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范例6篇

流媒体

流媒体范文1

1流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现在,流媒体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朝阳产业。有专家预言,流媒体将成为未来因特网上应用的主流,实现沟通和传播的多向性,使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新闻出版、证券、娱乐、电子商务、远程培训、视频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总结起来有三大应用。

1.1网络视频直播目前,流媒体技术作为第四代媒体技术中的一种,很多大型的新闻娱乐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等,都在互联网上提供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节目,目前流媒体的视频直播应用突破了网络带宽的限制,实现了在低带宽的环境下的高质量影音传输,其中的智能流技术保证不同连接速率下的用户,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应用流媒体技术在网络上观看多媒体信息。

1.2远程教育Internet的使用开创了远程教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传递日趋现代化,这种教育形式能跨越校界、区界甚至国界。流媒体技术应用突破传统的远程教育以文本为主、没有声音和视频,解决了教学模式单

一、交互性差的问题。教学模式多样化体现在教师的在线直播授课和授课视频观看,学员可以由针对性的选择想要学习的章节和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节省时间。此外,流媒体技术也使远程教育的交互从单向通信的方式,如通过Email、在线聊天、BBS等。采用流媒体技术,把流式视频、音频加入答疑系统将提高它的完整性和交互能力。流媒体的VOD技术还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像Flash、Shockwave等技术就经常应用到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学习经验。大型企业可以利用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远程教育对员工进行培训。

1.3视频点播及电视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系统指互联网上或者其它数据网络上开展的一种交互式多媒体通信业务。视频会议系统与流媒体技术应用相结合,利用流媒体技术的良好的可访问性、可扩展性和对带宽的有效利用性,实现视频会议内容的广播和录播,并且由于流媒体终端播放软件大多是免费的,因此利用流媒体机制:点对点(unicast)、多址广播(Multicast)和广播(Broadcast)可以很好地满足视频会议的如上需求:首先可以使大量的授权流媒体用户参加到视频会议中,扩大了会议的规模和覆盖面;而且利用流媒体技术的记录功能,视频会议在召开完以后可以实时存储,流媒体用户就可以通过点播的方式来访问会议的内容。

流媒体进行PHP的通信,最常见的就是可视电话。只要两端都有一台接入Internet的电脑和一个摄像头,在世界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音视频通信。此外,大型企业可以利用基于流媒体的视频会议系统来组织跨地区的会议和讨论。

2流媒体技术的研究现状

目前,流媒体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编码器(编码技术)、播放器(播放支持)和流服务器,三者缺一不可。在数据网络上传输流媒体,需要解决从音/视频源的编码/解码、存储,到网络端的媒体服务、媒体流传输,到用户端的播放一系列问题。

怎样使较好质量的流媒体实时播放,需要考虑媒体流传输的各个环节。其中,影响传输质量的三个最关键的因素是:编码和压缩的性能、媒体服务器的性能、媒体流传输的质量控制。

2.1编码及压缩:流媒体文件需要在网络上实时传输,因此必须考虑传输中数据丢失对解码质量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采用先进的编码技术,例如错误弹性编码(ErrorResilientEncoding):在编码中通过适当的控制使得发生数据丢失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质量的影响。此外,媒体流的压缩/编码还需要考虑速率调节的能力,网络的拥塞状况是实时改变的,流媒体的编码应该最大限度适应网络速率的变化。

2.2服务器的性能提高:流媒体应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流媒体服务器的性能也成为制约流媒体服务扩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包括CPU能力提高,I/O总线带宽和传输速度,存储带宽扩展等。

2.3媒体流传输的质量控制:由于流媒体传输对网络带宽、延迟、丢失率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提高流媒体系统的整体扩展性和降低单个服务器性能要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此外还有流媒体技术研究还有流媒体传输协议和流媒体文件格式的兼容和压缩的研究上,流媒体在网络上传输需要合适的协议,TCP需要较多的开销,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流媒体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多媒体数据,流媒体中协议有三种:实时传输协议RTP与RTCP;实时流协议RTSP;资源预订协议RSVP。流媒体文件的格式主要有三类:RealSystem的RealMedia文件格式;微软高级流格式ASF简介;QuickTime电影(Movie)文件格式。针对流媒体传输协议的研究和文件格式的转换上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方向。

流媒体范文2

【关键词】媒体流行语 内涵 规范 文化传承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同的意见和思想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一切促使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语言作为对于社会变化最为敏感和最为直观的反映器,能够迅速捕捉并且反映社会及人们的心态变迁。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流行语应运而生。

流行语又被称为“社会的反光镜”,“时代的透视机”。它贴近生活,面向大众,在人们的生活中迅速传播开来,并为广大民众接受、认可。然而,虽然流行语能及时生动地反应社会动态并满足大众心理,但是媒体使用流行语的不规范现象频频发生,也给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流行语,重视其社会效应,并制定相应的规范来促成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一、流行语及媒体流行语的内涵

