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恋小说范例6篇

男同性恋小说

男同性恋小说范文1

不过,经过几日沉淀,当萧家淇再次面对媒体采访时,态度似已有所软化。他说,“身为父母一开始听到这样(的事)很难去接受,过了这段时间,觉得在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老天最好的安排”,“不需要太过于回避,也不需要太过分的介入……给小孩子一点时间、空间”。言谈间让人感到,对儿子的感情选择予以尊重。萧家小儿子则公开表示:和女老师仍有联系,两人也没谈分手问题,还是朋友关系。

从无法接受到态度趋于缓和,孩子已18岁成年,父母与子女以及恋情当事方的坦诚沟通,都是让这段师生恋、姐弟恋得以松绑的关键因素。每一段恋情,都因爱恋双方的不同情况,予以区别对待。但从总体上说,“师生恋”或当事方年龄差距较大的“跨代恋情”,都容易挑动社会敏感神经。在我看来,“师生恋”涉及到自主、师生之间权力差句,以及教师行业的专业伦理诸问题,以下以台湾另一桩“师生恋”的法庭裁决为例具体分析。

一起师生“不伦之恋”

今年3月份,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北市景兴小学前英文老师刘某与男学生发生“不伦恋”案,“法院”合议庭庭长与法官一再规劝刘姓女教师放下这段感情,在男学生成年前不要再联络,而刘姓女教师却无法承诺。合议庭2011年3月23日撤销一审8月徒刑的判决,对刘姓女教师与男学生发生8次性关系,依一罪一罚,判女方应执行1年8个月徒刑。

报道说,这段师生恋情发端于2010年2月间。37岁未婚的刘某,原本是15岁男学生念小学六年级时的英文老师。男学生小学毕业后,两人常相约一起打羽毛球、聊天,交往频繁而发生情愫。

2010年2月8日打完球后,刘某禁不起男学生要求,在刘姓女教师家中发生首次性关系,一直到2010年4月初,两人共发生8次性关系。

男学生母亲2010年4月间,发现儿子的手机费暴增,手机内有许多两人热恋亲密短信,才惊觉不对,与刘姓女教师沟通无效,在刘姓女教师与儿子皆不愿分手下,一状告上法院,刘姓女教师因这起“不伦恋”,2010年7月遭学校解聘。

一审时,刘姓女教师坦承这段“不伦恋”,却执意不愿分手,还强调“宁可去坐牢,也不愿分手”。法官认定她与未成年的男学生,以接续犯认定是一罪,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

台湾“高院”审理期间,请求“法院”给予缓刑的刘姓女教师仍与男学生藕断丝连,经常透过手机联络,刘姓女教师曾向男学生哭诉“她被判刑将会被关”,男学生还为此与母亲发生争吵。刘姓女教师更于1月10日高院开庭后,与男学生相约见面,被媒体全程跟拍到两人的亲密互动。

“高院合议庭”审判长与法官,在开庭时一再劝刘姓女教师在男学生成年以前,两人不要再联络,若要见面,也必须在男学生家长陪同下见面。法官劝她“该负的责任就要负”,但刘姓女教师无法承诺可以切断这段感情,法官也驳回她缓刑的请求。

不被祝福的爱与性

根据媒体描述的案情经过,这起师生恋,可以说是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这从“宁可去坐牢,也不愿分手”、“男学生为此与母亲发生争吵”等描述可以见出。而“刘某禁不起男学生要求”等词句,更显示出年纪较轻一方的男性在这段关系中占据较为主动的位置。这里恰恰需要辨析的是,女方被判入狱1年8个月,其定刑依据并非“师生恋”本身,而在女方与未成年人保持关系这一事实。根据台湾“刑法”第227条的规定,“禁止与未满16岁者发生”;“征得未满20岁男女的同意,使其置于自己实际支配之下,并脱离家庭或其他监督权人的监督者,亦构成刑法第240条的和诱罪”。法律设计的初衷,在于考虑到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身体、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于或猥亵行为欠缺完全性自主决定的判断能力。为了保障其自主决定权,“即便该、猥亵行为已获得该未成年人的同意,仍应加以处罚”。

需要指出的是,恋情发生时,男方已小学毕业,女方不再是他的老师,两者之间已不具师生关系。女教师被学校解聘,也是因为女方涉及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遭提告。媒体用“不伦”来形容两者关系,确切地讲,其投射出的社会大众焦虑,更偏向于对跨代性关系的恐惧。但表面上,男女双方的“前师生”关系,依然是新闻报道的焦点和卖点。那么,如何看待师生恋?所有的师生恋都应该禁止吗?如何看待师生恋情中“自主”的面向与现实中校园内存在的性骚扰、害和性贿赂?现代条件下,如何重新审视师生恋与传统的师生、职场上下级、年龄等权力范畴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并非所有的师生恋都得不到祝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才子佳人”、“老夫少妻”等性别刻板印象的“师生恋”,较为容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比如鲁迅与许广平、徐志摩与陆小曼、徐悲鸿与孙多慈、沈从文与张兆和,这些民初文人的师生情愫,因其符合公众特定的性别角色期待,或因男方在(文学史等)历史诠释中的权威角色,恋情往往得到浪漫化,并且成为通俗文学及影视作品的想象来源。

相对来说,女教师和男学生之间的恋情,因不符合性别角色的期待,往往成为“孽恋”、“”的同义词。比如在《教室别恋》、《钢琴教师》等电影中,女长男幼的师生恋情,要么是女方出于性压抑导致心理变态,要么以女性角色的毁灭作为双方关系解决的手段。与此类似,男教师与男学生之间的同性恋情也是触犯禁忌的,无法得到文化上的位置(因而也不被理解,也无法得到认可)。

谨慎对待权力关系:

法律制裁与职业自律

应该说,师生恋被接受与否,与涉事双方的性别、性取向、年龄、经济地位和掌握的社会资源等因素息息相关。从以上分析的男教师/女学生、女教师/男学生、男教师/男学生等不同师生恋类型受到区别对待,可见一斑。对于那些发生在未婚的成年人之间(特别是大专院校师生)、经双方同意、以“自由恋爱”为基础的师生恋,很难说违反伦常。但其中仍含隐忧――人毕竟不是活在权力关系的真空中。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小说家库切的小说《耻》中,作者以主人公、一位男性大学教授的口吻说:“作为教师,我们是有权力的人。也许该禁止将权力关系和性关系混在一起……在处理这关系时,应当表现出格外的谨慎”。校园中实际发生的师生恋,往往因为涉事双方掌握的资源和权力不同,情爱关系中决定权大小不同,终结关系时承受风险的抗压能力不同,有时很难简单以“自主”的单一维度加以理解。

