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教案范例6篇

排序教案

排序教案范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选择排序算法;能解释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的优势;能由此及彼,归纳排序中的数字规律,探索更有效率的排序算法;能在VB中规范地编写程序。

过程与方法:在回顾冒泡排序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引出选择排序,并以任务分解、逐级递进的方式化解难点。以讲授法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思考发现、归纳总结,逐步将排序方法用程序语言表达出来,最终实现程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体会将自己的逻辑思维通过程序设计的方式实现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二、学情分析

选择排序算法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冒泡排序”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学生对VB的基本语句、三种程序结构、数组变量、随机数的生成,以及事件、过程等能较好地理解、应用,因此,程序界面的设计、无序的随机数的生成、通用变量(n、数组变量)的定义等预备工作事先由教师准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排序算法,以及算法在VB中的实现。

教学难点:如何找到一组数中的最小数(或最大数),用来记录最小值(或最大值)的变量t的初值为什么是i,用来记录查找的位置的循环变量j的初值与终值的确定。

四、素材准备

1.学生素材:Form1.frm

该窗体的程序界面如图1所示,其中“自动生成数据”这一事件已能实现,“选择排序”的代码留空。

2.教师素材: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自然引出选择排序

问题:若要将34、45、32、12、33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冒泡排序,则需进行几次冒泡排序,每次的排序结果分别是什么,整个排序过程中进行了几次数据交换,是否能减少交换次数?

设计意图:复习冒泡排序算法,并通过分析数据交换的次数,提问学生是否有办法让数据交换的次数变少,引发学生思考与发现,进而引出选择排序算法。

2.实例示范,初步了解选择排序

教师以对四个无序整数进行递增排序处理为例(假定数据已存放在数组中),简要阐述选择排序算法。

第一遍:从第一个位置到最后一个位置中,找出最小值所在的位置,将该位置的值与第一个位置的值交换。

第二遍:从第二个位置到最后一个位置中,找出最小值所在的位置,将该位置的值与第二个位置的值交换。

依次类推,直到所有数都有序(如图2)。

随后,学生在了解选择排序的基础上完成以下课堂练习:

若要将34、45、32、12、33这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选择排序,则需进行几次选择排序,每次的排序结果分别是什么,整个排序过程中进行了几次数据交换?

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与一开始对这组数据进行冒泡排序的过程进行比较,发现对这组数据来说,选择排序的交换次数仅为三次,大大优于冒泡排序。

设计意图:本部分仅对选择排序作简要阐述,未对其中“如何找到最小数问题”进行具体说明,旨在让学生先了解选择排序算法,对其有总体认识,树立信心。

3.层层递进,深入理解选择排序

在学生初步了解选择排序后,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将选择排序的每一遍排序分解为两个步骤,即:

第一步:从位置1到位置n中,找到最小数的位置;若最小数不在位置1,则将最小数与位置1的数据进行交换。

第二步:从位置2到位置n中,找到最小数的位置;若最小数不在位置2,则将最小数与位置2的数据进行交换。

……

步骤分解后,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步骤一一实现。教师以第一遍选择排序为例,对算法进行演示,具体如下:

先预设两个变量:变量t和j。其中变量t用来记录最小值所在的位置;变量j用来记录查找的位置。

【算法演示】

第一步:从位置1到位置4中,找到最小数的位置,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

【分析】第一遍选择时,令记录最小值所在的位置的初始值为1,即t=1。故将d(t)依次与d(2)、d(3)、d(4)进行比较,每次比较可描述为:

第一次:当 j=2时

如果d(t)>d(j),则令t=j

第二次:当 j=3时

如果d(t)>d(j),则令t=j

第三次:当 j=4时

如果d(t)>d(j),则令t=j

经过这样三次比较后,就完成了第一遍选择排序。

【观察】学生比较上述三次描述,发现j=2、3、4时,所执行的操作都是“如果d(t)>d(j),则令t=j”,也就是说执行的是重复操作,继而就想到了用循环语句来实现这个操作,也就是说,上面三次比较可整合为如下语句:

t=1

for j=2 to 4

如果d(t)>d(j),则令t=j

Next j

第二步:若最小数不在位置1,则将最小数与位置1的数据进行交换。

这一步学生普遍较容易理解,教师给出伪代码:如果t1,则交换d(1)和d(t)。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到教师事先分发的form1窗体中完成第一次选择排序的程序代码,并进行调试运行。