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点产生,并在某一时期、一定范围内得以迅速广泛传播的话语形式,它包括已有的词或者语言符号,或者是一个新词,或者是由若干个词组成的短语①。

媒体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及其受众中迅速传播、广泛流行的词语。在媒介平台上,人们进行着语言创造和话语互动,流行语作为大众语言生活的一种展现,在被媒介使用的时候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媒介的影响。

二、媒体流行语的特点及效应

1、简洁明了,求新求异

在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媒体越来越注重于在新闻语言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媒体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该媒体作品的新闻语言能否抓住读者稍纵即逝的注意力。而借用流行语就是提升新闻语言魅力的策略之一。

流行语往往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2010年度的媒体流行语“给力”、“国考”等,只言片语借流行文化、社会现实的强穿透力抢占人们的视线,进入人们的记忆,容易被迅速复制、广泛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强势语言。由此可见,要想使新闻作品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眼球,将流行语嫁接到新闻作品上,就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映射现实,加强传播

网络流行语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或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映射意义,能够引发人们对此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加速了某一具体事件的传播速度。

2009年5月7日发生的杭州闹市飙车案中,富家子胡斌驾驶跑车在人行道撞到大学生谭卓,造成谭卓当场死亡。次日,杭州公安局召开新闻会,称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70码左右,而目击者则称“受害者被撞飞5米、肇事车车速至少每小时120公里”,二者说法形成强烈反差,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在这个“70码”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同时,“70码”更是成为讽刺权利和金钱“结亲”的流行语。

常常作为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的流行语,因其背后蕴含着的丰富的潜台词,往往能起到加速新闻传播,扩大新闻事件社会影响力的作用。

3、讽刺双关,表达社会情绪

部分流行语除了表达对某个事件的关注之外,更通过双关、讽刺等方式,表达公众对于相关新闻事件的情绪感受,是公众情绪、大众心理的折射。

以2010年的媒体流行语“蒜你狠”为例。“蒜你狠”这一流行语的由来,是源于大蒜价格的疯长。而在“蒜你狠”之后,又出现了大量的诸如“豆你玩”“糖高宗”“油你涨”等新词。这些如多米诺骨牌般出现的新词乍看颇为搞笑,实则意义深刻,形象地表现了在物价接二连三的疯长之后,民众的无奈之情。

这些流行语的背后,汹涌着的往往是民众复杂的情绪和感受。因而,当媒体报道相关的新闻事件时,不再需要过多的阐释。

三、媒体流行语的规范

流行语作为社会发展中的新兴产物,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吸引大众的关注。但流行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却制约

了媒体对于它们的使用。媒体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捕捉记录时代、社会的变迁为己任。流行语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语言的鲜活性,更是对时代和社会的如实反映。如何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困扰媒体工作者的难题。对此,笔者认为,媒体工作者们在使用流行语时,应遵循以下几点:

1、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自2006年3月1日起,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一消息刚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争议。支持方认为规范汉语势在必行,铺天盖地的网络语言严重损害到了汉语的纯洁性。反对者则认为网络语言是反映时代变迁的良好借鉴,我们应以宽容与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它们。

其实早在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里,就已经以法律的形式对语言文字的使用作了明确规定:“汉语言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汉语言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

规范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并不是否认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事实上,我们应区别对待流行语。对于那些不健康的流行语,我们应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拒绝。而那些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新词汇,约定俗成后也能被媒体所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已连续多年年度流行语,这些流行语都是经过国家承认,人们熟知的,媒体可以直接采用。

2、要遵循新闻语言的规律

为了符合新闻的传播规律,达到传播效果最优化,新闻语言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规律和要求,即准确、生动、简洁、通俗和健康。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第一要素。新闻语言的准确,一是指叙事准确无误,二是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准确精当,三是指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准确合度,分寸恰当。②每个词语都表示一定的意义,承载一定的含义,适用于一定的语境。媒体工作者们在使用流行语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词语的含义与语境,切不能盲目乱用,损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就是语言表达要形象动人。新闻语言不仅仅要达到传播事实的效果,更要具有一定的美感与文采,以吸引读者。在这方面,流行语有相当的优势,它活泼简练,表意形象,也因此受到一些媒体工作者的青睐。

简洁,就是文字简单有力,一目了然的同时信息量丰富。

通俗,就是要用人们熟悉的词汇报道新闻,增强报纸的贴近感。流行语就是大众文化,是产生于草根群众的语言,自然能使读者产生亲近感。

健康,就是我们使用的流行语要能反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像消极流行语不符合这一要求。

3、要注意使用流行语的语境

流行语是一种地域性、局限性较强的语言,因此媒体工作者在不同的语境中,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流行语,区别看待。

