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归故里范例6篇

情归故里范文1

关键词:杨慎 贬谪 思乡词

对杨慎贬谪滇云,一直以来就有多种看法。清人王照《升庵先生祠堂记》载:“公始戍雁门……然雁门疾苦似未足以尽公之穷,而世庙衔之未息,遂改窜于滇之永昌。”认为是嘉靖皇帝对杨慎的怨恨甚深,以致改贬戍雁门而为永昌。丰家骅先生推测杨慎贬戍之地定在滇云,是有人为杨慎谋划的。杨慎谪戍滇云,其中隐情是云南“远离政治斗争中心,朝廷难以知情,杨慎在那里可以得到相对的自由和安宁,也比较安全”,同时“云南离四川比较近,人事上可以得到一些关照”。

滇云地处边陲,为蛮荒瘴疠之地,历来是贬谪充军之畏途,民间就流传着“宁充口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的歌谣。滇云成为了杨慎回京与归乡的必然距离,不论是嘉靖皇帝的有意安排,还是同人的精心策划,贬谪滇云都成为杨慎人生与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事件。

杨慎谪戍滇云,离家乡新都较近,受滇云当政者的关照,杨慎曾四次得以戎檄为由返回新都与家人短暂团聚,甚至晚年能移居于四川泸州。然而,嘉靖皇帝给杨慎的处罚是“永远充军烟瘴”,这是明代流放中罚及子孙的最重一种刑罚。这样,在杨慎贬谪滇云的三十多年里,有偶与家人的短暂相聚之乐,更有故乡近在咫尺却无法归还的思乡之痛,这种“万水千山经岁别,远似星津”的特殊情形,使杨慎的思乡情感更加强烈,归乡愿望更加急迫。“故乡咫尺即天涯”,对家乡的深沉眷恋,对亲人的深沉思念,急切的思归情绪,成为了杨慎谪滇词中非常重要的主题。

对家乡四川的深沉眷恋在杨慎词中表现为对四川山水风物历史人文的细致描写和深刻记忆,锦江烟水、岷峨山川、青城锦绣、浣花春水、临邛太守、西蜀文君、太史杨雄、诗仙太白、坡仙苏轼等等,成为杨慎词作中频频出现的内容。如《江城子》:

滇南春似锦江春。水鱼粼。柳蛾颦。千树梨花,花底草如茵。晴日暖风浓胜酒,熏媚眼,醉游人。

柔丝弱絮软红尘,惜芳辰,倦游身。啼鸟惊心,何事唤归频。不是不归归未得,愁望远,泪沾巾。

词起即写滇南春景之美,游鱼徜徉,垂杨依依,梨花烂漫、芳草如茵,天朗风和,勃勃的生机浓浓的春意让人沉醉,似乎杨慎也沉醉其中享受着滇云的无边美景。但“滇南春似锦江春”中“似”字就点出杨慎眼中看到滇云之美景,心中浮现的却是家乡之山川,滇云之春与锦江之春如此相似,使人在刹那中误以为身在家乡,在迷离中得到短暂的抚慰,然而“似”又是清醒地认识到滇南毕竟不是家乡,“他乡虽好不如家”,清醒理智使短暂的迷离沉醉变得凄凉弥漫,短暂的迷离沉醉使清醒的理智变得痛彻心扉,美丽的滇云景色、热闹的滇云风物,更衬托出杨慎的孤寂凄凉。词的下阕清楚地点出在这良辰美景之中的游子,心中毫无兴致,只有万般疲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禽鸟的声声啼鸣,宛如亲人对游子归家的声声催促,让人目眩魂惊。“不是不归归未得”,词人含着血泪写出了身不由己有家难回的无奈处境。

故乡明明近在眼前,却又如同远在天涯。时光流逝,返乡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词人依旧身不由己地漂泊异地。漫长而无望的贬谪生活里,思乡成为杨慎词作中最低回哀婉的旋律,而每个节序佳会更成为杨慎痛苦难捱的时刻。如《江城子·丙戌九日》:

