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秋千范例6篇

悲伤的秋千范文1

论文关键词:成语;秋季文化;悲秋

1 成语中的秋文化

秋季无论是在自然物侯上还是在人文素养上都在中华文化中占据有一席之地,以下是我们从《中华成语大辞典》中找到的一些带秋字的成语。

翻开《中华成语大辞典》,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诸如“秋毫无犯、春华秋实、明察秋毫、秋水伊人、临去秋波、望穿秋水、一叶知秋、多事之秋、暗送秋波、秋高气爽、老气横秋、一叶落知天下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各有千秋、平分秋色、秋毫之末、秋毫不犯、落叶知秋、秋水盈盈、兼葭秋水、春花秋月、百岁千秋、秋月寒江、万代千秋、万古千秋、洞察秋毫、皮里阳秋、秋扇见捐、春去秋来、一字千秋、万载千秋、微察秋毫、秋收东藏、秋月春风、春秋鼎盛、独有千秋、秋荼密网、秋高马肥、秋高气和、千秋万代、千秋万古、秋实春华、秋月春风、秋后算账、秋色平分、利析秋毫、千秋万岁、霜气横秋、叶落知秋、有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遗臭千秋、望秋先零、社燕秋鸿、华屋秋墟、春生秋杀、多故之秋、春露秋霜、秋毫见捐、秋高气肃、千秋万世、千秋人物、凛若秋霜、秋风扫叶、秋风团扇、秋风纨扇”等等。秋,这个万物成熟的季节,同时也是万物凋零、生命终结的季节。先民们更不会收起对于她的赞美之词、怨诽之词和慨叹之词。

1.1 秋季时间概念的来源

人类要进行生产和生活,就需要认识时间,并能够掌握时间。然而,人类的时间观念和计时本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1)对于日月运行的观察。

先民最初的计时方法和时间概念,是通过对日月运行的观察而形成的。并以此有了“时”、“昔”、“日”、“夕”、“旬”、“旦”、“暮”、“昏、“朔”、“望”等诸多时间名词。

(2)对于自然物侯、周期性的观察。

日月却并不是先民把握时间的唯一依据和参照,有规律的自然物侯和周期性的认识活动,也是先民认识把握时间的契机和根据。“四时”就是先民据此创造的对于计时的一种新的认识。四时:指春、夏、秋、冬。西周以前,一年只分为“春”和“秋”两个季节,“春秋匪懈,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这里“春秋”即为一年。鲁国的编年史叫《春秋》,也是因为上古只分“春”、“秋”二季。可见,“秋”季不仅是先民们为子孙后代总结出的利于生产生活的自然物侯,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2 秋字的源流

前面我们讨论了秋季作为时间概念的来源,但在成语“春花秋月”中,“秋”为什么是这样一种面目示人?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汉字最初是一种简单的图像符号,成熟的汉字是其慢慢演化而来的。这种图像符号不是古代先民的一种臆想,而是对现实生活及实物的摹绘。也因此汉字有载蓄与储存文化信息的功能。“秋”字的诞生就是我们伟大汉字演变的一个缩影,追寻此字的源头也就是去探寻秋季节文化的始末。

“秋”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蟋蟀的形状。秋天到了,蟋蟀鸣,庄稼成熟了。金文加上了字义符号“禾”,表示庄稼;又加上义符“火”,表示庄稼黄了,有的红了,成熟了。篆文就简化成了禾与火的秋。因此,与“秋”这一时节概念发生了牢固联系的乃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景观。

从成语中寻找我们亦可发现这种联系。“秋”字本义是指庄稼成熟了。“春华秋实”、“秋收冬藏”里的“秋”就是这种意义的体现。“秋”又引申指秋季。由夏到秋,蟋蟀先生也不停地在搬家。“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大概八月份的时候,蟋蟀还在野外,九月就跑到了屋檐下,十月就进了家门,十一月的时候,它在我床下过冬了。在成语里秋季这一意义体现是最多的。甚而取代本义“收获”。诸如“一叶知秋”意思是说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秋高气爽”是形容秋日晴朗凉爽的天气;“秋后算账”表面意思也是说,到了秋天收获之后再细细分算账目。无论是从“秋收冬藏”的本义“收获”还是“秋后算账”的引申义“秋天”,都说明了先民是从成熟的物象之中认识了“秋”这个季节的。 转贴于  2 秋字的文化意蕴

