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通知书范例6篇

涨价通知书

涨价通知书范文1

   2022房租涨价通知

   致租户:

   因目前物价不断上涨,各方面成本也在不断增添,______所出租房屋租金也应与之相适应,为此拟对______门面房房屋租金标准进行调整,请各租房单位尽快与公司联系,具体协商租金调整事宜。截止日期为___月___日,过期不与公司协商,们将视为同意公司租金调整方案。

   特此通知。

   ______房东

   ___年___月___日

   2022房租涨价通知

   尊敬的______小姐/先生:

   现通知您自20___年8月起,您租住的公寓每月租金将增加200元,从每月500元增至每月700元,租金应于每月的1日按时支付。

   双方出租协议中的其他条款仍保持有效。

   感谢您选择居住我的公寓。一直以来,我们双方的关系很融洽。希望您仍能在此居住。

   祝您一切顺利!

   ______房东

   ___年___月___日

   2022房租涨价通知

   xx:

   你承租房屋于20xx年2月1日合同期满两年,依目前鄯善县租房市场环境,根据双方合同约定第十五款,第一条出租人有权按当地房屋市场价格进行调整房屋租赁费,但需在合同期满一年以上,以书面形式提出。第四条承租人在合同期满前三个月内出租人以书面提出是否续租,否则,出租人有权将房屋出租第三方,给承租人经营带来的影响,出租人不负任何职责。经公司决定,将你的房屋租赁费用自20xx年2月1日起上涨至3300元/月(叁仟叁百元整),如有疑问可前来公司与相关领导进行具体商议。

涨价通知书范文2

首先,由于目前我国图书定价过低,导致出版业的平均利润率低得可怜,所以尽管有国家行业政策的特殊保护,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出版社处于微利或者亏损的状态。图书发行单位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花巨资建设的那些大型图书卖场,几乎多数都难以赢利。卖书不如卖电器、服装、食品赚钱,于是一些原本卖书的地方竟卖起了电器、服装和食品,令本来已经萎缩、低靡的图书发行市场形势更加严峻了。

另外,与一般日用消费品相比,图书的价格也便宜得惊人。一本装帧精美、印制讲究的畅销图书定价常常在20元上下,有的甚至10余元;而一瓶酒、一条烟的价格50元以上则十分普遍,100元以上也并不鲜见;我们到街边小饭馆吃饭,随便点个菜恐怕也要20元以上,可能你还觉得便宜呢。“精神食粮不如物质食粮”,这确也是令图书出版界十分尴尬的一个现实。

再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价格虽然普遍上涨了不少,但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书价实际涨幅有限。改革开放初期,一般图书定价普遍在10元以下,今天一般图书定价大体在20元左右,30元以上的图书并不普遍。如果与其他行业的一般商品相比,书价的涨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与我国个别垄断行业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涨幅相比,如石油、房地产、公共事业等,我国目前图书的定价涨幅几近可忽略掉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把前几年那些由不法书商操作、由个别出版社违规出版的高定价低折扣的大码洋图书(即业内所称的“大书”)与正规出版的大众读物或者一般图书相提并论,前者早已经为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严格禁止了。毫无疑问,上述占我国图书市场极小比例的“大书”的出笼,曾经给我们的图书出版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不仅图书内容粗制滥造,而且滋生了发行当中的腐败问题,还有一个恶果就是直接导致一些读者产生图书定价高得离谱、出版业存在暴利的印象――因为“大书”定价动辄成百上千,而销售时又是以极低价格出手的。

虽然在我们看来,目前图书定价过低且已经低出了问题与风险,可是为什么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着图书定价过高的舆论和看法呢?我想这固然与以前大码洋图书造成的恶劣影响有关,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一般读者对于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们不知道图书的出版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与图书定价相比);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国民图书消费意愿下降,当然不读书的最好借口便是“书价高”了。我相信,对于那些没有阅读习惯而只钟情于物质享受的人,图书再便宜也不可能刺激他们买书的兴趣,他们宁可花上百元买一瓶酒喝,花几十元买一包烟抽,花几百元洗一次澡,花上千元吃一顿海鲜,也不愿花十几元买一本书看。

