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教案范例6篇

小鱼教案

小鱼教案范文1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活动以折纸,添画,展示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折纸,添画部分我采用欣赏,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想象热带鱼的形态,花纹,色彩,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识图制作教师指导的方法完成折叠添画部分的学习,展示部分可组织学生将制作好的热带鱼按大小,前后,疏密关系粘贴好画面后,请学生用贴鱼泡泡的形式评价作品。

2.学生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爱玩好动,有很强的好奇心,自制自己喜爱的小制作能让学生体验无限快乐。本课是集折、剪、贴、画为一体的综合制作课。本课在教学上应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爱玩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并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掌物拉折的方法,折出漂亮的热带鱼热带鱼。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前画或撕贴的方法进行装饰。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热带鱼的折纸方法步骤,装饰美化。

2、教学难点:

拉折成双三角。

四、教具学具

1、教具

课件彩色笔白纸油画棒

2、学具:

教材彩色笔白纸油画棒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

播放课件:热带鱼(同时配以故事帮助学生欣赏)

今天,在美丽的深海里,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服装展示会。热带鱼们都开始准备起来。看!小胖鱼买来了漂亮的花衣服,小瘦鱼订了一条美丽的红裙子……大家都积极的准备着。可是小扁鱼一直迟迟没有来,小鱼们谁都不知道为什么。

2.质疑激趣。

提问:影片上谁在干什么呢?

生:热带鱼们在准备服装展示会。

师:借机板书:“热带鱼”。哪谁迟迟没有来呢?

生:只有小扁鱼没有来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没有来呢?

生:是小扁鱼没有花衣服吧!所以不能来参加服装展示会。

师: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给小鱼穿上花衣服呀!(真聪明!你想的办法真好!)

师:出示课题《穿花衣》,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穿花衣的热带鱼》那现在我们一起请小扁鱼出来好吗?

3.探究折法。

3.1.看教科书折纸示意图。(投影出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虚线和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呀?

生:图上的虚线表示折痕,箭头表示折的方向。

师:出示课件“折纸步骤演示”。

师:漂亮的热带鱼怎样折呢?现在让我们四人一组,相互帮助,相互研究,比比看,那组最聪明,最先折好热带鱼好吗?

师:巡回指导。

生:折热带鱼。

师:同学们都会折吗?有什么困难吗?

生:会。

师:那么谁会当小老师告诉老师应该怎么折吗?

A.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对角对折,折成三角形。

B.把这个角向上折,反过来,另一个角也向上折,折成正方形。

C.拉开变成三角形。

D.将三角形三等份,折出鱼尾。

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折的好吗?谢谢小老师!

3.2.出示折好的鱼。

师:想一想谁能说说用什么办法给小扁鱼穿上花衣服呢?

生:可以用彩笔画,也可以用彩色纸进行撕贴。

3.3.探究装饰方法。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热带鱼大家想见见他们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观赏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热带鱼好吗?(课件出示:各种鱼图片和范鱼)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能说说吗?

生:看到了黄色的热带鱼,身上还有椭圆形的蓝花纹。

生:看到五彩的热带鱼,身上有不同的曲线颜色很美。。。。。。

师:现在,同学们想好了吗?想为小扁鱼设计什么样的花衣服呢?谁想说说呢?

生:我想……

生:我想设计……(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好的漂亮花衣设计出来,看看谁设计的花衣花纹最漂亮,色彩最艳丽,谁是最棒的设计师好吗?(学生自主表现,老师巡回指导对有新奇想法的同学及时的鼓励表扬,对有困难的同学及时帮助。配上音乐)

4.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设计的花衣服真漂亮,小扁鱼非常高兴。他很想对同学们说些心里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扁鱼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生:……

生;谢谢你们我的朋友……

生:我也要向你们学习去帮助有困难的朋友。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热带鱼是我们的朋友,正是有了这些朋友,我们的生活才多姿多彩,可是由于环境的污染,我们正在逐渐失去这些朋友。保护它们的家园,也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好吗?