2.1 秋季文化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多让人喜欢;她是回归的季节,不单落叶归根,远行的游子也在归途上。八月十五团圆夜,人们多么希望能和家人共聚天伦之乐啊!“春华秋实”需要与家人共享;“春秋花月”需要与家人共赏。

秋也是思念的季节。尤其是当别家都在团圆,而自己却不能如愿的时候。那“望穿秋水”的思念就如滔滔江水奔流不绝。秋天,也容易让人屈指算年华,临风伤别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该是怎样的思念啊!“社燕秋鸿”意思是说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秋天在古代是行刑的季节,也是战争的象征。所以“秋后问斩”、“春生秋杀”就成了古代社会的定律;“秋荼密网”用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来比喻刑罚的繁苛。

“秋”还引申指一个时期。大概是基于上述特点,所以它指一段时期的时候常指那些形势严峻、情况不好的。如“存亡之秋、多故之秋”表明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但也有没有色彩意义的,比如“千秋万代”是一千年一万代,形容岁月的长久;带有褒义色彩的“一字千秋”指文字精辟,足以名垂千年;“千秋人物”指盛名能够流传千年的人物;“千秋万古”犹言千年万代,形容岁月长久。

秋,虽是收获的季节,但同时也意味着万物的凋零、生命的终结,是萧杀的冬天的即将来临的前奏。这种悲凉的气氛自然被捕捉到了成语里。“秋风过耳”指像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在意;“望秋先零”指望见秋天将要来临,自己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华屋秋墟”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秋风团扇”是说秋日凉风至,扇子遂弃置不用。常以比喻女子色衰失宠。

虽然,秋多的是悲凉与萧杀。但古人也从这片悲与萧之中寻出了些豪迈与肃穆。“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洞察秋毫”洞察:看得很清楚,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冰壶秋月”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2.2 伤春与悲秋的传统

春与秋本为两个主要季节,但却都与悲伤之意发生了联系,乃至“伤春”、“悲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大主题,引领出一大批伤春悲秋为主题的文化作品的问世,实为其他民族所罕见。在此,我们还是从成语文化中来探寻伤春与悲秋的情感归宿。

春、秋两季盛行性活动作为一种古代习俗,“有女怀春”(《召南野有死麋》)直指姑娘当春而情动;“秋以为期”(《卫风氓》)约定秋天为娶亲的日子。此外,像“春梦无痕”、“秋水伊人”、“暗送秋波”等皆写到了春秋之时,男女欢会相悦之情。

然而既是欢会,何以会有伤悲呢?大约是青春短暂,美好时光匆匆易逝。因为短暂而美好,所以“春宵一刻”值千金;爱人远去,“望穿秋水”与“社燕秋鸿”是怎样的刻骨铭心!“思”与“悲”都是因“物化”即时光易逝而引发的思索与悲叹。人们从草木易枯、美景易逝的“春去秋来”,进一步联想到生命的短暂,“落叶知秋”的没落,由自然而反观人生,自然就获得了一种文学和宇宙意义上的悲剧意识:“春光明媚”使人产生的惜春情怀其实是寄寓了对生命的渴望,“秋风萧瑟”则使人触发对死亡的忧惧。这两种情绪,在中国文人特有的忧患意识的助长之下,遂演化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春兰秋菊”也就不单单指花草虫鱼,而是表达对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称道;“春蛙秋蝉”也不再是鸟兽之属,春天蛙叫,秋天蝉鸣。而是被人们借来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悲伤的秋千范文2

一簇绿芽宣告了春的来临,暖日照耀着大地。农人忙于耕作,啾鸟忙于啼鸣,鲜花忙于绽放,冬眠的蛇也苏醒过来了,那是一幅何等惬意的春景!李白春游,有感于春的活跃,留下了“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的感叹。是啊,春意盎然,怎么能忘了那一抹令人喜悦的新绿呢?绿攀上枝头,蔓过地面,装点了整个郊外。此时行走在绿意中,看燕子衔草筑巢,那一股浪漫的喜悦便爬上心头。李白的春天,带着一点浪漫。而此时另一方的杜甫便在鸟儿的啼鸣中迎来了春晓,看窗外洗涤过的清新,便知昨夜好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那场原本润物的淅沥小雨,竟无意中触及了杜甫的伤痛,即使春日多么美好,北望长安,思国忧乡之愁又如何化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寄托了他的无限春愁。杜甫的春天,带着一点忧伤。乐春与伤春本是对立面,然而李杜笔下不同的春天,却拼出了最完整的春意图。