涨价通知书范文3

据《经济观察报》2月25日报道:总投资约50亿美元、号称中国最大中外合资项目的广州南沙炼化一体项目,近日被广东省14名人大代表联名提请缓建。有代表称,该项目相关规划环评至今没有得到国家审批通过,不具备开工条件。但项目所占约8平方公里土地已被圈占,居民全部动迁。

评论:广州这一项目,在规划环评未经审批通过的情况下就“圈地”、“动迁”,属于典型的“先上车、后买票”,明显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这样的行为在决策者看来,“未批先占”先搞起来,可以争取时间,早见成效。可是,这种效益与政府违法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是得不偿失的,因为由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往往会有比较大的“典型”带动作用,具有极大的违法违规的示范作用。

封存“70%公车”的逻辑悖论

据《京华时报》3月13日报道:3月12日下午,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梅地亚中心接受了中外记者集体采访。他透露,在奥运期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车辆要封存,有的要封存50%,有的要封存70%。

评论:当一个机关或单位有70%的车辆被封存以后,竟然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效率质量,那么奥运以后这样的单位还有什么必要再恢复被封存的公车呢?我国的公车在社会舆论的指责声中、在“车改”的探索之中,越配越多,越改越滥。其实,奥运“封存车辆”正是“车改”契机,若被封存的公车有10%~20%的被永久封存,那就是成绩。

防止新“读书无用论”

据《中国青年报》3月14日报道:有人认为“脑体倒挂”早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在这次两会上,辽宁省代表冯世良用事例向记者说明“脑体倒挂”现在仍非常严重,郑重建议应防止新一轮“脑体倒挂”及“读书无用论”。

评论:应当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新出现的“脑体倒挂”、“读书无用论”,在社会认知上与过去有明显的不同。原来的“读书无用论”,其根源是轻视知识,现在“读书无用论”则是学费高、投入大,毕业后因就业压力大找不到能发挥所学专长的工作岗位而且收入低、回报周期长。因此,教育改革不妨多围绕着“学有所用”下功夫。

物价上涨,农民说受益才可信

据《信息时报》3月18日报道:面对当前的物价上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站在农民的角度,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应该的。姚景源举例,去年上半年农民净收入部分82%是靠价格上涨。

评论:姚总经济师向社会公布的是农民的收入账,结论是农民从物价上涨中获得了较大收益。这与笔者在农村采访中的现实不太吻合:村民多抱怨各项支出大幅度增加,如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比较多,还有日常生活类用品,比城市中的涨价幅度一点都不少,扣除国家给予的粮食直补、免除农业税等增收因素,相当大部分被物价上涨抵消了。农民日常生活并没有感受到物价上涨带来的好处。由此看来,物价上涨,农民说受益才更加让公众信服,比官员讲要客观得多。

对“财产申报”的不同态度耐人寻味

涨价通知书范文4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

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及Laidler和Parkin 四家的观点是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Laidler和Parkin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页。)。综合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证诸国民党政府1945~1949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我们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一)发行屡创天量。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 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 "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83.2亿元,超过限额4倍多,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 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 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倍,如果以1∶300 万的兑换率折合成法币,则数量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的天文数字, 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额到1万元、10万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早在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法币已流通10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由于当时的、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物价疯狂上涨。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抗战结束后,上海重新恢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与全国一样,战后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1945年8月, 上海的物价正处于疯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8,640,000(1937年1~6月=100,下同)。8月中旬,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改革中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急剧下泻,上海9 月的物价指数较8月下跌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1,400万元跌至230万元, 跌幅达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2/3。但是, 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月以后,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月已达88,544,比9 月上涨5倍。

步入1946年后,物价涨幅加大,12月物价指数为681,600, 较上年涨6.7倍;黄金每10两市价从731,374元涨到3,164,680元,上涨3.33 倍;美元从1,390元涨至7,600元,上涨4.47倍;大米每石从7,625 元涨至62,333元,上涨7.17倍。1947年物价涨势更猛,特别是2 月中旬黄金政策失败以后,物价上涨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发生6次大涨风, 涨势一次比一次猛烈,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10,063,000,比上年上涨13.76倍。至1948年, 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越来越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态势。至8月19日,物价指数已达564,570,000,比1947年底上涨了55.1倍。

