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的作文范例6篇

借物抒情的作文

借物抒情的作文范文1

采用借景抒情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中有我的感受。

借景抒情的作用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回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答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借景抒情是写景和写人记叙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表现技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借助描绘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文中人物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感情和感受两种。感情是受到对方的行为和状态影响而产生的人对人、人对物、物对人的爱、憎等心理,体现的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态度。感受是对方的行为或状态影响而生成的一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更多的表现为人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关系;而感受更多的表现的是受对方影响后感觉主体生成的独立心理状态。

(来源:文章屋网 )

借物抒情的作文范文2

一、抒情方式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接对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它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不直接表明情感,写景则借景抒情,叙事则由事缘情,咏物则多托物言志,写史则咏史抒怀。例如,在明代唐寅的《》中,作者借景抒情,在我国古诗中多有花中君子、花中隐士的美称,唐寅在诗中设想故园的开放,由此感知秋天的来临,从而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在此,作者借来作为情感的交接点。在另外一首李白的《感遇》中,则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以菊自喻,诗中写到“茎疏叶且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正当盛开时却无人来采摘,借的遭遇来表达自己不得赏识、不被重用的际遇。

二、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双关等。在平常做题中,学生最不易出错的是比喻、拟人,出错多一些的是借代和双关。例如,2013年的安徽卷,在所选的金代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中,出题人考查的是这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这其实已经降低了难度,直接点明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赏析,但从实际答题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很难从“冷晕侵残烛”一句中找到借代这一修辞。所以,看似简单的修辞,其实也不简单。

三、表现手法

可以从写景和写人两大方面来谈:写景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想象、用典等;写人的表现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借助细节(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来完成的,侧面描写则是通过环境、以次要人物衬主要人物以及特定的意象来完成的。

四、布局谋篇的技巧

借物抒情的作文范文3

也难怪,诗词是以“意象”为核心来表情达意的,所以诗词作品中的“物象”比比皆是,而这些“物象”到底是为抒情服务的呢,还是为表达作者的志向服务的呢?如果不注意区别这二者各自的特征,确实难以辨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定义

借景抒情,也称“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感的一种手法。比如杜甫在《登高》一诗中,以登高所见悲凉广阔之景――“猿啸哀”“鸟飞回”“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充分表达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寓情于景,浑然一体。

托物言志,也称“托物言情”,是通过描写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人生态度或感悟的一种手法。比如,于谦在《石灰吟》中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不同

(1) 描写的事物不同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都是借某种事物来表达情意的。但是,借景抒情描写的是作者眼前的风景,会随时间、地点、情形的转换而不同。比如《登高》中的景物,是杜甫登高时所见,换一时换一地就不一样。

而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个事物的特性来表达志向,比如《石灰吟》一诗就是借助石灰经千锤百炼才成型的特点,表达自己不怕牺牲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物”一般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意蕴,有些“物”的意蕴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数千年不变。比如,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花是高洁品质的象征,月与思乡有关,红豆则是相思的代名词……

(2) 表现的事物不同

借景抒情,表现的是人物一时一地的情感。比如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借“客舍青青柳色新”抒发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愁”情;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用“枯藤”“老树”“西风”“瘦马”表达游子的愁思,等等。除了愁情,这种情感还包括喜、怒、哀、乐、悲等。

托物言志,表现的是人物一以贯之的人生志趣。比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蝉喻己,表明自己品行的高洁。又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要表达的“特立独行”的精神全都在“西山”这个意象里,“西山”,实际上是柳宗元精神品格的外化。

(3) 应用的目的不同

中华文化有含蓄蕴藉的特征,诗歌又是极讲究趣味的,因此很多情感的表达都不是直白的,而是选择间接地通过景物来传达和强化。因而借景抒情的使用特别广泛,它使得诗词变得委婉含蓄而有趣味,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毫不过分。

“托物言志”的使用往往是出于清高之士不愿直说,或迫于高压不敢直说的情形。作品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关注。比如,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故写下了《始得西山宴游记》。

【练一练】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liàn):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借物抒情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戏曲表演;话剧表演;人物塑造;借鉴

中图分类号:J8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23-02

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其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戏曲表演属于戏剧化的歌舞表演,程式化、意象化是其主要特点。戏曲表演中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是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在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的意象交融中完成舞台意象的创造,完成舞台人物的塑造。

戏剧,是以演员的生理条件为中心媒介、当众叙演一定长度的故事、观众与戏剧创演者以假定性为协作活动前提的艺术活动。演员的表演,既是戏剧的“活性”媒介,也是戏剧艺术的中心媒介。无论从戏剧的创演活动来看,还是从戏剧活动全过程的观、演关系来看,演员的表演都处于戏剧演出的中心地位,这是由戏剧活动的方式决定的。因此,在戏剧表演中,人物塑造得成功与否显得尤为重要。