(1)从媒体覆盖范围上看。如果是全国性的媒体,应尽量不使用从方言或仅在局部地区使用的流行语,以体现其语言的规范性。否则的话,可能会导致一些受众产生阅读理解障碍,不利于受众准确有效地接收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而地方性的报纸则可适当使用当地的流行语。

(2)从媒体的性质上看。如果是严肃性、专业性的大型媒体,那么其媒体工作者应该尽量减少使用流行语。流行语固然能使新闻报道显得生动贴近,但也会削弱报道的严肃性和真实性。相应的,如果是其他一些娱乐性、社会性的媒体,则可以适当使用流行语,增添语言魅力。

(3)从传播的媒介上看。如果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主要是通过单向传播的传播媒介,因其无法互动,受众受到的影响较大,媒体工作者使用流行语时就要谨慎。

而网络传播则主要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是一种双向的选择。因此其传播重心放在迎合受众的兴趣爱好上。同时,网络媒体的受众或多或少也对流行语有所了解,因此媒体工作者们就可以适当地使用流行语,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加点击率。

(4)从题材上看。如果是时事报道、经济报道等题材,因其重要性和严肃性,不适合随意地使用流行语。而相对的,像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软新闻,以及副刊文艺类作品,就可以适当使用流行语。

(5)从版面和体裁上看。相较其他体裁,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严肃性,使用流行语会显得不伦不类。但是一般的短评、编前语和编者按等体裁,严肃性并不是特别强,可以根据报道内容而适当地使用一些流行语,使得评论更为简练和耐人寻味。消息、通讯类体裁需要体现新闻的准确性,因此在引用一些流行语时,应给予必要的注释。当然,使用了适合的流行语之后,消息和通讯会更加新鲜、时尚,贴近受众的生活。专副刊部分(电子媒体上的生活类或娱乐性部分)强调可读性和趣味性,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内容。相对于其他体裁,对流行语的使用限制较少。

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应当是社会的守望者、信息的传播者和文化的传承者。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者,媒体工作者在对待流行语时必须更加谨慎。媒体工作者应抱着“去芜存菁”的精神,对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流行语予以摒弃,适当地使用一些被广泛认可的、合适的流行语,在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同时,也能给我们的汉语文化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更贴近时代的脉络。

参考文献

①史中琦、张普,《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②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

流媒体范文3

1、RA:实时声音。

2、RM:实时视频或音频的实时媒体。

3、RT:实时文本。

4、RP:实时图像。

5、SMIL:同步的多重数据类型综合设计文件。

6、SWF:macromedia的real flash 和shockwave flash动画文件。

7、RPM:HTML文件的插件。

8、RAM:流媒体的元文件,是包含RA、RM、SMIL文件地址(URL地址)的文本文件。

流媒体范文4

关键词:时代特色 强势媒体 核心竞争力 创新

在全国9821种期刊中,党刊无疑是身份最特殊、历史最悠久的传媒之一。党刊作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作为党的重要宣传和舆论工具,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都在扩大党的影响和促进党的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是当之无愧的主流媒体。

在各种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的今天,党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发行量下降、广告额缩小、受众大量分流已是不争的事实。党刊如何与时俱进,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由主流传媒向强势传媒发展,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党刊从来都是党的重要宣传和舆论工具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已经有党刊了,最著名的应数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创办的《湘江评论》等。这些刊物站在时代的前列,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先进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壮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19年夏天,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自任编辑和主笔。的文章笔锋锐利,生动活泼,在湘江大地风靡一时。在中国,第一个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是。两篇经典性的文章《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就是同时发表在1918年11月《新青年》五卷五号上,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作为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其战斗的共同平台都是《新青年》杂志。②

l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机关刊。这一时期又有《斗争》、《实话》、《解放》、《共产党人》、《群众》等一批党刊先后问世。1922年,党中央创办了机关报《向导》周报。③在战争年代,我们党一直办有多种党刊,这些刊物与党报、电台等形成强大的传播网络,对宣传马克思主义,鼓舞全国人民斗志,特别是对国统区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对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上世纪50年代末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发出了必须加强理论队伍建设和准备创办理论刊物的通知,后各省市区都创办了党刊,党中央也创办了机关刊物《红旗》。改革开放后,《红旗》杂志易名《求是》,但其中共中央机关刊的性质未变。

新兴传媒不可取代党刊的主流媒体地位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传播时代,人们交流只能面对面进行,范围很窄,因而当时的社会只能处于“部落化”阶段。印刷媒体出现后,社会交流可以扩大范围,个体可以单独脱离开“部落”,人类社会进入了脱离“部落化”阶段。电子媒介出现后,人类的时空距离又一次缩短,电信、卫星等技术的应用使信息可以脱离时间、空间的限制传遍全球各地,世界就变成了一个部落,地球就变成了一个村庄。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④