1948年8月19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 工资实行冻结,即"八·一九"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却十分火暴,黑市物价上涨约3-10倍。10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抢购风,人们见货就抢, 甚至连锡箔、棺材也在抢购之列。在抢购风潮期间,四大百货公司的存货被抢购去2/3~3/4;绸布店的呢绒存货被抢购一空,150万匹棉布只剩1/5。据估计, 限价期间上海工商业的总损失约值金圆券(指初发行的金圆券价值)2亿元。继抢购风潮后,上海又发生了抢米风潮, "一天达27处之多",最后范围扩展到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注:千家驹编:《通讯》,1948年10月。)。强制执行了70天的限价政策,再也维持不下去了,11月1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 于是整个物价犹如决堤的水,一泻千里。11月中旬,米价已从限价时的每石20元9 角,一度突破了2,000元大关,上涨近100倍。其他各类物品价格也平均超过限价20多倍。11月物价指数比10月上涨675%。1949年2月以后上海的物价已再现法币崩溃前疯狂上涨的状态,4、5月物价已是天天上涨和一天数涨,5月米价最高每石3亿元以上,金价每10两430亿元,美元8,000万元。物价总指数高达36,366×10[11]的天文数字。

(三)通货不断贬值。通货价值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价值指货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对外价值则通常以黄金、外汇来度量。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100 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买2 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由于物价疯狂上涨,货币实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追逐黄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人们拿到纸币后,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上海市场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二、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回顾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恶梦,值得深思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战后通货膨胀恶性到如此的程度呢?

(一)财政赤字巨大,完全由发行弥补。恶性通货膨胀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货币发行超量。印刷大量纸币,应付政府用款,这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源泉。在于政府明知饮鸩止渴,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关键是财政收支无法平衡,赤字巨大。财政赤字对南京政府来说是个老问题,自其政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但抗战以前物价稳定,税收在总支出中占相当的比重,财政不足部分可以通过向上海界发行公债筹集,虽然不宽裕,但还能应付。1936年发行统一公债,等于宣布南京政府第二次债信破产,自此开始,政府已无法通过发行公债筹措军政费用,弥补财政赤字。于是政府便更多地倾向于向国家银行垫款。为应付政府垫款,中央银行便不得不大量增发纸币。1946年财政部长俞鸿钧就坦言,"从1月到5月……税收只2亿5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抗战后,随着内战的爆发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加剧,摧毁了国民党政府平衡财政的可能,赤字呈几何级数上涨。1947年以后,政府财政赤字几乎完全由发行钞票来弥补。见下表:

1946-1948年政府赤字、银行垫款和钞票增发

单位:百万元法币

年份

赤字

银行对政府垫款

钞票增发额

1946年

4,697,802

4,697,802

2,694,200

1947年

29,329,512

29,329,512

29,462,400

1948年1~7月 434,565,612

434,565,612

341, 573,700

资料来源:张公权《通货膨胀史》,第110页。

(二)决策失误。抗战胜利之初,南京政府拥有黄金600万盎司,美元9亿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 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救济物资和美军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1页。),这些都为政府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是,国民党政府的决策失误却丧失了这种机会。

