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江碧鸟逾白范例6篇

绝句江碧鸟逾白范文1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夕阳西斜,晚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澄澈的江水静静地流向远方,仿佛一条洁白的绸带。诗句虽然没有直接描绘色彩,但色彩感极强,且对比鲜明,景象绚丽悦目。“绮”“练”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与黄昏时静谧柔和的情调十分协调。这是一句千古名诗,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就曾赞叹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诗句所绘似一幅镶嵌在镜框中的风景画,濡浓墨于纸面,施重彩于画中,令人心旷神怡。你看,漫江碧波荡漾,露出白翎的水鸟从江面飞过,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眼都是青翠欲滴的景象,满山的鲜花无比的红艳,就像燃烧的烈火,多么绮丽,多么灿烂!以江水之碧衬鸟翎之白,碧白相映生辉;以青山衬红花,青红相互斗艳。一个“逾”字,将水鸟在碧绿江水的映衬下愈显其翎毛之白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而一个“欲”字,则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展现出鲜花的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着以碧、青、红、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冒出新绿的柳枝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有声有色,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翠柳”是春天的候物,可见此诗作于三四月间。“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既显得生机勃勃,又具有喜庆的意味。后一句写白鹭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诗句中连用了“黄”“翠”“白”“青”这四种鲜亮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传达出作者无比欢欣的情绪。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其六)》)

面对眼前之景,作者先勾勒再着色,突出红、绿两种颜色,使得景物色彩鲜艳,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柳暗花明的景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色宜人。着色之后再加一层渲染:深红或浅红的花瓣上沾着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显柔和鲜艳;雨后空气清新,碧绿的柳丝被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笼罩,更显婀娜迷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日出”与“春来”,互文见义。春日里百花盛开,红艳至极;红日普照,使得红花更为耀眼。花之红与日之红同色相烘染,增加了色彩的亮度。春江水绿,金灿灿的阳光洒满江面,更显得绿波粼粼。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用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以异色相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作者从旭日、江花、江水、火焰、蓝草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托、映衬的手法,又济以贴切的比喻,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且层次感极强的图画。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枫林晚景使得诗人难以抑制心中的惊喜之情,为了欣赏这山林风光,他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停下车来驻足欣赏。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枫叶犹如彩霞一般,比那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艳呢!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感受到了春天般的生命活力,使他笔下的秋天同样呈现出一种热烈奔放、生机勃勃的景象。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王安石《南浦》)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状物精妙。绿水“含风”,始有波浪粼粼的动态;黄柳“弄日”,方显袅娜轻盈的舞姿。以鸭绿代水,以鹅黄代柳,用词精妙而意韵悠长,色彩清丽且对比分明,把春水、柳条表现得形神兼备。

绝句江碧鸟逾白范文2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原文

《绝句》

作者: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绝句江碧鸟逾白范文3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

5、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9、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0、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13、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14、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15、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

1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17、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8、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9、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2、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23、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2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8、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2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0、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3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3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3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8、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3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0、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4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2、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43、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44、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4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4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4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4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49、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50、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51、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52、江山如有得,山木更无私。

5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4、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

55、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56、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5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8、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59、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60、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61、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6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6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7、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

68、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身?

69、人生七十古来稀。

70、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71、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2、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7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绝句江碧鸟逾白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诗歌;色彩词;语言文字

色彩原本在绘画中只能通过视觉来判断,作为诗歌的语言,却能够通过色彩词的运用是读者在想象中产生色彩感受,从而再造一个色彩空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中国古典诗歌要具体描摹对色彩的感知时,经常会使用一些语言手段来激活色彩词语感性经验的联系,生成栩栩如生的语言文字美,让人充满艺术的回味。许多诗人会去搜索一些富有色彩的词语,用多彩多姿的画面来抒发内心情感,揭示生活的哲理。

本文主要侧重于列述色彩词运用的几种情况以及色彩词运用的各种意义。

一.色彩词运用的情状

语言的色彩美主要指语言文字对万物色泽的描绘和情感色彩,而情感色彩又是附着在语言文字描绘的色彩美上。如地理环境不同,色调也不同,塞内常是绿水青山、红花碧草;塞外则是云黄草白,黑山白水。不同的季节各有不同的色彩,春天多用有生气的词语:鹅黄、嫣红;秋天则变为凝碧、衰红、暗绿等。不同的色彩词,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白色象征着纯洁、高雅,黑色则显得庄严、肃穆等等。本文讲色彩词的运用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冷色的运用

冷色通常指亮度比较低的颜色,比如:黑、青、紫等,给人一种暗淡、低沉、朴素、含蓄、清雅的感觉。

杜甫诗歌中常用冷色词。“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峰烟白人骨”(《悲青坂》),用青色、白色将惨绝人寰的场面勾画出来,营造了一种暗淡、抑郁的氛围。在这些悲歌中,用暗冷的色调来写,总给人以沉郁凄楚的悲感。