客中愁见黄。近重阳,倍凄凉。强欲登高,携酒望吾乡。玉垒青城何处是,山似戟,割愁肠。

寒衣未寄早飞霜。落霞光。暮天长。戍角一声,吹起水茫茫。关塞多愁人易老,身健在,且疏狂。

“丙戌”为嘉靖五年(1526),是杨慎谪滇的第二年,重阳佳节而人独在异乡,遍地金黄,倍增凄凉。不用登高已是乡思满怀,但词人还是勉强自己携酒眺望,想看看故乡高高的青城山却看不到。“山似戟,割愁肠”化用唐代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中“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的句子,滇云四周耸峙的崇山峻岭峭拔山峰,如同无数锋利的剑戟,自己的“愁肠”似乎就是被它们割断,形象地写出了重九登高触目伤怀,百感交集愁肠欲断的情形。戍边的寒衣还未寄到,滇云边陲却已早是清霜满地,太阳落得早而夜暮变得格外漫长。戍角的悲鸣激荡起茫茫烟水,孤寂凄凉笼罩的滇云边陲使人更添悲愁。杨慎不禁劝慰自己“关塞多愁人易老,身健在,且疏狂”,这不过是强打精神,故作豪迈,其背后依然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中国人思乡恋家情结的生动写照。漫长的贬谪生活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杨慎无处回避的情愫,“绝塞不知登览兴,故乡惟许梦魂通”,在四川最让杨慎魂牵梦萦的就是新都故园,新都乡下有世耕庄,杨慎年轻时与家人曾在此居住生活,《望江南》词八首把杨慎思念故园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兹录其中四首:

故园好,最忆世耕亭。樵斧丁丁惊鹳雀,钓丝袅袅立蜻蜓。百曲建长瓴。 来往惯,蓬户不教扃。山屐过时穿嫩癣,野航移处破浮萍。炬火晚荧荧。

故园好,最忆力耕亭。径路喜逢樵叟话,蹊田一任牧童经,浑不限畦町。 螺涧底,鸣玉漱清泠。千里清风来曲几,一方明月挂疏棂,倚枕酒初醒。

故园好,最忆是龙门。洞底渔舟藏夜壑,山头佛剎挂朝暾。暧暧远人村。 登陟处,萝磴几回扪。檐葡林中消永日,松篁影里荫芳尊。归路已黄昏。

故园好,最忆是中洲。宛在中央浑绝俗,登兹四望可销忧。丘壑擅风流。 凉吹满,六月早知秋。仙侣泛花曾共醉,野人刻竹记同游。何日问归舟?

词以“故园好”起,一连八阕,反复咏叹,声声感慨,在词人的记忆里故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词人的脑海里。世耕亭的野航炬火、力耕亭的清风明月、约耕亭的细竹花馨、阅耕亭的鹭渚凫汀、恩波的天鹅菡萏、毘江的古寺红叶、龙门的渔舟萝磴、中洲的野人刻竹依然历历在目,鲜活生动。词人的记忆里,似乎樵斧砍柴的丁丁声、鹳雀受惊的鸣叫声还在耳边清晰地回响,蜻蜓轻盈地停在钓丝上的景象还在眼前生动的出现,踏过鲜嫩苔藓留下的木屐印迹还在脚下真切地发生……故乡的一切成为词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在词人的记忆里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地亲切熟悉、温暖舒畅,一旦触动便汩汩滔滔倾泻而出,捂暖心窝。词末“何日问归舟”是词人灵魂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是词人心底最深沉的呐喊,这一倾词人全部生命宇宙之力的呐喊如霹雳乍起,使词人对故园的美好追忆戛然而止,不得不清醒地去面对“千里有家归未得,可怜长作滇南客”的残酷现实。回忆越美好越衬托出现实的残酷,对故园回忆越细腻越显示出词人现实处境孤寂凄凉。