第一,对中储券处置失当。1945年9月28日, 政府宣布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1∶200,这一兑换率的确定是极不合理的。当时的实际物价水平,上海仅比重庆高约50倍,与整个法币流通区域的物价相比,上海物价只高约35倍,可见,中储券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了,法币的购买力无形中增加了好几倍。于是后方头寸纷纷流往上海,其时重庆、昆明对申汇率每1000元高达1300元。后方游资涌向上海低价竞购物资,刺激一度下跌的物价又飞速上涨。政府还规定中储券限于4 个月内兑换完成,每人最多兑换5万元法币,在兑换期截止以前, 中储券仍准许在市上流通,因此持有低价伪币者在兑换期前也尽量套购货物,并把兑换限额外多余的伪币都用来抢购物资。不合理的兑换率、兑换期限过长及无根据的限额兑换等措施的出台,助长了抢购风的兴起,对战后上海乃至全国的物价很快由跌转升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第二,对战时压抑的购买力在战后喷发掉以轻心。在漫长的战争年月,由于物资严重匮乏,人们的消费需求受到很大的压抑,随着胜利的到来,国际贸易的次第恢复,战时长期积累下来的消费需求,在战后得到了总爆发,旺盛的消费需求拉动了通货膨胀。对此南京政府因过高估计了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总供给能力,从而在决策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决定,对战时所采取的各项管制措施一律予以废除,从而使通货膨胀更加漫无限制。在国家、经济秩序尚未恢复常态以前,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制,事实证明是极为有害的,将使社会久久不能走出无序状态。

第三,不合理的汇率、进出口政策。1946年3月4日南京正式开放外汇市场,把法币的对外汇率定为1∶2020美元, 中央银行奉命无限制买卖外汇。以当时国内的物价上涨程度来说,法币的对外价值是被严重高估了,加上巨额的延期购买构成的有效需求水平提高,外国货排山倒海般地涌入中国市场,出口因汇率高估,不敷成本,而处于完全停止状态,外汇有出无进,国际收支急剧恶化,外汇储备逐渐枯竭,外贸没能成为战胜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而在社会动荡背景下滋生的人们对外汇的偏好、资金外逃和外汇投机等,更加剧了国家外汇储备的消耗。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放弃维持固定汇率的政策,改为采用机动汇率。8月19 日将官价汇率提高到3350元,上涨约60%,市场汇率也立即从2500元升至3700元,引起整个物价波动。为了防止官价汇率低于市场汇率,利于吸收侨汇和出口结售汇,1947年8月设立平准基金。 但由于通货膨胀不断恶化,基金汇率频频提高,一方面直接刺激进出口物品价格提高,在比价效应的驱使下,一般物价水平也随之高涨,另一方面由于进口物资越来越少,国内物资供应更稀缺,更多的纸币追逐更少的商品,物价上涨更甚。因此汇率及进出口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成为促进物价飞涨的直接诱导因素。

(三)货币流通速率加快。从1945年底开始,上海的物价上涨指数大大高于通货发行量及其指数,以1937年6 月的发行指数和物价指数都为100,1945年12月发行指数为73,200,上海的物价指数为88,500, 物价指数是发行指数的1.21倍;1946年12月物价指数已是发行指数的2.16倍,1947年12月为3.56倍,1948年8月已增至10.47倍,1949年5月, 更是达到25.16倍(注:各年的发行指数、 物价指数见《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1957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 第49、47、95页。)。同时,物价的上涨速率也越来越高于通货发行的增加速率,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大加速,增加了社会有效货币供应的数量,加速了物价的飞涨。

抗日战争前,上海存款通货月流通速率为2 (注:《中央银行月报》,新二卷,第10期,1947年10月。),1947年上海商业行庄存款通货每月平均流通速度,1月最低为19.77,2月即跃升至24.63,5 月已高达36.6,即通货的月流通速率已超过每月机构的营业天数(当时上海银行的月营业日数为26天),12月最高为61.49;1948 年底存款通货的流通速度已高达每日3.88次,一笔活期存款一日之间四易其手,存款流速超过月营业日数原因在于上海商业行庄盛行"抵用"制度(支票当天抵用),即支票在未交换以前,就可以变成随意支用的存款,从而使通货流通速度大大增加。美国货币流通速度最高的一年是1929年,但纽约每月平均流通速度不过10.37(注:《中央银行月报》,新二卷,第 10期,1947年10月。)与美国相比, 上海的货币流通速度已高得可怕。

涨价通知书范文5

对于日前某些学者的论调,基本物价恢复性上涨,农产品系结构性上涨,CPI创下25个月以来新高仍非通胀……百姓对诸如“价格与国际接轨”、“涨肉价是为了给农民涨工资”、“涨油价对百姓影响小’、“涨菜价可以}上农民挥锄种菜的积极}生增大”、“物价上涨对通货膨胀影响小”等光鲜托辞已司空见惯。