当然,调试运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单击“选择排序”按钮后,不能将排好序的数据输出到列表框2中,随后找到原因,将输出语句补充完整。由于输出语句学生已在冒泡排序中接触过,故能自行完成。

当学生完成了第一遍选择排序后,略有成就感,教师顺势提出第二遍选择排序。理解了第一遍选择排序,学生对第二遍、第三遍就不再那么陌生了,理解起来也更容易了。教师简单演示第二遍、第三遍选择排序算法后,学生便能在第一遍选择排序的基础上对代码略作修改,完成第二遍、第三遍选择排序的程序代码。

设计意图:分解问题难点,并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解决的办法,既能落实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索欲望。

4.归纳总结,由特殊到一般

当学生通过三遍选择排序完成了对四个数进行排序的操作时,便跃跃欲试,想要对更多的数进行排序,于是就开始找寻规律,他们会发现这三部分程序的主体大部分是相似的,只不过变量t与变量j的值有所变化。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去找出变量t和变量j的变化规律。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发现规律,教师在PPT上将三遍选择的代码放在一起,并将关键部分用红色字体标出,如图4所示。经过观察、分析,学生得出第i遍选择的程序代码。

至此,选择排序的核心代码已基本完成,只要学生将变量i的范围确定即可,而i的范围即为选择排序进行的遍数。这一点学生已经在一开始的算法分析中明确了,即:如果有n个数,需进行的选择遍数为n-1次。

故,学生可得出选择排序代码如下:

Fori= 1 to n-1

t = i

For j = i+1 to n

If d(t) > d(j) Thent=j

Next j

If t i Then

temp = d(i)

d(i)=d(t)

d(t) = temp

End If

Next i

整个过程下来,算法的基本框架以及程序的结构变得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将选择排序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离,又慢慢地将其整合。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找寻方法,进而解决问题,不仅排除了学生对复杂算法的畏惧感,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调试运行,完成课堂任务

基本任务:学生先完成将一组数进行从小到大顺序排序的程序调试。然后,修改程序,使其能将一组无序数据进行降序排列。

拓展任务:时间充裕的学生可以根据知识拓展内容比较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的耗时,并在程序中体现出交换次数。

知识拓展:比较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的消耗时间。

T1=timer (timer是取得当前时间的函数)

T2=timer

Label4.caption=“冒泡排序运行时间:”& t2-t1 &“秒”

排序教案范文2

2011年,周以真[1]教授提出“计算思维”是一种能够清晰、抽象地将问题和解决方案用信息处理所能有效执行的方式描述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2017年,我国教育部指出“计算思维”是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计算思维本质上是人类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体现的一种过程,也是一股推动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创新动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子能力[2]:形式化问题、抽象问题,建立模型、组织和分析数据、建立问题解决方案并优化、解决方案系统化和问题迁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K-12阶段计算思维的教育价值将越来越突出,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技能的新要求。总的来说,计算思维是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问题解决过程,也是人的一种内在思维品质。本文将PBL问题引导模式和计算思维培养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分阶段有目标地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出发点,注重小组自主探究学习,任务分配,问题解决设计与实施,可以提高学生解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思维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二、PBL问题引导模式和计算思维培养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

计算思维的概念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且计算思维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编写程序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而这种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真实的问题情境、多元的学科知识储备以及必要的工具方法支持。PBL教学法,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将PBL问题引导模式和计算思维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贴近真实生活的问题,用简单的案例讲授复杂、高深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原理。教学过程一般是围绕问题求解的基本过程,即通过问题的引入,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故设计的教学案例尽可能地将计算思维的核心教学目标“埋在”教学中,这种做法开拓了计算思维的课程设计思路。

