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的山坡范例6篇

虞美人的山坡范文1

辛峰亭位于虞山东岭之巅,沿着仲雍墓和言子墓道或盘山公路可以直接上去。

我和妈妈沿着仲雍墓和言子墓道往山上走,远远的就看见了辛峰亭,辛峰亭整个儿是黄色的,呈六角形,砖木结构,单间重檐,攒尖顶、外观两层、飞檐翘首,小巧玲珑的,好看极啦!

我们来到辛峰亭里,只见辛峰亭的内壁有一块石碑,石碑上有一头像,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模模糊糊了,头像上方有几个同样模模糊糊的字,我看清了几个大字“许真君像”。那下面刻着的那些密密麻麻斑驳不清的字一定是纪录了许真人治蛟龙的经过吧。

相传,宋代开宝年间,有一个十五四岁的放羊娃,经常到这山坡上来牧羊。

有一天,放羊娃又上山坡上来牧羊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了。放羊娃便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忽然,从山包上下来七个小人,这小人不足两尺,光秃秃的头,有眼无眉,有洞无鼻,有嘴无牙。

“你们是什么怪物?”放羊娃惊叫道。一个腰缠红布头的小人说:“我们是这儿的蚯蚓,在这儿的山坡上受日月精气已经有五百年了。现在只要到大海里去,我们就可以变成蛟龙,一成蛟龙,我们就可以翻江倒海,吞云吐雾,上可升天,下可入地。但这儿离大海太遥远,所以,请你把我们带到大海里去吧!”放羊娃答应把他们送到大海里,于是,把它们装进一个瓦罐里。然后,日夜兼程,把他们带到了大海边,拿出罐子把他们到入大海,顷刻间,巨浪翻滚,波涛中探出七条蛟龙来,向放羊娃点头致谢。

过了几天,虞山山坡上忽然电劈雷鸣,洪涛滚滚。洪水冲毁了田地,冲垮了房屋。七条蛟龙瞪着铜铃眼,头顶水牛角,在洪水中见畜牲就吃,见人就吞,放羊娃的羊也被叫龙给吃了,放羊娃叫苦不迭。

一天,一个老头来到了虞山脚下,这老者背着斗笠,肩上插着把剑,腰间吊着个葫芦,手拄竹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口中则吟诵:

“云游数十载,解人于危难。乐矣不知老,忘却甲子年。”这个老者就是许真人,他从小学过法术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总是解人危难,救人疾苦。再说,放羊娃因助蚯蚓变蛟龙,所以正在找能治蛟龙的人。这日,他遇上了许真人,便叫许真人去收复蛟龙,后来许真人轻而易举的就把七条蛟龙收复了!

不知不觉,我们走出亭子,极目远眺,望见山前的尚湖,又能远眺东南的昆承湖,难怪在南宋嘉泰初始建时取名为“望湖亭”;登临送目,视野开阔,湖、田、城尽收眼底,难怪南宋嘉定三年又改名为“极目亭”;此亭后来几没荒野,一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新建此亭,因建在城的西边,按照天干地支方位,取名“辛峰亭”。今天这亭看起来虽然有点破落,但丝毫没有影响我登临的心情,临风远眺,尽收眼底的虞城山水,让我感受到了常熟青山秀水,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美好前景。

历史文献的记载,民间的传说,都给这辛峰厅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这是真蛟之亭,是常熟古城的幸运之亭。那些文人墨客到此,极目西湖(即尚湖),眺望虞城风光,无不激情抒怀。徐次峰的《极目亭》有“几点归舟破暮烟,数行雁字落霞边。”明代诗人谢肃晨登极目亭,有“虞山积翠横东海,上有岩绕极目亭。井屋鸡鸣穿晓雾,石潭龙影落秋螟。”

如果你在傍晚时分,登临辛峰亭,夕阳西下,辛峰亭沐浴在霞光中,黄墙碧瓦,更显其优雅。在辛峰厅中远眺西湖(即尚湖),浮光掠影、白帆点点、雾气似轻纱飘忽。当夕阳西下,霞光退尽、古城万家灯火,那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妖娆。而辛峰亭也在五彩灯光中闪烁,与虞山门相互辉映,成为古城的一部分。有道是:

