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读后感范例6篇

在人间读后感范文1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宝,小说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当我重重地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主人公阿廖沙那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的怜惜、打抱不平的精神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高尔基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高尔基的命运非常坎坷。童年的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工、面包工、佣人等各种低下的工作。十六岁时,他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最底层,与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还不忘学习,抓紧一切空余时间学习、读书,从而不断积累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这本书中有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希望你也如此:“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书就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里面什么都有……”“我只是觉得这种生活,让我有了寄托,有了奔头。”这些真实、纯朴的语句,令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酷爱学习,从书中让他明白了许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学。但事实总与他作对。

我似乎对这本书着了迷,一连读了两、三遍。这时我想起了我们。

我们的家庭条件是不错的,父母不仅能让我吃饱穿暖,还能满足学习国画、古筝的额外要求。另外,高尔基的父亲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从小就少了一份父爱。他,一个才十一、二岁的大男孩,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负,令人怜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坚强的性格和对知识的热爱而感动。我好好地反醒了自己,无时无刻心中都在对自己说:“如果想让自己有个美好的明天,必须像高尔基那样付出行动,有坚定的信念,永不气馁。我坚信展现在眼前的将会是我所期盼的的灿烂的明天!”

在人间读后感范文2

读完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潸然泪下;读完其二《在人间》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其三《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他在小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不久就随着母亲来到外祖父家里。当时他还亲眼目睹了毒打儿童的丑事,两个舅舅也是个粗野自私的市侩。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炽热的仇恨,大人们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了一份。但是它的外祖母却与外祖父和其他的人不同她经常个阿廖沙讲一些故事,阿廖沙常常被这些故事有所吸引,因此他对文学产生了叫大的兴趣。

阿廖沙的外祖父的性格由一件事改变了。阿廖沙的外祖父开了一家染坊,可没过三年随着家业的衰落而被伦为家业破产。此后,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他变得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阿廖沙的外祖母和他的孩子,幼小的阿廖沙也曾经被他用树枝抽的失去了知觉。可是他的外祖母确实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有人让之心,似乎是一名圣人。她正如一盏灯照亮了阿廖沙那敏感而又孤独的心,还经常将一些歌颂正义和光明的童话给阿廖沙听。

高尔基曾经用过这样一句话来称赞她:“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由于外祖父的家业破产,还没有我们大的阿廖沙因无法受外祖父的教育而被迫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他曾经在鞋店、圣像作坊等地做工,收紧了种种屈辱。可是,书可以使他找到慰藉,在探索文学的道途中阿廖沙重新了自己的人生。

他艰苦的打工,使他疲惫不堪,但是他一得到书籍,就像一个很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在人间读后感范文3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在人间读后感范文4

【摘要】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教师范读言传身教,教授诵读方法、授之以渔,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让琅琅书声充满课堂。

关键词 诵读;授之以渔;全员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80-01

诵读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诵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可是,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渐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令人担忧,自主、合作、探究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课堂上却是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何树立“读”的意识,创设“读”的氛围呢?

一、言传身教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展现了一位私塾老先生教学的片段——“先生自己也念书。……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细细琢磨,其间仍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对待文本,能否读得如此如痴如醉,抑扬顿挫?也许在感染学生之前,教师就该先感染自己。

效仿寿镜吾老先生,笔者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尝试。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放弃使用录音材料,亲自配乐诵读,给学生示范,用声情并茂的诵读为课堂学习营造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气场,学生深受感动。由此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能使学生受到五彩斑斓的语言色彩的感染,最大限度地激发起诵读欲望。语文课不能没有“情”,而教师范读就是“情”的有效表达,它有效地为学生的情感起伏推波助澜。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为学生树立诵读的标准和榜样,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诵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

二、授之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

1.读准字音。朗读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覆、不读破句”。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

2.读出节奏。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较长“/”、较短“//”、更短“///”)、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例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读出重音有时能起区分词义的作用,如“过年”与“过年”,前者是“明年”之意,后者是“过新年”之意。一个短语或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又如,《散步》中“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一句中“本不愿”是主要字眼。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有一个重音,一个句子有时就不只是一个重音,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朗读课文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再如,朗读下面这个段落: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3.读出感情。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4.注重诵读。诵读是朗读和背诵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应注重诵读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再加上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的不懈努力。所以,教师既要教学生朗读技巧,又要授以背诵功夫。多读多记是最基本的背诵方法,还有理解记忆、抓重点记忆,抓住记忆的最佳时间,定时反复背诵。只有将朗读与背诵相结合,才能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

三、全员参与

1.发现朗读人才。教师应发现和挖掘班内朗读能力强和富有天赋的学生。教学初期,依据文章特点选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感受到自己具有学习语文的天赋,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让其他学生也感受语文课堂之美,向他们学习。例如,教学《海燕》时让富有激情的男学生朗读,教学《散步》时选择语气温和的女学生朗读,营造亲情的氛围;其次,培养预备力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校大课间活动的间歇时间,读一段优美文字给自己的小组成员听。多表扬朗读表现突出的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心中有自己朗读的小老师。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的朗读能力渐渐地有所提高。