三、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算法教学改革及实践

在计算机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对数据序列排序,如按字母,日期,数字进行有序的顺序排列,即便在高速的计算机上运行,如果使用排序方法不恰当,也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排序。一个优秀的算法尤其是在大量数据的处理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排序算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生活中几乎处处用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排序算法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案例,学生会遇到不同的排序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或学会一个有效的排序方法并运用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是笔者实践的要点,算法学习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一)选取通俗易懂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着排序问题,现在假设要给考试的试卷按照学号排序,几百份的试卷!用什么排序算法?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班级名册、电话簿中的姓名、字典、图书索引、图书馆或书架上的书、计算机中的文件列表等。简单地说,我们希望在排序时花费的时间要短,占用的资源要尽量少,因此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从序列的初始状态到经过排序算法的变换移位等操作变到最终排序好的结果状态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要尽量短。二是从序列的初始状态经过排序移位变换的过程一直到最终的状态所花费的空间开销要尽量小。三是稳定性:要保证排序前和排序后,2个相等的数其在序列的前后位置顺序相同。(二)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加强计算思维培养。项目组在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结合学生业特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渐进关系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场景深入思考,进而找出并描述解决问题的步骤。1.学生们联系生活讨论并说出哪些场合排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思考如果没有排序这些场合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无序时人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查找目标,费时费力)。指出排序能够使我们快速进行查找,提高工作效率!提出计算科学中排序的意义。2.讨论:1)先用“插入排序”,发现如果只有10份试卷,排的还挺快的,但是随着已排序试卷数量的增多,想要把新的试卷插入到已排序试卷集合的合适位置则会越来越慢了。2)插入排序看起来简单易行,但是试卷多达至上千份时,该如何处理?那先把所有的试卷按照学号分成10堆,比如学号50以下的放在A堆上,学号50~100的放到B堆上,以此类推。每一堆用插入排序进行排序,因为试卷份数比较少,所以用插入比较快。然后按照A-E堆的顺序进行合并,也就排好了。3.学生分小组模拟以上场景,先在一个集合中排序,即每个人随机从老师手上抽到一个数字,抽完后展示出来,是一个无序的状态,如图1所示。4.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如何快速有效地将小组的无序数字进行从小到大的有序排序,并整理方法和步骤。5.几分钟后,让小组学生演示排序过程,并总结排序方法;(学生有可能想到的是插入排序类似于扑克牌游戏摸牌时的方法,游戏人摸起一张牌时,要和手上现有的牌进行一个个比较,直到插入正确位置(按牌面大小),以便手中的牌以一定的次序排列。)6.小结一下:插入排序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排序算法,其算法思想是将一个待排序的数字按其关键字的大小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子序列中的适当位置,依次如此,直到全部记录插入完为止。7.播放网上下载的国外用真人跳舞表现的动态排序算法步骤视频,如图2所示,让学生更深入体会计算机科学中排序的步骤。图2动态插入排序算法视频8.让学生分组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只要和前一种方法不同即可;或者让学生尝试用“冒泡排序”来演示排序的整个过程(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交换式”排序方法,基本思想就是从左至右让相近的两个数字作比较,小的往上冒,排到前面,大的往下沉,排在后面,按照这个规则从左向右比较,重复遍历整个队列,最大的数就被换到了数组尾。(这里指升序))9.可根据课堂学生情况,是否重复第3步。10.比较以上排序算法,整理步骤。哪一种方法更优,引导学生计算出整个遍历过程中排序需要比较的次数,并说明原因。(对于冒泡排序:要找出n个数的最大值,需要比较n-1次。例如,要找出8个数中最大的那个数,第一趟需要比较7次,要找出剩下的7个中最大数,需要比较6次,依次类推……总共需要比较7+6+5+4+3+2+1=28次)。11.在学生有一定的算法基础上进行拓展,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尽可能尝试其他的排序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如选择排序、希尔排序等,并总结其算法思想。12.总结:在这些排序算法中,冒泡排序和插入排序是最基础的,各种排序方法中,没有哪一种是绝对最优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适当选用合适的算法,甚至可以多种算法结合起来使用。

四、结语

排序教案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培训;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079-04

Research on Building the Training Index System of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LV Qing,ZHU Hongb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expert interview,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adopts the judgment matrix based on the expert advice,uses reverse scoring method,and gets the weight factor of each layer to build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ndex system,including five index in the standard layer,14 index in the child criterion layer and 44 index in the scheme layer,and finally determines significance sequence of the index so as to provide theory basis for the teacher training agenc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ndex system

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依靠新型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并没有形成完整培训体系,教师评价多以定性评价居较多,定量评价较少。基于此,采用多目标决策法中的树形多层目标体系将高校教师培训的目标分成多层,每个下层目标唯一隶属于一个上层目标,通过专家对各层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重要性顺序的排序,结合等间隔赋分的方法,来确定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权重,从而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并为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自1990年以来有关高校师资培训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及有关政策规定,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收集和归纳有关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方面的各项指标。

1.2.2专家访谈法本研究中专家是指从事师资培训工作5 a以上的副教授、教授、师资科长、教务处长以及多次从事师资培训方面研究的学者。

从文献资料中收集的相关指标,对教师培训方面有经验的9名专家(3名教授、3名教务处长、3名师资科长)采用走访和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咨询论证,征求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添加、筛选和完善我们最初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体育教师培训各项指标,设计出调查问卷,并对设计出的问卷再次对这9名专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可行性论证,结果见表1。