新兴传媒主要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传统媒体的优势已不复存在。2003年中央整顿党政机关报刊后,规定每个省区市党委只主管主办一份党刊,人才、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即便如此,新兴传媒的超常规发展,仍然使党刊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研究现代信息社会,决不能忽视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和社会制度对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制约作用。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能认识为什么在不同性质社会制度下,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活动会存在本质的区别。⑤

我们说党刊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不可取代,其首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强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执政党,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占领思想理论文化的制高点,必须有自己的信息传播和平台,必须有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和桥梁,必须把握舆论的导向,必须鼓舞人民积极向上,弘扬主旋律。社会制度决定了新时期党刊担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这充分体现出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和社会制度对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制约作用。即便是在所谓“新闻自由”的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体制“也开始对新闻传播实施各种形式的利用和控制”⑥。总书记在庆祝《求是》杂志创刊5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求是》暨《红旗》杂志……深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着力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策部署,及时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既是对《求是》杂志的评价,也是对全国基层党刊的一个整体评价。

党刊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不可取代,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传播媒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当电视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看到它的威力和迅速普及的态势,一个时期内,报纸、广播都受到了很大冲击,刊物更不在话下。有人曾据此预言,电视将取代报纸、广播、电影等媒介。几十年传播媒介发展的事实证明:电视发展壮大,同时报纸发行量也上升,广播更普及,收听率在发达国家超过电视的收视率。这便是各种传播媒介取长补短的结果。”⑦

党刊与党报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资源优势,它的权威性、思想性、指导性使其他媒体望其项背。党刊与党报同时具有面向市场又不完全依赖市场的发行渠道,有层次高、覆盖面广且十分稳定的读者群,也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作为弘扬主旋律的一面旗子,党刊的主流媒体地位不可取代,如同互联网永远不可取代纸媒一样。

党刊应从主流媒体向强势媒体发展

党报党刊拥有巨大的政治优势,但不意味着党报党刊不需要改革和创新。作为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工具,仅仅靠“主流媒体”这个光环是无法占领市场的。面对新的形势,党刊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应对挑战和竞争,科学定位,发挥优势,努力创新,从主流媒体向强势媒体发展。党刊如何从主流媒体向强势媒体发展,笔者以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央党刊《求是》杂志的定位已经非常明确,且50年未变。经过2003年整顿以后,省级党刊趋于稳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准确定位。

党刊首先是刊物,办党刊必须遵循新闻出版工作的一般规律。哪种定位更适合省级党刊,要在实践中解决。目前时政类党刊发展速度较快,但工作指导类和综合类似乎更适应基层。从各地实践来看,围绕地方党委的中心工作办刊组稿,指导作用直接和明显,则改革的进程更快收效更大。目前省级党刊发行量有的超过百万份,有的只有一万余份,数量悬殊。除人口基数差异外,定位是否准确是重要原因。

党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是党刊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党刊既担负着全面、及时、准确地传达和诠释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的重任,又担负着及时、准确、全方位地反映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反馈基层落实决策的成效、问题及建议的任务,同时还要满足不同区位读者的不同需求。如何把这些诉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定位,赢得读者,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辽宁省委党刊《共产党员》杂志,现发行量130多万册,一半以上是党员自费订阅的。该杂志子刊《党建文汇》,定位是“面向全国”。几年下来,该刊不但发行至109万册,且发行量90%以上是在省外,荣获全国“共产党类核心期刊”、“十佳文摘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等称号⑧。

整合党刊资源,做大做强,是提高党刊核心竞争力的另一有效途径。辽宁省党刊集团2000年在这条道路上首先破冰,目前四川省党建期刊集团也开始运行,并准备组建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体制创新也必将大大提高新时期党刊的核心竞争力。

占领舆论和思想理论制高点。占领舆论和思想理论制高点,是党报党刊的使命。党刊是党和政府重大政策信息的平台,是思想理论的重要阵地,权威性是它的天然优势。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出台或重大时政、社会事件发生后,党刊应掌握舆论导向主动权。一是起点要高,二是出手要快,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可约请权威专家学者及时作出解读,占领思想理论的制高点。

占领舆论和思想理论制高点还要与服务基层统一起来。党刊要坚持不懈地抓深度报道,提高权威性。同时要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反映社情民意,当好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帮助群众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指导推动基层各项工作。党刊的指导性、权威性不是自封的,也不是红头文件可以规定的,它必须通过党刊的可读性、实用性,用潜移默化的引导来实现。