各类替物价上涨找语句诠释的新河儿倒是富有创意,可缺乏民生情怀。当前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百姓民生成本太高,20年前,10元钱可以到市场买―_只全羊,还有找补;而今捏10元钱只能买回200克羊肉;五个月前20元可以到菜市场提回近4斤猪肉,肋戥口只能购回听……若工资跟着物价一道掌倒也作罢,偏偏是大多数除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垄断国企之外的中小企业职工,工资袋已经数年未有变鼓迹象了。你说,这种单向性上涨岂不怪哉?

原本粮油肉蛋菜适当涨价本应是好事,可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以提高农民的种粮喂猪种菜的积极性。但现在的情况是,粮油的涨价一次次传出的“喜报”,真的花落农民手中?实际上大多都落到大小粮贩手里。这种利益之“旁落”,更多源于―种利益公平分配的公共监守缺乏,此时的农民,或许不仅会在与粮贩的利益博弈中败北,还会因“种粮喂猪成本”的增加而肩负双倍重压。

实际上,在我们肉眼能视的范围内,很容易找到鲜活的民生收入与支付倒挂的实证,上学贵,卖了黄牛卖米柜,一个农民需挥汗35年才能供一个大学生“啃”完书本。最近北京的幼儿入园赞助费竞达6万元之巨;看病难,去年新医改投入财政金3500亿,但百姓看病仍难、仍贵,拿卫生音都长陈竺的话来说,有四成公民对此不满“小病拖,大病扛”,不少医院堕落为“赚钱机”,医生仍收医药红包;购房难,房价之飙,已容不下一颗能有檐避雨的草根民心……

事实上,不仅农民增收路径拓宽之锄扛动维艰,而且对那些处在各大城市的中低收入人群,面对“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垫后”的现实,每一次纵使细微的油盐柴米醋的价涨,部将会使这些公民揪心刮肠、雪上加霜。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正在殚精竭虑地运筹帷幄,加强物价平抑,但背离民意的声音却屡屡传出。于此,笔者喟叹:涨价或有原因,但拜托,别随意就说“涨价”对百姓影响小,也别轻言物价上涨不代表通胀风险加大。

通胀凶猛 马光远

如果说通胀对于民众有什么正面“溢出效应”的话,那就是民众在通胀的压力下,经济学的知识可谓猛增,一场金融危机,不亚于给全民的经济学教育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面对货币贬值和物价飞涨的压力,民众在理财技巧日益增进的同时,对于“货币投放量,’这些以前只属于专业人士和教科书的名词,真的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最近北京一些网站的网友们号召自晒“恩格尔系数”,很显然,这又是―个被动学习的经济学名词。晒“恩格尔系数”的动机当然是因为肉、蛋、奶等食品价格的飞涨和工资保持稳定的“刚性”。

随着今年食品价格的一路看涨,在居民收入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居民花在蔬菜、食品上的支出大大增加。多数网友表示,跟去年相比,今年的恩格尔系数变高了,在参与讨论的30多名居民中,逾一半称自家的恩格尔系数处于贫困水平。很显然,这种感受和CPI的基本走势是吻合的。按照9月份的CPI数据,3.6%创出了年内的新高,而食品价格的涨幅就高达8%左右,考虑到目前货币供应超过了3DP的2倍还多,这意味着未来物价上涨的可能依旧相当大。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在监测的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共31个产品中,与明份相比,共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的80%。

―方面是不断飞涨的物价,―方面却是岿然不动的收入。当居民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脚步时,居民的幸福感和富裕感自然降低,而导致居民幸福感下降的罪魁祸首就是超发的货币。中国的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的比例本来偏低,如果再通过通胀,向居民征收惩罚性的通胀税,只会进一步恶化收入分配格局。物价的飞涨,让居民学到了不少经济学的知识,但比学习更重要的,恐}自是正确地均衡居民收入与通胀的关系,增加居民的幸福指数,而不是无奈地自晒恩格尔系数了。

