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例6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1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创设情境:首先,在学生已学会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教学楼、图书室、大门和体育器材室分别在操场的什么方向。接着,再出示指南针帮助学生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这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主要建筑物。最后,让学生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它们描述建筑物所指的位置。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将数学理解与生活贴近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8人,学生124人。售票处写着:门票成人每人15元,学生每人8元,团体10人以上每人10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1.全买团体票:(8+124)×10=1320元;2.不买团体票:8×15+124×8=1112元;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8+2)×10+(124-2)×8=1076元。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适时地引入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也应把数学还于生活。我们应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实例,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2

一、案例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千米、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情境图:明明爱看书,捧着一本《齐天大圣》津津有味的读着读着睡着了,还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梦见孙悟空找他和伙伴们玩了,孙悟空能把金箍棒变长变短,变长能达1千米、2千米,直插云端;变短到1分米、5毫米,观察情境图后,教师提问:“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

(2)收集学生信息,抽取知识。

生1:金箍棒放进耳朵里时,只有5毫米长,1毫米有多长呢?

生2:金箍棒放在手心上时,只有1分米长,1分米有多长?

生3:金箍棒变成1千米长,直插云端,1千米有多长?

生4:我想知道毫米、分米和我们原来学过的米和厘米一样吗?

……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这需要教师有机的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回答收集信息、抽象出知识的表象,1分米、1毫米、1千米的长度。

(3)独立思考,凝练知识。数学知识的建立需要表象作支撑,创设金箍棒变长、变短教学情境,通过教师提问:“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数学信息,抽象出数学知识,经历了从问题情境——抽取知识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提炼梳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问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问题情境应该注意的问题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知识内容。情境的创设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情境的设计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要有目的性和真实性。

(2)问题情景模式起着引导作用,可以说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情境可以把侧重点放在问题的提出及语言的表达上,而且问题的设计课前教师要做好准备,以备课堂上做好对学生的引导。

(3)问题情境只是情景教学法中的一种途径,不能将这种模式的功能扩大化,浪费太多的精力及时间,本末倒置。同时,要主动将这种模式与生活展现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模式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它们的合力。

(4)问题情景模式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注重引导学生提出合乎逻辑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

数学课堂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练习则是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在听完老师讲解后,通过不同的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

可是,不少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练习题时,缺乏针对性与层次性,这样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今后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小学生的数学能力难以提高。数学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认为小学生只要多做练习题就可以了,于是大搞题海战术,用大量的数学练习题包围学生;还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题目的难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这两个误区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倦与畏惧的感觉,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的课堂练习才是最有效的呢?

一、课堂练习要生活化、具体化

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紧紧地把握这一点,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很多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过于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功能,这样虽然很多学生都可以比较熟练地解答数学习题,但是一旦面对课本知识的变体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努力创设一些生活情景,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在一起,注重课堂练习的应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如,教授三年级上册的乘除法一课后,有的教师就会出如下的课堂练习:

50×4= 3000×6=

60×12÷24= 150×5÷15=

这样的课堂练习题是比较典型的练习题,能够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可是,因为这样的例子缺少生活气息,就会让学生觉得刻板沉闷,所以在做题时就会缺乏兴趣,没有主动性。对此,数学教师就可以在设计习题时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把这些练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如:

100个小朋友一起坐车去旅游,坐大车每辆车能坐20个人,租一辆大车需要付80元钱;坐小车每辆车能坐15个人,租一辆小车需要付50元钱。你认为如何租车比较划算?

这样设计课堂练习,就给习题加上了旅游这样一个生活背景,把简单的运算切入到现实生活中,将课堂数学和生活数学巧妙地贯穿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乘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真切地体验到数学的用途,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并且,提问方式也是开放性的,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尽可能地联系社会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从生活中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给数学习题加上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并练习课堂知识。

二、课堂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一般来讲,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所以,单调枯燥的课堂练习往往会使他们感觉厌倦。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题型时应该尽量多样化,并且练习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学习主动并积极,这样学习氛围才能变得生动有趣,学校效果才能更加扎实有效。

在题型设计上,可以设计心算题、笔算题、应用题、选择题、判断题、综合题、操作题、竞赛题,甚至还可以采用游戏练习题等,这样学生既动了手,也动了口,还动了脑。

在做练习时,教师既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集体完成,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更强。

如,在学习了周长这个单元后,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套练习题。

1.引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几个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图中甲的周长与乙的周长( )

A.甲长 B.乙长 C.同样长

(2)3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 )

A.15厘米 B.30厘米 C.40厘米 D.60厘米

(3)某小学的操场是长70米,宽50米的长方形,晓军沿操场跑了两圈,他一共跑了( )米。

A.120米 B.240米 C.480米 D.960米

(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如果把它平均剪成两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A.12 B.14 C.16

3.判断正误: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剪成两块,这两块纸的周长相等。( )

(2)计算除法时,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3)两个数的积一定比这两个数的商大。( )

(4)笑笑每上一楼要花10秒钟,她从一楼到五楼要花50秒钟。 ( )

4.求出下列图形的周长:

5.综合练习题:

某运动场长200米,宽60米,小明绕运动场四周散步,他每分钟走70米,多长时间可以走完一圈?