占领舆论和思想理论制高点还应改变文风,把党刊办得更好看。过去某些党刊充斥文件和领导讲话稿,文章语言干瘪,版面呆板,枯燥乏味,空洞说教,读者不爱看。新时期党刊必须不断创新,实现转型,必须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要学习借鉴现代办报办刊的先进理念,多发勤于思考、思想敏锐、高屋建瓴、文笔清新、关乎大局、关系国计民生的好文章,杜绝照抄照搬文件和领导讲话稿、冗长说教、党八股之类的文章。在编排技巧上要敢于创新,力求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增强感染力和冲击力。必要时还可开展与读者互动活动,开门办刊。如就某些重大时政或理论问题组织座谈、调研,邀请读者定期评刊,创办《内参》等。

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品牌栏目。目前传媒已进入品牌时代。一个没有品牌栏目的党刊,很难发挥其指导作用,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也将大打折扣。

要打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品牌栏目,必须提高采编人员的选题、策划能力。要研究中央和省委精神,更要研究市场、研究读者,提倡“大手笔”和创造性思维。党刊编辑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抓热点、抓难点、抓重点;必须学会约稿;必须善于联系各方面的顶级专家、学者,学会使用社会资源;必须精心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业余作者队伍;必须甘做“幕后英雄”。

要打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品牌栏目,还必须注意重大新闻刊发后进行追踪报道;遇到重大理论问题的宣传,要将阶段性策划和长期性策划结合起来。好的栏目也不是一成不变,一旦读者关注度下降,应顺应市场,推陈出新。党刊还可以创办自己的网站,加大信息传播力度,使其成为权威的“信息窗”、“资料库”,提高自身竞争力。

造就一支一流的采编经营队伍。采编和经营是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前《财经》杂志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作风正、纪律严、业务精的采编队伍,及一支会策划、懂市场,能够在搞好主阵地发展的同时,实施多元经营战略的团队,是打造强势媒体,促进党刊科学发展的基础。具体方法一是要调动内部积极性,用事业凝聚人心,用感情赢得人心,用机制激励人心;二是不断优化采编队伍结构;三是鼓励采编人员争创名牌栏目,争当名编名记,争发有影响的稿件;四是营造和谐环境,铸造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团队精神;五是公平合理分配各方利益。

注 释:

①《转型,党刊靠什么赢得读者》,《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6月2日。

②帅文洁:《〈新青年〉与陈独秀马克思主义观》,2004年12月14日。

③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④⑦胡正荣:《传播学总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⑥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⑧《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2年26日。

流媒体范文5

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这是当前对传媒转型的顶层设计,也可以说是传媒转型的最终目标和诉求。

分众化时代的多元传播路径。媒体发展要适应媒介产业发展的消费者变迁背景,其本质是适应媒介分众化趋势。传统观念中利用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分类已很难把握愈加捉摸不定的受众市场,即使是年龄、教育、收入基本相同的消费阶层内部也可能由于态度观念的不同,呈现出逐步分化离散的“碎片化”状态,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重新聚集,最终形成分众群体。分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从必须“求同”,到允许“存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重大变化。在分众化时代,受众的注意力作为一种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准天然资源成了市场追逐的对象。新型主流媒体要整合形式多样的媒介形态,并利用这一分众化传播渠道优势,从而实现优化信息、规避信息同质化、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宣传目标。

内容为王下的创新采编流程。面对碎片化、模糊化的受众,媒介融合背景下单一媒体的报道已很难到达目标受众,必须根据不同终端载体的介质差异,将新闻内容生产进行多样化汇聚和组合,使新闻内容整体性、系统性与差异化、个性化融合共生、相辅相成甚至相得益彰。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内容融合发展、驱动媒体内容制作的转型升级。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就是要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新型主流媒体的评价指标。为新型主流媒体建构起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又能凸显其特性的标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结合现有对我国传媒评估的相关研究成果,兼顾我国传媒的双重属性,笔者将新型主流媒体竞争实力评r指标分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三种类型。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是指其对新闻事件进行建构和传播的能力,它涉及媒体本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表征为由媒体自身在发现新闻事件、对新闻事件组织力量进行有效报道以及报道的能力和水平。从整体上看,应将传播力视为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编码,并以最佳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以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主要与机构效能、内容品质和渠道畅通度等三要素密切相关。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是指其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即其赢得社会公众普遍信任的特质和能力。要使公众信赖新型主流媒体,新型主流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首先需具有较高品质和权威性,同时这些高品质的信息能够对受众的认知和行为造成影响。新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是指其通过信息传播对受众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程度。影响力是新型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的终极诉求和获得公信力的直接表征。为赢得更多的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就需在赢得信任感、增强吸引力、强化依赖感和提高服务性等方面下功夫。