“古城虞山十八景,

遥看辛峰夕照亭。

虞美人的山坡范文2

有人把楠溪江比作一棵会流动的临风玉树,这是上苍用神奇的笔画在浙南大地上的一棵神奇的树。地质学家也说楠溪江是典型的、完整的树枝状水系。

我曾乘着竹排沿着这流动的玉树的枝干漂流,听着水声、拂着清风,看远近奇峰异岩千姿百态,两岸溪滩绿林摇曳生姿。清澈的溪水里倒映着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树,随时伸手可及,真像做了一回神仙。自以为已经领略了楠溪江美景的精髓。事后翻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水美、岩奇、瀑多、林秀,还远不是楠溪江的全部,如果说这些自然风光是这棵“会流动的玉树”的琼枝玉叶,固然美不胜收;那么更有百余座掩映在楠江边古树丛中、风格不同的古村落,它们犹如千百年来结在这棵神奇玉树上的奇珍异果。游楠溪江如果把古村落给忽略了,不能不说是天大的遗憾,所以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特意探访了苍坡村,这一次又在芙蓉村住了一夜,还浏览了岩头村的丽水街……尽管只能算是“尝了一口梨的滋味”,但已觉得齿颊留香、心醉神迷、难以忘怀了。

百余古村掩映在碧水绿树间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在现代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能够完整保留的已是越来越稀少, 同时也就越来越珍贵了。可是在楠溪江流域竟然有百余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它们各有特色,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人们把它称为耕读文化、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史书库。这些古村落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古老”:它们大多始建于唐宋两代。如茗岙村,下园村是晚唐的;枫林、花坦、苍坡、周宅是五代的;芙蓉、廊下、鹤阳、渠口是北宋的;岩头、蓬溪、塘湾是南来的……这些古村落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完好”:它们当初选址巧妙,规划严谨,山环水抱,既就近水源又防止洪水冲击。如今我们见到的这些典型的古村均有寨墙、寨门、水渠、池塘,街巷布局井然有序,民居亭院错落有致,建筑形式丰富多姿。走近这些古村落便会感到在千年耕读文化的熏染浸润之下,处处透出质朴而又儒雅的文化气息。

到过苍坡村的人几乎个个都记得那独具匠心的,以“文房四宝”对整个村寨的构架和布局:村里的“笔街”宛如一支巨大的毛笔,直对着村西三座并列的圆锥形山峰――“笔架山”;笔街旁有一水池,笔架山影倒映其中,此池便命名为砚池;在笔街与砚池之间有三块大条石,这就是墨锭。那么纸呢?在笔街以北有八条整齐的小巷,这便是铺在村子里的“八行笺纸”!

同样令人难忘的是苍坡村南寨墙上有座“望兄亭”。在南宋时李秋山与弟弟李嘉木分家后迁往一公里以外的方巷村居住。但是兄弟情深,来往频频,每每促膝长谈到深夜。后来兄弟两商定在苍坡村和方巷村各建一亭,每次把对方送到自村的亭子为止,分手后直到看见对方亭内升起灯笼表示已平安到家才分别回去安歇。“望兄亭”与“送弟阁”两处亭阁同样檐角飞翘,四面开敞,八面来风,遥遥相对情谊绵绵。正如“望兄亭”上一副对联所述:“礼重人伦明古训,亭传佳话继家风”。苍坡村村民对儒家人伦礼数的重视也是此村家族团结兴旺,历经千年繁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吧。而今晚我将过夜的芙蓉村,据说他的规划创意更加深奥神秘,竟是依据天相中的“七星八斗”来设计的,想到这里我真有点迫不及待了!

傍晚走进宁静神秘的芙蓉村

到芙蓉村已是傍晚,村书记为我找来了一位导游。她自我介绍说:“我姓王,本村人,是陈家的媳妇。”原来这是一个亲族血缘村,全村都姓陈。毕竟是本村人,讲解中多了几分自豪和真情少了许多职业导游的背书腔。

我们从芙蓉村的东大门“车门”开始。芙蓉村始建于公元904年残唐五代时期。到了南宋末因抵抗元兵村子被剿没烧毁,直到1341年元顺帝时散居在外的陈姓子孙才奉旨返回故园,在古村废墟上重新建造起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村庄。即使从这时算起,至今也有66。多年了!