话剧《画皮》是我参演的2014级戏剧影视表演实践方向研究生毕业作品,取材于蒲松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同名短篇小说《画皮》,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揭示爱的纠葛,拷问人之真心。其中对于戏曲表演元素的借鉴和舞台意象化的处理都对我颇有启示。

一、对戏曲表演中人物形象意象化的借鉴与应用

(一)“跳进跳出”髑榇镆猓“拟人手法”推进剧情。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神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戏曲塑造人物形象运用到意象化方法中,神似是其实质。当然,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讲究整体造型的意象化,除了扮相、服装以外,“四功五法”缺一不可。戏曲中,塑造人物所追求的神似有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神贵于形”。也就是说,在看似刻板的人物脸谱和造型的基础上,运用程式化的“手、眼、身、法、步”的表现手段,力求神似。戏曲这种意象化的表演,有着特殊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戏剧表演中对人物的塑造讲究的是演员要在自己的心中建立起角色的“心象”,这是需要在角色构思阶段就要完成的任务。演员只有建立起角色的“心象”,演出过程中才能在观众面前展示出一个活生生的人。布莱希特“间离效果”说法的提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戏曲的启发,强调演员要与自己所表演的角色有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驾驭角色、高于角色,从而代表社会完成对角色形象的批判。而戏曲中念白、唱腔的运用,正是在塑造人物的同时完成了对人物的剖析和意象化叙述,从而巧妙地完成了舞台形象所要表达的寓意和意象化的创造。

话剧《画皮》,借鉴了以上的表现手法,在人物塑造方面运用了很多所谓“跳进跳出”的表达方式。比如王生在初遇如画之时,自己惊觉诧异的同时,随着剧情的发展,“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我若进去,你们会说我不是好男人,我若不进去,她会说我不是个男人”等自我剖析的表达,正是戏曲表演人物形象意象化的借鉴。再如,第五场王生向道士求药,旁边的疯子看似疯言疯语的台词,其实无不揭示出王生与如画这场艳遇的灾难性后果。道士与疯子都说了一句“死到临头,还执迷不悟”,这既预示着剧情接下来的走向,又反映出王生“当局者迷”的心态。此外,剧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化手法的表演,群众演员一会儿是集市上的小贩,一会儿又是王生家中的门和墙,一会儿是如画房间的屏风,一会儿又是院子里的桃树和柳枝。“你带女子回家,大娘会怎么看”、“桃花树下死,做鬼也风流”等带有调侃意味的台词,既起着推进剧情的作用,也映射出当代众人所谓“吃瓜群众”的心理。

(二)“神贵于形”塑造人物,“形式求美”展示细节。在话剧《画皮》中,我饰演的是道士这一角色。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难点在于,平时生活中的体验非常少,因为现实生活中,道士是不常见的。那么,如何在表演过程中做到神似呢?我借鉴了戏曲表演中意象化的手法,从整体形象的意象化入手,即在服装、化妆塑造人物外在形态的基础上,在身段、动作以及语言节奏上突出人物的神情和意态。比如,老道的走路一定是稳而不慢的,语言一定是不卑不亢的,身段一定是洒脱飘逸的。他的职责是除魔卫道,但成道之前的经历却使他看破而不愿多语,他对于道行不如疯子的事实是不愿接受的,但出于必须除掉如画的职责,出于搭救王生和陈氏的仁心,他必须恪尽职守、指点迷津。在细节上,我注意在舞台行动中对于京剧“圆场”和“台步”的运用,从戏曲追求形式美的角度,我也尝试借鉴。戏曲对于其形式美的追求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生活中实用性的无限缩小,对其实体进行无限的放大,使之升华。如第九场,道士杀如画,在动作设计上我更注重“剑所指即法力到”的表现手法,不必追求真刀真枪的真实性,而更多的是配合以“圆场”和“台步”,加之舞蹈的表现手段,既让观众看懂,又不失形式美的感觉。

但是,戏曲虽然重视形式美,却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追求形式美,在这些形式美中还包含着许多美学原则和规定性。比如老生,不同年龄、身份、性格,髯口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我注意对于道士这个角色的处理,一定是文大于武。因为他的道行不如疯子,因为他得道之前也曾与王生有着相似的“遭遇”,所以道士杀如画用的宝剑一定是悬挂红色剑穗的,因为这是文道的标志,而武道的宝剑则是悬挂皮绳的。再如第五场中道士手持的拂尘,一定不能是三钟观音尘,因为那是道行高深的仙道才能用的,而我饰演的道士则要持普通的太极尘。这些细节,在塑造人物上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它会使整个人物更加丰满、立体。

