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李白范例6篇

悲伤的李白范文1

而我沉浸其中,凝视着那或绚烂,或艳丽,或绝烈,或凄婉的花,心忧,心伤,心醉……

手捧一本《算来一梦浮生》,闭目细感那幽悲唯美的文字,南唐后主李煜的坎坷一生似乎展现在我眼前。亡国的凄苦,囚禁的哀伤,“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落寞惆怅,这些情感从书中倾泄而出,像是浩瀚无垠的海洋,悲伤而深沉。

我看见了“待踏马蹄清夜月”的李煜,他的眼神像灿烂的朝阳,洒脱又疏狂。

我看见了“无言独上西楼”的李煜,他的眼神像没有繁星与明月的黑夜,忧伤又绝望。

我看见了病重的娥皇,看着她的忧愁苍白了她的容貌,病魔夺去了她双眼的神采。她的眼神像是即将凋零的花朵,痛苦又无奈。

我看见了悲痛欲绝的小周后,他看着李煜喝下毒酒,携着死亡倒退着走出她的世界。仇恨,痛苦,悲伤,绝望像来自地狱的红莲之火焚烧了她的世界,只剩下一片黑暗以及那条像惨白的月光一般的白绫。她赠与自己名为死亡的礼物,那是解脱。她的眼神像亘古不化的冰川,冰冷,了无温度。

这本书如同绚丽精致的樱花,他们总在最美的时候死去,连同那浮生一梦般的人生,化成泡沫,在历史的长河中消散。只有那承载了李煜所有情感的词诉说着樱花般美丽的一生。

我轻嗅这朵樱花的芳香,让它们在我心中绽放。它们在书的世界里才能灿烂地绽放,没有凋零与遗忘。被人永远追念。

我记得《猎风》,记得那不羁的勇敢与征服,记得那一刹冲破天穹的拼搏感,那是一朵盛放的荆棘花,不屈而执着。

我记得《曼珠沙华》,记得那黑暗与光明挣扎的痛苦,记得那被遗弃的无奈绝望,那是一朵孤绝的彼岸花,妖治美丽而又悲哀。

我记得《七夜雪》,记得那冰冷寂静的荒原,七夜的雪花盛放了又枯萎,记得那短暂的相聚与永久的离别,那是一朵纯白的蔷薇,在悲伤中傲然绽放。

悲伤的李白范文2

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命运的东西,还是愚昧的相信。

《麦克白》,也许就是这样的。麦克白是个曾经正直的人。但是在巫婆的预言下,杀死了肯特国王,然后诬陷给两位王子,然后登基上了王位。但是,我唯一不理解的是,为了一个子孙后代也可以成为王,就要杀掉班柯将军和他的儿子。可见利欲熏心,到最后还是身败名裂,死的其所的下场,就为了一个他的后代不是国王而背负一时骂名,值得吗?

《李尔王》呢,讲的是老年的李尔王问三个女儿对自己的爱意,前两个女儿巧舌如簧,拿到了各自的三分之一的领土后,小女儿被赶走,却被法兰西的国王娶做皇后。两个女儿对李尔王凶相毕露,而爱德露也陷害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致使自己的哥哥成了乞丐,而父亲被挖去了双眼。但是,后来的李尔王和小女儿都死去了,虽然正义得到了伸张,但是都是喜忧半参的结局。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这样,为了爱情,却如此的仇恨和阴差阳错。哈姆雷特王子为了爱情,又为了自己的利益,一错再错,最后死亡。罗密欧和朱丽叶用了自己的死亡,来换取了本来为宿敌的两大世家的和解。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被收录在这本书中,供人瞻仰。

这里的故事主人公,都是惹人怜惜的。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他们最后都死去了,死的很惨,后三者死的很高傲,让人尊敬。为了亲情,爱情。

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就是这样产生的。他们来源于人心中最悲伤地东西。

可以说是命运,因为命运告诉了麦克白他后来的命运,以及最悲惨的结局。

也可以说是昏庸。就像是李尔王,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到最后使自己和小女儿落了个悲惨的结局。

也可以说是报复。为了报复,装疯卖傻,误杀了最心爱的人的父亲,逼疯了最亲爱的人,最后又导致了她的死亡,自己最后被利刃上的毒药给毒死。

也可以说是爱情。为了爱情,一个人装死,而另一个人喝了毒酒,倒在装死人的身边,而醒来之后的装死人,看见了已经死去的爱人,拔出匕首,也自杀了。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世界上结束了,然后他们的死亡,使双方的家族成了好朋友。

也许,悲剧的背后,总是有着牺牲,但是却又有着另外的受益人。

也许,喜剧和悲剧永远都是共同的存在,悲剧了的人牺牲了自己,来让别人成就了喜剧。

再也许,莎士比亚的悲剧集也许,同时又是喜剧集,因为他们最后的结局都是美好的,并不能算完整的悲剧,只能算是悲喜半参,这就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悲伤的李白范文3

