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祖国语言美范例6篇

我爱祖国语言美

我爱祖国语言美范文1

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热爱自已祖国的语言呢?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字形美观大方,方正有力,如同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汉语读音铿锵有力,音韵和谐,如同我们唱响的胜利之歌。自古以来,它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它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映照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它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贯通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帝创造了人类,那时候人类使用同一种语言。他们很快建造起繁华的巴比伦城。并为自己的业绩感到骄傲,他们决定在巴比伦修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他们的赫赫威名。因为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挺顺利,很快就高耸入云。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的。他看到人们这样统一强大,心想,他们语言相通,如果塔修成,以后还有什么大事干不成呢?于是,上帝就来到人间,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人们各自说不同的话,感情无法交流,思想很难统一,于是就出现猜疑,争吵甚至斗殴。通天塔自然也没有修成。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语言的力量。语言是一个民族凝聚的纽带。说同一种语言的中华儿女不管身处何地,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义无反顾冲在最前面。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有难,旅居世界各国的华侨,运用各种形式和途径,支援并参与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国初期邓稼先等爱国科学家,曾经受到美国高薪厚禄的诱惑,但是贫穷的祖国在召唤着他们,他们毅然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厚禄,回到了祖国母亲的身边。因为他们牢记自已是一位说汉语的中国人,这不正是祖国语言的魅力吗?

然而,当下很多的中国人却漠视自己的母语,一味疯狂地学习英语,把学习英语当作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当作今后飞黄腾达的一种途径。当然,学习英语是件好事,但是不能国语考试都不及格。甚至连汉语发音都不标准,汉字写得歪歪扭扭,还总是愁眉苦脸地抱怨汉语难学。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难道不为此感到痛心吗?这不由地使我想起学过的《最后一课》,当阿尔萨斯人民被普鲁士强行剥夺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时;当钟声响起,他们将再也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时,这是一种怎样的耻辱和悔恨啊!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及镇上所有的人都陷入无尽的懊悔与痛苦中……韩麦尔先生最后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但他却使出浑身的力量,写出法兰西万岁!迫使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母语,是灭绝一个民族最恶毒,最有效的手段,此时此刻,他们深深认识到母语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一种同胞间的交流工具,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国格。日本帝国主义横行东北的时候,他们也曾经妄想废弃我们的母语,一些文化人士为此斗争,以至于死在敌人的枪口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跨世纪的新一代爱祖国就从爱母语开始吧!“月是故乡明”,语言是祖国的最美!同胞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自已的母语学好,热爱我们的母语。在世界强者之林中,用世界上最美的汉语谱写一首气势恢弘的旋律!让我们用满腔爱国之音唱出震撼人心的颂歌!让最美的汉语在全世界散发芳香!

我爱祖国语言美范文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满腔热情满腔爱。不一往情深,就钻不进去,就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就不可能获得真知。学生学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也说过:“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生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感情,就能孜孜矻矻,深入其中,寻求知识宝藏,就能刻苦地进行训练,正确地使用。怎样激发他们热爱的感情呢?

抓住汉语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律性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它的悠久历史,懂得它源远流长,激发自豪感。结合课文的讲谈分析、结合学生听、读、说、写的训练,传授语言、文字、语法、修辞等汉语基础知识,分析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激发热爱的感情。比如辨别字的形、音、义,不能只机械地、呆板地就某个字论某个字,要讲出汉字的特征。让学生理解汉字就是由横、竖、撇、点、捺、提、钩等七种基本笔画组合而成,不管是笔画少的,少到两画,如力、乃、又,还是笔画多的,多到二十几画,如蠢、羸、攥,都饱含线的艺术,各个部件组合得紧凑、有韵味,形体匀称,给人以图画美的感觉。汉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反映了这个工具表情达意的准确度和精细性,启发学生饶有兴味地进行辨别、探讨。让学生知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根据史前文物资料推测,大约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汉语字词的丰富、语言的优美、同义词近义词区别的细微,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远非其他国家所能比拟,教学时可适当采用比较的方法与英语、日语、德语等有关词语比较,比出汉语的丰富多彩,比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引导学生赏析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学的感情。在德国,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歌德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在统一德意志语言,使德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之林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可那时已是十八世纪未,十九世纪初。而我们伟大祖国很早就出现了《诗经》、《左传》、《楚辞》、《史记》等伟大作品,那都是公元前的事。至于公元后的文学作品,真是多如天上的灿烂群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伟大作家的作品更是在世界上闪射着夺目的光辉。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璨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现力,哪怕是一首小诗小词,也有无穷的趣味。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仅仅二十七字,绘出了栉风沐雨恬然垂钓的图景。人物、山水、草虫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色彩班谰,生意盎然,用诗词表现画的形象、画的意境的技巧令人惊叹!>!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其意义绝不局限在语言文字的本身,而是输送给学生多种营养,滋润他们健康成长。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等都可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给学生的思想情操以熏陶感染。