小鱼教案范文2

目标:

1.了解石头、剪刀、布之间“一物克一物”的关系。

2.观察所搭物体的高与低,比较所用材料的多与少。

3.能按规则开展游戏,愿意找同伴一起游戏。

准备:

1.选择或自制红、绿骰子各一个,在骰子的六个面分别贴上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的图案。

2.选取红、绿两色形状相同的乐高积木各10块(也可用其他材料替代),并将其分别放入两个小盘子内(如图1)。

玩法:

玩法一:

1.游戏开始前,两个幼儿任意拿一个骰子,拿红骰子的代表红方,取用放有红色乐高积木的小盘子,拿绿骰子的代表绿方,取用放有绿色乐高积木的小盘子。

2.游戏开始,两个幼儿面对而坐,各持一个骰子一起念“石头剪刀布”,念完“布”后马上投出骰子,然后观察骰子朝上的一面是什么图案,如果图案分别是“石头”“剪刀”,则“石头”胜出;如果图案分别是“剪刀”“布”,则“剪刀”胜出;如果图案分别是“石头”“布”,则“布”胜出。每轮获胜的一方可以在自己的小盘子内取出一块乐高积木并垒高,以此类推(如图2)。如果图案相同则重投。

3.如果一方小盘子里的10块积木全部用完了,一轮游戏就算结束。最后比一比获胜的一方所垒的积木高楼比另一方多垒了几层(如图3)。

玩法二:

两名幼儿面对而坐,一边念“石头剪刀布”一边投骰子,玩法同上。获胜的一方可以取一块乐高积木垒高,二人共同用积木盖一幢高楼。最后看一看所盖的高楼有几层,比一比是红色积木多还是绿色积木多,多多少。

规则:

1.游戏时,两名幼儿一起念“石头剪刀布”,念到“布”时投骰子。

2.如果两名幼儿投出同样的图案,则重投。

3.若一方骰子投落到地上,需停投一次。若一方骰子连续三次投落到地上,则要拿走一块已搭积木,将它放回小盘子里。

评析:

小班后期,幼儿已不再满足于平行游戏,开始萌发与同伴共同玩需要遵守简单规则的游戏的意愿,“石头剪刀布”就是教师为满足幼儿的这一需求而设计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不仅能获得对规则游戏的认知与体验,而且可以感知和理解石头、剪刀、布之间的相克关系。

教师将“获胜方取一块积木垒高楼”的情节融入游戏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记录自己的游戏成果,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手口一致数数、比多少、比高低”等有关数学的学习与自发练习。两种不同的玩法可以满足不同游戏水平幼儿的需要,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能力,积累初步的竞赛经验,为日后开展规则游戏打好基础。在幼儿熟悉这一游戏规则之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直接用猜拳的方式来玩这一游戏。

一起来钓鱼(适合小班、中班)

目标:

1.通过游戏锻炼手眼协调能力,通过对图形、颜色、花纹等的辨别发展观察力。

2.体验与他人合作获得成功的快乐。

准备:

1.制作立体小鱼20条左右(如图4),鱼身上有横条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案。

2.拼接起来的大河场景(如图5)。

3.若干个画有不同图形、颜色、花纹提示的纸制小鱼池(如图6)。

4.钓钩盘系上4根绳子,钓钩盘下可挂鱼钩(如图7)。

玩法:

游戏时,幼儿两人用双手分别拉住钓钩盘上的4根绳子,合力移动钓钩盘,用这个钓钩盘下的鱼钩去钩“小鱼”身上的圈,尝试将“大河”中的“小鱼”钓起,并观察所钓到的“小鱼”身上的图形、颜色、花纹,根据某一特征将“小鱼”送到相对应的“小鱼池”里(如图8~10)。游戏反复进行,直至把“小鱼”全部钓完。

规则:

1.游戏中,幼儿双脚可移动,但不能踏入“大河”和“小鱼池”,否则犯规,游戏重新开始。

2.游戏时,幼儿不得用手去触碰“小鱼”和钓钩盘,否则停玩一次游戏。

3.幼儿钓到的“小鱼”要根据其特征送到相应的“小鱼池”里才算成功,才可继续游戏,否则要把“小鱼”重新送回“大河”里。

评析:

这则游戏由传统的钓鱼游戏改编而成,其设计的亮点有三:

其一,让幼儿通过双人双手牵绳玩钓鱼游戏,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幼儿通过反复探索,可对动作幅度、用力轻重、距离远近、钓钩高低、行进方向等作相应调整,从而领悟到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小鱼教案范文3