如果说四川的山水人文和新都的故园记忆是维系杨慎思乡情愫的纽带,那么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故乡友人的依依情谊则是杨慎思乡情愫产生的主要根源。杨慎贬谪滇云后家乡亲人成为沉挚的牵挂,其中最牵挂的是继室黄娥。黄娥(1498—1569)字秀眉,四川遂宁人。其父黄珂出身进士,曾累官至兵部尚书,黄娥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博通经史,娴于诗文词曲。正德十四年(1519)黄娥成为杨慎继室,与杨慎志同道合,夫妇诗词唱和,伉俪情深。杨慎贬谪滇云后,黄娥长期在新都侍奉家人,操持家务,其《寄夫》诗哀婉秀丽,脍炙人口,全诗为:“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而杨慎一首《千秋岁·壬寅新正二日寿内》词则寄托了对继室黄娥的深深眷恋:

瑶池阿母,本是神仙侣,谪向人间官府。住摄提,贞孟月,中子逢初度。琅宵宴,春回北斗斟云醑。

麟笔春秋谱,彤管毛诗语。女洙泗,闺邹鲁。五福中天聚,百袟从今数。最难得,芝兰庭下斑采舞。

词题中“壬寅”指嘉靖二十一年(1542),杨慎已55岁。这是写给继室黄娥的祝寿之词。上阕为祝寿之语,“神仙侣”遭遇“谪向人间”,既是对黄娥非同凡俗的气质赞美,又隐含了对黄娥坎坷人生的同情。“琅宵宴,春回北斗斟云醑”一句言用北斗斟满春酒为黄娥献寿,似乎是天人共贺、万物欢腾的一场祝祷,想象奇特,气势贯注。下阕则是对黄娥才德铺叙赞美。“麟笔春秋谱,彤管毛诗语”写黄娥的文史才学。“洙泗”指孔子,“邹鲁”指孔子、孟子,杨慎借此来赞美黄娥德才堪比圣人。而“芝兰庭下斑采舞”则写黄娥持家的才能。“芝兰”生于阶庭,喻指家中子弟有出息,这里指黄娥能够严格培养教育家中子弟;“斑采舞”即“斑衣戏彩”之意,指黄娥孝顺父母公婆。全词感情真挚,情意深藏。

杨慎对家乡的思念在词中还表现为“归”、“回”、“还”、“返”等字眼的大量出现,仅“归”字就出现了六十余处,如“归期又误丛”写出了归乡希望落空的哀伤;“归思满琴心,幽恨难禁”借琴音寄托思乡之情;“千里有家归未得”写出了故乡近在咫尺却无法归去的贬谪之痛;“屈指归期重叠算”写出了对回归家乡的渴望;“问归舟,云朋霞友,共结采真游”写出了词人盼望回归故里,与朋友畅游山水的梦想;“伴我归心和别梦,只有银蟾”写出了词人饱受思乡之痛与离别之苦的折磨。与此同时,杨慎常以“离人”、“客”、“游人”自称,如“十里亭,五里亭,长短亭边暮雨零,离人不忍听”写出了离别亲人的孤苦生活;“满城开遍粉西施,节近重阳客未知”写出了身在异乡时光流逝的伤痛;“客中冬至夜偏长,寒炉坐拥待晨光”写出了漂泊他乡长夜难捱的凄苦情形。杨慎词中把自己的贬戍生活表述为客居滇云,既是对贬戍这一带有深沉政治伤痛词语的委婉表述,也是体现出其内心深处对议礼遭贬的回避,更是传递了杨慎对自己的贬谪身份强烈的排斥意识。

贬谪滇云后,对家乡故园、亲人故旧的深深眷恋成为杨慎贬谪词作中的主旋律,对家乡故园的思念成为了杨慎重要的精神寄托,对亲人故旧的思念成为杨慎倾诉贬谪情绪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由龙云纂《高峣志》,《中国方志集成·乡镇专辑2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丰家骅. 杨慎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文才 辑校.杨慎词曲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4]王文才、万光治.杨升庵丛书[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8.

[5]张廷玉等. 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尹守衡. 明史窃[M].明代传记资料丛刊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7]孙秋克. 明代云南文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2010.