(于漪)

我爱祖国语言美范文3

论文摘要: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守起来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是一种无比忠诚的深厚的民族感情,借助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让学生明白了爱国的重大意义又让学生清楚身上所担负的重大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筑守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无限热爱、无比忠诚的一种深厚的民族感情,是一种价值的精神营养品。语文教材体裁多样的的文学作品,有许多课文正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语文教学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 结合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尽览祖国山河,激发爱国热情

中华大地呈现出多种自然风光,景色绮丽,风采诱人。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就向学生介绍了祖国江山美不胜收的景色。

首先可引导学生去尽情游览:走进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去领略“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雄奇;随着碧野走进《天山景物记》,置身于塞外独特的绚丽的景色中;跟随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去泰山极顶观赏日出的辉煌。还有春雨江南的秀美;骏马秋风塞外的壮美;杭州西湖的阴柔美;黄山苍松云海的奇特美等等。让学生置身其中,荡胸涤肺,心旷神怡,排除污秽杂念,萌发健康的爱国感情,在学生的心中烙上“中国”印,无论走到哪里,祖国的山山水水会让他们梦牵魂绕。

其次,结合课堂教学,发动学生课下去找有关描绘祖国山河的文章,结合中国地图,踏访文章所介绍的地区,处在什麽地里位置,有何物产、名胜古迹和人文风貌。学生通过查找文章和阅读,对祖国的幅员辽阔、土地的富饶有了深深地了解,学生沉浸其中,自然会对祖国产生依恋之情,为自己生长在这样一个国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对哺育自己的山河产生热爱之情。

最后,要引导学生把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家乡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可通过以“我心中的故乡”、“我爱家乡”等为题的诗歌、散文朗诵、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同时也要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体会到有多少中国人为了自己的祖国不被外人侵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又有多少中国人背井离乡数年,还要历尽千辛万苦,冲破重重险阻,重回故里的原因。这样就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久而久之,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英雄模范人物,树立爱国责任感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再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祖国孕育了大批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同时还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英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正气歌、爱国颂,这些文质优美的课文能点燃学生的爱国之心,也能在学生心中筑起维护祖国尊严的钢铁长城。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英雄,明白爱国是一种传统美德,应以爱国为荣。

汉代的霍去病,为国家的生存和强盛,在戎马中度过一生,说出了“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宋代的岳飞为挽救祖国危亡,离妻别母,转战沙场,发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言;文天祥为抗击元兵的进攻,坚贞不屈,临危不惧,誓死不投降,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清代的谭嗣同为“维新”慷慨就义,以身殉国,发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还有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柔石、白莽等许多爱国青年,无不体现爱国主义的豪情。通过引导学生,学生认识到,英雄们总是把自己的欢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由于这种爱国主义情感产生的巨大凝聚力,使得中华民族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在内忧外患面前,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是祖国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其次,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的精神,提高学生思想素养,树立爱国责任感。

1、 学习英雄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是维护人格、国格的强大力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的气节。华罗庚甘愿抛起国外的高额报酬,排除种种险阻回到祖国,正体现了这种气节;当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时,全国人民的爱国声援正体现了这种气节;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行为正体现了这种气节。爱国者忠于祖国,不屈不挠就是出于对祖国的感情。要引导学生懂得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是追求崇高人格的最高境界。