1.2.3.3问卷信度检验为保证问卷发放的可信度,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采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3。

表3问卷重测信度检验一览

重复测量人数两次间隔时间相关系数P172周0.88

1.2.4专家排序法请专家按照下层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按重要性的次序依次进行排序。用专家的排序结果作为依据,来确定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影响的先后顺序。

1.2.5数理统计法全部的数据在SPSS16.0中选用相应的统计过程和方法进行处理。

1.2.5.1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由于每一层中的各子目标之间专家的排序是关联的,但排序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用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肯德尔和谐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W=∑R2i(∑Ri)2N112K2(N3-N)

其中,W为肯德尔和谐系数,K为专家人数,N为某一层目标下的子目标数,R是第i个子目标的得分和。

1.2.5.2权重的确定方法第一步,先按专家排序结果进行等间隔倒序赋分,即假设一个目标层下有n个子目标,则排在第1重要位置的子目标赋n分,排在第2重要位置的子目标赋n-1分,……,依次类推。

第二步,计算各子目标的均值。子目标的均值越大,说明对应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程度越大。

第三步,对各子目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即用各子目标的均值除该层子目标的均值总和,所得结果即为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权重。

由于采用树形多层目标体系结构的方式构建多层目标体系,由此可知,最后方案层的各指标对最上层总目标的权重,可用该指标对上一层的权重依次乘以相对应的上层各子目标对应的权重即可得到。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2.1.1建立层次结构根据多目标决策法中的树形多层目标体系的设计要求,我们根据问题的性质、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隶属关系,把问题层次化,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同一层次的各元素作为准则对其下一层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其本身亦受上一层元素的支配。这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可形成一个递阶层次结构。建立在9名专家调查基础上形成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它包括准则层5项指标,子准则层14项指标,方案层44项指标。它同样得到了17名专家的认可(表4)。

长期脱产2.1.2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专家排序不一致时,我们很难得到各子目标究竟哪一个对上一层目标更重要的结论,因此,在求均值比较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之前,首先要对专家的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在一致性前提下,再得出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顺序。

2.1.2.1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的结果见表5。在准则层各子目标间重要性程度相同的原假设下,接受专家排序结果一致的备择假设犯错误的概率P为0.000

由于培训目标均值最高为4.47,其次是培训内容均值为3.88,培训形式均值为2.59,培训考核与评价均值为2.35,培训管理均值为1.71, 因此,在准则层对总目标影响最大的子目标是培训目标的确定,其次为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与评价,而培训管理对总目标的影响最小。

表5准则层子目标的均值排序和检验结果一览

准则层均值排序检验统计量培训目标4.47专家数17培训内容3.88肯德尔系数0.520培训形式2.59卡方35.388培训考核与评价2.35自由度4培训管理1.71概率P0.0002.1.2.2子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子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见表6。由于所有子准则层各子目标计算得到的接受专家排序结果一致的备择假设犯错误的概率P均小于0.05,因此,检验结果表明,专家对子准则层各子目标的评定是一致的。

表6子准则层各子目标的均值排序和检验结果一览

子准则层均值排序检验统计近期目标1.82肯德尔系数0.419远期目标1.18卡方7.118自由度1.0概率P0.008职业道德2.53肯德尔系数0.280知识2.00卡方9.529能力1.47自由度2.0概率P0.009在职培训2.47肯德尔系数0.197半脱产培训1.94卡方6.706脱产培训1.59自由度2.0概率P0.035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2.59肯德尔系数0.481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2.18卡方16.353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1.24自由度2概率P0.000在职培训管理2.35肯德尔系数0.180半脱产培训管理2.12卡方6.118脱产培训管理1.53自由度2.0概率P0.047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目标中,近期目标要比远期目标重要;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内容中,最重要的为职业道德,其次为知识,最后为能力;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形式中,在职培训最重要,其次为半脱产培训、脱产培训;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考核与评价中,最重要的为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其次是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而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管理中,在职培训管理最重要,其次为半脱产培训管理和脱产培训管理。

2.1.2.3方案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方案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见表7。同上一样,由于所有方案层各子目标计算得到的接受专家排序结果一致的备择假设犯错误的概率P均小于0.05,因此,检验结果表明,专家对方案层各子目标的评定是一致的。

因此,根据各子目标的均值大小,可以排定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影响的重要性位置。