2.激励能力薄弱者。课后一些学生经过大量训练,课上就不要吝惜时间,要依据具体情况,给朗读能力薄弱的学生一些机会。例如,每逢讲到说明文时,多给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更多机会,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使他们的朗读流畅。渐渐地再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做到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朗读后,大家先掌声鼓励,再打分提建议,激励其进步。

3.开展各种竞赛朗读。①“争当朗读小老师”的比赛活动。先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好朗读内容,然后提出要求:声音响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态度大方、自然。目的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做好充分准备。比赛时,让全班学生当评委打分,评出“朗读小老师”;②个人挑战读。这种活动可在每堂课的朗读教学中即时进行。首先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愿意读的学生站起来读;告诉学生,如果要挑战别人,就必须站起来读一读;如果没有人挑战,坚持到最后的就是胜利者;小组比赛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把全班分成四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其他学生一起帮代表出主意。为了使自己组得到好名次,学生积极性都很高,有的给代表在书上做记号,有的给代表示范读,有的提出改正意见,忙得不亦乐乎。

在人间读后感范文5

关键词:朗读想象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早就耳闻王崧舟的一堂《长相思》倾倒了无数语文老师,他的这堂课也被奉为经典广为流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可以站得高,望得远,但同时,巨人的身后是一片大大的影子。很多老师对《长相思》一课的设计,都烙上了深深的“崧舟印”。选择上《长相思》,对我来说实在有些挑战的意味。所以,我在订教学目标的同时,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设计目标:无论如何,要有一点自己的特色,要有一点自己的风格,即使微不足道,至少,能在巨人的影子下点一盏小小的灯,照亮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盘。唯有如此,这堂教研课才有研讨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声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资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沛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再次启动了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身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我反复品读了这首词后,这样写下了感受:

站在山上相思,相思如重重的山,好沉好沉,/站在水边相思,相思如悠悠的水,好长好长,/站在风中相思,相思如萧萧的风,好冷好冷。/站在雪里相思,相思如层层的雪,好厚好厚。/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在人间读后感范文6

一、整体比较,初步感受亲情

教学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步》一课时,因是借班上课,我考虑课前学生预习,从提问整体感知导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亲情。

【案例1】

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我们来看看能不能顺利通过。作者为我们写了一件什么事?(课前所发导学案上问题后有一括号,提示学生注意说清楚要素。一般同学都能注意,也有人还没有很好地注意。)

生1:作者写了我们一家人散步的事。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她有没有交代清楚要素。

生2:本文写了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

……

评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者一开始就抓住起始段落,帮助学生站在文本之外,通过调换词序,再将两个“我的”去除,比较朗读,感受出这平常小事“散步”中的作者对一家人的亲情。学生很容易把握,也就有了阅读兴趣。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情感,才会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

所以第二步,我要求学生走进文本,跳读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二、跳读品析,体会浓浓亲情

【案例2】

师:其实,文章不仅仅是开头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人的亲情。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一家人的浓浓亲情呢?让我们到文章中细细地找,把你认为能够体现亲情的语句找出来,边读边做上批注,一会儿和大家交流你的朗读体会。

(学生自主阅读批注,老师巡视,后组织师生互动交流。)

A:母子情。

学生1:“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信服”说明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信任,也体现出他们之间和谐的关系。

师:你体会到的是什么情感?

学生1:亲情。(师评:亲情似乎太大了些。)(有生小声纠正:是骨肉情。)

师:你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信任。

……

评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这部分,我关注生成,注重从学生的朗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结合语言品析,将一家人的亲情分别归类在母子情、祖孙情和夫妻情,通过轻重、抑扬、缓急的处理,引导学生读出了母子间的信任和理解,夫妻间的默契与和谐,“我”在解决祖孙间走小路还是走大路的“分歧”时的权衡和责任。

三、链接再读,感悟生命之美

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若仅停留在“尊老爱幼”层面,未免单薄了些。所以我设计了第三步,从站在文本之外初读感受亲情,到走进字里行间品读浓浓亲情,再站在与心灵对话的阅读高度,立在文本之上,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感悟生命之美。

【案例3】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从字里行间读到了母子情、祖孙情、夫妻情,还有一家人的浓浓亲情。透过这浓浓亲情,你还能读到什么?老师提供给大家一段材料,这样的内容在文中也有体现。大家想一想,散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件寻常小事,但在这寻常小事的背后,却又有着不寻常的地方。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1-2分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中心发言人把小组内四个人的智慧集中起来,用一段话表述:你还从中读到了什么。

小组1: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生活有高度的责任感。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样读出这种责任感的。

小组1:第8节“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整个世界”,这里儿子代表着美好的未来,母亲代表过去。对过去要珍惜,对未来要珍爱,这就抒发了我和妻子对生命的高度责任感。

……

上一篇爱你不变

下一篇名著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