东大门的门楼五柱三间,层台高阁,画梁雕栋。楼上供着当年皇帝的圣旨。楼下是村民们出入的通道。门外左右蹲着一对青石狮子,路面正中嵌着一幅巨大的彩色八卦图。门内有个不高的月台,以前村里人就在这台上迎送官员宾客。小王叫我注意这东大门没有台阶,没有门槛,道宽1.9米,这就是“车门”的特点;便于车马进出。这车门可不是随意能够建造的,只有出过大官或对国家人民有特殊贡献人物的村庄,报请皇上恩准,才得建造。有一位自称“古村老农”的人撰了一副对联:“车来车往,车中尽是风流客;门合门开,门内原为忠烈家。”这似乎既是对四方游客的欢迎,又是在告诉人们,在这古村里深藏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佳话。

进了“车门”,我对那2米多高用卵石垒成的寨墙产生了兴趣。这寨墙长达2000多米,把略成正方形的古村围得犹如一座城堡。小王指给我看这寨墙每隔3米就有一个t望孔,东寨墙正门两边稍远处开了两个小门,寨门内建谯楼,可以观望四方。其余三面寨墙共开了五个小门,体现了这寨墙当时防盗御敌的功能。

走到“丁”字路口见一高出路面十多公分的方形平台,小王说“这就是‘七星八斗’的‘星’,全村分布着‘七星’,这是对应着天上北斗七星布局的。七星亮、福寿昌,七星既表示人丁兴旺,其中的魁星又主持着文运。”我迫不及待地问:“那‘八斗’呢?”小王指着路边的池塘说:“八斗是指布在全村的水塘和水井。村里的三个池塘:四方塘、长塘和老宗池代表天池、人海和地泉,即所谓“三才”。还有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口井,也就是“五行”。八斗是贮水泉的,在古代泉是钱的异称,而钱财的‘财’与‘才’又同音,所以贮水就是贮‘钱财’又是贮‘人才’。这‘七星八斗’不仅有‘七星高照人丁旺,八斗深藏才子荣’的寓意,而且十分科学:它便利村民用水,“天、地、人”三个池塘分别用来淘米洗菜、洗衣物和消防,既美化环境又有利卫生。五口水井保证了全村人的饮水,还有利于各处住房防止火灾。“听到这里我不禁对规划和建设古村的祖先们感到深深的钦佩!”

最能体现古村耕读文化的建筑的,应该是“芙蓉书院”,又称“追远书院”。走到书院门口,小王显得格外兴致勃勃,她用十分认真的语气对我说:“我们村的书院是最典型最完备的,从照壁开始到墨池、仪门、明伦堂、讲堂、爱知堂直到尚长室一样都不少,这可是十分罕见的。”

一进大门便见一面高高的照壁映着一池清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墨池,又叫泮池。经过仪门便到了接待室一一明伦堂,堂前挂着一幅孔夫子画像,这也是学生们祭拜孔子的地方。再往里去才是教室――讲堂,上面是先生的几案,下面排着十来张课桌和坐凳。有趣的是侧面还有一排长椅,原来是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在正面课桌上听讲,而成绩差的就只能坐在长椅旁听。“旁听生”如果用功成绩上去了就可以坐到正面课桌上去。据说这对激励学生上进还挺有作用。在另一侧墙上写着训词,这里 的学生全部是半耕半读的,全部是免费的。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呢?当然得受罚:面壁思过、打手心是常用的,错误大了也有顶水盆、跪瓦片的,不过难得用上。尤其值得推崇的是书院不把惩罚学生作为目的,并不当众羞辱学生。学生受罚被叫到旁边的“爱知堂”里。好一个“爱知堂”,它提醒先生处罚学生有两个前提:第一、你爱他。第二、你知他――理解他。然后你再惩罚他!我曾当过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爱知”这两个字在教育中的分量和意义!在“爱知堂”的旁边便是“尚长室”,也就是先生烧饭、就餐以及住宿的地方。走出“尚长室”便是有条卵石小径、栽满青青毛竹的幽静小院。作为“书院”为学生、为先生该想到的已经全都想到了!

没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没有千年耕文化的孕育,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古村,不可能有这样的书院!