在子准则层的近期目标中,影响最大的是知识培训子目标,其次为能力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在子准则层的远期目标中,影响最大的是职业道德培训,其次为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在子准则层的职业道德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爱岗敬业,其次依次为终身学习、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在子准则层的知识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核心知识、其次为相关知识;在子准则层的能力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执教能力、其次为科研能力和指导训练能力;在子准则层的在职培训中,重要性依次为是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助教的培训;在子准则层的半脱产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不定期半脱产,其次为连续性半脱产;在子准则层的脱产培训中,最重要的是短期脱产培训,其次为长期脱产培训;在子准则层的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中,最重要的均为过程性评价,其次是终结性评价;在子准则层的在职培训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师资管理,其次依次为经费来源、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学员基本情况;在子准则层的半脱产培训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课程管理,其次依次为经费来源、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和学员基本情况;在子准则层的脱产培训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管理,其次依次为师资管理、课程管理、经费来源和学员基本情况。

3结论

1)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包括准则层5个指标、子准则层14个指标和方案层44个指标,为教师培训机构提供理论依据。

2)在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中,分层分析和专家排序法能综合考虑专家的知识和经验,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排序结果能真实地反映实际。

3)在专家咨询和专家调查基础上建立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以及用专家排序法建立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各层各子目标总权重系数表,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并为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国定,张润楚.多元数据分析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23-126.

[2] 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0-65.

[3]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4:49-60.

[4] 吕青. 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9)7:96.

[5] 骆秉全,郑飞.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1):24-33.

[6] 韩春利. 2005-2010年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组织管理与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8-14.

[7] 郑汉.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5):107-121.

[8] 王港.我国体育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影响因素的体系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8:36-58.

[9] 陈雁飞,潘建芬.专业化视野中体育教师培训策略的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6)135-137.

排序教案范文4

关键词:网络克隆;联想的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7-6548-03

1初识网络同传

由于工作的关系,本人今年接管了一个机房。该机房建成于去年,由于当时没有人专管,联想的服务人员就在安装好系统之后撤离了,没有留下任何软件或资料。由于要使用全新的软件,因此所有的电脑系统都要重新安装一遍。机房里是整齐划一的同型号联想启天电脑,我也发现了它们都有网络同传功能。选择一台电脑安装操作系统及相关教学软件是轻车熟路的事情,随后就用它来当作“发送端”,其余的电脑依次启动后自动登录成为“接收端”。在启动系统的时候按屏幕提示按F4进入网络同传界面。经过摸索,发现在网络同传发送端主界面中有“IP分配”的功能,它应该可以对登录的计算机进行进行IP分配操作,如图1所示。图1 IP分配

按图示,输入本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计算机名,并选中“修改本次连线的所有机器”。单击“确定按钮”,IP分配过程很快就结束了,系统自然返回到网络同传发送端主界面。接下来的工作也很顺利,设置好要传输的分区之后,开始“智能同传”。网络同传的速度是惊人的,将近8G的数据在15分钟左右就全部发送给了99台客户机。

正暗自惊喜科技的进步,却发现了两个随之而来的问题。一是克隆后的电脑无法自动修改IP地址和计算机名,发生了冲突;二是系统中设置了每次重启后自动恢复C盘的数据,但这些设置却形同虚设,没起任何保护作用。由于网络没有配置DHCP服务器,同时所使用的教学软件不支持动态IP,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逐个手动修改这些设置。机房是公用的,如果能把硬盘还原的功能用上,那么维护机房也将更加简单。为了解决这两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开始了与联系教育应用方案的不解之缘。

2联想教育应用方案

经过在互联网的大量搜索,终于知道网络同传原来是联想教育应用方案的一个子功能。联想教育应用方案具有功能强大的功能,它是专门为电子教室、网吧等公共机房环境设计开发的,包括硬盘分区管理、硬盘数据保护、CMOS参数保护、网络唤醒、IP分配、网络分组同传、智能同传、智能排程、断电同传、锁定USB接口以及机房网络管理控制等一系列重要功能,重点解决机房管理员如何快速方便地给机房中的所有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的问题。

该应用方案具有以下功能特色:

1)能够同时给机房中的多台计算机(最多可达二百台)进行系统、软件的快速部署,整个复制所花的时间比手工安装好一台计

在机房的管理过程中,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常常希望计算机的IP地址是按电脑桌的行或者列来依此排列的,但网络同传的IP分配功能是按接收机的登录顺序来依此分配IP地址和计算机名的,因此这就可以用到联想教育应用方案的智能排序功能。