新型主流媒体怎么建构

从“互联网思维”到“融合思维”:新型主流媒体建构的方式转变。互联网不只是一个行业,它同时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支撑社会的全新技术形态。新型主流媒体要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树立用户观念,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新型主流媒体应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以服务用户为核心,以开放平台为功能转型,以产品迭代为技术支撑,在坚守主流思想舆论新阵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融合文化”的背景下,仅有“互联网思维”是不够的。互联网只是提供了各种信息呈现的平台和聚合的手段,它要融合的则是各种媒体形式和内容。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融合思维”也非常重要。所谓“融合思维”,指的是基于融合文化的特征,从新旧媒体融通性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一种大系统思维方式。融合化的新型媒体平台理念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打破内部不同媒介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媒体内容及渠道的融合;二是本着互联网的开放精神,做内容和产品的集成平台,延伸产业链。

流媒体范文6

[摘要]: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音频文件在网络媒体中的顺利传播成为现实,从而使网络媒体对于广播媒体的直接竞争开始突现。本文以“流媒体时代”下的广播媒体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流媒体带给网络媒体的新变化、广播媒体所面临的挑战、生存机会,并提出了广播媒体的生存对策。

当我们在网络上尽情享受美妙的在线 音乐 、欣赏精彩的flas、观看感人的在线电影的时候,“流媒体”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在线广告、网络广播、网上直播等流媒体形式以其直观、互动、实时等特点,超越传统的文字、图片等静态信息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网络用户的注意。数据表明,无论是接触频度和范围,还是市场的前期投资反响,都毫无例外地显示,未来属于流媒体。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it业界的重量级人物,也都对流媒体的未来非常乐观。

2006年,流媒体的 发展 更是来势汹涌,一日千里。直播点播、internettv、p2p流媒体、iptv,视频监控、可视电话、视频会议、音乐视频网站、网络游戏,流媒体几乎在音视频应用领域中遍地开花。广播一向被视作四大媒体中的弱势媒体,流媒体时代带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机会。“流媒体时代”的春天会不会是传统广播的冬天?还是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广播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一、流媒体带来的变化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是指的是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流媒体是在流媒体技术支持下,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多媒体文件。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音频、视频文件得以在网络媒体中顺利、实时地播出,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顺畅地收听广播、观看影视节目,还可以直接收看赛事实况直播。以前需要通过收音机、cd机、电视机来收听、观看节目,现在只需要一台 计算 机就可以全方位覆盖需求。网络媒体也由以前单纯地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发展为对动态的音频、视频的传播,这是对网络媒体功能的拓展和传播价值的整合。流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的下载时间,而且使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广电媒体在互动、实时、直观等传播特征上,开始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流媒体技术使网络用户不再需要经历漫长的下载等待时间,就可以实现在网络上收看、收听影音文件,这一模式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播出极为相似。同时也意味着,网络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的冲击真正开始了。

自从1995年4月,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progressive networks公司(即后来的realnetwork公司),在美国全国广播者联合会上推出了一种名为realaudio的软件,实现音频在因特网上的实时传送以来,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络音频、视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一组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2000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西方网络发达国家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已达到1.1亿人,约占网民的1/3,在亚洲也迅速增加到2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9。

二、传统广播面临挑战

自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以来,广播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播作为宣传战的最锐利武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自从电视出现之后,广播作为媒体的地位开始衰落。由于广播稍纵即逝、形象性差等劣势,在电视蓬勃发展、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广播更是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媒体大战中找到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

“大霹雳的前十秒种——刹那间,眼前诸象皆改观。”贝若斯如此形容网络的骤然降生。网络媒体的优势不需多说,除了公认的互动即时、开放性、信息海量等特点之外,网络媒体还有一个突出的独有特征,即高度的整合性,也可以称其为多媒体性。从技术手段上来看,网络媒体几乎将所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悉数囊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联网被称为“媒介大融炉”并不过分。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期,由于带宽等因素的制约,网络媒体仍然以文字和图片信息的为主,而要顺畅、实时地收听、收看影音文件则在技术条件的限制下还有一定的困难,但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出现,边下载边收听、收看的实时传播成为可能,人们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来收听和收看。而且,众所周知,宽带是网络发展的主流,随着网络带宽建设的不断发展,网络广播和网上电视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事实上,目前在网络媒体中,流媒体已经被大量地运用,而且深受网民欢迎。

目前网上广播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播——即时播音(live)和点播——随选播音(audio-on-demand)。前者的形式与目前的广播相类似,即按照固定的节目播出表的节目时间播出广播节目,只不过听众收听节目的硬件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这种形式只是在接收载体上与传统广播有所区别;而后者则是在网站中存放广播节目,听众可以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点播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与传统广播相比,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具有很多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范围大。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大的地理空间,进行全球化传播,各种功率的电台获取听众的机会更加平等而广泛;

2、多媒体性。传统广播传播信息的载体相当单一的,即仅通过声音,这也是传统广播被视为四大媒体中的相对弱势媒体的一大原因,而且其稍纵即逝、过时不候的信息传播特性也使其在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网上广播则大大弥补了传统广播的这一先天不足,结合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传播载体,可使信息传播的丰度和厚度大为增强;