在社会管理层面,从立法到职业伦理规范,当代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师生恋加以管控。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性解放运动之后,涉及成人之间的师生恋本已不成问题,但随着职场性骚扰事件大量揭露出来,在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反职场性骚扰的风潮。在日常实践中,有的师生恋与师生间的性骚扰很难区分。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订立规则,明确禁止教师同自己权职或管辖范围内的学生发生恋情;一旦发生师生恋,涉事的教师必须回避、放弃自己管理和教学的班级,转往其他学校或年级教书。比如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系统规定,教授卷入师生恋爱或性关系,就必须受惩罚。加州大学、耶鲁大学、密西根大学等高校,就连两情相悦的师生恋也不允许。

而在东方社会,对师生恋的处理则比较富于弹性,并不加以绝对“禁止”,以道德劝诫为主。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法”规定:“教师于执行教学、指导、训练、评鉴、管理、辅导或提供学生工作机会时,在与性或性别有关之人际互动上,不得发展有违专业伦理之关系。教师发现其与学生间之关系有违反前项专业伦理之虞时,应主动回避教学、指导、训练、评鉴、管理、辅导或提供学生工作机会”;在教师行业性的自律文件中也规定:“为维持校园师生伦理,教师与其学生不应发展违反伦理之情感爱恋关系”。

立法规范至为重要

对师生恋加以规范有几个好处。从学生的角度,在遇到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教师求爱时,有人因为担心个人前途和利益受损,不敢明确拒绝。或学生接受教师爱意,但在感情发展过程中,碍于对方权威,无法掌握主动,处于被控制的角色。或有学生想与教师分手,但因处于弱势位置,在不情愿的状况下被迫维持关系。况且,处于师生恋中的学生一方,很可能出于“特权”,获得更多的资源(课程评分、奖学金、进修或参赛机会等),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也有可能,处于师生恋关系中的学生因为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却被人认为是教师“照顾”的结果,让涉事学生受其他学生的刁难、冷落。为了防止这些状况,把教师从直接的利益关系中调离,或者让师生恋公开化,都是保证所有涉事方获得公平对待的策略性办法。

有关立法和职业伦理守则,将“师生恋”置于防止性骚扰和性贿赂的立体网络之中,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就像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一段情爱关系也有其独特之处。法律、条规有时仍难以厘清人性模糊地带。比如,本文开头引述台北景兴小学前老师刘某与男学生发生“不伦恋”案,依然可以提出以下悬而未决的问题:涉事男生有选择自主决定与谁恋爱、与谁发生性关系的权利吗?16岁,这个法律规定的“合法”年龄线合理吗?(16岁生日0点前后就决定一个人坐牢与否?)

男同性恋小说范文2

对此,世纪佳缘情感专家张佳芮表示,对于另一半恋爱经验的态度反映了国人恋爱观的逐渐开放,以前男性可能都会有一种初恋情结,总是希望自己是对方 的初恋,恋爱对象越单纯越好,但初恋成功的概率很低,张佳芮说,恋爱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大部分男女,只有经历过一两次恋爱,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理 想中伴侣是什么样子的,特别是对于离异人群来说,他们更加需要找能彼此体谅包容的对象。

与恋爱小白不受欢迎相反,随着人们性观念的逐渐开放,婚前同居已不再是件新鲜事,但离异人群和未婚人群对婚前同居的态度却大不相同,特别是对于离异男来说,在婚前试婚却是必不可少的课程。

据世纪佳缘婚恋报告显示,离异女性比未婚妹子更能接受婚前同居,77%的离异女性愿意尝试婚前同居试婚,未婚女性的这一比例只有64%,还有 34%的未婚女性表示没结婚怎么能住到一起而坚持婚前试婚的离异女性和未婚女性只占到3%和2%,婚前同居这件事,普遍来说,女性比男性更谨慎、接受 程度更低。

而超80%的男性接受婚前同居试婚,而经历过一次婚姻失败的男性则认为婚前试婚很有必要,有12%的离异男表示不试婚怎么行,试婚成许多离异男再婚的必修课。

男同性恋小说范文3

摘要:中国现当代作家对同性恋的处理方式大致分为“欲望”、“反抗”和“”等,本文从此角度阐述了现当代文学的五部同性恋题材小说的异同与涵义,并指出其他同性恋题材的小说的类型和写作原因。

同性恋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倾向与行为;同性恋者就是以同性为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历史、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例如据考证,中国的商代、春秋战国时期、汉、宋、元、明、清等朝都有同性恋现象,所谓“美男破老、美女破居”,后代更以“龙阳”、“余桃”、“断袖”等词汇暗指同性恋现象{1}。同性恋现象虽然古已有之,至今盛行,但作为概念则出现于对人类研究深入的19世纪。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写到同性恋的有《红楼梦》、冯梦龙“三言”、《品花宝鉴》《金瓶梅》《弁而钗》《宜春香质》和《龙阳逸史》等,只不过往往停留在生理层面,格调不高,特别是后几者。到了现当代文学时期,倒是出现了一些涉及同性恋的佳作名篇,与古相比,境界自是不同,意味殊为两样。此文以庐隐的《丽石的日记》,郁达夫的《茫茫夜》,白先勇的《孽子》,陈染的《破开》和北村的《玻璃》为中心,论述作家对同性恋的几种处理方式。

欲望叙事

第一种方式是欲望叙事。作为欲望叙事,同性恋描写有写意和写实之分,比较而言,女作家偏重写意,男作家偏重写实。《丽石的日记》中丽石的同性恋表现如下:一、睹物(梅、葡萄架、玫瑰)思人,触景生情。二、情绪波动,盼不到信就苦闷、失眠,得信则痴狂、忏悔,接到电话则忘情、急切,分手后则病倒。三、梦和想象,做了一夜的快乐梦,更因为“我们说到将来共同生活的乐趣”而格外兴奋。更重要的是同性恋过程的变化,开始“我们两人从泛泛的友谊上,而变成同性的爱恋了”,分手后“只恨上帝造人……为什么分男和女……我更不幸,为什么要爱沅青”“沅青弃我,我恨不得立刻与世长辞”,何等强烈、深情和悲愤。比较而言,陈染的作品要平静些。《破开》(及其《私人生活》,林白的《瓶中之水》《回廊之椅》,因倾向相近,此以前者为例)中的“我”与殒楠互相欣赏,外貌上额头相像;行动上,吸同一支烟并且牵手,“殒楠牵住我的一只手,它们自自然然地勾在一起,一同滑进她暖暖的衣兜里”,而想亲吻和拥抱的欲望也写得很有诗意,互相的表白更见真情。

