血吸虫病传播,至2005年底,上海市已连续31年无内源性急性血吸虫病感染,连续27年无新病人、无新病畜。从上海的经验来看,血吸虫得以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地形和水系等自然条件,消除了孳生血吸虫的环境。原来的“九湾十八浜”变成了宽阔平直的河道,原来的水田变成了旱地,拔地而起了现代化的厂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自然条件的变迁,使“瘟神”再也无处栖身。

反观现在的血吸虫病重疫区,往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产生活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善,人畜不可避免地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病。因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现有疫区特殊的生态地理环境的制约,过去一些传统的有效的血吸虫病控制措施现在难以开展和实施。

几十年前我国在物资匮乏、信息封闭、技术落后的恶劣条件下征服“瘟神”,靠的是集体经济时代“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万众一心的“人海战术”。当年,生产队长哨子一吹,农民自备干粮、全副防护、下地灭螺,地动山河铁臂摇,千军万马战瘟神。全世界74个血吸虫病流行国家,没有一个能有中国这样的气魄。

时过境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与“瘟神”作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的战役已经打响。2004年,卫生部出台《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 (2004―2008年)》,提出了防治总目标:至2008年底,全国所有流行县(市、区)达到疫情控制标准,不发生或极少发生暴发疫情。2005年6月24日,卫生部又出台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2006年4月1日,国务院公布由总理签署的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范文4

【关键词】血吸虫病;晚期;转归;现状

为掌握九江市庐山区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人的发生和转归状况,制定防治对策,结合江西省晚血康复行动,于2010年6-8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晚血调查,并将近五年的晚血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查阅2006-2010年在册的全部晚血患者原始报病资料、住院期间医疗文书、各项医疗记录单、报账资料、出院随访记录及各乡(镇)村上报的疑似“新晚血”患者为调查对象。

1.2 诊断标准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有晚血的症状、体征,粪检或免疫学检查阳性。

1.3 晚血分型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血吸虫病防治手册》第3版(2000年)为依据,将病例分型为腹水型、巨脾型、侏儒型和结肠增殖型。

1.4 调查方法 采用江西省《晚期血吸虫病人个案调查表》,以村为单位,统一集中,逐一登记、询问。对初诊的晚血病人,结合B超诊断,实验室检查,最后综合各项诊断指标予以确诊,并对确诊的患者作社会因素调查。

1.5 医疗救助情况 分年度统计内科(普通型、顽固性腹水型)治疗情况,将报账资料进行汇总。(无外科病号)

1.6 救治转归情况 晚血病人经过一年或多年医疗救助后,获得临床治愈或好转;但也有部分晚血病人经救治后其症状仍无变化,甚至恶化,抢治无效死亡。

2 结果

2.1 医疗救助情况 2006-2010年共救治晚血病人265例,其中顽固型腹水病人21例,普通型腹水病人244例。2006-2010年救助晚血病人数分别为32例 、15例、62例、69例、87例。报账总资金1007084.74元。(见表1)

表1 2006-2010年晚血内科救治情况汇总表

年度 内科 住院费

(元) 检查费

(元) 药品费

(元) 其他费

(元) 总费用

(元) 补助费

(元)

普通型 顽固型

2006 25 7 5600 5082 80793.94 0 99362.94 99362.94

2007 15 0 2992.5 1670 35815.7 4554 45032.2 43784.6

2008 57 5 9571.5 20164 150731.7 0 194346.62 187925

2009 64 5 10983 28700 179889.7 15540 235112.7 229055.5

2010 83 4 17871 32010 376077.4 25192 451150.4 446956.7

2.2 救治转归情况 2008-2010年经医疗救治,达到临床治愈8例,临床治愈率(8/96)8.33%;好转82例,治疗好转率(82/96)85.42%;因病情恶化临床救治无效死亡5例、意外水淹至死1例,死亡率(6/96)6.25%,其中肝性脑病死亡1例,占(1/6)16.67%;肝肾综合症、尿毒症死亡1例占(1/6)16.67%;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2例,占(2/6)33.33%;肝癌1例占(1/6)16.67%;其他原因死亡1例占(1/6)16.67%。(见表2)