秋风萧萧,卷走了夏末的残鸣,留下了呼呼的风声。黄叶卷天,旋转飞舞,犹怜残花,碾尘化土。古来逢秋悲寂寥,但李白却说:“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而“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的空旷开阔的境界,秋风乍起的澎湃,恰恰是李白所喜欢的,所以他又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也许结束,只为了等待重生,人生无常,何不得意尽欢?这样豁达乐观的秋天,大概只存在于李白眼中吧!而觉得秋悲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他的挚友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肃杀的秋天,正是国家多战事之时,悲凉的气氛让杜甫又一次把悲景与悲情结合在一起,肩上总是系着国家与百姓的他,又怎能释怀秋天带来的黄花落叶呢?杜甫的秋天,总会抹上伤感的色彩。秋景无意,观者有情。既然世间能容下李杜两人,又怎能容不下他们风格迥异的秋诗呢?他们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引起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共鸣。

尽管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态度不同,但他们却成了挚友,因为同是宦游人,同以天下为己任,同为战事伤。李白的“古来惟见白骨黄沙日”与杜甫的“三吏三别”,都对残酷的战争进行了强烈的控诉。统治者用战争来维护他们的权势、他们的利益,但士兵百姓又能用什么来维护他们的性命、他们的家园呢?一阵哀痛从古时越过千年的洗礼传到我内心。

悲伤的秋千范文3

秋天,西风萧瑟,百花凋零,万木落叶,一片萧杀之景,无数迁客骚人面对这萧杀之秋,也只能悲叹失意,悲叹这“萧瑟秋风今又是”。

是啊,秋天,也正是如此。

独自立在走廊,凛冽的秋风吹过,吹散那万千思绪,只留一丝伤感萦绕心间,这伤感不知从何而来,却又挥之不去,只让人无端感伤起这世界来。

可是,秋天,只能如此吗?

秋天,百花凋零,万木落叶,但却硕果累累,这萧瑟的秋风,正是来给人送来丰收的喜悦。

田野里,果园中,大地上,万物丰收,农民伯伯笑开了花,也正因有了这秋天的丰收,才让我们有了食物,得以生存。

秋天,百花凋谢,但火红的枫叶却胜过每一朵春花,枫林里,一阵风吹过,金黄的、火红的树叶,纷纷飘落,把天地都染成金红色,这一片金红的天地,不比春天杂乱无章的“万紫千红”更具情调?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夏冬三季的付出,三季的耕耘,在这一季得到收获,在这一季得到升华。

春华秋实,春天的美丽,繁华纵然给人无尽的喜悦,但秋天的丰收,硕果才更令人享受。

如今,秋再次降临到这片大地,秋的降临带来了丰收,也带来了寒风,带来了喜悦也带来了寒冷,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现在是一周下一场雨,一周比一周寒。寒冷的秋日里,我们依然兴致勃勃,昂扬向上,我们依然充满激情。

面对这秋景,文人墨客也毫不吝啬自己的文采。

刘禹锡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秋,不禁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范仲淹见到塞下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不禁想起家乡,想起自己,还未建功立业,泪已上眼角。

见到秋日的枫林,写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杜牧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见这枫林秋日之壮观。

苏轼看到秋日圆月,也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秋,一片萧杀而又富含生机,一片悲凉却又充满喜悦,正是这样的秋,让我沉醉。

悲伤的秋千范文4

爱恨情愁,一个从指尖滑落如风般穿过;奇观内,从一个远古的诺言传递着赤心诚招。

秋天给万物拢上一缕忧愁,月冷河水,世间再美的风景也比不过一轮忧伤的秋月,当圣母的眼泪从我深情的眼里划过,一场美丽的盛宴就此开幕。

我随秋天的精灵四处徘徊,看着蒲公英在明月下自由的游荡,便想起了一句歌词“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自由行走的花朵。”

从小爱流浪的我陪过三毛,陪过蒲公英,却永远约束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在秋月里,我才能自由的在梦境里翱翔。

写给月,作曲竹心秋风,柳风细雨,如波如烟,我在手中握着秋给予我的穗穗果实。记得,秋叶落地的季节,你,拉住了我天真稚嫩的手,说过秋天果实落地时也是八月十五秋月摇挂在夜空里,月影婆娑,杨柳排舞。

爱月的我俯在窗子上,在秋风中听风铃的清响邃远,看着落叶随着树落在大地上,又有谁知道,它们的笑曾经埋葬在秋天里呢?