(三)“离形得似”不拘形式,“浑圆曲弧”表现动作。戏曲不要求人物的语言、形体以及服装、化妆等必须生动鲜活,但在人物外形方面允许适当夸张和变形,也就是说,戏曲人物塑造采用了“离形得似”的方法。在饰演道士这个人物时,我借鉴了这一表现形式,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人物。比如第五场,王生向道士求药,为了表现出道士对疯子内心的不满,道士不耐烦地对疯子拳脚相加,但一回到王生这,又要义正严辞,耐心劝说。这样的表演,虽说多出了几分喜剧的效果,但也充分表现出道士这一形象人的一面,他似仙又不是仙,是人却又是道。

“浑圆曲弧”是戏曲中“做”的基本要求之一,它的基本原则就是无论动态还是静态,形体动作都要展不同规格、多维度的“圆形”。对于这一点的借鉴,体现在第九场道士杀如画上面。在法台与幕景之间,道士与如画在追逐穿梭,在整体S型行动线的基础上,由两个半圆形的行动线交叉组合而成,如画略带舞蹈动作的逃跑和道士“台步”式的追杀相映成辉,这样一方面体现出戏曲表演意象化的写意要求,一方面从观众的观感上来说,也不会感觉仓促和不合理。

二、对戏曲表演中抒情性的借鉴与应用

戏曲的表演涉及诗歌、音乐、舞蹈等,这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是以抒情见长的艺术,戏曲的舞台语言是音乐化和舞蹈化的语言及动作,这也是抒感的艺术。我们说抒情性是戏曲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意味着以写实为主的话剧表演就不抒情。比如郭沫若的《屈原》中的“雷电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些都是抒情性在话剧表演中的体现。

在话剧《画皮》中,如画掏了王生的心之后有大段的抒情独白,陈氏为救王生,吃了疯子的痰后也有大段的抒情独白。当然,戏曲表演中的抒情手法更多的是抒情诗式的,比如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或托物言志。除此之外,戏曲表演还运用歌舞表演的形式抒情。但是,戏曲的抒情性都是与戏剧性有机结合的,也就是说在具体处理上,必须有包含抒情因素的戏剧性场面。所以,话剧表演是完全可以借鉴的。对于演员来说,最困难的任务就是既要真诚又要间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演员在舞台上每一个字眼都应该是具有意义的、重要的和需要的。应该把它视同黄金。”所以,对于抒情来讲,演员一定要做到情节和情感的对立统一。不符合情节的抒情是画蛇添足,没有情感的抒情是无病。

程派名剧《锁麟囊》中“春秋亭”一折,为了表现对穷家女子出嫁窘境的同情和感慨,薛湘灵有一大段的[西皮二六]转[流水]的唱腔,通过程砚秋先生极富变化、低回婉D如行云流水般的程腔演唱,薛湘灵内心深处的细微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朱楼”一折中,太极水袖的展现,[二黄慢板]转[快三眼]的唱腔,更是把薛湘灵身遭大难、寄人篱下的心情表达得惟妙惟肖。话剧《画皮》,为了展现如画的妖媚,加入了舞蹈的元素;为了展现王生见到如画时的心情,加入了戏曲念白的元素以抒发感情;为了展现道士杀如画时的紧张情节,加入了戏曲“圆场”的元素。这些都是在借鉴戏曲表演抒情性的前提下,展现不同情境下不同人物的心理,抒发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当然,借鉴这些元素的实质,是要借戏曲中抒情性表达的形式美,从而体现出话剧表演中赏心悦目的美,也就是说,既要借鉴形式,又要借鉴实质,使话剧的表演更具完整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因此,对于戏曲表演抒情性的借鉴,基本的原则是要符合人物形象、符合情节需要、符合规定情境,而不应该是生搬硬套。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其中的表演技巧、意象化表达以及其美学原则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值得话剧表演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和应用。时至今日,进入表演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可寻求所谓创新、哗众取宠的人却不在少数。我们不应倡导一味守旧,但也不能颠覆艺术审美。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正确借鉴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戏曲表演对话剧表演中人物塑造的借鉴与应用方面做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军.浅析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艺术审美特征[J].戏剧之家,2016(16).

[2]程砚秋.程砚秋戏剧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520-533.

[3]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12-124.

[4]沈达人.戏曲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150-224.

[5]田志平.戏曲舞台形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302-311.

[6]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347-367.

[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M].郑雪来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43-149.