……

这样多种类型的习题,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可以得到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三、课堂练习难度要层次化

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的不同,学习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在练习的数量和难度上做一些灵活的变化,使得习题富有弹性,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通常来讲,课堂练习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有难度,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各有所得。

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在设计课堂练习上,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层次的课堂练习:

1.填空:

5米=( )千米 25平方分米=( )平方米

46千克=( )吨 50分=( )小时

12时=( )日 7分米=( )米

2.判断大小,在里填上“”或“=”

5/76/7 324/8

16/55 3/44/3

上面这些习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正确答案。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逐渐深入,设计一些有难度的习题,如,

3.李师傅12天做了一批零件,平均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照这样计算,4天做了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4.50千克黄豆可榨豆油16千克,平均榨1千克豆油需黄豆多少千克?1千克黄豆可以榨豆油多少千克?

像这样,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练习题,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深入浅出,就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尝试到正确回答问题的乐趣,这样,不但能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一定要灵活多样,集生活化、多样性于一身,还要考虑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万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10种类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9).

[2]冉茂前.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几个方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开展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应从教学目标、数学教材及习题设计来进行。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内容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和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教材内容的处理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资源优势的前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同学们,早就听说艾山很美!今天来听课的很多老师没有来过,哪位同学愿意给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一下艾山的主要旅游景点?(生介绍)师:太好了,我要把艾山的美景都拍下来带回去,现在请你们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电脑出示:一个胶卷29元,90元可以买几个?还剩多少钱?通过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体性,拉近师生的距离,让整节课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

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和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3、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

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时。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这些情况,我要求学生多练习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要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通过练习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然后再进行激趣:“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再随便找几个比例,看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4、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设疑”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

5、课后总结的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己成长与进步,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参考文献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5

一、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化的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我们应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1千米=1000米,看起来就是一个等式,十分简单,可学生却常常出现“电线杆高l千米”的错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l千米这一长度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在教学中应返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两次体验活动:(1)课前准备:操场跑道是500米。在运动会期间,组织学生绕跑道走两圈,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走的感受,有了眼睛看、双脚走、嘴巴说等多个感官的体验,再来揭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此时的“千米”就已经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千米”是他们自己用双脚走出来的。(2)课后应用:教学后恰好学校组织学生步行观看电影。借此运用“千米”与“步测”的知识又开展了一次体验活动:先要求学生估一估从学校到电影院的路程有l千米吗?再让学生亲自走一走,学生十分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这样的体验活动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吸收了。可见,枯燥的数学问题能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抽象的数学知识也能融为生动有趣的活动。

二、回归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的延伸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凭借生活,返回生活”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数学教学不应只重视求知的结果,而更应重视求知的过程。教学要冲破传统数学课堂的局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比如,低年级学生学习认数时,可以让学生数一数教室桌椅的个数,学具的件数;中、高年级学习了小数、分数后,可以让学生用小数、分数叙述周围的事物;学习平面图形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学校花圃、围栏的形状;学习比例后,学生可以计算出地图上的城市面积、两地间的路程等。渐渐地,学生会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认识和观察周边事物,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相关事物联系起来。

2.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

要想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生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走出课本“围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服务生活。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尝试计算装修房间所需要的地板面积及钱数,并做出记录。于是,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了解地板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这里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拓展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数学日记”的详细记录中也可以发现学生对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活动十分感兴趣。

3.用数学方法充实生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必需的数学”可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关注数学生活化,同时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而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实际问题上,还可以体现在运用数学方法合理安排生活,观察、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上。例如,教学中设计贴进学生生活的“购物问题”,小红去春游准备了30元钱。超市里,面包每个15元,饮料2元,零食每袋3元,苹果每千克4元。你能帮小红安排可以买什么?可以买多少?还剩多少钱?这就要求学生应用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比例尺;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51-01

姓名: 班级:六年级一班 上课日期:

课题: 比例尺

执行思路: 学案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副图的比例尺。

2、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我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能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副图的比例尺。

预习提纲

或自学题目 1、化简比

1千米:100米 1000厘米:20米

1米:5厘米 5千米:20厘米

1千米:50厘米3000000厘米:3千米

2、自学课本30页内容,了解什么是比例尺。

探究与

展示内容 1、 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过“1:20000”或“”类似的数字和标记?如果见过,在什么地方见过? 表示什么意思?看看你们手中的地图,告诉我为什么大小不一样?

什么是比例尺?和同桌尝试说一说。

比如: 1:200表示

①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厘米。

②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③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1:300000呢?你能说说它在图上的意思吗?

你认为比例尺的概念应该是:

求比例尺的方法:

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要求先尝试独立完成,然后与同桌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

练习

巩固 基础 1、如果一幅图上的1厘米距离,表示实际距离300米,那么这张图的比例尺是()。

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3、一幅地图用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拓展 判断

(1)一幅图上的比例尺1:20000cm()

(2)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3)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上一篇庄子名言

下一篇放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