寒冷的秋风轻轻吹拂着我的衣衫,我伫立在你的国度里。我的思绪,梦是否流星划过,虚虚幻幻,朦朦胧胧,那条寂寞的弧线,磨出了我对你的痴迷。

妈妈说过,我在秋天八月十五中出生。哦?你陪伴我出生了吗?千里共婵娟贯穿到今夜月光淡薄守护心弦,手中的古筝轻轻弹奏着,上演一出美丽情怀的曲子。

我伸出手,想要接住一片金黄色的孤叶,我渴望自己如一叶叶子的飞荡的奇妙与简单,并不需要任河的点缀与背景坠去,因为忧伤的秋天与爽朗的秋月已经给了我一个灵魂。像红尘一地残叶飞逝苍茫的苍穹,抬头望去,孤鸿经略过了夕阳的地平线的最后一缕伤逝的记忆。

这时,我落泪了。我讨厌秋天,厌倦秋月。它却像融入了我的身躯一样,鼓动我,怂恿我去打开薄薄的窗帘,看一看寂静的黑夜上的圆月。冰冷的泪水又让我无法抗拒。

“妈……”我呼喊着。

“怎么啦?孩子?”

“我看见了秋月,还有秋天,好悲伤好悲伤!”我的眼泪顺着眼角流了出来。

母亲笑着回答我:“傻孩子,哪有怎么秋月,秋天,现在是春天了,想生日是吧?”

我无奈的摇了摇头,看着母亲柔情似水的眼神,我后悔和她说了来。一种悲伤的隐喻贯穿了我整个身子,单薄的我感到血液的跳动。

秋月?你还在吗?你出来见见我啊!

梦的秋月,一直都是带来了残红血染看悲怆的黄昏,雁行一字排从天空飞越沧海,冲破了原野的苍茫。我好像看见了片片扬飘的絮花,告诉我这一切一切都是秋月。

我受不了了,我看着学校外面的篮球场神不守舍的,老师好几次打电话到家里,说这样是不行的。

我刚好吃了药,准备上床睡觉,母亲和父亲的谈话震撼了我内心的孤寂,秋月又像一为越过千年的青衣女子犹抱琵琶半遮脸的美态。

“孩子是不是病了?”

“孩子好端端的,怎么会呢?你啊,别担心。”父亲看着报纸,慢慢的说着。

“考试呢,又说考不好,说打她呢?都十四岁了,传出去不好听……”母亲远远望去我的房门。我的泪水潸然落下。

“顺其自然吧!读的了书就让她读呗,读不了就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读不成书,还能做什么?”

这时我全身感觉冰冷,我又梦见我是一片叶子,一片没有花的妖艳的飘败的叶儿!在风中,洒下斑驳的阳光碎影,剪织着自己唯美漫无目的自由畅想。

我痛苦的呼喊着:秋啊!带我走吧!去你那儿找到秋月吧!

我和秋月,是千年的守望,悲心融入我的手心,化解了我心中的那种忧愁,结果我淡淡的忘记它了,十五的明月里,它微微哭泣着。

我躺在黑夜的寂静和阴暗,我的心终会在银河两边牵挂梦的奇缘是——秋月。

千年的约定,不变的永恒,小小的叶子终会划过流行的轨迹,穿越时空,没有等待,只有——再梦秋月。

悲伤的秋千范文5

图片

当初秋的第一片落叶与夏末的最后一缕清风相遇时,在它们的深情一眸后,一季秋殇轻轻撒落。是命运的辜负,还是擦肩的薄凉?这一季,注定是忧伤。情不知所以,为一叶落木而伤;心不知所以,为一叶落木而疼。这一季的秋殇,要如何收场。