与之不同的是,三位男作家写的都是男同性恋。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性别、生活熟悉度不同的缘故。郁达夫的《茫茫夜》和《落日》都涉及同性恋,因为思想相近,这里以前者为例。主人公于质夫认为天地间的情爱以友情为最美,但“他的,不过变了一个方向”,还是以“身体”出色。他喜欢吴迟生的“纤弱”、“清秀”,“他那柔美的眼睛,和他那不大不小的嘴唇,有使人不得不爱他的魔力”,手是柔软的小手,话声是音乐似的,十足一个女子的外貌。再看感觉:“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从迟生的肉体传到他的身上去”,而这只不过是一牵手、一拥抱。在一起时,有“别样的幻想”“不可思议的感情发生”,在外独处时,却梦见迟生与其同眠枕语,足见质夫真的被迷住了。女性化的细腻、敏感让我们想到李银河引用的一番话:“女同性恋的大脑性别是男性的,而男同性恋者的大脑性别是女性的”{2},或者如霭理士所言,同性恋者“抱着一种极端的审美的旨趣,想模仿所爱的对象,以至于想和所爱慕的对象混为一体”{3}。

而白先勇与郁达夫稍有不同。虽然他在《孽子》中也写到男妓们“打炮”、“中毒”、“抚摸”、“拥抱”等字眼,但都一笔带过,真而不秽。他更重视的是情,如龙子对阿凤、李青的情,吴敏对张先生的依恋,李青对龙子、俞先生的尊重,小玉对林先生的理解,或痴狂热烈,或平静节制,掌握得很有分寸。同样写得精彩而无的是北村的《玻璃》(“玻璃”是同性恋的代称)。小说中的李男人女相,供达特钱花却让达特付钱,像“很多妻子赚钱养活丈夫的家庭,面子上还要由丈夫付钱一样”;对达特的其他事一概宽容,唯独女人方面就破坏之,像疯妇一样寻找借故玩失踪的达特,像女人一样吃醋、打架,像怨妇一样流泪。而达特也总带着李,为“保护”他而打架,格外温柔,表达“我爱你”的爱意。

另外,我们补充一下人物的性征特点,属男性化系列的是丽石、殒楠、质夫、龙子、达特,属女性化系列的则是沅青、“我”、迟生、阿凤(还有吴敏、小玉等)和李。而小说中的人们(不是作者)对同性恋的态度,则存在一个从不认同(《丽石的日记》),好奇或怀疑(《茫茫夜》、《玻璃》),逐渐理解(《孽子》)到正常化(《破开》)的过程或变化,这不能不归因于社会的日趋开明和开放以及作者的思想。而就同性恋本身来说,已经不是所谓的污秽、罪恶的非道德存在,反而有着人性化的文明蕴含,这实在超出人们日常想象。

以上几位作家从性征、欲望、言行、情感等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现当代同性恋的真实图景,但到此我们会问:“作家想借同性恋表达什么?揭示什么?”

各自的反抗

《丽石的日记》和《破开》都有“性别政治”的倾向,只不过各有侧重罢了。前者是反时代,反现实。丽石认为“到处都是污浊的痕迹”,她的朋友或为名教所束缚,或为生计而变节,或为家庭所羁绊,而她自己也为封建道德所遏制,不能女扮男装到情人家里求婚,“同性的爱恋,终究不被社会的人认可”。不由得在反抗男权、男性方面也发生变化,开始时觉得与男子交往“不自由”,后来厌烦男性特别显著的郦文,恨这个男权社会“分什么男和女,因此不知把这个宁静的世界,搅乱到什么地步”,从个人层面超越到社会层面,带着强烈的批判色彩。

如果说《丽石的日记》反抗男权是感性的、愤恨的,那么《破开》则从理性的、讽刺的层面来反抗男权。小说中的两个女人都有头脑,有追求,有应付现实生活的能力,自觉使男人感到压抑自卑。小说通过小狗的故事、男女恋人的故事、男人对女作家的态度等等,分别指出了男性的霸权、虚伪和貌似恭敬的性别敌视。同时作者打出了她女性立场的牌底,认为性别意识的淡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人的质量比性别重要,“我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人”,“我不在乎男女性别”。她觉得只有女人最懂得最怜惜女人,号召建立人与人(特别是女人与女人)之间的亲和力;提倡超性别意识,渴望打破源远流长的男权世界的“生活、文化以及艺术的规范和准则”。在此,作者层层深入地建构了一个性别理论系统,性别—人际—文化,显得深刻而有力。与福柯的说法不谋而合,“在他们发展出一种与制度化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新生活方式之后,既存日常秩序的改变将会在更大规模上发生。”{4}

作为男作家的郁达夫、白先勇和北村们对男权没什么反映,可能作为当局者,他们对男权的认识和感受没有作为旁观者与受害者的女作家那么深入和深切,反而从不同目的提出了不同的反抗。郁达夫是反抗寂寞和城市。首先是性的寂寞。质夫漂泊日本十多年,“从未曾得着一次满足的恋爱”,遂把情爱转向女性化的迟生,以慰性的寂寞。从其一见钟情、捏手和拥抱可见寂寞之深,这一方面是他半生未遇真心女人的哀史的证明,另一方面也可见寂寞的力量,毕竟迟生比他更弱,以此证明他作为男人的价值和力量。而他的偷窥、骗取女人手帕、召妓足见其性的寂寞到了一个非理性的程度。其次是生的寂寞。他邀请迟生同行,就是想“慰慰他自家的寂寞”、“长途的寂寞”、“黑暗的前程”,他的哭泣、感叹以及幻想梦见同居同床的日常化细节表明他的寂寞已从意识深入到潜意识层面,想日常化正常化而不得的苦闷和孤独。再次,在郁达夫的小说中,“女性就是城市的象征”{5}。质夫在国外国内半生都没得着女人的爱惜,即使把“所有的知识”“资格地位名誉”交出,也换不来女性的爱情;即使找一个又老又丑的,都要久等,找乐的目的转化为悲伤的结局。他是如此的不被作为城市象征的女性重视和爱惜。与此同时,“当他决计想把从来的腐败生活改善的时候,必要搬一次家”,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得到的仍然是腐败生活,城市并不是他安居之所。如果说女性对他的抛弃象征着情感、精神之家的绝缘,那么城市本身的腐败则意味着他空间、物质的家的失落。综上所述,同性恋并没有提供质夫情感的、人格的归依,反而造成他无家可归的漂泊和与城市绝缘的更大孤单与抵制。