3、互动性。互动是网络媒体的一个天然优势,双向交流使得网上广播突破了传统广播“我播你听”的被动模式,使听众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收听过程,网上点播是对听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的最好佐证;

4、可检索性。网上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听众对广播节目资源的搜寻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

5、全新经营模式。传统广播电台基本依靠广告作为其收入来源,网上广播则为广播电台的这种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角度,即对节目内容资源的经营上的转变,付费收听节目可以成为广播电台生存的新方式。

1995年8月,美国abc广播网首先利用网际网路进行全球播音。如今,已有约85%的美国区域性或全国性广播电台都开始了网上播音。dataquest的数据显示,1998年时,因特网上已经有2,500互联网广播电台,这一数量在1999年时增长到了2,700万。据统计,目前因特网上每周约有45000小时的广播节目,58个美国电视台提供web广播,34个电视台提供点播服务[1]。有近半数的跨国 企业 公司在内部使用流媒体实现web广播。据英国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在《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一文中所提到的,12岁以上的全部美国人中有22%,即5,000万美国人曾经访问过一个广播电台的网站,在广播网站的访问者中,46%的人停留长达20分钟以上[2]。

据统计,到1999年初为止,世界各国建起网络广播电台1500多家,其中从1995年到1997年两年间,美国已经有85%的广播电台建设了网络广播,到1998年上网的电台超过了2000家。1996年12月15日,广东的珠江 经济 广播电台首创我国广播电台上网的先例,到2000年5月底,我国的网络广播已经达到100多家[3]。《世界广播电视 参考 》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听到100多个国家的1550多个网上电台的广播。截止到2000年7月,著名的yahoo中文在“电台”的检索字串下,已编入了15个类目和347个网站。荷兰电台的节目总监马克思说“现在有超过6000个电台在互联网上各种形式的流式音频。”[4]

三、广播的生存机会

流媒体技术给网上广播带来的全新气象固然势不可挡,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生存机会。历次传播革命给了我们这样的认识,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状态发展,也就是说,新媒体的诞生并不会使旧媒体消亡,而是新旧媒体共进共荣;而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即新的媒体会以整合了旧媒体传播优点的特征出现。

流媒体技术在技术上的进步,也遵循了人类传播革命发展的 规律 。传统的广播媒体在新技术的促进下,并不会消亡,而是会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整合,以自身的调整来适应技术变化带来的冲击。

在流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依然具有自己的生存机会,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广播媒体已经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优势,这种优势将转化为流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在实现上还面临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在网上广播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完善过程中,传统广播必将找到与因特网结合的最优化模式,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事实上,如果洞悉广播媒体的固有优势,就不会对广播的发展前途悲观失望。因为广播的某些独有的优势,可以成为“流媒体时代”广播生存的新契机,迎来传统广播媒体的“第二个春天”。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广播的固有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新机会:

1、伴随性。广播媒体伴随性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收听广播节目只占用了听众的听觉器官,并不影响眼、手、口等器官的正常活动,听众可以在从事其他活动时(如做饭、散步、旅行、锻炼等)兼顾广播节目的收听,大大提高了广播媒体的使用率。伴随性的优势在网上广播中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因为网络用户在上网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聊天的过程中,占用的只是视觉,其听觉处于闲置状态,而广播伴随性的特征使其在不妨碍网络用户视觉运用的同时,可以顺利完成依赖于听觉的信息传播。网上广播可以顺利避开视觉层面的激烈抢夺战,并转入后台工作,作为背景声音完成对用户听觉的占用。

2、低成本。与电视相比,广播节目的运行成本相对低得多。无论从规模、数量上来讲,广播媒体要完成一个节目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要小得多。相对电视节目的上网,广播节目上网只需调动音频资源,从技术角度看广播上网比电视上网简单便利,从成本角度看广播上网也比电视上网成本更低。

3、高普及率。广播是普及率最高的传统媒体,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相比,广播由于通俗易懂,不受文化程度限制,只要是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接收;与电视媒体相比,广播体积小、携带方便,流动状态也能接收,而且接收装置价格低廉,尤其在

3、努力借鉴国内外网上广播的先进经验。

由于起步较早,国外广播界的 发展 经验对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广播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就开始摸索广播电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而现在我国广播界也已经开始在专业特色和个性化战略方面进行了尝试。同理,在广播与 网络 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国内外有一些广播电台已经做得相当成功。借鉴一些成功的例子,对于更好地认识广播在“流媒体时代”的生存不无裨益。

英国bbc的网上广播。2001年3月,英国bbc首次实现了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网上直播采访。这次访问既有声音,也有图像,并进行 英语 和俄语的同声翻译。在电脑屏幕底端还有显示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的比例,并编辑了有关普京总统执政第一年的资料。在bbc的网站上,网民们可以浏览此次采访的全部内容,包括普京先生的所有讲话和向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通过网上直播,全世界公众都获得了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这次网上直播采访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对普京总统采访时,bbc网站收到了大量的关于此次采访的e-mail提问和评论,共计24000件,且来自世界各地。