图片

一叶知秋来,她是忧伤的灵魂,是不甘的轮回,附身在一片片落叶上,飘入我的城池,苍凉的姿势晃得眼都生疼。轻轻的拾起一枚,在颤抖的手心,把它凝视,千遍万遍。看着看着,情不自禁的眼角噙满滚烫,微扬着嘴角,不让倔强散落。于是,素面朝天,以笑靥如花,把脆弱隐藏。以骄傲的姿势,把不屑张扬,只是这骄傲,在一个人的时候,低到了尘埃里。多少次难过,以文字为友,素笺将伤痛抚平;多少次流泪,以黑夜为依,慢慢地将心伤淹没。

图片

一枚落叶,携着哀怨,忧伤地旋转着旋转着,落入一湖平静,将秋殇晕染开来。那静得不忍触碰的平静,瞬间凌乱得失去了方向。它,以淡淡的忧,浅浅的伤,侵占了我的整个季节。一直以为,披上风轻云淡,就可以不再悲伤;一直以为,面向太阳,就可以安暖明媚;一直以为,只要有星空,就可以不再孤单。可是,当秋的第一枚落叶安静的躺在我掌心时,我知道这一季,我终究逃不过这一劫秋殇。可是,当我们走过这一段时,回首,凝眸,彼时的悲欢,已变得不是那么不可放手了。我们所有执念或不执念的,都会在千回百转的光阴里,忘记了最初的心情。

图片

清晨或结了霜,或沾了露珠的秋草,奄奄一息的垂着头,感染了一个凉秋的清晨。初秋的清晨,是那样的清澈透凉,我喜欢这种感觉,尽管它是那么的萧瑟。如果说谁的意境悠远,我想,我定会想起古老的枫树下,那张陈旧的木椅。木椅上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最后只剩下孤独的木椅与满地黄叶堆积,木椅上的故事被时光封尘,也许老枫树记的,只是终究逃不过时光的洗劫。这是一种悲凉,也只有在秋天的时候才那么明目张胆。

窗前,一片树叶缓缓落下,而我就这样无意的见证了一种生命陨落的整个过程。人世间的生灭故事,谁又能诠释的清楚?浮生梦幻,皆为泡影,如风如露,似雾似烟。我们又何必,执着于生命的起落,四季的流转,六道是否真的轮回!只是,有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的无意,无意的遇见,无意的懂得,无意的哀伤,就像那一片落叶那样的无意。

悲伤的秋千范文6

关键词:《雨霖铃》 柳永 艺术魅力 离愁别绪

多情自古伤离别。从《诗经・邶风・燕燕》“子之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难舍,到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的惆怅;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勉励,到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洒脱;从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的愁苦,到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凄,离别从古至今都是诗人笔下恸彻心扉的抒怀主题,千秋一曲离别情,刻意伤春复伤别。在这多少离别之情中,柳永的《雨霖铃》以婉约悲戚的哀怨情深,在离别诗词中独树一帜,深深触动古今阅者之心,传诵千古,经久不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何以《雨霖铃》带给人们诸多感受,诵之而情哀,哀之而情悲,悲之而同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缘莫不有三:一曰情深,二曰景浓,三曰词丽。

一、情深:真情流露,引人共鸣

《雨霖铃》所包含的深情有爱情、离情、仕情。爱情令相爱之人同鸣同泣,离情令“离人”哀婉同悲,“仕情”令“仕人”感同深受。这种得到不同人群的广泛共鸣的真挚情感,正是《雨霖铃》感动后人的灵魂所在。

(一)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雨霖铃》讲述的是柳永将要离开汴京与情人的长亭分别。在清冷的暮秋时分,在这送别的长亭中,诗人因仕途坎坷,不得不离开居地,与恋人分别,离开那曾给予诗人温暖与心灵慰藉的爱人,那曾承载才子词人几多情愁的红粉知己。情真处,不自出,情浓处,不自已。“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得不分别之时,两人泪眼婆娑,却难舍难分说不出一句话来,谁道今生是否再相见。

柳永虽因仕途失意流连烟花之地,但这些歌妓,她们欣赏他的才华,爱慕他的人品,在她们的鼓舞与钦仰中,这位精通音律的才子词人,创作出许多新曲,广受欢迎。可以说,正是这些被当时世俗所不屑的烟花女子,真正成就了柳永。