从《孽子》的题记“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可以看出白先勇人道主义的同情。同样是寻找家园,但郁达夫是在反抗寂寞中寻找安慰,而白先勇则在反抗残酷中搜寻温情。龙、凤皆为雄性,二者相爱暗示其为同性恋,龙子和阿凤的相恋打破龙凤呈祥的传统心理,表现为龙凤呈悲、呈爱的残酷而温情的现代观念与悲剧精神。孩子们都无家可归,小玉寻父不如说是寻找精神的父亲、温情的归宿,吴敏对张先生的痴情不过是寻找一种家的感觉,李青以善良、母性似的爱帮助傻瓜、罗平也是在对弟弟的怀念中重拾家的亲切,傅老爷子、龙子也是在家的破裂后觉悟对家的重建或寄托。在反抗残酷与彷徨之外,小说还体现了另一层涵义:反抗屈辱和异化。孩子们感到一种无所不在的屈辱——被父母打骂,被警察驱赶或逮捕,被斥为“社会的垃圾、人类的渣滓”,被客人强迫或侮辱,被记者揭丑,更沦落到在酒吧里被大批青年围观和嘲讽;即使接相好的客人时也感到“莫名的羞耻”,“损伤、和委屈”,连看月亮都“像一盆冷水”,可见屈辱之深。正因为不堪屈辱和异化,孩子们才各寻出路,过一种正常、稳定的生活。

北村用基督徒的眼光打量这个堕落的世界,通过小说反抗堕落。达特用堕落对抗堕落,他预感到文学时代就要结束,就不顾一切地搞女人;他与李的关系将结束时,更把出版社变成淫窝;而他最后重新写诗、写情书也是想拯救堕落的自我。反之,李是用独立和皈依反抗堕落,他在经历同性恋、写作、自修、出版社工作之后,终于投入神的怀抱,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灵魂上彻底离开了达特,得到新生。

宗教色彩

宗教的神性、个性和人间色彩是这几部小说的特色。庐隐的宗教色彩比较驳杂,宗教情感也有着变化。《丽石的日记》时而恨上帝刻薄不仁,上帝造人却要分男女。但更多是求慰于不变的“真如”和佛经,恳求上帝使她“永远和静的主宰——幽秘之神——相接近”,或求指引:“上帝已指示出人生的缩影了”,或求解脱:“上帝呵!只求你早些接引。”换言之,她的宗教色彩是随心变化的,是她悲哀的产物和倾诉对象,佛也好上帝也罢皆为我所用,著我色彩。

陈染的《破开》略带一些宗教“缘”的色彩。“我相信偶然和缘分”,“我”的梦表明“我”和殒楠不仅缘定今生,缘定自己,而且缘定前生,缘感他人;与未见过的殒楠亡母梦中相会,其实就是与前世的殒楠相会。这样,“上帝保佑”的祈祷和“自己就是上帝”的无性别相处,其实就是这种缘分的注释。

郁达夫的宗教色彩在《茫茫夜》中体现为“感谢”和“忏悔”两点。质夫在自然的怀抱中,突然起了一种感谢的心情,觉得“这谦虚的情!就是宗教的起源呀!”敬畏天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具有较强的宗教意味。但更为强烈的是那种挥之不去的忏悔意识:他忏悔虚伪的心理和忍受的心理是“构成奴隶性质的基础”,自我解剖;他忏悔半生酸苦,无人爱惜,“恋爱呀,我恨你是不能糊涂了事的。……我要灭这一层烦恼,我只有自杀”,一方面是对爱的强烈渴望,一方面是对爱的严肃态度,一方面是寻求烦恼的解脱,然而都不能平伏他的痛苦。最后,在觉得如行尸走肉的自我否定和绝望中进行更深的忏悔。郁达夫与郭沫若不同,后者在忏悔中取得心理平衡,灵肉一致。而在郁达夫的作品中,“灵与肉两种苦闷是相分离的”{6},他笔下人物的变态总伴随着无法扼制的精神痛苦,有一种《茫茫夜》中提到的“向善的焦躁和贪恶的苦闷”。正因如此,“郁达夫的忏悔才涉及到人所固有的弱点,才变得那样痛苦不堪又难以解脱”{7},达到“人的忏悔”的境界,忏悔中体现灵与肉、善与恶的冲突,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而《孽子》中大悲寺的横匾“苦海慈航”真把其宗教意味道说得淋漓尽致。李青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为了赎偿父母前世的罪孽,自己身上有着与母亲相似的经历轮回;母亲乞求佛祖超生恕罪,她漂泊半生没找到归宿,死了怕变成孤魂野鬼,让李青护送其骨灰回家。而李青们也唯有向善,回归本心,才有了更好的归宿。在这里佛教的苦谛、赎罪、轮回、鬼神、本真等观念显得残酷、真实而空灵。小说“并不划分刽子手和受害者、好人和坏人、拯救者和忏悔者之间的界线,而且也不挑起任何报复的欲望”{8},是一种真正的“众生平等”。

北村的《玻璃》浸溢着基督教观念和体验的汁液。达特充满罪污,有个性,有才华,有女人,却找不到内心的安宁。李等人在污浊混乱的世界中,终于皈依基督。李认为不信教就充满罪污,只有信教才能清洗罪污;一个一辈子都做好事,但不信主的人,不能得救,相反者却得救;神让人类堕落、犯罪来认识罪,以保持自由意志的真义;他用神解释一切。这样导致了李与达特的分化:一个着重“灵”和宗教,一个着重“体”与“魂”;一个放弃了热爱的诗歌,一个重新投入诗歌;一个拯救不信宗教的朋友,一个拯救放弃诗歌的爱人;一个信教,一个不信教。最后达特杀死了李,仿佛揭示这个充满的堕落、罪恶世界杀死或践踏了“灵”的宗教,预示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中“失魂人”的迷惘、混乱困境。而这或许正是北村对“仍在从事写作充满了疑惑和痛苦”{9}的真情流露。

以上从三大角度阐述了五部现当代同性恋小说,可以说,同性恋不仅是生理、心理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同性恋本身就埋藏着反抗的形成、变化与激化等因素,同性恋世界、自我世界与世俗世界的磨擦与冲突必然导致反抗的发生。同样,这三个世界的暂时和解(前两个世界的暂时坚强、稳固甚于世俗世界)或者不可和解(三个世界矛盾激化)使得反抗寻到宗教作自我肯定或寄托,换言之,反抗里隐含着宗教的因子。现当代小说还有一些或多或少描写同性恋的作品,如叶鼎洛的《男友》、许钦文的《两条裙子》、叶灵凤《落雁》、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王小波的《似水柔情》、苏童的《那种人》《饲养公鸡的人》、卫慧的《上海宝贝》、刁斗的《重现的镜子》、徐坤的《童女之舞》等等,或反传统,或重心理,或重欲望,或重纯情。概括之,现当代涉及同性恋小说大致包括情感、心理写作(叶、庐、郁、许等)、猎奇写作(叶灵凤等)、人道写作(白先勇)、宗教写作(北村)、女性写作(陈染、林白)与身体写作(卫慧)几种类型,此不赘言。

{1}{2}{4} 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10,123,138.