走出“芙蓉书院”天色已晚,村中的“司马第”、“陈氏大宗”和“陈虞之纪念馆”都只能匆匆带过,好在明天还有机会回来补课。

月夜披衣遥看芙蓉峰

夜晚住在村中主街长塘街旁的“芙蓉阁”里。这是一座木结构的老式二层小楼房。东南两面有桶扇式木窗,用搭钩钩住。山野清风阵阵吹来,偶尔听到几声犬吠,便感到久违了的宁静与悠闲。坐在灯下翻阅关于芙蓉村的资料,不一会儿便被深深吸引了。

原以为芙蓉村是开满芙蓉花的村子,谁知却是由村后的峰岩命名的。这三座巨岩高耸在青青的崇山之上,每当旭日东升,阳光照射在白里透红的岩石上,酷似三朵出水芙蓉,人称芙蓉崖,村以岩名也就顺理成章了。村民们说这芙蓉崖是宋末抗元英雄陈虞之等八百壮士的鲜血染红的。

陈虞之就是芙蓉村人,南宋进士,曾任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是个文武双全、忠心耿耿的官员。但他直言上谏,得罪了当权的奸党,被削职回乡。公元1276年元军打到了临安附近,文天祥到元军那里谈判被俘。陆秀夫拥赵呈为帝避难在温州,召陈虞之命他起兵勤王。陈虞之立即招募组织乡勇一千多人,号称陈家军赶赴温州。为了掩护端宗撤离温州,浮海入福建,陈虞之用宋朝的旗帜引诱元军渡瓯江作战。陈虞之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在绿嶂等地打了几个漂亮仗。但终因寡不敌众,只得退登家山芙蓉崖。尽管内无粮草,外无援兵,陈虞之孤军作战,拒绝敌军多次劝降、诱降,克服种种不可想象的困难,据险死守,打退元军无数次进攻,苦苦支撑了三年。1279年传来文天祥兵败再次被执,陆秀夫背着幼主赵m投海而亡的噩耗,陈虞之知道宋王朝彻底覆亡,已是回天无术,报国无望。在后山运粮栈道被切断,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他身穿朝服和夫人跨上战马,用红布蒙住胯下坐骑的眼睛,一声怒吼,马鞭狠抽,火炭马身披霞光,昂首长啸,腾空而起,穿过浓雾,跃下万丈悬崖。他的弟侄族人,手下八百壮士个个悲愤不已,全部随他跳崖殉国。

看到这里我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激情,推开木窗,可是看不到芙蓉崖。于是披衣出门,一出门就是那笔直的长塘街,街的尽头芙蓉三崖遥遥在望。已是夜深人静,天空只有昏S的半月,尽管云拌雾和夜色迷蒙,可是芙蓉三崖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尤其是陈虞之殉难的南岩,岩头高昂,悬崖绝壁,如同刀削斧砍。我盯着南岩目不转睛,耳边似乎隐隐听得到壮士们悲怆的呐喊,仿佛随时会有一匹骏马的影子在苍茫的月色中从岩头跃入半空……

清晨出入村寨品味耕读余韵

清晨我背着相机沿着寨墙从这个门出寨又从那个门进村,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在田埂上奔跑嬉闹着上学去;看着老农们在田间放水、锄地,牛儿在田边悠闲地啃草;古老的独木榨油床旁有人捧着大碗吃早饭,两个小男孩子正翻着课本争议不休;芙蓉亭倒映在长塘池中,池边少女抡着棒槌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捣衣声;小院里晒场上还有人用最原始的方法打稻、扬谷……就连鸭在池中戏水,鸡在路边啄粒全都充满了情趣。

在约定的时间里,我与村书记碰了头。他热情地带着我拍明代民居里的房柱和柱础,拍司马第里的雕梁,拍陈氏大宗里的“十八金带”画像和圣旨牌上的原文,拍陈虞之的塑像……最后他极为慎重其事地向我展示了芙蓉村的镇村之室:黄金印、象牙朝笏和“十八金带”画像的真迹。所谓“十八金带”是指宋代芙蓉村陈姓的列祖列宗有十八位科甲出身的朝廷命官,他们中有的位尊爵显,有的德高望重,有的军功显赫,有的政绩卓著……因而都得到皇帝御赐的金带。前面讲到的陈虞之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些画像真迹出于什么年代陈书记也不清楚。那颗黄金印六公分见方,厚一公分。后面有个手柄,捧在手上沉甸甸的,陈书记说它有一斤四两重。印上的文字我们无法辨认,据考古人员认定是蒙古八思巴文字为“把总之印”四个字。这印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从芙蓉山古战场上拾得的,使人感到它是用血与火,血与泪铸成的!这S金印与象牙朝笏、“十八金带”画像成了芙蓉村子孙共同的精神财富,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在宗祠大厅里盛重展示,还演戏三天三夜,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最后陈书记还陪我到芙蓉镇崖下陈虞之墓前去,我们在陈虞之殉难的南崖下留下一张合影才挥手告别。