谁是物价飞涨的元凶

冷眼

蔬菜涨价了,黄豆、花生、食用油……涨声一片。其实,物价飞涨早已是必然的事隋,看一看最近几年我们都做了些什么,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起源于美国。美国是世界消费观念激进的不二代表,历来重消费、轻储蓄,习惯了寅吃卯粮超前消费。美国金融界也看中了美国公众的这一点,进而推波助澜。久而久之,随着泡沫的遂渐被吹大,其严重的隐患逐渐显现出来,金融危机爆发,并如多米诺骨牌波及世界各国。

在这场全球劫难中,世界各国出奇的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各国印钞机加大马力,不断地向近乎干涸的金融领域注入新鲜血液。―场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印钞机而得到缓解,使得世界经济似乎看到了希望。但与此同时,另一场危机在悄悄向我们走来,那就是货币泛滥之后的通货膨胀。

中国率先从全球性经济危机中解脱出来,稍有喘息之机,又一步跌进了通月长的泥潭。

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实际最大受益者是准,已经跃然纸上。首先是国有企业和“资深”的民营企业,其次是持有超国民待遇的外部国际投机商。他们才是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最终受益者。而占有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虽说有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自掏份子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一系列优惠措施,相对于上游的垄断寡头来说,只不过是得到了盛宴之后的残羹冷炙。

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初衷无可置疑。“经”是好的,可惜遇上了歪嘴和尚。现在,房子在涨价,汽油在涨价,水电在涨价,化肥、种子农用物资在涨价,处于传导末梢的农产品不涨才怪呢!

在物价飞涨的今天,相对于富可敌国的垄I断集团、特殊利益集团,农产品是无辜的替罪羊,处于弱势的普通农民百姓才应该是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最大拥有者和最后受益者。

涨价通知书范文6

小小的方便面如果有生命的话,它一定会对自己数月来受到的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感到吃惊:高频度的曝光,全国性抢购,来自媒体的声讨,律师的投诉,政府的调查责改……

这一切均源自方便面集体涨价。虽然方便面非关国计民生,而且只涨了几毛钱,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目前全国物价涨声一片的大环境下,居然由行会出面大张旗鼓地组织企业集体涨价,其嚣张与恶劣震动全国。

涨价“齐步走”

在做足了前期的内部协调和高调地对外宣传后, 7月26日起,包括华龙、白象等在内的多个中低价位方便面品牌统一上调价格,平均提价幅度在20%,涨幅最高可达到40%。中低价格方便面主要指价格1元以下的方便面,0.5元到0.6元产品提到0.7元到0.8元;1元产品则提到1.2元。而此前6月份,康师傅、统一等高价方便面就已经开始提价。

参与此次统一涨价的包括康师傅、统一、今麦郎、日清、农心等10多家知名企业,其市场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此前一天,方便面涨价的消息引发了全国性的抢购行为。一幕幕市民疯狂抢购方便面的场面出现在媒体上,仿佛回到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短缺时代。仅媒体报道抢购的地区就有济南、青岛、南京、郑州、广州、太原、福州等,同时,部分城市的大型超市出现断货现象,甚至有市民开始囤积方便面。

方便面企业和行会均称是由于成本上升不得以而涨价,甚至号称“行业自救”。但显然,在同一时段统一调价的“齐步走”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价格联盟,违反有关法律,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和声讨。

社科院财贸所价格研究室研究员温桂芳接受《经济》采访时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有自主定价的权利,方便面企业迫于成本压力而自行涨价本无可厚非,但这次集体涨价事件显然不是自发行为,而是联合协商价格,这明显是违法《价格法》的。

“方便面涨价选择了一个错误时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下称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负责人赵萍副研究员对《经济》表示,在目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消费价格普涨的情况下,方便面企业处于成本压力有趁机涨价的动机,但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不但会进一步推动物价总水平上升,而且会给公众带来物价越来越高的心理预期。”

为方便面集体涨价专门“上书”国家发改委的邱宝昌和郝际广两位律师接受《经济》采访时均认为,此事件带了一个坏头,如果任其发展,导致其他行业跟风,将形成多米诺效应,可能会引发整体物价的飙升。