风流才子柳三变,冲破世俗偏见,与歌女相依相恋。这种冲破世俗礼教的爱情自古以来不在少数:梁祝的化蝶恋歌、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凤凰忠贞、张生崔莺莺的西厢恋曲、秦淮花魁李香君与才子侯方域的桃花扇情……柳永与深处社会底层的青楼女子的真心相爱,正是这种没有阶层观念的爱情限制,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更加深刻地激荡着世代普通人的离愁别绪。“柳永能够率先在声色享受中唱出真挚的情歌,正是对内心深处‘负心者’的唾弃,也正是对回归‘痴情者’地位的张扬。在人与情的平等追求中,男子不再只是封建礼规的驯服工具,女子也不再只是封建礼规和男子的双重,这是‘人’的意识的初步觉醒,是柳永作感情的‘负心者’所唱出的最‘痴情’的诗篇。”[1]

正是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曲《雨霖铃》写出爱人间的难分难舍,写出世间多少痴情人儿的悲欢离合。这种真情实感的抒发,无不让每个人想起自己所经历或感动过的爱情。也正是这种来自心灵深处不加雕饰的真情,深深沁入人们的灵魂,令相爱之人同鸣同泣。

(二)别情――刻意伤春复伤别

南朝江淹《别赋》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元代刘廷信《折桂令・忆别》亦云:“人生最苦离别。”别离,作为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一个永恒的文学题材,古往今来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相比唐人离别的乐观明朗豪放激扬,在宋代绝大部分词作中,诸如聚散匆匆、岁月如梭、青春易逝、好景不再的感慨时有流露。纵观宋词,从开宗立派的词坛巨擎,至独树一帜的词苑名家,无不“刻意伤春复伤别”。“落魄江湖、坎坷终生的南宋词人姜夔多次抒写过‘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长亭怨慢》)的深刻感触,即便是以‘太平宰相’著称于史,志得意满、优游岁月的北宋词人晏殊也再三倾诉过‘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浣溪沙》)的痛苦心声,令人读之心旌摇曳,黯然神伤”[2]。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宋代词人都与伤别主题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婉约词人更把伤别文学视为骋才竞技和抒情写意的理想畛域。

《雨霖铃》感人肺腑,恸人心扉,其情深之处也是因为所抒写的离别之意。“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停了,酒还未饮完,船家催促着启程,我们就要分别了,“我”是多么不想和你分开……你牵着“我”的手,只能无言哭泣,“我”拉着你的手,多想就这样永远不要说别离。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诗人和恋人的别离之情就这样无声息地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千年前那个长亭外的长河边。这种悲痛、眷恋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在作者的笔下,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伤心失魄之情境,跃然纸上,令“离人”如临其境,不觉哀婉同悲。

(三)仕情――“白衣卿相”宦途失意,坎坷人生

我们知道诗人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其因考场落第负气所作《鹤冲天》中“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作了浅斟低唱”的词句触怒宋仁宗,被“奉旨填词”。于是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然而柳永更是深受儒家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其仕途的不顺及对现实的失望让其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压抑并抑郁。于是,其词作中充满着对仕途人生的悲哀及对抑郁情怀的排遣。

《雨霖铃》将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更为之触动和悲悯。在中国封建社会,受儒学思想的影响,“读书-入仕-扬名”是许多知识分子自我追求的人生三部曲。而现实中入仕扬名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仕途失意,或即使中第得道因官场排挤遭遇坎坷人生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唐鬼才诗人李贺一生愁苦,纵是文豪东坡也一生几经颠簸。这种饱经忧患的人生沧桑之感,自是很容易赢得仕途文人的同慨,令“仕人”感同深受。

二、景浓:字字写景,字字含情

(一)情景交融,层层递进

《雨霖铃》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词以境界为最上”。这首词之词境堪称绝妙,柳永以景抒情,以情衬景,写活了景物,也鲜活了画卷。

上阕写分别之时,如电影画面般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寒蝉、秋雨、暮色、兰舟、长亭,镜头近处是一对不忍分别哭泣凝噎的恋人,而后画面拉远,雾色茫芒的大海无边无际,一如离别之人即将面临遥遥无期的思念和无尽的忧愁与不舍。下阕写别后之思,时空转换至分别后的畅想。这种空间上大跨度的转换手法也正是这首词艺术结构的绝妙之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不用说在这萧瑟的秋季,真是自古悲秋多寂寥。