情归故里范文2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宜昌!

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来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农架野人)和死人(荆州博物馆的西汉软体男尸)。而在我们美丽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线,也就是诗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见,宜昌是湖北的精华,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诗人和美人的故乡,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归。

趁现在还没到目的地,我先对你们简要的介绍一下秭归吧!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也是历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连秭归地名的由来,传说都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赶到汨罗江,将弟遗体打捞起来,亲自护送回家乡。屈姊那深深亲情使乡亲们大为感动,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来“姊”演变为“秭”了。

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五月,是农忙夏收完毕,准备秋收的过渡时间,人们便在这个时间安排一个稍事休整和娱乐的“端午节”。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这个月的初五呢?这是为了便于习惯能记忆,类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这样就使农事繁忙的这段较长的时间,均匀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个节日休整,也算是“有劳有逸”了。

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难忍亡国之痛,怀才投身汩罗江,这一天也刚好是端午节。从此,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龙舟竟渡

龙舟竞渡的习俗,过去传说是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实,在屈原未跳汩罗江之前,我国各地就有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了,但大多不在端午节举行的。《旧唐书·杜亚传 》载:“江南风俗 ,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前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后来为了记念屈原,竞渡的风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节的。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要到杨州一游,着官吏督造龙舟及杂船数十艘。杨广自已乘坐的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还有高三层的龙舟九艘。可以说这是当时最大的龙舟了。北宋时建造的龙舟,无论从大小和结构方面比隋代又有发展。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泄争标图》,便描绘了当时皇家乘坐的龙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还记载了金明池龙舟竞渡的盛况:皇帝与群臣在大龙舟上观看,锦标则插在皇帝的大龙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拧舞旗子,指挥几十艘小龙舟在水面摆出各种船阵。随后,这几十艘小龙舟敲锣打鼓向“标杆”划来,夺得标的便向大龙舟上的皇帝 “山呼拜舞”,整个争标过程气氛十分热烈。

明代时,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已经相当普遍。当时出版的一本《武陵竞渡》的书,对这项比赛的规则,诸如竞渡所用的船式,人数等都有详细的记述。

现在,龙舟竞渡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好,现在我们已经到岸了,请大家随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伟人和美人的故乡吧!

屈原故里

这里是秭归县香炉坪,大家请抬头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额上镌有郭沫若的手书“屈原故里”。

情归故里范文3

1、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可以说是一个表白的梗,在这里长安故里是两个名字,这句话的完整版是:以后我叫长安,你叫故里,因为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这句话看起来很有意境,情侣间喜欢用这样的词来做情侣名。

2、长安属于故里,而故里之中有长安,也就是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来源:文章屋网 )

情归故里范文4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宜昌!

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来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农架野人)和死人(荆州博物馆的西汉软体男尸)。而在我们美丽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线,也就是诗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见,宜昌是湖北的精华,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诗人和美人的故乡,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归。

趁现在还没到目的地,我先对你们简要的介绍一下秭归吧!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也是历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连秭归地名的由来,传说都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赶到汨罗江,将弟遗体打捞起来,亲自护送回家乡。屈姊那深深亲情使乡亲们大为感动,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来“姊”演变为“秭”了。

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五月,是农忙夏收完毕,准备秋收的过渡时间,人们便在这个时间安排一个稍事休整和娱乐的“端午节”。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这个月的初五呢?这是为了便于习惯能记忆,类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这样就使农事繁忙的这段较长的时间,均匀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个节日休整,也算是“有劳有逸”了。

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难忍亡国之痛,怀才投身汩罗江,这一天也刚好是端午节。从此,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龙舟竟渡