一句诗中出现几种冷色同为冷色,也可形成强烈的对比。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青”与“白”就形成对比,早上乌黑的头发,傍晚就成了白色,夸张写出时间之快,流露出诗人感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2.暖色的运用

暖色通常是指亮度较高的颜色,比如红、黄、橙等,给人一种活泼、兴奋、喜悦、欢快的感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停下前进的脚步,看满山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一个“红”字,把秋天写得比春天还要可爱,扫去悲秋之感,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跃出墙的一枝红杏,道尽了无限的春光,清新的笔调中透露出诗人的情态志趣。

但色彩的运用不能一概而定。人们对色彩的运用往往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其象征意义并不固定。比如,同样是红色,并不只是积极、欢快之感。“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无限愁绪随着春的离去而不断漫延;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物是人非的苦痛之感没至周身。“飞红”、“寂寞红”、“乱红”,哪有喜悦?哪有欢快?都是悲和愁。

3.冷暖的相衬

在许多诗歌中,没有全用冷色或全用暖色,而是冷暖相衬。因为冷色与暖色的使用,没有绝对的界限。全用冷色往往给人以深沉、冷静之感,全用暖色往往给人以热烈、华美之感,而冷暖相衬,则取长补短,对比鲜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词《忆江南》),红与绿,一暖一冷,形成对比,色彩鲜明,描绘出了江南春景如诗如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白、红、青、绿交织在一起,颜色鲜丽,景色显得柔和宁静,但又不失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闲适与飘逸。

诸如此类的冷暖对比,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嗽黄鹏”(王维《积雨辆川庄作》),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曲》),这些冷暖色彩的搭配运用,丰富了形象,感染力强。

二.色彩词运用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色彩词与诗人的情感紧密联系。通过诗歌,我们也可以看到色彩在诗人的笔下变幻出神奇的魅力。

1.绘画性的美感

揣摩诗人笔下的色彩词,我们看到得不仅仅是诗歌的图画美,还要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探访那隐藏着的情绪。“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在他的《绝句二首》中写出了一幅清丽的风景画: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显露白翎的水鸟,飞掠江面,令人神怡;满山的青翠,夺夺鲜花红艳无比,绮丽灿烂。四景:江、鸟、山、花,分别附碧绿、洁白、青葱、火红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以江之碧衬鸟之白,以山之青衬山之红,交相辉映,互为竞丽。

捕捉色彩鲜明的形象,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色彩美感,从而唤起欣赏着潜在的审美意识。色彩在诗歌中呈现的图画美不是消极孤立的,它能够充实诗歌的内容美。

2.象征性的寓意

色彩本身没有思想感想,因为诗人的情感融入,使得色彩词明显带上了感情因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古人写诗常借色生情,借色言志,形成一个独特新颖的色彩世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黄巢《》),“黄”字带有双重意思。表面指士兵的盔甲,实际指“皇”,以此自喻,决心唐皇朝,充满了豪情。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被视觉感受到的色彩。

由于色彩词在诗歌中的不断运用,它对于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在人们心灵深处长期积淀,使得人们对它有一种共同的感悟。出现一种颜色词,便会体会出它象征着什么。比如李商隐在《风雨》中写“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通过写风雨飘摇中的黄叶,按时自己不幸的遭遇,“黄”象征着衰败、没落。

色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诗人运用色彩词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抒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审美效果。美学中提到,“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中国古典诗歌以丰富鲜明的色彩来塑造形象,并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给人印象深刻。恰当地运用色彩词,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独特的语言文字美。

参考文献:

绝句江碧鸟逾白范文5

一、以乐景写乐情

情景相生,相得益彰。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类是写景诗,有的甚至纯粹写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就是这样的作品:“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诗人饱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之后,独自沿江畔漫步时所见景色。诗歌描绘的是春花满蹊、蝴蝶翩跹、娇莺欢啼的场面,流露出杜甫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心情,传达了诗人暂得欣慰的情怀。他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也有同工之妙。