一次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课的第四部分,图与相应的拼音词。

教学时,我先出示书上所配的图画:乡村河上图。图画上有清澈的小河,河里有两条小鱼,河面上有一只鸭妈妈,后面跟着两只小鸭子,一只青蛙在荷叶上叫着。河边的一棵大树上,几只雏鸟在鸟窝里叫着,远处的屋子正冒着青烟。整幅画被绿树青草环绕,色彩明丽、清新醒目,给人带来乡村特有的安谧气息。我按照教学预设,引导孩子看图说话:

师:“仔细看图,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鱼。”

师:“小鱼在哪里?”

生:“在水里。”

师:“在水里做什么?”

生:“游泳。”

师:“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小鱼……游泳。”(神情有些犹豫。)

看到学生犹豫的表情和吞吐的回答,我想是不是孩子还不懂什么样的话才是完整的话呢?孩子在回答上感到了“困难”,我得引导孩子才能继续进行下去。

师:“你可以这样说,小鱼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生:“小鱼在什么……在水里游泳。”(看到我的口型,学生立刻改了过来。)

师:“把话完整地再说一遍。”

生:“小鱼在水里游泳。”

师:“真棒!小朋友,我们一起把这句完整的话说一遍。”(强调“完整”两个字)

生齐:“小鱼在水里游泳。”

师:“再看看图,小鱼在水里怎么样游泳啊?”

原本我是想让孩子说“自由自在地”“快乐地”等词语,但学生的回答却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生:“尾巴一摇一摆地游泳。”

生:“用手(老师提醒鱼鳍)向后划着游泳。”

学生的回答大都是鱼游泳时的样子,我仔细回想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问题在低年级孩子的耳朵里就是问鱼游泳时的样子,而且由于他们缺少阅读,想问题很简单,回答时更倾向于形象的回答。于是我把问题分解开,多角度问问题,以求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养成多方向思考问题的习惯。

师:“想一想,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啊?”

生:“开心。”

生:“快乐。”

师:“哦,小鱼在水里快乐地游着。”

师:“那谁能用完整的话再说一说小鱼呢?”

生:“小鱼在水里游,尾巴一摇一摆的。”

生:“小鱼在水里开心地游着,他们在做游戏。”

师:“他们可能在玩什么游戏呢?”

生:“他们在比赛谁游得快。”

生:“他们在捉迷藏。”

……

小鱼教案范文4

平时大家在网海中,一般采用“钓”的方法来捕鱼:也就是看到一张美图后,对准图片点击右键,然后选择“另存为”,这样就可以把鱼给“钓”到手了,不过,这“钓”的方法,虽然可以钓到我们想要的鱼,但是效率实在太低了。一次只能钓一条。如果图片多的话,可以钓到你头晕!有没有网海中用来捕鱼的渔船呢?答案是:有!

领取免费渔船

首先上网免费领取一艘渔船,渔船名为:NeoDownloader,这渔船是绿色版的,解压后就能用。程序运行后会有一个像迅雷、快车一样的悬浮窗口出现在所有窗口的上方。

这个小东东的作用可大啦!在我们出海捕捞“图片鱼”的过程中,当发现了自己需要的“图片鱼”时,只需要按住图片不松手,把图片拖动到悬浮窗口上,松开鼠标之后,程序就会自动将这只“图片鱼”捕捞到硬盘中。

好了,今天就请大家坐上我的渔船。跟我到茫茫网海中去捕捞“图片鱼”吧!对于图库站点,有超多的“图片鱼”,如果我们要一张张拖到悬浮窗口中进行下载,显然不现实。这时我们就可以用上渔船的新功能啦!