{3} 霭理士.性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7,326.

{5} 李书磊.都市的迁徙[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95.

{6}{7} 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m].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106.

男同性恋小说范文4

1.1研究对象

由于网络已经成为同性恋者进行互动的主要方式,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络随机抽样选取男同性恋者样本,经过筛选和建立信任关系,最终确定四位已婚男同性恋者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访谈(网络聊天、面对面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中国社科院李银河博士早在1992年就通过对同性恋群体的调查,发现同性恋者处理婚姻关系的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同性恋者将妻子的反感压抑下去,并抱着对妻子的负疚感,恪尽做丈夫的义务和职责。第二,选择性冷淡的女性作妻子,或在婚后把妻子培养和改造成为能够适应自己状况的人。第三,如不能成功的做到以上两点,则沦为婚姻的失败者,等待着他们的大多数是婚姻关系的失调,甚至破裂[9]。基于上述三种婚姻关系的处理模式和被访者在调查过程中所呈现的新方式,本研究把已婚男同性恋者处理婚姻关系的模式概括为以下三种。

2.1运用策略型

运用策略型婚姻关系处理模式,指的是在婚姻关系的处理过程中,男同性恋者会通过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来维持婚姻家庭现状,这种婚姻关系处理模式能够使得男同性恋者获得较大的恋爱和生活自由,同时也能够得到异的理解,双方所受到的伤害也较小。案例一:M1今年38岁,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由于父母和家庭的压力,他不得不在7年前和一个亲戚介绍的女性结婚,婚后他们的婚姻关系维持的不错。M1说结婚以前他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虽然工资不高,但是离家很近,生活和工作都很方便。可是婚后不久,M1突然换了一个做销售的工作,当时妻子还因此和M1闹了几天别扭。而M1是这样说服他的妻子的:“现在的这份工作工资太低了,我们婚后用钱的地方太多,我听人家说做销售工作虽然要经常在外面跑业务,并且很累,但是工资比现在高很多,我想好好做几年销售,等赚到钱了,再做另外的打算。”显然M1的妻子会认为丈夫是为了让生活过的更好而选择做销售工作的,可是M1并不是这么想的,因为M1并不爱他的妻子。M1这样描述了他婚后不久的生活,他说:“刚刚结婚的那段时间,我很痛苦,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和我的同性男朋友在一起,我和我的男朋友感情很好,我和他说过,即使我结婚了,我也不会抛弃他。可是结婚以后,由于工作和家庭的束缚,我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陪在妻子身边,也就慢慢的冷落了我的男朋友,终于最后我和他分手了。分手之后,我没有再找过男朋友,而是尽力做好一个丈夫。可是我内心其实很痛苦,和妻子生活在一起好反感。后来在网上结识到一个湖北的同志,他也结婚了,但是因为他和他的妻子由于工作的原因长期分居两地,孩子由奶奶和爷爷带着,他过的很自由和轻松。我也渴望那样的生活,所以我就换了工作。”现在7年已经过去了,M1还是做着销售工作,长期在外地跑业务,每年大约只有过年的几天回家看看。平时只是会通过电话问候一下家里面的情况,偶尔妻子也会对他抱怨,但是他总会找到理由去说服妻子。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观化的符号决定论,它试图解释人们用什么方式定义、理解与处理他们所处的情境,并对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发挥作用的。M1运用了换工作而获得与妻子长期分居的策略来维持其婚姻关系,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相对适合的生活方式。尽管这种婚姻会存在着丈夫外遇、妻子出轨甚至离婚的风险,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能够给同性恋个体以较好的生活空间。

2.2隐忍负疚型

隐忍负疚型的婚姻关系处理模式指的是,尽管同性恋者对妻子没有真实的爱情,但是为了能够维持婚姻家庭的正常运行,他们不得不尽量把对妻子的反感压抑下去,抱着对妻子的负疚感,恪尽做到丈夫的职责和任务。这也表明同性恋者自身缺乏自我认同,认同发展良好的个体更健康,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10],而那些不敢面对真实自我的同性恋者往往会走向痛苦的深渊。因此这种婚姻关系处理模式会让同性恋者自身承受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而妻子则会感受到一种来自丈夫的正常的爱护。案例二:M2今年35岁,来自农村,现在自己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商店,和妻子长期共同生活,妻子性格很好,结婚已经9年,婚后生有两个孩子。M2说他从小就喜欢和那些可爱的男孩子在一起玩耍,上初中的时候他对他同班的一个非常清秀的男生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且还千方百计的和那个男生成为同桌。后来他从书上得知,自己其实是gay(男同性恋)。进入20岁以后,家里就不断的催促他找女朋友,于是在26岁的时候他和邻村的一个女孩子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做了父亲,他很高兴,并且更加努力的工作。结婚两年以后,M2又重新回到了同性恋的圈子。他说:“婚后的两年时间里,因为事情比较多,而且刚生下小孩,所以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接触同性恋圈子,可是我对帅气男生那种冲动始终未曾减少。每次和妻子的时候,我都会幻想妻子是一个帅气的男生,这样才会有感觉。”后来M2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大学生,“他很清秀可爱,是我喜欢的类型,那天我和他发生了,那晚我很开心。但是回到家之后看到妻子把家里料理的干干净净,我就会很内疚,我也暗自保证,绝对不会再去接触圈子,以后会好好的对待妻子。”可是M2并未能够很好的履行自己的承诺,婚后9年的时间里,他有过男朋友也和对方发生过性关系,但是他说,每次和男朋友发生关系之后都会觉得很对不起妻子。所以他一直很努力的工作和赚钱,让妻子和孩子生活的更幸福。案例三:M3今年28岁,是一位公务员,刚刚结婚一年不到。M3是一个高大英俊帅气的男生,他说在读大学的时候,有很多的女生主动追求他,可是他自己却只对同样高大、魁梧、阳刚的男生感兴趣。婚前曾和一个男同性恋者有过3年多的恋情。M3是一个0,虽然外表很帅气,但是他的内心却很柔弱。M3说:“婚后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妻子的要求和她发生过几次,但是后来我以我工作很累为借口,拒绝妻子的要求,因为我还是喜欢和高大、结实的男生发生。”性,是婚姻的基础。必须强调夫妻和谐的、多彩的性活动构成了婚姻的基石[11],因此M3的婚姻质量肯定不高。当我问他:“你如何让你的妻子感受到一个丈夫的爱呢?”M3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对她没有爱,只有责任,我不想伤害她,所以我尽力去满足她提出的任何要求,比如说每个周末我都会答应和她回娘家,虽然我极其不愿意。”M3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因为他一方面要极力隐藏自己所希望扮演的性别角色,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做到一个丈夫对妻子应尽的职责。爱情遵循着交换论原则,婚姻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着交换论的一些内容。综合分析案例二和案例三,我们可以发现,M2和M3并非自愿和异性结婚,“他们都表示想找一个爱自己的男人,建立幸福的家庭,但严峻的现实让其梦想很难成真,多数人不得不选择异性婚姻”[12]。而且在他们看来,一旦与异性缔结了婚姻,就要努力做到丈夫的职责,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和妻子在婚姻家庭中的付出做交换,从而促进婚姻双方的平衡。尽管这样的婚姻关系处理模式会使男同性恋者失去很多,但是这样的异性婚姻会持续的更久。