关键词: 盛唐, 送别诗,悲剧意识之悲,情感特质, 文人心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94-02

诗到唐展到达顶峰,而盛唐诗则是顶峰的顶峰,是中国诗歌的典范。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坛上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一大批光照千古的大诗人同时出现。他们的诗歌"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构成了盛唐气象中最璀璨的星空,而送别诗正是这星空中耀眼的一隅。

唐人重视离别,由于各种原因,逢别必送,赠之以诗,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甚至会出现"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傍辞"(张籍《送裴相公赴镇太原》)"的送别场面。可知唐人并不是不懂离别之情,只是在盛唐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诗人虽然也感到离别之苦,但却能不为苦所累;虽然也有离别之愁,却并不为愁所溺。当然,这并不绝对。张法曾说过:"对我们来说,在肯定有别必悲的前提下应着重区别两种悲:正常之悲和悲剧意识之悲。正常之悲的离别,一般部包含着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一)可伤,毕竟是别。 (二)不伤,因为离别不是走下坡路,甚至是奔向一个好的前程。这样,虽从人的情感讲并不愿别,但从理性上讲,应别,这种离别之泪,属正常之悲情美的作品。而本文将集中讨论后一种盛唐送别诗送别诗--体现"悲剧意识之悲"的盛唐送别诗。

所谓"正常之悲" 的作品,也就是"以不伤的一面压倒或托住可伤的一面"的作品,这方面是主流。但"如果别里包含着不应该别的话,那么别情就是可伤加可伤,就是悲剧意识之悲了。"[5][P.47]此类作品在盛唐时代也是有的。先说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卷160)

《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就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应试不第,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又要分离,这里的依依惜别之情自不必说。由于体验到了"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不得不下决心回襄阳隐居。"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只应"二字,耐人寻味,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自己唯一的退路,也就是说,赴试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在这场误会当中,他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因知此次分别定是前途渺茫,心中也自然充满了愤怼和失望。

次说李白《灞陵亭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卷176)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历史上曾有一条灞水,因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水、灞上、灞陵、灞陵亭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首句提到"灞陵亭",则与一则典故,与历史上一个最令人伤感同情的悲剧人物李广将军联系在一起,《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被贬为庶人,……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灞陵亭,灞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可见,一个人即使曾居功至伟,也会因为失去权位,而遭人欺侮。所以,"灞陵亭"这三个字,难免在暗示送别双方仕途失意的处境。"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路岐:岐路,岔道。向秦人问路,却偏偏要提起"王粲"。诗人刻意强调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我们认为,盛唐送别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送别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士人的心态,从此意义上讲,它具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我们看,这两句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多少前往过长安的人,好象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可见,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悲伤的李白范文4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怨坐泣西风,秋窗月华满。(陆龟蒙《赠远》)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浣溪沙》)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凤栖梧》)

西风半夜帘栊冷,远梦初归。(冯延巳《采桑子》)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

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晏几道《蝶恋花》)

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周邦彦《齐天乐》)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姜夔《八归》)

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姜夔《惜红衣》)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琐窗寒》)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李清照《忆秦娥》)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辛弃疾《浪淘沙》)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纳兰性德《浣溪沙》)

关于“悲秋”意识,古人早已有之。较早出现、且有记载的是《楚辞》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但是,在表示相似的意思时,为何古人多用“西风”替代“秋风”呢?

首先,从造字方法上看。秋,大篆的写法为,左边是秋天的禾苗,沉甸甸的麦穗已经压弯了腰;右边是“火”字。许慎《说文解字》云:“秋,禾谷熟也。”可以推断,“秋”,从禾从火,会意,所以“秋”有“庄稼成熟”之意,表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如民间谚语“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秋收”,成语有“春华秋实”。总之,“秋”象征着一种成熟的状态,更多地是让人联想起一片欣欣向荣和丰收时的欢天喜地、喜悦之情。

其次,我国古代四季常与“方位”(东西南北中)、“五行”(水金火木土)、“五色”(青赤白黑黄)等联系在一起。

秋在方位上所对应的是“西”,因此,“西风”即秋风,它们在意义上是相通的。况且,从方位上讲,古代中国有“天圆地方”的思想,中央(中原)为正,在先秦时期,西方是西戎,而汉朝西方为西域,总之,遥远的西方给人的感觉是茫茫大漠,黄沙漫漫、飞沙走石,一种荒芜、凄凉、肃杀、了无生气的景象。同时,西,在方向上,也是太阳落下的一边,具有黄昏的意味,凄清、悲伤、萧瑟。我们甚至还可以联想到从西伯利亚刮来的冷风,有种“西风来了,寒冷的冬天就快要来临了”的感觉。

西在五行中对应的是“金”。金有兵戈之象,这是种借代手法,如“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化干戈为玉帛”“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它让人联想到兵荒马乱。一旦战争发生,便会有灾难,百姓流离失所,到处是一片萧条、凄冷之惨象。