表2 2008-2010年庐山区晚血医疗救助转归情况

年度 临床

治愈 好

转 死亡 治愈率

(%) 好转率

(%) 死亡率

(%)

肝性 肝肾综

合症脑病 上消化

道出血 肝癌 其它

2008 1 52 1 0 1 0 0 1.61 83.87 3.23

2009 3 58 0 0 1 1 0 4.35 84.06 2.9

2010 4 82 0 1 0 0 1 4.6 94.25 2.3

合计 8 — 1 1 2 1 1 8.33 85.42 6.25

2.3 年龄、性别分布 全区7个疫区乡(镇、场),34个行政村查出晚血病人96例,其中男63例(65.63%),女33例(34.37%);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27岁,全部患者中60岁以上者75例,占总病例数的78.13%(表3)

表3 九江市庐山区96例晚血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年龄组 病例数 男 女 构成比(%)

20—29 2 2 0 2.08

30—39 10 8 2 10.42

40—49 16 10 6 16.67

50—59 22 10 12 22.92

60—69 25 16 9 26.04

70— 21 17 4 21.87

合计 96 63 33 100

2.4职业分布农民发病人数最多,为82例,占85.42%;其次渔民14例,占14.58%。学生中无晚血病例。

2.5诊断分型96例晚血病人中腹水型96例,巨脾型0例,结肠增殖型0例,侏儒型0例。

2.6 新发现晚血96例晚血病人中,新发现晚血21例,占现有晚血的21.88%,其中20例系漏报,1例为新发。

2.7夹杂症96例晚血病人中,合并夹杂症者69例,占71.88%,其中消化系统最多,达51例(其中1例肿瘤),占夹杂症53.13%;心血管系统夹杂症6例;泌尿系统夹杂症3例,呼吸系统夹杂症9例。

2.8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2.9病原治疗96例晚血病人均进行过多次血吸虫病原治疗,治疗过2—4次的占90.7%,平均治疗3.73次,个别病例治疗过14次。

3社会行为因素

3.1经济状况晚血患者家庭年收入为2940元,而当地相等条件的农民年人均收入为5100元。

3.2血防知识了解情况96%患者知道接触疫水和血吸虫病的危害性,91%的患者了解一般性血吸虫病预防知识,并能举出血吸虫病易感地点。

3.3接触疫水方式主要为生产、生活以及防汛接触疫水,占94%。其中,妇女以洗衣、洗物为主。

3.4文化程度96例晚血病人中,小学文化45例,占46.88%;初中文化30例,占31.25%;高中文化4例,占4.17%;文盲17例,17.71%。

4小结与体会

2006—2010年开展医疗救助共救治265例,其中顽固型腹水病人为21例,占腹水型病人7.92%。晚血医疗救助工作体现党和政府关心疫区人民群众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一直注重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我站选用有高度负责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的高年资医师来开展工作。同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五年来我们均做到了厉行节约、专款专用、张榜公布和接受社会监督,经费使用合理,无挪用和挤占现象。三年来共临床治愈8例,临床治愈率达8.35%,好转82例,治愈好转率达85.42%。每年由于病人病情继续恶化,部分危重病人来不及救治而死亡,三年间死亡6例,死亡率6.25%。从死亡原因分析:主要是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占33.33%,其次是肝肾功能不全、肾衰、出现尿毒症死亡1例,出现肝性脑病死亡1例,并发肝癌1例,说明上消化道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是晚血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晚血患者年龄主要在60岁以上,占78.13%,故今后对晚血的普点应是50岁以后人群,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新发晚血病人看,20例系漏报,1例为新发。从发病时间到治疗情况分析,治疗最高次数14次,说明治疗难度较大。从晚血患者职业分布看,主要是湖沼地区的农民、渔民。农民、渔民生产生活接触疫水难以避免,反复频繁接触疫水导致重复感染,逐渐发展为晚血。从社会因素来看,晚血64.58%为文盲和小学文化。受教育程度低,依从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差。且晚血病人的夹杂症比例很高,达到71.88%。其夹杂症中又以消化系统为主,占53.13%,治疗难度大。另一方面部分病人由于经济困难,没有及时治疗,转为晚血,使病人劳动力下降甚至丧失,导致因病致贫。