从丽水街想到深山古村

有人告诉我楠溪江有条丽水街很值得去看一看。正好丽水街在岩头村,离芙蓉村不远。丽水街建在村子东边的一道蓄水堤上,是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全长300多米,有90多间店面。这些本不足奇,奇的是这些两层楼建筑的商店前全都空出2―2.5米宽的道路,而所有的屋檐全部延伸出来把路遮住。无数屋檐的支柱列在蓄水堤临水的一面已是蔚为壮观。更妙的是蓄水堤并非笔直,而是曲成一定的弧度。如果从对岸看过来,石垒的堤坝上面是供人休息的美人靠,美人靠的上面是过街廊檐,无数廊柱与红灯龙相间而列,过街廊檐的上面是二楼住房,再上面才是楼顶。这一切沿着一条美丽的弧线无限延伸成为一条长龙。还不止如此,这条长龙又与蓝天白云一起倒映在水中……面对这样的景象,我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久好久。谁会想到这样的场面会出现在一个古村里!据说在明朝嘉靖年间初建此堤时地方宗族规定堤上只许莳花栽树,不准筑屋经商。到了清代,岩头村长堤成了担盐客的必经之路。清末之际,长堤才发展为初具规模的商业街。

虞美人的山坡范文3

这是常熟的三部曲,又是一部曲。

因为这山,这湖,还有这城,是天工开物浑然一体的;同时,又如同方寸造园,有容乃大,在湖中洲渚,山上涧谷,以及城中庭院之中,都有着无数的变化与惊喜。等待你去体味和发现。

这一部曲,弥漫的江南风味如此独特深厚。是诗,是书,是画,是印,是琴,是园,

在浅吟轻唱中让人着迷,在峰回路转处让人流连。

虞山是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尚湖是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是它的本色。事实上,很多游客来到这里,是因为这里有长三角难得的生态环境。首届江苏森林生态旅游节、常熟虞山森林旅游生态观光节、宝岩杨梅节、尚湖牡丹花会、观鸟节等活动,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虞山尚湖。

生态本底是虞山尚湖的宝贵资源

“生态旅游”的兴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促使旅游本身发生剧变。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享受原野风光、体验科普知识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局面。如何既发展旅游业,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方式。

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是进行生态旅游的主要场所,而虞山尚湖这样如此接近城市的生态天堂,更是深受生态旅游者欢迎。虞山林海烟波浩淼,森林覆盖率达96%,茶叶等农产品丰富,这里的生态观光园有1500多亩杨梅树,采杨梅的风情已经有900多年历史。尚湖拥有江苏最好的湖泊水质,水上森林构成奇观,湖中的禽类类达65种,放养了麇鹿,还有江南最大的牡丹园。这片湖山为旅游者提供了多样的生态体验:自然生态考察、登山探险、观鸟、野生动物旅游、捕鱼、采摘、水乡田园体验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经游览、观赏、科考、探险、垂钓、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多样化的格局,生态保护、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在此和谐统。

虞山还请专家调整“林相”,形成地域特色显著、生态功能完善、生物物种多样、森林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剑门绿茶”、“虞山绿茶”、“宝岩杨梅”、“桂花栗子”和“宝岩葡萄”等成为了知名品牌。

文化个性是虞山尚湖的最大魅力

但是旅游者到常熟不仅仅是次“生态观光体验”。虞山不仅仅是个森林公园,尚湖也不仅仅是个湿地湖泊。一直以来,虞山尚湖具有神圣的意义。文化是它的灵魂。文化个性正是虞山尚湖最大的魅力,也是跻身于中国名胜的资本。