龙舟竞渡的习俗,过去传说是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实,在屈原未跳汩罗江之前,我国各地就有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了,但大多不在端午节举行的。《旧唐书·杜亚传 》载:“江南风俗 ,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前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后来为了记念屈原,竞渡的风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节的。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要到杨州一游,着官吏督造龙舟及杂船数十艘。杨广自已乘坐的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还有高三层的龙舟九艘。可以说这是当时最大的龙舟了。北宋时建造的龙舟,无论从大小和结构方面比隋代又有发展。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泄争标图》,便描绘了当时皇家乘坐的龙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还记载了金明池龙舟竞渡的盛况:皇帝与群臣在大龙舟上观看,锦标则插在皇帝的大龙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拧舞旗子,指挥几十艘小龙舟在水面摆出各种船阵。随后,这几十艘小龙舟敲锣打鼓向“标杆”划来,夺得标的便向大龙舟上的皇帝 “山呼拜舞”,整个争标过程气氛十分热烈。

明代时,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已经相当普遍。当时出版的一本《武陵竞渡》的书,对这项比赛的规则,诸如竞渡所用的船式,人数等都有详细的记述。

现在,龙舟竞渡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好,现在我们已经到岸了,请大家随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伟人和美人的故乡吧!

屈原故里

这里是秭归县香炉坪,大家请抬头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额上镌有郭沫若的手书“屈原故里”。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秭归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西陵峡雄奇壮美,还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险峭的五指山、神秘的棺木岩更是令中外游客为之倾倒。这些自然景观与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由秭归出发, 可西进“小三峡”漂流,东到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流览,南入“长阳人”家乡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农架探密。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新建到大坝一公里处的秭归新县城将会成为集三峡大坝雄姿、高峡平湖风光、屈原故里风情、库区移民新城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和三峡地区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位于兴山县城东北3公里处,我们现在就到了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宝坪村,又名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在西汉时兴山属南郡秭归。宝坪村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丰茂,山明水秀,极富诗情画意。村内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妆台、望月楼等遗迹;近年来,她的家乡又兴建了昭君宅、纪念馆、长廊碑林、汉白玉昭君塑像等,用以纪念凭吊这位以国事为重、富于献身精神、美丽而坚韧的汉代奇女子。这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提起“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和亲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为民族间的亲善友好作出了贡献。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门氏(皇后)。后呼韩邪死,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大闹氏长子)。在她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的通好关系,以致“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之美,在于既有沉鱼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则是对命运的无奈的怨艾——锁在深宫人不识;向往像寻常女子那样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远嫁异邦;思念故土却欲归不能……。当你来到昭君台前凭吊时,便会被这千头万绪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围,满心凄楚抑郁难平。

王昭君是被历代诗人、画家、作曲家们着笔最多的一位古代女性,究其根源或许正是由于这千载难平的“昭君之怨”吧?!当然,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昭君” 也是不同的:“历史的昭君”在向着我们微笑——深明大义,而“文学的昭君”似乎在对着我们哭泣——怨而不怒。古往今来,那些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人们,则更易沉湎在“昭君之怨”中,找寻自己或深或浅的身影、或浓或淡的表情……毋庸讳言,在汉文化中这“怨”字才是“昭君之美”的美学意义的核心与真谛。

这里就是昭君曾经住过的地方,现存的昭君宅是照古图重建的。

从昭君宅出来,东行百余步,便到了“楠木井”。这是当年昭君姑娘汲水之处。井约一米来深,清澈见底,井水从不枯竭。井底沉有楠木一根,据说还是当年昭君放入的。

大家请看这条溪水,它叫做香溪。

传说当年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将一颗珍珠遗落在水中,从此溪水变得碧清透明,香气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也有人将它叫做“昭君溪”。

从秭归城沿香溪溯流而上10公里,即是三闾乡,再过七里峡,即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这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很多,如香炉平、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在屈原故里还有一奇值得一提。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送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情归故里范文5