借物抒情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第一步――捕捉诗歌的意象

理解诗歌其实并不难,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的情况下,不看教学用书,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来。

首先,必须把握几个概念。一、诗歌的主旨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大多数诗歌、诗言志,歌抒情。有的诗歌是托物言志,有的诗歌是借景借物抒情,由此可见,诗歌的主旨就是言志抒情。而志、情在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又属于理性的内容。二、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什么?一般情况下,人类识识事物的规律是:由表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人类就是通过感性的事物(表象的、个别的、具体的)来理解理性的内容。而诗歌中的意象就是一些感性(能看见的、听得到、感受到的形象)事物。因此,教学生捕捉诗歌的意象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第一步。

大多数诗歌是通过一幅幅图画来表现诗歌的主旨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所选的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第一、三、四句就能构成三幅不同的图画:结庐图、采菊图、飞鸟图。这三幅图画,就是此诗的意象。这些学生通过阅读能感受到。再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其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花、泪、鸟是这首诗的意象,学生也是能找到的。现代诗歌也一样,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这首诗,其中“骑”、“呵,我多伟大”、“俯”、“做牛马”是意象,学生也能找出来。

二、注意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志与情

理解诗歌最关键的是怎样通过意象来理解作者的志与情。一般来说,诗歌中的意象意义并不是它的本意。一个词就有它的三重意思。这个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这就是诗歌之所以含蓄、耐人寻味、意蕴深长的主要原因所在。沿着这个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这个表象去推测本质的志与情,也就是让学生思考:在当时的背景情况下,这个意象的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可能是什么?学生不难根据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的三幅意象图作出以下推测:结庐图――僻静;采菊图――闲适;飞鸟图――自由。那么,整个诗歌的志与情就出来了。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让学生说出“真意”的含义就易如反掌了。也不难根据杜甫的《春望》中的意象推测出: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痛快的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花、鸟、泪,同样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由此,通过诗歌中意象就较好地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志与情。那就是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思想感情。有了以上的基础,学生理解现代诗歌就更容易了。学生根据臧克家的《有的人》中的意象可能推测出:骑――压迫、剥削,“呵,我多伟大”――狂妄自大,“俯”――忠诚老实,“做牛马”――任劳任怨,作者运用对比突出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学生就自己能推测出来了。

三、教会学生品味诗歌的表达技巧,做到触类旁通

中学生受视野和阅读能力局限,应重点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学生要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则又必须明白诗歌表达技巧的特点,诗歌表达技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抒情方式的使用

“诗言志”的功能决定了诗乃个人情愫的载体。如何“言志”传情呢?按抒情类别分,无非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诗贵含蓄追求蕴藉,因此诗的主流是间接抒情。

1.间接抒情

它包括两种形式,借景(或物)抒情,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物有所感触,把自己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这些景物中。通过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合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此诗写楼头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妙在它写孤帆随波而去,望到碧空尽头,帆影不见了,只见长江滚滚,流淌着友情,至此一个送别者深情的惆怅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表面全是写景,但却写了景中情,情中景,做了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

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二)烘托映衬手法的运用

烘托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廊周围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艺术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三)虚实相间

“虚实”这是古人论文章的常用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等。

(四)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叙述事件,直接讲出的意思。“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的意思。

“兴”是“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也”先讲别的东西,以引起要讲的事,就是引起的意思,故又叫“兴起”。

借物抒情的作文范文6

托物言志是一种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托”是依托、借助的意思,“志”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或者说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述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寓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席慕蓉的《长城谣》和纪弦的《一片槐树叶》皆是运用托物言志之作。《长城谣》借写长城寄托了诗人挥之不去的乡思;《一片槐树叶》则通过写对槐树叶的珍爱来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在托物言志这类文章中,作者选定一个外物来抒感时,外物本身是不能直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作者首先要做的是突出该物的特点,以“物”的特点为中介来表达感情。所选的“物”也许有若干个特点,但作者只会在意与自己要抒发的感情相一致的某些特点。因此,阅读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关键就是全面、准确地找到所写之物的特点。找到了抒情的“中介”,作者托物所言之“志”也就不难把握了。那么,这两首现代诗的抒情之“中介”是什么呢?《长城谣》的主体意象(意象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寄托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是长城,其次还有黄河;《一片槐树叶》的意象是一片槐树叶。席慕蓉笔下的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所在。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民族遗产的象征。纪弦在《一片槐树叶》中落笔见情,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片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记忆的门,使浓浓的乡愁汹涌而出,游子怀乡之情借此得以尽情地抒发。

下面重点讲解一下席慕蓉的咏物抒情诗《长城谣》。诗中,最能抒发诗人情感的意象是长城,全诗通过对长城这个意象的勾勒,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家园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那么,诗人是如何勾勒长城这个形象的呢?

诗人通过采用联想、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勾勒长城,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诗人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由长城上的隘口联想到民族的悲欢,从而引发了诗人深厚的民族历史感。“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其中的“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本身却又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幅恬静明远的意境。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诗人在这里吟唱的是思乡的深情。

综上所述,诗人运用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好处是:能够使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生动形象,具体可感,避免了抽象直白,从而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同时,诗人通过事物的叙写来抒发感情,多了一层曲折,文学形象的含义更丰富,文学韵味更浓,更能激发读者广泛深入地联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