常熟的山水美在自然,美在有三干年的文化积淀。虞山尚湖是常熟历史文化的根和魂。“一时逊国难为弟,干载名山还属虞。”商周先贤仲雍、春秋时期孔子著名弟子言子、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清代“维新导师”翁同簖,都与虞山密切相连。众多文化大家或者开创了一代以虞山命名的艺术门派,或则葬在虞山,组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仲雍墓、言子墓、古刹兴福寺,过山城楼、剑阁、辛峰亭,读书台、巫相冈,以及许多的佛教场所和遗址,无不显示常熟悠久灿烂的历史。

尤其特别的是,常熟文化的特色一直是以“虞山派”为特质的,几百年来,常熟人民直以“虞山派”为颂,一直以“虞山人”为豪。一首《“虞山派”歌》高度概括了这一文化特质:“虞山藏书读书乐,铁琴铜剑第一楼:虞山画派王晕创,画祖还是黄公望;虞山琴派严天池,古琴艺术传万世:虞山印派林鹤田,篆刻刀法气宇轩,虞山诗派钱牧斋,绛云书楼胸中载,虞山书法不成派,草圣张旭醉唐代。”

文化是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地域性,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常熟也在“拼经济”・的同时,在从“十里青山半入城”到“十里虞山全入城”的建设过程中,注意保存和刷新“无形文化”的资本。

因此常熟之旅,本质上应该是次“文化”体验,一场自身文化的寻根和自省,或者不同文化的对照与观摩。在南方水乡的农耕文化、礼乐教化,在江南正宗的诗书画印琴和园林文化中,得到启发,得到享受,得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力量。

着力打造江南文化的展示交流平台

寻找精神家园和文化归依,将是现代人永恒的冲动和出走理由。在江南小城常熟,依托如此美丽而有文化个性的湖山,我们提出“中国吴文化第一山”的口号,着力打造这样个江南文化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在虞山南麓,文化休闲长廊使得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秀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体,形成了条独特的文化带。

利用天然石坡为背景,虞山设计建设了反映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诗派、虞山印派以及虞山书法、藏书、医药等文化特色的雕塑广场。将散落在植被中的天然乱石阵用步游小道串联起来,并且在这些乱石上按照虞山印派的手法,刻上各种篆刻印章,将乱石阵变成了虞山派篆刻的天然展厅,林间和石间的穿梭成了文化间的穿梭与历史间的穿梭。

在两朝帝师翁同棘晚年隐居的瓶隐庐旁的天然枫香林里,建设了1公里多长、高低两层的环状木栈道,同时又将反映翁同棘仕途生涯、隐居生活、品格心情等场景的7组雕塑设置其间,使枫香林的文化氛围和主题内容在休闲漫步中得到烘托,也和虞山大批名人墓庐一起,构成凭吊怀古的地理与文化链条。

引水上山,利用原有地势落差,建设江南最大的引水瀑布――石洞冷泉瀑布,人工湖和瀑布,给虞山增添水韵,并按照汉字“吴”字形来规划的,把吴文化主题同景观结合在一起…-

三峰寺、宝岩寺重放光彩,成为新的文化景观,兴福茶文化中心和宝岩竹林茶园,使得虞山成为远近闻名的品茶胜地。

虞美人的山坡范文4

1915年在上海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六卷第十号,刊出了《孽缘》。作为执民国文坛牛耳的《小说月报》刊登出小说,又加之编辑主任恽铁樵的这封称赞信,足以让曾兰与《孽缘》进入民国小说史了。吴虞比曾兰还高兴,同一天恰好遇到有人请他作对联以悬挂于新繁李德裕东湖公园,夜不能寐的吴虞将自己的愉悦之情写进了对联:

功业感筹边,更思文苑儒林,

有叔本公仪,同留胜迹;

穷愁何足志,只合登仙成佛,

继桃推法进,共写灵襟。

照作者谢先生所论,吴虞所撰的对联似与曾兰的小说《孽缘》受称赞有关,但读谢文具体内容却只字未提,缺少讲解;也就是说,文章只有论点,并无论据和论证,生拉活扯往一块儿凑。