2.3失败破裂型

失败破裂型的婚姻关系处理模式,指的是男同性恋者未能够运用以上两种模式,而是采用出柜或者主动提出离婚的方式结束痛苦的异性婚姻。同性恋者特殊的性取向,必然会导致其婚姻中潜在不稳定因素,酿造诸多的家庭悲剧[13]。这种婚姻关系的处理模式虽然显得有点残酷,但是离婚对于同性恋者自身及其妻子的伤害远比异性婚姻给双方长期造成的伤害要小得多。案例四:M4今年46岁,现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已经离婚3年,夫妻生育一个男孩,今年19岁,现已退学。和M4的访谈是在一家咖啡厅进行的,第一次见面,他给我一种非常随和亲切的感觉,而且他的老家也在河北。我并没有直接问他为什么要离婚,而是问他“现在过得怎么样”,M4说他现在过得还不错,而且现在也在和一个同性恋朋友交往。随着聊天的继续,他给我描述了他的异性婚姻生活,M4说:“算起来,我和她从结婚到离婚已经有21年的时间了,我结婚的时候才刚满22岁,当时我们的婚姻是靠村子里的媒婆介绍的,她也是一个农村姑娘,很朴实。结婚10年之后,我们就搬到了城里住,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可是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站,上面全是一些男生找男朋友的信息,我看了一些男生的照片,觉得他们好俊,后来慢慢的才了解,那些男生全是gay。从那以后我也意识到自己也有同性恋的倾向,于是,我以后就经常到网吧上网,后来也结识了一些同性恋朋友,还和其中的一个发生了关系。和他们在一起的感觉真的很好,而回到家中看到已经渐进更年期的妻子总是觉得很烦,后来我经常不回家,偶尔回次家也不会和妻子,妻子对我很气,经常唠唠叨叨,说我外面是不是有了其他女人之类的话。所以我后来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这样的婚姻我感受不到一丝快乐,在前年的5月,我提出了离婚,虽然当时妻子不是很愿意,但是最终还是签订了离婚协议。”现在的M4感觉生活的很轻松,他也没有再想过结婚或者和前妻复合,他唯一希望的就是中国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让他可以和他现在的男朋友结婚。案例四是一个典型的同性恋异性婚姻失败破裂型的个案,婚姻冲突在夫妻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它使夫妻之间的关系恶化,但有时它却是亲密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14]。因此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冲突虽然具有调和、促进并形成新秩序的功能,但是如若出现类似案例四当中的这种无法做到有效调和的冲突,走向分裂应该是相对较好的结局。

3结语

男同性恋小说范文5

[关键词] 《今年夏天》 女同话语 边缘情感 男权秩序

一、同性恋话语:观照边缘性情感

同性恋现象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勃兴为一种突出的边缘化的社会现象,伴随着这种社会现象,丰富的同性恋文学艺术形式形成和发展起来。《今年夏天》展现的不仅是同性恋者的影像世界,更是我们观照边缘化人性人情的一面镜子。

当下,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二元对立是现实存在,《今年夏天》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打破这个二元对立,观照边缘情感,尊重异质多元:

第一,从对立到和解:一种异性恋主流的包容心态。影片从情节上鲜明的表现二元矛盾从对立走向和解,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等方面突破互相敌对的话语方式。同性恋者小群的母亲整天“逼迫”小群去相亲,认为女儿结婚生子才是正常人的生活,直到这位离异独居多年的母亲与女儿小群的相亲对象互相产生爱慕,害怕女儿不赞同他们的“黄昏恋”,终于鼓起勇气跟女儿坦白之时,在得到女儿的理解之后,女儿也向母亲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恋情感,母亲起初极度困惑与不理解,但最终亲情的力量使得母亲告诉女儿:“你是我闺女,你干什么都是对的”,此时,异性恋与同性恋的二元矛盾得到和解。

第二,超越二元矛盾:一种同性恋的酷儿姿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酷儿理论认为,自由解放的新途径就是取消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区别。这意味着二元划分的方法只不过是异性恋维护其霸权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造成了二元对立的紧张格局。酷儿理论要超越这种把取向和性别身份挂钩的归类方法,人们应该能够自由选择表达欲望的方式。影片中小群有着同性恋情结,但是并没有拒绝母亲安排的相亲,并且能够坦然地告诉相亲对象自己喜欢的是女人,在跟母亲坦白自己的同性恋情感时,对母亲说:“我这个也是一种感情啊,就像你需要一个男人结婚一样,我只是需要一个爱人,她不过是一个女的。”小群对待感情的态度显然超越了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对立,追求一种自由解放的权利。

二、女同性恋话语:彻底颠覆男权秩序

同性恋话语有着鲜明的边缘化色彩,而女同性恋电影又处在同性恋电影中的边缘位置。女同话语和女性主义联系在一起,在传统的女性主义看来,女性是男权社会中永恒的“他者”,女同性恋把传统的男权秩序打倒得最为彻底。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在反对两性秩序上是同盟军,但他们在价值判断和身份地位等方面有极大差别。男同性恋者不仅歧视女性,同样歧视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大谈同性恋者的合理性、权利、地位时,有一个秘而不宣的前提:这是男人的话题。异性恋文化中的男女之别同样反映到同性恋文化中来,男性在同性恋艺术中是主导声音。因此,李玉《今年夏天》中的女同话语着实彻底颠覆了男权秩序。

《今年夏天》中,李玉的女同话语对男权秩序的批判与颠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对男性世界的失望中,发现同性之爱才是最可靠的情感皈依。影片中君君从小遭受继父的蹂躏,对男性世界彻底绝望,导致君君成为同性恋者,在女性身上寻取关爱,甚至找到机会杀死了自己的继父,杀死这个曾经蹂躏自己,给自己的身心留下抹不去的阴影的男人,表示了对男权社会最彻底的反抗。另外,小群之所以不爱男人,很大程度上也与童年的家庭背景有关系,小群几乎忘记了父亲长什么样子,记忆中只有父亲跪在地上求母亲对他的婚外情表示原谅,父亲对母亲的背叛,对家庭的不负责任,导致了小群对男人的绝望,使得自己想成为“男人”,这无疑是对男性最有力的抗拒。