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血防知识健康教育,提高湖沼地区群众血吸虫病查病、治疗依从性和吡喹酮治疗覆盖率,以控制新晚血。依照江西省晚血康复行动,抓紧对现有晚血患者的救治,提高晚血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血吸虫病防治手册「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113.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范文5

一、基本情况

我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5万人,现有钉螺面积116882.95㎡,主要分布在蔡岭、沿湖、沙湖三个行政村。

二、年工作总结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血吸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种地方病,多年来,我镇依靠广大群众,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控制血吸虫病,保护群众健康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巩固和发展防治成果,我镇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积极配合区血防办,负责全镇范围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各村委会主任和卫生院院长为成员。

2、血防健教深入人心

血防健康教育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各行政村建立了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专栏,学校开设了预防控制血吸虫病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在疫区挂宣传标语10条,发送宣传资料1500份,出动宣传车8台次,出黑板报60余次,设立封洲禁牧获警示牌4块,兴建水上流动公厕1座。用多角度,全方位的宣教形式让血防意识深入人心,让防治血吸虫病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3、积极开展查灭螺、查治病工作

年4月份,积极参与配合区血防站对全镇4个涉螺村进行了全面清查,查螺专业队由村社干部带领,不漏过每一条沟渠,查螺完成后由村干部签字盖村委会章认可,摸清了全镇螺情。按“春查春灭,秋季补灭”的省灭螺技术标准,在查螺的同时,还对当年的螺点和三年内的有螺环境进行了土埋加药杀的灭螺,并在10月份也对有螺环境进行了巩固性灭螺工作,4个村全年灭螺共投480工,全年共查螺110.2万㎡,灭螺23.47万㎡。同时在涉螺村全面开展了查病工作,查病血检2539人,粪检129人,人群化疗129人,晚血治疗2人。查牛37头,化疗37头。

4、封洲禁牧成效显著

切实加强有螺地带封洲禁牧工作,是新时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新举措,可以达到压缩易感地带、净化洲滩、降低疫情的目的。我镇在醒目位置上设立了4块禁牌,并聘请了8名封洲禁牧管理员,对禁牧区域进行严格管理,做到封一块,净化一块,积极巩固和扩大血吸虫病的防治成果。

三、年工作计划

1、继续整体推进我镇血防工作,切实加强全镇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使血防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水改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紧密结合。摸清残存钉螺情况,努力消灭全镇现有钉螺面积,并巩固灭螺成果,截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全年计划查螺村3个,查螺面积50万㎡;灭螺村3个,灭螺面积10万㎡。继续实施查治病措施,坚决杜绝急性感染血吸虫病的发生。开展病村6个,查病人数5000人;化疗村6个。查牛37头,治牛0头。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范文6

一、全市血吸虫病流行的基本情况

血吸虫病流行于全市9个镇(街办)89个行政村,涉及人口15.69万人。自1956年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来,相继查出钉螺面积9027.19万m2(不重复计数),查出血吸虫病人40902人(不重复计数),同时查出血吸虫病牛42732头。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先后于1978年和2000年分别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防治阶段性目标。从2001年至今进入监测巩固期。