日本的网上广播。日本的网上广播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把无线电广播里的节目原封不动地通过因特网广播;二是广播与因特网的互动节目;三是专门在因特网上播出的节目。自1999年4月开始,日本七家较大的商业广播电台就开始通过与微软公司合作,播出具有个性且具有因特网广播特点的网上广播节目。如“tokyo-fm”电台于1999年7月开始的《tfm即时剧场》,最早使用了活动的画面,用了5分钟的电影画面剪辑介绍最新的电影;被称为开发了因特网上的“广播新娱乐方法”的《山田的有限弧度》属于第二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当地面广播节目播出时,网上的节目主页就会出现主持人和节目小宠物主人公的网上漫画,而漫画中主持人和小狗的变化是根据用户听众的反馈意见来左右的,深受日本听众、网络用户和广告商的欢迎;而“文化广播”的《望世界》和《因特网广播·在网里相见》则属于第三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这是专门针对卡通电玩迷们编排的因特网节目,由卡通片的配音演员与特定的因特网听众相互交换电邮地址,向传统广播本体进行挑战,希望把很少收听广播的电脑一族——年轻一代吸引到广播里来。

香港电台的网上广播。1994年12月香港电台率先进行“香港电网版”的网上实验服务,以提供新闻演示文稿及少量电视及电台节目为主。1995年9月17日上午7时起,香港电台运用同步直播科通过互联网36小时向全球直播电台选举新闻和节目,成为世界上首个应用同步直播科技进行36小时直播的电台。1997年6月,香港电台在互联网上进行连续48小时视像直播报道有关香港回归的各项庆祝活动,吸引了全球25万人次的收看和收听,到访其网站的人次高达900万。2000年4月,香港电台全面拓展网上广播服务,每天直播全部6个电台频道、所有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节目(每周共7小时视像节目)、提供中文新闻文本。

中国 国际广播电台。1998年12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网站( .cn )。1999年底,国际台网站已初步形成了华语(包括普通话、粤语、繁体字)、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共九种语言的广播节目文字和声音上网。在国际台的网页中目前已经链接了实时收听和节目回放,在节目回放中还会放上文字稿,以满足用户收听和学习需要。

自1995年推出第一个互联网流媒体播放器以来,流媒体的应用呈爆炸性增长。到2004年,流媒体市场有着巨大的收入潜能,其中为消费者服务创收90亿美元,内容提供商创收28亿美元;全球将有1000多个流媒体网站,2亿多小时视频流。去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亚洲访问流媒体的人数迅速增加到3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6。到2007年,流媒体发展的重点将从以“流”应用为中心转移到以“媒体”为中心,随着iptv以新媒体的身份出场,将流媒体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6]。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资料整理显示,移动流媒体作为移动多媒体业务的一部分正逐步受到重视,市场将不断扩大。预计到2007年,日本的移动流媒体用户数量将达到2144万人,其次是德国和韩国,而预计中国将有超过190万的用户数[7]。

图表引用自艾瑞资讯网站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流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事实上,从技术角度、网民数量的增长,以及宽带的逐步普及等角度来看,流媒体的应用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政策因素、版权等各种相关问题的制约,流媒体的长足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环境催化。传统广播媒体要想在“流媒体时代”下生存并得到不断发展,就必须懂得与网络媒体进行正确有效的合作和功能、价值的整合,从而实现双赢。对我们传统广播媒体而言,必须利用这个时间差,跟上发展的潮流。

“流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可怕,反而是传统广播焕发“第二春”的绝好契机。由于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传统广播在传播特征上的不足得到弥补,传统广播转瞬即逝、选择性差、直观性差的弱点得以修正。通过流媒体技术,人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段落,反复多次地收听,同时可以配合文字、图片等各种其他载体,丰富广播内容的传播形式。

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广播媒体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重要的是要在这种发展中学会变化和调整。正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所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8]对广播媒体而言,重要的是应该学会怎样更好地改变。

[注释]

[1]《宽带网络的发展将使流媒体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 .cn ,2003/9/26,19:56。

[2][英]克里斯•韦斯科特,《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选自邓??浴⒗钚斯?鞅唷锻?绱?ビ胄挛琶教濉罚?本┕悴パг撼霭嫔纾?001年,第75页。

[3]张潇潇、郑一卉《中美两国网络广播现状的比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

[4]杨叶青《论网络广播——网络广播现状和经营理念》, / ,传媒学术网,2003/11/22,21:30。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23日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流媒体应用全面开花》 顾荣强 计算 机世界网

上一篇妇女节活动

下一篇老虎和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