智能排序是对机房所有的接收端按位置进行排序的功能,即分配给每个接收端一个指定的ID号,在之后进行的IP分配以及计算机名的分配,都将与ID相关联。如果没有使用智能排序,那么发送端的ID号默认为1,接收端的ID号跟首次登录到被控端的顺序相关,默认依次为2、3、4......;只要点击“智能排序”就弹出如图4所示。图4智能排序

排序教案范文5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教学内容;重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规定,高职教育应贯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对此,体现在教学上,必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高职民事诉讼课程为例,提出重构该课程教学内容以适应高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一、传统《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特点

纵观现有本科和高职高专的民事诉讼法教材,不论是教育部规划教材还是21世纪规划教材,对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都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按照民事诉讼法典的体例来安排章节。例如柴发邦、江伟主编的《民事诉讼法学新编》、常怡主编的高等蒸发院校规划教材《民事诉讼法学》、陈桂明主编的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民事诉讼法学》以及高桂英主编高职高专教材《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等均采用了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维护学科逻辑的严密性、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无疑是很有利的。

二是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于实践性。由于以学科体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这势必造成在教学内容总体上理论知识过多,即使是高职高专教材,也无法避免教材的理论内容过多,无法很好实现锻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是教材中的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体系性。鉴于现有民事诉讼法教材的上述特点,使得民事诉讼法的实践教学不成体系,凌乱不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能采用在讲授某一理论知识过程中穿插案例讲解来体现民事诉讼法应用性强的特点。而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经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民事诉讼基本程序的目标,更遑论是实际应用了。

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法律专业,彻底更新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已迫在眉睫。

二、重组民事诉讼课程教学内容的基准点分析

(一)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基点

目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法律人才成为各类建设人才的需求旺点。但因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高级法律职业需要缺的国家司法统一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后才可从事,这无疑将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挡在了这些职业之外。因此,对于大多数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来说,基层部门法律辅助应用型法律职业岗位,例如法庭书记员、司法秘书、行政事务人员、律师助理、公司法务人员等才是就业主要方向。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金华现有198个乡镇,按省司法厅的规划要求,每个乡镇要设立一个司法所、一个公安派出所、一个法律服务所和一个法庭,每个所、庭应配备3-5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所配备的人员很少,法律服务所大部分还未建立起来。上述已配备人员的学历层次也较低,较难适应工作的需要。在中共浙江省委做出“法治浙江”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和引进法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法律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针对上述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高职法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从事基层法律服务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也即,应当根据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来选择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在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上,要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民事诉讼的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知识。

(二)民事诉讼法课程目标是教学内容安排的出发点

根据高职法律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远比让学生掌握关于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重要。既然要培养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确立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而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又是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内容的先决条件。民事诉讼法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能力目标

(1)熟练办理、立案、上诉、再审、执行、证据调查收集与使用、保全等手续;(2)熟练制作民事状、民事答辩状、调解书、裁判书、庭审笔录、上诉状、二审裁判书与调解书、再审申请书、再审调解书、再审裁判书、执行申请、执行裁定书、应诉通知书、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举证通知书、开庭传票等文书;(3)熟悉证据收集程序,能对证据的证明能力进行分析和判断;(4)熟悉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5)会将所有的文书与证据等相关材料装订成册。

2.知识目标

(1)熟悉、立案、上诉、再审、执行、证据调查收集、保全等程序的具体内容;(2)掌握民事状、民事答辩状、调解书、裁判书、庭审笔录、上诉状、二审裁判书与调解书、再审申请书、再审调解书、再审裁判书、执行申请、执行裁定书、应诉通知书、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举证通知书、开庭传票等文书内容和制作要点;(3)掌握证据的收集办法、分类、证明力的大小、证据与事实之间的联系;(4)了解合议庭评议的内容,判决宣告的内容、方式,审理期限的具体规定。

3.其它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

民事诉讼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总体设计思路及教法应当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诉讼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载体,进行诉讼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具体而言,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教学内容,二是实践教学内容。

排序教案范文6

关键词:数据结构;算法;C++语言;案例驱动

1研究背景

“数据结构”的概念最早是C.A.R.Hoare于1966年提出的。在他的经典论文《数据结构笔记》中,他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一组数据结构的构造、表示和操作等问题。1973年,D.E.Knuth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技巧》第一卷中给出了关于“信息结构”的系统论述。1976年,N.Wirtnh用“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这个公式表达了算法与数据结构的联系和它们在程序中的地位[1]。从此,数据结构确立了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的核心基础课程地位。