准备捕鱼

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捕鱼地点,这里我们就选择中国学生网中的“动漫一动漫贴图”中的《死神》为捕鱼地点,准备捕鱼啦!在捕鱼之前要先设置一下捕捞到的鱼要放在哪里,不然到时候自己捕的鱼还找不到了。

准备鱼网

把图库站点或包含有图片的网站的网址复制下来,然后单击托盘区的程序图标,主界面立即显示出来。点击“新建”,在弹出的“方案向导”中把刚才复制的网址粘贴过来。接着一直点击“下一步”就完成了新建方案。

鱼网准备好以后还要设置一下。右键点击刚才新建的方案,选择“设置”,在方案设置的窗口中可以进行各种设定,如,开始地址、扫描设置、文件类型、URL过滤、大小过滤等。尤其是“大小过滤功能”特别好用,在我们要下载图片的网址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小广告或小导航图标啊之类的小鱼。这些东西不是我们需要的“图片鱼”,我们要把它们过滤掉,在“不下载文件”中设置小于15KB的文件不下载。如果宽度和高度达不到要求的“小鱼”。我们也不要。

开始捕鱼

设置完成后,点击常用工具栏的类似播放的小箭头,开始下载。这时,小渔船就开始自动捕捞“图片鱼”啦,在方案标题旁边还能显示出捕到“图片鱼”的数量哦!我们还可以在捕鱼的同时查看已经捕捞到的“图片鱼”。看到不需要的“图片鱼”,我们可以通过右键菜单及时删除,只保留自己需要的。

收工回家

小鱼教案范文5

一、 教师少讲,引导学生多读、多悟

小学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正如杨再隋教授所说的:“教师讲得再好,难道还比课本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感悟,读中学习。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回归到语文的本位上来。”

《鸬鹚》的第1自然段主要描写了鸬鹚下水捕鱼前湖面平静的景色,字里行间渗透着江南水乡宁静、清新的美,还蕴含着勃勃生机。以下列举两种学习活动的对照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改进后的现有的学生学习活动有许多优势,一方面,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整个学习活动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实现了人本与文本的统一。

二、 教师少“框”,启发学生敢想敢说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按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教学。但是,改革后的教学活动,教师不应该用教案、教参的答案来“框死”学生的思维,教案应是灵活可变的。总之,在设计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 “见书不见人,胸中有案,目中无人”。不要把课堂变成教案的执行地方,而要使课堂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同时,教案应该根据教学过程的发展变化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修订、删补。

我在教学《鸬鹚》第2~5小节中“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一句,要学生体会“抹”字用得很妙。教案中,我在参考相关资料后,准备了引导学生体会后的答案。

在表中,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教案设计得如此详尽,可学习活动并不活跃,因为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得那么深刻。而改进后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学生体会后的见解也很有个性,发言精彩:“我觉得‘抹’不如‘戳’(常州方言‘浊’)猛而有力,显得较轻柔。看出渔人很爱护鸬鹚,怕伤着鸬鹚。”学生很容易体会到 “渔人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下水捕鱼了,可见,渔人把鸬鹚驯养得很听话,也表明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技术很熟练!”

让学生想象“鸬鹚不断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的情景。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学习机会,但在试教中学生就是说不到位。于是,有的老师提议 “围绕中心句说”。学习活动设计为“鸬鹚不断跳上鱼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你瞧——”学生会说了,但是局限于课本中的语言,缺乏丰富的想象。最后,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是:首先看《鸬鹚捕鱼图》(多媒体课件演示),接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看到的和想到的。学生看了生动、鲜活的动画片,听了轻快的音乐,顿时兴奋起来,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有位学生说:“鸬鹚纷纷跳上渔船,渔人抓起一只鸬鹚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很快地又把鸬鹚甩进水里,随即又抓起一只鸬鹚挤出喉囊的鱼儿,忙得不可开交。”老师评议:“你说得真好,把渔人收鱼的动作说出来了。”还有的学生说:“鸬鹚陆续跳上渔船,渔人抓呀,挤呀,甩啊,应接不暇。一边收鱼,一边说,‘老伙计,耐心点,你看我多忙’。”有位同学还说:“渔人忙不过来了,可鸬鹚扑着翅膀,伸长脖子,嘴里叼着一条大鲫鱼,它心想:主人快收我的鱼,你看,我捉的鱼多大。快快收下吧,我还要下去逮更大的鱼呢!”在这一学习活动中,教师找到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越说越好。学生通过这一活动的锻炼,把从书中获取的语言信息和原认知结构中相匹配的信息加以改造,重组。活动过程营造了课堂教学的一些热点,学生掀起了学习的高潮。

三、 教师少问,启发学生多疑多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的本质就是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求知欲从疑问开始,有了疑问就有了探索的欲望,学生为了解决疑问,就要寻求新知识,分析知识间的联系,思维有了结果,问题得到解决,就会明确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学习就有了收获,还伴有成功的喜悦。