西,在五色中对应的是“白”,而“白”可能会联想到“白虎”,《协纪辨方》卷三引《人元秘枢经》:“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丧服之灾。”即俗语所云“丧门白虎”;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云:“秦末有白虎现于东海,黄公为虎所杀。”由此可见白虎为凶暴之兽,给人的感觉是荒凉、肃杀,甚至还会联想到植物的枯黄以致变白的荒芜、惆怅之感。如“白日依山尽”之“白日”,即表示“日薄西山”的黄昏。

悲伤的李白范文5

的确,“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些诗句足以证明。

但若细看,年轻的李白并非如此。

那时的他,才华横溢,器宇轩昂,斗酒诗百篇,且同所有的有志之士一般,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然而,他的愿望很快就达成了,在吴筠的推荐之下,他做上了高官,一路风雨无阻,前程似锦。成就如此,他理应高兴,但他却发现国家文臣皆似帝王之具,只是在皇帝需要的时候为他写写文章,这样的生活对于意气风发的他来说,自是有些拘束,有些大材小用。正像他写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因此,做上翰林职位的他仅仅两年便赐金放还而去。辞去官职的他也似是褪去了年轻的傲气与张扬,他开始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退官之后他便喜欢上了隐居与游山玩水的生活,或许说浪迹天涯般风尘苦旅的生活。旅游对于世人而言应说是一种放松,但对李白而言更应是一种流浪,精神的流浪,心灵的流浪。他有着不羁的灵魂,而广袤的自然便是他最好的释放。没有了尘世的喧嚣,他得到了一个人的清静。而清静亦是一种寂寞,一种孤独。他年纪渐长,漂泊了半生的他在此间留下了无数千古名句,而漂泊的孤独也使他的眉宇间染上了丝丝哀愁。他的清高,他的自傲,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使他的思想超脱了重重束缚,或许是因此,他少与人有来往,少有知心的朋友。也因此,他爱上了酒,此时的酒已不同于年轻时的斗酒诗百篇,也不同于那时的豪饮。他更加追求酒的意境,他习惯于一壶浊酒,月下独酌,与花与酒与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以月、以酒为精神寄托,以此看来,他是多么脱俗又是多么寂寞。

李白,是快乐的,他不愿为官,一直过着自己所希望的生活。

同时,他也是悲伤的,他的悲伤不同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不同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不同于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亦不同于柳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他的悲伤,源于他对世俗的鄙夷,源于他对国政的不满,大唐盛世之下,他行走于喧闹繁华的大街小巷,却像是行走于故城之中,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能与他交心,而他只得用华丽的笔调为自己披上浪荡的外衣,在青衣羽扇的笑意下掩埋了无尽的孤独与悲哀。

因为他的孤独,多了无数千古名句,因为他的孤独,少了一个平庸的高官,多了一个绝世的诗人。

悲伤的李白范文6

那么,如何把握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呢?

首先,熟悉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类型。

古诗词中的情感表现各不尽同,要准确地判断出诗词的情感,必须先熟悉有哪些情感类型,做到有的放矢。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情感类型主要有:

(1)离情别绪(依依不舍、勉励)型。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寄情山水型。如王维的《鸟鸣涧》、韦应物的《滁州西涧》。(3)田园(悠闲、伤感、喜悦、赞美、向住、隐逸)型。如王维的《终南别业》、陶渊明的《归园田居》。(4)忧国伤时(借古讽今、同情百姓、为国担忧)型。如杜牧的《泊秦淮》、杜甫的《春望》。(5)思乡怀人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李白的《渡荆门送别》。(6)建功报国型。如曹操的《观沧海》、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其次,要了解诗人词家的生平思想,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

要准确地把握古诗词中的情感,还必须对诗人词家的生平经历、思想情绪、写作风格和具体的写作背景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几位主要的作者的作品风格作简要的介绍。

(1)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重要的诗人,其诗特别有个性,有政治伟人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并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最能代表“建安风骨”。其诗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2)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个性特征,使他厌恶官场生活,归隐田园。所以他的诗大多描写自然恬静的田无风光和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反映诗人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

(3)王维。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达到了诗画合一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他的山水诗,常融入佛教思想观念,有归隐之心。

(4)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唐诗的艺术高峰,他的诗风格雄健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常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色调绚丽多彩。

(5)杜甫。杜甫是唐诗中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由于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亲眼见证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其诗多写“安史之乱”时的生活,诗风沉郁顿挫,感情基调悲愤慷慨,忧国忧民。

(6)白居易。白居易是中唐诗歌革新的旗手。他善于学习和运用民间语言,通俗易懂,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7)苏轼。苏轼是宋代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生性旷达,所以常将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8)陆游。陆游早年参加过抗金斗争,所以其作品大多抒发政治抱负,表现渴望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感情。

除此之外,如李商隐的缠绵、杜牧的清丽、辛弃疾的悲壮、李清照的婉约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再次,要把握古诗词中的情感还要注意从分析诗歌中意象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