全词围绕“伤离别”,用哀景写哀情,反复点染,从意境渲染到想象转移,画面层层递进,感情层层深入。从起首的离别之境,到分别时的难舍之情;从苦痛的心里描写,到想象分别后的孤寂;从今宵到经年,从都门、长亭到晓风残月,可谓处处写景,景景含情,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深刻表现了词人与恋人真挚的恋情和刻骨铭心的离别,以及由此带来的漂泊四海、前途渺茫的精神苦闷。

(二)反差对比,更伤其别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3]该词除了反复点染的哀景哀情,还通过情境以乐景哀情的反衬使得别离之情更加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今宵酒醒何处?”曾几何时,“绮罗丛中依红偎翠, 笙歌筵上浅酌低吟”,而今夜后,一个人孤单地在清秋的早晨醒来,却不知在哪里?凉风徐徐,残月冷照,一切美好的东西均已不再。这杨柳已没有了“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生机,这风也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得意,这月更不是天涯共此时的团圆之月,美好的景物如今却也变得萧瑟愁苦,只能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从今往后,纵是“良辰好景”,却也只能“虚设”,“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再也没有人同我谈心唱词,把酒言欢。此种情景反差的想象,使人身同其悲,不禁泪流。

(三)以物寓情,离别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雨霖铃》动人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其托物抒情的离别意象。其中,作者以景染情的离别之意象有:寒蝉、长亭、兰舟、酒、泪、杨柳、风、残月。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寒蝉即为悲凉的代名词。词起寒蝉,未见人愁,愁已先声。

长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们在长亭外设宴饯别,自古以来,长亭都是重要的离别象征意象。

兰舟,即船,其漂泊流连之意不言自喻,也是古今别离的象征。

酒,“和折柳赠别相比,饮酒饯行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4]。词中“都门帐饮”恋人设酒宴为词人送别,此景此情,伤别之悲,自从中来。

泪,宋代无名氏《玉楼春》词云:“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于花上雨。”在词人笔下,“泪”的描写即是情浓深处的自然流露,也使得伤别的气氛更加浓郁,伤别词的情调更为哀婉。“执手相看泪眼”两双含泪之目,道不尽诗人别离之痛。

杨柳,《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盛唐灞桥折柳,长亭送别更成为一种风俗。

晓风,“晓是拂晓之意,风自然也就是拂晓的风。风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风一旦和秋天有了关系,‘风’便不再是自然界之风,便有了‘萧瑟凄凉’之感”[5]。

残月,“从南朝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开借月咏别先河后,月亮,尤其在唐宋诗词中成为抒发离愁的重要意象”[5]。“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杨柳岸,晓风残月”,残缺不全的悲伤,更是如同离别的恋人,再也不能圆月相守。

三、词丽:雅俗共赏,语俊曲婉

北宋时候“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雨霖铃》全词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兼备,这样的特点使得柳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都能理解和欣赏。“‘执手相看泪眼’等语浅近俚俗,当和民间俗曲同调;而‘今宵酒醒何处’二句,清雅俊逸,堪与文人雅词比肩,因此被称为‘古今俊语’”。[6]柳词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正是《雨霖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

全词佳句不胜枚举,古今典藏。不管是“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怅然愁思,还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无声胜有声,不论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别意境,还是“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的悲痛哀怨,《雨霖铃》留给我们的是字字珠玑,句句真言。

四、结语

《雨霖铃》,多情一曲伤千秋。其情深之意痛彻心扉,其景浓之处情境交融,其词丽之间百转愁肠,正是这种真挚不假雕琢的情感流露以及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及雅俗相容的语言魅力,使得“自古多情伤离别”的《雨霖铃》成为柳词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宋词中一颗熠熠生辉明珠。

注释:

[1]戚光宇:《问情哪得真如许――探究<雨霖铃>的感人之由》,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5期。

[2]龙杰:《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语文学刊,2010年,第5期。

[3]赵建刚:《试论柳永对词体与词境的贡献》,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第3期。

[4]王迎春:《缠绵悱恻话别离――浅论古典诗词别离主体及其艺术表现手法》,临清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5]李慧芳:《“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文化解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2期。

上一篇员工行为准则

下一篇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