2、 学习英雄舍生报国的献身精神

爱国就应在国难当头是挺身而出,保效祖国,不惜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钢铁长城。在讲解一些有关课文时,可结合学生实际,给其出一些思考题,与以正面引导和讨论。如“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看刘和珍的行为”、“谭嗣同的流血值得吗?”等等。通过激烈的争论,让学生明白爱国的含义所在,然后要求学生写作文给予落实,《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我从刘和珍的身上看到了中华的崛起》、《赤子之心》等作文,从内容多样的文章中,不难看出学生从英雄的行为上受到了很大的启示,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当生命与正义发生冲突时,要献身正义;当个人的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献身国家。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洗涤和净化。

3、 学习英雄,纠正学生思想误区

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学生忽略了对自己思想的品德的培养,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思想:什麽“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导致许多扭曲的行为,出现了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有位母亲无奈的在给儿子的汇款代单上这样写道:“上班日当午,汗滴脚下土,须知手中烟,颗颗皆辛苦。”语文教材中就有一部分课文也可起到纠正学生错误思想的作用。如舍身炸碉堡,高喊着“为了新中国,前进——”;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牢记“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王铁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雷锋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焦裕禄“心中装着兰考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等等,英雄的行为和思想,会让学生从他们的身上看到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和自己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相比,后者是何等渺小,这些英雄才是自己应该追求的“明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前途才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

有位学生在演讲中这样说道:以前的我们或许因为一些错误的思想,作了一些错误的事情,现在反思起来,显得多麽的幼稚,从英雄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我明白了身上肩负的责任,为以后“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耻辱不在中华大得上重演,我们要向英雄学习,把爱国当成自己的责任,关心国家的前途民运——。由此可见,用英雄之魂塑造学生的灵魂,让英雄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发挥榜样的力量,鞭策学生走上爱国之路,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必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始终贯穿在语文课教学中。只要紧紧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就能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是一个爱国者

参考文献:

[1]戴木才.造就孩子光辉人生,教师博览,2002,(2).

[2]景淑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青年研究,1997,(1).

我爱祖国语言美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是思想教育的基础,具有思想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科特点,扛起思想教育的大旗,自觉地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田,逐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热爱祖国”的思想。

一、利用课堂把握教材,明确爱国主义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一定比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布于各册。从不同角度及侧面,反映出祖国的伟大与可爱。综合分析全套的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篇文章描述的是中华民族的山美、水美、事美、人更美,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库。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这些美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具体情境中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1.从感受形象出发,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

这样的“爱”是强烈且深沉的。一个人的情感和认识密不可分,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儿童也是如此。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的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别林斯基有句名言:诗人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这句话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发,教授语文课时,教师要从该句名言中借鉴经验,仿照诗人的做法,能用形象、图画来说明的,就不再用别的方法。也就是说,对儿童阐述观点需要借助形象的显示。因此,激发儿童的爱国情感,就应该通过创建与教材有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切身感知,深入教材内容,加深整体认知。显然,这是符合同学们意识的。

2.运用精美的语言文字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学生感受形象时,老师的感情对于他们的内心感受以及诱发是极其主要的外部条件。学生情感的产生,是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教师的情感都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因此,表达作品的情感,一定要包含着教师自己的情感。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受教育者。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是儿童的榜样,也是我们教师的榜样。

3.以高尚的情感引向正确观念的形成

儿童的情感是容易被引发起来的,但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导,还不能只停止在情感的形成上。由于儿童感情是不固定的,它是随着儿童的认知过程不断的改变。所以在儿童感情发展的阶段,必须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观念。让“理念”这因素融入“情感”教育中。因为“情”和“理”有着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的关系。针对孩子的特点,在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着重情感的陶冶,也正因为是儿童,情感发展不稳定,又必须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学生才具有这样自觉性的情感,“情”到“理”的概括都与语文的特点息息相关,它一直伴随着形象而发生,在激感时是以正确的观念为基础,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结果。