关键词:回归 怀旧 主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回归是自我防御的机制之一。弗洛伊德说,‘(回归是)一种冲动的较为发展的机能,若遇有外界强有力的障碍,使他不能达到满足的目的他只有向后转的一个办法’”。这一心理发展向前阶段的倒退便是回归。回归于固着互为因果,心理发展的路上固着点越多,越容易为外界的障碍所征服而回归到这些固着点上。显然,在弗洛伊德的阐释里,回归带有难以突破固着点[1],故转而退避的消极因素,是心理建设的自我保护的本能,但卡尔文斯・霍尔持有很不同的观念,“即使健康的顺应良好的人,亦常以回归作为手段来减轻焦虑。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要‘解解闷’”。于是,文学作品中的回归往往被赋予诸多的独特意义:如沉溺往事、止步不前的生命之痛、追忆往昔的怀旧之情以及探寻心灵家园的精神之力。

以美国拓荒时代背景,薇拉・凯瑟在《我的安东尼亚》一书中刻画了诸多形象鲜明的拓荒者。他们满怀希望来到这片土地,辛勤耕作,在荒蛮的西部扎根繁衍。然而,这些也是移民的劳动者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同样承受着故土离情的煎熬,如安东尼亚的父亲雪默尔达先生和丈夫库扎克。小说弥漫着浓浓的怀旧之情,既有作者对以逝去的拓荒时代的怀念,也有人们对“回归”的渴望。

一.回归的生命之痛

雪默尔达先生是波西米亚移民。当他第一次出现在小说中时,他和家人刚刚“飘扬过海”,来到内布拉斯加州的黑鹰镇。这位老人“高个子,背有点驼”,“没带帽子,粗厚的铁灰色头发从额头往后梳得笔直,头发从耳背后翘了出来,……他的手很白样子很好看”[2]。但是,与移民到来时满心满眼的憧憬和渴望不同,雪默尔达先生的“眼睛很忧郁,深陷在眉毛下面。面容粗犷,但看起来像一滩死灰―仿佛所有的热和光都已熄灭”。在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之前,雪默尔达先生有着不错的收入,受人尊敬,生活快乐,“总是拉小提琴,人家结婚也拉,跳舞也拉”,可在这个新国家却从来都不,即便最疼爱的女儿央求也不行,只是偶尔“从盒子里拿出小提琴,用手指向在弦上拨弄拨弄”,音乐是一种只属于故乡的记忆,他渴望摆脱难忍的思乡之情,但却始终无法释怀。同自己渴望发洋财的妻子不同,他更愿意呆在故乡,还因为离开一起弄音乐的朋友而哭泣。雪默尔达一家的新生活非常艰难,尤其在冬天。没有果腹的食物,没有御寒的物品,甚至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只能睡在土洞里。移民生活令这位老人非常不适,他总是“生活在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中”,漫无目的,像个影子。他担心自己被当做“乞丐”,虽然对未来也有规划,“只是落雪和严寒的天气使他们大家感到沮丧”,而雪默尔达先生也没能熬过第一个冬天。

雪默尔达先生总是被浓浓的思乡之情缠绕,无法自拔。他渴望接近一切与往昔有关的事物和人。帕维尔和彼得是雪默尔达先生在这个新国家的朋友,他们的出现让这位老人非常快乐,“几乎每天晚上都去看他们”。他们离开后,老人“郁闷沮丧”,总会跑到他们住过的木头房子里,闷闷不乐地静坐沉思。“这个小屋成了他的隐居室”,成了他抓住往昔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安东尼亚同自己的父亲有深深的相同之处,他们热爱生活、渴望平静,并且对万物充满了“怜悯之情”,是唯一可以将他从麻木中唤醒的人。安东在树林里捡到一只小虫,它的歌声像极了她家乡的一个讨吃老太婆―老哈塔。安东尼亚将虫子放在自己头发里,带给父亲听。老雪默尔达先生站在那里低头望着绿色的小虫。当小虫开始有气无力地唧唧鸣叫时,他仿佛在倾听一种非常美妙的声音,微笑中充满了令人难忘的忧伤。这种忧伤,就像他常常去拜访的“隐居室”,是他生命中对故乡的最后一丝留恋。在新土地上,人们不得不放下自己以往的一切,无论曾经多么快乐或悲伤,否则,生命只会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流逝。