数据结构是一门关于非数值数据在计算机中表示、变换及处理的课程。这里的数据,实质是指计算机所能表示的各种不同数据对象(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的集合。对于每一具体的数据对象,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都不是孤立的。数据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被称之为结构。从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特征分析,各种数据对象的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仅呈以下四种结构之一:集合结构、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形结构。

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以上四种结构,先从逻辑层面讨论结构的关系特征及抽象操作;再讨论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表示(映像);并在存储表示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结构的基本操作及实现;最后讨论各种结构的应用。

已有教材编写的思路莫不如此。但许多教材过于抽象而甚少工程背景,原因在于那些教材描述算法所使用的语言工具常是伪代码指令[2-3],或在涉及数据结构转化于应用时往往不能完整地展开。因此,许多刚学完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能力尚且不足的学生为此而深感困惑。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数据结构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也是在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后加强与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课程。因此,我们在编写数据结构教材时,以基本数据结构的主要内容为主线,在充分讨论结构的逻辑特征基础上给出结构在计算机中经典的存储表示(映像),并在存储表示的基础上,用C++语言实现结构下的各个基本操作(建立结构的顺序类或链式类)。我们强调数据结构的应用,以模板的形式给出各种不同数据对象应用数据结构(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形结构、集合结构)的多个实例。每一算法或程序的编写高效、易读,并遵循程序设计的规范,从而使学习者将数据结构与工程应用有机结合。

2教材编写的几个要点

2.1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

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讨论范畴已基本取得共识。尽管计算机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扩大,并产生了许多新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但数据结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各种经典教材中反复强调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些知识。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4],其中,算法与数据结构涉及AL1、AL2、AL3、AL4、AL5、PF2、PF3、PF4等多个知识单元,知识点包括递归,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数据结构(栈、队列、链表、串、数组、广义表、树、图、哈希表等),常用排序算法,常用查找技术,算法分析基础等。200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关于数据结构的考试大纲。以上内容构成了我们编写教材的大纲依据。

我们编写的教材[5]共七章,内容如下。

1) 第一章:绪论。

内容包括数据、数据元素、数据对象、数据结构、数据类型、抽象数据类型、算法的概念、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等。

2) 第二章:线性表。

内容包括线性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定义、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线性表顺序类的实现、线性表的链接存储结构、线性表单链表类的实现、循环链表及双向链表的存储结构、线性表的应用等。

3) 第三章:其他线性结构。

内容包括栈的存储及操作实现、栈的应用举例、递归、队列的定义和基本操作、字符串、数组及矩阵的存储压缩、广义表等。

4) 第四章:树型结构。

内容包括树、森林的定义及基本术语、二叉树的结构定义、二叉树的存储结构、二叉树的遍历、二叉树基本操作的实现、树和森林的遍历、树型结构的应用(算术表达式求值、树与等价问题、赫夫曼树及赫夫曼编码)等。

5) 第五章:图。

内容包括图的定义和术语、图的存储结构、图的基本操作、图的遍历、图的应用(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最短路径)等。

6) 第六章:查找。

内容包括静态查找表(顺序查找、折半查找、分块查找),动态查找表(二叉排序树、平衡二叉树、B-树和B+树),哈希查找等。

7) 第七章:排序。

内容包括插入类排序、分划类排序、选择类排序、归并类排序、基数排序、外部排序介绍等。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注重在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概念清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对于线性表,强调注重在顺序及链式存储映像下基本操作的实现,对于栈和队列等操作上受限制的线性结构,强调注重相关环境下的应用,对于树、图等非线性结构,强调注重遍历及遍历的应用,对于查找和排序等,强调注重在消化各种经典算法的基础上时间效率的评估。

2.2选择C++语言描述算法

本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将面向对象的方法引入到数据结构领域。面向对象技术不仅是一种程序设计方法学,而且是一种认识方法学,数据结构讨论的正是数据的描述与处理,与面向对象的认知方法具有天然的联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提供的封装、继承、多态和泛型程序设计等机制,为数据结构抽象数据类型的程序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描述工具。

此外,面向对象的最大好处是复用、复用、再复用。数据结构中涉及的各类结构下的基本操作,在实际应用中也是常用的基本操作,而选择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C++作为描述算法的工具,既能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紧密结合,又能通过数据结构进一步认识C++中的STL(标准模板库),从而为实际编程的复用带来方便。显然,在数据结构的学习过程中,面向对象的主流语言C++较伪码语言更值得推崇。