行会无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孟素荷的另一个身份是“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又称方便面中国分会)事务局局长。

虽然现在孟素荷已消失在媒体面前,但在7月底之前,她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凡涉及方便面涨价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由她出面接受采访。像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祥林嫂一样,她一遍又一遍地向民众诉说涨价的原因乃是方便面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并声称“要走出危机,方便面价格必须合理回归”。

孟素荷向媒体表示,自去年年底开始,由行业协会参与,国内方便面巨头召开了3次内部价格协调会议,最近一次于7月初召开,最终达成一致涨价意见。几天后,对于“集体涨价”一说,孟素荷又否认召开三次“价格协调会”。

不过,8月1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对方便面价格串通案调查情况的通报(下称通报)”为此做了定论:(方便面中国分会和相关企业的行为)已经构成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 通报还详细披露了方便面中国分会组织相关企业召开三次会议的“基本事实”:2006年12月26日,方便面中国分会在北京召开一届八次峰会,研究棕榈油和面粉涨价引起的企业成本增加问题。会议商定,高价面(当时价格每包1.5元以上)、中价面(当时价格每包1元以上)和低价面(当时价格每包1元以下)涨价的时间和实施步骤。

2007年4月21日,方便面中国分会在杭州召开一届九次峰会,再次研究方便面调价日程。会议明确了调价幅度和调价时间,高价面从每包1.5元直接涨到1.7元,计划6月1日全行业统一上调。

2007年7月5日,方便面中国分会又一次在北京召开价格协调会议,部分企业决定从7月26日起全面提价。7月23日,该会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公布了涨价消息,社会反应强烈。

与通报的同一天,“方便面中国分会”发表致消费者的公开信,承认前述事实,并向“广大消费者致以深深的歉意”,并说这是对《价格法》的无知。

行会真的对早已颁布实施9年多的《价格法》无知吗?如果是的话,那么“无知”不仅仅方便面中国分会,还有很多行会。

7月,北京奶业协会组织企业落实《乳品企业南京宣言》中禁止捆绑促销等规定;今年5月,石家庄市容环境卫生协会车辆清洗专委会下发通知,统一全市洗车行业价格,实现大幅涨价约50%;河北省衡水市网吧协会今年5月组织市区70家网吧统一提价,涨幅在50%左右……

一位律师表示,与其说行会“无知”,不如说行会是“无法”。“法律法规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为何最终还要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只能说明他们对法律的敬畏还远远不够,或者心存侥幸,加上行业利益的驱动,越位也就在所难免。”

温桂芳认为,市场经济秩序早已建立并日益完善了,但部分行会的职能和定位仍然没有市场化,还在充当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二政府”角色,“该做的没做好,不该做的还在做”。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此后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出具一份书面证明认定,“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未在民政部登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违法使用‘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名称对外开展活动,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这个在联合涨价上呼风唤雨的协会,居然是一个非法组织。”

卡特尔是短命的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政府干预,方便面等行业的价格卡特尔能维持多久?

这次10余家方便面主导企业通过“方便面中国分会”结成价格联盟集体涨价,作为其中任何一家方便面企业,当然愿意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然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每家方便面企业都面临着失去市场份额甚至被对手吃掉的风险,因此他们有扩大销量夺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的内在动机和激励。

但如果按照已达成的价格协议出售,销量就不仅不会增长,甚至会下跌,因为涨价后消费者会减少购买量。理性的企业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些,尤其是当他发现自己履约的机会成本大于违约的机会成本时,违约就在所难免了。因此,情况往往会是这样的,一段时间后,价格联盟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出现松动,一家卡特尔成员出现了降价促销,出于同样考虑,别的成员也会跟风,最终导致价格卡特尔分崩离析。

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囚徒困境”,说明了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多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事实上,集体涨价不到一个月,方便面涨价阵营便出了分化。8月15日,家乐福、超市发等北京多家大超市销售的康师傅、华龙等品牌方便面价格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调,降幅最多的便宜了近3元钱,最少的也降了5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