由于我市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故境内水系流向大体成西东向。历史钉螺分布的重点首先是沿长江、沮漳河两水系相通的湖泊、沟港,其次是再次是垸内其它湖泊、排灌沟渠等。历史病人的分布以“五湖”()、“二河”()、“一坝”()的沿岸为重点。

二、2012年主要工作情况

2012年,针对我市历史有螺环境残存钉螺持续复现和历史病人晚血化趋势的现状,我们一是加大查灭螺力度。对零星、散在、单元性比较强的复现环境实施查灭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对今年应查环境实施环境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查一块清一块。全年钉螺调查面积1278.20万m2,占年度任务数911.03万m2的140.3%,查出有螺面积0.26万m2(垸内0.2万m2,垸外0.06万m2);完成药物灭螺0.26万m2、药物复灭185.60万m2(对近3年钉螺复现环境春秋季各灭一次),是年度任务数7.16万m2的25.95倍。二是严格标准,认真开展晚血病人核查和救治工作,确保每位晚血病人能够真正享受党和政府的政策关怀。全年核查晚血病人13人(新发9人,复治4人),治疗晚血病人11人(年度任务数为13人,治疗前死亡2人),治愈6人,好转4人,无效1人。三是积极开展人畜同步查治,严格控制人畜感染率。全年累计人群查病13970人(次),占年度任务12552人(次)的111.2%;扩大化疗8268人,百分之百完成年度任务数;全市普查耕牛3576头,占任务数3000头的119.2%,扩大化疗145头(主要是三个监测点存栏耕牛)。四是加强综合治理。全年完成交通血防通村公路16公里,农业血防轻简化栽培8万亩,“以机代牛”403台(套),家畜圈养2580头。五是加强血防健康教育,普及血防知识。全年编印下发资料3500余份,刷新墙体标语50条,办流动宣传栏100个,举办电视公益宣传20多台(次)。六是加强血防资料微机信息化管理。2个血防专业机构和所有查治病医疗机构都配备了微机,所有有关血防信息都实行了微机化管理。年度各项工作指标均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任务数。

三、开展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我市血吸虫病防控责任

我市虽然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但是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不可低估,尤其是历史有螺环境钉螺灭而不绝、新发晚血病人持续出现和疫区群众对血吸虫病防治存在思想麻痹松劲现象,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卫生局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全市疫区开展血防工作调研,了解疫情动态,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对本区域内血防工作负总责,全力完成各自担负的职责和血防工作任务。为此,市政府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市血防工作会议上,与疫区各镇(街办)政府和市血防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卫生局与各相关医疗单位和市血防专业机构都签订了血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全年的血防工作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明确规定各自单位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并严格了奖惩措施。与此同时,近年市政府加大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纳入我市血防工作考核内容,确保了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大综合防治力度

1、加强螺情监测,努力消灭残存钉螺。我市血防专业机构认真组织血防队员开展钉螺调查和复灭工作。从今年3月9日全市查螺工作铺开后,我市血防队员抓住春季查灭螺大好时机,坚持节假日不休息,抢晴天战雨天,保持工作进度。今年全市查螺1278.20万m2,完成年度任务数的140.3%;药物灭螺和复灭185.86万m2,是年度任务数的25.95倍;查出钉螺复现面积0.26万m2。在查螺工作中,我们本着先垸外后垸内、先重点环境后一般环境的原则,对不同历史有螺环境进行分类监测,确保突出重点,有效控制螺情。市血防办根据血防专业机构工作日报告进度情况多次开展督办检查,市疾控中心血防科追踪开展查灭螺绩效考核,确保了工作质量。

2、加强易感人群监测,降低人群感染率。今年我市人群查治病工作根据沮漳河水系联防联控工作方案,结合《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标准》,在洪水期过后的9、10月份开展并于11月上旬结束。全市查病21个流行村,共检查13970人(次),完成年度任务数的111.2%;扩大化疗8268人(次)。在查病过程中,各镇(街办)卫生院通过办专栏、发放宣传标语和电视讲座等形式普及血防知识,使广大疫区群众对血吸虫病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查病的热情。