二、以哀景写哀情

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快乐的景色需要优美的景色表现,忧伤的感情则要靠凄清的景象寄托。这类诗歌寓情于景,表面写景,而意在抒情,情隐景显,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一首元代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一幅深秋出行图:夕阳斜晖,老树悬挂枯藤,归鸦瑟缩身躯;小桥横跨村头,流水哽咽不畅,房舍稀疏冷清;古道绝少人行,秋风萧瑟砭骨,瘦马趔趄低头;远在天涯的羁旅游子愁眉不展,举步维艰。画面显示的是游子身处的环境,眼中的情境,更是游子的心境——天高路远,孤独寂寥,身心倦怠,情绪低迷;身似荒郊憔悴,心比秋风更冷。这是一重含义,若把思路拓宽一格,联系散曲的标题“秋思”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不难看出思者的立足点应在游子的家乡,思者应是游子的亲人,是思妇。这样散曲的画面便是思妇想象的情景。这种想象就表现出思妇对游子的惦念、牵挂和担忧,苦苦的思念之情便不言自明。两重含义,诗人都是把人物的情感全部融注到景物之中,这是因为作者明白,真正的惆怅不是表面的挂于口中的文字可以表达到位的。展现情境,让读者感同身受,方可精确地体味人物的心情,把握人物的情绪。作品的感染力在这种表达技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以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云:“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抒发思念、惆怅等感情可以用萧条冷清的景物表现,也可以拿明丽的景色衬托,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凄凄,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写景小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抒发的是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人选取的意象都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了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我们可以通过抓“自”“空”两字,体味出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又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也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景的描写,透露出羁旅异乡而思归的感伤。

这类诗单抓景物特征意境氛围特征是很难把握住作者情感的,但诗题、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个别透露作者情感的字词、背景等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的。

四、以哀景反衬乐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如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而是悲壮,豪壮了。

李渔《窥词管见》中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可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抒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明朝胡应麟在谈到诗歌创作时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词散曲表现手法是一致的。

绝句江碧鸟逾白范文6

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艳丽,十五的月亮在深蓝的夜空衬托下显得特别的皎洁,高耸入云的山峰在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挺拔……衬托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技巧。这一手法在写作上的运用非常广泛。什么是衬托手法呢?所谓衬托就是为突出笔下描述的事物,凸显主体,作者有意地将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做陪衬或对照。衬托一般分为正衬法和反衬法两种。

正衬法。正衬法是指通过描写与心理、气氛、形象等相同、相似的环境,从正面衬托所叙述的中心,即“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在影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主人公伤心欲绝时,一般是一个大雨倾盆的坏天气;而剧中人物意气风发时,大多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作文也是如此,如表现人物激动喜悦的场面,常常描绘美好的景物来相衬,心情好,所见之景也自然带上人快乐的色彩。如写太阳,“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大地顿时一片流光溢彩,花儿红了,草儿绿了,小鸟唱起了快乐的歌儿”。朝阳升起的美景,是因为作者充满新生、欢乐的心情;如表现主人公悲伤酸楚的心情,常常描写诸如风霜雪雨之类的恶劣环境来陪衬,同样是写太阳,“火辣辣的太阳露出它魔鬼般狰狞的面目,似乎要将绝望的我晒干、撕裂”。在绝望的心态中,作者看到的太阳就变成了魔鬼。文学大师也习惯运用此法。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以乐景写乐情,愈见其乐。又如鲁迅的《故乡》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语,写出一个凄凉的自然景象,通过这个景象的衬托,把“我”悲凉的心情很好的体现出来。再请欣赏同学的作文《茵草坪上的故事》:“一场春雨之后,坪里的小草长得愈发茂盛了,那一大片的翠绿简直就是一块碧玉,绿得发疯,绿得逼你的眼睛。在楚文眼中,泥土里滋生的根本就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叫‘幸福’的种子。”这段文字描写表面上是写景物,其实是写的人物心情。文章没有直接说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与幸福,但笔下的这些独特景物,却将人物的感受巧妙地洋溢于字里行间了,衬托手法使文章更加含蓄典雅,情感浓郁。

反衬法。反衬法是指描写与心理、气氛、形象等相反的环境,从反面来陪衬,即“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如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描绘的却是平静的环境;表现主人公悲伤酸楚的心情,描写的却是晴空万里这类美好的环境,等等。还是写太阳,“太阳公公笑,花儿对我点头笑,笑什么?笑我刚才愚蠢的行为吗”?此时美丽的太阳的笑脸,在作者自卑的心态下竟变成了一种嘲笑。再如,“落魄的归鸭扑楞着翅膀从眼前掠过,夕阳的最后一抹残红也被黑暗吞噬了,但黑夜,它能阻止太阳明天的升起吗?不能!黑夜过去,黎明就要到来”。作者打破“夕阳西下”这种悲剧景象,赋予它将“朝阳升起”积极乐观的色彩。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同样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鲁迅的《祝福》,结尾写“我”“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祥林嫂就是在鲁四老爷等人欢乐的“祝福”声中死去。这种景象极为深沉有力地反衬出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中考佳作《阳光满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太阳还没有露脸,天空一片瓦蓝。他骑着‘飞鸽’穿行在行人如潮的大道上。扑面的清风轻轻地梳理着他那柔柔的黑发,清脆的铃声频频排除着他前方的‘障碍’。那亭亭如盖、挂着露珠的梧桐,那熙来攘往、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祥和。然而他心急如焚,因为他要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可离开会只有10分钟了,他还在路上。”作者描写清晨的美景,生动地从反面衬托出他“心急如焚”的心情,较直接描写他焦急的心情更有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