三、通过语言表达,加深爱国主义的内心感受

1.从身边开始,认识祖国的可爱,获取作文题材

我们通过引导孩子们认真的观察周围的生活,在生活中增加他们的爱国情感,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作文课上。首先,以爱家乡为教育基点,因为爱国的情怀就来源于爱家乡的田野,爱家乡的路,爱家乡的山。因为这是祖国的一角,是儿童最早认识的世界。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的实验班在低年级时,老师就带儿童登高望远,通过认识东南西北,观赏家乡的全貌,初步感受“我们的家乡真美”,然后以此为题进行口头作文,中年级时,通过春游家乡的风景区和新村建设,进一步感受家乡的美,并作题为《邀请》的习作训练,高年级时,需带领儿童散步在家乡河畔,攀登在秀丽在青山上,站在山岗上,阅览山下浩浩长江滚滚东流的雄伟气势,获得“家乡青山及绿水”的多种题材。

2.教与方式,对祖国热爱做出表达,深入内心的感受,自然加深体会,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合理的进行语言训练,儿童获得的感受会比较深刻加深,认知也会更加清楚。儿童在面对爱国主义题材的作文作业时,如果有强烈的想法,就让他们尽情的表达,他们爱国的感受会愈加的浓烈,该类主题的作文,需要儿童熟练的掌握抒情、描述、评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但小学生是经过记叙与描写相关事物的“美”,来表述对祖国的喜爱。所以,在方法上,需重点在层次、方位等描写或记叙事物中开展想象这几方面加以引导。 适当的指点,引导儿童掌握一些方法,他们心里想的,会说了,甚至说得不错,不仅加深了内心感受,而且还会从创造的愉快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激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 在教授作文时,将“获得写作的题材,表达欲望及感想”与教导儿童“热爱祖国,激感”的心理进行有机的综合,在习作教育的同时也兼顾了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我爱祖国语言美范文5

关键词:爱国主义;诗歌;情感;情感美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勇于奉献,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犹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诗歌作为“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是许多名家用来抒发爱国主义情感的载体之一。著名的篇章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们怀着对祖国执着而深沉的情绪,创作出无数篇感人至深的爱国佳作,充满着慷慨激昂之气。在和平年代里,赞美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诗作也是比比皆是。这样的爱国诗篇,很多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么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引领学生读出爱国主义诗歌的情感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美学范畴上,审美类型一般涉及优美和壮美两种。优美具有形体小、力量弱、性质柔、质量轻、速度慢等特点。壮美的特征则是空间大、力量强、质量重、速度快、气势壮等。爱国主义情感在诗歌作品中往往会体现出浩荡的气势和充沛的激情,犹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让人读后荡气回肠,灵魂得到净化,因而属于壮美类型。“与优美形象的塑造相比较,壮美是能带给人们更多感动,更深震撼的美学境界。”因而高亢的激情、博大的情怀、热烈的情感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既如此,要读出爱国诗歌的情感美,就要精确地把握诗歌所传递的爱国主义情感。我认为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住文章情感基调,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整首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较,这首诗并非单纯热情地讴歌对祖国的赞美,而是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诗人开头首先回溯了祖国数百年贫困、落后的历史,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意象,将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展现在读者面前;紧接着笔锋微转,祖国并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第三节叙述了新生的祖国目前的状况——已经站在了“雪白的起跑线上”;最后曾经“迷惘”过、“深思”过的作者“沸腾”了,她希望祖国“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并且又一次发出了深情地呼唤“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由此可见,整首诗都是一种深情的呈现,由开头凝重、低沉发展到高昂、亢奋,最后又归结到深情。教学这首诗,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深情的基调,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在1976年,作为一家工厂的一名普通女工的作者对祖国的那种质朴而又厚重的情感。

2.挖掘诗歌中所呈现的情感的源头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屈原蒙冤被疏后,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可以说是用爱国激情,饱含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因而,教学《离骚》这首诗,除了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外,还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屈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却屡遭流放。但他的一腔爱国热忱却始终如一,以至于最后选择了以身殉国。所以《离骚》全诗都蕴藏了诗人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诗人希望改革弊政。“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救国家于危难。但是这却触及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于是他们就对屈原造谣中伤,昏庸的楚王听信谗言,贤惠不分。屈原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于是心中充满愤怒、苦闷和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尽管如此,自己仍旧不愿向奸佞小人妥协,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而是要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和生活态度。虽然饱受极端痛苦和苦闷的煎熬,但他忧国忧民的心志始终不变。因此,忠怨之情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但是诗人的这种怨也是来源于忠的,由怨才产生了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种忠和怨,才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也成就了诗人人生中极为华美的爱国篇章。