雪默尔达先生的朋友帕维尔和彼得就是这样。促使他们离开家乡的原因不是对新生活的渴望,而是为了躲避自己曾经犯下的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年轻的帕维尔和彼得在一次婚礼后,为了躲开狼群,残忍地将新娘和新郎扔下了雪橇。他们虽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却遭人唾弃,“连帕维尔的母亲都不愿见他”,最终两人背井离乡。但新生活并没有带给他们太多解脱,高利贷越滚越多,帕维尔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生活举步维艰。“这两个俄国人是那样倒运,人们对他们感到害怕,连提都不想提”。更糟糕的是,他们所犯的罪孽始终沉沉地压在心上。临死前的帕维尔向雪默尔达先生讲述了这个故事寻求解脱,几天后便故去了。彼得卖掉所有,重新开始寻找逃避痛苦的地方,但毫无疑问,在残酷的生活中,帕维尔的死加重了他的负疚之情和对故土难以释怀的情感。对他们而言,故乡早已成为难以摆脱的枷锁,是回忆中最深刻痛苦的一面,既渴望又害怕,永远也无法面对。

雪默尔达先生同自己的朋友一样,深陷往昔的泥沼,唯一不同的是渴望的是生活的平静和安谧,但最终却同样难以逃离渴望回归的生命之痛。他故去前的最后一个圣诞节是他移民生活中最后的快乐时光。“在他们那个窑洞的拥挤和嘈杂声中,这个老头会以为和平和秩序已经在世上消失,或仅仅是存在于他远离了的那个家乡的世界”。吉姆祖母家的厨房里,他默默坐在那里,“脸上有一种即疲倦又愉快的神情,就像一个病人感觉到刚解除了病痛,”心满意足。这个快乐的圣诞节似乎令他再也无法承受思乡之痛。圣诞节后不久,雪默尔达先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结束了刚刚开始的新生活。正如吉姆所言,“致雪默尔达先生以死命的是怀乡病”。不知他那脱离苦海的灵魂最后是不是能找到回乡之路。

二.回归的怀旧之情

安东尼亚的丈夫库扎克在小说中所占的篇幅不多,但却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同自己的妻子一样,库扎克是波西米亚移民,父亲是个皮匠,自小跟着做皮货商的伯父学手艺。他的移民生活充满活力和冒险生活带来的刺激:在维也纳寻欢作乐、在纽约参加工人罢工、在佛罗里达种柑橘,直到遇到安东尼亚,然后安定下来。库扎克性格开朗、心地善良,在妻子的帮助下,生活也越来越好。

同难以摆脱旧日回忆和对往昔生活眷恋的雪默尔达先生相比,库扎克似乎已经抛开了过去。他拥有美好的生活,有爱他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新世界里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他感到心满意足,也应该心满意足,但库扎克本却说,“从来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这样一个移民”,被钉住在人世间这块最荒凉的地方的一个农场里,这里的生活美好,却“不是他想要过得生活”。颇为了解他的安东尼亚也说,“(库扎克)依然是个城里人,喜欢剧院、灯光雪亮的街道、音乐”,这都是他曾旧日最普通快乐的生活。在这片荒凉寂静的新土地上,没有了曾经的欢乐和朋友,他曾经寂寞地“差点要疯了”,有时看了家乡的报纸,“几乎要偷偷地溜走”。现在的生活固然美好,也能带给他诸多快乐,可这些都无法使他彻底忘怀思乡之情:当他仰望明月时,“如梦初醒似地”低声说道,“真不像是已经离开那里二十六年了!”简单的话语中满都是对故乡和往昔的眷恋之情。

读者们总渴望在《我的安东尼亚》这样一部讲述西部拓荒的作品中看到坚强的人性和顽强的人们,但是背井离乡、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寻求生存,生活不总是振奋激昂。拓荒者们因为不同的原因和渴望来到这片土地,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内心纠结:对故乡和往昔难以割舍的复杂情感,最后雪默尔达先生放弃了、维格尔解脱了、库扎克常常心怀惋惜。