第二,在同的寻觅与固守中,抗争异性恋男权压制,求得接纳与共存。小群与小玲从相遇、相爱、误会、再到相爱,两人的感情有增无减,纵然君君使得小玲对小群产生误会,但误会过后,两人愈加发现彼此是自己的真爱,小群终于突破母亲的压制,告诉母亲自己的同恋,求得母亲的接纳。

三、结语:李玉导演,永恒的女性视角

导演李玉从2001年《今年夏天》到2012年《二次曝光》,十余载间共五部影片,获得过殊荣,遭受过批判,我们坚信“能承受多大诋毁,就能承受多大赞美”,李玉导演不为诋毁所动摇,不为赞美所迷失,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从女性视角出发,洞察对生活的体验,将边缘化的社会现实幻化为光影,撩拨着观众的心弦,烛照着女性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 边静,胶片密语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111—113

男同性恋小说范文6

关键词:东莞 高职院校 学生恋爱 心理调查

东莞处于珠江三角洲西岸,在香港-深圳-广州经济走廊中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较为发达,人们接受港台文化影响较为深远,思想也较为活跃及开放。从传统观念及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思想上也同样较为活跃及开放。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还没有查阅到任何对东莞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恋爱情况做过调查研究的文献。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结合对东莞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力图总结东莞地区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做一些梳理,加上一些个人的评述,希望会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对特定的样本主体――东莞高职大学生及其他的大学生群体的恋爱心理给予深入的研究和关注。

1 研究群体

本次调查选择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大一一个年级合共6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两所东莞本地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都很短,平均建校时间不超过五年,学生当中近70%都是东莞本地生源,其余近30%是广东省内的学生,调查的样本很符合问卷的设计需求。本次接受调查的大部分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收回有效问卷631份。调查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方法,男生126人,占全部人数的20%,女生505人,占全部人数的80%。本次问卷调查采用 SPSS13.0 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2 调查问卷的设计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与学生交谈后掌握的信息,对问卷题目多次进行增减,制定了《东莞高职大学生恋爱调查问卷》,研究东莞高职大学生的恋爱观。

本次问卷的全部问题设计如下:

东莞高职大学生恋爱调查问卷

1.你的性别( )

A.男 B.女

2.你现在的恋爱状态( )

A.正在进行 B.曾经有过 C.从未 D.观望

3.你的恋爱次数( )

A.无 B.一次 C.两次 D.三次以上

4.你恋爱持续的时间( )

A.一年以上 B.半年 C.一个月 D.两个月

5.你恋爱的目的是( )

A.长久打算 B.其他 C.寻求依托 D.排遣孤独

E.积累经验 F.体验浪漫 G.身心需要

6.你的爱情观( )

A.不轻易爱 B.只爱一个 C.随性而为 D.爱多人

7.你的恋爱期生活费( )

A.500以内 B.无恋爱 C.500-1500

D.多于2000 E.1500-2000

你的恋爱支出比重( )

A.无恋爱 B.10% C.20% D.30%

E.40% F.50% G.60%以上

8.你会为对方改变吗( )

A.会 B.不知道 C.不会

9.你会向谁咨询恋爱为题( )

A.长辈 B.老师 C.同学 D.朋友

E.自己 F.同辈亲戚

10.你是如何对待失恋( )

A.尴尬 B.还可做朋友 C.没经历过

D.不再相信爱 E.成为陌路人

11.你可接受的亲密行为( )

A.拥抱 B.约会 C.同居 D.性关系

12.与恋人经常进行的活动( )

A.逛街 B.自习 C.散步 D.外出吃饭 E.聊天

13.选择恋人考虑的因素( )

A.相貌气质 B.性格 C.共同语言

D.家庭文化 E.思想素养

14.对于恋爱你父母的态度是( )

A.中立 B.未提 C.赞成 D.反对 E.忘记

15.你是怎么看待恋爱和学业( )

A.促进学习 B.没有联系 C.没概念 D.不可兼顾

16.若恋爱和学习冲突你会如何选择( )

A.不好说 B.以学业为重

C.游离两者之中 D.爱情价更高

3 统计结果与初步分析

3.1 现在的恋爱状态。在参与调查的631人中,有4人没有回答该问题。其余的627位同学,正处于恋爱状态的人最多,有230人,占全部人数(627人)的36.7%(Valid

Percent)。其次,曾经恋爱过的同学有166人,占全部人数的26.6%。从未恋爱过的同学约占24%。

正处于恋爱状态的同学中,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表1的列联表,表明正在恋爱的男同学有34人,占全体男同学人数(125人)的27.2%;正在恋爱的女同学有196人,占全体女同学人数(502人)的39%;而下面的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表显示,Pearson卡方值为7.799,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0.05,刚好达到0.05的显著水平,结合上面列联表中的校正后标准化残差值(AR,Adjusted Residual)可以看出,在“正在进行”选项上,男生和女生有显著的不同,女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39%,AR=2.5)显著高于男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27.2%,AR=-2.5)。可能的原因是女生较多地从高中开始恋爱或者目前的男朋友不在本专业。

3.2 恋爱经历的次数(表2)。关于恋爱次数,男女生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显示,Pearson卡方值为7.132,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0.068,大于0.05的显著水平,但小于0.1,结合表3的列联表中的校正后标准化残差值(AR)可以看出,在“一次”选项上,男生和女生有比较显著的不同,女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28.6%,AR=2.3)稍微高于男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18.4%,AR=-2.3)。数据显示男生更倾向于早恋。

3.3 恋爱持续时间(表3)。在恋爱持续时间方面,男女生之间没显示出显著差异。数据显示,近四成的高职学生是从高中开始已经恋爱的,而绝大部分学生的恋爱持续时间都不长。

表3 恋爱持续时间百分比

3.4 恋爱目的(表4)。关于恋爱目的,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显示,Pearson卡方值为27.68,自由度为6,显著性概率值p= 0.000(0.000108),远小于0.05的显著水平,结合上面列联表中的校正后标准化残差值可以看出,在“排遣孤独”选项上,男生和女生有显著的不同,男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16.1%,AR=4.2)显著高于女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4.7%,AR=-4.2)。此外,勾选“长久打算”和“其他”的女生比例稍高于男生。