3.深入文本,发挥想象,进行换位思考

学习诗歌,感悟诗歌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去是关键。“走”进去,不仅仅是“走”进文本当中,还要“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情境里,“走”进诗人的心里。与诗人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进作品中所塑造的那个瑰丽奇特,绚丽多彩的世界。比如学习《离骚》,就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屈原,设身处地的去品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矢志不渝,去感受“及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爱国热忱。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让学生想象一下“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孤苦之感,再去品味“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民族气节。由此学生就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仅陶冶了心灵,净化了思想,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们那份浓郁深沉的爱国之情,并被这种爱国情所触动。

4.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升华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因此,爱国主义诗歌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悟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热爱之外,还要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当下,使学生正确理解那种爱国情怀的跨时代意义。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新兴的交流媒介不断涌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一定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和平年代里,厚植民族精神,理国。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最深厚的情感”。让这种情感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得到传承,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爱国情感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爱国主义诗歌的过程中,就要致力于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美,进而感受到语文之美。(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惠军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读[J].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2009(4).

[4] 徐秋玲.论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从离骚的忠怨之情谈起[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4(4).

我爱祖国语言美范文6

关键词: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

一、生活中明确德育要求,有目地渗透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还要使学生明白小学语文学科德育的基本要求。使学生认识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勤劳智慧,语言文字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了解革命领袖、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状况,懂得社会主义好,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使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艰苦朴素、诚实勇敢、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等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明确了小学语文德育的基本要求后,再把基本要求分散到每一单元的每一课中,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在教学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如《祖国多么广大》一课的德育要求是:使学生懂得祖国地大物博,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明确了要求后,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海南岛、长江、大兴安岭等几幅彩色画面的观察,把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融于思维活动中,领会出“祖国多么广大”的含义,体现出“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特性。

二、教学中找准切入点,适时渗透

1.导语中渗透

生动巧妙的导语,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德育的渗透。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这样导人:1976年1月18日,是我们见敬爱的最后一面的时候,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人民的心情也灰蒙蒙的,在十里长街两边站满了向东望不到头,向西望不见尾的人群。现在就让他们在长安街上送别吧!这样导入,让学生体会到在“那个非常时期”人们失去的悲痛心情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人们对的崇敬和热爱,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2.巧扣题眼渗透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德育的凝聚点。抓住题眼,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在分析课题中受到思想教育。如《诚实的孩子》一课中, “诚实”二字就是思想教育的凝聚点。“诚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列宁是“诚实”的孩子?因为列宁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做错了事能自己承认,所以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抓住了“诚实”这个题眼,教育学生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个诚实的孩子。

3.品词析句中渗透

对于蕴涵在课文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我们要深入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其所处的环境去深人体会。通过对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及标点的仔细推敲,体味出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渗透德育。

4.朗读中渗透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仔细吟诵课文,不仅可以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音韵美,而且可以陶冶爱国情操。读的时候,要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例如,读《长征》诗,仿佛自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行进在万里长征途上。这时,读到“万水千山只等闲”,更能感受到红军大无畏的精神;读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能体会到红军把种种艰难险阻视为平常的豪迈气概;读到“三军过后尽开颜”,就能和历尽艰难困苦、取得长征胜利的红军战士一样,无比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三、活动中注意科学延伸,巧妙渗透

将德育寓于语文活动课程的教学之中,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狐狸与乌鸦”。学生表演得相当出色。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乌鸦爱听奉承话而上当受骗的道理。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活动,如开展“中华杰出人物”红领巾读书活动,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是缔造共和国的功臣,是民族的英雄,人民的骄傲,他们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报国志向和效国行为。

四、备课中深人挖掘教材,进行“美感”渗透

1.披文人情,激趣

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就应让学生产生一种难以忘怀的印象和持续不断的求知欲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讲究导人新课的艺术,同时精心设计提问,使教师的每个问题都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很自然的让学生产生共鸣。

2.开拓视野,启发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