“叔本公仪”和“桃推法进”指的是什么?怎么会与“文苑儒林”和“登仙成佛”联系到一起?读了再读,依然一头雾水。谢先生抄而未解,实际写犹未写,说是不说。

为明真相,还是先研究对联。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冯修齐先生在《新都楹联》中曾经评介过吴虞先生这副楹联:

联语歌颂了唐代在四川筹边立下功业、在东湖留下胜迹的李德裕等人,以及新繁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上联意为:李德裕的功勋、德业最感人的是谋划西川的防务;再想到文坛和学术界,还有任叔本、梅公仪等,共同留下东湖这处名胜古迹。

下联意为:穷困和忧愁不必管它,只希望登仙成佛,跟随朱桃椎和法进和尚,一起抒发坦荡的胸襟。

所加注解有“叔本:任末字叔本,蜀都新繁人,教育家,事载《后汉书·儒林传》。公仪:梅挚字公仪,新繁人,官至龙图阁学士,《宋史》有传。”“桃椎:朱桃椎,唐代新繁人,儒林隐士,事载《唐书·隐逸传》。法进,隋代新繁人,高僧。”

再看吴虞为勉励桑梓后生,曾著新繁中学(现新都二中)校歌:“任先经苑起儒宗,桃椎法进著高风,勾涛梅挚擅文雄,张惠在元显世功,费家父子宏道隆,丹山杨氏诗人崇。繁江文雅盛前古,莘莘学士其追踪,国事艰难匹夫责,同心力学志无穷,岂惟欧美夸俊杰,复兴民族期大同。”

这样我们知道联意,解开疑团,同时也据此得知谢先生没有读懂吴虞之联,所以无法解说。他甚至没弄清楚“桃椎”是谁,否则文中引述楹联也不会把“桃椎”错写成“桃推”!

《挥笔为剑争女权》中还有值得商榷的一段文字:

曾兰亦为著名的女书法家。她学篆书时,先从师于合州戴光,后来由湘潭王壬秋辅导,专攻绎山刻石、李阳冰城隍庙碑,整整二十年,笔法纯正,清劲圆畅,古朴刚健,其造诣深为行家赞赏。时有四川井研书家王麟引用东坡句,为她治印曰“千年笔法留阳冰”。

《女界报》创刊时,主编孙少荆专程登门,请曾兰赐写“女界”二字。《家庭》杂志的刊头也是曾兰题写的。南社盟主柳亚子也曾从上海寄来宣纸斗方一幅,请曾兰题“分湖归隐图”五字。南社社员、四川书法家谢无量得其墨宝后,作诗为谢。这让吴虞也为妻子高兴,兴味盎然地写下《读谢无量谢香祖篆书诗题示香祖》诗,其二为:

篆室千年几服膺,藤笺遗迹见飞腾。

偶传玉箸斯冰法,莫被人呼管道升。

首先说“先从师于合州戴光,后来由湘潭王壬秋辅导”,此言失实。证据在《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364页所载《悼亡妻香祖诗》:

嗟予不善书,弗识临池趣。

君思补予阙,弄墨兼朝暮。

时时摹钟王,片楮人倾慕。

合川有戴氏,篆法晚始悟。

教君学斯冰,廿载脱千兔。

融[1]扁擅高明,邓派惊却步。

平生玉箸迹,到此空珍护。

他年比兰亭,入我繁中墓。

谢先生从《吴虞集》生发串联演义文章,得出王壬秋辅导曾兰的结论,其失误在于未曾认真阅读吴虞原注之:“合州戴子和,业专灵素,篆法邓石如。湘潭王壬秋嘲之曰:‘戴光学医太高,学篆太卑。’戴始改学斯冰。”“君初学篆书,予请张星平先生询戴氏,教以从《绎山》、《城隍庙》二碑入手。近二十年则以《谦卦》为主。井研王圣游为君刊一印,文曰:‘千载笔法留阳冰’。东坡句也。”

王壬秋的确曾经评点过戴子和的篆书,让戴改学李斯和李阳冰。但王壬秋并未教过曾兰;指点曾兰从《绎山》《城隍庙》二碑入手学习篆书的是戴氏。如果王壬秋曾经辅导过曾兰,吴虞怎会不提此等荣耀之事?