3.5 爱情观(表5)。调查显示,男女生在恋爱观方面,差异比较大。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显示,Pearson卡方值为28.278,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 0.000

3.6 恋爱期生活费。调查显示,在恋爱期生活费方面,42%的女生在恋爱期间的生活费在500元以内,显著高于男生24.2%的比例;而恋爱期间生活费在1000元-1500元的男生比例(9.7%)显著高于女生。

3.7 是否会为对方改变(表8)。调查显示,男女双方大部分都会为恋爱的对方做出改变。

表8 是否会为对方改变百分比

3.8 向谁咨询恋爱问题(表9)。调查显示,在遇到恋爱问题时,有83.4%的同学会选择向朋友咨询,有超过5成的同学会选择向同学(和自己)咨询。相对于男生,女生更倾向于向同学和朋友咨询恋爱问题。选择向朋友咨询的女生比例为88.3%,选择向同学咨询的女生比例为57.2%。而男生的比例分别为63.6%和39.8%。

表9 向谁咨询恋爱百分比

3.9 如何对待失恋(表10)。对于失恋,男生更易走极端,10%的男生勾选了“不再相信爱”,而女生只有1.5% 的女生勾选了此项。如果失恋了,41.3%的女生会觉得“尴尬”,而男生勾选该选项的只有27%。

3.10 可接受的亲密行为(表11)。在可以接受恋人间的亲密行为上,男女生的差别也很大。勾选“拥抱”的女生比例(66.4%,AR=5.4)显著高于男生的这一比例(39.3%,AR=-5.4);而可接受“发生性关系”的男生比例(13.7%,AR=4.3)显著高于女生的这一比例(3.5%,AR=-4.3)。同时,可接受“同居”行为的男生比例(17.9%,AR=5.4)也显著高于女生的这一比例(4.0%,AR=-5.4)。

3.11 与恋人经常进行的活动(表12)。

3.12 选择恋人考虑的因素(表13)。在选择恋人时考虑的因素中,同学们最看重的是对方的性格,有68.9%的同学勾选了该项。另外,男生(49.1%)比女生(22.8%)更看重“相貌气质”,而女生(46.7%)则比男生(26.7%)更看重“思想素养”。

3.13 家长对于子女恋爱的态度(表14)。对大学期间恋爱,男生的父母持“赞成”态度的(24.4%)要显著高于持这一态度的女生的父母(15.7%)。持“中立”态度的父母中,女生父母的比例(55.3%,AR=3.7)显著高于男生父母的比例(36.6%,AR=-3.7)。

3.14 怎么看恋爱和学业(表15)。对于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勾选“促进学习”的女生比例(49.1%,AR=3.1)显著高于男生的这一比例(33.3%,AR=-3.1);而认为“二者难以兼顾”的男生比例要显著高于女生。

3.15 若恋爱和学习冲突将会如何选择(表16)。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恋爱和学业相冲突时,“以学业为重”的女生比例(39.8%,AR=2.1)比较显著地高于男生(29.3%,AR=-2.1);而勾选“学业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男生比例(19.5%,AR=5.1)显著高于女生的比例(19.5%,-5.1)。

4 数据结论

4.1 现在恋爱状态、恋爱次数及持续时间

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正在或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占63.3%,说明调查群体中的恋爱现象十分普遍。从比例上看,女生有恋爱经历(占全体女同学人数502人的39%)占比大于男生(占全体男同学人数125人的27.2%)。同时,正处于恋爱状态的同学中,男女生之间又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列联表,表明正在恋爱的男同学占全体男同学人数的27.2%;正在恋爱的女同学则占全体女同学人数的39%,数据说明了两种情况,一是女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发生恋爱行为多于男生,二是女生的恋爱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很可能是从高中开始已经恋爱。对于第二种情况,在关于恋爱经历次数的调查显示,男女生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不同,女生在“一次”选项上明显高于男生勾选此选项的百分比,说明在发生了恋爱的男女生当中,男生更换恋爱对象的频率大于女生,女生对待感情较为专一,而男生则较为摇摆。

4.2 恋爱目的及爱情观。在看待恋爱目的的问题上,男生和女生有显著的不同,男生勾选“排遣孤独”此项的百分比(16.1%,AR=4.2)显著高于女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4.7%,AR=-4.2),此外,勾选“长久打算”和“其他”的女生比例稍高于男生。这说明在东莞高职大学生这个群体里面,女生对待感情的方式取向实际,尽管对待感情较为专一,但同时对恋爱对象有更多的顾虑及思考;男生找到恋爱对象,个人满足感会比女生强,但男生对未来充满迷茫或者说没有长远的考虑,表现出这个阶段的人还不够成熟的心态。

已恋爱的男女生中,觉得自己有理想恋人的男生占2/3,而女生只有1/10,这说明在对待恋爱对象的态度上,男生比较实际,而女生比较倾向于理想化。尽管女生对待感情较为专一,但恋爱心理的调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3 恋爱所花费的成本。在恋爱支出比重方面,大部分接受调查的男女生都认为占每月生活费用时间的30%以内比较合适,男生认可的恋爱花费成本普遍比女生高,从中可以看出男生的恋望比女生要稍强。

4.4 失恋心理承受能力。从选择”尴尬”和“还可做朋友”的比例来看,大部分的男女生都能正确理性地对待失恋问题,但男生更易走极端,10%的男生选择了不再相信爱,而同样选择这个答案的女生只有1.5%,这说明男生比女生重情,而女生比男生乐观。

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女生的内在美,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

4.5 在对待遇到自己喜欢的人问题上,男女生的反应大相径庭,31.9%的男生选择大胆追,这一比例高于女生的8%,这也说明在男女生性格方面的差异,男生比女生在追求异性方面更大胆。

4.6 在恋爱与学业方面的关系上,女生认为促进学习远远高于男生,而男生却认为难以兼顾高于女生,说明女生对待恋爱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大多希望学业与爱情能够都兼顾;同样,女生认为以学业为重的比例大于男生,可以看出,女生对读书阶段的恋爱思想还是理智的,不会为了爱情放弃学业。

4.7 在恋爱时父母态度方面,男生父母赞成比例高于女生,说明父母对女生关于恋爱方面的要求严过男生,可能是出于父母保护女儿的本能,怕女儿在恋爱中吃亏。

5 后续研究展望

通过本次的调查,得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数据,对研究东莞高职院校的学生恋爱情况会有直观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结合数据及已掌握的资料,对东莞高职院校的学生恋爱群体制定合适的辅导及指引,使他们在大学深造的同时,能感受到恋爱过程的美好,更希望通过合适的辅导及指引,使他们少走弯路,走出恋爱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张艳梅.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年5月上旬刊.

[2]胡英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J].价值工程,2010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