2.3典型案例设计及举例

基于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是以兴趣引导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即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演示、讲解,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6],以达到对问题更高层次的认知。在数据结构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首先在存储表示的基础上,以类的方式实现相应结构的抽象数据类型,然后精心设计案例,通过模板的方式,使用类解决各个不同的应用问题,且对每一案例的解题都附有主函数,以确保应用的完整性。

例如,对于二叉树的学习,遍历是课程的重点,其重要性不仅在于遍历操作自身,更重要的是,它还是许多树形结构应用的基础。因此,我们设计了算术表达式求值这一案例。在这一案例中,使用二叉树的先序遍历次序和中序遍历次序建立二叉表达式树,使用二叉树后序遍历的思想对表达式求值,通过这一案例的学习,将二叉树三种重要的遍历融于一处。

图1是表达式用二叉树表示的例子。

图1算术表达式二叉树

在实现了用二叉链表结构定义的表达式类BinaryExpTree后,利用表达式的前缀式及中缀式建立二叉表达式树的函数如图2中的算法1所示。其中

ch1为表达式的前缀表示,ch2为表达式的中缀表示,low、high分别为中缀次序的起始和最终位置,本函数根据先序次序和中序次序的形成规律,运用先序递归遍历的思想逐个为先序次序中的第k个元素(k的初值为0)生成二叉链表中的结点。

在图3中,设在数组ch1中存有二叉表达式树的前缀表示,而在数组ch2中存有二叉表达式树的中缀表示。k指示了当前子树的根结点位置,在建立了根结点后,查找ch1[k]在ch2 中的位置i,从而形成新的划分L(low――i-1)、D(i)、R(i+1――high)。

K加1,对左右两部分依次递归地建树,直至某一子序列出现low > high,则子树建毕。

void BinaryExpTree :: _Create ( BTnode* &T,char ch1,char ch2,

int low,int high,int &k )

//利用表达式的前缀式及中缀式建立二叉表达式树

int i;

if(low > high)

T = NULL;

else{

T = new BTnode;

T->data = ch1[k];

//查找k在中序中的位置,从而划分D L R

for ( i = low;i

if(ch2[i] == ch1[k]){

k++;

_Create (T->Lchild,ch1,ch2,low,i-1,k); //建立左子树

_Create (T->Rchild,ch1,ch2,i+1,high,k); //建立左子树

}

}

}

图2算法1:建立二叉表达式树

图3先序次序和中序次序之间的关系

在建立了二叉算术表达式树后,用后序遍历的方式对表达式数求值,如图4中的算法2所示。

int BinaryExpTree ::_Evaluate(BTnode* &T)

{ // 在建立了二叉算术表达式树后,用后序遍历的方式对表达式树求值

if(T){

if(!T->Lchild && !T->Rchild )

return T->data C'0';//字符型转换成整型

return _Opreate(_Evaluate(T->Lchild),T->data,_Evaluate(T->Rchild));

}

return 0;

}

图4算法2:对表达式树求值

限于篇幅,其他函数及主函数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表达式求值的过程仅是二叉树遍历的应用举例,真正应用于算术表达式求值尚有许多问题,如该方法输入数据是表达式的前缀式及中缀式、仅限于二元运算符、操作数是字符类型、表达式中的运算符不能重复等。

我们在教材的附件(程序光盘)中另给出了用栈的方式建立二叉表达式树的方法。该方法可直接用任意的算术表达式做输入数据、支持单目运算、支持各种类型的操作数。解决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案

实现,无疑起到了开拓学者视野、加深问题认知的作用。

3结语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组织并发展的科学技术理论及知识系统。合适的教材将协助学者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期待我们的新编教材能接受学习者的检验并受到欢迎。

参考文献:

[1] 张乃孝. 编写“数据结构”教材的几点体会[C]//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43-547.

[2]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 Horrowitz E,Sahni S. Fundamentals of Data Structures[M].Pitmen Publishing Limited,1976.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3-234.

[5] 万健,王立波.数据结构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 陶影,张斌.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应重视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19-122.

Compiling Data Structure Textbook by Case Driving

WANG Libo, WAN Jian

(School of Computer,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asic concepts of Data Structure, discusses understanding of Data Structure course. Main point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case driving teaching mode in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ation,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erial itself.

上一篇尾巴教案

下一篇画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