无视吴虞原注,无中生有,断然臆说,捏造事实,误导后生,殊不可取。

其次,谢先生引述吴虞《读谢无量谢香祖篆书诗题示香祖》诗,仍然抄而不解。他只提“阳冰”,而未解释读者需要理解的“玉箸”、“斯冰”、“管道升”。

按,《绎山》即《峄山石碑》,传李斯所书,古雅妍妙,为后世敬仰。惜此碑毁失已久,现所传者,为南唐徐铉临写重刻,现存西安碑林。杜甫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因嫌偏于肥厚,故世称“玉箸体”。 《缙云县城隍庙碑》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阳冰担任缙云县令时,于本县城隍祈雨有应之后篆写刻石的。

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瑶姬,浙江德清茅山人,赵孟頫之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是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如果谢先生能细读吴虞原注,并查阅辞书,就会理解“玉箸”是“玉箸体”,“斯、冰”是“李斯、李阳冰”,并能注意解释“管道升”。这样更能帮助读者理解吴诗的深意所在,否则但抄资料,有何补益?

结尾愿引《四友斋丛话》所记:“欧阳公晚年,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畏后尘笑。’”与谢先生共勉。

注释:

虞美人的山坡范文5

天上惊涛骇浪永不停,

将我卷入银河中,

我已死去,

灵魂升入天堂。

乌云密布,

快速行走,

电闪雷鸣,

风狂雨骤。

我站在天上腾云驾雾乱奔走。

忽然看见一个人正在吟《虞美人》,

我奔到他跟前,

我问:“你是谁?”

他自称李后主,

并且已在此等我多时了,

为我解心中千万种愁。

后主问我:”因何事儿愁,为何事儿忧?”

我说:“因失败而愁,为未来而忧。”

后主笑我多忧愁,

千思万愁不是愁,

唯有闲人去找愁。

莫愁莫愁更莫愁,

愁如春水向东流,

看你如何看忧愁?

他告诉我应为伟大的理想而努力,

我的愁不是愁,

我的愁没有他的愁深,

应赶快奋起,

生命短呀!

应珍惜。

虞美人的山坡范文6

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疯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清早起床,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真正的美丽决不随着时间线性移动,美丽是不老的。

兴福寺的茶属于兴福寺,茶树就生长在兴福寺后面的山坡上;沏茶的水也是兴福寺的,是一眼天然的泉水;水杯是最普通不过的玻璃杯,水瓶也是一般常见的塑料外壳的水瓶――用油漆写了号码。油漆已经斑驳,暗中透着沧桑。不知这水瓶沏了多少杯茶,也不知有多少人喝了兴福寺的茶,而我成了其中的一个。

为了睡眠,我平日不怎么喝茶,尤其是在下午。但来到兴福寺的下午,我破例喝茶了。一杯接着一杯,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茶香。无须精致茶具的烘托,没有礼仪仪式的引导,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清澈和香甜。能够享受一次这种清澈和香甜,还管睡眠做什么?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相貌还没有彻底脱去男孩子的虎气,谈吐却已经圆熟老道,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前行。很自然地,人在这种时候就有了要求进步的愿望,就能坦坦然然地说话。不过我不知道自己进步了没有,这是需要时间才能够证明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求进步总比不思进取的好,努力了总比不努力的好,努力至少是一种健康的姿态。

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散步。看风中低语的古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穴、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

看细细的茸毛在皮肤上悄悄生长,皮肤的质感因此变得柔和而华丽;看身体的条条曲线向着灵魂蜿蜒,欲念因此变得清晰;看你的眼睛里面有我的眼睛;看你的笑意包含着我的笑意;看你心情覆盖了我的心情;什么都看得见。朋友们和我自己在这一段时间里,都变得很透明、很简单。不思不想,无忧无虑。所有的牙齿,都曾经被烟垢污染,不记得何时有过今夜的灿烂。一笑,就有月光闪烁,这月光注定会温暖日后漫长的生活,这就是兴福寺的月亮。

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惟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它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还有兴福寺的院墙作为我们获得某种特定感受的保障。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是我们的月亮。因为,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

我在新疆遇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沙漠,那种月亮像假的,你就是无法把它当真。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狈的是天明之后的灰烬和残酒。那种月亮更适合失恋少女、行吟诗人、偷香窃玉者、野外科技工作者和深受声名富贵所累的成功者,不适合我。而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

上一篇广电网络

下一篇美文摘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