在教《鸬鹚》第6、7节时,先让学生看课件演示《鸬鹚凯旋图》,接着,引读这两小节,最后分两个步骤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你有什么不懂。二、你有什么发现。前一个学习活动,能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得到问的机会。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让他们得到问的自由,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有学生提问:“湖面上为什么留下闪闪的水痕?”有学生问:“为什么用‘荡’不用‘划’?”还有学生问:“鸬鹚的嘴真的有那么大,能一口将鱼吞下去?”接着,针对学生的“疑”作科学的分层处理,分步解疑;后一活动,学生对最后两节作景点式的局域感知,联系前后文作全景式的鸟瞰概括。学生通过自读发现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发现前后内容上的联系。

小鱼教案范文6

贴近学生的经验

无论是“大鱼与小鱼”的战争,还是经典形象“孙悟空”与“猪八戒”,都是学生喜欢的元素,都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各种角色解决问题的愿望与动机。随着教学的展开,情境的变化,学生的兴趣在激发之后得以持续保持,从而保证整节课的顺利完成。毫无疑问,只有贴近学生的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

引发应用的需求

《调整图形》作为一节技能课,涉及多项技能操作,如果单纯作为任务硬性布置或强加给学生,他们即便顺利完成任务,也只是机械地操作,不理解“为何做”。两个案例中采用的方式均是利用情境引发技术应用的实际需求,即抛出情境中的现实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时,自然形成一种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需求。这时再进行技术学习,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并理解何时使用技术、为何使用技术、使用技术解决什么等问题。将来类似情境或问题再出现时,学生便能举一反三,顺利迁移。

强调学生的理解

《调整图形》属于典型的技能课,但对于翻转与旋转、拉伸与扭曲,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的难点不是操作,而是对翻转与旋转、拉伸与扭曲的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先理解翻转与旋转、拉伸与扭曲,理解每组概念之间的差异,然后才能涉及具体操作应用。在这一点上,两个案例都没有抽象地讲解原理,如什么是翻转、什么是旋转、两者有什么区别等。而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尝试,发现翻转与旋转在功能或效果上的差异、水平翻转与垂直翻转的差异、拉伸与扭曲的差异,并在对比中体会两者的不同,从而形成认识,加深理解。这种设计体现了“为理解而教”的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巧设应用的拓展

在技能学习与应用之后,两个案例都有精妙设计的拓展练习。一个案例是同桌间利用画图软件进行“大鱼吃小鱼”游戏。游戏本身也是一种比赛,其目的是促进翻转、旋转、拉伸、扭曲等基本技能的练习。与单人游戏相比,学生容易形成竞争意识,更会集中精力学习技能操作。这种处理实际上是将较为正式的竞赛进行小化、环节化处理,使其可以自由灵活地运用在教学中。类似方式,还可用于键盘学习,在标准指法与键盘键位学习之后,安排同桌两人比赛:一方输入,另一方负责监督,然后交换。看谁输入得又快又准,且指法标准。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同桌间小范围的比赛,操作可行,效果良好,具有普适性的迁移价值,值得借鉴。

另一个案例的拓展练习采用的是“充实作品”的形式,即利用翻转、旋转、拉伸、扭曲等技能完成作品的创意,突出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点与课本案例中“课堂延伸”环节利用七巧板拼图案的性质类似,都是给定元素,借助翻转与旋转等操作,发挥想象,实现创意。实际上,这是在更大范围内即班级内举行一场无声的较量,凸显的是以创意取胜。

从比赛的角度来看,前一个案例侧重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后一个案例侧重对技能的创意应用。无论是追求速度还是侧重创意,两者都需要对本课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强调学以致用。

同样,无论是“大鱼吃小鱼”还是“七巧板”都属于游戏,借助游戏促进学生玩中学、乐中学,体会信息技术的好玩与有趣。“大鱼吃小鱼”案例别指出,“利用几个简单的命令我们就可以玩个小游戏。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款自己的画图小游戏”。的确,现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玩游戏,利用游戏学习信息技术,将来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自己的游戏,在设计游戏中学习信息技术。

注重规律的提炼

上一篇理想教案

下一篇长城教案