然而,回归绝不等于机械的“倒退”,不是从来路上倒退回原点,这是显而易见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回归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重要的不是回头或是后退,而是克服生活和成长的固着点,从而更为健康的向前发展。库扎克做到了这一点,他虽然对逝去的生活难以忘怀,但在妻子的帮助下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的生活;雪默尔达先生难以从自己以往的生活中脱身,最终饮弹而亡;维格尔和彼得始终活在对往昔自我的谴责中,无法自拔。

三.回归的精神之力

海德格尔曾指出:当代人“不能倒退回到那个(过去)时期的乡村风貌,也不能退回到那个时期的有限的自然的知识”,没人会认为“我们这个行星的状况在不久或一般而言可以又变成乡村的田园风光”。但是,“情况仍然会从根本上改观”:未来社会应“从人类的根源处萌发出新的世界”。这是被赋予了新含义的“回归”。这里的回归是要回归至“根源”,即最初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那个有机统一的天地[3]。

来到大草原的第一个早上,还是孩童的吉姆深深地被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而触动,在他的眼中“景物在移动,清新柔和的晨风在移动,连大地本身也在移动,那蓬松的牧草仿佛一张松松铺开的兽皮,下面有一群野牛在奔驰……”大草原上的动物,菜花蛇、金花鼠和常常从洞穴望着伯丹太太的獾,都是最鲜活本真的生命的存在。拓荒的生活充满艰辛,但与自然的共生却意义非凡。安东尼亚离开土地去黑鹰镇生活,很快便不顾一切地融入其中。然而,在被骗又怀有私生子后,她重新回到土地,将自己所有的热情和爱都投入其中,在最淳朴和宽容的自然中获得宽慰,收获幸福,仿佛变成了“太古民族的奠基人”,一位大地的母亲。除此之外,小说叙述者吉姆也带着对大城市和外面世界的深深向往,离开故乡,成为以为成功的法律顾问。他“按照现代人追求进步的观念,达到了这种观念所应许的目标”,但发现这个目标“难以维持下去”。自然界中的一切,风、雨、雪、花,以及童年乡村,作为一切记忆之源,依然深藏在他的心中。他重新回到大草原,回到自然的本源中,才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平静,找到一种“回归自我的感觉”。他是他人回忆中的一部分(如安东尼亚的回忆),也是他人记忆的保存者(如维格尔和雪默尔达先生的记忆),同时也深刻地洞察到每个人生命中都有难以磨灭的记忆,意识到“不管我们感到失去了多少东西,我们却共同拥有那无法以言语表达的宝贵的往事”,也意识大自然才是一切的生命之源。对他来说,回归是最美好的人生体验,是“命运之路,它把人们带向早年那些偶然发生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又都预先决定了我们以后的道路,”而这些道路也最终决定人们的命运。

注 释

[1]弗洛伊德曾指出:“一部分的冲动在较早期中的停止叫做固着”。人往往会稳定地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但有些机能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这种情况发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便是固着。固着是由于“固着者看到前程的危险或艰难,不敢迈出下一步”。

[2]文中所引小说原文均出自周微林译《我的安东尼亚》,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版,不再赘述。

情归故里范文6

思念家乡及亲人诗句(一):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5、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唐·李益——《行舟》

6、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7、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唐·孔绍安——《落叶》

8、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9、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唐·宋之问——《题大萸岭北驿》

10、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李白——《关山月》

12、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唐·杜甫——《萤火》

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渡江汉》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9、《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20、《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村行》

宋·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3、《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4、《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5、《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26、《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7、《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8、《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9、《慈母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0、《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1、《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32、《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二):

1、《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三):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3、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9、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1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1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2、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4、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5、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1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相见欢》)

2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2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4、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9、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3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2、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33、悲歌能够当泣,远望能够当归。(两汉乐府《悲歌》)

3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3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四):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五):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

· ·

· ·

· ·

· ·

· ·

· ·

· ·

上一篇销售工程师

下一篇成人之美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