3、严格控制传染源,大力实施血防综合治理。一是认真落实有螺洲滩禁牧措施。2008年市政府在市血防办、农、林、水、畜特等职能部门调研的基础上,以枝府发[2008]18号文件形式,划定我市禁牧范围,规定相关职能部门的禁牧责任,市血防专业机构派人全天候轮守值班,严禁人畜随意到禁牧地带活动。二是大力推进农业血防和交通血防等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在疫区村帮助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轻减化栽培8万亩,家畜圈养2580头。全年完成交通血防通村公路16公里。三是加大农村“一建三改”步伐,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池和“三格式”卫生厕所建设,全年完成“一建三改”建设1500户。

4、加强急感预防和晚血救治工作。一是不断完善《血吸虫病控制应急预案》,市疾控中心加强了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准备及时处置可能突发的急感疫情;二是加强了血防监测网络建设,严格要求各村卫生室和相关医疗单位对就诊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开展急性血吸虫病的排查,确保急感病人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三是通过设置固定防护岗和流动监测哨,对近年查出的有螺环境,严禁人畜从事非生产性作业接触;四是积极开展对水上作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急感防护知识的宣传,印发急感防护宣传资料3500多份;五是今年我市晚血救治任务有13例病人,全年完成11例救治任务(2例救治前死亡)。在救治过程中,市定点医院对病人实行专家会诊,因病施救。

5、积极开展血防宣教、培训活动,普及血防知识。一是对全市804块血防警示牌进行了加固;二是市血防办编印的1000本血防宣教读本在查螺过程中已全部发放到疫区群众手中;三是认真开展疫区中小学校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要求做到“五有”,即有教师、有教材、有教具、有教案、有考试;四是各疫区镇(街办)政府以会代训,对所有乡村医生进行了培训,要求认真做好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人诊疗活动的宣传,为我市人群查治病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五是积极开展水上作业人员宣教活动和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水上作业人员是重点人群,由于他们流动性强,活动范围广,有的还经常随船到湖南、等重疫区工作,加上我市与重疫区荆州区、松滋市毗邻,三地人畜来往频繁,稍有不慎就会感染。我们采取集中加分散形式,分春秋两季开展培训,培训1100多人,发放资料1000多份;六是在我市人群查治病工作开展前,市血防办组织血防专家对各镇(街办)防治人员进行了系统知识培训,强调各环节的行为规范,为提高我市人群查治病准确率打下了基础。

6、积极开展沮漳河水系血防联防,扎实推进“六个同步”措施的实施。我们与荆州区、当阳市签订了联防协议,扎实开展“六个同步”,即:同步查灭螺、同步查治病和扩大化疗、同步开展疫情监测、同步开展家畜管理、同步开展改水改厕、同步开展健康教育,互通信息相互考核,共同推进该水系血防综合治理。

(三)加强血防资料信息化管理,力求资源共享

我们根据省市血防部门的要求,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对全市血防专业机构配置电脑,培训人员,将全市89个流行村5129处历史有螺环境逐一进行了录入,而且对所有开展查病村村民查治情况也进行了登记录入工作,一键能知全市的详情。

(四)严格工作责任,加大检查督办力度

我们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2012年血防春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我市《2012年血防工作要点》,市血防办加大了协调、督办力度。一是在5月初对市血防专业机构查灭螺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督查,对查后环境反复抽查,以防血防队员查螺工作责任心不强、走马观花现象发生;二是对人群查治病等阶段性工作,市血防办和市疾控中心血防科深入到各镇(街办)卫生院查病现场进行工作指导和督查,对不符合规范的操作行为及时予以纠正;三是市血防办组织考核组对查灭螺环境开展不定期抽查和绩效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如灭螺前清障不到位等现象予以指正。

四、存在的困难和下一年度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